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元璋有两个刘姓同乡,一个叫刘德,另一叫刘继祖,据说二人还是堂兄关系。

刘德是个地主,富的流油,但也是“朱门酒肉臭”的一类富,朱元璋从小就给他家放牛。介于刘德与刘继祖的关系,想必刘继祖的家境也相当殷实,要不然那来的荒地施舍别人。

朱元璋的祖籍并不在濠州钟离(安徽凤阳),而是江苏句容(今南京东南)。他的祖上一路逃荒来到凤阳,但生活依旧没有改观。况且由于外来户的身份,也分不到土地,只能租来地主的土地耕种,但一年到头的收获还不够交租。

交不起租,地主不管,非但不体谅朱家,反而趁机敲竹杠,再将租子以高利贷的形式转换。如此一来,纵然是朱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还不完地主的租子。因此,朱重八(朱元璋原名)从刚会跑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只为多一点微薄的收入。

小孩子正是以发育身体的时候,再加上漫山遍野追牛消耗体力,而地主又不给带干粮,因此朱重八每天饿的前胸贴后背。所幸他还有一帮原意与他“同甘共苦”的小哥们儿一起玩耍,因此也能暂时忘记饥饿的困绕。

可能是经常挨饿的缘故,朱元璋从小便羡慕皇帝的生活,即使他不知道皇帝究竟过的什么生活。总之,他认为皇帝,一威风,二能吃饱饭,三不用穿破衣服。因此,没事儿的时候,朱元璋便坐在高高的石头堆上扮“皇帝”,而小伙伴们跪地高呼万岁。

但是,小伙伴们的朝拜是有条件的,那怕是吃一口肉都行,因为能和他一起混的孩子们家境也不会好那里去,同样营养不良、皮包骨头。比如最要好的朋友汤和,连说话都不利索,可能就是营养缺失的缘故。

所以,为了证明自己这个“皇帝”不是徒有虚名,朱元璋便将地主家的小牛烤熟了吃。结果,闯了大祸,因为他这个“皇帝”只能唬住小伙伴,而在地主刘德面前屁都不是。所以,朱元璋被一顿棍棒打了个半死。不仅如此,打那以后,地主刘德还落下了仇视朱家的病根儿。

元至正三年(1343年),朱元璋家乡濠州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天蝗灾和瘟疫又席卷而来。不出半月,朱家顶梁柱,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先后去世。只有朱元璋和二哥幸免。但是家里一没钱买棺材,二没有土地埋葬亲人。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向主家刘德求助。

刘德自从损失小牛,心疼的掉了三十斤肉,还剩二百二十斤。一米六的个子看上去如一颗皮球。朱元璋一进家门,刘德就知道“来者不善”,因此眼皮都不带撩一下。朱元璋低声下气说明来意,刘德只是鼻子哼了一下,然后拿起水烟,吞云吐雾。

朱元璋还想磨叽,刘德抄起棍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猛抽。朱元璋与二哥一边惨叫,一边夺门而逃。兄弟俩回到家,跪在亲人遗体前放声大哭。这时,邻居刘继祖听到哭声,自然也明白了缘由,于是喊朱元璋到面前,给了朱元璋一大堆旧衣服做“棺材”用,另外允许将遗体葬入他家荒地。

朱元璋埋葬完家人就进了黄觉寺,也算有个落脚地儿,然而不出一月,黄觉寺又黄了。于是朱元璋由念经的和尚变为沿街串巷的乞丐,而且来来回回就是九年时光。

二十五岁那年,朱元璋终于结束了和尚兼乞丐的生涯,投奔了义军郭子兴。朱元璋很能干,很快得到郭子兴的器重,而且还娶了一个大脚老婆。后来,朱元璋干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终于引起了郭子兴的忌惮。因此,有骨气的朱元璋向郭子兴提出自己单干。郭子兴顺水推舟答应,但不给朱元璋兵马。

朱元璋一咬牙,干脆带着二十几个最要好的兄弟与郭子兴分道扬镳。没想到,这一离开,成了朱元璋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因为,朱元璋屡次得到高人的加盟指点,他的创业之路很是顺风顺水。几年下来,无论是比他起家早的大咖,还是比他出道晚的新秀,不是被他剿灭,就是被他降服。

