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杯酒释兵权”只不过是君臣之间一次彼此妥协而已,武将们当然不愿意握在手里的实打实的兵权,皇帝更不希望卧榻之侧容得别人酣睡。

既然如此,双方彼此都在等对方服输。当然走上了皇位赵匡胤是不愿意将自己的这块蛋糕轻易与别人分享的,作为拥立赵匡胤走上帝王的武将们现在就等着这家上市公司分红呢。双方就这样僵持着,作为皇帝的赵匡胤不得不主动出击,快刀斩乱麻,尽早结束这样尴尬局面。



“杯酒释兵权”的酒宴其实就是一次双方最后的摊牌会。皇帝老赵也饱含深情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弟兄们,你们这样手握军权我老赵就是心里不踏实;这样长期下去,总有一天我老赵是会忍不住动手的。”老赵的不按套路出牌,一下子让刚才气氛融洽的场面顿时尴尬起来。作为手握兵权的石守信等人一听就知道要摊牌了,不过没有想到是以这种方式开始的。诸将们连忙表态,“老大啊,是老天让您当皇帝,作小弟的只是跟在您后面喝点汤,怎么敢造反呢。”

老赵继续说到:“得了吧,兄弟们;哥哥我当初和你们一样,现在不就黄袍加身了;世事难料,谁能保证的了了”。诸将一听,心头一紧,想到:“今天这二百斤不会就交代在这了吧;赵大啊,赵大,没看出来啊,说动手就动手了,怎么一点都不含蓄呢。”但是话还是要说的,“既然这样,大哥,您是皇上,您说怎么办?”“是啊,大哥,弟兄们可是心里向着您的呐!”“大哥,弟兄们也不容易啊!”就这样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了开来,可诸将谁也不敢撕破脸皮,毕竟看样子,说不定外面就埋伏着赵大的刀斧手呢。

赵匡胤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说道:“我老赵能当上皇帝,全靠弟兄们的支持。弟兄们真心对我,我老赵也不是不仁不义之人。”然后,赵匡胤听了一下,用余光扫视一下全场。诸将心里一千匹那个什么马奔过,瞅着赵匡胤。赵匡胤继续说到:“兄弟们,跟着我,无非就是为了有肉吃,有酒喝。这样只要弟兄们交出兵权,我老赵保证弟兄们,继续做好富家翁,根本不用移民,票子、房子、车子、女子样样管够。当然,弟兄们可以不要,那只能是刀子了。”

话既然到这个份上了,诸位手握军权的将领们,也不能再说什么了。纷纷表示,大哥就是大哥,想的就是周到,兄弟们当然听大哥的了。于是,第二天朝会上,石守信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令罢去禁军职务,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当然,赵匡胤还是讲义气的,兑现了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三弟赵光美。把执掌兵权的结义兄弟的禁军职务全部被解除后,从此再不授人。

最佳贡献者
2

提问者没弄明白一个事情,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释的是自己一帮亲信的兵权,而不是把所有武将的兵权都释了。试想想,如果把所有武将的兵权都解除了,那岂非跑步进入没有战争的大同世界么?

第一,宋太祖为什么要释兵权?

宋太祖是经历过五代乱世,尽管后来自己发动陈桥兵变当了皇帝,但是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时代,今天当皇帝,明天可能就死于非命了。如何让皇权长久,如何让政权免于遭巅覆呢?宋太祖便向著名的文臣赵普请教。

宋太祖问:“自唐末以来几十年时间里,帝王之家换了八个姓,混战不停,百姓流离失所,这原因何在呢?我想要平息这些混乱,使国家能长治久安,不知有何良策呢?”

