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武侯本人也于北伐途中病逝,令人遗憾。诸葛亮死后,杨仪暂领大权,与之不和的魏延不满杨仪,遂发动兵变,最终被马岱所杀。

令人奇怪的是,魏延发动兵变,直到被杀,作为诸葛亮最看重的军中主要将领,姜维却袖手旁观看热闹,从始至终都没参与,其中有什么奥妙?一年后发现其真高明,这样做就对了。

诸葛亮去世

公元234年,经过三年的准备,诸葛亮再次发动北伐,进攻曹魏。然而这次北伐和前几次一样,蜀汉军队又和魏军陷入了僵持状态,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而司马懿原本的策略也是如此,他深知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军无法击败蜀军,只希望和蜀军对峙下去,消耗蜀军的粮食,待到粮食用尽,蜀军自退。

八月,由于长期操劳,诸葛亮最终病倒了,病情日益恶化,刘禅不得不派人前来打探消息,向诸葛亮询问身后的国家大计。而在这个关键时刻,诸葛亮并未召集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前来商量,只是让杨仪和费祎负责统领各军撤退,让魏延、姜维负责断后。

不久,诸葛亮去世,杨仪和费祎按照诸葛亮之前的部署,传达军令,命令全军开始撤退。

魏延反叛

魏延在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恼火。演义中,诸葛亮在去世前就料想到魏延会谋反,所以给了杨仪一个锦囊,内有处理魏延的方法,让他危急时刻再打开。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谋反,想要夺取军权,自立为王。

演义原文: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岱曰:“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魏延兵变并非是为了谋反,这一切都是杨仪的阴谋。

杨仪本身只是丞相长史、绥军将军,职位和资历都远逊于魏延,所以魏延本身就有点看不上杨仪。诸葛亮死后,军中二号人物都没能统帅大军,他一个丞相长史就敢统领大军撤退,这让魏延十分不满。正常程序,作为一号人物的诸葛亮去世,那么大军的统治权当然是属于二号人物魏延,但是现在大军却交由杨仪统领,而且还是带兵回川,这让魏延充满了怀疑。

于是,魏延快马加鞭,跑到杨仪前面,烧掉了阁道,拦下杨仪,并上表刘禅称杨仪谋反,与此同时,杨仪也上表称魏延谋反,于是刘禅向大臣征求意见。但是大臣们没有一个是帮着魏延说话的,全是帮着杨仪说话,这里可以看到魏延的人缘有多差。

魏延追上杨仪后,被杨仪指挥军队击败,逃往汉中,结果路上被马岱追上,将其斩杀,头颅献给杨仪。杨仪踩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奇怪,杨仪为何会如此憎恨魏延,连魏延死后都不放过,魏延毕竟是军中大将,刘禅御封的大臣,杨仪的这些做法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真实目的。

杨仪这么对付魏延,到底是为了私利还是国家利益?其实如果魏延真心要反叛的话,为何不去投靠曹操,反而前去拦截杨仪大军?

姜维的做法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时姜维就在军中,而作为诸葛亮传人的他,见证了这一整件事情的发生,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仿佛就是在看热闹,这整件事情看起来让人觉得太奇怪了。

杨仪率大军回到成都后,原以为立下大功,又得到诸葛亮的推荐,应该可以顶替诸葛亮的位置做丞相了。但奇怪的是,刘禅仅任命杨仪为中军师,而是任命蒋琬为“丞相”。杨仪心中不爽,对自己未得到应有的封赏感到不满,常常发牢骚,而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刘禅的耳中。

出乎意料的是,刘禅对杨仪这个“功臣”的处理十分迅速,他直接把杨仪革职查办,贬为庶人,流放到了偏远地方,在那个时代,流放到偏远地区就意味着死亡。如果魏延果真谋反,为何刘禅不封赏杨仪,反而借机除掉杨仪?

而马岱,之后也慢慢的被雪藏,书中很少看到他的记载了。蜀汉中后期,本就缺少猛将,在这种情况下还雪藏马岱,不得不怀疑刘禅的用心了。如果当初姜维跟着杨仪马岱,估计最终也会落得个被雪藏的下场。

串联起整个事件,我们就能分析出最终的真相。刘禅并不傻,而是一个很聪明的帝王,刚开始事发突然,可能会认为魏延反叛蜀汉,但是等后面魏延身死,杨仪回成都后,刘禅复盘整件事情,才发现,这其实就是杨仪为夺权而逼魏延兵变,魏延其实并非想要反叛,不然他大可直接投靠曹魏。而杨仪这种设计擅杀大将的行为,在刘禅看来是不能容忍的。而且,诸葛亮在世时,大权尽揽,他死后,刘禅怎么会允许再出现一个大权臣呢?因此,那杨仪则是必死无疑。

