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的手下功臣非常多,刘邦杀的只是该杀的人,他也不想杀他们,而是这些功臣自己作死,自己不作死,刘邦是不会杀的。例如:萧何、张良、陈平等!都得到了善终。

司马小绢今天就来说一说刘邦手下最大的功臣韩信是怎么作死的?

刘邦所杀的功臣中,韩信功劳是最大的;刘邦第一次恨韩信是在自己被项羽围困于荥阳的时候,刘邦是天天盼望着韩信能够带兵前来给自己解围,没有想到盼来的是韩信派人送来一封要求代理齐王的信件,气的刘邦破口大骂!站在一旁的张良和陈平怕生变故连忙提醒刘邦,刘邦才改口骂道:"做什么代齐王,要当就当真齐王”。

韩信贫贱时本来是很谦虚的,年年轻轻有手有足的能够厚着脸皮到别人家蹭饭吃,让他钻裤裆就乖乖的钻,富贵以后就长脾气了。

刘邦平定天下后,韩信不知道功高盖主,还紧抓兵权不放,张良建议刘邦给韩信异地封王,把原来的齐王改封为楚王,官一样大只是没有兵权了,要是聪明的就知道怎么做好自己这个楚王了,可是韩信到处说刘邦的坏话,来炫耀自己的功劳,刘邦知道后把他抓来,并没有怎么处罚他,只是把他楚王降成侯了,继续在朝留用。

在朝堂上韩信一下子感觉太没有面子了,怎么能跟周勃、灌婴、樊哙这些人平起平坐呢!他朝也不上了,在家里连面都不露,刘邦知道后就传话给他,叫他多和樊哙这些被封为侯的官员多走动走动。联系一下感情!

有一天韩信带着手下路过樊哙侯府时,就顺便进去看看,樊哙原是杀猪做生意的,没有忘本,也很会做人,明知道韩信现在和自己平起平坐都是侯爷,却还是以跪拜的大礼来表示自己心里对韩信的尊重,给韩信面子,可韩信不但不领情,反而笑着和左右说:“自己居然混到跟樊哙这样的人是一个等级"。

韩信原手下有一个叫晨曦的被刘邦封为主帅统领齐地兵马,他是进京当面向刘邦述职谢恩的,顺道来拜访一下老领导!韩信把他领到内室,告诉他,齐地这个位置很重要,刘邦马上就要领兵亲征英布了,你在齐地造反,我定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他还说只要自己振臂一呼,天下将领定会百应的。

这就是韩信自己作死,当吕雉听到这个消息后能不怕吗?怕就要采取措施,吕雉首先收买韩信手下四员猛将,然后叫萧何把韩信骗至内宫拿下。

韩信在富贵时如果还能保持贫贱时的宠辱不惊,那他一定是一位受万世景仰膜拜的韩公!定会和周公、召公、姜太公齐名了,可惜了,一富贵就忘记自己是谁了。

做臣子,你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每件事情都是为刘邦的汉朝兴旺着想,刘邦是不会杀你的,萧何临终前还在考虑刘邦儿子将来怎么去治理汉朝,这样的人即使功劳再大刘邦也不会杀他的,陈平和张良都是善终之人。

最佳贡献者
2

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搂。也杀害了好多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刘邦也不例外。开国皇帝自认为开国功臣很难对付。杀了心中无恐惧了。说话办事不要和功臣们商量了。无毒不丈夫。也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能永保世袭。做万代皇帝。做了皇帝疑心也重了。所以一了百了。杀了算了。

3

大家首先要搞清一点,刘邦杀的到底是不是功臣,他杀的是对他统治构成威胁的人,主要是异姓诸侯王,这些人充其量是在楚汉战争中选择了站在刘邦一方的人,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是消灭了项羽的合作伙伴,谈不上功臣不功臣。

在楚汉战争最后一战垓下之战时,彭越、韩信、英布等人不按照约定来会合,导致刘邦又被项羽击败。当刘邦承诺封他们为王并割地的时候,他们才带兵赶来,完成了对项羽的最后一击。

刘邦亲手杀死的人并不多,其中大多得吕后助力,如彭越、韩信,汉初三将中两个最有威胁的人,是吕后杀死的。英布则是在被刘邦击败后,被吴王用计杀死的,都不是刘邦动的手。

但是这些人手握兵权,且都是秦末的一方诸侯,刘邦年纪大了,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这些人的存在,对于即将继位的刘盈和背后辅佐的吕雉而言,是巨大的威胁,刘邦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刘盈扫清障碍、根除隐患,为此他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 铲除异姓诸侯王