赵普答道:“国家陷入混乱,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藩镇的权力太大,致使君弱臣强。若是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夺藩镇之权,控制其钱粮,收其精兵,把财政、军权控制在朝廷手里,天下从此安定矣。”

赵普的矛头直对准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当时大宋帝国最重要的武装力量,是两大禁军,一为侍卫司,一为殿前司,分别由石守信、王审琦当统领。除了石守信、王审琦之外,宋太祖以前一帮结拜兄弟也多占据军队重要职位。赵普认为这样后患无穷,劝宋太祖把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调离禁军,另授他职。

宋太祖不以为然地说:“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我最了解,他们必定不会背叛我的。”

赵普回答道:“臣也不担心他们造反。只是以我的观察,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没有统御之才,恐怕难以制服他们的部下。万一部下想造反,他们也会身不由己的。”

这句话说,令皇帝赵匡胤如梦初醒。既然自己可以背叛后周而当皇帝,别人为什么不能背叛你呢?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第二,宋太祖要释谁的兵权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针对的,主要是自己的一帮结义兄弟与亲信,皆是禁卫军之首领。

一个人,无论他多么如何才华盖世,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夺取天下的。在宋太祖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需要盟友与支持者。赵匡胤自投军以来,便想方设法拉拢一批人,团结在他周围。他甚至采用拜把兄弟的方式,与九人结为生死弟兄,这九人分别是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杨光义、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这十个拜把兄弟又称为“义社十兄弟”,其中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等人都参与了陈桥兵变,成为大宋帝国的开国功臣。除了义社十兄弟之外,赵匡胤在禁军中的亲信还包括慕容延钊、韩令坤、高怀德、赵彦徽、张令铎等人。

没有殿前禁卫军的支持,赵匡胤就不可能当上天子。坐上龙椅后,赵匡胤把殿前禁卫军副点检慕容延钊提拔为点检,以韩令坤出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对于禁卫军在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赵匡胤比谁都清楚。他们的实力足以左右政局,甚至可以再度发动政变夺权。慕容延钊与韩令坤虽是宋太祖的亲信,但终究比不上结义兄弟亲。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罢免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之职,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罢免韩令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改任成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一职不再设,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则由结义兄弟石守信担任。

此时殿前、侍卫两支禁卫军的重要头目如下: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马步军都虞侯张令铎、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在这些重要头目里,石守信与王审琦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赵匡义是亲兄弟,其他将领虽无结义,却也都是故交,情同兄弟。

在听了赵普一番话后,这些结义兄弟、亲信便成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对象。

第三,“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成功?

按理说,即便是皇帝,要解除将领的兵权也不是容易的事,搞不好就会发生兵变或政变,特别是宋朝刚从五代走来,大家都把兵变当作司空见惯的事了。那么,宋太祖为什么会成功呢?

宋太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在正式场合以正式的方式来剥夺诸将的兵权,而是故意在私人宴会上、故意在半醉半醒之间暗示诸将。既传达自己的意思,又顾及、保全兄弟们的情面,不采取强制手段,而是让兄弟们主动交权。

情形是这样的:赵匡胤在皇宫设宴,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领。虽然现在有君臣之别,但兄弟情分尚在,喝起酒来,其乐融融。喝到酒酣时,赵匡胤忽然长长叹了一口气。石守信等人一见,问道:“陛下为何叹气呢?”

赵匡胤说:“我若不是依靠在座诸位,今天岂能坐在天子的宝座上。可说实话,天子也不好当啊,还不如当个节度使快乐呢?我从早到晚,没有一刻能高枕无忧啊。”他装作半醉半醒的样子,道:“你们问这是为何,其实并不难知,谁不想坐我这个位置。”

石守信等人一听大惊,纷纷下跪道:“陛下何出何言?如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宋太祖道:“我知道在座各位不会有异心,可是假若你们部下有人贪图富贵,若有一天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算想不干,又怎么做得到!”

我们看,宋太祖讲的话是非常巧妙的,语言艺术是非常高的。他一方面表示我对在座诸位是信得过的,另一方面又表示,你们是信得过,但你们的部下就不好说了。

石守信等人魂飞魄散,道:“我等虽然愚昧,却断断做不出这等事。望陛下开恩,给我等指示一条活路吧。”

赵匡胤顺水推舟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人人都想要富贵,无非是为了多积累金钱,可享受欢娱,也让子孙后代不致于贫困。各位何不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购置些良田大宅,也好为子孙留一份产业。同时也可以多置些歌女舞女,每天可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与各位结为亲家,从此君臣之间,两无相猜,上下相安,这样岂不是很好吗?”

