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最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它们处于两个连续的历史时期。明朝是由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的,享国278年,共历16帝;清朝是由努尔哈赤建立的,从入关算起,立国时长为268年,历12帝。除此之外,明清还有许多差别。总的来说,明朝社会相对来说更加有活力,而清朝可能更加保守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分条列出。


第一,统治者不一样:明朝皇帝是汉人,而清朝皇帝是满族人

明朝的统治者是汉族人,而清朝政权的统治阶级是少数民族,即满族人。明朝的创立者,明太祖朱元璋是汉族人,父母都是安徽凤阳县的地道农民。清朝的创立者,是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爱新觉罗氏,女真又称满族

由于是以少数民族统治在人口上占绝大多数的汉族,清朝统治者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对于不服从者,坚决予以残忍镇压。一方面,清军在南下遇到较强抵抗时,往往会选择屠城作为报复手段,比较有名的是“嘉定三屠”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但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也采取汉化政策,并重用一些汉族官吏,如清朝初年的张廷玉,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李鸿章等。

第二,顶层政治体制不一样:明朝内阁权力更大

除了明太祖洪武时期和明成祖永乐时期,在明朝大部分时间里面,内阁和司礼监都扮演了制衡皇权的角色。内阁负责票拟(阅读各地奏章,并给出处理意见),司礼监有批红之权(对内阁的意见给出最终批示),但皇帝对于司礼监的批红还保留了最终决定权。而批红之权又分别属于司礼监的两个主要太监之手,一个是秉笔太监,一个是掌印太监。秉笔太监负责对内阁的意见给出文字批示,而掌印太监负责盖盖章,只有盖了章,决策才能真正生效。批红是最终决策权,实际上就是皇权。明朝皇帝之所以要把批红之权交给太监机构,一方面是想偷懒, 另一方面是为了用太监制衡文官体系的权力。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


而在清朝,票拟和批红都是由皇帝一人来完成的,因为清朝的皇帝普遍比较勤快,能吃苦。实际上,清朝初期也有内阁,不过清朝的内阁只是个办事处,没有权力阅读奏章。到了雍正年间,成立了军机处, 作为处理西北军务的秘书机关。自此之后,军机处逐渐成为处理国家事务的最高机关,代替议政王大臣会议,但是清朝军机处的权力始终也没有达到明朝内阁的高度。明朝内阁可以封还皇帝的旨意,而清朝军机处永远只能听命于皇帝一人。

第三,皇帝的权威和大臣的地位不一样:明朝君臣关系相对较“平等”

在明朝,内阁和大臣不用完全听命于皇帝,甚至可以“封还”皇帝的旨意。就是说,如果内阁认为皇帝的旨意不合理的话,可以不执行。不过这种情况极少出现,毕竟明朝大多数时候还是君主专制的。说到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封还”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是超级强人,他们的皇权绝对至高无上,不容任何质疑。

??明朝君臣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封还皇帝旨意的事情也发生过一些。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发生在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因为在立储问题上与内阁出现分歧,愤而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这件事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皇帝想立郑贵妃生的二儿子,而内阁和大臣们认为应该立长子。可见,明朝万历年间,皇帝连立谁为太子这样的家事都不能完全做主。这在清朝是不可想象的,在清朝,立储问题皇帝说立谁就是谁。清朝皇帝都是以主子自居,而大臣则自称奴才。清朝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而明朝的君臣之间则相对来说更加 “平等”一些。

??清朝君臣


第四,官制上的差别: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作出修改

清初的官制基本沿用明朝体制,清朝中央官制分中枢部、佐里、帝室,例如临时最高行政机构军机处和六部,以行使不同功能。在清朝地方上,则有总督、巡抚、提督等。

明朝的军队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管理。另外,锦衣卫和东西厂都是明朝专有的军事特务机构,是明朝皇帝控制百官和臣民的工具。而清朝的军队分绿营和八旗两个体系,绿营主要是汉族,八旗则是满族兵,八旗地位高于绿营。


第五,人文思想上的差别:明朝个性相对来说更加张扬

由于在大部分时间里,明朝的政治环境都相对宽松一些,所以人文思想更加倡导以人为本,换句话说,就是更加尊重人的个性。明代的头号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足见王阳明对人格的尊重。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反自贱者,何也 “。总的来说,明朝哲学界主流思想是“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明朝300年间,出了不少个性张扬的、富于创造力的人物,比如王阳明就是杰出代表。

然而,在清朝,由于是以少数民族统治华夏,为了堵住悠悠之口,稳定统治,包括康熙和乾隆在内的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致使有清一代,中国人的思维比较僵化,没有个性,缺乏创造力。

