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一出台,就注定了蜀国的灭亡。

类似诸葛亮隆中对这的规划,在当时三国的高级谋士中都有各国自己的策略,例如东吴鲁肃等,诸葛也是根据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初步分析,诸葛亮出台时年才二十七岁,他是人并不是神,有这样的见解己实属不易,理论是论必竟还没经过实战而是否经得起检验。

隆中对只不过是一种想法,得了荆州为门户,进出自如,有益州为大本营为后方,而荆州也是吴国的门户,是蜀,吴必争之地。

诸葛亮隆中对的不足之处是要分兵守护,本来兵马就少还得分兵几处,事实证明后被各个击破,分兵关羽守荆州结果呢荆州城,荆州人马包括关羽父子脑袋都被东吴割了,从此时开始已宣布隆中对胎死腹中。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以举国之力,长期连年征战,死伤无数几次北伐劳而无功,理由是要连吴抗曹(魏国)东吴未必一心一意,还发生了更不应该的夷陵之战,其实夷陵之战失败后就已宣告了蜀国灭亡已为期不远了。

在诸葛的隆中对中,有一句最关键的一句,那就是要等待《形势发生大的变化时》蜀国在不失荆州的情况下改变历史,但蜀国没有等到这种机会,那仅是想当然,但蜀国反到发生了灭国之象,失了关键的荆州,五虎上将去其四,刘备在夷陵之战后也亡了,当时的蜀国龟缩在益州已无多大作为了,这跟我国在建国前内战时也有人等第三次世界大战来改变历史,可惜没有如愿,孔明没等到,即使等到荆州已失,再无机会,连出祁山机会都没有,所以军事家们把隆中对有缺陷的地方指出来,让后人总结提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最佳贡献者
2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做的战略规划,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首先讲自己复兴汉室多年还是一事无成,但我还未放弃。君你为我排扰解难吗?诸葛亮的规划是: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据地,枪杆子出政权。曹操势大力量最强,暂时要避锋芒。孙权在江东已历三世,政权稳固也不能打主意。能打注意的只有荆州益州,因为其主不能守。

很多人讲诸葛亮的隆中对是错误的,这个本人不认同。

第一是跨有荆益:隆中对也许是不完美,但当时是最适合刘备的战略规定。隆中对讲的很清楚:曹操已统一北方,我们打不了注意。孙权在江东已历三世也打不了注意。能打主意的就只有荆州和益州。因为刘表刘璋都守不住。难道在当时刘备还能有别的更好选择吗?打北方曹操的注意?还是打江东孙权的注意?曹操孙权两方都在打荆州的主意。曹操一统北方时就曾讲下一步就是荆州了。孙权也是把据有荆州为南面称孤进而成就帝业的必争之地。只能说是刘备太晚遇为他做战略规划的诸葛亮了。公元209年刘备拿下荆州四郡:零陵、桂阳、长沙、零陵。然后向东吴要了半个南郡。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公元214年拿下蜀地。公元219年拿下汉中。实现了当年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荆州未能全据只有半个荆州。这是计划中的变数,但整体上还是照着隆中对走的。但因公元219年关羽丢了,使隆中对不能实现了。

第二千里之遥分兵

隆中对讲跨有荆益后就发展经济,招览人才。跟周边的少数民交好。待迂天下有变时,荆益两路进军北伐。这样汉室兴复就有望了。很多人讲什么千里之遥两分兵是错误的。这个我不认同。历代以来分兵,比比皆是。怎么蜀汉这里就是错的。何况荆州益州是相连的。汉中能顺汉水到荆州,巴蜀能顺长江而下直达荆州。如汉朝卫青霍去病分两路深入大漠两千里歼灭匈奴主力。如明朝北伐就是分为三路,一路主力向中原打击元朝主力、一路向南攻福建等地、一路攻西南广西等地、解放战争百万大军千里分东中西三路,渡过长江。如西晋灭吴,分西中东三路伐吴。像抗日战争八路军三个师不分赴不同的地方开辟抗日根据地。像刘邦韩信不也分两路。韩信攻魏赵齐国,刘邦攻项羽。集中兵力也不尽然是对的,像二战法国把军队都集中在马奇诺防线。德国分三个集团军,C集团军佯攻马奇诺防线。B集团军吸引英法联军。A集团军为主力绕过重兵防守的马奇诺防线。直插防守薄弱地带,一举打败法国。隆中对的的天下有变两路进军只是一战略构思,并不是详细的战略计划。个人认为真到那时蜀汉会有详细的战略计划。蜀汉谋士法正就曾讲:拿下汉中后,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隆中对计划的进一步深化)