这些禁卫军首领都不是傻子,一下子就全明白了。他们的权势太大,皇帝是不放心了。说实话,皇帝能这样把心里话讲出来,也确实是把他们当作自家兄弟,总比背后找借口一一灭口强吧。谁也没有据理反驳,只是叩头谢恩。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斌等人陆续来了,纷纷递交辞呈,称身体有疾,要求自行解除兵权。赵匡胤当即批准辞呈,并下令重赏这几名将领。

一杯酒,就解去大将们的兵权,赵匡胤果然老谋深算。

第四,诸将为何事后也不反叛呢?

其实,削夺兵权确实不是容易的事。这些将领虽然表面辞去禁军的职务,但是影响力犹存。那么,宋太祖做了什么,让他们忠心耿耿不反叛呢?

首先,宋太祖虽然“杯酒”释去诸兄弟、亲信的兵权,但并不是剥夺他们的所有权力,而是让他们去当地方节度使。石守信被任命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

大家知道,唐代以来,节度使是地方实权人物,兵权很重的。但是宋太祖委任的这些节度使,是没有军职的,但是表面上看过去还是很风光的。由于石守信与宋太祖关系密切且屡建战功,皇帝还是特别照顾他的面子,保留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但也不过挂名罢了,不再过问禁军事宜了。显然,宋太祖也是有些策略的,对于石守信这样的巨头,还是慢慢来,不能一下子打压太厉害。

诸将没反叛的另一个原因,是宋太祖为了笼络他们,与他们结为亲家,拉近关系。宋太祖长女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之子,次女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之子,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弟弟赵匡美娶了张令铎的女儿。大家看看,通过一个姻亲关系网,就把这些兄弟给笼络了。

由此可见,宋太祖的手腕是非常高超的。

3

“杯酒释兵权”也只是一个历史典故,真实的历史没有那么简单,要复杂很多,既然有那么多武将,当然也就有不愿意的人,不愿意顺从赵匡胤的下场可以想象,下边我就这个有趣的历史典故来讲一讲。


一、赵匡胤的黄袍加身

原本赵匡胤是周世宗的手下,周世宗对赵匡胤十分欣赏,封官加爵,一切可以给赵匡胤的荣誉都在所不辞。

可是赵匡胤手下有一群好兄弟,大家一起风里来雨里去,感情深厚,这天,赵匡胤奉命出去作战。与兄弟一行人来到陈桥,兄弟们建议赵匡胤直接黄袍加身,取而代之,可是赵匡胤觉得那样做不太仁道,不同意。

当晚,赵匡胤睡去,等他醒来时惊奇的发现自己已经黄袍加身,兄弟们跪拜要求赵匡胤称帝,没办法,赵匡胤就这样在手下的拥护下莫名其妙成为皇帝。


二、杯酒释兵权

由于赵匡胤的皇帝是这样得来的,所以赵匡胤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这天,赵普找到赵匡胤,跟他提建议说手下那些兄弟要谨慎一点,不要让他们肆意妄为。

赵匡胤有些莫名其妙,难道我的兄弟什么为人我还不清楚么?我相信他们肯定不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情。赵普话锋一转,你的兄弟你放心,可是你兄弟的兄弟你又如何管得住呢?

