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宋朝名臣张咏检阅部队时,士兵们却向他三呼万岁,张咏是如何免于杀身之祸的?

宋朝名臣张咏检阅部队时,士兵们却向他三呼万岁,张咏是如何免于杀身之祸的?

2020-11-13 08:31阅读(60)

宋朝名臣张咏检阅部队时,士兵们却向他三呼万岁,张咏是如何免于杀身之祸的?:张咏“纸币之父”的称号是世界公认的,人们大多知道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但是知道

1

张咏“纸币之父”的称号是世界公认的,人们大多知道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但是知道纸钞是张咏发明的就少之又少了,可惜在那个年代并没有知识产权之说。据说在英格兰银行中央有一颗英国少见的桑树品种,这个品种来自中国,它的种植,就是为了纪念中国人张咏以桑叶制作“交子”的这项发明。

这个故事大致发生在淳化五年,那个时期官逼民反,起义军自处作乱,刚刚调任的张咏是当时的益州知州,疲于奔命,四处救火,镇压暴动,首领王小波被张咏所杀,李顺升任头领,被张咏所败,并一举攻克成都,又擒匪首张余,击败刘旰。

当时的成都,遭受战争洗礼,人心惶惶,军心不稳,张咏为鼓舞士气,振作精神,提出检阅部队,而不知怎地,激动的士兵们口不择言的喊出了“万岁万岁万万岁”。而这种情况在宋朝是非常忌讳的,忌讳的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当初宋祖赵匡胤就靠着“赵光义们”瞎吵吵,半推半就的当上了皇帝,后来才有了“杯酒释兵权”(不实),现在突然一群士兵喊张咏为万岁,那张咏怕是离死不远了,当时呵斥士兵已于事无补,所以灵机一动,滚鞍下马,跪倒在地,直面开封方向,纳头便拜,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几十年后的韩琦也非常钦佩的说,换做是他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何况这么快的反应。

2

张咏是北宋名臣之一,张咏,字复之,还乖崖,谥号忠定。

因为张咏手段出众,在治理蜀地的时候,受到了百姓将士们的一致拥戴,因为治蜀,张咏也成为了北宋名臣。

北宋初年,四川之地曾经爆发过一系列的动乱,朝廷为了治理蜀地,也是费了不小的功夫,幸而张咏治理能力一流,在平叛的时候做出过卓著的贡献,当时的张咏任职益州知州,也是因此,张咏的名头在当地算是非常响亮的。

虽然张咏治理能力一流,使得百姓对他一致拥戴,但这也导致了某些有心人对他的嫉妒。一日,在张咏检阅部队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一件差点让张咏掉脑袋的事情。

检阅部队的时候,张咏坐于马上,忽然之间,将士们突然面向张咏跪下,口中高呼三声“万岁”,虽然张咏并无谋逆之心,但手底下的兵都对他如此恭顺了,那么张咏若是想谋逆,岂不是轻而易举?

手底下的兵,之所以高呼三声万岁,不用想,都是因为有奸人在背后给张咏找麻烦,若是听之任之,不用说,要不了多久,他张咏的首级必会挂在那成都城外。

要知道,北宋可是刚刚经历过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的,五代十国,有兵才是王道,不管是怎样的将领,但凡是手里头有了兵,就有了谋逆的实力,五代十国时期的许多诸侯国也都是这么出现的。

而恰好,这件事又是发生在宋朝,还是在赵光义任上发生的事情,赵光义可是出了名的不舍得放权的人物,当年北宋数十万大军北上进攻大辽,大辽又是萧太后暗中掌权,就是因为赵光义不允许领兵的将领私自行动,才导致北宋军队无法灵活应变,最终,这唯一一次的,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也烟消云散。

赵光义这种人会允许蜀地张咏,身受属下敬仰吗?当然不会允许,若是张咏不做些什么,怕是真的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张咏如何做的?