第六,国土面积和人口不一样:清朝远胜明朝

作为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明朝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为997万平方公里,疆域包括传统汉地(华北、陕西、山西、华南等地)、东北(包括外兴安岭、库页岛)、西至新疆哈密、南至缅甸。晚明万历时期,明朝人口达到2亿

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疆域更加辽阔,经过顺治、康熙、乾隆几代皇帝上百年的扩张发展,大清朝的国土面积达到惊人的1316万平方公里,比明朝大了三分之一。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相比于明朝鼎盛时期,清朝主要是多出了新疆、内蒙古、外蒙古。人口方面,得益于康雍乾三代帝王长达130余年的和平稳定,清朝在咸丰年间的人口达到4.36亿


海禁政策的不同:明朝不排斥外国先进技术

虽然明清两代都有海禁政策,但本质上存在不小的差别,这直接影响了两朝在与世界其他强国的交锋的结果。明朝的海禁主要是禁止白银外流,而不是禁止国际贸易。另外,明朝也不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正因为如此,明朝分别在1622年、1637年与荷兰和英国在海上开战,结果都是大明朝完胜。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637年与英国的海战结束后,大明朝还迫使英国赔偿了2800两白银。

在与西方列强的交锋中,跟明朝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的弱势,而这种弱势的根源就在清朝的海禁政策。与明朝不同,清朝不仅禁止大规模与外国进行贸易,而且禁止引入外国先进技术,对新鲜事物也不关心,一副闭关锁国的老大帝国模样。

总结:明朝更有活力,而清朝体量更大

总的来说,明朝更加有活力,但国土面积小一些;而清朝相对更加保守,不过国土面积比较大。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与清朝的区别,我以为有如下几个:

1、皇帝之间的区别。

大明朝虽说也出过几个“明白”皇帝,但是也出了不少另类的皇帝,比如:嗜杀成性的朱元璋,为争皇位和侄子打了四年的朱棣,宠信太监王振、被也先俘虏了的正统,宠爱大自己十七岁的万贵妃、差点儿绝了后的成化,肆意胡为的正德,喜欢用神秘纸条“下旨”的嘉靖,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天才的小木匠天启。

同大明相比,大清朝的皇帝们总的来说还都是比较“正常”的沿袭了下来,且基本上也算得上是“勤政”。虽说到后来出了个“垂帘听政”的慈禧,那也是因继位皇帝太小的缘故。

2、大臣之间的区别。

同大清相比,明朝不仅有张居正这样的权臣,更有严嵩那样的奸臣。但权臣也好、奸臣也罢,都没有阻止视死如归的忠臣、诤臣的出现。以死相谏的杨继盛、抬着棺材“弹劾”皇帝的海瑞,以及面对酷刑、宁死不屈的杨涟、左光斗等等。到了大清朝,虽说出了个和珅,但说到家也落了个贪字,要说“把持朝政”他恐怕还沾不上边儿呢。至于视死如归的诤臣,则更别听那些个电视剧里的瞎咧咧,什么纪晓岚、刘罗锅子的,无非是一种意淫的闹剧而已,正经说一个也没有!

3、太监之间的区别。

在明朝,太监不仅可以名正言顺的“参政议政”,更是出现了差点儿断送了大明江山的王振和比皇帝只差一岁的魏忠贤。可大清这267年中,真正出了点儿名儿的也只有李莲英。也无非就是挣了点儿小钱,其它方面也都是谨小慎微的。

4、思想、文化方面的区别。

大明这276年,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个“乱”字,但不知是否正应了“乱世出英雄”那句名言,不仅出了三国、水浒、西游记、金瓶梅这样的传世之作,还能够在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国策”的时期,王阳明的学术观点非但没被禁言,他的学说反而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认可。您再看看清朝这267年间,可曾出过一个有独立思想、独立见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说到家不过出了个“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由此可见,大明的学者们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较之大清而言毕竟还开明一些,至少没有遇到雍正、乾隆年间的文字狱,没有因为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丢到了脑袋的人!

看到这您或许会问:一个出自于“荒蛮之地”的民族,怎么会对“传统的汉文化”、运用的比一个汉民族的王朝还极致、还自如呢?