赵普的话戳到了赵匡胤的痛处,他立即明白赵普的意思。于是就邀约几个兄弟来一起吃顿饭,好好聚聚。

当天晚上,石守信(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殿前司副都点检)、王审琪(殿前司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候)、罗彦环(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等兄弟几个纷纷受邀参加酒席。

赵匡胤好酒好菜招呼大家,哥几个喝得不亦乐乎,酒至酣处,赵匡胤开始步入正轨:

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

大概意思就是说时间匆匆流逝,大家都老了,还不如释兵权回家好好养老,美女金钱豪宅香车我都给你们提供,你们在家好好安享晚年吧。

众兄弟一听,瞬间明白赵匡胤的意思,纷纷表示愿意将兵权交出来,只有两个人不愿意交兵权,这两个人分别是罗彦环与张琼,后来两人结局迥然不同,前者为人机灵得以善终,后者娇纵任性得罪了石汉卿,遭到诬陷治罪,最终没有得以善终。

几人交出兵权之后,赵匡胤就把大家安排到相应地方去做节度使安享晚年,还为了更好的安抚人心与笼络大家,就给几位兄弟分别联姻,将自己的女儿什么的嫁给他们,防止几人当节度使不老实。


结语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可以说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绝对算得上是一种相当聪明的处理方式,要不然换做一般的皇帝,就是该杀的杀,该贬的贬,定将闹得鸡飞狗跳!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4

所谓“杯酒释兵权”事件,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是有不同看法的。但有个基本的共识是宋朝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后对原有的兵制进行了大的改革,将国家的军事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唐朝末年农民大起义,摧毁了统一的大唐帝国的统治,出现了许多手握兵权称霸一方的军阀,历史演进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登基后,对外,“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不断征战,消灭了众多割据一方的小国,统一了中原。

对内,由于赵匡胤由将领而取得政权,深知手握军权的将领对国家的危害,进行了被后人称为“杯酒释兵权”的兵制改革,实现了“兵无常将”的转变,逐步削夺了兵多将广的部将的职权,原有的部将逐渐分配到地方做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在此过程中,要说将领个个都心甘情愿,恐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面对赵匡胤处心积虑的超前部署和安排,大势所趋,多数人也无可奈何,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因此在此过程中,也没有出现大的动乱。

赵匡胤改变兵制,统一国家的军权,抑制将领势力的膨胀,对维护宋朝政局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

古来自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说法,在封建王朝中,开国皇帝们对自己的开国功臣痛下杀手也屡见不鲜。

然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宋太祖赵匡胤却是一个“另类”,当然他也达到了加强皇权统治的效果,用的却是历史留名的“杯酒释兵权”的计谋!

那么在“杯酒释兵权”时有没有不从呢?细节如何??

首先,必须肯定的回答题主,在这次宋朝开国之初的著名政治事件中,没有人敢跟赵匡胤唱反调的!

原因一:赵匡胤明为“喝酒”,其实“暗藏杀机”!

赵匡胤是开国皇帝,这个时候正是他权力最为强大的一刻,手底下的将领们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这些人都是个顶个的聪明人,不会有人往枪口上撞的,就算心有不满,但是在皇帝面前,肯定还是一百个同意的。

原因二:赵匡胤行伍出身,在禁军中的势力根深蒂固!

虽说现在赵匡胤是皇帝了,但是他可是从一名小兵一步步拼杀成长起来的,这些开国功臣们那个不是自己提携起来的呢?所以,老大要解除自己禁军的统领地位,这些人没有资格说一个“不”字!

原因三:“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政治智慧的体现,分步实施,计划翔实!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召集自己的开国功臣们一起喝酒说起了他的担忧,害的这些人一个个吓得不轻,但其实加强自己权力统治这件事赵匡胤有一个周密的计划。

当年的“杯酒释兵权”只是第一步,也就是让禁军的高级将领交出了手中的职权,派他们到了外地当上了藩镇节度使。

多年以后,才实行了第二步,也就是削弱了藩镇的地位和权力,这样才完成了整个“杯酒释兵权”的计划。

所以说,“杯酒释兵权”不是赵匡胤一拍脑袋下的决定,而是精心筹划的收权计划!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6

其实,杯酒释兵权只不过是杜撰而已。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在当皇帝的第二年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叫来了当初跟着他打天下的几个结义兄弟来家吃饭,他们分别是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司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司都指挥使——王审琪、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候——张令铎、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罗彦环等。他们都是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始作俑者,大宋政权建立以后,他们也都成为了重要的高级军事将领。