张咏在士兵们忽然跪下高呼万岁的时候,也是突然跪下,朝着京城的放下高呼了三声万岁,这么一来,相当于所有人都是冲着赵光义喊的万岁了。

此外,在这件事后不久,张咏也是迫不及待的向赵光义提交了辞呈,请求辞去益州知州的职位,后来赵光义也允许将他调离蜀地,前往杭州。

张咏做的这两件事,无一不是为了消除赵光义的猜忌之心,自古以来,最难测的便是那帝王心,张咏若是没有立即反应,怕是九族都要被株连。

3

明代文学史家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讲到了一件事:“张乖崖守成都,兵火之余,人怀反侧。一日大阅,始出,众遂嵩呼者三……”

这里的张乖崖,就是宋朝开国初期的大臣张咏。

(张咏剧照)

宋朝建国以后,四川很不平定,爆发了多场动乱。规模最大的莫过于王小波、李顺起义了。这场起义席卷了四川的多个州府。朝廷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终于平定下来。在平定这一连串的动乱中,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当时担任益州(四川成都府)知州的张咏。

冯梦龙记载的,就是张咏在四川成都平乱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一天,张咏真在成都检阅部队。突然,士兵们都齐齐跪在地上,对着张咏不断磕头,三呼“万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宋朝建国之前,四川的政权是后蜀。后蜀主孟昶虽然有些行事荒唐,但他对老百姓还是很不错的。由于他很少发动对外战争,因此在他的治理下,四川的老百姓能够做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当宋朝军队打到成都,俘获孟昶,并把孟昶押送到宋朝都城开封的时候,史料记载,沿途老百姓痛哭成一片。再加上宋军在打四川的时候,干过许多烧杀抢劫的事情。因此,四川的老百姓,当时对宋朝其实是非常不满的。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四川连续不断发生了多起农民起义。先是王小波起义。王小波被张咏统帅的官兵杀掉以后,众人又推李顺为首领发动起义。李顺起义声势浩大,占领成都。宋太宗不得不派亲信太监王继恩率军协助张咏,终于击败李顺,攻克成都。此后,张余又率军起义。张余被官兵俘虏后,刘旰又率众起义。

(孟昶剧照)

这连续不断的多起起义,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的老百姓确实不服从宋朝的统治。同时,也是起义领袖个人威信不足,力量不强,因此才会被相继剿灭。如果能够找到一位能征善战又非常有威信的人来统冶四川,四川就能够实现独立。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四川的士兵们认为,张咏是一个非常恰当的人选。所以才合计好,在张咏检阅部队的时候,纷纷跪下来,三呼万岁。

士兵们做的这件事情,其用心是非常深的。为什么说士兵们的用心很深呢?

我们知道,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当年本身是后周的大将。他就是在一众士兵们发生哗变,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并跪在地上对他三呼万岁,然后他被拥戴起来的。

赵匡胤建国以后,对这种事情非常忌惮,非常害怕军队里的士兵,也像拥戴他一样,把其他大将拥戴起来当皇帝。所以他做出了“杯酒释兵权”的举动,送给那些有兵权的大将们很多金银珠宝和土地,让他们回去当富家翁,从而把他们手中的兵权换出来。

赵匡胤这样做,对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从此以后,将领在军队里就没有了足够的威信。将领没有威信,打仗就非常困难。

就算是这样,赵匡胤依然要做“杯酒释兵权”的事情。由此可见,赵匡胤对将领被拥戴这事,有多么的忌惮。

(宋太宗剧照)

四川的士兵们,正是掌握了宋朝皇帝的这种心理,所以才有样学样地把张咏推上风口浪尖。他们就是想要让张咏骑虎难下,不得不答应。

那么,张咏当时是怎么做的呢?

冯梦龙接着是这样介绍的:“乖崖亦下马,东北望而三呼,复揽辔而行。众不敢讙。”

也就是说,张咏当时的脑袋转得非常快,他也跟着下马来,跪在地上,对着东北方向三呼万岁。东北方向是哪里呢?也就是开封,宋朝的首都。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咏有很大的灵活性。当他做了这件事以后,那些士兵们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那么是不是因为张咏做了这件事以后,宋太宗就不再怀疑他了呢。张咏当然知道是不可能的。因此平定了四川后,他就请求外调,脱离四川这个环境。

而宋太宗也非常高兴,把他调到杭州,接着一路高升,调到了中央。

(参考资料:《宋史》《智囊全集》)