对此,我只能说:一开始,大概是出于“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个缘故吧。时间一长,必然会被“传统”的糟粕所淹没、所摧毁,尽管是到了大清末年,他的许多重要爵位依然由满清贵族担任……



3

感谢邀请。

答案很简单,大体上都没区别,因为明清都是君主专制王朝,其性质都完全一样,只不过是在个别细节上,清朝远胜于明朝。

清朝入关后,总结历代兴亡教训,虽然清承明制,但是清朝的表现比明朝更好,因此清朝也更具有活力。日本历史学者内藤湖南就认为,满洲人入关建立清朝,给汉人输了血,治愈了汉人的文明病,因此清朝能够做到开疆拓土,经济文化繁荣。但是清朝满洲人完全汉化以后同样得了文明病,所以才会在清末不知变通,以至于频遭外侮。

我之前说过,清朝在政治、军事、民生、经济、文化等方面远强于明朝,在保护海外华侨的力度上,清朝也远强于明朝。这总体上是由于清朝对民间管控程度较低,因此清朝这两百多年更具有活力。比如,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这段时间内,清朝文化发展繁荣,用高翔先生的话说,就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发展,除了理学,汉学、朴学、辑轶学等学派都相继兴起,也涌现了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我在读了高翔先生关于清朝文化发展的著作《近代的初曙》之后,感觉这一时期真的是思想解放的前夜。

同时,由于清朝学术繁荣,大量的亡轶的古籍得以重见天日,梁启超先生、胡适先生都称赞其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梁启超针对清朝学术发展有如下论述:

有清二百余年之学术, 解卷而缫演,如剥春笋,愈剥愈近里; 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不可谓非一奇异之观象也。此现象谁造之?曰:社会周遭种种因缘造之。一言以蔽之:此二百余年间总可命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特其兴也,渐而非顿耳。

总体来说,清朝的结束是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而且清朝也是古典社会的日落前最后的辉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切都变成了历史,后人只需要在总结历史的兴衰,以免重蹈覆辙就够了。

全文完

4

第一,礼仪和服饰上有所不同。明朝时期主体服饰是为传统汉服,清朝则以满服为大流。服饰和礼节体现了一个朝代文化源远流长。明朝服饰以袍衫为主,最具特点的是具有乌纱帽。而清朝入关之后,强迫汉人改变了服饰,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古代服饰基本形式。清朝服饰主要以长袍马褂为主。两种不同的服饰交叉融合,改变了原有的汉服,变为了易服。清朝的满服,垄断了将近300年的汉服文化。

第二,男子头饰不同。清朝男子的发饰为金钱鼠尾,也就是长辫子,明朝男子的发饰为束发。 清朝入关之后,强迫汉人改变了原有的发饰,并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令使得所有汉人都改变了传统的束发,使得汉人臣服于满人的统治之下。

第三,统治者不同。明朝统治者为汉人,清朝统治者为满人。清朝是继承蒙古族后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明朝时期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清朝由于前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了后期的节节衰败,使中国陷入了困境,遭到了大量外来入侵,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割地赔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的朝代。

第四,疆域面积不同。从疆域上而言,清朝的疆域要比明朝的疆域大。清朝时统一了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区,明朝时期没有统一这些地区,但是明朝时期的外东北地区要比清朝时期的外东北地区大得多。

第五,开创盛世不同。明朝时期是由多个皇帝开创的盛世,清朝时期只有康熙、雍正、乾隆开创了盛世。明朝时期一共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土木堡战役之后又经历了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使得明朝国势复振。而清朝时期只开创了康乾盛世,而且康乾盛世是一个不完整的盛世,至于存不存在,至今还是一个议论,康乾盛世后期清朝已经出现了衰微现象。明朝后期虽然出现了内忧外患的情况,但是在当时世界上国力还是很强大,西方国家的入侵还是能打退的,而明朝输就输给了游牧民族。

第六,GDP占据世界总值的比例不同,人口数量也不同。据统计,明朝在永乐盛世时期,GDP就已经占据了世界生产总值的55%以上。而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GDP只占据了世界生产总值的30%。明朝时期人口顶峰只达到了1.5亿人左右,清朝后期人口顶峰已经达到了4.2亿人,两个朝代的人口基数相差十分大。

第七,制度上有所不同。明朝时期的诸侯王室有封地,拥有一定的实力。而清朝时期的王爷,只有爵位,没有封地。清朝时期的封建皇权已经达到了顶峰,相比明朝,清朝统治者能够绝对的独揽大权。

第八,对外开放方式不同。明清两朝虽然都实施了海禁政策,但是明朝的海禁主要是为了防止倭寇,并不是禁止国际贸易。明朝的海禁主要是朝贡贸易,后来才开放了月港允许百姓自由贸易。明朝虽然实施了海禁,但仍然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特别是对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从不排斥,也使得明朝后期从西方国家流入了先进的技术。

而清朝实施海禁只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在政治上死板地奉行闭关锁国,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成了中西交流的停滞。当时西方各国来访清朝,清朝统治者还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很厉害。就在乾隆后期,英吉利来与清朝进行贸易商谈时,乾隆竟然这样说:“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尔等小国,无须贸易,如需丝织、布匹、茶叶,我朝可以施舍一些。”统治者的自大,却不知西方国家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而不去学习先进技术,最后只有落后挨打的份。以上就是清朝与明朝的八个不同。