而赵匡胤将这几人叫来以后,就一阵牢骚,说自己多么的不容易,这个皇帝都是你们当时硬加在我身上的,如今都没有了退路。可若是有一天,你们手底下的亲信也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不会也起来把我轰下台。

这哥儿几个一听皇上说出这样的话,赶紧扑倒在地,誓死效忠长效忠短的。

但其实,正史上并没有这一段事件的记载。

“杯酒释兵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真宗年间的大臣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里。后来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也记录了“杯酒释兵权”,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却与王曾不一样。史学家考证,这是因为司马光发现王曾记录的时间有漏洞。再后来,李焘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综合了王曾和司马光的纪录,并且对故事情节又丰富了一下,于是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关于这段假历史是如何演变的,史学家们找到了源头。说某天,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突然找到赵匡胤,建议他立即撤掉石守信和王审琪。赵匡胤不以为然,说这是我的义社十兄弟,不会对不起我。赵普说,他们自然不会,但是他们的手下呢?这两人根本管不住他们手下!赵匡胤还是觉得赵普小题大做,他说,区区下属,他俩还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对他们很器重!

赵普冷冷一笑: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吗?周世宗难道不器重手下吗?这句话立刻戳中赵匡胤的命门,自己当年不也是深受周世宗器重吗?自己还不是被手下推上皇位,背叛了周世宗吗?于是冷汗直流,于是,罢免石守信、王审琪。

这就是故事最早的影子,这里面只有石守信和王审琪,后来人越加越多,而 “杯酒释兵权”的这些人当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是高怀德,为什么把他的名字放在石守信的后面,原来,最初根本没有高怀德的事。

自唐朝藩镇割据后,短短五十年,中原成了皇帝流水线,都是武将惹的祸。所以遏制武将的军权是赵匡胤必须要做的,否则赵宋步前朝后尘将不可避免,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背景。

但是,赵匡胤不可能,实际也没有一次性就免掉这么多高级将领,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改革中央军队编制,伴随编制改革,一步步将这些高级将领调出中央军。靠一次喝大酒解决这么大问题,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尽管故事是假的,但它的内核却是真的。这种处理方式比较贴合赵匡胤宽仁的性格,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要求(当时赵宋天下还未统一,还需要这些将领发挥作用,后来的战争中,这些被调任节度使的兄弟们,多次回到中央重担旧职。)。

回过来看一下这个故事,“杯酒释兵权”更像是赵匡胤与武将们达成的一个君子协议,一个心照不宣,君臣间相互保全的默契,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彼此共荣的契约。




7

一个朝代,一个传奇,一个皇帝,也是一个传奇,而这个传奇,却是人人看去,却各有各的不同感受。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如此,有人说他忘恩负义,有人说他宽厚仁慈,一个同样的人,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

赵匡胤行武出身,历后汉、后周,受周世宗柴荣的青目,由一名低级军官,成为了后周禁军最高长官殿前司都点检,柴荣英武,有匡复天下之志,但半途病死,功败垂成,临终托孤,文托范质,武托赵匡胤,但赵匡胤最后变卦,以武力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有人因此说赵匡胤忘恩负义。

然而,赵匡胤夺取政权,却非刀剑开路,血洒宫闱,而是上位之后,善待柴氏妻儿,且以丹书铁券相赐,保护其世代富贵平安,算是有点恻隐之心,有人因此说他还算仁慈,尽管这种仁慈是他夺人孤儿寡母富贵天下之后。

那么,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说起来,赵匡胤释武将兵权,倒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块心病始终在困扰着他,那就是五代以来轮番上演的兵变惯性如何扭转,因为武将权力太大,他们如果长期掌握了中央禁军的兵权,或者地方兵权,很容易拥兵自重,容易作乱。所以,赵匡胤为些茶不思,饭不想,睡不安稳。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重演,是他上台后的当务之急。

他曾召来赵普问道:“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换了8姓12个皇帝,弄得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如果要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有什么好办法呢?”

