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题主看得很细啊!老戏骨就是厉害,打个哈欠而已,却把两人关系,互相试探的内心戏,全描述出来了。这个情节发生在白天刚邀请邬思道做弘时弘历的老师,晚上就是否接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请教邬思道。

这是邬思道第一次正经地作为参谋为胤禛出主意。

可以看出邬思道有点过于“推心置腹”了。首先邬思道讲了欠国库银两的三类人,驾轻就熟,分析得头头是道,在这个过程中,四爷胤禛目不转睛,盯着邬思道,一言不发,他是一边在听邬思道的分析;一边在考量着邬思道这个人。


应该说四爷胤禛之前针对邬思道是做了一番研究的,让儿子们行拜师礼,读邬思道的诗,这些都是为了笼络邬思道而下的大功夫。那么晚上问这个敏感问题的时候,其实正是近距离考量邬思道的水平、立场、态度以及人品。

邬思道提出了借款的”三类人”之说:


第一类是“逼不得已”借钱的基层官吏
,这类人数量多,但是都是逼不得已,所以追比起来比较困难;


第二类是“不安分”而借之的功臣
,这一类人又动不得,康熙会为了面子出手干预;


第三类是”纯属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的这类皇亲国戚,
这些人是最可恶的,就更动不得了。

那这个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很可能是即得罪人,又追不回银子的局面。其实就是暗示了,追比欠款这件事情,无论如何做,其实都不会有什么结果。

这些分析听起来都十分有道理,可是邬思道一个刑余之人,不居庙堂,如何对这些事情了如指掌?究竟是自己编出来忽悠自己的?还是果有过人之处?


所以四爷给邬思道挖了一个坑,“照先生的意思,这个差事我不能接?”
如果邬思道说不能接,那他说的三类人也就无法验证真伪。


邬思道回复,“接,一定要接。如果你不接,那皇上岂不是连一个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
邬思道这是明知这个差事会办砸,还把自己往上推。而他此刻又要胤禛”替康熙分忧”,争取进入康熙选嫡视野。

这个建议,其实四爷胤禛很难去置可否。因为邬思道本人讲的都是帝王心术,说的都是台面以下的事情。两人之间之前既无深交,现在谈的事情又是需要去验证的事情。

胤禛如果表现出过于强烈的“兴趣”,这势必会暴露出自己某些“超前”的想法,容易被邬思道吃透自己。如果邬思道真是麒麟才子,那心思如此缜密之人,如何驾驭,胤禛必然没底的。

所以此刻必须“打击”一下邬思道,就在邬思道讲得兴起的时候,打了个”哈欠”,说不早了,睡觉吧!掐断你的进一步的言论。告诉邬思道,我只需要你为我分析,不需要你为我做决定。

如果胤禛刚和邬思道第一次商谈密事,就言听计从,毫无驾驭手段。那久而久之,这两人的关系就向邬思道倾斜过多了,这小船就没有共赢的基础了。

所以胤禛同时也要保持神秘感。他的不置可否,一方面自己要对邬思道说的这些话,要进行一个吃透思考;另一方面敲打邬思道,邬思道是麒麟才子,所以自己如何驾驭他,才能最终得其利而不为其伤。


邬思道说得正兴起的时候,突然胤禛打起了哈欠。这对于一般“话唠”的人,是很受打击的。不过邬思道是什么人?所以他明白不要继续再说下去了,之前自己讲的”三类人”,和暗示“此事必然没结果”这需要胤禛消化,并且验证过后,他才会相信甚至是彻底拜服。

果然之后胤禛后来接了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康熙大为感动,并且要胤禛做一个真正的孤臣,从此康熙对胤禛另眼相待。而追比国库欠款的时候,真的就遇到了邬思道说的三类人。被一两银子羞辱了斯文的老状元就是第一类人;被逼死的魏东亭就属于第二类人;十阿哥和桑配,邓元方,图伦绅这些人就是第三类人。最终这事以康熙不得已出来收拾烂摊子收场。事事如邬思道所料。