5

首先明朝是汉人的王朝,清朝是满人的王朝;其次明朝皇帝多好玩,宦官有一定权利,因为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所以宦官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一部分丞相的职责。清朝皇帝多勤政,宦官就是一个奴才,没有什么实际权力。

明朝没有闭关锁国,而且积极参与国际贸易,郑和七下西洋,也能反映出明朝的航海技术遥遥领先。清朝闭关锁国,愚弄百姓,骑马射箭还行,不重视航海技术,所以才导致近代海战的大灾难。

6

明王朝,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是中国最好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清王朝,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初名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此后历经二十余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明郑等政权,统一全国。

那么明王朝和清王朝到底有何区别呢?这里我就简单的介绍下我所知道的不同点,当然肯定还有很多都未讲出的,只能怪本人才疏学浅,所以这里先提前道歉下,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最基础的区别】

第一、两个国家开创者的民族不同,朱元璋是汉族,而努尔哈赤是满族,明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而清朝则是中国最后一个有异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第二、统治的疆域不同,我们不管全盛时期的明清两国的疆域,也不管那些时有时无的疆域,比喻明朝曾经短暂占领过安南,我们就说明朝和清朝这二百七十六的时间基本上都牢牢掌控的领土,而此时清朝时期的疆域就要比明朝多,多的出的部分包括东三省、新疆和西藏,清朝是首次将新疆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王朝统治范围内的大一统王朝。

第三、统治下的人口不一样,由于清朝时期番薯、玉米等高产量的食物进入中国后,清朝的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到了嘉庆年间更是突破4亿大关。而明朝时期最鼎峰的人口数量保守估计就是刚刚突破一个亿。

第四、属国的数量不一样,明朝由于在永乐时期发起了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政治活动,所以其属国遍布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亚除中国外所有国家(全盛期包括日本)、东南亚所有相对独立国家(初此以外都是明殖民地了)、南亚沿岸大部分国家(如锡兰,今斯里兰卡)、西亚部分国家、东非部分国家(如木骨度索,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等基本全是明朝的属国。但清朝由于因为种种原因,抛弃了很多的属国,基本上就只保留了朝鲜、安南、南撑、暹罗、缅甸、琉球、苏渌和西域等几个小国。

第五、清朝的税收要比明朝多,明朝平均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2000万两,高峰出现在1602年,达到2295.3万两,而清朝每年的财政收入都在8000万两白银,高峰出现在1891年,达到8968万两。当然清朝的税收为什么要比明朝高这里也有着很多的原因,比如人口红利、税法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解释了。

第六、清朝的军队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八旗制度”,而明朝实现的是“卫所制”,卫所制简单的来说就是有一批专门的人来当士兵,这些人的位置有其子孙世代相传,战时为兵,闲时为民。

第七、明朝有北京和南京两套完全一模一样的行政机构,而清朝则没有

【政治制度】

1、由于清王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所以其政权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官僚联合执政,而明朝则是完完全全的汉族官僚执政。如清王朝的尚书满、汉各一位,而明朝的尚书就只有一位。

2、内阁的权利不一样,明朝的内阁拥有很大权力,最开始明朝初期的内阁权力并不大,只是具有提建议的权利,但没有决定的权利,但是到了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并且到后期内阁可以直接向全国发布行政命令,并有权决定官员的去留,及升迁。但是到了清朝,内阁一直只能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虽然工作量也是很大的),从来没有掌管过重大的机密重务。因为,清王朝一直就设置有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机要办事部门和内阁同时存在,不容内阁插手。清初的机要事件都由议政王大臣议奏,内阁大学士不担任议政大臣的根本无法与闻。

3、清朝设立南书房和密折制度,而明朝则没有此制度,1677年,康熙设立南书房,之后重要的谕旨都直接命南书房撰拟,南书房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同时康熙还推行了一种密折制度,利用这种制度,康熙随时可以掌握全国各地的情况,全国各地的重要大臣,如领侍卫大臣、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正副都御史、正副都统、总兵、总督、巡抚等人,他们每天都需要把职务内外,所知所闻,凡有关政治和社会经济、民间舆论、官员动态等等都写成密件报来,这些密奏件可以直接送到宫门递进。

4、太子的册立问题,在清朝太子的人选基本都是有皇帝说了算,而在明朝不行,明朝的太子人选都要先获得内阁的首肯才可册立,否则就只能作罢,比如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原本万历想册封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因为他不喜欢有宫女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但是由于内阁和百官的极力反对,最终他也只能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清朝就不一样,如康熙帝随时随地都可以废立太子。

