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年头,无论干什么,讲究的是实力。河南省的南阳市经济发展不如原来的襄樊,也就是现在的襄阳市。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襄樊市领导游说囯家社科院、中学语文编辑室在中学语文《出师表》一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注释中,硬是把南阳解释为在襄阳的旁边。这些所谓的专家,不知道是迷昏汤喝多了,还是和尚戴着道士帽,假装迷瞪僧。

诸葛亮躬耕地到底是南阳还是襄阳?已经被南阳和襄阳的人争论了一两百年,至今仍然无果。不论是什么机构,不论是什么砖家,妄下断语,都不能说服南阳和襄阳两地百姓。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成立一文旅集团,将南阳市的卧龙岗与襄阳市的隆中捆绑一起,共同开发,共同经营,收益共享。

如果继续各自为政,必将争议仍是没完没了。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是通过文字记述和民间传说来印证,假如没有考古发现新的历史证据,这种民间争议仍将继续下去。(2019/11/05)

最佳贡献者
2

《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有武侯自述背书,卧龙名号佐证,在没有任何初始典藉或文物认证诸葛亮躬耕地确切位置的背景下,南阳卧龙岗作为诸葛亮躬耕地,较之历史上从未归属南阳或古南阳郡的襄阳隆中更有说服力;历代颂扬躬耕地的诗词歌赋,与南阳卧龙岗相关联者数倍于襄阳古隆中即是旁证。

(襄阳古隆中是砌庙拜神之作)

相应地,襄阳(古)隆中做为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命名、出现于十七世纪中叶(清康熙年间)的诸葛亮‘’故居‘’及‘’襄阳说‘’力挺的‘’躬耕地‘’,其文物价值远逊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但其文化传承和纪念意义与南阳卧龙岗相比不遑多让;两处“躬耕地”争议数百年,相映成趣,为三国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两地共同晋身国保单位及AAAA级风景名胜区即是例证。

遗憾的是做为争议一方的’’襄阳说‘’者,为地域私利,罔顾争议事实,企图用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招式独占躬耕地名头:

一、称‘’亮家‘’在襄阳隆中(事实:①诸葛亮生前根本不知‘’隆中‘’为何;陈寿《三国志》通篇无‘’隆中‘’二字出现。②王隐《蜀记》最早记述‘’亮故宅‘‘’’隆中‘’在‘’沔之阳‘’,与襄阳无关;③‘’襄阳说‘’源头、习凿齿在《汉晋春秋》里‘’号曰‘’(听人说)的‘’亮家‘’隆中既在‘’南阳之邓县‘’,又在汉水南岸,与‘’沔之阳‘’矛盾,又与自己认可的‘’自汉以北为南阳‘’前后龃龉,不足为信。)

二、声称古南阳郡管辖今襄阳隆中(事实:①习凿齿《汉晋春秋》: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隆中在汉水南,归襄阳)。

三、由以上一、二步做铺垫,推理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躬耕地即为襄阳隆中(逻辑BUG:为什么不可以指同属汉末南阳郡的南阳武侯祠或其它地方?神逻辑嘛!你‘’襄阳说‘’是武大郎开店么)。

这就是历代‘’襄阳说‘’者穷经皓首、用习凿齿的‘’亮家……号曰隆中‘’生硬粘合‘’躬耕于南阳‘’的大致过程,其间种种移花接木的证据拼接,令人叹为观止。

说回正题。‘’襄阳说‘’的软肋之一就是权威史籍、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里‘’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一语,点明了隆中归属曹操设立的襄阳郡而非南阳郡,直接打脸‘’襄阳说‘’学者‘’躬耕南阳即襄阳隆中‘’的论调,踩到了‘’襄阳说‘’痛脚,而‘’襄阳说‘’学者又不敢把权威史藉里不利己方观点的记述习惯性地扣之以‘’伪造”罪名(恐贻笑世人),于是便有了‘’襄阳说‘’信徒、襄樊学者丁宝斋先生引述《资治通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一语时隐去襄阳二字后,拿来为‘’襄阳说‘’背书的尴尬笑话。

