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国古代,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和“七出”中“无子”之条的威胁,使得已婚妇女对于“求子”非常重视,求医问药、拜神求佛,但是当这些简单的“常规”手法没用之后,被逼入绝境的人,总会做下一些极端的事。下面我们就来历数一下,古代妇女为“求子”而做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


一、杀狗求子


《敦煌遗书》中有一方:“治妇人无子,多年不产,取白狗乳,与著产门中,以行房,立得。”即找来刚生产完的白色母狗,在与妻子性交时将白狗乳涂在阴道处,便可得子(这里的“子”很明显指的是儿子)。不过很多人家认为,妇女不孕,是家中有积年邪祟的缘故,因此会先将母狗杀掉,用狗血涂在大门上,以破邪除晦,再使用白狗乳求子。


如果这样还不放心,那么便会加上第三重保险——在正月一日的时候,将之前杀掉的白狗的脚烧成灰冲水服下(疗妇人七八年无子,取死白狗脚烧成灰,正月一日服之),便可有孕。这是笔者查遍的求子方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个系列方子——其他求子方中所用皆为动物的肝脏器官,具有强烈的隐含象征意义,但是在白狗方中,用的是白狗乳和狗脚(还分三大步骤);用狗血涂门破祟,多用黑色公狗,在这里是白色母狗;且狗并不是唯一一胎多产的动物,但很明显,古人就是认定了它。种种相加,造就了如此清纯不做作的生子方。

二、产血、桑根求子


敦煌遗书中有两个求子古方,可以不用背上虐杀动物的罪名。其一,用妇女生产时流下的产血,和泥,捏成泥人,埋在生产的地方,可以让妇女不会频繁流产失子。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还是能够让人理解的。但是取桑树根,雕成小孩子的样子,还要在背后刻上小孩子的名字,埋在坟墓中,就很令人费解了。埋在墓里,多晦气啊!其实是因为古人相信,植物根茎埋进土里会长出新的植物,死者葬入墓中也能重生,因此将坟墓比作母体,埋入小孩子样的桑树根就会很快得子。而且,这样做,必须要偷偷的,谁也不能告诉,连自己的丈夫都不行,因为一条“许愿真理”摆在那里——说出来就不灵了。笔者在此大胆猜测,历来皇宫中的“巫蛊之祸”不断,说不定有些就是妃嫔在背地里求子罢了。

三、弓弦换子


前面折腾了这么多,说不准哪个“偏方”应验了,怀孕了。结果请来大夫一诊脉,可能是女孩。照现代,只有认命生下或者打胎两种选择。但是百折不挠的古人另有办法——弓弦换子。别不信,这个法子在《礼记》中都有记载:“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求男之祥也。”高禖,是我国上古时期主宰生育的神袛;而弓箭,明显带有男性力量的象征。因此在祭祀高禖时,怀孕未满三月(古人认为不满三月,胎儿性别未定)的妇女可以悬挂弓矢,以转女为男。

甚至在大名鼎鼎的药王孙思邈所撰写的《千金方》中也有类似的“药方”:“妇人始觉有孕,取弓弩弦一枚,缝袋盛,带左臂上,则转女为男。”笔者一直相信,有需求才有生产,连药王的医方中都要记录求男术,可见社会对于“求子”的需求量之大。


不管求子也好,换子也好,这些行为的主体,都是已婚妇女。因为在古代这个男权社会中,人们不约而同的相信,无子是由女方导致的。女方生不出儿子,就会面临婚姻家庭不幸福甚至被休弃的结局。因此,求子的执念之深,往往也会让人走向极端,做出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最佳贡献者
2

撒帐


撒帐婚仪起源于汉朝。《事物原始》说:“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欢饮之后,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

电视剧《甄嬛传》中,嬛嬛承宠归来,回到寝殿时,四郎就给了她一份撒帐之礼的惊喜——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铺撒在榻上,祈求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百子图


百子的典故最早出于《诗经》,是歌颂周文王子孙众多的。

传说周文王有很多的儿子,而且不是一般的多,等到路边捡个雷震子的时候,他已经有九十九个儿子了,加上雷震子这个雷公嘴,正好一百个,所以说文王百子。中国古人的观念是生得越多越好,“子孙满堂”被认为是家族兴旺的最主要的表现,“周文王生百子”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所以古代有许多“百子图”流传至今。画面常用谐音谐意,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多孙,子孙昌盛,万代延续。