杨仪被废为庶人,距离魏延被杀,仅仅一年时间。如果姜维跟着杨仪对付魏延,那么刘禅肯定会认为姜维是杨仪的人,在一年后除掉杨仪后,也就不会重用他了。

总结

从魏延兵变的这整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姜维是多么的聪明。自始至终,他都保持袖手旁观看热闹的状态,不参与针对魏延的斗争行动,因为他已经看清了事情的本质。他知道,一旦参与诛杀魏延,自己最后也会被刘禅清算,因为刘禅很聪明,他知道整件事情都是杨仪在搞鬼。而一年以后,杨仪被查办,马岱被雪藏,事实证明,姜维当时真高明。

姜维在杨仪和魏延的争斗中,保持中立,才笑到最后,在蒋琬、费祎死后,掌握大权,并继承诸葛亮遗志,多次北伐。

最佳贡献者
2


这是一个好问题,姜维是带兵的将领,他有能力来调节杨仪与魏延的矛盾。

但姜维没有丝毫的动作,这又是为何?


史书对杨仪斩杀魏延这个桥段,有些讳莫如深。在诸葛亮传、蒋琬传、费祎传、姜维传中都几乎没有记载。即便是在杨仪传,也仅仅是提了一提杨仪斩杀了魏延,具体过程没有记载。


只有在《魏延传》中,陈寿老先生具体记载了魏延被斩杀的过程,而且详细记载了诸葛亮对于退军及身后事的安排。

这是分析这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依据。



诸葛亮对于撤军的安排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为病重,于是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秘密商议其病逝后如何退军以及节度之事。

长史、司马、护军都是蜀汉高级官吏,诸葛亮与他们商议此事是在情理之中。


但魏延作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丞相司马、假节、南郑侯、凉州刺史,前汉中太守,诸葛亮历次北伐的大将,更是蜀汉举鼎轻重的大臣,其影响力远在杨仪等人之上。但诸葛亮居然没有向魏延透露其丝毫的战略意图,更不必说商议此事。


这事就不符合常理,虽说长史、司马、护军都是诸葛亮的参谋臣属,魏延是带兵大将,丞相做出了决策,魏延执行就是了。但情况特殊,诸葛亮因为病困更可能要病亡,而不是兵败或粮尽而撤军,这与以往的撤军是大不相同的。


作为德高望重、资历最老的将领,在这个特殊时期,诸葛亮必须要跟魏延商议此事。

这么大的事,诸葛亮命杨仪等人秘密行事,这其中就大有猫腻。


诸葛亮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这没啥问题,魏延作为经久沙场的老将断后是很稳妥的。但后面的说法就有问题了:如果魏延拒不从命,大军便自发。


从诸葛亮这个安排来看,已经意识到魏延可能要违背诸葛亮的命令。


对于魏延的这个态度,诸葛亮的安排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这是听天由命的做法。



除了这个安排,当然还有另一种方法。


诸葛亮把魏延叫来,把退兵的计划通知于他,如果魏延拒不从命,直接以违抗命令为由将其杀掉,然后大军退回。

但诸葛亮没有这么做,难道诸葛亮真的算到了杨仪会安排马岱能够斩杀魏延吗?


如果马岱杀不了魏延,魏延直接与杨仪等打起来,两败俱伤,司马懿趁机围歼蜀军,拿下成都,蜀汉岂不就此玩完了呢?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但此时却如此冒险,可以说完全置蜀汉于不顾,只顾全自己的名声。

尽管诸葛亮早就做好了一切安排,结果也正如诸葛亮所料,但不得不说,这一招太过冒险,如果魏延有一点小人之心,把问题看得复杂一些,魏延就不会被轻易斩杀,恐怕事情很难收场。


但魏延的确是不老道,在诸葛亮面前几乎就是个学徒工。



魏延被斩杀的过程


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诸葛亮病逝之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杨仪派遣司马费祎前往魏延营中探测魏延的意图。

魏延的态度很明确,说:“丞相虽病亡,但我还在。丞相府的官属都可以回去为丞相发丧安葬,我率领诸军继续进攻曹贼。为何一人死亡而废掉天下之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何等人哦,岂能为杨仪节度,替他做断后的将军呢?”


魏延直接把矛盾指向了杨仪,这个态度已在诸葛亮意料之中,魏延毫无隐瞒的表露出来。魏延立马与费祎一同商议返回及留下的人员,并命费祎作手书与自己一起联名,通告诸将。


费祎配合魏延做好这一切之后,就忽悠魏延,说:“为您考虑,我应该回去劝解长史杨仪,他不过是一介文吏,基本不懂军事,必定不会违背您的命令。”


魏延也单纯,就答应了。费祎出门后便飞马而去,魏延马上就后悔了,但为时已晚,已经追不上他了。


魏延派人侦查杨仪等人的行踪,得知他们已经按照诸葛亮事先部属开始行动。魏延大怒,抢先率领本部人马向南撤退,所过之处全部烧掉了栈道。


魏延、杨仪都各自上表朝廷指责对方造反,一天之内,紧急文书连连抵达成都朝中。

后主刘禅就此事询问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两人都保证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


魏延首先占据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杨仪命何平(也就是王平,因为小时被收养在外祖父何氏家中,亦名何平)在前抵御魏延。


何平斥责魏延的先锋,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竟然如此作为!”

