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李登辉名义上是汉人...................
康熙皇帝的生母慈和皇太后佟佳氏是佟图赖的女儿。佟图赖是一位血统纯正的汉族人,父亲叫做佟养真 。佟养真是一位商人,1618年努尔哈赤攻克旅顺后,就投奔了努尔哈赤,编入了汉军镶黄旗。
嘉庆皇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是汉人的后代,也是清朝唯一一位辛者库出身的皇贵妃。乾隆25年(1760年)生下皇15子永琰(即嘉庆帝),一直到乾隆30年(1765年)才被晋封为皇贵妃;但是到她死了,乾隆也没有追封她为皇后,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她是内务府管领魏清泰的女,而这个魏清泰也是拖了女儿的福,才被抬入旗籍的。
清朝入关的10位皇帝当中,多达9位有汉族血统,尤其康熙、嘉庆2位的汉族血统占了一半;其他7位则不到一半。那是不是可以意淫清朝是汉人政权?
要分析一个政权的民族属性还是要看她对待主体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政策,可以对比下李唐与满清的方方面面:
政治上首崇满洲
满汉双轨制,就是大清帝国的权力结构,在中央的阁部,必定双设首长。例如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无不双设首长并严分满汉。以六部为例,通清一代均设满汉二尚书,满汉左右侍郎各二名,就是说每部有正部长二、副部长四,而且都强调族群出身,凸显以满驭汉。而且满洲大臣得以任职主要来自八旗子弟世袭的身份及特权,与汉大臣主要靠科举晋身的尺度,有很大区别。
而管理“外藩蒙古、回部及诸番部”的理藩院,专设满人理藩院尚书职位,禁止汉人担任。
除了中基层官员外,太平天国之前满蒙八旗占据了地方督抚及中央七成以上的关键职位,独霸了核心阶层。是清王朝等级民族统治政策的一个体现。
经济特权
入关时通过圈地、占屋、投充等暴力掠夺手段,满人就发了大财,占有大量田庄、土地等。满人不需要缴纳钱粮,清朝政府曾颁布法令“凡八旗壮丁,差役、粮草、布匹,永停输纳”,这意味着,旗人从出生开始便不再有缴粮纳税的负担。
更何况满人还有铁杆庄稼可吃,兵丁月饷4两银子,饷米46斛。除了每月领取的粮饷,八旗兵每个季度还可以领取“季米”一次。此外,满人还有一些福利收入。比如皇帝遇上什么大喜事,就会来个“遍赏八旗”,每个兵丁能额外领到一个月的饷银。还有遇上红白喜事,也有银两补贴。因此说满人出生带“矿”并不为过。
法律特权
司法方面,满人案件由特定机关审理。京师平民满人由步军统领衙门审理,贵族由宗人府审理,民事案件由户部现审处审理。地方涉及满人的案件,只能提出审理意见,交由相应的满人审判机关——理事厅处理,理事厅是类似“军地联络办公室”之类的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八旗驻军和地方关系,官员也都由满人担任。满人的刑罚执行也不同于汉人 ,斩立决者可以减为斩候监,刺字不刺面而刺臂,徒刑则有专门的监狱。
犯死罪的满人,只要直系亲属及兄弟有阵亡者,可以免除一死,自己出征负有重伤或是立下军功的,也能免死一次。犯罪的满人可用鞭责、枷号代替正刑,同时免发钱,看到这,或许就有人忍不住道:还有天理么?还有王法么?
民族隔离
满汉不通婚是满族的旗制,祖制或祖训,后来渐渐成了全族人的定规,而并非大清律的一条。尽管没有律令方面的严格规定,但满族人几百年来基本遵守这条定规。自女真建国以来,历史记载的满汉通婚的例子很少。
乾隆年间有一个“曲线通婚”的故事,这就是乾隆嫁女的故事。乾隆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大臣于敏中,于是公主就变成了汉家女。然后乾隆把女儿嫁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这样就没有违反“满汉不通婚”的祖制。
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三日,慈禧发布懿旨:“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姻,..................,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
文化迫害
从文化上最容易看出一个政权的民族属性,满清对汉人是文字狱、对满人则是满语骑射。
清代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为之罕见,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
清朝文字狱的危害不仅限于当时,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受到了严重摧残,导致现在所读的许多名著都是经过补撰的,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无法弥补的缺憾。
关于清朝文字狱方面的话题太多,对中华民族各方面的影响太深了,就不一一细说了。更不为人知的是满语骑射。
满语骑射又名国语骑射,清朝定满语为国语,又称为清语。从这个语就看得出大清国的民族属性了。
清朝规定“国语骑射”是满族的根本。雍正、乾隆两代皇帝曾多次下达谕旨强调“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提倡“国语骑射”的目的,是要求八旗保持本民族的特长、习俗,防范浸染汉民习俗而全盘汉化。
按清治者思维,汉语并不算“本国言语”,黄台吉曾对其诸王贝勒下谕说: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金)太祖、(金)太宗之业遂衰。……
到乾隆时更是时常下旨宣传“国语”,比如:……朕常躬率八旗臣仆,时时以学习国语、熟练骑射、操演技勇,谆切训诲。……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
乾隆十八年:
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著各省将军、都统等,将伊等不时教导,务使骑射优娴,国语纯熟。……
兵部侍郎虔礼宝的祖先曾因不能用满语奏对被剔除了满人的身份,从此改隶汉军。
“盛京将军”琳宁也曾因奏折用了汉语遭到过乾隆的痛斥。
光绪对不能用“国语”与他对答的满清官员加以呵叱、追责、免职。
满语不仅是满清内政事务的“国语”,也是外交事务的“国语”。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使臣要用满语,清末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正文也是用满文签署的。在清末对外条约的交涉中,很多清方官员并不通晓满语,在外语、满语和汉语之间的多重辗转翻译中,措辞已经走样,无疑带来了更多的被动和危险。
军事上
就说下子母炮吧!在明朝叫佛郎机炮,嘉靖年间入华,由于密封不严,射程近,但射速较快。就这么一个不怎么先进的装备都禁止绿营拥有,康熙五十四年,山西太原总兵金国正请求造子母炮,被康熙明确驳回——“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即便到了道光时代,对子母炮控制得依然很严,秉持着大清一贯防汉的传统。对于清中期出现的赞巴拉克火枪更是只准八旗使用,绿营禁止执有。
清王朝统治者不知道欧洲火器的突飞猛进,已经远远超过东亚吗?绝非如此。对于西学有很深研究的康熙皇帝曾公然说过——“火器之害烈矣……西洋之器其大者能推数仞之城,能击数十里之远,当之者无不糜烂。自有其器而守者不可为守,战者不可为战矣。............设火器营于京师,京师而外不得用火器。诸边镇当用者皆自京师给遣,或四方有寇盗者亦然,事平仍归京师。庶四方不习其法不至流毒无已。”
显然,限制火器发展,尤其是限制汉人拥有火器,保持八旗对绿营的优势是满清一朝的基本国策。
更不用说满清搞的剃发易服、屠城、迁海这些了............
对比了这么多,大家应该明白唐王朝的民族属性了吧?
他在经济、政治、法律上优待鲜卑吗?歧视汉族吗?打压汉文化吗?推广鲜卑语吗?鲜卑族高人一等吗?组建纯鲜卑族军队吗?
李唐就是标准的汉家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