韩信是刘邦所认可的人物,说他攻必克、战必胜,这样一个人,自己在的时候还好掌控自己一旦不在,就会失去控制。因此韩信不得不除,就算不除也要削其兵权,以免生出乱来。至于刘邦在讨伐陈豨时,韩信被萧何和吕雉蒙骗所杀,到底是不是刘邦本意,我无从得知。但从刘邦知道韩信死后的反应来看,他既喜且怜的表情,说明高兴的是除去了心头之患,怜悯的是世间失去的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由此可见,刘邦还是支持除掉韩信的。

至于彭越和英布,这两个人本来就是宵小之辈、逐利之人,这样的人,刘邦在的时候鞍前马后,刘邦一旦不在他们翅膀硬了,说不定就要造起反了,因此也非铲除不可。就像英布造反时对部下说的:“现在满朝文武之中,没有人是我的对手,皇帝年龄又大了不会亲征,因此我造反肯定会成功的!”这也正是刘邦所担忧的事情。

第二 诛杀不义之人

刘邦收容了季布、栾布,但却杀了丁固。很多人说丁固曾经救过刘邦的性命,刘邦这么做是忘恩负义。但在刘邦看来,却不是如此,刘邦现在已经夺得天下,需要做守成之君,这个时候最需要人的就是忠信之辈。而丁固这样背主求荣之人,则为世所不容,楚汉之争时,刘邦可以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但现在不行。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刘邦的用人原则是根据时事在变,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丁固来投奔他,只能落得人头落地的下场,刘邦要为天下树立一个典型,只有忠君爱主之人才能得到重用,而背信弃义的人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第三 震慑丰沛功臣集团

丰沛功臣集团的领袖是萧何,他是仅次于刘邦的汉军第二号人物。西汉建国之后,萧何更是兢兢业业,竭尽所能为国操劳,对于这样一个人,刘邦也产生了猜忌。因为他知道萧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除了自己之外,似乎没有人能压住萧何,一旦这个忠臣变成了真正的权臣,对于大汉王朝来讲,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刘邦多次试探萧何,想从中找到把柄以铲除掉这个隐患。好在萧何知趣、多次示弱,甚至最后拿出了自污保身的办法。实际上刘邦是做出了一种妥协,因为他知道杀死萧何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如何安抚萧何背后的巨大势力,对于这些人来讲,只要震慑一下就足够了,让他们安分守己,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谁就行了。

第四 提防外戚干政

对于自己的妻子吕雉,和她所代表的外戚势力,刘邦也加以提防。在他在世时,就当群臣之面,提出了“非刘氏者不能为王”的白马之盟。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当时异姓诸侯王已被诛杀殆尽,诸侯中大多是刘氏宗族之人,而有机会封王的,恐怕只有吕雉一派的吕氏势力。

显然刘邦的白马之盟,针对的是吕雉,让她收敛自己的权力欲望,专心做好刘盈的慈母,辅政而不专权,不要产生非分之想,这就是汉高祖刘邦想说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4

在中国闾里坊间,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某人说某人是扫把星,指他个人运气不好,周围的人因他也很倒霉。虽然这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在西汉初年的历史上,还真出现了这样一位“扫把星”。此人本无才无德,却因自己滥用权力,专招些鸡鸣狗盗之人,终因自己劣迹斑斑被弹劾,因而起兵反叛朝廷。他反叛朝廷,刘邦就曾说无甚大碍,很容易平叛,奈何他的起兵却直接牵连了三位功高震主的异性诸侯王被诛,还间接连累两位异姓王,从而导致了西汉初年大肆残杀功臣名将影视大剧的高潮到来,可谓“刺激”之极。这位如此“厉害”的侯爷是谁?纵横国史今天就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西汉初年这位侯爷厉害了,一人反叛却连累四位诸侯王被诛杀,还与一诸侯王有牵涉。这人是谁,他就是最早带兵投靠刘邦的陈豨。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案为汉王朝剪除异姓王提供了口实。淮阴侯(原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直接受累被害,淮南王英布、韩王信事败被诛,也与陈豨谋反有关联。这样一个普通叛将,竟能牵涉四位名声在外的藩王,可见汉初政坛的斗争十分惨烈!那么,该事件的经过又是如何的呢?陈豨又是何许人也?为何一普通侯爷能挑起整个朝堂上下的纷争?