胤禛这才彻底相信邬思道之才绝对不是吹出来的。所以在后来彻查刑部冤狱的时候,邬思道阻止胤禛,其实胤禛是听进去了。

但是他还是“申请”接手这个差事,把邬思气得跳脚,大喊“言不听,计不从”,要收拾包袱回家。其实此刻胤禛已经完全掌握了驾驭邬思道的本领了。

胤禛其实是换了个方式采纳了邬思道的意见,而且更高明,他“申请”接手这个差事真实目的是引胤禩入局,然后又把自己弄生病,一个月起不来床,胤禩就接也接,不接也得接彻查刑部冤狱的差事了。

而邬思道得知胤禛的真正用意的时候,不禁叹服,不但自己的计谋被采纳,而且胤禛运用得更好。这样的主子有魄力,有手段,善纳人言,还有时候让人捉摸不透,心存几分敬畏之心。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最佳贡献者
2

哈哈,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其实在剧中,邬思道跟四爷第一次见面,此时他还不是雍正帝哦,题目这么问是有问题的。俩人此次见面后,确实表现的惜惜相惺,甚至举杯共饮。

但是等到邬思道解除了戒备,好好给他分析追缴户部欠款之事时,老四胤禛却突然打了哈哈,要告退,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

先看看邬思道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剧中,邬思道一出场就是一个戴罪之人,他还是一个残疾,当年刚被人从大牢救出来,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亲自去照顾:

“郎中说了,您的腿啊是因为在大牢里呆的时间太久了,受了湿气才弄成这样的。”

这句话意思很明确,邬思道是被关了很久了,腿也是因为关的太久才变瘸的。

而作为一个戴罪之人,邬思道受到的待遇,却是顶级的:

先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前来照顾,还给他洗脚,给他按摩,一心一意伺候他。

回到京城之后,这个姑娘还给他做了一副护膝,邬思道虽然嘴上说着不要,其实他的内心早乐开了花。

后来老四胤禛回府,邬思道好好打扮一番,摆出一副清高的样子,结果一出门,人家王爷就是一个鞠躬大礼,邬思道感动得不得了,赶紧下跪还礼。

因为邬思道是汉人,老四胤禛还按照汉族的礼仪,全家都拜邬思道为师,给足了他面子。

仅仅这些还不行,邬思道进了屋子后,老四胤禛张口就背诵了一首诗:

“朝廷待彼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哉!独不念天听若雷,神目如电……”

这首诗是有来历的,就是当年邬思道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发现了舞弊案,于是写了一篇《士子揭世文》来揭露此事,结果蒙冤入了大狱,想不到老四胤禛竟然还记得这首诗,还能背诵下来,这让邬思道异常感动,感动之余,就是答应了做他的幕僚。

二、

但是既然是做幕僚,那么就得靠实力说话,既然老四胤禛对自己这么礼遇,那么自己也得送礼啊,于是邬思道开了口:

“这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接与不接得先看看借款官员的情形。”

老四胤禛等着就是这一刻,既然他先开了口,那么就见识一下到底有没有两下子:

“好哇,我正想听听先生的见解!”

是啊,既然已经拜你为师了,咱酒业喝了,该走的礼仪也走了,现在该谈正事了,你来讲讲吧,到底该怎么办?

邬思道当然明白礼尚往来,他也不含糊,直接就抛出来一个大招,讲明白了老四胤禛即将遇到的难题。

也就是追欠款时会遇到的三类人:

一类人是不得已而借之,没办法偿还;一类人是不安分而借之,有实力偿还;一类人是贪心不足而借之,最有实力偿还。但是背后的势力可能是皇亲国戚了……

可是听邬思道的意思,很难,老四胤禛有些失望地喝了一口酒:

“照先生的意思,这差事我不能接?”

此时老四胤禛内心有些失望,追缴户部欠款谁都知道难,如果仅仅分析出这么点东西,我觉得你还差一些。

三、

邬思道一听,这老四胤禛是误会自己了,于是马上打断他喝酒:

“不,一定要接!”

老四胤禛一听,有意思,酒也不喝了,疑惑地看着邬思道,难道先生有高招?

“如果王爷您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事,那么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

邬思道说完这句话,剧中的老四胤禛眼睛明显地转了一下,显然他的小心思被戳破了。愣了几秒后,他突然打了一个哈欠:

“夜深了,先生,安歇了吧!”