还是这位丁仁兄,在他主编的《隆中志》第101页收录有唐代胡曾的一首诗《隆中山》,诗词内容如下: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此诗来源何处?笔者查阅《全唐诗》,在卷647-28也找到一篇胡曾的诗《咏史诗·南阳》,诗词内容仍然是: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这首《全唐诗》里胡曾《咏史诗·南阳》和《隆中志》里胡曾《隆中山》是同一首诗呀,怎么题目变了?原来胡曾咏南阳(武侯祠)的著名诗作,被丁先生以另一个名字收进自己主编的《隆中志》了。惊喜不惊喜?看官自己品味吧。

另一著名糗事,是‘’襄阳说‘’盲从者诬指存世几百年的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所题跋文,系南阳先人伪造(跋云:‘’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祠内。……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鬰耳。岳飞并识‘’)。讽刺的是,跋文和正文一体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武穆手书碑刻,被襄阳方面去掉跋文并复刻后,安放在古隆中(‘’古迹克隆中心‘’不只是说说而己)。用自己打‘’假‘’过的碑刻来证明自己正统,匪夷所思。

做着冒名顶替之事,又竭力幻化为正主,再声色俱厉打压受害者。断章取义、指鹿为马、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吃干抹净、赢者全拿,历代‘’襄阳说‘’学者这思维、演技恐怕连岳掌门都只能甘败下风。窥斑知豹,‘’襄阳说‘’学者的隆中沙文主义思维,在此事例上又活色生香了一番。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湖北人顾嘉蘅在南阳知府任上写于南阳卧龙岗的骑墙联,神助推‘’襄阳说‘’声势;襄阳人见猎心喜,南阳人徒呼负负,诸葛庐一声叹息。

‘’躬耕南阳‘’做为华夏文明史璀璨印记,千百年来深入人心。某地试图把‘’南阳诸葛庐‘’劫持到古隆中‘博古架上,大抵是南柯一梦。

关于襄阳古隆中地区在东汉时的归属,东晋襄阳人习凿齿云”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可见古隆中在东汉南郡地盘上,与“躬耕于南阳”无涉。

东汉“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又称”南都”、”帝乡”,南阳城(宛)是当时规模仅次于洛阳的政经文化大都会。李白《南都行》将其描述为“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反观东汉襄阳城,在荆州末代刺史刘表于189年自汉寿移驻之前,是一座小县城,在刘表移驻的短短二十年,襄阳做为荆州行政、军事总部,社会相对安定、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但在经济、文化方面仍应是乏善可陈,北方名士至荆州避乱者众、投表者无,即是明证。

荆州是一个大的行政区域概念,投荆州刘表并不意味着定居襄阳。刘备投了荆州刘表,驻荆州南阳郡新野;诸葛亮随叔父玄投荆州刘表,自述“躬耕于南阳”。这些是正史记载有据可查的,襄阳说者没法改变,只能找一些野史、民史杜撰的诸葛亮师友司马徽、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人(均为到荆州避乱的北方人)在襄阳活动交游的桥段,给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做铺垫。从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开始,襄阳民史、民间故事历经数百年,编织了一个细密的诸葛亮”襄阳朋友圈”,朴实的襄阳老乡把故事当成正史到处宣扬,确实够乡愿。

南阳北紫山有凤雏台遗址,相传为襄阳人庞统师从水镜先生时居住生活之地。襄阳说者和襄阳老乡不妨去凭吊一下,再慎终思远一番,只是别再克隆到襄阳当原版宣传就好。

(文明跟贴,理性思辨!)

3

首先,现在有争议,小青年作为南阳人,也只有接受这个现实!争议双方是南阳和襄阳,并且襄阳的宣传力量比南阳大的多,这是客观事实!那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躬耕于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呢?小青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而不是襄阳!下面小青年从几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诸葛亮自述,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阳人也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无论是邓县或者卧龙岗,现在依然属于南阳!至于襄阳人所说的隆中属于襄阳,那就另当别论。襄阳和南阳当时是平级别的,作为万世景仰的智圣,诸葛亮不可能分不清自己躬耕于哪里!