1368年,朱元璋时机成熟,于是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布衣出身,很在乎衣锦还乡的那份荣耀,更何况还得祭奠一下祖坟。所以朱元璋如同当年刘邦一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人的一生,最不能忘记两样东西,一是仇人,一是恩人。所以,朱元璋自然想到了刘德与刘继祖。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坏人刘德健在,恩人刘继祖早已归天。朱元璋感慨万千,沧海桑田,世事无常。

接下来,朱元璋如同对待当年受胯下之辱的恶霸一样,给了刘德三十庙地,免收税赋。而于刘继祖,朱元璋更为出手阔绰。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子孙后代,世袭罔替。因此,刘继祖一个善举,为后辈引来去无限的福泽。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最佳贡献者
2

17岁的朱元璋和二哥嚎啕大哭,父母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原雇主刘德袖手旁观;倒是刘继祖见朱元璋兄弟可怜,让出了自家一块好地,才让朱元璋以旧衣裹尸葬了父母,入土为安。

时光匆匆,朱元璋再回老家,已是皇帝之身,刘德吓得面如土色,而刘继祖早已去世。

朱元璋该怎么办?罚还是赏?

迁家安徽凤阳

元朝用铁蹄敲开了中原的大门,并且将汉人、南人分成了下三等,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越是繁华之地,赋税越重。

这种分级制度最终造成了将汉文化融在骨子里的汉人反抗,压得越狠,将来爆发也将越加激烈,这是黄河水哺育出的儿女自带的韧性和不屈。

元朝末期,对江浙、江西、河南等地进行田产登记以增加税收,缓解国家经济入不敷出的窘况。但因朝廷腐败,大片土地落入了蒙古王公大臣之手,而地方官吏更是贪腐成风,虚造贫农土地数中饱私囊,加上天灾频发,农民生计难以为继。

朱元璋祖上不得不从富庶之地江苏迁往安徽凤阳,靠租种当地地主的土地维持生活。

朱元璋那时叫朱重八,父亲朱世珍是地主刘德家佃户,而朱元璋就替刘德放牛,换一点点小钱补贴家用。

人祸又逢天灾

异乡为异客,只把新地当故土,元朝残暴统治之下,天下又有几处是乐土?

1343年,凤阳发生旱灾,田地荒芜,粮食歉收;次年春,蝗灾过境,尽毁春苗,无粮可食导致死人遍野,瘟疫弥生,而朱元璋的父母、大哥也在这场大饥荒和瘟疫中先后死亡。

17岁的朱元璋和二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哭着前去雇主刘德家求助。

两人扑通一声跪倒,头擂得地上咣当响,只想求来片寸土,让父母入土为安。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不落人前,若有活路,便不需人可怜!

男儿膝下有黄金,仅跪天地和父母,若有生计,便不会放下尊严!

绝境之时,为父母而跪是孝,朱元璋兄弟这一跪感天动地!

可惜感动不了刘德!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身能不能挺过去都是个问题,帮不帮朱元璋是人情,到时朝廷催税,又有谁来替自己承担?对别人狠心总好过对自己狠心,刘德觉得自己没错,他选择了袖手旁观。

朱元璋和二哥守在父母尸体旁,束手无措,只能哭。

这一场无休止的哭,软了另一个小地主刘继祖的心。

刘继祖拿出一块产粮的好地,反正也没人耕种了,不如成全朱元璋兄弟的孝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善总比做恶好。

得到这块地,朱元璋兄弟给父母穿戴好旧衣服,以凉席做棺,匆匆葬了父母,然后分道扬镳,各自寻找活路。

“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放牛郎,今为皇,待苍生如何?

01、韬光养晦为皇!

朱元璋与二哥分别后在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以为可以不再饿肚子,但当地也发生了灾荒,黄觉寺也难以为继,便令僧人出外化缘自谋生路。

朱元璋的化缘求生路,是一场心路的历练。

他看见了父亲卖了孩子,只为救生病的妻子;他看见了老人投河自尽,只为了不拖累儿女;他看见了丈夫卖掉了妻子,只是想让儿女有口饭吃;他看见了官吏仍然用权势捞着最后一笔金,家破人亡的人口被当做牲口买卖;他看见了为了活下去,人们开始人吃人……

他是和尚,但不能普度众生,当他再回到皇觉寺,他变了。

他想让汉人有口饭吃,有衣穿,有个家能归。

反抗元朝官吏的百姓被无情诛杀,让他明白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这一道理最终形成了将来““广积粮、缓称王”的韬光养晦的策略。

于是元朝朝廷眼中只看见了陈友谅、张士诚,而陈友谅与张士诚的眼中也只有彼此,夹在他们地盘中的朱元璋如同小草一样脆弱不堪。

三者都没想明白,最后为什么是朱元璋站在胜利者的位置上,笑看风云。

02、待苍生如何?

