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失败了?

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期,面对西方工业列强的殖民侵略,东北亚几乎同时出现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一败一成,令人唏嘘,催人反思,予人启迪……

日本明治维新从1868年——19世纪末,中国的洋务运动从1861——19世纪末,两者都是自上而下、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自强新政,两者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的国际形势:西方列强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全球范围内展开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化、民主化即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

不同的国际环境:

西方工业列强集中精力侵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的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有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历史背景的相似之处:内忧外患……国门洞开,民族危机,专制统治,人民反抗,统治危机。……

历史背景的不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将军的军事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1868年),基本上扫除了改革障碍……

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阶层……天皇(傀儡)——将军(幕府,掌控实权)——大名(地方诸侯)——武士(幕府统治的拥护者)……形成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等级分明……

中国洋务运动受到强大的顽固势力的阻扰,慈禧太后掌控实权,虽然默许支持了洋务派但并不真心改革,只关心自身的权力利益……

中日社会环境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十分稳固,传统顽固势力更强大,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改革的阻力更大……整个体制的腐败程度更高……

比如: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的《海国图志》1842年出版后,在中国无人问津,几乎绝迹……却漂洋过海,在日本广为流传,几乎人手一册,虽有夸大,但是,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思想基础之一……

相对而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比中国的要发展一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这也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要比日本稳固的多,向近代社会转型也就困难的多……

目标目的的相似之处: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救亡图存,挽救巩固统治……

目标目的的不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不仅富国强兵,民族振兴,还要建立独立的近代化国家,发展资本主义,指导思想是和魂洋才,脱亚入欧……(虽然带有盲目西化的特征)

中国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挽救维护清王朝统治。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关键是维护业已腐朽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主体领导者的相似之处:都是当时统治集团的一部分……原有的统治者成为改革的领导者……

主体领导者素质的不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体领导者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倒幕派以及从事工商业的西南四强藩(大名),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中国缺乏相应的政治前提)

新政权的领导者,既有旧的传统思想,更具有近代化意识,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真正领路人,其指导思想是和魂洋才,脱亚入欧,适应了日本迈向近代化的时代需要……

当然,也使得日本明治维新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保留了近代天皇体制和武士道精神……

中国的洋务派是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为代表,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没有本质区别,都不具有真正的近代化意识,只不过是在维护君主专制的手段和方法上有差异而已

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也不过是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固守业已腐朽落后的专制体制是没有出路的……

当然,中体西用也具有历史进步性,有利于减少阻力,有利于西学传播,有利于近代化……

中国的洋务派最终也没能与后来的维新派相汇合,没能把君主专制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说明洋务派不是中国近代化的真正领导者……

中国洋务派的主要代表李鸿章主办洋务运动,功不可没……但是,在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时,却凭借政治权力禁止国人十年内创办类似的近代企业……

甲午战争中,手握实权的李鸿章,却为了一己私利,为了确保在清庭的地位,一再命令北洋舰队“避战保船”,其错误的战略指导思想是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主要原因……

内容的相似之处: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建立一批近代企业,近代学校,翻译外国书报,增加自然科学知识,派遣留学生等……

内容措施的不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更加全面具体而且行之有效……

政治上,废旧建新……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废除武士特权,君主立宪(1889年,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殖产兴业……改革币制,统一货币,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技术设备,建立官办样版近代企业,建立近代交通通信事业,政府大力扶持私人企业……

文化上,文明开化,和魂洋才……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的文化,建立近代教育体系,实行中小学义务教育,大学近代教育等……

军事上,……军事改革,建立新式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武士道教育(忠义、尚武、孝忠天皇)

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等西化

日本明治维新中,政府大力创办近代企业,先是官办样板示范,在大力鼓励私人创办近代企业,甚至把官办企业低价转卖给私人,大力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族工业和民族经济发展……

中国洋务运动,以求强为旗号,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建立近代民用工业,……组建近代海军,南洋、北洋和福建水师,……建立新式学堂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相同的影响:近代化的起步……

不同的结局: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逐步摆脱了民族危机,发展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独立的近代强国……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了,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状况……

因此,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取决于国际环境、基本国情(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的差异,取决于改革的目标目的的差异,取决于改革内容深度、广度的差异……

更取决于主体领导者的素质和指导思想的不同……能否承担得起历史赋予的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迪……