第二,襄阳人所说躬耕于襄阳卧龙岗,其实,襄阳卧龙岗实乃阿头山,改为卧龙岗时间不长!而南阳卧龙岗,自诸葛亮死后,有其部下黄权所建草庐以示纪念,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历朝历代名人名士瞻仰诸葛亮遗迹多如牛毛!李白: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白居易: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民族英雄岳飞更是在南阳手书出师表!而襄阳则是乏善可陈!全是近代产物,包括卧龙岗!

第三,襄阳人一直认为教科书上所注释:南阳,今襄阳。岂不知,为了这个注释,襄阳人花费了多大的人力财力,特别是财力,不断的游说,才堂而皇之的将这个注释搬上教科书。好歹,现在教科书已经正本清源!顺便说一句,财力可是襄阳人自己说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襄阳的经济,目的可嘉,手段不提倡!

其他还有哪些补充的,小青年学识有限,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发声,以正历史!谢谢!

4



首先说明,诸葛亮原籍琅琊人士。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诸葛亮的躬耕地是襄阳还是南阳呢?这是一个争议已久的话题。但这个话题被我国古词典《尔雅》打破。《尔雅.释山》篇著:“宛中→隆″。“宛中″为卧龙岗初始之名。后被“隆山″替代,自从诸葛亮后,又改称“卧龙岗″之名。

根据离事发案件时代,逾远逾无说服力的原则。我们只能寻找案件之前的证据,最具权威性。因为它不受后世的人为因素影响,是最可信的证据,又颇具极威。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来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二、“天子命我于沔(汉水)之阳”。登隆山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来自《蜀记》。诸葛亮之故乡在汉水之阳,即汉水以北地区一个叫“隆山″的地方。

三、“南郡襄阳县有阿头山″。来自《后汉书、郡国四》。“阿头山在万山西″(万山西是隆中),来自《襄阳府志》乾隆版。襄阳说的“襄阳无西,万山为界山″成为空谈。说明“隆中不归邓县管辖,而是南郡襄阳县地界。

以上的《尔雅》,《蜀记》,《后汉书》均早于习凿齿《汉晋春秋》中的“号曰隆中"。给力地推反了习凿齿所言,万山西由邓县管辖的谬论。揭穿了襄阳隆中为躬耕地的荒言。南阳卧龙岗才是真正躬耕地。

5

襄樊为抢诸葛亮躬耕地篡改了哪些东西? ①把岳飞过南阳,夜宿卧龙岗书写的《出师表》拓片搞走,把题跋里“过南阳,夜宿卧龙岗"字抺掉…挂到襄樊"隆中"。 ②诸葛亮死200多年后,根据襄阳习凿齿一句:好像(号曰)城西二十里有亮宅。把叫了几千年阿头山改为隆中山,1893年又改为古隆中。(孔明一辈子没提过,到死也不知道隆中在哪) ③2002年3月下文再把泥嘴镇改为卧龙镇。 ④2010年11月26日又把襄樊改襄阳,⑤2003年五次去北京人教出版社“公关活动"将《草庐对》篡改《隆中对》,把南阳注解为襄樊一带(详见《襄樊晚报》2003年7月18日报道市长亲自去)。 后觉得不爽,听说下一步要直接改称湖北省诸葛亮市。 ⑥1990年襄阳象跑项目一样,商请中风一年多的地理"砖家"谭其骧写下"隆中归南阳郡…"题词,襄阳立即刻在石头上,如今竖在"隆中"门口。谭砖家不久中风复发,说了假话被诸葛亮召去阴间赎罪。 ⑦襄樊丁宝斋编《隆中志》时,收录的古诗涉及南阳诸葛躬耕地的字词,竟敢全部篡改为隆中,无耻之极。(这人属于不负责任的垃圾学者) 就连金庸笔下虚构的郭靖,黄蓉也编入当地名人录。在襄樊雕像了。 针对襄樊不停造假历史,作家二月河在《南阳把诸葛亮让给谁》文中说:一、历史不是泥巴捏的;二、历史不属于有钱人。