可见他心思之重,心态之焦。

赵普建议:收兵权。

于是,在961年七月,赵匡胤设宴招待诸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闷闷不乐起来。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赵匡胤说:“如果不是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却常常难以入睡,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

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

赵匡胤说:“其中缘由极易知晓,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下谁人不想?”石守信等人听到皇帝话中有话,顿觉气氛不对,均表示不敢怀有异心。不料,赵匡胤却说:“纵使诸位无异心,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怎么办?”

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很严重,赶快请皇帝指点明路。

赵匡胤见时机成熟,直截了当地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又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如此,我们上下相安,岂不为好?”

石守信等人跟随赵匡胤多年,深知他这番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二天,石守信等将领便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十分高兴,立即同意,赐予他们大量金银财宝,和节度使官衔。之后,又与这些将领结为儿女亲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那么,“杯酒释兵权”,武将都愿意吗?有没有不同意的?

皇帝在上,谁敢?!

8

谢邀回答

伯淸认为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就是为了统一中央集权,把兵权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采取一种温和的方式让手下交出兵权,并未像其他开国皇帝用血腥的方式杀掉有功之臣,那站在武将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事情,赵匡胤已经开始对他们产生了猜忌,即使不愿意交出兵权,那到最后自己还是会被武力解决,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交出。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起兵叛乱,北汉也趁机骚扰,后奏太祖的外甥李重进也准备在扬州起兵响应,面对严峻形势,赵匡胤先稳住李重进,亲自出兵平叛李筠,后来又平叛了李重进,把“二李”解决完之后,他也不敢大意,他深知五代时期朝代更新频繁,关键在于臣属太强,尤其是统兵大将实力太大,他们要弑君篡位太容易了,又加上自己就是这么得来的皇位,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决定手绘禁军将帅兵权。

而在收缴石守信、高怀德等大将兵权过程中,赵普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来一开始赵匡胤觉得这些跟着自己创业的小伙伴不会对自己有异心,赵普就向他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个时候赵匡胤就明白了,也是怕自己皇位被夺走。

这样就有了宴请他们吃饭,说出自己的苦恼,大意就是你们手上有兵权,我这个位置做的不牢靠,这些将领也明白什么意思,估计也是怕被杀或灭族的可能性,纷纷交出兵权。

通过这种方式,赵匡胤完成了收回兵权,加强了皇权对兵权的控制。


以上是伯淸的观点,欢迎讨论,感谢关注。

9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种开国功臣最后参照杀戮的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这主要是因为开国将帅严重威胁到皇权或者是皇权的继承问题。历来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大杀功臣,如朱元璋;一种是留下权臣,如李世民,但是这两种都不是最佳的办法,赵匡胤就选择了一种比较和平分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是陈桥兵变篡夺后周的天下,被黄袍加身成为皇帝,而促成他完成这一行动的主要人员都是“义社十兄弟”的成员。等到赵匡胤坐稳了地位,他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地位收到威胁,便以天下动乱不安的缘由请教当时的丞相赵普,赵普认为是“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所以消除威胁的办法就是”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不久之后即公元961年,刚刚登基不满两年的赵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召集自己的一帮兄弟吃饭,酒喝到正起劲,赵匡胤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最后传达的意思是,你们这些人手握重兵,虽然对我很忠心,但是我担心你们手下的人对你们同样来个黄袍加身。那些大将一听,酒都醒了,第二天就都跑到赵匡胤那你交了兵权,这便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有后人杜撰的情况,但是赵匡胤手下的这帮将军的确将兵权交出来了。

中主要的几个掌管兵权的人在后来的情况如下:

石守信: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公元961年赵匡胤解除宿将兵权,石守信改任天平军节度使,虽保留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军职,“其实兵权不在也”,第二年石守信自己上表请求解除兵权,被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专任天平军节度使。

王审琦:北宋建立后为殿前都指挥使、兼任泰宁军节度使。公元961年王审琦被迫交出兵权,出京任忠正军节度使。

高怀德:北宋建立后,为殿前副都点检,移镇滑州,充任关南副都部署。公元961年交出兵权任归德军节度。

张令铎:北宋建立后,担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想当于侍卫亲军司的次长官,公元961年被免去军职,改任镇宁军节度使。