陈豨(?―前195年)为秦末汉初宛朐(今山东菏泽)人,不知何故得以跟随汉高祖刘邦,刘邦被举为沛公时其率500人投奔刘邦,入关中时被封为游击将军,因刘邦东征和平定燕王臧荼有功,在汉六年时被封为阳夏侯,并先后任赵国相国、代国相国,统领赵、代两国军队,防卫北部边境。陈豨掌握赵、代两国权柄后,日益骄横,铺张奢靡,滥权生事,广招宾客,多行不法,引起同僚忌恨,参了他一本。刘邦生性多疑,想到陈豨宾客众多,在外独掌兵权好几年,疑心会有变故,就派大臣前往按察,发现陈豨的确收养了一干门客,且这些门客把邯郸城的客店都住满了,他们还凭着陈豨在赵、代之地的权势干了许多违法之事,有些还与陈本人有关。当时按察的赵相周昌非常恼怒,上书告陈豨有谋反之嫌疑。恰巧,汉十年(前197年)七月,太上皇去世,刘邦召陈豨进京,陈豨被告反叛,心胆俱裂,深知上京师定然没有好果子吃,而背上谋反黑锅,很难洗刷,故以病重为由推托,并派人暗中向韩王信旧部王黄、曼丘臣处通消息。两个月后的九月,陈豨怕被置于死地,兼之王、曼两人的劝诱,于是割地起兵,宣布造反,自立为代王。


刘邦听得消息后,大吃一惊,御驾亲征。但当他率领大军到邯郸时,却高兴地说,叛军不据守军事要地,肯定不会有啥作为,在采取重金收买陈豨哪些出身商贩的部将迅速瓦解叛军后,刘邦御驾回朝,留周勃平定代郡,高祖十二年冬,陈豨自己亦在灵丘被樊哙军所杀,刘邦在有生之年除去了一重要叛臣。

陈豨并无造反能力,手下门客也无出世奇才,因而迅速被刘邦平定。但陈豨反叛案,却为刘邦诛戮功臣造成口实。首先遭殃受到牵连的是淮阴侯韩信。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战功最卓著,功高震主,自夸将兵“多多益善”,明代茅坤甚至称赞他为“兵仙”,可见韩信在战场上必定是个帅才,而历史上的韩信可以说是一个人为刘氏汉室打下半壁江山的人。但陈豨反叛时,刘邦御驾亲征,韩信却告病未随,留守京师的吕后利用韩信属下舍人乐说的诬告,矫诏将其诱入宫中,斩于存放乐器的钟室,并夷其三族,手段残忍。而韩信被夷三族的罪名,却是“与陈豨勾结谋反”。

陈豨造反牵连的第二个人是梁王彭越,罪名还是有人诬告他造反。事情大概是:陈豨造反,彭越患病没有随刘邦亲征,只派了部将率兵前往,惹怒了刘邦,派使者去责骂彭越,梁王部将息辄认为朝廷既已不信任不如就造反,但彭越没有答应。恰在此时,彭越手下太仆犯罪怕受责罚便逃到京城,告发彭越谋反。刘邦派人采取突袭的方式逮捕彭越,关押在洛阳,拟定造反罪,但畏惧理由不足,只判彭越流放蜀中青衣县。彭越也是倒霉,在赴青衣县途中遇到吕后,这个心狠手辣远超刘邦的帝后认为不能养虎遗患,于是“令其舍人告越复谋反”,并“夷越宗族”,炮制了一起惨烈的冤案,更恐怖的是吕雉竟将彭越尸体煮成肉酱分发给各诸候王。彭越之冤,当时栾布公开为其叫屈,公然违令祭拜,并当面指责刘邦忘记彭越助其灭项楚之恩,仅以怀疑就定罪,并残忍夷灭三族,担心所有功臣都会“人人自危”。栾布的责骂反而没有受到刘邦处罚,而是晋升为都尉,显然是刘邦明知彭越之冤屈。


陈郗之乱的第三位受牵连者是淮南王英布。此人乃皖西历史上著名人物,年轻时违反秦律而受黥刑,率囚叛逃为盗公与秦官吏作对,参加秦末农民起义,先后跟随项梁、项羽,楚汉战争时又叛楚归汉,在秦汉易代之际驰骋疆场,一时叱咤风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由秦之刑徒成长为一方诸侯王,一生可谓传奇,被称之为黥面虎将。英布之所以会反汉,有两个事件:一是韩信被夷三族,彭越被烹杀(他收到了吕后送来的彭越肉酱)等事件的影响,心理“大恐”,因而聚兵侯伺旁郡警急,为其反叛埋下祸根;二是其爱姬生病到医家就医时受內侍官关照导致英布自己过度猜忌(直接事件),最终导致内侍官上书诬告其反叛而酿成大祸。但该事件的另一个直接导火线,还是在于陈郗反叛导致韩信、彭越被杀,并受到“肉酱”的恐吓心理造成的,引起了英布兔死狐悲之感,最终聚兵反汉。不过才能和威望都不足的英布很快就被刘邦平定了。