4

我们知道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皇位是怎么得到的吗?五代后期,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其子不满七岁的儿子柴宗训接继,由柴宗训母亲符太后听政。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属下赵普等人的鼓捣下,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刚继位朝堂不稳,就想篡夺帝位。他们先诈称北国契丹来犯,由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出征。大军来到开封北的陈桥驿,军中就传开点检当为天子的传言,而且当时的一天出现了有七日同时显现的天象,经一些人的肆意解读,让士兵们更为相信了传言。于是一场闹剧就此展开,将士们将一件黄袍披在尚未睡醒的赵匡胤身上,纳头便拜,山呼万岁,最后赵匡胤被逼无奈,给将士们提了几点要求,就只好接受。其实哪有什么契丹兵进犯之事呢,完全是流言。于是赵匡胤又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开进开封城,逼着柴宗训母子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国号宋,赵匡胤也就成了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当了皇帝的宋太祖,心不自安,总觉得自己的皇位来得太容易了,别人如果以后也这样可怎么办啊!赵匡胤知道,唐末以来,梁唐晋汉周相互交替,都是因为武将掌权,君幼臣强,才导致了改朝换代。就是上一朝的后周,周太祖郭威不也是因为掌握着后汉大军,因对朝廷不满,同自己一样,在山呼万岁声中,被手下披了件黄袍,就成了周太祖了。宋太祖觉得这个弊病一定得解决,不然自己建立的大宋也撑不了几年就得改名换姓。在苦思冥想中,宋太祖知道,只有将大将们手中的军权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那样自己的江山才能持久,于是就演绎了历史上有名的一幕“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收回了大将们手中的军权,多赏赐他们良田美宅,让他们安稳地当富家翁去了。因此,以后的宋朝皇帝都很忌讳武将掌权,重文抑武也成了历史上弱宋最为突出的特色。

那么北宋名臣张咏,在镇抚四川的过程中,一次检阅部队,手下士兵突然向他下跪三呼万岁,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北宋统一中原后,就剑指四川,派军队攻入蜀中,蜀主孟昶只好投降,被押往东京,这就是后来花蕊夫人写的“十万男儿齐解甲”。孟昶治蜀有点类似东汉末的刘璋治蜀,虽暗弱荒唐,但对百姓却很不错。据史料记载,当宋朝士兵攻占四川押送孟昶去宋朝都城开封时,沿途百姓哭成一片。相反,宋朝士兵在进攻成都后没少干烧杀抢掠之事,再加上后来四川地方官经常压迫剥削百姓,民不聊生,造成地方起义军层出不穷,刚好张咏在此时被外调益州知州。最先起义的是王小波、李顺,他们攻占州县,声势浩大,一度占领了成都,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宋太宗赵光义不得不派太监王继恩做监军,协助张咏平叛。王小波、李顺起义被镇压后,先后又有张余、刘旰起义。张咏有军事才能,又有治理能力,在平定了各个起义后,张咏在恢复人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上,也做了很多事情,因此当时蜀中的人都很信服张咏。北宋军队刚进川时对四川人民的烧杀掠夺,让四川人民记忆犹新,本来四川在五代时就是个独立国家,这就让不少不信服北宋统治者的川人想独立成国。前有车后有辙,宋太祖的黄袍加身就是很好的榜样,由于张咏在川蜀的威望,他们就想逼着张咏也来个“黄袍加身”的闹剧。当然也有别有用心想陷害张咏的人的成份。据冯梦龙《智囊全集·卷六》记载:“张乖崖(张咏号乖崖)守成都,兵火之余,人怀反侧。一日大阅,始出,众遂嵩呼者三。乖崖亦下马,东北望而三呼,复揽辔而行。众不敢讙。”就是说,张咏守成都,平定叛乱后,怀着反叛之心的人,一日趁张咏骑马检阅部队,众人齐齐下跪对张咏三呼万岁。如果张咏反应慢的话,处理不当,这一敏感问题,就会让张咏百口莫辩,要么树旗独立,要么押赴朝廷治罪,二者都难躲灭族之祸。当时的张咏脑子反应还是很迅速的,众人跪下高喊“万岁万岁万万岁”时,他也马上下马向着东京方向也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样就成了众人向开封方向的宋太宗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情况了。由于这是一个极敏感的事件,张咏为了避嫌,又及时向宋太宗提出辞呈,要求调离四川。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也没追责张咏,就将他调离了成都。后来北宋名相韩琦听说此事,也很佩服张咏的快速反应能力,觉得当时如果换自己,是很难想出会那样做的。