而且他说完这句话,也不看邬思道的表情,头也不回的走了……

其实,此时的老四胤禛内心很慌乱,原因就在于,自己的心思很快就被邬思道猜透了。与此同时也有些小惊喜,毕竟自己拜师的对象确实是高人。

对于邬思道来讲,他仅仅是一个军师,是辅助老四胤禛的,而最终拍板的只能是主子,也就是老四胤禛。

对于老四胤禛来讲,最忌讳的就是听风就是雨,即使有道理,也不能马上按他说的办。成大事者必须城府要深,要有主见,只有这样才能镇得住下面的人,才能让下面的人唯命是从。

四、

整部剧中,老四胤禛这个主子演绎的淋漓尽致,包括后来的查刑部冤案,虽然邬思道给他出了主意要推掉差事,可是他并没有完全照做。

邬思道以为他不明事理,收拾东西要走,结果当晚老四胤禛就把自己折腾病了。

就这一点上看,虽然结局相同,但是效果却大不一样,也比直愣愣的拒绝要强百倍。

老四胤禛通过此举也表明,军师仅仅是分析问题的,没有权力命令主子怎么干,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都得主子说的算!

后来的年羹尧瞒着老四胤禛拜访老八胤禩,老四胤禛可是整整让他跪了一天,也是为了让他知道,谁才是主子?

而这次跟邬思道的见面,其实他还没有想好怎么办,需要回去理一下思路,不能让邬思道误以为自己没有主见,所以才打哈哈要回去。

其实在见邬思道之前,老四胤禛还没有坚定夺位的意愿,自从那一晚谈话之后,他需要好好理一下思路,这才打哈欠先行告退了,目的也是为了自己回房间慢慢思考。

其实说到底,就是邬思道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情浅言深的错误,这时候的邬思道跟老四胤禛关系还没有好到这个地步,这时候说这么多,反而操之过急。

其实延伸到我们职场中也是如此,不能刚进来一个新人,你就得吧得吧跟自己的上司说很多话,这样只能适得其反。

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来,真假未知:

说的是华为公司新来了一个北大毕业生,他进公司一周后,就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字给老总任正非,写了华为公司的弊端,以及解决的方法。

结果任正非给回信了:

“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所以,老四胤禛打哈哈要告退,并不是因为不赞同邬思道的说法,而是俩人关系还没有到这个地步,说多了无意义!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3

《雍正王朝》中,四爷江南办差回京,受封雍郡王,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着两个儿子弘时和弘历拜邬思道为师,同时也是正式将邬思道纳入府中,使其成为自己的幕僚。

在于邬思道商讨是否接受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邬思道为雍正进行了分析,但是最后却以雍正一个哈欠,然后说了一句:“夜深了,早点歇息吧。”而收场。

四爷为什么要这样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这是四阿哥胤禛与邬思道的第一次长谈,对于这位邬先生对于自己的态度,对于自己的衷心,以及自己与邬先生的定位看法,都没有确定下来,不得不谨慎行事,以至于老十三在于老四分享张五哥刑部冤案的事情是,老四还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怎么就言听计从”了呢,邬先生也在先前误信雍正答应了康熙而嚷着要走,说明此事双方还诶有形成默契,都还有观察和考察中。真正让雍正放心把全盘安排交给邬思道的是小弘历在狩猎场上与康熙的一番对话,深得康熙赏识,也让雍正对于邬思道另眼相看,全完的信任。所以这个时候,还是在双方相互博弈,不显示自己的最后决定,也是有情可原的。

其次,四阿哥一回府上又是拜见又是促心长谈,可谓是将邬思道台的非常高,这是礼贤下士的表现,但是捧得太过于高了,特别是在第一次接触之时,四阿哥也不想把自己的位置放的这么低,毕竟自己是主子,所以用这样一种方式为自己找回一点场子,也是让邬先生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应该如何处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再次,就是四阿哥真的是累了,一路奔波再加上经历了朝阳门码头的一事,也确实比较疲惫了,而他也还要准备第二天与康熙的汇报,所以接口离开,也是在所难免的。

4


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细节之处的表现。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邬先生属于bug式的存在,而雍正是早在九子夺嫡时就对于帝王心术了然于胸的人精。帝王心术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御下之道。