5、清朝有军机处,而明朝没有,军机处其实就是明朝内阁的翻版,但是权利相对而言要小的多,军机处不仅掌戎略,举凡军国大计,莫不总揽,于是逐渐取代了内阁的职权,国家威命所寄,不在内阁,而在军机处。军机大臣差不多每天都要朝见皇帝,报告和请示工作,诸如呈交遵照皇帝意图起草的各种"上谕"草稿和转达皇帝指示的"廷案"草稿、提出人事任免名单以及回答皇帝询问的各种问题等等。

6、清朝有专门掌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机构,叫“理藩院”,其与六部同级,而明朝则无此机构

7、明朝设有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东厂和西厂的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西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西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然后清朝立国之后就将这些机构全部撤销

【宫廷制度】

1、明朝对宫廷的管理,专门设有内十二监四司八局来对其管理,包括括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十二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四司;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八局,而这其中由司礼监的提督太监主管宫内一切宦官礼仪刑名。但是都到了清朝,明朝的内十二监四司八局全部废除,新建内务府来替代内十二监四司八局,并由内务府大臣来统一管理这个宫廷的事物。

2、明清两代后宫等级,对于最后两个级别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是常在和答应的地位,在明代的常在和答应地位非常低下,平时做一些杂役,地位如同清代的宫女,而到了清朝就将其纳入皇帝小妾的最后二个等级,地位就比宫女来高的多。

3、明朝的太监拥有实权,最鼎峰的时候可以和内阁分庭抗礼,并可外放当官,如守备、监事等职,而清朝的太监基本没有任何的权利。同时明朝有出现宦官乱政的情况,而清朝则完全没有。

【宗室封爵制度】

1、明朝和清朝对皇亲最大的不同在于,明朝的王爷会外放,而且有封地,而清朝的王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而且一辈子都只能待在京城里,不得出北京城,除非皇帝特批。

2、明朝的王爷不实现降袭制度,也就是说你一旦封为王爷,你的家族就永世都有王爷的爵位,除非是皇帝下旨将剥夺,而到了清朝除非你是铁帽子王,不然亲王的继任者会降为郡王,郡王的爵位会降为贝勒,以此类推,也就说在清朝即使你的父亲是亲王,只要你不努力,三代之后就会降为低等的爵位。

【文化】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大肆的进行“文字狱”,文字狱虽然在历朝时有发生,但清朝是最为严重的,其中又以乾隆年间尤烈,中国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而明朝几乎就没有进行过什么文字狱。

以上就是我个人觉得明朝与清朝的区别,总体看清朝的制度延续明朝,只不过清朝吸取了一些明朝灭亡的教训,如清朝的太监就没有明朝权利那么大,以此杜绝了宦官乱政的情况出现,同时清朝也放弃了明朝对于王爷的处理方法,清朝将亲王彻底的养在了北京,而似明朝那边有封地,会外放,这样也就杜绝了王爷造反的可能性。当然清朝的君权也比明朝要扩大了很多,甚至在清朝君权达到了鼎盛,明朝一些民主的制度,如内阁制,在清朝被彻底的放弃。

7

1.满清是少数民族政权,朱明是汉人政权,虽然都是在历史上说的封建王朝制度,但是根本不是一回事好吧,满清根本在于八旗制,这是一种奴隶制,满清统治天下靠的是八旗加蒙古王爷们加拉拢地方汉人士绅,朱明土木堡之变以后就是与士大夫共天下了。

2.满清得天下过于取巧,之后又杀戮过重,种种一系列的政策都表明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封建王朝,哪个正常有意取得天下的王朝经常搞屠城这回事?历史也就元清吧。反观朱明,朱元璋打败暴元,陈友谅,以南克北,布衣之身终成帝业,再造华夏,所以有种说法得国最正的就是明。反观有清一代,反清复明运动一直不断,从未停止。

3 清表面说是袭承明制,但是实际绝对不是这么一回事,清代满汉之别从清朝建立到清帝退位一直都是存在,并且矛盾越来越大。

4清更像是帝国制,中原只是其中一块地方,其他的领土还有西藏,蒙古,新疆,东北,这些地方都是和中原区分开的,为此清廷制定了种种政策,禁止汉人进入这些地方,与这些地方隔绝来了,这也是辛亥革命中汉地十八省建国的由来。

8

谢邀

从本质上讲,两个朝代毫无区别,因为都属于君主专制的古代王朝。而在制度上,史学界素有“清承明制”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政治制度方面,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总体框架。所以说,这两个朝代极具相似性。