张咏(946年-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谥号忠定,濮州鄄城(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少时任性使气,不拘小节,从不妄自菲薄。家贫好学,无书,借到手之后再抄下来苦读。他读书十分勤奋,没有书桌,就在院子里背靠着大树的树干读,一篇文章读不完,决不进屋歇息。张咏写的《劝学》诗中有这样两句:“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可以说是他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写照。据说,张咏少年时,到华山拜见陈抟,想在华山隐居。陈抟说:“如果你真要在华山隐居,我便将华山分一半给你但你将来要做大官,不能做隐士。好比失火的人家正急于等你去救火,怎能袖手不理?”于是送了一首诗给他,诗云:“征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养闲散,也须多谢鬓边疮。”当时张咏不明诗意,其后他知益州、知杭州,又知益州,头上生恶疮,久治不愈,改知金陵,均如诗言。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累擢枢密直学士,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诗文俱佳,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在蜀地为发展繁荣经济,他以桑树叶为样品,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本人也被誉为“纸币之父”。至今伦敦的英格兰银行中央的一个天井里,种着一棵在英国少见的中国桑树,正是为了纪念张咏发明的“交子”。张咏治蜀,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使他无愧成为历史上北宋名臣。

5

天子脚下,被将士们直呼万岁后还能安然无恙的活在世上,这就不得不要称赞下张咏的机智了。

张咏一辈子最为值得骄傲的事就是去四川平乱。治蜀事件既为张咏带来了无限的荣耀可是却也隐藏着一些危机,也就是标题中所提到的万千士兵向他下跪直呼皇帝万岁这件事。

我们知道赵匡胤虽然当上了宋朝的皇帝但依然很担心自己的皇权会不稳定,所以对手握大权的将军很是忌惮,这也就出现了历史上“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而现在张咏在此次治蜀时被士兵们三呼万岁之事如果传到了赵匡胤的耳里,那张咏必定难逃死罪,不过还好张咏最终巧妙的化解了这次危机。那么张咏到底是怎么破解了这个难题呢?

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其实在宋朝建国之前,四川的政权是由后蜀君主孟昶管理的,他这个人虽然平事做事很荒唐,但在他的管理下,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所以他在四川很有民心。

  • 据史料记载,当宋朝士兵攻占四川押送孟昶去宋朝都城开封时,沿途百姓哭成一片。相反,宋朝士兵在进攻成都后没少干烧杀抢掠之事,再加上后来四川地方官经常压迫剥削百姓,民不聊生,造成地方起义军层出不穷,刚好张咏在此时被外调益州知州。

  • 历史记载,淳化五年,张咏被调往益州知州,这时的起义首领为王小波,不过后来王小波被张咏手下的军官杀害,然后众人有推举李顺为首领,当时的起义军风头大胜,一时之间攻占掠州县,声势大涨,这让宋朝统治者为之忌惮,便派太监王继恩协助张咏歼灭叛敌。张咏率领大军击败李顺后,再次占领成都,不过此后有前前后后发起多次小规模的起义,最终张咏终于平定乱事,安抚了四川百姓。

  • 张咏在平定四川战乱之后,便在杭州继续做他的知州,时年正治饥荒,很多人以贩卖私盐度日,官兵在抓获这些人后张咏只是随便的教训了几句便让部下们将他们放了。因为考虑到饥荒之年百姓无粮可吃,而贩卖私盐还可以勉强维持生计,便暗自允许了这个事情,等百姓有了粮食后再用以前的法律来禁止私盐。张咏的通情道理百姓,将士们也都看在了眼里,再加上之前各种战乱起义,以及官兵的压迫,使他们意识到张咏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既有威信,对百姓也好,很适合带领四川独立,因此在他检阅部队时便出现了士兵们向他三呼万岁之事。

  • 士兵们这样做其实也算是一种逼迫,因为张咏此时不管有没有谋反之心,都会被皇帝所怀疑,到时候他就会不得不带领四川完成独立。此时的张咏其实已经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局面,不过还好他足够机智。据史料记载,张咏当时“乖崖亦下马,东北望而三呼,复揽辔而行。众不敢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时的张咏在听到这句话时,立刻从马上下来,下跪朝着东北方向也就是开封那边,直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才免于一死。

6

看来这做个名臣还真不容易,不光是能力出众,还要时刻带着上好发条的脑袋。很多时候你无心,别人却有意,当你被架在火上烤时,你若有一点犹豫或者分毫迟钝,就有可能被别人玩死。

谁都明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垂涎皇权那是要命的营生,你的兵对你三呼万岁,这妥妥是要另立山头的节奏。不管你想没想,后果都很严重。

要想避嫌,这确实很棘手。要是换做一般人肯定会六神无主。且看宋朝名臣张咏是用何妙法躲过一劫,成功避嫌且步步高升的?