李继勋:北宋建立后,加官检校太尉。在公元961年没有被赵匡胤免去军职,并且长期担任宋朝抗击辽国的前锋大将。李继勋没有参入陈桥兵变,且长期带兵在外征战,这是他没有被免去军职的重要原因。

韩重赟:北宋建立之后,担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节度使。公元961年韩重赟非但没有被削减兵权,而且还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正长官,但是在6年以后有人上告赵匡胤说韩重赟养私兵,被赵匡胤罢免军职,出为彰德军节度使。

以上基本为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主要的几个掌权者,可以看到在公元961年,除了李继勋和韩重赟基本都被解除了兵权,而李继勋是因为长期在外不够称威胁没有被解除兵权,韩重赟则是被赵匡胤重用,不过也在6年之后因为触犯了赵匡胤的忌讳被撤职。

从实际情况来看,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并没有将军反对因为在公元961年,赵匡胤坐稳皇帝位置后,就开始不让这些将军带兵打仗,即使他们不交出兵权,手中的权利也会被赵匡胤一点一点剥削调,所以石守信在第二年主动交出了兵权。所以说及时“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杜撰的,但是赵匡胤瓦解他们手中的 兵权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总体来说,可以将“杯酒释兵权“看做是一个交易,赵匡胤包这些大将平安富贵,这些大将消除对赵匡胤的威胁,大家何乐不为呢。

10

谢谢邀请,我是歌华颂夏。


自然有不愿意的,你说我跟你出生入死的,好不容易把江山打下来了,你却要过河拆桥,降职降权的,我都怀疑我这些年都干了些什么。

那不同意能怎么办呀,赵匡胤是皇帝,作为臣子不服从就只有死路一条,如果权利和性命二选一的话,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而赵匡胤也不是说下黑手来逼迫你,也不是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来杀你,反而以极其怀柔的方法,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来暗示武将们。



赵匡胤晚宴上自导自演——杯酒释兵权

那是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赵匡胤把当时跟随他打天下的禁军统领全部叫过来喝酒。

这次酒宴,赵匡胤的目的很明确,那便是借此机会削弱自己手下的势力,不但要防止发生像唐朝各藩镇割据一方这样的情况,更需要防止像赵匡胤自己这样因篡位而“黄袍加身”这一情况。

等武将们全都到了便开始喝酒聊天,聊聊国家啊,聊聊家常啊。

等到武将们喝到兴头上时,赵匡胤便开始引出主题了,他叹了口气说道:“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皇帝在诉苦,那么作为臣子自然要安慰,但想要安慰皇帝,那就必须得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呀,于是武将们问其原因。

这一问就不得了了,赵匡胤直接一句“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吓坏了众人,但仅仅如此的话也达不到释兵权的效果,因为天下百姓何其之多,有异心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又不关这些大臣们什么事情。



于是呢,赵匡胤直接说了“怕你们到时候像我一样,黄袍加身,生不由己。”这性质就不一样了,矛头直指武将们。

他们也不傻,知道皇帝要做什么,在怕什么,但也怕自己像前朝大臣一样落得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为了保命只能求赵匡胤指条明路。

这样一来,赵匡胤的目的便达到了,于是他便让武将们放弃自己的兵权,找个地方好好安度晚年。

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籓,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

那皇帝都这么说了,武将们还能怎么办呢?只能退休养老了呗。

杯酒释兵权的评价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杜绝藩镇势力和再现“黄袍加身”的现象为出发点,加强了北宋的中央集权制度。

确实,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赵匡胤后来主张以文官治军这一军事制度,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之后北宋的灭亡与此制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话又说回来,那些被释掉兵权的武将并没有真的“退休养老”,而是被派去做地方节度使了。



赵匡胤也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对赵匡胤来说,杯酒释兵权既巩固了中央集权,又没有和以往出生入死的兄弟撕破脸面,可谓是一举两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