陈郗反叛案受牵连的第四个王是燕王卢绾(wǎn)。说起卢绾,这哥们儿可是跟刘邦同乡(刘邦丰沛集团元老)且同一天生日,小时候和刘邦一起上学的,刘邦当泗水亭长时他就作为跟屁虫追随。刘邦建立汉朝时,因原燕王臧荼对刘邦毫无尺寸之功,又是项羽的封王,故而刘邦在夺得天下后竟第一个向臧荼开刀,灭臧荼后,直接封这个和自己从小玩到大的好基友卢绾为燕王,卢绾甚至可以随便出入皇宫,这是萧何、曹参等人不敢奢望的。但是,卢绾却在陈郗反叛过程中为求自保,竟然向陈郗暗通消息,以拖延战事来保持自己的倚仗作用,见重于朝廷。结果陈郗之乱评定后,卢绾这一小动作被查知,公元前195年三月,他本想入长安亲自向刘邦谢罪,奈何四月刘邦即病重驾崩,怕吕后残杀的他只好带着家眷逃奔匈奴,虽未起兵叛汉,但投奔敌国,也成为了反王。

从汉十年到十二年间,西汉王朝从陈豨之乱开始,直接把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一锅端掉,间接还与韩王信有牵涉,一将反而牵连五王,陈豨为害,可谓惨烈!对于刘氏皇室而言,陈豨是个幸运星和 “大功臣”,但对受牵连的诸侯王而言,却是名副其实的扫把星。

为何汉初一个边地普通戍将的反叛竟能掀起西汉王朝大规模屠杀功臣良将诸侯王的政治惨剧?原因有诸多,一是天下初定,人心尚未稳定;二是朝廷(刘氏皇室)猜忌及其严苛的监察制度;三是有意的政治诬陷。纵横国史看来,最主要的仍然是汉初朝廷(刘氏皇室)为巩固中央政权的需要及其对诸侯王势力的疑惧。汉初七大诸侯王势力熏天,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号称汉初三名将,卢绾陈豨乃刘邦嫡系势力(丰沛集团),即使这些人本无反意,但其部下将吏仍不敢说!倘若时局需要,这些手握重兵的诸侯王可以一呼百应,聚兵而反,且他们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军事才能。


而纵观陈、卢、韩、彭、英五侯王,其反叛理由均是被人告反,然后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剿灭,正是严苛的政体及中央朝廷对这些诸侯王势力存在的疑惧,必除之而后快,以致刘邦在平定燕王卢绾时定下了“非刘姓而王者天下人人得而诛之”的约定,乃至在东汉曹操称魏王时仍有人搬出这条“法律”反对称王。这才是刘邦借陈豨之乱而导演了汉初大肆屠杀功臣良将惨剧的主要原因。

5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有计划有步骤地消灭开国功臣。其实,这一点也不让人意外,因为在刘邦心中,君臣间的利益之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牛哥分下述三点来论述。

一、登基做皇帝后,刘邦与功臣们的关系发生了质的转变——同路人变成了自己的臣子,刘邦担心他们成为自己的挑战者。

刘邦所杀掉的功臣,主要有韩信、英布和彭越等人。想当初,他们与刘邦的关系是基本平等的,没有明显的身份差距。三人中,与刘邦接触最早的是彭越。在攻进咸阳之前,彭越与刘邦就建立起互相协作互不隶属的关系,当时,他们都是楚怀王麾下的将领。而项羽分封天下时,故意不封彭越,从此彭项两人结下仇怨。楚汉相争时,彭越常常用游击战的方式策应支援汉王刘邦。只是后来彭越与刘邦实力有了一定差距,彭越采取了附从刘邦的姿态,以从汉王那里获得更大利益和更有利的位置。彭城会战时,汉王刘邦封彭越为梁王,那是权宜之计。别忘了,他俩都是王,身份上仍没有质的差别。韩信是在刘邦被封汉中时追随而去的,与刘邦也有君子协定,也不是刘邦的一般下属,与萧何周勃之类不同。从此后,韩信的军事行动也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彭城会战时,在刘邦同意他做齐王的前提下,他才答应出兵助汉,消灭项羽。至于英布,项羽分封时就是九江王,以后与刘邦的关系也基本是分庭抗礼、平起平坐的。这三人原本都与刘邦有互助合作的契约的,一旦彼此的合作关系变成了君臣关系,刘邦对他们是一百个不放心,生怕他们小瞧自己,生怕他们像背叛项羽一样背叛自己,生怕他们手握重兵成为汉王朝的挑战者。所以,刘邦做了皇帝后,就把这些昔日最大的功臣看作是当下对自己最大的威胁,一定要除掉他们。