张咏,宋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不但诗文俱佳,而且治理地方颇有心法。苏轼评价他以宽得爱,爱止于一时。以严得畏,畏止于力之所及。故宽而见畏,严而见爱,皆圣贤之难事而所及者远矣。

他是宋太宗宋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闻名。但在说此事之前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另一个重大贡献,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被誉为纸币之父。

淳化五年,张咏被调任益州知州。那会儿四川的地方官压迫剥削老百姓,甚至宋军还在四川干过一些烧杀抢掠的事情。老百姓对此非常不满,所以贫民起而乱之。

先是王小波起义,张咏率官兵杀之。余众推选李顺为首领,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占领了成都。宋太宗不得不派军协助张咏,最终击败李顺。后来又有张余、刘旰相继起义。

起义不断说明蜀地对宋朝的统治非常不满。他们想拥立一个既有威信又能真善战的人来统治四川,选来选去,这个目标便落在了张咏身上。

士兵们商议好,在张咏来检阅部队时,一起跪下三呼万岁。这个画面似曾相识,赵匡胤曾是后周的大将,不也是士兵哗变,给其黄袍加身,三呼万岁,最后被“逼”成皇帝的。

所以这种事儿赵匡胤是非常忌惮的,他不希望这一幕再发生。稍有苗头的肯定是先除之而后快。

等到士兵们跪下三呼万岁的时候,张咏是如何反应的呢?

乖崖亦下马,东北望而三呼,复揽辔而行,众不敢讙。

张咏一看这是要置自己与不仁不义呀,得亏这上发条的脑袋转得快。他赶紧下马,跪在地上,面向开封的方向也三呼万岁。意思就是这是皇帝在检阅部队,三呼万岁合情合理。

为了避嫌,在平定蜀乱后,张咏要求外调,这正合皇帝的意思,便把他调往杭州。

张咏确实机敏,摆脱嫌疑后一路升迁,最后直接调到京城做官去了。

7

张咏(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宋濮州鄄城人(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人)。

张咏少时家贫,家徒四壁,父母无力供他上学。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咏很小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十几岁上为富户放牛。

到了19岁,张咏深深体会到了不识字的苦处。比如富户想法百计克扣他的工资,自己又不认得字儿,富户说什么就是什么。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决心识字习文。没钱买书,他就从村里秀才那里借书看,经过不懈努力学习,张咏最终在26岁时高中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

张咏没有靠山,没有背景,只能从底层一步步打拼,到了45岁时被朝廷提拔为湖北转运使,次年授枢密直学士。

据史料记载,张咏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这种人往往是性情中人,情绪化很严重,说难听点就是有点为所欲为,不受传统观念束缚。

张咏性子很古怪,所以自号“乖崖”,乖是乖张怪癖,崖是崖岸自高——金庸语

我发现他和同时代的寇准性格很接近,比如寇准当了宰相以后,为了进谏,他拉着皇上的衣角说服皇上,吐沫星子喷了皇上一脸。还有他毫无留情讽刺同僚(丁渭)“拍马溜须”,上至皇上下至大臣,寇准谁的面子也不给。

张咏也是这样的人。据说他在做益州知州的时候,曾发现一位官员的帽子上从国库里带出来一文钱,张勇就叫住此人,让他把钱放回去。

这个官员很不情愿放回了一文钱,嘴里嘟囔着说,我拿了一文钱又够不上犯法,你能把我怎么样?你总不能把我杀了吧?