然而,二者的确有一些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清朝皇帝的素质总体而言要高于明朝皇帝。这不奇怪,清朝对于皇子的“填鸭式”教育,就是吸取了明朝皇帝大多数素质不高这一教训。当然,这里说的是总体上,并不是说一一对应。比如,这并不是说溥仪皇帝的素质高于永乐。

第二,对于皇室亲王的待遇不同。明朝的王位是刻意世袭的,亲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都封郡王,郡王亦然。所以,明朝的王爷越往后越多,且分封在全国各地,有的王爷,如福王朱常洵,甚至享有自己封地的收税权;而清朝除了几个铁帽子王之外,其余诸王的儿子并不能继承王位,而是直接降级,且最后会降为平民百姓,同时,清朝亲王的权利小很多,且被“禁锢”在京城

第三,社会方面。清朝皇帝对于社会的控制更加宽松,首先是废除了贱籍,再有就是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不禁止各地间人口流动;而明朝则对社会的控制更为严格,朱元璋在初期制定的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人口流动。

第四,对于商业的态度不同。明朝对于商业,尤其是民间贸易持打压态度,且严格实行海禁(因为对海上的势力无法解决),直到隆庆年间才开月港进行贸易;而清朝对于商业发展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并不去刻意打压,任其自然发展,自康熙展界令到乾隆下令只开广州一港,将近百年来,清朝对外贸易相当繁荣。即使在乾隆下令闭关之后,江南各地的港口依旧可以与日本通商,西方人也可以在浏河港等地贸易。

以上。

其实二者本质没有区别,在具体政策上,清朝要优于明朝

9

从历史角度来看,明清两朝都是封建制的王朝,其从社会制度上来看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家天下,也都是专制加强。但在更多的内容里,明朝远远胜过清朝。


有人在评价清朝里,采取了日本人宫崎市定的论点,认为正因为是满清对中国的征服,输血,才使中国强盛,这是典型的输血论和强盗论。这和二战时期日本鼓吹的“从先秦以来的中国文明一经成熟便丧失了活力,开始衰朽。几千年的文明传统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全靠周围的“野蛮民族”及时给中华文化注入朴素主义的新鲜血液。所以中华文明的高峰,几乎全出现在外族征服之后。统一中国的秦,便曾出入戎狄之间,为中原各国所不齿。所谓大唐盛世,也是出现于外族征服北方之后。唐王室本身,在血统上大半出于夷狄。宋文明出现於唐末以来的种族大融合之后。明帝国的前面恰是蒙古人的一统天下。清代中国在满人的统治下,领土几乎扩张了一倍,文明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中华文明靠一次次的“输血”而更生,进出二十世纪后,满人注入的“朴素主义”的血液已被文明化,中华民族又一次因过度文明而变得衰朽,不得不教求助于外族的征服,注入新鲜的“朴素主义”血液,来获得文明之再生。而这一输血的历史使命,不恰恰落在日本人头上吗? ”如出一辙,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坚持这种言论的是什么人,这些人口中的满清给中国输了血,满清又因为中国得了病,将满清说的没有任何缺陷,把一切推给了中国,实在也是丧心病狂。

事实上,中华文明的衰落就是从清朝建立开始的,从1644年到1840年,满清统治下的中国一直处在一个科学与文化没有任何创见,国家衰落,丧权辱国的时代里,清朝整整耽误了中国300年。


在评价功过是非之前,先声明,我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我也反对极端的大汉族主义,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步入文明社会的民族,其首要的表现正是文化上的包容性。法兰西民族的英雄拿破伦是科西嘉人,奠定了今天俄罗斯民族版图的叶卡特琳娜女皇是德国人,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得到本国人的尊重,当今天某些人别有用心的炒作“朱元璋是回族”时,我们觉得十分可笑,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评判一个统治者甚至一个统治阶级的最重要方面,不在于他们出身于哪个民族,而在于他们是否代表本国家大多数人的主体利益,为这个国家做出怎样的贡献,而对比下明清两朝,看他们为中国做了什么,就知道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了。


满清

曾经我们简单的把清朝后期丧权辱国的原由,归纳为中华儒家文明里保守和夜郎自大的思想,归纳为封建制度的禁锢,以至于让国人有了“清朝是在为历史还债”的误解,更使得某些同情甚至赞扬清朝的观点深入人心。但此时的我们确实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内容,所谓的儒家思想,所谓的中华文明,在进入清朝以后,从内容到本质都发生了严重的变异。大量的带有进步思想和创造思想的儒家理念被彻底的废除,而儒家里关于忠君与专制的思想内容被严重的扩大化,清朝用残酷的剃发易服敲断了中国人的脊梁和膝盖,更用文字狱摧毁了我们文明中的向上和积极的部分,让人们变成了只知道磕头称主子圣明,奴才遵旨的奴隶,这种儒家文明包容性的负面后果,使于中华文明吸收了大量满清狭隘,保守甚至奴性思想的落后基因,以至于那些落后的思维却至今影响着我们。