魏延的手下知道是魏延做得不对,就不愿再听从他的命令,军队很快就溃散了。魏延只得与其子数人逃奔汉中。

杨仪派遣马岱追击,将魏延斩首,夷灭其三族。


朝廷为了防止变乱,急忙派遣蒋琬率领京城禁卫军诸营北上,走了数十里,就得知魏延被杀的消息,蒋琬率军返回成都。


从这个过程来看,司马费祎逃离魏延,何平斥责魏延先锋,丞相长史蒋琬、侍中董允支持杨仪而怀疑魏延,马岱斩杀魏延等等,魏延一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没有任何人支持他。

究其原因,一方面魏延身边的人都是诸葛亮安排的自己的嫡系,没有人与魏延一致;另一方面,诸葛亮病逝后,没有人再有信心能够战胜曹魏,所有人都希望大军撤回。没有人愿意跟随魏延继续北伐,而且撤军是丞相的遗愿,诸葛亮的威望不是魏延所能比的。


不管魏延出于何种目的,拒绝执行诸葛亮的遗命,就是自绝于蜀汉。


魏延被杀,是咎由自取,但自始至终不见姜维有任何表现,这十分奇怪。




蒋琬、费祎、姜维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陈寿认为,推究魏延的本意,他之所以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向南撤回,只是为了杀掉杨仪等人。尽管诸将素来与他不和,但魏延还是认为大家会推选他接替诸葛亮。


但魏延太单纯了,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想不到诸葛亮的真实意图,以及所有人的企望,这其中也包括一声不响的姜维。


蒋琬传: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蒋琬少有名气,以书佐身份跟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县长。刘备突然视察广都,看到蒋琬不理政事,就要斩杀他。诸葛亮就替蒋琬求情,说蒋琬是大器,不是百里之才。

刘备敬重诸葛亮,也就放了蒋琬一码,只是免官而已。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主政,开设府属,征聘蒋琬为东曹掾,后升其为参军。

诸葛亮进驻汉中主持北伐,参军蒋琬与长史张裔留守丞相府。后代替张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经常说:“公琰(蒋琬,字公琰)就是辅佐我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哦。”


蒋琬传: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诸葛亮早就密表后主刘禅,说:“如果出现不幸的事情,我回不来了,就让蒋琬替代我。”

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魏延还等着大家推举他替代诸葛亮呢,实在是单纯得很!


诸葛亮把蒋琬留在丞相府,就已经做好了事后的安排。诸葛亮安排撤军一事,自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告知蒋琬,蒋琬必定清楚诸葛亮具体撤军的事宜。

甚至是除掉魏延之后,再除掉杨仪的计划,蒋琬都可能清楚。

这也就是,刘禅征询蒋琬等意见时,蒋琬说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的根本原因。




费祎传: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费祎也是诸葛亮一直提拔、培养的接班人之一,蒋琬之后,就是费祎接替蒋琬主持军政大事。

当初,诸葛亮南征孟获等凯旋班师,群僚出数十里迎接,大多数人都在费祎的前面,而诸葛亮特别命费祎与自己同车共载,众人无不对他青眼有加。


杨仪与魏延经常相互憎恨,费祎就居中调解。


费祎忽悠魏延,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岂能替魏延出力,更不可能推举魏延接替丞相。



姜维传: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姜维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发现的军事天才,极力推崇。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极力称赞姜维的忠诚和军事能力,而且领着他觐见后主刘禅。


以此看来,诸葛亮之后的蜀汉政局,都是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把持,这都是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他们是诸葛亮的核心辅佐,也是蜀汉朝政的核心。


魏延岂能与他们相抗衡呢?



杨仪传: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诸葛亮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北伐,就由杨仪策划调度粮草事宜。

杨仪与魏延矛盾很深,但诸葛亮爱惜二人的才能制衡使用,但也十分憎恨他们彼此不合作。


诸葛亮病逝后,已经无人能够控制得了二人,为了稳定蜀汉的政局,杨仪、魏延都是必须除掉的人。


诸葛亮安排撤军是一回事,撤军之后蜀汉的人事如何安排那是另一回事。


杨仪、魏延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能是一个被杀,另一个被利用,最后被免职流放。




姜维不支持魏延的原因


第一,魏延被杀的过程,已经说明了其中的原因之一。

豹眼之所以详细的介绍魏延被杀的过程,就是想说明姜维为啥不救援魏延。


姜维是诸葛亮培植的军事接班人,他必定会坚定地执行诸葛亮的遗命。诸葛亮安排了撤军的计划,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这就是命姜维看着魏延,保证大军的安全。