张咏一听抽出宝剑就把此官员砍了,嘴里说着“你看我能敢不敢把你砍了”。然后张咏写一份判决书:此官员一天偷一钱,一千天就是一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当斩不饶!”由此可见张咏和寇准一样胆大妄为。

所不同的是张咏知道什么样的事情能做,什么样的事不能做,这是和寇准最大的区别。

寇准是官二代,从小是一个纨绔子弟,素养不高,所以造成了他以后的人生悲剧,寇准最后被曾经的手下丁谓,也就是后来的宰相迫害至死。

(丁渭曾为寇准擦胡子上的茶水,寇准讽刺丁渭只会溜须,丁渭做了宰相报复寇准)

张咏虽然也乖张跋扈,但他有底线,也许是他从小受穷受苦,虽有反叛精神,但内心有自卑心理。

比如他在做益州知州的时候,由于治理蜀地成绩斐然,老百姓视他为三国时期的汉中王刘备,都希望他在蜀地自立为王。

有一次,张咏在视察部队的时候,全体士兵突然跪下来山向他山呼万岁。称他为万岁显然是想让他做皇帝,这在古代属于大逆不道谋反之罪,然而接下来一个动作,张咏化险为夷。

原来张咏在48岁时做了益州知州,也就是在他上任的这一年,宋太宗派太监王继恩协助他消灭了王小坡、张顺的造反。

顺带一提,在宋代打仗皇上都是派太监当监军,这是为了防止外面的将领一方独大,当时宋代的将领不知兵,兵不知将领,意思是让太监压制武将。

话说农民起义被镇压后,太监王继恩和张咏之间产生了矛盾。原来王继恩纵容其手下强抢美女,手下被张咏斩首,王继恩就对张咏有了怨恨。

王继恩于是就挖坑陷害张咏,就出现了张咏视察部队时,士兵跪下山呼万岁这一幕。

张咏听到士兵山呼万岁,马上一愣,脑子很快想到了这是王继恩设下的圈套,如果他接受跪拜,很显然他就是谋反,王继恩向太宗赵光义一汇报,张咏的脑袋就会搬家。

张勇脑筋转得很快,他也跪下向着东北方向山呼万岁,东北方向就是当时宋朝国都开封所在的方向,就是说向宋太宗居住地跪下来山呼万岁。

张咏这一动作等于把士兵的山呼万岁转移给了宋太宗,这叫“呼叫转移”,即把球踢给了太宗,王继恩一看张咏破解了自己的计谋,虽然不服气,但从心里还是挺佩服他的机智。

过了两天后,张咏就把这件事会主动汇报给了太宗,同时请求调离蜀地,太宗很高兴,于是就把他调回了开封。张咏回到了皇帝身边,回到了权力中心,大家想想看,张咏是不是比寇准聪明许多呢?

文/秉烛读春秋

8

张咏生平

张咏(946-1015),北宋名臣,他是太平兴国(太祖年号)年间进士,历事仁宗、真宗。

此人颇不平凡。他出生于贫寒家庭,十九岁才开始努力读书,家里穷得没有钱买书,他就去借,借来抄写苦读。没有书桌,就背靠院子里的大树读,不读完一篇文章,绝不进屋。他后来曾说自己的青年时代:

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

勤学苦读的张咏于981年高中进士,那一年,他35岁。初任崇阳县令,因抚民有功,累迁太子中允、通判麟州、秘书丞、湖北转运使,枢密直学士等。

张咏政声颇佳,对于货币流通也也有很大贡献。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在四川,正是在张咳的主持下规范的。过去人们做交易,需要携带大量的铜钱,十分不便,于是有了方便商业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起初“交子”是商户自发组织,较为混乱,信誉度不高,较难推广。

张咏入四川后,对其进行整顿,规范了交子经营 ,使其发行正式得到政府许可。仁宗天圣元年(1023)朝廷在设、益州(成都)交子务,相当于国家银行的雏形。

现在的伦敦的英格兰银行还种着一棵中国桑树,就是为了纪念交子的原材料桑树叶。

张咏不仅能诗文,还有实干才能,兼具时人所少有的经济才略,不愧为一代名臣。

关于“三呼万岁”说。

宋淳化五年,张咏入川。他这次是来平叛的。

淳化四年(993),四川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张咏此次入川,就为平暴抚民。

张咏在此地和其他将领一起,平定了局势。但他的到来,也记当地官僚集团起了心思。

蜀地原来是独立政权。后蜀被灭了,事实上有“蜀人治蜀”的势头。张咏名望很高,当地官僚集团有了拉拢他的心思,想让他为首形成割据一方的隐势。

因此,在张咏阅兵的仪式,众将士突然三呼“万岁”。这可不是什么口误。这是在把张咏放在火上烤:宋朝得天下,正是源于”黄袍加身“,因此,对于这种拥兵自重的情况格外警惕。怎么空话这种情况发生,到时查问起来,张咏百口莫辩。

