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若弼(544年-607年),复姓贺若,字辅伯,河南洛阳人,鲜卑族。隋朝著名将领。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贺若敦因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王、当朝大冢宰(北周官名)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临死前,曾嘱咐贺若弼说:“我平生志向就是平定江南,现在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了,你应该继承我的志向。还有,我是因为多说话而死的,你一定要引以为戒啊”!说完,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并再次告诫他慎言小心,谨防祸从口出。这就是典故“锥舌戒子”的来历。
《隋书?贺若弼列传》说:“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北周齐王宇文宪听说贺若弼后,对他十分器重,让他充当书记官。不久,封当亭县公,升小内史。周武帝宇文邕当政时,对太子(宇文赟)要求十分严格,太子由于德行不端,害怕父皇知情后责罚,经常矫情掩饰,所以,太子的过失周武帝一点也不知道。上柱国乌丸轨曾对贺若弼说:“太子必定担不起这个重任”。贺若弼深以为然,劝乌丸轨告之武帝。乌丸轨便借机对武帝说:“太子不是当帝王的材料 ,我也曾和贺若弼讨论过”。武帝忙召问贺若弼,贺若弼知道太子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且牢记父亲临终遗言,恐祸及其身,于是回答说:“皇太子每天都在进步,没有发现有什么缺点”。武帝听后默然不语。事后,乌丸轨指责贺若弼出卖了自己。贺若弼却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果然,后来太子宇文赟继位,乌丸轨被诛杀,贺若弼却免受其祸。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贺若弼随上柱国、行军元帅韦孝宽攻陈淮南(今淮河以南地区),克寿阳(今安徽寿县)等数十城,使长江以北土地皆入于北周。其中贺若弼的计谋居多,于是拜为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刺史,后改封襄邑县公。 次年,柱国大将军、大司马杨坚(即后来的隋文帝)为北周大丞相,总揽朝政,众心不服。相州总管尉迟迥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起兵造反。杨坚怕贺若弼随之生变,急忙派亲信长孙平取而代之。
隋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称帝,国号隋,是为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就有打算吞并江南、统一中国之志,杨坚查问谁可以胜任镇守江淮的重任,尚书左仆射(宰相)高颎推荐说:“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没有比得上贺若弼的”。隋文帝杨坚任命贺若弼为吴州(今扬州一带)总管,镇守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委托他制订平定陈朝的计划,经略一方,为作灭陈准备。贺若弼欣然从命,路过寿州时,他赠给寿州总管源雄一首诗,这样写到:“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贺若弼逗留了几天。就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任所,整军经武。
隋开皇七年(587年),杨坚多次商讨灭陈之策,高颎、杨素、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江南之策。贺若弼献上自己的取陈十策,获得了文帝称赞,赠赐宝刀,以示殊荣。在攻打陈朝前,贺若弼卖掉了军中老马,大量购买陈朝的船只,藏匿起来,又将破旧船只五六十艘,停泊在小河里,陈朝人误认为隋军没有多少战船。贺若弼多次将换防士兵集于广陵,大张旗帜,营幕遍野,还使士卒沿江射猎,人马喧噪,借以迷惑陈军,多次演习后,陈军习以为常,由此戒备松懈,并没有在意。
隋开皇八年(588年)初冬,杨坚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宜。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越国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水陆大军51万多人,统由杨广节度,东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隋军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兵8路围攻陈军,贺若弼为行军总管,率军出广陵,云集在长江北岸。陈军军备松懈、毫无察觉。