顺应时代潮流,站在时代前列,面向世界,学习借鉴,近代化是多样化的,不能照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科教兴国,科学发展,和平崛起……


最佳贡献者
2

民治维新是日本帝国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崛起的一次伟大事件,它们从恶梦中惊醒,在奋进中坚定,制定了脱亚入欧的战略,从政治体系上和教育入手到187O年左右逐渐强大起来,制定了称霸亚洲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意称霸亚洲必先呑并朝鲜,欲拿下中国必先霸占满蒙的邪恶野心,第一步先鲸吞了琉球王囯,琉球公使在大清政务司衙门口跪了七天七夜,腐败无能的大清帝国仅视而不见,公使心恢意冷拨剑自刎,到1878年左右美国舰队强压日本帝国,他们屈辱的鉴了不平等条约。也坚定了他们入欧脱亚的决心。到1888年大清帝国从英国德国引进了7500多吨的铁甲舰,及护卫舰十余艘,一次友好访问中大清水兵玩艺妓不给钱想吃霸王歺,大清舰队十几支舰炮威逼长崎市也令日本国座立不安,咬牙切齿。自那日起日本帝国就咬定大清不放松,终于在短短六七年惊天逆袭,十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叫一鸣惊人。而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此时正被太平天国搅着局,无力回天,举步维艰。再加上二次鸦片战争,更是雪上加霜无力自拨。随然有识之士提岀了以夷治夷,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宏图伟愿,但他们并未意识到中国的最大问题在于封建体制,和腐败无能的行政管理机构,但勿庸致凝洋务运动淀定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工业体制,和民族工商业,义意巨大向汉阳炼铁厂,和汉阳兵工厂,江南造船厂,招商局,电报局,各大煤矿,和新式学堂,和大批的留学生为中华民族积累了人才和力量,可以这么讲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从洋务运动中中华民族积累了许多化了钱也学不来的经验,为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积蓄了力量和初步的工业底子。

3

一个国家行政举措的成功或失败,根本还是看这个国家的国情。而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之所以会被放在一起比较,也是因为中日两国国情存在诸多相似。

首先,两国在改革以前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两国存在根深蒂固的传统势力和思想。这都成为阻碍两国发展的力量。

同时,中日两国这时候都遭到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冲破了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传统社会遭到资本主义文明的猛烈冲击。在这种混乱中出现了一批拥有较先进思想的人,他们或研究资本主义文化,或参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

而两国的改革过程中都存在对资本主义的学习,改革目标中都有西化的内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国的改革却拥有了看起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两国面临的阻碍和自身的实力不同。

日本封建社会发展程度并没有中国高。明治维新时,虽然是天皇主导,但这时候的天皇势力已不是传统的天皇、公卿势力。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推翻了幕府统治,倒幕大军中既有传统大名和武士,也有新兴资产阶级和地主。这使得后来明治维新大军,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任务,不得不在实践中努力追求发展新经济。

而中国不一样,洋务运动的主力军是传统势力中相对先进的一派,他们开展的洋务运动是在面对中国节节败退的不利局面时的一种挽救损失的手段。洋务派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展开活动。

就此而言,明治维新更顺应发展潮流,面临的内外阻力更小。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改革运动,受到国家掌权者的大力支持。而洋务运动只是社会一小部分人士的救亡运动,既得不到社会资源的倾斜,也影响不了全社会。

两国的改革就像是在种树,日本是动员全社会齐心协力种一颗大榕树,追求广泛的社会效益。而中国则是把老树的腐朽枝丫折去一点,嫁接上一些人带回来的资本主义枝条。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失败而明治维新成功,就是中国在更艰难的改革局面中采取了更无力的措施。最终两边结果一喜一忧。

4

贪腐私利小人恶人,不为国强民生想。爱国为民,党的清官爱国爱民,少有私欲享受心。

5

现在看来,两国的反应速度差不多。给定火源,小锅快热,大锅慢热;给定西风,小国快变,大国慢变。中国反应很正常。

短期看,日本明治维新胜利了,中国洋务运动失败了。长期看,日本现代化过程不稳定,西化过了头,脱亚入欧,发动军国主义战争,1940年代前后走向狂躁,鸡蛋碰石头似地同时向中国、苏联,美国,印度,南亚,澳大利亚等几乎所有周遭国家开战。最后几乎亡了国。直到今天,日本还被人家驻军,是一个国土不完整的半主权国家。