《百子图》的画面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以儿童时令游戏为内容,勾画出一个个有声有色的儿童嬉戏场面,具有极强趣味性。所绘人物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服饰色泽艳丽,线条流畅。



每幅画面景物并不多,清新秀美,因时写景,给人四季分明之感。树木花草多以点画,简洁而不烦乱。廊亭屋宇虽仅寥寥几笔,四壁门窗、屋脊阶台,却都交代的十分清楚,且立体感很强。

图册画法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工笔绘画手法,而且也融入了西方几何透视之技法,色调清雅,层次清晰,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的画页绘制出了一幅幅天真童趣,令人回味无穷。

摸门钉



摸门钉,亦称“抹金铺’。旧时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河南、北京。上元之夜,妇女出游’走百病,年轻已婚妇女,必到正阳门摸城门上的饲订,曰“宜生男’。

门钉,就是加固城门之钉,模门钉风俗大概在清代才出现,究其原,“钉”和“丁”谐音,古汉语中“丁”指男人,如“壮丁”“丁口”等,“门”又音“问”,这样“门钉”就变为“问丁”,也就是祈求男丁之意了。清代,北京妇女每逢正月十五一定要去正阳门模门钉。

观音送子



送子观音观音是随着佛教而进入中国的。

观音进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观音的性别由男性变为了女性。

观音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菩萨。但民间崇拜她,却主要不是由于她那些众多的虚幻的法力,而是在于她能送子。至近现代,人们赋予了观音送子的职能,世音所传她的灵验,则少有救苦救难,而多为送子。所以老百姓到观音庙里去烧香或家中供奉观音神像,主要是为了祈子。观音送子的观念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

3

这在民間有很多,相传凡婚久不育者,他们通常用修桥补路,找秋千,(过去春节时的一种运动设施,用竹木梱帮成两三角架直立,上置一横梁,上套两绳索健身场小秋千一样。除年老人外一般年青人没见过。也就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的一种娱乐设施而已。相传必须连续做三年定会得子。另还有一种最不可思议的做后法就是未来的妈妈,用一双手一粒一粒去将稻谷去壳成米,一共要足三公斤大米,可想而知有多大难度与决心,没意力的人根本办不到。听说很管用。按推理应该是一种修身养性,凝神静气的一种良好的生理心理共调方法。故可见古代女子求嗣的辛酸。

4

逛庙会。到庙里燒香,许愿求子。这只是表面文章,其实质是逛会的当天晚上不回家(一般不是独自一人,而都有姑,或嫂倍伴)晚上宿在半山坡的大树或大石头下,手举点着的香头:等后野合。而方园十几里或附近树庄的青年男子三,五结伙也来逛会:。他们来逛会不去庙里,而是在庙外的山坡转悠,俗称;撵香头,。后来的事就可想而知不用赘述了。据说这一招很菅用,因为大部分不孕不育的原困都在男方,所以:很多不孕者在逛庙会后都能怀上孩子。:这流传几百年的习俗笔者也是听老人讲的,确实如此,决不是空穴来风,:。当然这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事,解放初期还流行了几年,再后来就消失了。止于庙会的地点离笔者几十里路,名称就恕不直言了。

5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比较有趣了,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古人的那种厚重的封建迷信的思想。从“求子”就可以看出古时候“重男轻女”之严重。古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想而知,要是没有个一男半女,你就被说成是大不孝,这个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

古代可没有不孕不育专家,不管哪一方都顶着诺大的压力,丈夫则是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或者是外人的异样眼光,妻子则更压力山大,受到的闲言碎语更多了,来自外人的、父母的和丈夫的,经受不住压力的她们只能四处“求子”,所以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来了。

因为古代没有不孕不育之专家,固而她们更多的只是前往寺庙烧香拜佛,祈求赐子。至于匪夷所思的事我们接着往下看。都说和尚是戒色的,然而和尚真的就是脱离凡事了吗?那未必。

相传就有这样的故事,到寺庙里求子的妇女就这样被那啥了。这和尚,平日里看上去是一副谦恭之态,实则是贪淫奸恶之徒。那子孙堂旁的净室虽然紧闭,但有暗道可以进入,妇女熟睡后,和尚便来迷奸。

妇女们醒后,虽知已被轻薄,意欲声张,又怕坏了名声,只有忍羞而就。一则妇女身无疾病,二则和尚年少精壮,三则送服神奇药丸与妇女(实为保胎药),故前去求子者有十有八中。前去求子的妇女中,有知道廉耻的,好似哑巴吃黄连,苦在心头,不敢告诉丈夫。有那一等无耻淫荡的妇人,倒借此为谈资,交谈取乐。