豹眼认为,魏延与杨仪翻脸,杨仪安排斩杀魏延,这仅是诸葛亮设计的其中一套方案。恐怕还有另一套预备方案,那就是命姜维斩杀魏延。


诸葛亮已经考虑到魏延可能拒不从命,必定会做出相应的安排。罗贯中在演义中,安排马岱在魏延身后,并留下锦囊妙计,斩杀魏延,这已经在提醒读者,诸葛亮事先是做了安排的。


豹眼认为,执行这一方案的人是姜维而不是马岱。马岱跟随马超归属蜀汉多年,不可能再有异心,但比起姜维来,诸葛亮还是更相信姜维。

这么绝密的事,诸葛亮一向谨慎,必定安排最可靠的人。

但有一点,诸葛亮既然不准备亲手处死魏延,也不想让姜维出面处置魏延,最好是杨仪出面,姜维视局势而定。


正如诸葛亮所料,杨仪杀了魏延,蒋琬等借机上表刘禅处理杨仪,一石二鸟。

诸葛亮的智谋的确不是凡人所能窥视的,杨仪、魏延岂能是对手。蒋琬、费祎、姜维仅仅是受益者,而作为执行者参与其事罢了。


因此,除掉魏延是既定的事,最好是杨仪出面。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咋能够帮助魏延呢?



第二,之后的人事安排,也说明了除掉魏延符合姜维的利益。

最直接的结果,除掉魏延符合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的利益,起码在这些人看来,是符合蜀汉利益的。

这种情况下,姜维又如何会去帮助魏延呢?


姜维一直追随诸葛亮北伐,耳提面命,自然清楚诸葛亮的人事安排。姜维作为降将,虽然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但诸葛亮死后,姜维要在蜀汉站住脚,还必须要与蒋琬、费祎等诸葛亮的心腹打成一片。


魏延与诸葛亮的矛盾由来已久,在北伐战略上格格不入,世人皆知,姜维岂能不清楚?

因此,姜维绝不会与魏延搞到一起。


因此,豹眼认为,一向做事缜密,神人莫测的诸葛亮,在安排撤军时必定做出了具体的安排。

诸葛亮以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足以说明了问题。究竟诸葛亮是如何与姜维交代的,只有天知地知,诸葛亮知、姜维知,其他人绝不会知。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没有按照这个预备方案进行,姜维毫无作为,一切也就成为了秘密。


豹眼认为,如果魏延不是直接找杨仪算账而是直接与大军作对,姜维就可能直接与魏延开战。

不管咋说,姜维绝不会帮助魏延,没有直接作对就已经是最大的忍耐了。


3

公元234年,是蜀国的罹难之年,先是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突然去世,接着大将魏延兵变被杀。

对于当时的蜀国而言,这俩人不亚于支撑蜀国的擎天白玉柱和架海紫金梁,诸葛亮自不用说,而没有了五虎大将的蜀军,魏延可谓是蜀国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失去了这一文一武的庇护,蜀国可以说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

魏延之死,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是一场权利倾轧的阴谋。当时诸葛亮在临死遗言中,居然把军政大权全盘交给地位、职务、威望都低于魏延的杨仪,这让一直和诸葛亮不对付的魏延心中积蓄已久的怒火由此爆发。

此外,魏延和杨仪向来是水火不容的一对冤家,自己的老对头突然成了顶头上司,魏延更是不能容忍,于是魏延悍然发动兵变,与杨仪大打出手。但杨仪毕竟是诸葛亮遗言中的法定接班人,所以在舆论和气势上属于占优势的一方,获得的支持自然更多,当时就有马超的族弟马岱挥刀阵斩魏延。主将一死,兵变自然也就土崩瓦解。

此时再回顾整个事件,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魏延和杨仪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作为诸葛亮嫡系传人的姜维,从头到尾都在袖手旁观,对于这二者的内讧,他既不变态,也不插手,真可谓让人琢磨不透。那么,姜维为何眼睁睁看着魏延被杀而无动于衷呢?

其实这正是姜维的聪明老辣之处,咱们看看处理魏延事件的两个重要人物杨仪和马岱的结局,就知道姜维的低调是多么明智了!