在中长期视野上,反观中国,现代化过程相对稳健。虽然对西风冲击反应慢了一点(大尺度经济文化体使然),但是在随后几十年的内在冲突和艰难探索之后,不仅汲取了列强价值观中的合理部分,而且还汲取了当时人类最先进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发动了五四运动,形成了当时以年轻人为主体组成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一起,团结国人,顶住了学会列强坏毛病的日本灭国之攻,建立了新中国。在不到70年的时间,在10倍于日本国土,10倍于日本人口(不包括胡焕庸线以上西部人口和西部面积)的规模上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21世纪的产业全覆盖国民经济体系,确实是日本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丰功伟绩。今天,中国正在走向通向世界第一大国的康庄大道上,而日本,基本上要回到汉唐时代的二三流国际地位了。

小国不必张狂,大国不必自殇。一小部分小脑袋学问人,简单比较两国情况,横截两国发展周期,打开通向错误结论的大门。我人,不必为日本人的成果而心理自卑!

6

中国的洋务运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改革。同样是两国都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严重。都是为了挽救统治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都创办了机器大生产的近代工矿企业,也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虽然两次改革有很多共同点,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政治方面:洋务运动不改变政治制度,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根基。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明治维新废除旧的封建体制,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其次教育方面:洋务派只创办学习西方语言、科技和军事的新式学校。例如:京师同文馆,没有废除旧的教育制度。而明治维新则参照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学校体制,普及初等教育。





另外文化生活方面: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主张在文化生活方面学习西方,日本提倡“文明开化”,在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欧化”运动。



最后洋务运动的目的只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明治维新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洋务运动不仅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而且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失败。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7

风华史为您解答!

中国和日本近代史比较相象,同受列强欺压过: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美签订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虽然都处于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同样闭关锁国两百年,但1842年的清朝相对于1854年的日本优势实在是太大了:无与伦比的中央集权,能够自上而下毫无阻碍的改良,经济体量人口也比日本大得多,日本此时还是德川幕府时期,明治直到1868年才掌握部分权力。

如果清朝在1842年后能知耻后勇,跟日本一样自上而下大刀阔斧改革,不说日本,进入20世纪没美国什么事了。

日本于1877年明治十年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哪怕清朝能在1884年甲午前十年,发起真正改革,现在就该是日本仇恨中国了,或者有没有日本都难说。

当然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极少数统治绝大多数人的本质决定。

而为了达到统治的目的,清朝成了这样一个朝代:

1.禁锢思想无以复加

清统治阶层断不会去发展思想以及思想文化衍生品科学技术,来个解放思想什么的,限制都来不及,想法越多,统治越不利,只需要百姓能愚昧活着,完成赋税。

极少部分人的睁眼看世界代表不了绝大多数民众的愚昧;极少数人的清醒代表不了绝大多数民众的无知。

甚至直到19世纪末的义和团,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居然仍是扶清灭洋,刀枪不入,我们祖辈秉承的是最质朴的爱国,却又是如此愚昧。

思想上的黑暗才是真正的黑暗,这对统治来说是成功的,不管是太平天国信奉基督中的邪说,还是民国三民,还是现在,立国思想均舶来品。

而工业革命首先就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清朝搞工业革命压根不可能。

2.儒家糟粕思想被发扬得登峰造极

早在宋朝,儒家思想已经发展出一个糟粕:朱程儒教,而如果说明朝儒家思想尚可能自我革新、海纳百川,如王阳明心学,终清一朝,绝无可能。

清朝统治阶层表面上弘扬了中华文化,实际上是把儒家思想完全给弄成一个怪物,发扬的是儒教而不是儒家,把忠君犬儒发展到了极致,成立清统治阶层最佳工具,用得如此顺手的工具也断不会改良。

最终这怪物极度排外,不仅是内部其他思想,也排斥外来文化;极度抵制科学技术,视之奇技淫巧;极度愚昧落后,万物都在变化,总自以为是不变应万变,墨守成规;极度盲目自大,不知道谁给的自信,以至于让我们自豪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外来文化特别是科学思想冲击下如阳春化雪,一败涂地。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这就是李鸿章的认知,完全看不到已经全方位的落后。

顺便说句,现在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可不是清朝那套阉改过的玩意,追本溯源,仁义礼智信。