二、功臣们的能力与实力使刘邦无比忌惮,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计,他要消除后患。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称帝,也正式确立了他与功臣们的君臣关系。这一年,他已54岁。年事渐高,而身体欠佳,他必须考虑储嗣的问题了。他看到太子刘盈仁慈柔弱的样子,不禁担心起他继位后的情景。自己在位时,一见那三个功臣,总觉得他们有功高震主之嫌,担心自己驾驭不了他们。自己一旦晏驾,保不准他们当中的哪一个会率先向新君发难。以刘盈的性格和能力,恐怕不是他们的对手,大汉江山很可能易手他人。想到这些,刘邦又增添无穷的恐惧和忧虑。既然功臣们是对新君最大的潜在威胁,就应该及早下手,为子孙后代,为汉家王朝消除隐患。所以,刘邦抱定决心,一定要趁自己健在,剿灭这几个功臣,否则,死不瞑目。

三、功臣们对刘邦称帝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招来刘邦的猜忌和杀心。

刘邦本有忌惮之心、狐疑之心和加害之心,作为其猎杀目标,三个功臣要小心才是。然而,上述三人身经百战,战功卓著,但是政治经验欠缺,没有树立起“伴君如伴虎”的意识,防患于未然,关键时刻关键事情上处理欠妥,招致刘邦的疑心和忌恨,加速了他们被杀的进程。高祖讨伐陈豨,向梁王彭越征兵。彭越明知应该亲自率部前往邯郸与刘邦会合,但他没有这么做。而且恰在这时,有部下劝他造反,彭越也没有坚决反对。他的暧昧态度给仇人以口实,结果他被刘邦偷袭,最后身死国灭。英布本是由刘邦以利相诱而背叛项羽加入汉营的,没有多少正义观念,随时都有背叛的可能。一见彭越被诛灭,他就想到谋反,这也是他本性决定的。于是,高祖有了借口,亲自出征讨伐,英布在劫难逃。韩信也是不注意爱惜自己的羽毛,以致让刘邦疑心重重,最后痛下诛杀的决心。攻打齐国时,韩信与蒯通有许多不可告人之语,还间接促成了刘邦得意谋士郦食其的被害。做楚王时,他收留项羽旧部钟离昧,刘邦借此理由亲赴楚地,将韩信捉拿,并贬他为淮阴侯。此后,韩信的下坡路就无法止步了,他的心态也越来越失衡,越来越充满怨怒,在思想和情感上彻底站到了刘邦的对立面。终于,他与陈豨勾结起来,坐实了谋反的罪名,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6

西汉初年,刘邦登基称帝是在众多的异姓诸侯王的拥戴之下成为皇帝的。汉王五年,刘邦在消灭项羽之后,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呉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等人共同拥戴刘邦成为皇帝,刘邦稍微推辞了一下之后在山东即位为皇帝。在此之前,刘邦身为汉王,和这些诸侯王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刘邦称帝后,这些异姓诸侯王事实上都是半独立性质的。他们对刘邦的大汉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刘邦对他们并不放心。而这些人,都是一群草莽英雄,在秦末的战争中和楚汉相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拥有比较高的声望。刘邦自己或许还能镇得住他们,但是刘邦不能不考虑到自己的身后。

最具有典型性的是彭越,彭越在楚汉相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相当于敌后游击队的队长。

后来有一次代国的相陈豨反叛刘邦,刘邦要求彭越带兵参与对陈豨的讨伐。眼看着各地的异姓诸侯王越来越少,彭越不能不产生兔死狐悲之感。于是,彭越托病没有亲自前往,而是派了个将领带了点儿兵就去了前线。刘邦一看彭越没有亲自前来,非常恼怒,立即派了一个使者到了彭越的封地去训斥彭越。

彭越一看刘邦真的生气了,不禁也有些害怕,想着干脆就自己去一趟。而彭越的将领扈辄却对彭越说,如果大王亲自前往,就证明此前你生病是装的,不如干脆反了算球!彭越则是犹豫再三。

就在彭越犹豫之际,彭越曾经对手下一个官员非常不满,准备杀掉他,于是这个官员就跑到刘邦那里告发彭越和扈辄谋反。刘邦本来就对彭越心存忌惮,如今有了借口,刘邦立即下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捕了彭越。

