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连海老师,民间玩具收藏家。有一个玩具叫老虎吃小孩,这小孩在这求饶,老虎要吃它,实际上它是靠重力失衡,你看一晃,下面这球就会分别的拽动,这三个活动部件,清代就有这个,它是做一个小纸盒,老虎和小孩也是互相一进一退,这是民间的活动玩具,木玩具,它会动,这里有一个橡皮筋,然后这里有个线,这个线通在下面,用手拽这个线就操纵这个小人。

王连海他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的北京,小时候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逛庙会,庙会上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总是让他流连忘返。他曾自言,小时候去庙会就跟过节似的,是一个很享受的事,卖面人的,卖毛猴的,北京庙会市场上这个玩具很多,民间玩具种类很丰富,很多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失传了,风车、布老虎、竹子做的各种武器,还有一种很特殊的动物玩具,就是昆虫玩具,昆虫玩具比如苍蝇老虎,是拿一个蚕茧,挖一个洞,捉一个活苍蝇放进去,给它封上,然后把这个蚕茧画成老虎的形象,结果这个苍蝇在里边它闹啊,它里边受不了,这个蚕茧老虎在桌子上翻跟头,就得乱跑。

庙会上众多的玩具里,王连海最喜欢的是一种叫做陶模子的玩具,陶模子,是给小孩做泥土游戏用的,和一块泥,黄土泥,那时候黄土泥好找,把黄土和好以后,把这个模子,把泥按在模子里,再磕出来,就是一个造型,比如说做这个兔爷,它这模子就是一个两片的,一个前脸、一个后背,把前脸磕出来,再把后背磕出来,两个往上一合,一个立体的兔爷。庙会上的玩具很多,也很便宜,但王连海也不能都买来玩,稍大一点之后,王连海开始自己做玩具玩,自己做的最多的是陀螺,那个陀螺用铁锹把儿锯下一段来,把一头削尖了,然后在尖的那一头,用火筷子烧红了,烫一个洞,烫一个小坑小洞,然后就把自行车上面用的那个小钢珠滚珠搁在上面,用锤子砸,把那钢珠固定在那个尖上,这样倒过来,那个钢珠朝下,它在地面上旋转的时候。摩擦力就小了,转的时间就长,陀螺做好以后,用蜡笔、彩铅笔在上面随便画点圈,不讲究装饰,反正它转,旋转的能力越好,这个陀螺质量对它的评定,质量评定就越高。孩子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一根木棍儿,一团棉絮,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能变成制作玩具的材料,当然男孩子们最喜欢做的还是弹弓和砸炮。

砸炮就用那自行车条,用那个螺丝和螺母,中间放上火柴头,火柴药放上,一敲,一敲实际上是火柴头的那个硫磺燃烧了,所以啪一下就砸炮,有的还拴个绳做成扔的,不调定向,扔得很高,掉在地下的时候,同样压力啪一下,都很感兴趣,自己做很多玩具,那时候都是就地取材,用没用的东西。无论是庙会上买来的玩具,还是自己亲手制作的玩具,这些都让王连海的童年无比快乐,到了1969年,王连海应征入伍,成了一名海军战士,那一年王连海十七岁,就此他开始手握钢枪,与儿时的玩具告了别。时光又过了十年,到了1979年,王连海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作,让王连海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他又突然又和儿时的那些玩具邂逅了,当时调到了中央工艺美院的图书馆,在图书馆特藏部,他们的特藏部叫实物资料室,就掌管实物资料,就包括搜集、整理`研究,做这些工作。他看到了他们实物资料室收藏的五十年代甚至更早的那些泥玩具,种类不太多,但是都非常的典型,以北京、河北,河北的居多,都是泥娃娃,然后有一部分木玩具,全同各地有一些少量的玩具,但是呢它这个都唤醒了小时候的回忆,都是庙会上出现的,非常好,所以就着意关注这些,最后就开始搜集。