回到蜀都的杨仪,自以为立了大功,肯定会受到蜀主刘禅的重用,不料迟迟不见封赏不打紧,公元235年,刘禅还找机会把杨仪一撸到底贬为庶民,流放到偏远的汉嘉郡,最后杨仪惨死在狱中。至于马岱,此后也一直没有被刘禅重用,沦为打酱油的小角色。

那么,刘禅为何对斩杀魏延平定“叛乱”的杨仪、马岱二人如此无情呢?个中缘由让人意想不到,原来这魏延乃是刘禅的心腹之人,这就涉及到蜀国的权利倾轧之争了!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实际上比皇帝刘禅都要高,长久下去,说刘禅不害怕是假的,所以为了制约诸葛亮的“相权”,维护提高自己的“皇权”,刘禅就选定了魏延作为自己制约诸葛亮的关键棋子,这魏延不仅资历老,而且能力也强,关键是还和诸葛亮不对付,是制衡诸葛亮的不二人选。

这一点从刘禅登基后对魏延的迅速提拔可以明显看出,先是提拔魏延为都亭侯,公元230年,又封魏延为南郑侯,同时授予魏延与诸葛亮一模一样的“假节”大权。这么一来,魏延的实际地位,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刘禅也就达到了用魏延来制衡诸葛亮的目的。

但诸葛亮临死前耍的一次手段,激起了魏延和杨仪的内讧,整死了魏延,也变相粉碎了刘禅的阴谋,但杨仪和马岱这两个倒霉鬼,却不知不觉的成为诸葛亮和刘禅之间暗中博弈的牺牲品,不得不让人感叹丞相的心思多么缜密!

作为诸葛亮的弟子,不知道是姜维自己审时度势看清了全局,还是老师诸葛亮临死前对他做了特别交待,反正不管魏延和杨仪打得多么激烈,洞悉了所有阴谋的姜维,只是袖手旁观看热闹,做一个“隐形人”明哲保身!朋友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4

除了魏延有宜于蜀国军政大权稳定,姜维是诸葛亮在天水关收下的得意门生,其一生除被司马懿逼迫平局外很少有败绩。确在天水关败于姜维手下,于是姜维成了诸葛亮的掌上明珠,任以重用,系心教导。终于在短短几年里深得真传,成为文武双全的柱石悍将。以孔明之精于算计,早知其生后魏延必反,于是精心布局,以杨仪为长史执撑军政,有蜜伏马岱为应,姜维心知肚明,静观其变,是想姜维为魏国降将如果出头,名不正言不顺,与其奋力直言,莫如巧无生息。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

5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也是他最后的一次北伐。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集中了最大的兵力,使用了所有的手段,依然没能突破司马懿的防御。最终,在双方对峙一百多天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诸葛亮死后,蜀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


在这中间,最大的变故就是魏延之死。魏延是当时蜀汉军事能力最强的将领,他英勇善战,善养士卒,但是性自矜高。由于和诸葛亮在战略战术方面的分歧,魏延一直认为自己被诸葛亮压制使用,笑话诸葛亮胆怯。尤其是,魏延和诸葛亮手下的长史杨仪势同水火。诸葛亮北伐一直依仗魏延和杨仪的才干,对他们的不和十分感慨。

不过,诸葛亮对于魏延和杨仪也就是利用他们,并不是非常器重信用他们,诸葛亮心目中的继承人也不是他们。当年蜀汉的使者到东吴,孙权就借着酒后的机会,说魏延和杨仪都是小人,诸葛亮死后必然会作乱,不知道诸葛亮如何处置。使者回答说现在对两人使用是用他们的长处,将来诸葛亮自有处置。诸葛亮后来听说后,对使者的回答深以为然。


从这一件事,我们就能够看出,诸葛亮对于他死后的蜀汉政局有着自己的打算。魏延和杨仪都在他的处置范围之中。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之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料理了后事。他留下一批人严密的将刘禅监视起来,并且密奏刘禅让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这样,魏延和杨仪两人就成为必须除掉的对象。所以,诸葛亮先在撤军的时候做了手脚,采取了两桃杀三士的手段。他先是在死前召开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中,布置撤军事宜。他故意没有通知魏延参加会议,在魏延缺席的情况下,将军队交给杨仪指挥,让魏延断后。而走在魏延的前面,实际上为大军断后的是姜维。对于魏延的军队,诸葛亮的命令是,如果魏延遵命断后的话就按顺序撤退,如果魏延不遵守命令,就不管他,大军直接撤退。


诸葛亮的这种布置,明明白白就是要挑起魏延和杨仪的纠纷。因为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就成为蜀汉政权军队中职位最高的人,而且不管是从能力、资历等方面,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但是,诸葛亮不把军权交给魏延,而是交给杨仪。两人原本的势同水火,魏延根本就不可能听从杨仪的指挥,必然会发生兵变。

接下来,杨仪拥有诸葛亮的遗命,在诸葛亮事先的周密布置下,顺利的平定了魏延的反抗,杀了魏延。但是,接下来,杀掉魏延的杨仪也失去了用处。当杨仪回到成都,也发现所有实权的职位都被诸葛亮安排了人,自己沦为一名无用的闲人。不久之后,满腹牢骚的杨仪被费祎告密,最终落得个流放身死的下场。


魏延和杨仪的死,是蜀汉的一场悲剧。不过,在这场悲剧中,和积极参与的马岱不同,姜维没有过多的参与其中。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当时蜀汉军中才能仅次魏延的将领,姜维的表现有点出人意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姜维走在大军的最后面,无法和魏延见面。