刘邦把彭越抓到了洛阳,经过一番审理之后,刘邦也没有找到彭越谋反的真凭实据。不得已,刘邦以彭越“反形已具”为由,废黜了彭越的王爵,把彭越流放到四川。

彭越前往流放地的路上,遇到了准备到洛阳去探望刘邦的吕后。故人相见,彭越涕泗横流!他向吕后哭诉道:“我真的没有谋反,如今我已经一把岁数了,皇后能不能看在故人的份上,跟皇帝陛下讲讲情,让我回老家。我就想在老家安安静静地当一个小老百姓,您看如何?”吕后一听,立即爽快地答应下来,“这事就包在我身上!”就这样,吕后把彭越又带回了洛阳。

吕后见到刘邦之后就立即责问刘邦:“像彭越这样的壮士,你不杀掉他,难道还打算留给我们的儿子吗?我已经把他带来了,陛下看着办吧!”刘邦听到这话,不禁以赞许的目光看了吕后一眼,心里说道:“真不愧是我媳妇!”

刘邦吕后马上就安排彭越的旧部,继续诬告彭越谋反,彭越就这样被杀于洛阳城。彭越被杀以后,不仅被灭族,而且他本人还被剁成了肉酱。刘邦还将彭越的肉酱分送给当时已经所剩无几的异姓诸侯王。当彭越的肉酱被送给淮南王英布那里的时候,摆在英布面前的也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与其被你剁成肉酱,不如干脆反了,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在战场上,刘邦又与英布见面,刘邦问英布,为什么要谋反呢?英布回答得倒也干脆:“亦欲为帝耳!”不过,英布到底不是刘邦的对手,最终被刘邦所杀。相对于彭越窝里窝囊被剁成肉酱,英布反抗失败而死,也算是死而无憾了。何况,刘邦本人也在平定英布的过程中被流失所伤,最终不治而亡!

本质上,刘邦个人和这些功臣之间,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比如,韩信被杀之后,刘邦的表现是“且喜且怜”,“喜”是因为终于除掉了一个心腹之患,而“怜”是因为刘邦毕竟知道当初韩信是立有大功的。

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因为被封为诸侯王,对汉朝的威胁最大,所以刘邦在生前就消灭了他们。而其他的功臣,刘邦也不是没有猜忌。比如,西汉第一功臣相国萧何,被封为酇侯,官居丞相,并且尊为相国(就官制而言,萧何是丞相。因为萧何地位尊崇,所以尊为相国)。刘邦也多次表达过对萧何、韩信和张良的赞赏。但是,出于皇权的安全考虑,刘邦不可能不对萧何有所猜忌。后来萧何还曾经被刘邦投进监狱。

而张良在刘邦登基之后,干脆明哲保身,宣布自己要求仙,辟谷不食了。其实是害怕步韩信的后尘。

就个人而言,刘邦和功臣之间的感情还是比较深厚,但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捍卫皇权的专属性,刘邦不可能容忍有任何功臣挑战他的权威。一旦他觉着有人有挑战其权威的可能性,刘邦坚决不能容忍卧榻之旁有他人酣睡。刘邦本人或许对镇服这些功臣还有信心,但是刘邦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身后儿子是否能镇服他们呢?为了不给儿子制造麻烦,干脆,彻底清除了他们算球!

7

没有什么迫不得已,只是消除任何一丝可能的隐患而已。



刘邦夺取天下后,对兴汉三杰是这样评价的: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其实已经说明了帝王获取天下的必要条件:正确的战略方向(策略),稳固的后方,充裕的后勤支援(资金),优良的战术(军队)。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三样:脑瓜子,钱袋子和刀把子。

记住。这三样,任何一样如果结合另外一个东西――权力(印把子),就能做出事来,如果再有了个地盘,就能做出大事来!



刘备曾经感叹:苦无基业!就是他有刀把子和脑瓜子,可惜就是缺少钱袋子和印把子,地盘。

刘邦建汉,大家都有功劳,怎么体现大家的业绩,怎么慰藉大家的功劳呢?

分封。

即然是分封,自然是要分给土地,分给钱,分给权力。

咱们看看,这些人分封以后的情况:

张良,给钱不要,给权不要,虚名留侯。我是学道之人,我要修炼,我留在你身边。――好,好好地活着吧!

萧何,我要钱,我要当相国,我要房子(钱袋子+印把子),我留在你身边。――你走着瞧,要你好看!



韩信,我要钱,我要地盘,我要当诸侯王。(钱袋子+印把子+刀把子)。――你个撮死的,第一个就收拾你!

其他诸侯和功臣,无非就是这几种情况的不同结合体。

当年,项羽的失败,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没有消除隐患。连刘邦这种人,尚且都能饶过,何况其他人呢?

你给了这些人刀把子,印把子,钱袋子,还给了他们地盘,还不消除隐患,那还能行?