清朝对中国传统历史疆域的恢复和维护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但其从政治、军事、民生、经济、文化等方面远弱于明朝,即使脸皮再厚的人,都无法去称赞满清文字狱和高压控制下的政治方面的采取八旗奴隶贵族制以及专制达到极点的满清远胜于别人,至于经济上被吹出来的康乾盛世,我们不再耗费精力描述,军事上,从满清用五千人(一说两万人)去围攻由八百名,小偷,流氓,探险家组成的三流俄军队伍和他们刚刚建的一个小城堡,动用了重炮,竟然打了两年,还白送了土地给沙俄,到了后来就不停的虽远必割了,这要也能说成远胜这个那个,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相对于满清,虽然元朝也是异族王朝,我们却认为元朝反而比满清做的更好,因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虽然执行严酷的种族制度,但是他们在文化上的精神是开放性的,也正因为蒙古人的开放,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思想在元朝得到了茁壮的成长,并诞生了一系列充满创造力的科技成果,使后世的明朝也因此收益无穷。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海图就是元朝时期留下来的。而明朝的造船,火炮制造,冶炼等技术,也是在充分享受元朝科技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元朝在江南奠定了商品经济模式的基础,使新经济力量在明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这一切都是满清所没有做到过的。



明朝

明朝确实几乎集中了所有封建社会的弊病,从政治腐败,到太监专权,再到奸臣当道,从强化的特务统治,再到严酷的思想禁锢。但是对比一下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状况,我们却发现了种种的相似性,首先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和新型生产关系地位的不断提高。明朝的江南以及华南地区,新型的手工工场已经在国民经济里占有了重要地位,福建和广东的外贸经济,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以郑芝龙为代表的海商力量,则在明朝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的经济形式和封建统治制度的冲撞日益激烈,这样的发展情形,和16,17世纪的西方世界是基本同步,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从历史发展的自然脉络看,随着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以及封建制度的日益腐化,新型的商人政治力量也必定将在国家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明朝,经历着一个历史重要的转折时期----新生产关系与旧政治制度已经发生了激烈的冲撞,同时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弊病也日益暴露,土地兼并问题日益集中,封建制度的没落和新生产关系的蓬勃发展正是一个同步的过程。明朝并非是灭亡于满清,而恰恰是灭亡于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封建经济的破产才是首要的原因。


在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年-1778年)眼中,明代的中国是西方学习的榜样。那时的皇帝似乎不很勤政,但良好的政治体制和各级官僚系统很好地维持着大明帝国的运转。明朝的知识分子不是皇权的依附物,而把书院作为抗争的阵地,并敢于在朝堂上与皇帝据理力争,而且象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李贽、唐甑这样的著名学者则开始关注人权等问题。中国全境亡于蒙古的痛苦经历和关外落后民族的不断侵扰,也使得明朝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民族国家”的构建问题。书院的广泛分布、生活的富足、教育的普及,使得各种学术活动遍地开花,也使得更多的中国人有条件与同期脱离了宗教束缚的西方人一样思考着人性问题。所以明朝时期,以中原华夏贵胄自居的明朝知识分子,是自信的,也是开放的,从皇帝到各级官僚,再到一般知识分子,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引进抱着热忱的欢迎态度。以往被看得很低的“奇淫技巧”,在明代也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他们开放,自由,敢于批评皇帝和统治阶级,他们提出了虚君立宪思想,王夫之说:“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 “以法相裁,以义相制,……有王者起,莫能易此”。宪法高于一切,即使天下再易手,新的“王者”也不能轻易改变宪法。

即使今天,这样的道理又有几人知道?黄宗羲怒批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如此明确的舆论监督思想,今天又有几人知道?这种思想,在满清是想都不敢想的。这种新经济模式地阿莱的新思想和新学术的兴起,正是代表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西方科技不但没有遭到蛮横的排斥,反而被积极的吸收与利用,新的士大夫阶层积极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中国的近代科学奠定了雏形。我们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着黑暗,但是又同样充满着活力。一个近代国家革命前所具备的所有要素:新经济模式的诞生,新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观念的诞生,百家争鸣的社会风气。这一切的要素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的中国都曾被充分的酝酿并渐渐的成熟。极端的专制制度和自由主义思想正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在这一时代里,中国正按照一个正常西方国家的发展脉络,渐渐的向近代国家演变并发展。这本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大好机会,更是中国文明发展所面对的又一个瓶颈时期。然而这样一种理想的局面,却被一个蛮族的入侵所打破,这个蛮族就是满清。