其实,在诸葛亮安排的撤退次序中就暗藏玄机。诸葛亮派魏延断后,在魏延之前撤退的是姜维,这是实际上让姜维担任大军的后卫。当魏延率领他的军队超越大军行进的时候,姜维就承担起了后卫的责任。在司马懿追来的时候,蜀军装作要反击的样子,吓退了司马懿,这实际上就是姜维的功劳。


在魏延堵住谷口,索要军权的时候,姜维的军队走着大军的最后面。在狭窄的谷道中,姜维是无法超越大军去和魏延交锋的。

其次,姜维和魏延心意相通,无意交战。

其实,在整个蜀军之中,和魏延意见相同的就是姜维。姜维和魏延一样,都是死硬的北伐派。他们的愿望相同,那就是北伐曹魏,光复汉室。魏延在最后时刻,还念念不忘北伐。而姜维更是为了北伐,耗尽了精力。

他们对于诸葛亮死后,决定不再北伐,休养生息的政策不以为然。魏延当时就表示要继承诸葛亮的职位,继续率领蜀军北伐。而姜维则是屡次在职权范围内北伐,即便是被蒋琬和费祎压制,手中仅仅不到一万人马也不放弃。最后,对于费祎终于忍无可忍,姜维曾经的俘虏刺杀了费祎,姜维接过兵权后开始了北伐中原。


正是魏延和姜维惺惺相惜,所以虽然诸葛亮将他们排在一起,魏延也没有和姜维发生冲突,而是绕过姜维,去追赶蜀军的先头部队,与杨仪理论。在这一点上来说,姜维并没有执行诸葛亮的指令,阻止魏延的追击,这里面有着姜维的心意。

第三,姜维对于魏延的遭遇十分同情,不加入迫害魏延的行列。

姜维虽然号称诸葛亮的学生,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把他当做自己的接班人。诸葛亮自己定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这两个人其实对姜维是压制的。这是因为,姜维和他们不是一路人。


诸葛亮在接管蜀汉政权后,建立了蜀汉的幕府制度,所有的政务都要通过幕府,刘禅只是个摆设。在诸葛亮死后,为了维持蜀汉的稳定,诸葛亮依然坚持将幕府制度延续下去,不还政刘禅,让他依旧做个摆设。

魏延和姜维都是一路人,是要求还政刘禅的人。因此,他们并不被诸葛亮的手下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对于魏延所遭受的迫害十分同情。而在这种情况下,姜维也对此无能为力,他只能采取不参与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结语:

姜维虽然号称诸葛亮的学生,而实际上他和诸葛亮之间是有着分歧的。最主要的分歧就是,诸葛亮在死前安排的战略。诸葛亮将北伐的战略,改变为休养生息的战略。为了这个战略能够顺利执行,诸葛亮安排了蒋琬、费祎做接班人,并且不惜除掉了魏延和杨仪。

姜维作为过了阵营里的一员,他对这一切都了如指掌。他虽然对诸葛亮的安排不满,可是在那种环境中,姜维只能明哲保身。他顺从的执行诸葛亮的后卫任务,并以此为掩护,不去参与杀害魏延的行动。


这是因为,姜维和魏延一样,都是还政刘禅的支持者。而且两人的理想也是一样,都是要求北伐曹魏,恢复汉室江山。正是因为有着惺惺相惜的感情,两人虽然在撤退的时候次序相连,最终也没有发生冲突。这也是姜维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6

投降曹魏应该往北走,拥兵自立应该就地驻扎,两人都急着往回赶,都不是造反,都有各自集团的政治意图。杨仪代表诸葛亮集团的意志,同时也代表诸葛临终时的政治嘱托,就是诸葛集团继承他的政治遗产,安排杨仪带军赶回成都目的就是为了压制刘禅集团顺利交接。魏延代表刘禅集团的意志,诸葛临终前刘禅派使臣探望,一定也和魏延接头,安排临终后的策略。魏延急着往回赶并且阻挡杨仪大军,应该也是刘禅的安排,目的是为了实现刘禅接班主政。但是最终魏延兵败被杀,蒋琬费祎顺利接班,刘禅也获得了一定的政治空间,实现双赢的政治局面。几年后费祎被杀,刘禅完全主政,诸葛创立的丞相幕府制度在蜀国彻底谢幕,蜀国长治久安几十年,直至钟会邓艾灭蜀。

刘禅处乱世而偏安主政几十年,政治智慧不可小觑。诸葛五出祁山目的也不是北伐中原、匡扶汉室,主要是觊觎过去董卓马腾韩遂曾占领的西凉诸地,压缩曹魏势力。可惜马谡坏了诸葛的大事,以后的北伐再没有机会了,充其量是配合东吴牵制曹魏而已。失街亭也可以看出诸葛的军事才能的不济,像魏延这样抱负远大的人,早有千匹草泥马从心里跑过,对诸葛的不服是妥妥的,刘禅明眼人早就了然于胸。可惜魏延时事不济、功败垂成。

