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的要害,不是庞统死得值不值,而是刘备为何要师出有名。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随刘备入川,进围雒县时,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212年,刘备入川已经一年多,庞统就给刘备献上三条密计:
上策,派精兵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
中策,斩杀蜀中名将杨怀、高沛,夺取他的精锐部队,占据关口;
下策,退还白帝,连接荆州,慢慢进图益州。
刘备认为中策有道理,依计而行。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记载:当初,刘备接受刘璋邀请入川,在涪城相会。庞统的确是建议刘备杀掉刘璋,不费一兵一卒就搞定益州。
但刘备认为初来乍到,恩威未立,就这么下死手,不太合适,没有采纳。
这个事与后来刘备采纳庞统中策进军刘璋,没有关系。
当然,刘璋当时被刘备杀死,或许庞统就不会死在雒城。
可能庞统是新员工,对老板不太了解。
老板喜欢把仁德的文章做足才下手,庞统不清楚这一点。
这个事不要汇报,找几个人直接把刘璋做掉,先斩后奏,木已成舟。
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刘备痛哭流涕,把庞统大骂一通,然后把他赶回荆州,替换诸葛亮前来。甚至还不至于如此,可能刘备把刘禅再一次扔在地上,说:我宁肯不要儿子,也不能杀我的宗族哦。然后,隆重开个追悼会,安葬了刘璋。
可庞统没弄明白哦,这给自己带来隐患。
传记没有记载,刘备采纳庞统提出的中策是为了师出有名。
刘备拒绝上策恐怕是考虑成功的几率不大,即便成功也难免会有阻挡,风险不可控。
这一点,的确看出刘备魄力不够,决策力不足。
这时候,刘备与刘璋还没有翻脸,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就刘备的套路,找个芝麻粒垫着腚是他拿手好戏,为了师出有名,做做文章是可能的。
刘备采用中策,也做了大量工作。
先是说孙权进攻荆州,刘备不得不回去增援;后说张鲁就是个守家奴,没有大的进取欲望,并不可怕;最后就是要借兵一万、钱粮若干。
这让刘璋感觉很不爽。
本来是想让你来攻打张鲁的,还给你配备了许多精兵强将,消耗了大量的物资。你刘备驻扎在葭萌关一年多,除了挖墙脚,从没有跟张鲁交战过一次。现在说不用怕张鲁,却只担心自己老窝丢掉。
这也就算了,但刘备不仅要把刘璋配给的部队带走,还要再借兵、借粮,这也太过分了吧。
但刘备也理直气壮,我替你守护边境,打工一年多,现在回家,工钱不开就算了,你总得给点路费吧。
于是,刘璋就给了四千人马,钱粮减半。
刘备很不高兴,你这是打发要饭的吗?但已经找到进攻刘璋的芝麻粒,还没有发作呢?
张松听说刘备要回荆州,就急眼了,写信给法正,让刘备不要走。
这事被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察知,就向刘璋告了密,把张松给办了。
刘璋与刘备就彻底闹翻了,这一闹,刘备就师出有名了。
依照庞统之计,斩杀杨怀、高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涪城。
但这不是刘备采纳中策的理由,更不是为了师出有名,更多是从战略上考虑的。
占领涪城后,刘备感觉很爽,就大宴将士,志得意满。
酒酣之际,刘备跟庞统说:“这个酒喝得爽吧。”
庞统这人不仅长得很丑,而且还很不会说话,更不会看事。
这会儿,老毛病又犯了,直接说:“讨伐人家的国家,不是仁者之兵。”
真扫兴哦,好好的一场酒局给搅合了。
刘备如果是真正的仁义之人,就会将庞统一军,说:“这不是你的馊主意吗?幸好没听你的,当时要杀了刘璋,还不知道你喝多了会说啥呢!”
但刘备看来不是真正仁德之君,借着酒劲说醉话:“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
刘备大怒,说:“你给我出去。”
其实,庞统清楚,武王伐纣那才是为了师出有名,给商纣王强加了许多的罪名;刘璋虽然心眼少点,但政事处理的很不错,对百姓很好,也不是武王说的纣王一样的暴君。
既然这么说,那你说啥就是啥。庞统也不吭气,直接拍拍屁股离开。
刘备一看庞统还真走了,就琢磨过来,赶紧叫人把他请回来。
庞统是真听话,叫走就走,叫回就回。回来后也不说话,只管低着头吃喝。
刘备就问道,:“刚才我们的讨论是谁的过失啊?”
庞统这会不一根筋了,不再说是自己的过失,本就不该操这份闲心。转而说:“是我们共同的过失。“
这话就好听多了,刘备呵呵一笑,宴会重新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但庞统这口气一直没出来,这不,在之后围攻雒城时,亲自指挥将士冲锋陷阵,被流矢所中,随即就挂掉了。
按说这怨不得刘备,作为一个军师,不必如此。
实在攻不下来,再想办法嘛。
看看诸葛丞相,每次指挥作战,都是坐在小车上摇着鹅毛扇,让人给推着,看上去多有范哦。
庞统死了,与刘备无关,与刘备为了师出有名更无关,主要还是庞统自己的责任。
至于说到值不值,庞统不死也可以,不是非死不可就是不值。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瓦罐常在井边碎,将军何惧裹尸还。
为了摧城拔寨,无论将士还是谋士,死在冲锋的道路上,是死得其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