综合完后,我们就来做一个对比分析。


1,文化思想清朝完败。明朝的哲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是中国出类拔萃的时代,仅次于春秋战国,清朝除了个别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在哲学、思想、文化等领域是全面的大倒退。


2,制度建设平分秋色。明朝的制度建设走过了明显的初创期、稳定期、发展期和变质期等几个阶段,最后走向全面崩溃,明朝的制度其实是孕育了新的发展方向,明末全社会处于一个制度大变革的前夜。清朝整合了明朝失败的教训,用愚民政策,实行全面的高压统治,使国家趋于稳定。


3,经济发展。我们都知道了,康乾盛世这种编造的盛世所谓的GDP总量是错误的,中国自1300年(元朝中后期)人均GDP达到600美元,并一直保持至明清时期;西欧1500年人均GDP为772美元,1700年增长至997美元,1820年已是中国的2倍。这即是说,中国人均GDP早在晚明时期,就被西欧超过,到“乾隆盛世”的时候,差距进一步扩大,所谓的康乾盛世也就是个自娱自乐的盛世罢了,其经济总量甚至都不如北宋,清朝的人口和耕地取得了发展,那是相对于时代的前进而言的,清朝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百分之六,而明朝的,冶铁、造船、建筑、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在世界都遥遥领先,仅仅工业产品总产量占据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4,疆域面积,满清的疆域确实大于明朝,但清朝的疆域是在前人栽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不是说清朝凭空的去“开疆扩土”为中国挣来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一些人动辄就是满清嫁妆论,满清开疆扩土轮,他们使用的双重标准为满清开疆,又极力贬低中国历史任何时代对中国疆域的作用,本质上也是不公的。


5,科技成就。清朝完败。这个是没得比的。明朝的科技成果是中国历史上进步最快的时期,清朝陷入全面倒退。


6,对外交流和国际影响力明朝完胜。这个也是没得比的。就凭着虽远必赔,满清也是永留史册。


这种对比的形式也能让我们看出,清朝,确实是一个整体的大倒退,它或是倒退,或是停留,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有句话说的好“明朝灭亡不可惜,可惜的是明朝的后边是清朝。”

10

明朝与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余影。在很大程度上,清朝的统治模式是沿袭明朝,诸如六部的分化,以及不设丞相制度,等等。但是细分之下,也有很多不同。

1.最高权力机构的不同。明朝为内阁,是皇帝的咨询机构,阁臣地位较高;清朝则设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大臣地位也不比明朝。

2.皇位的传承。明朝的皇位传承,较为严格地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清朝则选择立贤不立长,所以才会出现九子夺嫡等历史故事。

3.统治阶级的不同。虽然清朝和明朝都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但是清朝比较特殊,它是外族,也就是满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一共就有两个,一个是元朝,另一个就是清朝。所以,明朝为汉族建立的,统治阶级的主体便是汉族,而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统治阶级的主体便是满族满人,在清朝初期,汉臣和满臣的区别很大,能够接触到权力顶峰的汉臣屈指可数。随之而来的是民族政策的不同。明朝以华夏为尊,清朝则以满人为尊。

4.监察机构的不同。清朝沿袭明代设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但不同之处有五处:一是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均为复职。二是把明朝具有封驳职能的六科并入都察院。三是都察院按省区分为十五道(清末增至二十道),每道设掌印御史和一般御史。四是增设五城察院和五城兵马司。五是增设宗室御史处、稽查内务府御史处,分别监察宗人府和内务府的事务。

5.对外政策上的不同。明朝开放,清朝闭关。纵观整个明朝,除个别时期外,对外开放以及交流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最典型的事件便是郑和下西洋。虽然相比较唐宋时期有所不如,但与外界的交流从未间断。而清朝,自从入主中原,政权稳定之后,立即长时间地实行“海禁”政策,与外国的交流基本断绝,这也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之一。

6.军事制度上的不同。这主要是统治民族不同造成的。明朝在京各卫,称为京卫。京卫有上直卫、南京卫、北京卫等,各设指挥使司,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官。京卫又设镇抚司,有镇抚等官。上直卫的亲军指挥使司有二十六个卫:锦衣卫、旗手卫、燕山左卫等。其中锦衣卫名为宿卫扈从,实则假侦事之权。在外各省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一省之军事总机构。明朝在全国设十六都司,除十三省外,辽东、大宁、万全等地亦设有都司。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等官。于各地设卫所,卫下辖千户所,千户所下辖百户所。各卫、所皆统属于都司;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指挥以下,官兵多世袭。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补充指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