朱元璋当了皇帝,会对乡亲刘继祖、刘德如何?一个是对朱元璋有大恩,一个与朱元璋有点私怨。按常理,刘德该哭了,因为惹了一个惹不起的人,这人,一声令下就可以拿掉自己的脑袋。

封侯刘继祖

朱元璋登基为帝,忘不了那个给自己一地葬父母的恩人——刘继祖。

于是朱元璋着黄袍,带着大臣回到凤阳,谁也不知道当今皇上原是当初不起眼的放牛郎。

每个人,倾慕地看着朱元璋,是他打败了那个欺压汉人的元朝,夺回了江山,让汉人再次可以挺起胸膛做人!

当朱元璋登上刘继祖的家门,才知恩人早已仙去,不禁有些感伤,与刘继祖家人拉着家常,说着当初的苦,诉着刘继祖的恩,刘家才知道这就是当初的放牛郎!

朱元璋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荫及子孙后代,与明共始终。

“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赏赐刘德

刘德当时还在看热闹,当听说当今皇帝就是自家以前放牛娃,立马跑回家躲进被窝簌簌发抖,心想这下完了,又是痛苦又是悔恨,当初为什么就一毛不拔呢?都是自私害人啊!

次日,朱元璋派人宣刘德去见;刘德抱着求死之心,面如土色朝圣,打算求朱元璋放过家人,然后听凭处置。

朱元璋倒是和颜悦色同刘德说了一席话,让其以后多做善事,与人为善,予己为善,然后赏赐刘德良田30顷,免徭役10年。

刘德深感恩情,后专心善事,成了地方一个仁心富豪。

综上所述,朱元璋经历过父母无地可葬的悲惨遭遇,又在化缘中见识了各种百姓的苦难,所以胸怀已经变得不一样,对于当初刘德自私的做法也就看淡了,人在极端困苦下自私也情有可原。登基为帝,朱元璋的格局更宽广了,用心去经营汉人的大明江山,那还有闲情去理一些过去的蒜皮鸡毛小事,让民安乐有衣穿有饭吃才是大事。朱元璋封侯刘继祖是感恩,所以也连带赏赐了刘德,这是正民风的做法,也是一个皇帝该做的表率,这也是大明令人佩服的地方。

(图片均来自网络)

3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是最典型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从来不会手软,更加不惜牵连数万人。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封了侯爵,一位是义惠侯刘继祖。

朱元璋早年家徒四壁,谁要是在当时救助了朱元璋,他就会记住一辈子。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自然忘不了那些给他很多帮助的人

惠侯刘继祖。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

朱元璋未发迹前家中赤贫,父兄去世后无处下葬。

朱元璋那你要不要来这个那个是刘德家的佃户,他一口便拒绝了!

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发了善心,朱元璋也记了一辈子!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

朱元璋建起了气势恢宏的凤阳皇陵(即今明皇陵)。

同时,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世袭罔替的!

刘继祖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给后世子孙换来了二百余年的贵族身份

刘德也得到了一定好处,但微不足道。

朱元璋对于那些真正的帮助自己的人,还是赏赐的,

比陈胜吴广强的太多了

朱元璋还是非常人性的。身为帝王、九五之尊,能够不忘贫贱之交,这点没得黑。

4

朱元璋在建国时,共分封了6个公爵和28个侯爵。


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大肆分封功臣,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

当年朱元璋家就是刘继祖堂弟刘德家的佃户。

后来,朱元璋的父母都因贫困饥饿而去世,

朱元璋去找自己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够赏赐一块薄地当坟地。

但是,刘德却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


被拒绝后的朱元璋真的绝望了,

刘德的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他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

等到明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为自己的父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皇陵。

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好多年,当还是给他封了一个爵位。

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一直世袭该爵位。

这样的荣幸,恐怕是当初刘继祖没有想到的吧。

当然,面对自己堂兄全家的大富大贵,刘德也有一点小的好处。幸好没被砍头。

5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这是朱元璋辛酸的童年史。

穷苦人家的孩子朱重八

朱元璋”这个名字,是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郭子兴帮他改的。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贫困的农户之家,世代务农,世代贫穷,世代都是文盲