3.防汉制汉,一朝国策

康熙很喜欢西方进贡的钟表武器,能说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足见眼光,然而正是康熙下禁海令:特恐吾民作奸勾夷,以窥中土。

他担心的不是西洋打进来,而是担心百姓勾结西洋以窥中土。

再来看太平天国,他的历史意义在于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不是让清朝更加虚弱,后面还有个同治中兴,而是在镇压太平天国时让汉人掌了权,典型如曾国藩,这在以往不可想象。

再者所谓的同治中兴认为天平天国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录取人数太少,如洪秀全没录取,而加大了科举力度,八股取士进一步腐化思想。

其实也不能说清朝统治阶层没被列强没打痛,1860年火烧圆明园痛不痛?皇家园林,打咸丰脸成那样,都痛成耻辱了,后面还有时局图,然并卵,清朝统治阶层依然我行我素,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只要统治能够维持下去,量中华物力、宁与外人等等什么都可以接受。

还是在于八旗兵已经彻底堕落无救,一打或是改革军队,相当于壮大汉人力量。

4.不可能改革制度,发展成近代国家

维新变法仅仅百日就失败,不是因为保守势力太过强大,这些势力看不到维新变法,让国家强盛的好处?

完全看得到,但更看得到若维新成功,大权必然旁落,这是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不能容忍。

哪怕维新成功,斗倒慈禧,戊戌六君子很可能还是不得善终,又如果光绪掌了权,不会去搞维新图强,最多减减税缓和下矛盾。

就连洋务运动只是照搬,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建厂,这样的洋为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学别人的技术而选择性忽略制度,只是拿来主义学人皮毛。

在恭亲王奕訢失势后,洋务运动成了汉人救国,而清统治阶层选择冷眼旁观,就算看到西方制度先进也断不会去改革。

一切原因在于终清一朝不可能改革腐朽制度,让未来走向不明而导致根基不稳,虽然为了统治,清朝皇权之大无以复加,自上而下的改革更加容易,但清统治阶层完全明白自身缺点,还是人数太少,这部分中有能力者更是少之又少,制度上稍微一有变动就适应不了,控制不住大局,绝对会循规蹈矩,不然一不小心可就翻船,这在后来也证明了。

清朝有好的方面,开疆扩土,增长人口,清朝皇帝也不是不如明治的眼光魄力,不过任谁都不敢动制度与解放思想这块,只敢改皮毛,这也导致近代中国落后西方,华夏从天潢贵胄变成了东亚病夫。

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如果和洋务运动相比,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上禁锢没那么大,日本吸收的是明朝儒家思想,在维新中又加以改良,更是大量学习仿效西方文化制度,学人所长为己所用,而且没有极少数防绝大多数这样一种关系,内战胜后可说是直接上下一心革除封建制度发展成近代国家。

8

很简单,日本明治维新的前提是,日本的执政政权是由主体民族组成的,可以做到团结绝大多数人。而满清的本质就是异族殖民,它搞维新变法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持其堕落腐朽的殖民统治,根本不可能得到主体民族支持,天然站在中国的对立面,可以看到当汉族开明的地主阶级在积极学习、推行变法时,满清贵族则是从拖后腿到直接武力破坏,慈禧太后说出了大实话“变法则大清亡,不变法则中国亡但我八旗依然是主子”,所以要救中国必须先灭满清,满清这种异族殖民统治根本不可能通过变法来进入近代社会。在满清没灭亡前,中国不管怎么学习、引进技术,社会环境和生产力都是死水一潭、不断衰退,满清灭亡后即使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整个社会也迎来了大变革,很快五四运动就爆发了,社会上新思想和学潮层出不穷。

9

主要是一个根本原因,三个重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只是在“器物”上不如西方,只要不动用“儒家思想”、不动用传统统治手段就可以追赶西方。

明治维新的主张则是彻底将黄种人思想改变为白种人思想,无论是思想还是表面的头发、衣服都要向西方学习。明治天皇在“明治维新三杰”半威胁半自愿下,主动穿上西装、理了发带头向西方学习,这些清廷都是做不到的。

三个重要原因如下:

(1)“秩序、尊卑”思想阻止了思想变革

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是因为自身的“农业国”以及几千年的“秩序、尊卑”思想,因此,难以被弃除。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就更需要“儒化”,因此,他们对“儒化”地坚持反而比我们自身更强。