当此危急关头,张咏立刻滚鞍下马,朝开封方向跪拜,并随众高呼”万岁“。

张咏此举,化解了危机,表明了忠心。

他的急智,让宰相韩琦也是连声称赞,夸他临危急变,少有人及。

也许正是张咏的实干与智慧,才让他在险急的政治仕途上平稳度过。

9

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原为后唐太原节度使,手握重兵,引起后唐末帝李从珂的猜忌。而事实上石敬瑭确实在暗中屯兵积粮,伺机起事。石敬瑭的部将为显示自己的忠心,邀功于石敬瑭,竟在朝廷劳军的时候,对石敬瑭大呼万岁。石敬瑭起事时机未到,唯恐事泄,情急之下,只得将领头的三十六个将士斩杀。

无独有偶,据明朝学者冯梦龙的《智囊全集》记载,宋初的名臣张咏在四川检阅军队时,也被部下高呼万岁,但张咏的做法比石敬瑭高明了许多。那张咏到底是怎样做的,化杀头之罪于安然无恙呢?

张咏作为宋初的名臣,虽然我们对其可能并不熟知,但他两度担任益州知州,治蜀七载,为宋初蜀地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北宋著名学者、史学家刘敞就将张咏的政迹比肩名相赵普与寇准,称其三人为宋初三大功臣。

蜀地在965年被宋太祖赵匡胤平定之前,在此割据的是后蜀政权。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与民生息,老百姓还是比较安居乐业的。

但是,后蜀亡国后,宋军将掠夺的财富运往汴京。朝廷派往蜀地的地方官又横征暴敛,枉法贪财,最终激起民变。

公元993年,王小波聚众在青城起事。起义军攻占彭山县城,杀死贪官、县令齐元振,并与西川都巡检使张玘展开激战,最终张玘被王小波杀死,而王小波也中箭身亡。

此后,王小波的妻弟李顺被起义军推举为元帅。在李顺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城略地,声势不断壮大,于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一月攻占成都,自立为大蜀王。

起义军势力的不断浩大,引起宋太宗的极度震怒,宦官王继恩被任命为两川招安使,招安进讨李顺军。

淳化五年五月,宋军收复成都,李顺兵败。但李顺的余部张余实力尚存,又攻陷了嘉州等多地。

鉴于蜀地人心思变的复杂局势,朝廷派遣张咏出任益州知州一职,治理并不稳定的蜀地。

王继恩在攻占成都后,升任宣政使。他自恃功高,放任部下酗酒、赌博,抢掠百姓钱财,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民众都有反叛之心,李顺的余部又乘机壮大起来。

一日,张咏在校阅军队时,有反叛之心的军士们突然大声鼓噪,对张咏大呼万岁。

要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就是被部下高呼万岁,黄袍加身拥立为帝的。那么张咏被部下群呼万岁,谋逆之罪是百口莫辩了。

但张咏急中生智,立即下马,朝着东北方向(即京城汴京方向)连呼“皇上万岁”,而后继续镇定校阅军队。

张咏把部下对自己的鼓动巧妙地转化为自己对皇帝的敬拜不可不谓聪明绝顶。反观石敬瑭斩杀部下,欲盖弥彰的做法,简直被张咏甩了几条街。

在《智囊全集》里还记载了张咏的另一个故事:

张咏有次发现一个小吏在公堂酣睡。于是张咏便向他有何烦心事。小吏答道家母病重,兄在他乡未归。

张咏查明后,立即派人为小吏排忧解难。

张咏称,在公堂睡觉,内心定是有极度烦忧之事。否则,是不敢公然做出违规之事的。

所以说,张咏是个非常聪明、充满智慧之人。而高智高的张咏一生也官至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成为宋初名臣。