因为没有读过书,也不懂得怎么起名子吉祥些。他的父亲,兄弟的名字都是按照出生的日子随便起的。朱元璋,也不例外。

他出生在八月初八,又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就叫做朱重八。

朱重八的父辈祖辈都是以农业为生,但是,年年种田,年年饿肚子,年年都是拖欠税款的专业户。

因此,朱家一直在淮河流域一带东躲西藏,做点细活,却难以糊口

朱重八出生之后,非常幸运的是还没有被饿死。他家的兄弟姊妹多,除了老大和他之外,其他的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早早嫁人了。

为了挣点口粮,朱重八不得不从小就去给村里的地主放牛。

那么小的娃,其实还没有到打酱油的年龄,地主刘德本来是不收的。无奈,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是刘德家的长工,为了活命,朱五四只得央求东家给朱重八一个放牛的机会!

于是,小小的朱重八就开始了放牛。当然,东家不给工钱,打打骂骂是常事。连吃顿饱饭,对于童年的朱重八来说,都是件非常奢侈的事。

草席裹尸,无法让父母的灵魂得到安息

灾难和贫困往往是结伴而行!

元末明初,元朝的统治者肆意压榨百姓,农民起义的烽火四起。战争无情,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加困难。

然而,这种困顿的境地,天灾降临,仿佛老天也在考验这些人的生命力!

公元1343年,濠州大灾!长久的干旱,肆虐的蝗虫、瘟疫无声地席卷而来。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地、尸横遍野!

在这场天灾中,因为长久的挨饿,身体虚弱的厉害,朱重八的父亲、母亲、大哥先后去世。朱家,只有朱重八和二哥活了下来。

但是,父兄死后,朱重八即没钱买棺材,也没有土地将亲人安葬入土。没有办法,哭成泪人的两兄弟只能用破旧的草席,先把亲人的身体裹起来,再去找个地方埋了。

埋在哪里呢?

朱家,可没有一丁点儿地呀!

无奈之下,朱重八和二哥一起上东家刘德家求助。希望东家能看在朱家父兄几人,一辈子都在为刘德家帮工的份上,可怜可怜他们,给一点点土地安葬他们死去的亲人。

哪知,刘德一听说要自己给地,就像是要自己的命一样生气极了!抄起一根棍子就朝朱重八兄弟二人打去!

朱重八和二哥根本没有想到会挨打,悲愤之余,一边逃,一边惨叫。等兄弟二人跑回家,跪在亲人的遗体前,忍不住放声大哭!

一无所有的朱家,亲人死了,居然没有葬身之地!爹啊,娘啊,儿子该怎么办?

那一年,朱重八17岁,成了乱世中无依无靠的一个浮萍!

朱重八的天快要榻了

刘德的拒绝,让朱重八感觉天都快榻了!

在他的眼中,地主刘德是唯一可能给他们帮助的人。现在,刘德没有指望了,这世界上还有谁,可以向这可怜的两兄弟,伸一只手呢?

谁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为人子最大的悲哀?

在朱重八看来,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父母已经凄惨地离世,做儿子的却只能用一叶破旧的草席为父母裹身!除了哀嚎几声,还是哀嚎几声!

终于,在朱重八两兄弟嚎啕大哭之后没多久,事情迎来来转机。

刘德的堂哥刘继祖,一个本村的小地主,家境比较殷实,有几分良田。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同情朱重八。

他不忍心见孩子们如此,就主动找到了朱重八,将自己一小块的荒地送给了他们,让朱重八埋葬了死去的父母和兄弟。

三少有理由相信:

曾经的这份痛彻心扉的无奈,一直深藏在后来成为大明开国皇帝的心中的某个角落。而对比人情的冷漠,刘继祖的温情更是让朱元璋记住了一辈子!