有一个就是磕泥锅锅,八十年代初,他在白沟买到的一个这个陶模子,品种非常多,把这个模子买来以后,找一块黄土泥,和好,摁进去,摁上,摁完了以后把它磕出来,一磕出来了,出来以后它就是一个图案相反的造型,就成这样了,就非常有趣味性。王连海自幼酷爱美术,从部队转业后,他进入北京丝绸厂从事纺织设计工作,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王连海又入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那时他的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作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民间传统玩具自然也成了王连海研究的对象。白沟镇上有一个娃娃市,品种很多,以泥玩具为主,非常多而且非常便宜,像半尺高、五寸高的这种,一毛钱一个,批发的话就是八分钱,大一点的这个,一尺多高的这种大的泥塑,两毛五,批发是两毛,他当时他们买了好多,见到了二十年断档、二十年的这些民间玩具品种,都很兴奋。高碑店市白沟镇,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泥人之乡,早在清朝,白沟河生产的泥玩具就已经畅销京津等地,只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间传统玩具生产进入了一个停滞期,白沟河的玩具生产也一度停止,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得以恢复,白沟河是王连海开始搜集传统玩具的第一站,看到了这么多久违了的儿时玩具,他非常兴奋。有很多泥玩具都似曾相识,最熟悉的就是陶模子,一看这不是北京庙会,不是小时候那个拉拉罐嘛这是,所以就疯狂地购买,王连海他第一次就买了四百多件,它可以挑,比较喜欢,但是挑花眼了哪个都喜欢,所以就把各种不同样子都买下来了,四百件很可能就是四百种,极少重复的。这些陶模子成了王连海收藏的第一批玩具,自那之后,他对传统玩具的收藏便一发不可收拾。

1983年的一天,王连海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个玩具,这个玩具制作精巧、外形艳丽,一下子吸引住了他,他在《民间文学》那个杂志的封底,还是封三看见一张照片,彩色的,它拍的就是山东的木玩具的照片,那个东西现在叫燕车,就是一个鸟,下面有个小车,鸟的翅膀可以动,然后前面有个鼓,在地下推动的时候那个鼓会响,会打鼓,燕车,翅膀也会动,这个东西他一看很高兴,特别像以前北京庙会上出的那个鸭子车,老虎车,也是这种基本形式,构造原理都很接近,但是它的那个彩绘风格不一样,非常有特色,很鲜艳、很乡土,然后他就拿着这个打听,当时上面写得非常简单,好像就是山东郯城木玩具,没有详细的介绍,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小玩意儿,王连海不惜跋涉七百多公里,来到了山东,去了以后呢到郯城,打听樊埝大队,樊埝大队离这里还有三十华里,你要步行得三个小时,但是没有公交车,这个很麻烦,就打听怎么去,当时就有一种二等,就是自行车后面绑一个板子,车主人在前面骑,等于是骑车带人,那时候叫坐二等,他们两个就雇了两辆二等,这个他印象挺深的,因为是春节前,那是旺季,旺季的时候,赶它这旺季去看生产情况,所以天气特别冷,走到半道儿的时候就受不了了,脚冻得,脚疼,所以他下来活动活动,最后就决定,王连海他带着他,他带着这个车主人,他坐二等,他在前面蹬,这样能暖和点儿,在寒冬腊月里,蹬了一个多钟头的自行车,王连海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进村之后眼前的情形让他知道,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那就是樊埝村,专门生产木玩具,那木玩具做得非常好,家家都有土车床,有一个土车床,就是一个大木头,上面缠个皮带,下面有脚蹬板,就跟这个缝纫机的道理差不多,它一踩中间的这个木轴就转动,然后手里拿着刀具,把木材钉在这个轴上,那手里拿着刀具,脚下踩,这样车削出很多不同的造型,做花楞棒,做花棒槌,虎头棒槌,做的很多。

最佳贡献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