日本则是从唐朝开始,经过唐高宗时期“中日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中,日方败给中国后,痛定思痛地认为应该“效法中国”开始的。

两个“中兴四杰”都有的人:左宗棠、曾国藩

(2)因为“贪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

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贪腐遍地”情况下开始的,“好的思想”往往因为“贪腐”而变形走样;明治维新则是以明治带头的相对清廉的运动,因为相对“清廉”就没有私心,这样改革的初心就容易不被忘记,成果就容易显现和保持。

(3)为所谓的“全局”“长远”失去“卧薪尝胆”而耽搁

中国自从北宋“澶渊之盟”后到清朝,就有一个不好的思想,总想用“全局”“长远”掩盖自己的懦弱。

相反,德国、日本、美国这些“新兴帝国”往往在“崛起”前都敢“赌”一把,德国和法国、日本和中国、美国和西班牙,在总体实力上都是弱于对手,都不被国际舆论看好。但这三个国家的统治者就敢打。

经常不被提及的第二种“中兴四杰”(曾胡左彭;第一种说法是曾左李张,个人认为第一种更符合历史)说法中的彭玉霖

中国也不是没有机会,晚清最好的机会就是1880年代。中国最能打的将帅左宗棠,统领着清朝最清廉、最有改革精神和战斗力的军队。相反,沙俄、法国都不是历史上的安定时期,我们虽然不能保证能赢,但以当时的情况,利用好国际势力完全可以做到平局。

“平局”其实就会给中国带来非常好的前景,“洋务派”借此就可以得到更大的话语权,光绪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权力,这样,未来的中国将不会那么糟糕。

可惜,好机会被慈禧、李鸿章耽误了。

10

因为清朝和日本不一样。

虽然中日两国的变革在时间上高度一致,又有着被西方国家入侵这一较为相似的历史背景,但清朝终归还是那个清朝,日本终归还是那个日本。不同的国情,注定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迥然结局。

在静夜史看来,中日两国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我们是大国,自古以来都是,而日本只是小岛国,千百年不曾改变。

小国虽然面积小,人口少,资源匮乏,但有着大国不曾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船小好调头”,这是明治维新能够成功且让日本天翻地覆的关键因素。

根据历史教科书的记载,我国近代以来先进分子的探索至少包含了三个阶段,即地主阶级的技术革命、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及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这分别对应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作为大国,尤其是小农经济帝国,专制皇权制度根深蒂固,想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制度,注定是极其困难和漫长的。

因为专制皇权制度极其成熟,所以皇帝在帝国具有一言九鼎的巨大权力,这无形中注定了任何改革甚至革命都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改革甚至革命无疑都会直面最高权力的重新分配。

而洋务运动之所以能够开展,一是因为清朝皇帝大权旁落,二是因为清朝国情内忧外患。但即便如此,这场由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还是带着诸多的被动和不情愿,比如其他地主阶级的阻挠和破坏,稍有波动,洋务运动可能就会自我夭折。

而相比之下,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也很被动,但一旦被动起来,日本人能被动到极致。因为一直以来天皇只是象征而无实权,使得民众拥戴天皇而痛恨幕府,一旦倒幕成功,大政奉还,明治维新就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因为是天皇带头的政治运动,明治维新将技术革命、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融合起来,使日本迅速改头换面。

因为日本体量太小,一次黑船事件就足以要了半条命,加上一直以来的危机感,强烈的危机意识使得明治维新成为日本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而体量巨大的清朝,即便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依然屹立不倒,统治阶级并未完全意识到清朝落后的根源,这使得清朝的探索必然是由浅入深的漫长过程。

所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虽然在时间上高度吻合,但本质上确实一次单纯的技术革命和技术、政治、思想革命的综合对比,高下自然立判。

而检验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成果的甲午战争的胜负,更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以及明治维新的空前成功。

再加上清朝对日本的巨额赔款,更加大了清朝与日本的差距。只有在我国也陆续完成了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后,直到抗战前才在革命阶段上与日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抗战时期的我国也是利用巨大的体量加上同盟国的配合,最终彻底击败了日本,回到了“小国必定不是大国对手”的历史规律上来。

所以,洋务运动终归还是太“单薄”了,单薄到弱不禁风,一吹就散,这注定难以和全面开花的明治维新相提并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