恩情永远铭记于心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出身贫穷,非常在乎衣锦还乡的那份荣耀。所以,当朱元璋回到阔别多年的朱家巷后,第一件事就是祭奠祖坟。

当然,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已经将刘继祖给的那块埋葬父兄的荒地,改造成了宏伟的明皇陵!此时,曾对朱元璋施以援助的刘继祖已经过世多年,朱元璋没有忘记。

之前,朱元璋封了两个没有丝毫军功的侯爵,其中一个就是已故的义惠侯刘继祖。而且,这个侯位是“世袭罔替”。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爵位不更替,不废除。

的确,刘继祖的子孙后代沾了不少光,将近200多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一直与大明相始终。

至于那位“为富不仁”的地主刘德,朱元璋并未对其进行打击报复,也赏赐了部分土地,又免除了多年的赋税。

三少说:

一个未曾想过回报的善举,得到了莫大的尊荣,福延子孙。

为刘继祖的善举点赞!

6

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在当地是个有钱的人家。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了两个没有丝毫军功的侯爵,其中一个就是义惠侯刘继祖,而且这个侯位世袭罔替。其实,这些都是源于刘继祖的一次善举。

朱元璋的祖上三代都拖欠了朝廷的税款,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以佃户身份维持生存。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安徽凤阳)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朱元璋因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朱元璋年少时,家中贫苦。公元1343年,濠州旱灾、蝗灾和瘟疫席卷而来,因挨饿和体弱,朱元璋的父亲、大哥、母亲先后去世,家中只有朱元璋和二哥存活下来。

但是父兄死后,朱元璋没钱买棺材,也没有土地安葬,只能用草席裹起来埋葬。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向主家刘德求助。朱元璋一家人本是刘德家的佃户,他想刘德应该会给自己一点土地用来安葬父兄,毕竟父兄为刘德辛苦干了一辈子。可是这个刘德是个极其小气的人,直接拒绝,还抄起棍子打朱元璋兄弟二人。朱元璋与二哥一边惨叫,一边夺门而逃。兄弟俩回到家,跪在亲人遗体前放声大哭。

刘德的堂哥刘继祖,知道了这件事后,大发善心,主动找到了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己的荒地,让朱元璋能够埋葬死去的父兄。就这样一件事,让朱元璋记住了刘继祖的恩情一辈子。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布衣出身,在乎衣锦还乡的那份荣耀,当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第一件事就是祭奠一下祖坟。明朝建国后,朱元璋已经将曾经那块埋葬父兄的荒地改造成了宏伟的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想起了曾经施恩的刘继祖。此时的刘继祖已经去世多年,但朱元璋执意要追赠刘继祖义惠侯,并且这个侯位可以在刘继祖的子孙后代中“世袭罔替”。

恐怕刘继祖难以想到,自己当初的一个善举,会换来子孙后代将近两百多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而对于那位“为富不仁”的刘德,朱元璋也赏赐了部分土地,免除了多年赋税。

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并非是屠戮功臣的残忍之人,反而是重情重义,知恩必报。

7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前,曾做过乞丐,也做过和尚,而他之所以成为乞丐和和尚,是因为他在十七岁那年失去了父母和兄长,变成了一个孤儿,剩下一个二哥又无力抚养他,因此他就被送到了皇觉寺。

而他父母和兄长的去世则是因为一场范围极大的天灾,蝗灾、旱灾、饥疫相继而来,在这样的灾害面前,每天都要上演死亡的戏码,作为生活在最底层的朱元璋一家,自然也不例外,很快,他的父母和兄长就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相继离世,家里的劳动力全部死了,只剩下朱元璋的大嫂、二哥和他自己。

这样的打击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是致命的,而且朱元璋和二哥甚至都没有办法将父母和兄长下葬,因为他们家里根本没有什么钱财,更没有土地,所以棺材也好,墓地也好,两个半大孩子都变不出来。

但三具遗体摆在那里,又不能不将他们下葬,于是两兄弟只得挨家挨户去借地,希望乡邻能伸出援助之手,借给他们一块地,好让其父母和兄长赶紧葬进去。

平常的老百姓就是有心也无力,他们自己都没有多少土地,又怎么可能借给朱元璋呢,况且这说是借,实际上就是给了。土地对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所以朱元璋和二哥一直没有借到一块地。

后来朱元璋又找到了地主刘德,他曾给刘德放过牛,希望刘德能借给他一块地,将来做牛做马,他也愿意,但是刘德不肯。刘德有自己的小算盘,眼看着老朱家是没人了,剩下这里两个半大孩子,干一辈子也未必值一块地的钱。

况且他们要是出点什么意外,这地不就白搭进去了吗?他可不做吃亏的买卖,于是狠心拒绝了朱元璋。就在兄弟俩走投无路的时候,同样是富人的刘继祖(可能是刘德的哥哥)主动找到了朱元璋,表示愿意提供一块地给这兄弟俩,并且是无偿送的。