6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处于河南省西北部,接壤于湖北、陕西。襄阳处于湖北省西南部,于南阳是一处,诸葛亮躬耕处是古隆中,现今位于襄阳,古属于南阳就是今天的南阳市卧龙区。《三国演义》上的描述一般是不可取的,它只是小说,《三国志》上的东西可以作为参考!诸葛亮在他叔父诸葛玄便躬耕垄亩于隆中。隆中这个地方一直有襄阳南阳之争。据说清代有个名叫顾嘉衡的,是襄阳人,却被派到南阳做知府。于是南阳人就要这个身为南阳知府的襄阳人表个态。说清楚隆中到底是在襄阳还是南阳。顾大人没办法只好撰得一联云:心在朝廷,原无论先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算是平了这场官司。其实隆中地理位置在襄阳城外二十里,行政区域却在南阳郡的邓县,所以说襄阳南阳都对。说到这里就再讲讲诸葛亮是哪一省的人?依照今时今日的户籍办法规定,他应该是一位在河南省设有户籍的中国公民。若按照出生地算的话那么他应该是山东人了,他的出生地琅邪郡阳都县。(今日沂水县附近)。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会抗议。理由是诸葛亮所住的隆中不在别处,在湖北襄阳的西边郊外。但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当时离我们南阳太近。而且诸葛亮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却从不曾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

7

诸葛亮在襄阳躬耕苦读,这个是史学界的共识。

最早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的著作是晋王隐(今河南淮阳人)的《蜀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些话的具体分析可以查阅我头条号的文章《“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到死怎么回事?》,里面有很详细的分析。

然后就是《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东晋史学家习凿齿邓县管辖隆中的论断不仅阐明了诸葛亮的家就在隆中,而且也阐明了隆中的隶属关系是被南阳郡邓县管辖,这是中国第一个记载南阳郡邓县管辖隆中的历史文献,这也是离东汉年代最近的文献中记录诸葛亮的躬耕地在隆中。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晋书》、《蜀纪》、《汉晋春秋》等史籍都有隆中位居襄阳以西的记载。

现在的南阳市当时叫做“宛”是一个大都市,而且当时被曹操所控制,可见诸葛亮躬耕苦读地绝不是现在的南阳市,刘备也绝不可能到曹操的地盘去三顾茅庐。至于今天河南省南阳网民所鼓吹的他们的南阳才是诸葛亮的故居所在地,根本经不起推敲。现在的河南南阳市,在两汉南阳郡治下的宛县,隋以后才称南阳县,元始置南阳府治于县。而所有宋以前的地理著作(包括南宋王象之的《与地纪胜》)都从来没有把宛县作为诸葛亮故居,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

所以诸葛亮躬耕苦读的地方肯定是在襄阳隆中,绝不可能在宛(今南阳市)。

8

大家想一下,刘备第一次去襄阳城就被蔡冒差一点杀了,他会去第二次吗?要知道那可是要过汉江的,当年刘表让其住新野可是有约在先的,刘备是不可以随便去襄阳的,去过襄阳的都知道襄阳市襄城区就是过去襄阳城,南漳县和襄城区是相邻的,也就是说水镜庄距离隆中并不远,刘备既然想请诸葛亮当军师,为啥不在第一次回来的时候顺路去请诸葛亮呢,偏偏要回来后又冒死去请呢,要知道刘备一生可是没有主动去冒险的经历。在说了,俗话说得好清者自清,襄阳自认为自己有理有据的可为啥要去北京花钱送礼的改教科书。和处心积虑的又让某人拍电视剧不按小说拍呢?

