1

从普通农民到成为一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人生实现戏剧化逆袭,到底怎样的能力造就了他?

坚韧的毅力是生存的重要品质

二十五岁之前的朱元璋是个很普通的人,那时他只想拥有一个家,有子女,想要和父母安稳地活下去,偶尔有顿肉吃人生就满足了。
十七岁那年先是黄河水泛滥引发严重瘟疫,再后来天气异常干旱,庄稼都干死了,原本老百姓手上就没有多少存粮,只能等待官府的救助。
当时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朝廷赈灾粮食在官府的一层层剥削之下,实际到老百姓手上只剩下谷壳。由于食物短缺,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长子都饿死了。看着一个个亲人在自己面前离去,而他又无能为力改变现状。

朱元璋痛哭过后,不得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埋葬他的亲人,可没有棺材、没有寿衣、没有坟地。他去求地主,地主干净利落地拒绝了他,不得已他用草席盖着亲人,用木板抬着亲人的尸体到处找地方埋葬。好心人可怜他,才给了他一块地方埋葬亲人。
这时他明白除了靠自己,没有谁可以帮他。为了生存,为了能够活下去,他决定去皇觉寺当和尚,命运的转折就在这里开始改变。
在寺庙他经常挨骂,受其他和尚的欺负,每天都要擦洗香客踩踏的地板。每到夜晚时,他都倍感孤独,但他只能望着天空思念父母。不久过后因为旱灾过于严重,寺庙要求所有和尚外出化缘,要化缘就必须放下所谓的自尊。

他一边走路,一边讨饭,穿城越村,挨家挨户,每敲开一扇门可能意味侮辱,但不敲那扇门就会饿死。三年的外出化缘使得他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认识了很多不同的人,也终于使他明白:面对困难,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

朱元璋凭着这股勇于面对困境的韧性,一路披荆斩棘,终获得人生的逆袭。困难使人不断获得成长,困境会磨练出坚韧意志,对于勇敢者而言,困难是良药,只要勇敢闯过去,梦想就会得以实现。


严格要求自己,做事稳扎稳打

后来在皇觉庙待不下去时,朱元璋投身郭子兴,成为郭子兴的干女婿。郭子兴去世后,他接管郭子兴的军队,成为郭军的领袖,之后他的人生道路节节高升,打败张士诚,占领江南,四十一岁那年打败元军,同年在南京称帝。
朱元璋成功称帝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严格要求自己执行自己所下达的命令;

第二:做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部队进献战利品,他给退了回去;部队缴获陈友谅的镂金床,他下令给砸毁;他的侄儿进献一名二十岁会作诗的美女,他下令将美女当众斩首。


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跟随他打仗屡建战功,但朱文正好色又残忍,强迫平民家的女儿陪睡,在毁掉她们的清白后扔到井底,导致许多平民家的闺女惨死。朱元璋知道后以“不谏阻”的名义杀掉朱文正的部下,将随从中的五十余人挑断脚筋,甚至要将朱文正处死,最后还是马夫人出面劝阻,才免他一死,让其看护祖坟。

严格要求自己以及亲人的同时,他还制定了各种政策来管理根据地。打一次胜仗,吃下一个地方,他不急着冒进,而是组建根据地,彻底消化掉才往外发展。在根据地里实行“屯田”制,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负责兴建水利,派人到处开荒垦地,用生产量的多少来决定赏罚。

坚持的基础加上强悍的执行力,想要不做出成绩都难。这也给我们启发,很多时候过于一味追求快速成功,而忽略自身的基础牢固度。就像盖房子,打好地基的房子才能盖得更牢固,才能盖得更高。


做人格局大,做事大格局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远大的目标以及正确做事的眼光,光有勇气并不足以成为一代枭雄。