当然刘继祖确实是出于同情之心,才大发善心做了这件事,但也是因为,刘继祖看到朱元璋兄弟俩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还能存着孝心,没有放弃将父母和兄长安葬,这样的人,将来或许会大有成就,肯定会念着他的好,即便他将来没有出息,那也没有关系,他并不缺地,况且给出的地很小很偏僻,他损失不了什么。

所以,刘继祖主动给出了一块地,有了这块地,兄弟两个终于可以让父母和兄长入土为安了,虽然他们买不起棺材,无法弄一个像样的葬礼,只是用旧席子将父母和兄长的遗体裹了裹就葬了,但在那样的年代,已经算是不错了,无论如何,入土为安了,其他的细节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等到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朱元璋就和二哥分开,被送进了皇觉寺做小行童,差不多月余后又被放出来化缘,其实就是行乞。这段做乞丐的时间差不多有三年,之后再次进入皇觉寺,开始有了比较稳定的日常生活,但皇觉寺的生活有了保障,而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元末起义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

差不多四年之后,朱元璋也被发小汤和拉了出来,投了附近郭子兴的队伍中去,从此人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最终有了明太祖朱元璋。

早在朱元璋成为吴王的时候,就开始修缮父母的陵寝,断断续续一直到洪武十二年,明皇陵终于竣工,朱元璋还亲自撰写了碑文。而在前一年,朱元璋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刘继祖也有了具体的封赏。

实际上,朱元璋登基之后就曾寻找过刘继祖,他向来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一直记在心里,但等他找到刘继祖的家人的时候,才发现刘继祖和他的妻子已经去世有些年头了,只留下他的儿孙在世上了。

得知刘继祖已经去世的消息后,朱元璋暂时将这件事放下了,一直到明皇陵竣工的前一年,朱元璋决定给予刘继祖封赏,他将刘继祖封为义惠侯,其妻娄氏则被被赠为侯夫人,还作文祭奠。

很多人可能会说,人都死了,还封侯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对死者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用处,但对活着的人来说却很有用处。刘继祖本身就是一个乡里的富贵人家,并没有做过官,他的子孙也是经商为主,但是自从被封了侯,刘家的子孙就得到了荫庇。

即便他们都没有做官,但享受到的待遇却是非常高的,远非一般的富裕人家可比,这对于刘继祖的子孙后代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而且,刘继祖帮助的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其父仁祖淳皇帝朱世珍,因此朱元璋之后的皇帝也都善待刘继祖的子孙后代,可以说,整个明代,刘家子弟的待遇都是很高的。或许刘继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当时一个小小的善举能为子孙后代谋得这样的庇护。

没有人能知道一个小小的善举能为别人带来什么,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行善这件事,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值得去做的。

8

对于刘继祖,用“下场”这个词不妥当,又没有遭到迫害,何以言下场?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开国皇帝,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真正从农民翻身起家的皇帝。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就是一部振奋人心的励志大片。

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没有人能够再像他一样创造那样的人生传奇。

不过,也正因为出身低微的原因,朱元璋的少年时代过得特别凄惨。

吃不饱,是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常态。

父母双亡,他也无地安葬。

为了讨一口饭吃,他甚至抛下了“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这一传统道德束缚而出家当了和尚。

当了和尚之后仍然没有饭吃,他就当起了四处化缘的乞丐。

1344年,天下大灾。

旱灾,蝗灾,瘟疫,仿佛一夜之间呼啸而起,让本来就生活困苦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饿殍无数。

这场灾难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也包括朱元璋的父母,他的大哥和他的大侄子。

朱元璋虽然在这场灾难之中,艰难地挺了过来。

可是,此时只有16岁的朱元璋却面临着两个更为严峻的问题。

第一个,他该怎么安葬死去的父母。

第二个,安葬好了父母之后,他又该如何在那个天灾与人祸并存的时代里生存下去。

朱元璋的父母原本只是当地地主刘德家的佃农而已,可谓是毫无立身之地。

他有地安葬父母吗?没有。

他有钱买一块地吗?也没有。

为了能够让父母能够早日入土为安,朱元璋选择了去向地主刘德“借”一块地。

虽说是借,可是借了之后,朱元璋能不能还得起?哪怕朱元璋发誓自己一定会还,可是刘德却未必会相信他。

或者说,刘德根本就不相信他有能力还得起。

所以,刘德不仅没有“借”地给朱元璋,反而毫不留情地将他轰了出来,想找我借地,门都没有!