对于邬先生这种顶级谋士,雍正自始至终就一直是想要驾驭的态度,而不是真正的言听计从。

所以邬先生夸夸其谈之时,雍正用以打哈欠的方式来回答,其实意思就是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听与不听你的还是在于我。

下面宋安之来大概给大家说说雍正与邬先生这两个人的爱恨情仇…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邬先生是一个拥有大才的人。更难为可得的是邬先生拥有一颗济世安民之心,对于功名不太看重。

所以邬先生早年面对朝廷的不公写了一篇犀利文章来批评,因此被下了死牢。最后被爱才的雍正所救。

邬先生这种人的境界太高,并非在意功名利禄。

所以九子夺嫡时期的雍正对于这种怀有大才的人是既用也一直通过各种方法来敲打。让他分得清主次,以更好的驾驭邬先生。


邬先生初次见到雍正时,雍正当着王府众人的面对邬先生行了仅次于跪拜的大礼,表现出了礼贤下士的认真态度。可感动坏了邬先生。

之后两个人彻夜长谈了当时的追缴国库问题,邬先生是夸夸其谈。(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分析了追缴国库时会遇上的三种人,意思是让雍正接下这个差事。

而雍正的态度很有意思,那就是打打哈欠说夜深了,先生安歇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雍正的御下之道也有一套,知道文人好面子,所以白天等着众人的面对邬先生行了仅次于跪拜的大礼,给足了邬先生的面子。晚上邬先生夸夸其谈说出让他接国库差事以后,就故意不听了。其实就是让邬先生摆清楚自己的位置,听与不听在于自己,以试图驾驭邬先生。

而且帝王心术就是永远不能向任何人毫无保留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始终让人捉摸不透。

雍正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驾驭邬先生。

像之后的刑部冤案,邬先生认为涉及到废太子,而雍正身为太子一党的人不能接,结果雍正也没说什么。

第二天雍正还是以孤臣姿态接向康熙接下了刑部冤案,使康熙也是颇为高兴。后来又把自己弄出病来,接不了这个差事,最后由老八负责刑部冤案,自己巧妙的独善其身还一举两得。

可以说从bug邬先生与雍正初次见面以后,两个人就一直暗中较劲。邬先生认为自己拥有大才,雍正就应该言听计从。雍正深悉帝王心术,自然是通过该听时就听,不该听时就打哈欠岔开话题或者不说话我行我素来试图驾驭邬先生。

而雍正王朝这个小细节也是刻画的够厉害的。

最后两人算是打了个平手,雍正如愿登上皇位。邬先生也通过帮助为国为民的雍正成功登基,实现了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然后急流勇退得以善终。

第110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5

雍正和邬先生第一次见面发生在《雍正王朝》第一集。在涉及到追比国库欠款这样的大事,雍正的准备还不足,所以不能一下接受邬思道的话语信息。这个时候雍正对邬思道还不是很熟悉,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记着他多年前写过的文章。这个时候雍正还

是四爷,刚刚到江南去筹款,解决黄河发大水救灾的问题。四爷差事办很好,一心

替朝廷着想,从来不顾及自己的得失。邬先生自己然也不是一般的人,他到四爷府

里做谋士,就是要帮助四爷登上皇位,成就四爷也成就自己。

在这个主意打定以后,邬先生肯定要有自己的计划和打算。首先四爷并不像老

八那样自成一党,而是依附于太子的人。但不同的是,四爷性格耿直,办事铁面无

私,而且有一种做孤臣的勇气。邬思道正是看到了四爷身上这个特点,从而抓信其

特点为他出主意。这一步便是要雍正发挥自己一心替朝廷办事的长处,发扬光大,

从而使他从太子的依附中脱离,自成一派势力。四爷所成的势力要有自己的特点,

既不像太子这树大招风,容易遭到其他学派的攻击,也不能像八爷党那样广布朝中

,引起康熙的顾忌和打压。雍正和支持他的人一定要表现出一种一心为朝廷办事,

一心替皇帝分忧的印象。

有了以上的分析,我们再看邬思道为四爷提的意见就顺理成章了。此时,四爷

刚刚被封郡王,在朝廷树立了一个非常耿直能干的形象。也正是因为此时黄河决堤

,灾民遍地,朝廷才意识到国库的存银已经捉襟见肘,所以康熙要继续派一个更大

的差事,那就是要追比国库欠款。于是,四爷要不要接受这个差事,就是一个非常

棘手的难题。四爷正在为此事发愁,邬思道于是为他出主意。

邬思道首先为四爷分析欠国库银子的人主要有三类:

1.为生计迫不得已的“基层官员”。这些人是最多的,基层官员的官俸很低,

他们为了正常的做官和生活,必须要借国库银子。

2.有战功的官员。这些人昔日在战场上撕杀,为朝廷立下战功,和皇帝关系也

比较亲密。除了打仗没有其他太优秀的才能,仗着功劳,讲排场,将朝廷赏赐的钱

花完了,就要向国库借银子,而且越借越多。

3.皇亲国戚。这些人是皇帝的家人和身边极为亲近的人。他们本来已经受国家

俸养,但是依然不知满足,整天在玩各种各样的事物,花起钱来也是毫无节制,钱

不够了就会一直向国库借钱。

邬思道这一番眼花瞭乱的分析是四爷之前从未听到过的。此时在四爷心里,就

像我们大多数人刚接手一项任务一样,感觉追比国家这件差事很复杂,不知从何查

起。更不知道这样会得罪多少人。有了邬先生的分析,四爷有些恍然大悟,有了这

三类人的划分,四爷明白了重点惩治的对象。

本着为朝廷立功,又不至于太得罪太子的原则。四爷开始了他的追比国库欠款

的任务。可以看出,四爷对太子党以外的人都追得比较紧,显得大公无私。无论是

一般的官员,还是状元,甚至当年的老功臣魏东亭都被逼死了。但是对太子的人并

没有穷追猛打,怕的就是会让太子太难看,从而影响自己在群臣中的形象,这样既

可以让康熙看到他一心为国,又可以给人讲兄弟之义的良好形象。果然,当国库欠

款追回到三成的时候,康熙下令停止追查,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虽然没有完成,

但又进一步提高了四爷在群臣当中大公无私的形象,为他以后地位的攀升打下了基

础。

6

这就是胤禛对邬思道的驾驭之术。

胤禛对邬思道可谓以礼相待,不仅高接远送不说,还亲自下跪拜师,算是给足了面子。等这个面子给完了,就该看看真水平如何了。于是就追比国库欠款的问题,胤禛决意诚心请教邬思道。



邬思道为胤禛分析了当前局势,指出欠国库钱的人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不得已而借,第二类是不安分而借,第三类是贪心不足而借。最后得出结论,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很难,钱不好追,还容易得罪人。

胤禛问,依邬先生的意思,这差事不能接?

邬思道说,不,一定要接,如果王爷您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事,那么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言外之意就是,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主要是向康熙表明态度,并由此进入康熙选拔继承人的视线当中,结果本身则是不重要的。



而此时胤禛打哈欠,并表示不早了,劝邬思道早些休息。邬思道这时正说得兴起,却被胤禛生硬地打断了,可想而知他的内心肯定是有些黯然的。而对于胤禛来说,此时打断邬思道就是要告诉他,差事接与不接,决定权在我,你只有建议的资格,建议完了就可以打住了。对你言听计从,不可能的,这就是胤禛对邬思道的一种驾驭。

后来清理刑部冤狱时,邬思道又劝胤禛不要接这差事。而胤禛表面上不置可否,转天却从康熙手中接过了差事,于是气得邬思道要打包离开,说言不听计不从,如之奈何。没想到,之后胤禛竟然把自己弄病了,以此为由躲过了这场差事。



由此可见,胤禛真是深谙驾驭臣下之道,对臣下既要倾听,更需威严,要让臣下战战兢兢地办事,而不是自我感觉比主子还厉害,就可以自行其是,不听主子命令了。说白了,就一句话,你该做什么该怎么做,领导当然可以听你的,自然也可以不听你的,最终的决定权在领导,而不在你。

