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魏延传》中,陈寿老先生具体记载了魏延被斩杀的过程,而且详细记载了诸葛亮对于退军及身后事的安排。
这是分析这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依据。
诸葛亮对于撤军的安排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为病重,于是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秘密商议其病逝后如何退军以及节度之事。
长史、司马、护军都是蜀汉高级官吏,诸葛亮与他们商议此事是在情理之中。
但魏延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丞相司马、假节、南郑侯、凉州刺史,前汉中太守,诸葛亮历次北伐的大将,更是蜀汉举鼎轻重的大臣,其影响力远在杨仪等人之上。但诸葛亮居然没有向魏延透露其丝毫的战略意图,更不必说商议此事。
这事就不符合常理,虽说长史、司马、护军都是诸葛亮的参谋臣属,魏延是带兵大将,丞相做出了决策,魏延执行就是了。但情况特殊,诸葛亮因为病困更可能要病亡,而不是兵败或粮尽而撤军,这与以往的撤军是大不相同的。
作为德高望重、资历最老的将领,在这个特殊时期,诸葛亮必须要跟魏延商议此事。
这么大的事,诸葛亮命杨仪等人秘密行事,这其中就大有猫腻。
诸葛亮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这没啥问题,魏延作为经久沙场的老将断后是很稳妥的。但后面的说法就有问题了:如果魏延拒不从命,大军便自发。
从诸葛亮这个安排来看,已经意识到魏延可能要违背诸葛亮的命令。
对于魏延的这个态度,诸葛亮的安排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这是听天由命的做法。
除了这个安排,当然还有另一种方法。
诸葛亮把魏延叫来,把退兵的计划通知于他,如果魏延拒不从命,直接以违抗命令为由将其杀掉,然后大军退回。
但诸葛亮没有这么做,难道诸葛亮真的算到了杨仪会安排马岱能够斩杀魏延吗?
如果马岱杀不了魏延,魏延直接与杨仪等打起来,两败俱伤,司马懿趁机围歼蜀军,拿下成都,蜀汉岂不就此玩完了呢?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但此时却如此冒险,可以说完全置蜀汉于不顾,只顾全自己的名声。
尽管诸葛亮早就做好了一切安排,结果也正如诸葛亮所料,但不得不说,这一招太过冒险,如果魏延有一点小人之心,把问题看得复杂一些,魏延就不会被轻易斩杀,恐怕事情很难收场。
但魏延的确是不老道,在诸葛亮面前几乎就是个学徒工。
魏延被斩杀的过程
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诸葛亮病逝之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杨仪派遣司马费祎前往魏延营中探测魏延的意图。
魏延的态度很明确,说:“丞相虽病亡,但我还在。丞相府的官属都可以回去为丞相发丧安葬,我率领诸军继续进攻曹贼。为何一人死亡而废掉天下之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何等人哦,岂能为杨仪节度,替他做断后的将军呢?”
魏延直接把矛盾指向了杨仪,这个态度已在诸葛亮意料之中,魏延毫无隐瞒的表露出来。魏延立马与费祎一同商议返回及留下的人员,并命费祎作手书与自己一起联名,通告诸将。
费祎配合魏延做好这一切之后,就忽悠魏延,说:“为您考虑,我应该回去劝解长史杨仪,他不过是一介文吏,基本不懂军事,必定不会违背您的命令。”
魏延也单纯,就答应了。费祎出门后便飞马而去,魏延马上就后悔了,但为时已晚,已经追不上他了。
魏延派人侦查杨仪等人的行踪,得知他们已经按照诸葛亮事先部属开始行动。魏延大怒,抢先率领本部人马向南撤退,所过之处全部烧掉了栈道。
魏延、杨仪都各自上表朝廷指责对方造反,一天之内,紧急文书连连抵达成都朝中。
后主刘禅就此事询问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两人都保证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
魏延首先占据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杨仪命何平(也就是王平,因为小时被收养在外祖父何氏家中,亦名何平)在前抵御魏延。
何平斥责魏延的先锋,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竟然如此作为!”
魏延的手下知道是魏延做得不对,就不愿再听从他的命令,军队很快就溃散了。魏延只得与其子数人逃奔汉中。
杨仪派遣马岱追击,将魏延斩首,夷灭其三族。
朝廷为了防止变乱,急忙派遣蒋琬率领京城禁卫军诸营北上,走了数十里,就得知魏延被杀的消息,蒋琬率军返回成都。
从这个过程来看,司马费祎逃离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锋,丞相长史蒋琬、侍中董允支持杨仪而怀疑魏延,马岱斩杀魏延等等,魏延一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没有任何人支持他。
究其原因,一方面魏延身边的人都是诸葛亮安排的自己的嫡系,没有人与魏延一致;另一方面,诸葛亮病逝后,没有人再有信心能够战胜曹魏,所有人都希望大军撤回。没有人愿意跟随魏延继续北伐,而且撤军是丞相的遗愿,诸葛亮的威望不是魏延所能比的。
不管魏延出于何种目的,拒绝执行诸葛亮的遗命,就是自绝于蜀汉。
魏延被杀,是咎由自取,但自始至终不见姜维有任何表现,这十分奇怪。
蒋琬、费祎、姜维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陈寿认为,推究魏延的本意,他之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撤回,只是为了杀掉杨仪等人。尽管诸将素来与他不和,但魏延还是认为大家会推选他接替诸葛亮。
但魏延太单纯了,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想不到诸葛亮的真实意图,以及所有人的企望,这其中也包括一声不响的姜维。
蒋琬传: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蒋琬少有名气,以书佐身份跟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长。刘备突然视察广都,看到蒋琬不理政事,就要斩杀他。诸葛亮就替蒋琬求情,说蒋琬是大器,不是百里之才。
刘备敬重诸葛亮,也就放了蒋琬一码,只是免官而已。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主政,开设府属,征聘蒋琬为东曹掾,后升其为参军。
诸葛亮进驻汉中主持北伐,参军蒋琬与长史张裔留守丞相府。后代替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经常说:“公琰(蒋琬,字公琰)就是辅佐我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哦。”
蒋琬传: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诸葛亮早就密表后主刘禅,说:“如果出现不幸的事情,我回不来了,就让蒋琬替代我。”
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魏延还等着大家推举他替代诸葛亮呢,实在是单纯得很!