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陈欢度新年之际,分路渡江。贺若弼军提前发起进攻,渡江时,贺若弼酹酒对天发誓:“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贺若弼挥军渡过长江,陈军猝不及防,慌溃而逃。正月初六,贺若弼军乘势攻占江南重镇京口(今江苏省镇江),擒京口刺史黄恪,俘敌6000余人,并给予优待,予以释放。贺若弼军令严明,秋毫无犯,凡拿民间一物者,立斩不赦。对于俘虏则给予优待,发给钱粮予以释放。所以,贺若弼军队所到之处,降者甚众。
随后贺若弼派一部军队驻守曲阿(今江苏丹阳),以防三吴(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等地)的陈军增援。自己亲率主力西进,从左翼攻陈都建康(今南京);隋军另一路韩擒虎军也于正月初七攻占姑熟(苏州、常熟),沿江东进。陈军皋文奏部军败退建康。贺若弼、韩擒虎两军从北、南两面齐头并进,钳击直奔建康。陈军沿江诸军望风而逃。
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十七日,隋军已对建康形成包围态势。贺若弼军进据钟山(今南京紫金山),驻扎在山南白土冈(今南京城东)东。陈军在建康附近尚有精兵10余万人。陈后主(叔宝)既不懂军事,又不采纳部将的建议,面对隋军大举压境,很长时间作不出应战决策。并拒绝了骠骑将军萧摩诃、镇东大将军任忠的备战建议。正月二十,陈叔宝突然命陈军出战。中领军鲁广达列阵白土冈,冈北由任忠、将军田瑞、护军将军樊毅、忠武将军孔范及萧摩诃等部依次列阵,南北亘20里,首尾进退互不照应(没有相互联系)。
北军贺若弼率轻骑登山侦察敌阵,与所部总管杨牙、员明等商议:集中8000甲士列阵以待,诱敌深入。陈将田瑞果然上钩,首先率部进击,被贺若弼军击退。陈将鲁广达等军紧随其后、大举进攻。贺若弼军假装不敌,一“败”再“败”。后退四次。陈军穷追不舍。贺若弼下令在两边山头施放烟火,虚张声势,贺若弼则进一步观敌情,乘陈军骄惰懈怠之机、演绎“曹刿论战”的故事,猛攻陈军薄弱部队的孔范军。贺若弼督厉将士,殊死决战,孔范部一触即溃。陈其他各部受其影响,亦发生混乱,导致全线溃退,互相践踏,死5000人。俘获了陈军大将萧摩诃,贺若弼令左右推出斩首,见萧摩诃神色自若,于是下令免其罪,并以礼相待。
贺若弼军乘胜追击,一直攻到乐游苑(建康城东,今玄武湖南侧)。陈将鲁广达率领余兵困兽犹斗、苦战不息,直杀到日薄西山,身边只有仅有的几个人时,才面对宫阙恸哭再拜,解甲就擒,贺若弼于是从北掖门入城。
与此同时,南军韩擒虎已经扫平南面之敌,早已率五百骑兵从朱雀门先期攻入城内,并俘获陈后主,占据了府库。贺若弼令将陈后主带来一见,陈后主惶恐流汗,股栗再拜。贺若弼对陈后主说:“小国之君,见到大国公卿,应该下拜,这是礼节,但你归附后还能做一个归命侯,不用害怕”。贺若弼怨恨自己没有先抓获陈叔宝,让韩擒虎抢了头功。就与韩擒虎争功相骂,甚至挺剑而出,准备相博。被众将劝止了。
灭陈以后,贺若弼更加贵盛,地位、名望都很高,其兄贺若隆为武都郡公,弟贺若东为万荣郡公,并为刺史、列将。贺若弼家有珍玩数不胜数,婢妾曳绮罗者数百,人们都认为他已经够荣耀了。贺若弼还不满足,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认为可以做宰相。后来杨素为右仆射(宰相),贺若弼还是将军,心甚不平,经常发牢骚。隋文帝责问他:“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却说他们指挥吃饭,是什么意思”?贺若弼回答说:“高颎,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的表兄弟(一说妻兄弟),我知道他们的为人,所以才这么说的”。公卿大臣说贺若弼怨愤朝廷,应当处死。隋文帝犹豫几天,念其功劳,免他一死,只将他削职为民。过了一年多,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从此不再重用他了。
开皇十九年(599年),隋文帝于仁寿宫赐宴王公,席间诏贺若弼为五言诗,诗中词意愤怨,隋文帝看后很生气,但没治他罪。这时,正好有突厥使者来朝拜,夸说他们箭法如何厉害,隋文帝就让他们射箭。突厥使者一发即中,隋文帝说:“除了贺若弼没有人能和他们比”。于是,命贺若弼引弓射箭,果然也是一发即中靶心。
杨广为太子时,曾经问贺若弼:“你和杨素、韩擒、史万岁他们三人,俱称良将,谁更优秀一些”?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杨广又说:“那谁是大将”?贺若弼回答说:“这个就看殿下的选择了”!言下之意,只有他贺若弼才可以。杨广从此疏远了他。
隋大业三年(607年)七月,贺若弼随炀帝北巡至榆林。杨广命人制一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蓬,以招待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众。贺若弼认为这太过奢侈,与高颎、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被人告发。杨广认为他们这是在诽谤朝政,于二十九日(公元607年8月27日)将贺若弼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诛杀了,贺若弼时年只有六十四岁。其妻、子判为官家奴婢,其他人则充边屯田。唉,贺若弼劳苦功高,本可以安享晚年,谁知他不懂得明哲保身,信口开河,胡乱说话。害了自己,连累了全家,看来,“锥舌戒子”并没有管住贺若弼的嘴,只好步他老爹后尘去了,贺若弼的结局坏就坏在自己的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