9

感谢新野网友的信任并邀请回答本话题!关于“诸葛亮是襄阳的还是南阳的?”这一问题,我可以很公正地说他既不是襄阳人,也不是南阳人。诸葛亮真正的故乡是山东省,只是在十七岁时跟随家中长辈迁居至襄阳。

用事实说话,诸葛亮在襄阳的生活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不能因此就说他是襄阳人,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新襄阳人”。

因为他不是土生土长的襄阳人,所以襄阳被历史界认为诸葛亮的第二故乡,他在此学会了纵横学术、兵法、奇门遁甲。在九天娘娘洞有他拜天仙玄女为师的记载,还有南漳水镜先生的教诲使他成就三分论。

为什么总有人说诸葛亮是襄阳人?据我分析这是因为他叔叔与这一地区最高的统帅关系非同一般,随叔叔一同在此落户,在这期间诸葛亮因为叔叔的“朋友圈”而结交众多襄阳大士,为他日后成为大师形成关键性推动作用。

虽说在襄阳呆的时间只有十年左右,却是他人生最安稳的十年,也就是他最幸福的十年。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家族为何要南下襄阳,他们一家都是聪明人,早已查清楚了哪里最太平,寻找安全的地方落脚并求新愿。

在襄阳与黄月英结婚,成为襄阳最有潜力的年轻人,有岳父黄承彦的背景支持,诸葛亮年纪轻轻就在襄阳闯出名堂,最终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聪慧、好学、勇猛且善于决断,攻心计谋高手。以布衣身份游学于襄阳①官场及社科界,不仅掌握了人生哲理,还跨界至太空奥妙,终领会天地人三术并出山助刘备统御荆、益,三分天下。

注释:襄阳①,此襄阳并非只是今天的地级襄阳市。汉朝政区区划层级为州、郡、县等级,襄阳隶属于荆州,当然此荆州也非今天的荆州。荆州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治所相当于现在的省会,荆州治所位于襄阳。汉朝的襄阳驻有省级行政区管理中枢暨荆州(省)政府,分守将军、县级府衙等重要机构。

诸葛亮时常能够见到相当于省市县各级官差,基本领略并学习到了政军管理知识,为日后从事入伍从政累积了资本。

10

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面的南阳,既不是指现在的南阳市,也不是指现在的襄阳市,而是指南阳郡。

而南阳郡放到现在,就差不多是南阳市的大部,还有襄阳市的北部,可以是这样说,现在的南阳市是南阳郡的一半左右,在南阳郡,不意味着在南阳市,也有可能在其他的市,比如现在的襄阳市。

最直接的证据,那就是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的内容:

【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我们来简要的分析这句话,诸葛亮的家,也就是躬耕地,是在南阳郡的邓县,位置在襄阳城西的二十里,叫做隆中。

有的人认为诸葛亮的家与躬耕地,还有寓居地都不是一个地方,对于这种说法,都没有反驳的必要的,诸葛亮隐居,他的躬耕地肯定不会远,不可能一个在南阳卧龙岗,一个在襄阳隆中吧。

而虽然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但是隆中确属于南阳郡,并不属于襄阳城所在南郡。

有的人认为,南郡与南阳郡不是以汉水为界吗?北面为南阳郡,南面为南郡,但是那个划分是几百年前的划分,在说,那个只是大概的划分,事实证明,有五六个县就在汉江的南岸,所以隆中因为在南岸,所以不可能属于南阳郡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那我们再来说几个,几个比较支持襄阳郡的证据。

第一,卧龙岗这个词是出现在元代,而在元代以前根本没有,也没有诸葛亮在宛城卧龙岗活动的记载。

第二,诸葛亮的亲朋好友都在襄阳,比如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襄阳的豪族,自己也娶了襄阳的黄氏,徐庶,庞统,司马徽,庞德公也都在襄阳。

第三,南阳在建安年间,是属于战乱地区,而荆州的襄阳是比较安全的地方,另外诸葛亮的叔父也是投奔刘表来的,而刘表就在襄阳。

第四,南阳宛城此时在曹操手里,刘备不可能跑到曹操的地盘去三顾茅庐。

另外还有多处记载指明诸葛亮的家是在汉水以南,这边就不在引述了。

当然,如果有其他证据指现南阳卧龙岗说,也欢迎回复,一起讨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