10

北宋名臣张咏年轻时为人任侠使气、不拘小节,即使生活贫困、地位低下,却从未觉得低人一等(“少任气,不拘小节,虽贫贱客游,未尝下人。”见《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张咏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酷爱读书,而且天资聪颖,由是学业大有所成,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考取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张咏入仕后,由崇阳县令做起,由于为人精明强干、政绩显著,由是深得宰相李沆、宋湜、寇准等人的荐举,并被太宗看重,得以连番晋升,逐渐被拔擢为湖北转运使、枢密直学士等职。等到王小波、李顺在四川发动起义后,宋太宗因为倚重张咏的能力,便拜他为益州知州,命他平息暴乱。



此时距离北宋灭亡后蜀、占据四川已近30年时间,但蜀中百姓苦于地方官员的盘剥,经常群起而叛乱,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莫过于茶贩王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993-995年)。这次起义前后持续了2年多时间,人数规模达到几十万人,几乎占领了整个四川,最终在张咏等人的强力镇压下,才算是稳定住局势。


王小波、李顺起义时,蜀中大量的平民被胁迫为兵,等到叛乱被平定后,这帮人便被朝廷的军队捕获。协同张咏前来平叛的监军太监王继恩为了以惩效尤,便把大量的“乱兵”交给张咏处决,没想到后者却把他们全部释放。王继恩闻讯大怒,便厉声质问张咏为何放纵“乱党”。



面对着王继恩的指责,张咏笑着解释道:“当初李顺胁迫良民为贼,今日张咏帮助他们重新变为良民,岂不是一件美事吗?”王继恩一时语塞,便由着张咏这样做。由此,大批“乱党”得以保全性命,而蜀中百姓对张咏也是感恩戴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且曰:‘前日李顺胁民为贼,今日吾化贼为民,不亦可乎?’”引文同上)。


然而王小波、李顺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图谋脱离朝廷、恢复“蜀人治蜀”局面的仍然大有人在,并在军队中有大量的拥护者。这帮人以四川籍将士为主,因为不满地位的低下和高级军官的苛责盘剥,为了改变现状,很希望能拥立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将为首领,然后在四川建立割据政权。



但是四川籍将领、官员们的名望普遍较低,不足以担此重任,最终他们看中的人选,正是对百姓有深恩厚德的张咏。但张咏是外地人,且是忠于朝廷的大官,要想把他“拉下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这批将领们决定效仿当年陈桥驿的士兵,把张咏架上图谋称帝的“火炉”上,让他不得不就范。


这帮将领想到便做,利用某次举行大阅兵的机会,指使士兵们对着张咏呼喊“万岁”,足足有三次之多。面对着如海啸一般的欢呼声,骑在马上的张咏瞬时间惊慌失措,浑身颤抖不止、冷汗淋漓,差点没昏死过去。好在张咏是个聪明人,脑子只稍微转动几下,便马上想到应对之策。



只见张咏翻身下马,朝着汴梁所在的东北方向,接连高呼三声“万岁”,以便应和士兵们的举动。随后,张咏翻身上马,然后继续校阅军队。将士们没料到张咏会使出这一招,一时间彷徨失措,先前制定的计划就此“流产”。事后,张咏将此事的主谋搜查出来,然后就地正法,对于从犯和不明真相的“瓜兵”,则免于惩罚。就此,一场大变故就此化解在萌芽之中。


张乖崖守成都,兵火之余,人怀反侧。一日大阅,始出,众遂嵩呼者三。乖崖亦下马,东北望而三呼,复揽辔而行。众不敢讙。见《智囊全集·卷六》(张咏号乖崖)。


张咏治理蜀中四年时间,期间平定暴乱、宽厚爱民、发展生产、创制纸币(即“交子”),功绩斐然。卸任益州知州后,张咏入朝担任左谏议大夫、给事中、户部使、御史中丞等职,在任期间以直言敢谏、纠弹不避权贵而著称(“承天节齐会,丞相大僚有酒失者,咏奏弹之。”见《宋史·卷二百九十三》)。



此后,张咏又历任杭州知州、知永兴军府、益州知州(再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陈州知州等职,最终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卒于任上,终年70岁。张咏死后,宋真宗悲伤不已,下令追赠他为左仆射,上谥号为忠定。随着张咏的离世,属于他的传奇人生正式谢幕。


史料来源:《宋史》、《智囊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