朱元做事璋大格局的三个关键节点。

第一:郭子兴死后,他成为郭军的领袖,那时他占领江淮有两三年 ,却毅然放弃江淮,挥军渡江攻占南京,建立新的根据地,创建了独立称雄的基础。

那时河南及淮北,被红巾军据有,他们抵挡了北方的元军,北东西三面有其他起义军在抵挡,而南方盛产粮食,驻守的兵力较少,占领南京可以低调发展,扩充实力。

第二:东征西讨,依据环境变化,敌人的性格特点制定战略计划先攻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陈友谅是热血汉子,骄横自大,易于冲动;张士诚性格内向,进取心不强,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必定会攻打朱元璋,最后确定攻打陈友谅。

第三:南略北伐,稳扎稳打地消灭元军的力量。


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占领江南后,剩下的就是元军,但他仍采取谨慎的态度,一个个地方去攻占,而不是冒进直捣元都。当时他分析元朝还保有相当的军事实力,直接攻打元军还有一定的风险,于是他在布置北伐的军事部署时采取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不追求侥幸心理。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眼前小胜利迷惑住,导致看不清自己的局限。做事大格局,高目标能够指导正确前进的方向,减少走弯路所消耗的时间。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物,他一没有出生背景,二没有人物关系,却能从一个吃不起饭的穷人变成明朝的开国皇帝,由此可见,坚韧的毅力、严格要求自己、有大格局是多么的重要。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历史上共有两位布衣天子,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当过放牛娃,做过和尚。那么朱元璋是怎样从草根一步步逆袭成为皇帝的呢?我认为这得益于他早期的生活经历。下面就将朱元璋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向大家做一介绍:


一、寺院里的长工

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濠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这场灾祸让朱元璋贫穷但温馨的家支离破碎,他的父母、大哥纷纷被饿死。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只能到附近的皇觉寺当和尚,由一个放牛娃变成了一个小沙弥。当上和尚的朱元璋并没有每天诵经礼佛,反而是成为了寺院里的长工。每天砍柴、挑水、洗衣、拖地,稍不留心还会遭到打骂。但为了能有一口饭吃,朱元璋只能默默地忍受。不过一颗反抗压迫的种子已经在心中萌芽。

二、乞讨的小和尚

随着灾祸日益严重,寺院也慢慢负担不起僧人们日常的饮食。皇觉寺的和尚们也只能外出化缘。说是化缘,其实就是乞讨,不过就是乞讨,也是有区别的。资历老的和尚前往受灾轻的、富庶的地方,而朱元璋这个连编制都没有的临时工只能是去淮西、河南这些重灾区去乞讨,这些地方的百姓自身都难保,哪有余力去帮助别人呢?所以,朱元璋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饥饿状态。每天白天朱元璋都要面对无数的白眼才能讨上一点食物充饥,晚上也只能露宿野外,看着惨淡的月光,听着野兽的凄嚎,他感到深深的无助,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三、性格的成熟

朱元璋当了八年多的和尚,有将近四年的时间在外流浪。不过朱元璋和一般的乞丐不同,也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他不会永远是乞丐。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仔细研究了淮西的地形地理、山川河流,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朱元璋的性格也逐渐成熟起来。生活中的遭遇、磨难造就了他坚毅果决的性格,同时也让他变得狠厉、多疑。命运是公平的,这些让朱元璋万分痛苦的经历同时也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资本。

四、信仰的转变

朱元璋做和尚时并未得到佛祖的庇佑,所以他对佛门信仰并不坚深。反而在流浪生活时接触的明教给他的触动很大,后来他也参加了明教领导的起义军。明教宣扬“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和“明王降世,拯救众生”。这些口号说出了朱元璋的心声,当朱元璋抱着亲人尸体痛哭的时候,忍受饥饿和备受欺凌的时候,他多么希望能得到帮助,但每次都是深深的失望。朱元璋痛恨这个黑暗的社会,痛恨这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朱元璋信仰发生了转变,但不是从佛教到明教,他最终信奉的是自己。惨痛的经历让朱元璋知道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让自己成为救世的明王,来撕碎这笼罩在头上的黑暗,迎来光明的未来吧!朱元璋最终的信仰注定了他成为名垂千古的一代帝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