7

魏延的罪名不轻,姜维不适合为他辩护。而且魏延被杀的时候,姜维也未必在场。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因病在军中去世。在诸葛亮临死前,命长史杨仪率蜀军撤退,征西大将军魏延则负责断后。然而魏延一向心高气傲,看不起杨仪。在费祎奉命传达诸葛亮以遗命时,魏延认为诸葛亮死后应该由自己接管兵权,因此拒绝断后,还想夺取兵权。

费祎见势不对,找个借口先行溜走,将此事告知了杨仪和蒋维。此前诸葛亮也预计到魏延可能会抗命,因此交代杨仪等人如果魏延抗命,那么大军自行撤退,不用管魏延。杨仪等人就率军直接返回汉中,把魏延一个人留在了五丈原。

结果魏延做的比诸葛亮预计的还要激进,他直接率兵南下,一路烧毁栈道,抢在杨仪前面返回汉中,还上书攻击杨仪造反。此时杨仪也上书说魏延造反。刘禅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究竟谁的说法对。结果董允、蒋琬都支持杨仪,刘禅于是命蒋琬率成都禁军北上,迎击魏延。

结果此时魏延因为违抗命令,私自起兵,手下军心不稳,因此被杨仪派出的王平击败。随即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追上杀死,被灭了三族。

从上面可以看到,魏延虽然不是真心要造反,只是不服杨仪私自起兵。不过他的行为和造反也没什么区别了,朝中上下没一个人支持他。姜维此时不过是中监军征西将军,地位还在魏延之下,显然也不适合出来给魏延说话。

另外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魏延负责断后,姜维次之。在魏延抗命的情况下,姜维实际上成了后卫。因为他并不是和杨仪一起返回汉中。在杨仪、魏延互相攻击时,姜维还在后面。

杨仪对魏延同样恨之入骨,将他击败以后立刻派马岱去追杀。姜维即使有心救魏延,此时也不在现场,无从求情。

所以姜维没意愿也没条件为魏延求情。

8

魏延被杀,既然姜维在旁边看着,那么他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魏延这样被杀了呢?令人奇怪的是,魏延发动兵变,直到被杀,作为诸葛亮最看重的军中主要将领,姜维却袖手旁观看热闹,从始至终都没参与,其中有什么奥妙?一年后发现其真高明,这样做就对了。因为他没有出手帮忙肯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肯定有很多人不能够理解,可是姜维自然有自己的原因,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是有什么原因呢?

一,公元前234年,八月,由于长期操劳,诸葛亮最终病倒了,病情日益恶化,刘禅不得不派人前来打探消息,向诸葛亮询问身后的国家大计。

诸葛亮让魏延、姜维断后,这说明他已经在防着姜维了,后来诸葛亮去世了,魏延在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恼火。演义中,诸葛亮在去世前就料想到魏延会谋反,所以给了杨仪一个锦囊,内有处理魏延的方法,魏延真的谋反了,也真的中计了,看来魏延自己也已经蓄谋已久了,所以这次的死也是在诸葛亮的计划之内的,只能是诸葛亮是真的很聪明,他本身就算是一个军师,大大小小的事他见多了,难道魏延这点小心思他会不知道吗?只能说是魏延太轻易中计了。

二,杨仪在杀了魏延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最后他们选择去投靠刘禅

刘禅也是个聪明人,当时还好姜维也只是看看,并没有上前去掺合任何一件事,他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得罪任何人,因为很多事情都说不清楚,万一魏延没有死成,最后还要报复他怎么办,所以他想了一个谁都不理的做法,不愧是诸葛亮的传人,真的是和诸葛亮一样的精明,最后还能保全自己,被刘禅重用,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最后的赢家。

三,从魏延兵变的这整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姜维是多么的聪明。

为什么会说他很聪明呢?因为他懂得不动声色,自始至终,他都保持袖手旁观看热闹的状态,不参与针对魏延的斗争行动,这是因为他已经看清了事情的本质。他完全知道这件事情的发展方向,那些斗来斗去的人比如魏延和杨仪,都是在玩过家家一样,就像是互相残杀,刘禅也知道杨仪是个怎么样的人,所以事情会怎么发展他都知道,一旦参与诛杀魏延,自己最后也会被刘禅清算,因为刘禅很聪明,他知道整件事情都是杨仪在搞鬼。

所以说,笑到最后的人还是姜维,他继承了诸葛亮,掌握了大权,最后还多次北伐,所以说,策略往往很重要,不能只是一味的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姜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9

魏延是怎么死的呢?

《三国演义》中说是诸葛亮杀了魏延,诸葛亮为何要杀魏延呢?

诸葛亮: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

早在魏延投降刘备之时,诸葛亮便要杀了他。刘备赶忙劝阻:“军师,这是何意呀?魏延诚心来投,为何要杀了他?”


