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荀彧之死是因为后期与曹操就政治路线发生激烈冲突,荀彧反对曹操进一步篡位,而曹操的野心在那个时候已经不可避免地要改朝换代了,所以在曹操称魏公,建立魏公国前,荀彧自杀了,荀彧用自己的生命解释了自己终生的理想是忠于汉室。
关羽是最早跟随刘备起事的功臣元勋,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关羽和荀彧一样是忠于汉室的,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投靠曹操时提了三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就是:降汉不降曹。关羽认为他投靠的是汉朝,而不是曹操。
刘备、关羽、张飞
同时,关羽因为斩杀颜良,被曹操上表朝廷,皇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对这个爵位非常珍贵,一直用到死,还在用这个爵位,就算是刘备称汉中王了,关羽也仍然以汉寿亭侯自居,说明关羽非常忠于汉室。
但是,三国演义只是小说,正史上的关羽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说关羽投降曹操这事吧,没有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投靠三个条件,关羽当时是在下邳被曹操俘虏的,于是关羽选择投靠曹操,注意,是关羽被俘虏而选择投靠曹操的,没有人逼他,要知道,如果关羽不愿意投降曹操,那么曹操就会杀了关羽的。
比如高顺就是这样,当初高顺也是被曹操俘虏,曹操问他,高顺不说话,于是曹操就杀了高顺,高顺可是吕布手下的首席猛将,曹操当然知道,但是,一个不愿意投降的武将,即使再厉害,曹操留着又有什么用呢?曹操是爱才,但不是盲目爱才,他只会把对自己有用的人留下来,比如张辽、关羽这样主动投靠曹操的将领。
关羽投靠曹操
关羽投靠曹操的时间是在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期间,在此之前,还发生了衣带诏事件,汉献帝把诛杀曹操的密信交给董承,董承召集了一批将领反对曹操,但由于事情泄露,导致所有参与衣带诏事件的人都被曹操杀了,除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备,刘备在事情败露前就逃走了。
这事关羽肯定知道,以刘备和关羽同床共枕的关系,怎么会不知道这事呢?既然关羽知道了这事,还选择投靠曹操,那就说明关羽并不在意曹操是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再说了,关羽投靠曹操,只不过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再图东山再起,如果不妥协投降曹操,那么关羽连命都没有。
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如果关羽忠于汉室,那么关羽在投靠曹操后,应该像荀彧一样效忠曹操,再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效忠汉献帝,毕竟当时的汉献帝才是天下唯一合法的皇帝,但是关羽并没有选择留下,而是在为曹操立功后,选择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这说明关羽效忠的人是刘备,而不是曹操,更不是汉室。
对于关羽来说,他出身社会底层,只知道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刘备对关羽好,所以关羽就对刘备好,一辈子跟随刘备,不离不弃,这是非常典型的“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的心态,想想看,关羽是一个在家乡犯了法的逃犯,遇到了刘备,刘备虽然是个没落的皇族,但把关羽当成兄弟一样看待,虽然正史上,刘备与关羽、张飞没有结拜为兄弟的记载,但从事实上来看,他们三个人的关系已经超越了结拜兄弟之情,所以从关羽的角度出发,他选择要效忠的对象是刘备,而不是汉室。
关羽
另外,从刘备称汉中王关羽的态度来看,他压根就不关心汉献帝,更不关心汉室能不能复兴,刘备在称汉中王时,关羽是劝进人之一,排名在第六位,仅次于诸葛亮,关羽劝刘备称汉中王的这个做法在当时的天下来看,就是一种大逆不道和对汉室的不敬,因为整个两汉非刘不能称王,非功不得封侯,也不是说你姓刘就能称王,能不能称王,那是皇帝说了算的,但是刘备称汉中王,却是手下一帮人劝进的,而且还有关羽,这就是充分表明了关羽不是拥护汉室的,而是拥护刘备的。
再说了,东汉末年,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称王的人是曹操,第二个就是刘备,曹操称王后,没有篡位就已经被人骂作汉贼了,成为天下拥汉派的敌人,而刘备作为曹操之后称汉中王的第二人,能给天下人一个好印象吗?在汉朝皇帝还活着的时候,不经皇帝同意就擅自称王的行为,与谋逆没有区别,而关羽支持这种行为,所以说关羽不是忠于汉室,而是忠于刘备。
关羽
还有人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自作主张,目的就是为了拯救汉献帝,关羽的大军其实离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其实已经很近了,只要关羽拿下了襄樊,就会接着进攻许都,兴复汉室,其实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在封建社会,由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能制约的权力,不仅仅是皇帝,整个天下大大小小的君主在某种圈子内也是拥有很大的权力,比如像刘备这样的君主,如果没有刘备的命令,关羽即使再傲,也是不敢发动襄樊之战的,毕竟这种事发生了,就是谋反。
关羽被俘虏
以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关羽是绝对不会与刘备唱反调的,也不会不听刘备命令擅自发动一场规模庞大的战役,要知道襄樊之战的规模也不会小,双方动用的军队超过了十万人,关羽敢吗?无论输赢,只要关羽敢发动战争,他都是刘备的敌人,这也是关羽所不愿意看到,因为在当时的世上,关羽唯一效忠的对象就是刘备,而不是汉室。
所以,关羽如果活到刘备称帝那会,不仅不会反对,而且还会再次登上劝刘备称帝的劝进表上,这就是关羽的政治态度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