朱元璋后来在《御制皇陵碑》中也如此说:“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

对于那时候的朱元璋来说,地主刘德可以说是他唯一的希望了,毕竟他的父母也给刘德当了一辈子的佃农,再怎么说也应当有几分情分在了吧?

然而,刘德的寡德、自私和冷血却给朱元璋泼了一盆冷水。

不过,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几十年后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帝,除了他本身的能力和气运之外,也少不了贵人相助。

朱元璋在当乞丐要饭的时候,曾经被饿得晕在了路边,恰好有两个身着紫衣之人路过,出手救了他。

此事在《明史》之中亦有记载:“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

大凡能够崛起之人,他的人生之中绝少不了一些或小或大的贵人出现,朱元璋当然也不会例外。

当朱元璋被刘德轰出来了之后,却突然出现了一个贵人,向他伸出了援手。

这个贵人,也不是别人,正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

刘继祖听说刘德不顾念一丝往日情分轰走了朱元璋,又见朱元璋身世如此之凄惨,不由生出了恻隐之心。

于是,刘继祖让人去找到了朱元璋,送了一块足以让朱元璋安葬父母的坟地。

此事也同样被朱元璋写进了《御制皇陵碑》:“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刘继祖虽然生出了恻隐之心,但是他所能够帮到朱元璋的也就到这了。

所以,朱元璋安葬了父母之后,又面临第二问题了,也就是如何在那个天灾人祸并存的时代里谋生。

他的二哥自小体弱,能不能养活自己尚是一个问题,朱元璋自然不可能由二哥养活。

他的大嫂又带着孩子,朱元璋更不能给她添乱了,所以他就只能看着大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朱元璋则和二哥一番计议之后,决定各自谋生。

兄弟二人去不同的地方,这样或许还能至少保住一个。

于是,二哥走了。

朱元璋呢?当时一个老妪帮他置办了一些类似读书人“束脩”,朱元璋才得以顺利进皇觉寺当了和尚。

他在皇觉寺没多久就被赶出去“游食”,当了三年乞丐,然后才又一次回到了皇觉寺。

后来,朱元璋投入了红巾军郭子兴部,凭借着自己的机灵和敢打敢拼,获得了郭子兴的赏识和信赖。

郭子兴死了之后,朱元璋也逐渐掌控了郭子兴部,然后又一步一步地打败了所有的对手,当上了皇帝。

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之后,再一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他想到了当年那个对他有“一地之恩”的刘继祖,想要好好报答一下刘继祖,奈何刘继祖却已经过世。

于是,朱元璋取“仗义施惠”之意,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让刘家从此世受皇恩,直到明朝之终。

哪怕是那个寡德而又冷血的刘德,也因为刘继祖之恩而获得了朱元璋的原谅,并且对他大加赏赐。

一代帝王,胸襟若此,可不敬哉!

9

朱元璋是布衣皇帝。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朱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才改名元璋,字国瑞,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一个布衣皇帝,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有多穷了,小时候曾经靠给地主放牛填饱肚子,后来为了生计还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后才一步步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皇位来得很不容易,一直担心被这些战功赫赫的人抢夺子孙的皇位,所以登基后杀了很多功臣。不过今天不是要说朱元璋杀伐果断,而是要说他是如何报恩的。

朱元璋没土地埋葬父母。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十年十七,父母兄弟相继役,贫不克葬。《太祖本纪》

根据《太祖本纪》的记载,在1343年,濠州地区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在朱元璋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但是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朱元璋这个时候还在给地主刘德放牛,他跑去跪下求刘德希望给一块土地让自己埋葬父母和大哥,但是却被刘德拒绝了,朱元璋只得哭哭滴滴回了家。

刘继祖主动给朱元璋土地。

刘德没给朱元璋地,但是他有一个堂兄刘继祖为人仗义,他主动找到朱元璋说:“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刘继祖的意思是需要土地为何不告诉我了,我的土地你随便用,我哪里会吝啬这些土地了?