诸葛亮嘿嘿冷笑道:“主公不知,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

魏延暗骂:“我……(骂人的话)!”

刘备诧异道:“哪儿有反骨,你指一下,让我摸摸看!”

诸葛亮让魏延蹲下来,刘备上前摸了摸,疑问道:“这不是后脑勺吗?哪来的反骨?”

诸葛亮笑道:“主公有所不知,反骨长在肉里了,一般人摸不出来,我学过易经八卦,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只有我看得出来!”

刘备竖起大拇指,嗤笑道:“厉害!我这辈子只服你!”


其实,诸葛亮杀魏延,纯属罗贯中瞎掰,魏延之死,与诸葛亮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的死,只与一个人有关,此人便是长史官杨仪。

魏延和杨仪是宿敌,魏延是武将,杨仪是文官,魏延战功赫赫,不免居功自傲,趾高气扬,瞧不起只会舞文弄墨的文官。

有一回,魏延和杨仪争论起来,魏延恼了,拔出剑来,作势要杀杨仪,还骑在杨仪身上,用剑在他脸上瞎比划,杨仪吓得花容失色,哭成了泪人,自此之后,二人矛盾更深了,无人可以化解。

诸葛亮临终之前交代后事,把大军交给了杨仪,让他带兵缓缓而退,并让魏延断后,诸葛亮为何不把军权交给魏延呢?


因为魏延太愣了,要是把军队交给他,他能带着人马一路向北,杀将过去,这种打发,太冒险了,搞不好全军覆没,那样的话,蜀国就提前外玩了。

当魏延得知诸葛亮把军权交给了杨仪,还让他断后,气得不行,怒道:“凭啥让杨仪那小子领兵,凭啥让我听他的,不服,不服,一万个不服!”

魏延为了逼退杨仪,一路狂追,并抄近路跑到了杨仪前面,之后拆了栈道,不让杨仪西去。杨仪也怒了,给刘禅写了一封信,说魏延谋反。魏延听说了之后,也写了一封信,说杨仪谋反。

刘禅看了看面前的两封信,问董允:“我该信谁呢?”

董允回答:“杨仪是个文官,手无缚鸡之力,他哪有胆子谋反呀?”


刘禅想了想,是这个理儿,那就是魏延谋反了,于是下了圣旨,让杨仪捉住魏延。

这里要注意了,刘禅让杨仪捉住魏延,并没让杨仪杀了魏延。

杨仪是怎么做的呢?

杨仪派出了二愣子马岱,对马岱许诺,你要是杀了魏延,日后怎么怎么的。马岱心想,军师把军权交给了杨仪,看来杨仪要火了,跟着杨仪干,日后准飞黄腾达。

马岱带兵追上了魏延,一阵乱砍,杀死了魏延。马岱提着人头,兴冲冲地递给了杨仪。


杨仪把人头扔在了地上,踩了几脚,啐了几口,骂道:“恶贼,你也有今天,死有余辜!”

杨仪还不解恨,派人灭了魏延三族。

杨仪公报私仇,违抗了刘禅的命令,他回到蜀国之后,刘禅仔细调查此事,发现魏延被冤枉了,大怒,但又思前想后,不想把事情扩大化,于是低调处理,宣布撤了杨仪的职务,贬为庶民,马岱也被边缘化了。

一代枭雄,不是低于敌人之手,而是死于自己人,这种死法,太不值了!



魏延被害,姜维为何不发一言,不替魏延求情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魏延死了,对蜀国是损失,但对姜维是机会,魏延一死,蜀国最有潜力的大将就只有姜维了,这不正是姜维想要的结果吗?

10

魏延,字文长,是蜀国名将,文武全才,是刘备的心腹爱将,五虎上将之外,魏延在刘备集团武功最厉害。魏延初初投降刘备的时候,做错了一件事情,杀了原顾主大开城门投降刘备,从此被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反骨,处处提防魏延,处处压制魏延。魏延文韬武略,智慧超人,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六出祁山,魏延是重要武将,开路先锋。魏延劝诸葛亮,魏延用一支精锐部队,子午奇谋,攻破长安,但是,诸葛亮不用魏延的计谋。

魏延在汉中镇守,在十几年的时间,稳如泰山,汉中是重要战略要点,若有失守,成都危险。魏延勇敢猛将,斩杀名将有,魏国大将王双等名将。

魏延被杀,姜维为何袖手旁观看热闹,眼睁睁看着魏延死去?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武功才能不及魏延,魏延和姜维素有不和,在诸葛亮生前争功夺利,钩心斗智,自然不会帮助异已。

马岱是魏延的副将,跟着魏延多年,谁也不知道诸葛亮指使马岱趁着魏延喊话的时候,一刀斩杀着他于马下,一代勇冠三军的猛将,自己怎么样死了也不知道,悲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