7

邬思道的设定源自绍兴师爷,以计谋著称。绍兴地处江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清两代,浙江虽不如江苏那般状元辈出,却也是人才济济,读书蔚然成风。师爷可以看作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他们往往在科场失意后,放弃所谓的“正途”,转而投身幕僚,利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人一筹的眼光见识,为达官显贵出谋划策,进而换取报酬。所以后世有人把他们定义为中国最早的职业经理人。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的身份背景设定成谜,只在对话中略略提及他是“刑余之人”,那条废腿就是拜大牢所赐,由此可以推断,邬思道早前应该也是宦海中人,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身陷囹圄,出狱以后无力重返官场,只得隐于幕后,给人出谋划策,做做师爷。

邬思道初见雍正,废太子尚在东宫,夺嫡局势十分不明朗,老四虽然有心参与,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更看不到有利的前景,所以谈及此事,从来都是云裳雾绕,唯恐暴露真实意图。

以邬思道的智商,当然可以想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前路不顺,颠沛流离,好容易抱上四王爷这根大腿,立功心切, 想着抢先露两手,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以站稳脚跟,双方的第一次对话就发生在此种背景下。

康熙皇帝打算选一位皇子去催缴国库欠款,摆明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上至王爷贝勒,下至文武百官,几乎每个人都欠了国库银子,这些人,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还钱的时候百般抵赖。官小的看着官大的,上官不还下官也不还;官大的觉得自己劳苦功高,拿国家点银子是应该的。说来说去就一句话:法不加众,都不想还。

康熙之所以选皇子,一来是借机考察儿子们的能力和忠心;二来兹事体大,普通臣子根本无力承担重任。但诸皇子夺嫡心切,对那些大臣们拉拢都来不及,谁又愿意得罪他们,如此一来,康熙发出诏令后,竟然无人应答。

雍正也是十分矛盾,从情感上来说,他愿意为父分忧,但又担心出力不讨好,得罪那些王公大臣们,给自己招来麻烦,况且过于直白表现忠心,还可能暴露真实意图,引来其它皇子的注意,于是踟蹰不前,静待时机。

邬思道虽不居于庙堂,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他先是把欠款人分为三种类型,然后详细说明每类人欠款的原因,请注意,雍正在听取邬思道分析意见的时候,十分专注,视线一直聚焦在邬思道脸上,无半点疲惫神色,还在中间插话:这差事我不能接?

邬思道这才亮出底牌:这差事四爷非接不可,不然,皇帝就没有一个为他分忧的儿子!

这场对话看似简短,实则包含玄机,邬思道先是罗列出接这差事的种种坏处,引发四爷的思考,然后再公布答案,先难后易,先抑后扬,因对方入局,给自己的意见造成反差,增强效果。

而四爷也不傻,前戏听得仔细,等到邬思道亮出底牌,马上打起了哈哈,说“夜深了”。

名为夜深了,实则有两层含义:

(1)邬思道刚刚入门,雍正不愿意马上与他交底。

如前文所说,雍正并不是不想参与夺嫡,只是相比太子和老八,他没有优势,前者做了三十多年储君,身份高贵,后者人望非凡,深的百官拥戴。而他早年沉迷佛教,不问正事,年纪大些出来当差,却是在太子羽翼之下,并无其他可以依靠的势力,朝廷上下,谁都知道,四爷是太子的人,他所做的都是为了保太子上位。

如果早早暴露真实意图,不仅会引发别人的猜忌,还会把太子这个大助力转化为敌人,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况且此时,皇帝并没有废太子的想法,夺嫡胜算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只能将这个小心思隐藏起来。邬思道一句:愿意为皇帝分忧的儿子十分敏感,准确击中了雍正最心底的想法,引发了他的警惕,于是他马上做出应激反应,终止对话,避免暴露。

(2)给邬思道一个下马威

邬思道虽然名声在外,但毕竟是个有前科的下人,使用他要冒一定的风险,即便身份高贵,百无禁忌,对这种人也要恩威并施,免得生出娇娇之气。其时满清入关不久,政治水平不高,对汉人的一些做法尚未完全接受,尤其是那些精于权谋,长于见识的读书人,如果第一次见面,就交浅言深,按照他的计谋行事,后续将形成依赖,为对方所控制也说不定。雍正是有主见的人,无论对谁,都是话说一半,留一半,康熙说要他做个“孤臣”,就是看中这一品质,所以与其说他听从邬思道的建议,不如说他心中早有计较,只是需要一个人来坚定决心罢了。