朱元璋这才有土地埋葬了自己的父母。之后朱元璋去黄觉寺出家做了和尚,但是还是需要外出化缘才能填饱肚子。朱元璋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去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却英勇善战成了起义军的首领,还一步步做到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报答刘继祖,也宽恕了刘德。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当然想起要报答自己的恩人刘继祖了。朱元璋衣锦还乡,当年不愿意借地的地主刘德跪在地上不敢起来,但是朱元璋却没有责怪他:“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朱元璋说刘德当初做的事情也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所以不会追究他的过错。因为朱元璋贫穷的时候,刘德不会想到多年后他能当上天子。

朱元璋还下令赐给刘德三十顷田地,并且不收赋税,直接把刘德感动得涕泗横流。

对了刘继祖,朱元璋更要报恩了。很遗憾的是这个时候刘继祖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妻儿还在。朱元璋下令追赐刘继祖为义惠侯,并封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子孙可以世袭侯爷。朱元璋对其子孙许诺,终明一朝,要同享富贵。

这应该就是善有善报的故事吧,所以说人还是需要多做善事。

10

朱元璋小时候不叫朱元璋,而是叫朱重八,因为生于八月初八,父亲便给他取了个好记的名字,朱重八,如果朱元璋生于七月初七,那么他就叫朱重七。

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四,顾名思义,他生于五月初四,青年节那天。


那个年代,穷人没文化,又舍不得花钱找先生取名字,于是就随便用生日替代了!

不过,用生日当名字,也有好处,那就是再也不怕忘了生日了。

小时候的朱元璋家里很穷,虽然家里劳动力不少,却没有土地可种,只能帮地主打工。

有人不免觉得奇怪,朱元璋家为何没有土地呢?地主家为什么有呢?

这主要因为朱元璋家是外来户,不是本地人,当然没有土地了。

朱元璋祖上据说是沛县人,乃刘邦老家人,后来因为战乱,举家迁往江苏句容,之后又不知什么原因,迁居到了盱眙县,最终来到了安徽濠州,即凤阳县。


朱元璋幼年读过几年书,后来家里实在没钱了,书就不读了,家里为了节约口粮,就让朱元璋给地主刘德放牛,成了放牛娃。

童年的朱元璋虽然贫穷,但还算无忧无虑,转眼间,朱元璋长到了十五岁,成了大孩子了,恰在这一年,安徽三年大旱,颗粒无收,接着又发生了蝗灾,铺天盖地的飞蝗遮天蔽日,肆虐中原大地。

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饿死人的事件,接着越来越多,每个村子都有饿死的。

接着,更可怕的事情出现了,瘟神来了,朱元璋家挨过了旱灾,挺过了蝗灾,但却没躲过瘟疫。

短短半个月,朱元璋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死去了,家里只剩下二哥、大嫂,还有几个侄子。


悲痛之余,朱元璋犯难了,他家没有土地,辛辛苦苦大半辈子,连一亩三分地都没有,没有土地,如何埋葬亲人呀?

这时候,朱元璋和二哥找到了地主刘德家,希望他借点荒地给他埋葬亲人,哪知道刘德听仆人说朱元璋来了,吓得躲在屋子里,根本不敢出来,因为他担心朱元璋也生了瘟疫,怕传染给他!

朱元璋和二哥坐在刘德家门口,等了一个上午,但刘德始终不出门。

朱元璋灰心丧气,刚要喊二哥走,这时候,刘继祖过来了。

刘继祖是刘德本家哥哥,恰好路过刘德家门口,他看见朱元璋哥俩灰头土脸坐在地上,先前他已得知朱元璋家里的悲剧了,估摸着朱元璋要么是借钱的,要么是借地的。


刘继祖问道:“重八,你们哥俩坐在这儿干啥?”

朱元璋擦了擦眼泪,声音嘶哑地说道:“俺家人死了,没有地埋葬他们!”

刘继祖叹了口气,说道:“哎,这天杀的老天,为何要对我们赶尽杀绝呢?重八,你不要为难了,我家里有块荒地,你把家人埋那去吧!”

朱元璋和二哥听了,泪水夺眶而出,赶紧跪倒磕了几个头。

二十五年之后,朱元璋当上了皇帝。这天,他回老家祭祖,特意拜访了刘继祖。

此时,刘继祖已故去多年,朱元璋找到了刘继祖的家人,当场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此后,刘继祖后代承蒙皇恩几百年。

刘继祖,一个小小善举,居然带来这么大的福荫,这是他生前绝没想到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