诸葛亮把蒋琬留在丞相府,就已经做好了事后的安排。诸葛亮安排撤军一事,自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告知蒋琬,蒋琬必定清楚诸葛亮具体撤军的事宜。
甚至是除掉魏延之后,再除掉杨仪的计划,蒋琬都可能清楚。
这也就是,刘禅征询蒋琬等意见时,蒋琬说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的根本原因。
费祎传: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费祎也是诸葛亮一直提拔、培养的接班人之一,蒋琬之后,就是费祎接替蒋琬主持军政大事。
当初,诸葛亮南征孟获等凯旋班师,群僚出数十里迎接,大多数人都在费祎的前面,而诸葛亮特别命费祎与自己同车共载,众人无不对他青眼有加。
杨仪与魏延经常相互憎恨,费祎就居中调解。
费祎忽悠魏延,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岂能替魏延出力,更不可能推举魏延接替丞相。
姜维传: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发现的军事天才,极力推崇。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极力称赞姜维的忠诚和军事能力,而且领着他觐见后主刘禅。
以此看来,诸葛亮之后的蜀汉政局,都是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把持,这都是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他们是诸葛亮的核心辅佐,也是蜀汉朝政的核心。
魏延岂能与他们相抗衡呢?
杨仪传: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诸葛亮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北伐,就由杨仪策划调度粮草事宜。
杨仪与魏延矛盾很深,但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能制衡使用,但也十分憎恨他们彼此不合作。
诸葛亮病逝后,已经无人能够控制得了二人,为了稳定蜀汉的政局,杨仪、魏延都是必须除掉的人。
诸葛亮安排撤军是一回事,撤军之后蜀汉的人事如何安排那是另一回事。
杨仪、魏延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能是一个被杀,另一个被利用,最后被免职流放。
姜维不支持魏延的原因
第一,魏延被杀的过程,已经说明了其中的原因之一。
豹眼之所以详细的介绍魏延被杀的过程,就是想说明姜维为啥不救援魏延。
姜维是诸葛亮培植的军事接班人,他必定会坚定地执行诸葛亮的遗命。诸葛亮安排了撤军的计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这就是命姜维看着魏延,保证大军的安全。
豹眼认为,魏延与杨仪翻脸,杨仪安排斩杀魏延,这仅是诸葛亮设计的其中一套方案。恐怕还有另一套预备方案,那就是命姜维斩杀魏延。
诸葛亮已经考虑到魏延可能拒不从命,必定会做出相应的安排。罗贯中在演义中,安排马岱在魏延身后,并留下锦囊妙计,斩杀魏延,这已经在提醒读者,诸葛亮事先是做了安排的。
豹眼认为,执行这一方案的人是姜维而不是马岱。马岱跟随马超归属蜀汉多年,不可能再有异心,但比起姜维来,诸葛亮还是更相信姜维。
这么绝密的事,诸葛亮一向谨慎,必定安排最可靠的人。
但有一点,诸葛亮既然不准备亲手处死魏延,也不想让姜维出面处置魏延,最好是杨仪出面,姜维视局势而定。
正如诸葛亮所料,杨仪杀了魏延,蒋琬等借机上表刘禅处理杨仪,一石二鸟。
诸葛亮的智谋的确不是凡人所能窥视的,杨仪、魏延岂能是对手。蒋琬、费祎、姜维仅仅是受益者,而作为执行者参与其事罢了。
因此,除掉魏延是既定的事,最好是杨仪出面。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咋能够帮助魏延呢?
第二,之后的人事安排,也说明了除掉魏延符合姜维的利益。
最直接的结果,除掉魏延符合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的利益,起码在这些人看来,是符合蜀汉利益的。
这种情况下,姜维又如何会去帮助魏延呢?
姜维一直追随诸葛亮北伐,耳提面命,自然清楚诸葛亮的人事安排。姜维作为降将,虽然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但诸葛亮死后,姜维要在蜀汉站住脚,还必须要与蒋琬、费祎等诸葛亮的心腹打成一片。
魏延与诸葛亮的矛盾由来已久,在北伐战略上格格不入,世人皆知,姜维岂能不清楚?
因此,姜维绝不会与魏延搞到一起。
因此,豹眼认为,一向做事缜密,神人莫测的诸葛亮,在安排撤军时必定做出了具体的安排。
诸葛亮以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足以说明了问题。究竟诸葛亮是如何与姜维交代的,只有天知地知,诸葛亮知、姜维知,其他人绝不会知。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没有按照这个预备方案进行,姜维毫无作为,一切也就成为了秘密。
豹眼认为,如果魏延不是直接找杨仪算账而是直接与大军作对,姜维就可能直接与魏延开战。
不管咋说,姜维绝不会帮助魏延,没有直接作对就已经是最大的忍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