邬思道也非等闲,碰了个软钉子马上反应过来,收敛起锋芒,此后不久,雍正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接下这个差事,为自己夺嫡的胜利添上重重一笔。

而邬思道自此以后更加小心谨慎,即便双方交情日渐加深,他也没有放松对雍正的警惕,在对方承继大统后第一时间脚底抹油,最终得以保住性命。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8

四爷问邬先生能不能接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使本身就是要邬先生直言相告的,就是来寻求答案和理由的,怎么能谈到交浅言深呢?这个理由不成立,答案是:一定要接。这个答案和四爷心中的答案是一致的,没有什么问题,但关于这样做的理由,邬先生给出的理由是:这个差事诸位阿哥必然都不肯接,因为不仅难度太大,而且要得罪人无数,这时候如果四爷肯接,会让康熙觉得四阿哥愿意为自己分忧,会大大提升四爷在康熙心中的印象分和好感。这个理由在局外人看起来没问题也正确,但作为当事人的四爷,听外人这样说,心理上是接受不了的,为何?这个理由太俗太势利了,本来是为了国家的事,结果到了邬先生的嘴里变成目的就是为了巴结讨好皇上,以此来邀得皇上的宠爱和奖赏,对于四爷来说,这样的理由不符合他心中的爱国为国的情怀,他在这个时候的思想还不是到了后期夺嫡进入白热化阶段的状态,还是有很强的为了国家利益一切都在所不惜的精神的,所以邬先生给出的这个“邀宠”的目的理由不符合他的心意,所以才听后会有如此表现,说白了对这个理由不满意。

9

是否接下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事,是雍正与邬思道密谈的第一件事,也是邬思道这个谋士为雍正谋划的第一件事。

邬思道首先分析了此事的弊端,比如得罪人,比如这个差事很难办。其实这些都是俗常所见,雍正心里也是十分清楚的。

看到邬思道说不出什么高深见解,雍正应该是有点失望的。接下来,他应付了事地问道:那我不接这个差事?

邬思道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接,一定要接。

雍正有点意外,便问其原因。而邬思道的回答是:如果四爷也不接,那岂不是没有一位阿哥愿意为皇上分忧了吗?

正是听完这句话,雍正假装打了个哈欠,结束了谈话,留下一脸尴尬的邬思道懵在那里。

对于邬思道给出的这个理由,雍正是极其不满意的。

这个细节真是太巧妙了。它向我们展示了雍正的内心:我接差事难道真的是为了替皇上分忧吗?我把你邬思道请到府上,难道就是为了更好地为皇上分忧吗?

不是,全都不是。

那么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夺嫡。

也就是说,在太子被废之前,一直被当做太子一派的四阿哥胤禛,其实早就有了夺嫡之心。这隐瞒得太深了,连他最好的兄弟十三阿哥胤祥都不知道。

通过这个哈欠,邬思道应该看透了雍正的内心。

这场谈话,可以看做雍正与谋士邬思道之间的一次试探。

后来,雍正还是听从了邬思道的建议,接下了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事。这说明雍正在结束了与邬思道的谈话后,反复思考了邬思道的话,然后思考出了字面意思以外的深意。

其实,如果那场谈话继续下去,邬思道接下来就会把这些深意直接告诉雍正。

10

如果你给一个人提建议的时候对方打哈欠说明啥,对方不想听了,对你的建议不想采纳又不好直接反驳你呗,在这件事情上,雍正可能有这么几个想法:

1、这件事情是皇家的私事,乌先生虽然是雍正请来的幕宾,此时雍正还得端着,不是明确的夺嫡,让你参谋参谋平常的事情,但是一遇到这种涉及皇家的事情,还是暂不讨论的好。

2、雍正要显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君一定要在臣之上,乌先生分析的头头是道,如果此时要使那种恍然大悟的样子按北京话叫跌份儿,打哈欠显示胸有成竹。

3、雍正不同意这件事,雍正一开始认为得罪群臣毕竟不好,不明白乌先生的用心,分析的是好的,但是不想采纳,当和康熙谈话的时候才知道乌先生是正确的得罪群臣不如讨好一个皇上。个人意见,欢迎大家批评交流指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