这种错误,刘邦是肯定不会犯的。

几种情况:

王――有刀把子,印把子,钱袋子,还有地盘,在外面够不着的,一个不留。杀!如韩信、英布、彭越等所有的诸侯。

侯――有刀把子,印把子,没有地盘,在身边能随时拉过来的,先用后杀,如樊哙(差一点)。



――有印把子,钱袋子的,在身边能随时拉过来的,能用则用,找借口杀。如萧何(差一点)。

其他人都监视起来。

做功臣难?做皇帝才难呢。还是咱们普通老百姓好,不用操这么多心。

8

我想在开国皇帝诛杀功臣方面,最著名的当属刘邦和朱元璋。与朱元璋的文武全杀、牵连甚广所不同,刘邦杀主要是亲手封的那些异姓王。后世评说,大都认为是刘邦怕这些异姓王成为不稳定的因素威胁到自己的皇权,所以才杀逼其谋反,再将其杀掉。但我今天要跟大家讲的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制度因素,郡国并行制。

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笼络那些有能力又有实力而又非自己嫡系的人为自己打天下,同时还能分化项羽的阵营(英布是个典型的例子),就承诺功成之后裂土封王。汉朝建立后,他确实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封了七大异姓王。同时,还封了九大同姓王(刘家子弟)。而在行政区划方面,又实行跟秦朝一样的郡县制。这就造成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在封国内,这些诸侯王权利极大,拥有军、财、政的权利,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而且,中央政府对这些诸侯国内的事物也不怎么管。在各诸侯国内,基本上是诸侯王一人说了算。同姓王还好说,毕竟大家都姓刘,沾亲带故一家人。那些异姓王就不好说了,本就是为了封王才跟了刘邦,现在尝到权利的甜头,会不再向前进一步呢?这帮家伙哪个不是既有能力,又有实力。曾经都是征战沙场、攻城拔寨的好手,虽然早已被剥夺了中央军的军权,但凭借封国内的财力和人力,再养一只私人军队也不是不可能。而且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这些人的好友、同僚、部下,一呼百应都有可能的。不管这些异姓王是否真的想过刘邦那个位子,至少刘邦这么认为了。结果出来了,除长沙王吴芮独善其身、赵王张耳死的早外,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臧荼被杀,卢绾跑到了匈奴,张敖世袭其父张耳的赵王位后不久因事被贬为宣平侯。之后,刘邦还不放心,定了个“白马之盟”(也是为了防吕后),“非刘氏不王”。

不可否认,分封制在社会制度发展过程中起到过积极作用,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但其制度本身对国家稳定并没有好处,与中央集权制也是相对立的,早已在秦朝就被弃之不用。虽然,在汉朝初期与郡县制并存,但终究还是给刘邦以及后来的汉朝带来了恶果。刘邦为削弱韩王信的实力,就将其从土地肥沃的颍川调去长城边上戍边。后来,因冒顿单于的离间计,韩王信与刘邦决裂,将马邑献给匈奴,匈奴才能越过长城南下进攻太原郡,也就有了后来的白登山之围。另外,还有景帝时因削藩导致的“七国之乱”。

不管怎样,刘邦还是开创了后代各朝开国君主屠杀功臣的先河。

9

这里是芒果论史!

刘邦其实并没有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其中最得善终者莫过于张良,萧何执掌一国之政治,虽受刘邦猜忌,但仍没有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至于其他的樊哙、曹参、陈平、周勃,有哪一个遭到了无妄之灾呢?

所以说,给刘邦扣上大杀功臣这样的帽子是并不妥当的。

被刘邦所杀的韩信、彭越等人并不能作为开国功臣的代表,他们甚至不能作为开国武将的代表。刘邦所针对的并不是这些所谓“功高盖主、封无可封”的功臣,而是针对的那些有实力掀起叛乱的诸侯王。

与其说刘邦残忍的杀害功臣,倒不如说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削藩。

是高明的削藩而不是残忍的“兔死狗烹”

削藩似乎是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必经之路,西晋没有做好削藩工作而遭受了八王之乱,一个新生的帝国毁于一旦。明朝建文帝急于削藩,结果激起靖难之役,被亲叔叔朱棣篡夺了皇位,朱棣上位后继续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明朝得以安定。

由此看来,削藩确实是一件一等一的大事,而刘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几千年过去了,大家都还把他的削藩举动视作“杀功臣”。

盘点了被刘邦“杀害”的功臣,无非也就韩信、彭越等寥寥几人,英布是真正意义上起兵造反过的人,不能算被刘邦“杀害”,而韩王信、卢绾等叛逃匈奴者,自然也不能将“杀功臣”的黑锅甩给刘邦。这么多异姓王,真正死得惨的也就几人而已。

