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没弄明白一个事情,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释的是自己一帮亲信的兵权,而不是把所有武将的兵权都释了。试想想,如果把所有武将的兵权都解除了,那岂非跑步进入没有战争的大同世界么?
第一,宋太祖为什么要释兵权?
宋太祖是经历过五代乱世,尽管后来自己发动陈桥兵变当了皇帝,但是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时代,今天当皇帝,明天可能就死于非命了。如何让皇权长久,如何让政权免于遭巅覆呢?宋太祖便向著名的文臣赵普请教。
宋太祖问:“自唐末以来几十年时间里,帝王之家换了八个姓,混战不停,百姓流离失所,这原因何在呢?我想要平息这些混乱,使国家能长治久安,不知有何良策呢?”
赵普答道:“国家陷入混乱,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藩镇的权力太大,致使君弱臣强。若是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夺藩镇之权,控制其钱粮,收其精兵,把财政、军权控制在朝廷手里,天下从此安定矣。”
赵普的矛头直对准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将。当时大宋帝国最重要的武装力量,是两大禁军,一为侍卫司,一为殿前司,分别由石守信、王审琦当统领。除了石守信、王审琦之外,宋太祖以前一帮结拜兄弟也多占据军队重要职位。赵普认为这样后患无穷,劝宋太祖把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调离禁军,另授他职。
宋太祖不以为然地说:“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我最了解,他们必定不会背叛我的。”
赵普回答道:“臣也不担心他们造反。只是以我的观察,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没有统御之才,恐怕难以制服他们的部下。万一部下想造反,他们也会身不由己的。”
这句话说,令皇帝赵匡胤如梦初醒。既然自己可以背叛后周而当皇帝,别人为什么不能背叛你呢?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第二,宋太祖要释谁的兵权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针对的,主要是自己的一帮结义兄弟与亲信,皆是禁卫军之首领。
一个人,无论他多么如何才华盖世,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夺取天下的。在宋太祖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需要盟友与支持者。赵匡胤自投军以来,便想方设法拉拢一批人,团结在他周围。他甚至采用拜把兄弟的方式,与九人结为生死弟兄,这九人分别是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杨光义、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这十个拜把兄弟又称为“义社十兄弟”,其中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等人都参与了陈桥兵变,成为大宋帝国的开国功臣。除了义社十兄弟之外,赵匡胤在禁军中的亲信还包括慕容延钊、韩令坤、高怀德、赵彦徽、张令铎等人。
没有殿前禁卫军的支持,赵匡胤就不可能当上天子。坐上龙椅后,赵匡胤把殿前禁卫军副点检慕容延钊提拔为点检,以韩令坤出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对于禁卫军在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赵匡胤比谁都清楚。他们的实力足以左右政局,甚至可以再度发动政变夺权。慕容延钊与韩令坤虽是宋太祖的亲信,但终究比不上结义兄弟亲。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罢免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之职,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罢免韩令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改任成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一职不再设,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则由结义兄弟石守信担任。
此时殿前、侍卫两支禁卫军的重要头目如下: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马步军都虞侯张令铎、马军都指挥使张光翰、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在这些重要头目里,石守信与王审琦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赵匡义是亲兄弟,其他将领虽无结义,却也都是故交,情同兄弟。
在听了赵普一番话后,这些结义兄弟、亲信便成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对象。
第三,“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成功?
按理说,即便是皇帝,要解除将领的兵权也不是容易的事,搞不好就会发生兵变或政变,特别是宋朝刚从五代走来,大家都把兵变当作司空见惯的事了。那么,宋太祖为什么会成功呢?
宋太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在正式场合以正式的方式来剥夺诸将的兵权,而是故意在私人宴会上、故意在半醉半醒之间暗示诸将。既传达自己的意思,又顾及、保全兄弟们的情面,不采取强制手段,而是让兄弟们主动交权。
情形是这样的:赵匡胤在皇宫设宴,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高级将领。虽然现在有君臣之别,但兄弟情分尚在,喝起酒来,其乐融融。喝到酒酣时,赵匡胤忽然长长叹了一口气。石守信等人一见,问道:“陛下为何叹气呢?”
赵匡胤说:“我若不是依靠在座诸位,今天岂能坐在天子的宝座上。可说实话,天子也不好当啊,还不如当个节度使快乐呢?我从早到晚,没有一刻能高枕无忧啊。”他装作半醉半醒的样子,道:“你们问这是为何,其实并不难知,谁不想坐我这个位置。”
石守信等人一听大惊,纷纷下跪道:“陛下何出何言?如今天下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宋太祖道:“我知道在座各位不会有异心,可是假若你们部下有人贪图富贵,若有一天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就算想不干,又怎么做得到!”
我们看,宋太祖讲的话是非常巧妙的,语言艺术是非常高的。他一方面表示我对在座诸位是信得过的,另一方面又表示,你们是信得过,但你们的部下就不好说了。
石守信等人魂飞魄散,道:“我等虽然愚昧,却断断做不出这等事。望陛下开恩,给我等指示一条活路吧。”
赵匡胤顺水推舟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人人都想要富贵,无非是为了多积累金钱,可享受欢娱,也让子孙后代不致于贫困。各位何不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购置些良田大宅,也好为子孙留一份产业。同时也可以多置些歌女舞女,每天可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与各位结为亲家,从此君臣之间,两无相猜,上下相安,这样岂不是很好吗?”
这些禁卫军首领都不是傻子,一下子就全明白了。他们的权势太大,皇帝是不放心了。说实话,皇帝能这样把心里话讲出来,也确实是把他们当作自家兄弟,总比背后找借口一一灭口强吧。谁也没有据理反驳,只是叩头谢恩。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斌等人陆续来了,纷纷递交辞呈,称身体有疾,要求自行解除兵权。赵匡胤当即批准辞呈,并下令重赏这几名将领。
一杯酒,就解去大将们的兵权,赵匡胤果然老谋深算。
第四,诸将为何事后也不反叛呢?
其实,削夺兵权确实不是容易的事。这些将领虽然表面辞去禁军的职务,但是影响力犹存。那么,宋太祖做了什么,让他们忠心耿耿不反叛呢?
首先,宋太祖虽然“杯酒”释去诸兄弟、亲信的兵权,但并不是剥夺他们的所有权力,而是让他们去当地方节度使。石守信被任命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
大家知道,唐代以来,节度使是地方实权人物,兵权很重的。但是宋太祖委任的这些节度使,是没有军职的,但是表面上看过去还是很风光的。由于石守信与宋太祖关系密切且屡建战功,皇帝还是特别照顾他的面子,保留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但也不过挂名罢了,不再过问禁军事宜了。显然,宋太祖也是有些策略的,对于石守信这样的巨头,还是慢慢来,不能一下子打压太厉害。
诸将没反叛的另一个原因,是宋太祖为了笼络他们,与他们结为亲家,拉近关系。宋太祖长女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之子,次女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之子,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弟弟赵匡美娶了张令铎的女儿。大家看看,通过一个姻亲关系网,就把这些兄弟给笼络了。
由此可见,宋太祖的手腕是非常高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