6

谢谢邀请。

最夸张可怕,比如后宫娘娘为了怀上龙胎,残害别人,怀上隔壁老王的孩子,算在皇帝头上。

7

大家好!我是喜欢挖掘新奇、刺激、好玩的传统神秘文化的大愚,由公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和大家说说先秦时代,最匪夷所思的大型求子活动。

看到了几个回答,里面所叙述的一些古代民间求子偏门方法和风俗,大多起源于汉代,这些方法大都很私密,很个人,然而,在先秦时期,求子,无论对男还是女来说,都是极具重要的宗教意义,其中还涉及到一位神灵——巫山神女和她的粉色传说。

女神和怀王

据战国文人宋玉所写的《高唐赋》里面记载,某一日,楚怀王到高唐游玩,玩累了,就小睡了一会,这时,竟梦见一位来高唐做客的女神,这位女神说自己是巫山的神女,并向楚怀王“自荐枕席”,这位女神的思想是多么的豪放啊!

一番缠绵之后,神女就离去了,或许怀王的业务能力不错,让神女非常满意,于是,便化作朝云和暮雨,永远徘徊在她与楚怀王约会的地方,不断回味着、回味着、回味着……咳!咳……

而楚怀王也对神女神魂颠倒,为了她立庙祭祀,他的神遇事件,让之后的楚襄王、宋玉一干人等羡慕、妒忌、恨!

从现实看来,楚怀王的这场白日梦很神奇,如果只是场春梦,作为一位国家的统治者,不可能这么沉迷,还为虚幻的神女建立了神庙,谁没做过春梦?做场梦就建座庙祭祀,是钱太多烧手了?

从逻辑上就说不过去了,其中肯定有些秘密是我们现代人所不知道的。

国家级“求子”

据《墨子》上记载:“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所属而观也。”意思就是楚国的云梦之台,和燕国祖、齐国社稷、宋国桑林一样,都是祭祀的圣地,而“云梦之台”恰恰就是巫山神女献身楚怀王的地方。

根据民俗学、人类学的研究考证,这类神社所祭祀的神灵是地母神,主管人间的婚姻和生育,在这种群体性质的祭祀活动,都是国家级别的大型仪式,通过大规模的男女多人运动来向母神祷告,在仪式的中央舞台会有两位男女主角,男方模拟的是天父,代表着阳性的生命之力,通常会以国家的至高领导人来担任,女方模拟的是地母或是爱神,代表着阴性的生命之力,这个角色一般会由未婚的女祭司来担任,男女主角间进行原始运动,向神灵祈求为国家带来新的生命,这个仪式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圣婚。

未婚的巫山神女,在求偶求子的圣地中,和一位国家的君主进行了一场深入的、神话式的原始运动,这一系列的特征,让我们看到了巫山神女的原型,她就是圣婚仪式的女主角——女祭司,而这类女祭祀在古中国不同的地区,有着一系列不同的称呼:巫儿、游女、佚[yì]女、尸女、女尸、瑶女……

庙堂上的生育女神

《战国策》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齐人邻居家的有个女儿,一直不结婚,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却已经是七个孩子的娘了。

在《楚辞·天问》中是这么写的:“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意思是说女岐没有丈夫,却生了九个儿子。

在《战国策》、《楚辞》里面说的都是妥妥的未婚生子的事,一生还是七八九个,可见,无论是齐女还是女岐,都是属于“巫儿”一类的人,她们不嫁人,却委身于神职,为世人求偶求子就是她们的职责所在,她们就是神女的凡间原型了。

直到公元一世纪,这类女祭司依然存在,东汉班固在《汉书》里面就记载了关于“巫儿”的事情。

无独有偶,在一些古文明中,都有类似这类的女祭司存在,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中,一位神妓通过自身的生理启蒙和教育,让主角之一的“恩启都”摆脱了野蛮的状态,走向文明,最终成为一位大英雄,而那神妓所在的神庙叫“圣埃安那”,供奉的是巴比伦神话中掌管爱、生育和丰收的女神伊什妲[dá]尔,神庙中的神妓就是女神的人间代言人,直到公元前五世纪,这种风俗依然在延续,只是原来的神妓变得更具普遍性和临时性。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只能在头条使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