韩王信是由于抵挡不住匈奴,所以干脆投降匈奴,卢绾是在刘邦死后才投奔匈奴,英布在见识了韩信、彭越的悲剧之后果断造反。这么些人里,没有被刘邦“兔死狗烹”的,而韩信、彭越实际上也大可不必获死,可惜他们没有张良的智慧,不能看懂刘邦下的一步大棋。

韩信先从齐王被迁为楚王,再由楚王被废为淮阴侯,最终算是被“软禁”于宫中。彭越在西汉建国之初被封为梁王,后被废除王位,发配蜀地。其实刘邦做到这一步,也就到了他心目中的底线了,毕竟他要做的是“削藩”,而不是无端的大开杀戒,所以韩信、彭越至此也没有生命之危。

导致二人最终被杀的,正是他们对刘邦安排的不满意情绪。

韩信被废为淮阴侯之后,整日闷闷不乐,舞阳侯樊哙见了他之后急忙下跪,喊“大王”,韩信对此不屑一顾,还自嘲到自己竟沦落到与樊哙为舞。彭越被废除王位之后,哭哭啼啼,途中偶遇吕后,竟然泪如雨下,大声哭诉自己并无谋反之意,言语中都是对刘邦安排的忿忿不平。

如果韩信、彭越真有谋反之实,亦或刘邦真有杀他们之心,那么刘邦对二人的安排绝不会是一个废为淮阴侯,一个发配蜀地。

真正致二人于死地的其实是吕后,韩信是被吕后诱杀的,刘邦得知此事后心情是“又悲又喜”,这种五味杂陈的情绪足以说明他并未下定决心除掉韩信。彭越被发配蜀地,已经走在了出宫的路上,如果平安到达蜀地,那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刘邦的安排并没有置其于死地的预兆。是吕后骗彭越回宫,并劝说刘邦“不可放虎归山”,由此才坚定了刘邦杀彭越的决心。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刘邦都没有“大开杀戒,乱杀无辜”,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削藩”进行。

中央集权

刘邦死的时候,西汉已经没有了异姓王,天底下的皇帝和诸侯王全部都是姓刘的。这正是刘邦吸取了秦、楚的灭亡教训而做出的正确安排,郡县制是未来,但时机并未成熟,分封制又会出现诸侯王造反的弊端,因此,将分封变成家分封,即便诸侯王造反,那也是刘家的家事了。

为了完成“家天下”的中央集权计划,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必须要让位,刘邦屡次对韩信下手,但最后置韩信于死地的是吕后。原因在于,刘邦的本心并不要求他做到这一步,他只希望剿除所有异姓王,而不是对曾经的老部下妄开杀戒。

吕后所做的其实也是削藩,只不过她比刘邦还要心狠手辣,比刘邦还要果断,她所做的是斩草除根,韩信、彭越这些有能力造反的人在吕后的眼中都应该被判处死刑,而刘邦仅仅希望把他们从诸侯王的位置上赶下来,然后像“养猪”一样供他们完结此生。

韩信、彭越的悲剧在于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裂土封王,但这与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是相悖的。高明的政治家,如吕后,是不愿意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与其赌韩信、彭越不会反,倒不如让他们没有办法反。只有将百分百的可能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让吕后觉得心安,从这一点上来说,吕后是一个比刘邦还要可怕的人。

最后强调一遍,

刘邦不是大开杀戒杀功臣,而是温水煮青蛙一般的削藩。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10

谢邀,严格来说,他并没有杀功臣,他杀的是盟友,是诸侯王。

刘邦分封一百四十三个侯,除了淮阴侯韩信和代相陈豨,其他都没有被杀,怎么能叫杀功臣呢?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至于异姓诸侯王,你先要知道,什么是诸侯王。

分封诸侯王后,在领地内,他就是土皇帝,拥有土地、人民、军队、税收等一切权利,他对皇帝的义务就是朝见、进贡土特产、随天子出征,其他没有任何义务了。

你说,刘邦虽然是皇帝,真的能治理诸侯王的地盘吗?

当年康熙平三藩,那就功绩,叫统一,为什么?因为那块地盘不是你的,只是你的附庸。

所以,在消灭异姓诸侯王前,刘邦并没有统一天下,他能统治的,只有他的直辖地盘,他做的只是统一天下罢了,至于后面分封子弟为诸侯王,那是内部制度问题。

实际上,如果你不搞双标,对比康熙削蕃,他就是在统一天下,而不是杀功臣。

而且那些人并不是功臣,既无功也非臣,怎么叫杀功臣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