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将辈出的三国时期,夏侯惇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仅在《三国志》中,他就有五次大败仗的记载,而且还都是实实在在的败仗:
败仗一:当年讨伐董卓时,夏侯惇自告奋勇打先锋,结果大败而归。不过当时的西凉军骁勇善战,打不赢也很正常;
败仗二:曹操征徐州,夏侯惇留守老家。结果吕布偷袭,老家被端了,他引兵去救,居然被杂兵俘虏了,丢了大脸;
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三国志·夏侯惇传》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惇中计并被伪降的吕军劫持后,军中震恐。他的部将韩浩声称:按照国法,曹军将不考虑人质(夏侯惇)的安全,并做出要强攻的姿态。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警察不接受任何的谈判,人质和绑匪都会被消灭!此举将劫持者吓尿了,便赶紧放了夏侯惇。韩浩顺势把劫持者全杀光,以振军威。曹操听说这件事后,点了个赞。并将攻击劫质者不用顾忌人质定为法令,于是以后就没再发生劫持人质事件。
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三国志·夏侯惇传》
败仗三:曹操从徐州撤回,搞定吕布后,夏侯惇率军尾随追击吕布,然后中了埋伏,一只眼睛被射瞎了;
败仗四:吕布与刘备翻脸,夏侯惇奉命去救刘备,然后被高顺击败,没能增援成功。导致刘备被吕布暴揍,妻子被吕布俘虏。而刘备本人则单身逃走;
败仗五: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夏侯惇奉命去攻打,结果博望坡一战,夏侯惇被刘备狠狠的给教训了一顿;
并且,这也是刘备为数不多的完胜战例!
如果再加上曹操征张绣,自傲兵败,由夏侯惇统领的青州军乘机烧杀劫掠的话(最后是于禁替他擦了屁股)。夏侯惇的领兵失败案例,就是六次了。
由以上叙述来看,夏侯惇领兵能力差,当主将每战必败,这是洗不白的。输给西凉军可以理解,输给吕布、张辽、刘备这种老兵油子也可以理解,但是他连自己的兵卒都管不住,这就不能理解了。所以后来曹操将他调离前线,成为曹操后期唯一不被派往前线作战的亲信,只担任中央派到到前线督战的角色。也是情理之中的。
不过单独领兵打仗不行,不代表夏侯惇百无一用。他也有强项,他在内政与后勤方面的能力还是很出色。并且夏侯惇生性俭朴,有多余家财便会分送下属,是当时终身皆未贪污的清廉之士。很受曹操的重用。
当然了,能搞内政,能负责后勤,生性简朴的人——多的是!也不止夏侯惇一个人。这些并不是曹操重用他的关键原因。
他受曹操重用的关键原因,还在于他的资历和他与曹操的关系。当资历+关系产生了化学反应后,其结果就是专制社会,君主对臣子最大的肯定——无比的信任!
先说说夏侯惇的资历。
夏侯惇跟随曹操的起步就很高,曹操当年逃出洛阳后,在老家招兵讨伐董卓。夏侯惇就是当时跟着曹操创业的核心领导班子。
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三国志·夏侯惇传》当时的曹操没有正式官职,估计也应该是没有长史的,所以夏侯惇的司马身份无疑就是曹操的副手,是曹操之下的第二人,高于曹仁和夏侯渊的别部司马。
初平二年以后,曹操有了自己的地盘。夏侯惇担任折冲校尉,荀彧担任曹操的司马。从这个时候开始,夏侯惇和荀彧就确立了他们在曹操团队中的地位高于众人的存在。
后来天下三分的态势趋于稳定,曹操分别在汉中、襄阳、淮南设立三个前沿基地,交由自己最信赖的三个人统领,这三个人分别是负责汉中的夏侯渊、负责襄阳的曹仁、负责淮南的夏侯惇。并且夏侯惇还是唯一不需要自己亲自领兵的人,他只需要督军,指挥张辽、乐进在前线卖命即可。
以夏侯惇的能力和他在曹魏的至高地位,他的资历真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说夏侯惇与曹操的关系。具体的关系不用细说了,普遍都认为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的关系。这里只说一点,就是夏侯惇对曹操的忠诚度,和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度。
曹操当汉朝丞相时,他旗下文武百官都授领魏国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不一样,他也领汉朝的官职(前将军)。于是夏侯惇便上书曹操,希望也给他改封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国的。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国的官号呢?夏侯惇因此便不再继续上书,仍然以汉官的身份在朝中工作。
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对夏侯惇是非常非常信任的。几乎是无人能及,估计连曹丕、曹植这些曹操的儿子,老曹对他们的信任度,都未必有夏侯惇那么深厚。曹操称王后,夏侯惇也成为唯一可以不经通报自由进出曹操房间的人,在世时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另外,在《曹瞒传》和《世语》中,还记载了一个夏侯惇与曹操关系亲密的事件。
当时有个叫桓阶的人劝曹操称帝,夏侯惇则认为不应称帝,而是先定蜀、吴,然后再学上古禅让之举改朝换代的建议。曹操听从了夏侯惇的意见,把称帝的机会留给了儿子曹丕。后来曹操病死,没能活到一统天下的那天,夏侯惇为此追悔莫及,最后也在曹操去世后半年,也跟着一起去了。
“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悔前言,发病卒。——《三国志》据记载,夏侯惇死后,曹丕为之哭的稀里哗啦的:
“……庚午,大将军夏侯惇薨。……王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三国志》
后来东晋的孙盛评价:对于同族,天子在宗庙门外哭祭即可。曹丕跑到城门去,是失掉天子礼仪的事情。
孙盛曰:在礼,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之外。哭于城门,失其所也。曹丕是个多么渣的人,在这就不细说了。连他都为夏侯惇哭的稀里哗啦,只能解释为曹丕是真的十分敬爱这位为他父亲征战一生的叔父。
总的来说,夏侯惇不适合为将,尤其是不适合单独领兵。他的战功战绩确实不行。但是他的资历,他与曹操的相互信任关系,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在专制社会,作为一国之君:一个可以无比信赖的人,远比能力超凡绝伦的人要珍贵。
这就好比,某个人当年陪老板在凌晨三点半一起抗过包,在关键时刻替老大挡过刀。他在老板、老大心里的地位,远比那些后加入的人,要高的多得多。至于他的业务水平不行,那有什么关系呢?老板自身的业务水平高就行了。而最信赖的人,只需要对老板忠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