隆中对的天下有变两路进军,是把益州为主攻荆州为次的。隆中对讲: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我认为这是最适合蜀汉战略规划。荆州方向能直接威胁魏国中心的,能减少益州方向的压力。关中魏国的防守是比较薄弱的。一旦荆益两军在洛阳会师未必不能一战定天下。前面讲过隆中对的两路进军东晋南朝是实施过的。但是东晋一错在错。桓温就曾率四五万人从荆州北伐攻破许昌洛阳,收复北方大片土地。但桓温却班师了。东晋朝不支持北伐,桓温也不是真心北伐。如果换成蜀汉北伐有刘备诸葛亮在必然上下一心北伐,没有东晋的勾心斗角。在兵力上也能数倍于东晋北伐兵力。

第三蜀汉应弃荆州,荆州守不住。换取东吴共同魏。

我觉得至少蜀汉有荆益在手远比只有益州机会大的多。还有人讲蜀汉根本守不住荆州干脆弃荆州,这是不对的。蜀汉据荆州十余年,如果守不住早丢了。东吴打荆州的主意不是一天两天的。益州的粮草器械军队完全能顺江而下支援救援荆州,也能更好的支援荆州北伐。只是由于关羽的自大丢了荆州。

东晋南朝就曾在益州荆州方向北伐,一举攻破洛阳长安。桓温攻破洛阳,要求迁都回洛阳。东晋政府根本不同意。桓温为防大权旁落于是班师回朝。在北方政权内乱时,将领要求北伐。可是东晋不许,这时就是天下有变。当时东晋的内斗和限制,桓温从荆州方向也只是率四万人北伐而已。益州方向也只是数万,攻到长安。后继无力,而且桓温因断粮而匆退军。要知道东晋的地盘可是东吴加蜀汉。蜀汉东吴同时北伐有三次左右。第一次蜀汉十万东吴十余万。第二次蜀汉数万,东吴二十万。第三次蜀汉数万,东吴十余万。可见东晋并未全力支持北伐。

第四关羽是因隆中对死的

早点丢了荆州,将来在益州北伐更好。我认为这是不现实。关羽的死跟隆中对没有半毛钱关系。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公元219年七月天下无变又未两路进军。公元219年八月水淹七军,九十月围攻襄樊。十月东吴密谋偷袭荆州,关羽也在这时再抽荆州军队北上前线。闫十月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已得到消息,但未回救。十一月荆州大部分城池已丢,关羽这时才回救。荆州将士家属都在城中,都抛弃关羽投降了。十二月关羽死了。关羽一误再误怎么能怪在隆中对身上呢。

东吴也有类似的隆中对,大约在公元200年后鲁肃对孙权讲:曹操势大,暂不能打主意。我们应先拿上荆州,一统长江。然后称王称帝,一统天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在登坛时回过头来对众人讲:过去鲁肃常对我说到这件事,可以说他真是明白天下大势啊。

再者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为刘备做的规划,事态的发展是有计划之外的变故的。不能因此而否认隆中对。隆中对讲要先占据荆州,但实际上占得荆州五郡。隆中对讲要拿下蜀地和汉中,刘表也确实拿下了。变故就是汉中人口让曹操迁走了。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北伐。实际是天下无变,荆州已失。但不能讲隆中对的错误,导致刘备的覆灭。

关羽身死除了东吴下黑手外,更大的原因在于他自己。三国志关羽传讲: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就是说关羽对待士兵很好,但非常看不起士族。结果关羽对待很好的荆州将士:众委羽而降吴。看不起的士族:投降(公安守将傅士仁:与羽有隙。江陵守将糜芳:素嫌羽轻已。荆州治中,典留州事潘濬:亦与关羽不穆。像糜芳当年曹操为拉拢表荐做官,但他去官跟到刘备四处流浪。)

公元219年六月刘备称汉中王,拟封前后左右四位将军。即使关、张、马、黄。诸葛亮当时就讲黄忠的名望都不如张、马,关羽只是听说他立大功。我觉得关羽不会接受。刘备派费诗前去授关羽前将军封号,关羽大努: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封号。

人家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敌军主帅,是一大功。黄忠是拿命拿战功换来的。三国志黄忠传: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有句话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

第五隆中对没有提防东吴

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为刘备做的战略规划,是根据当时情况而定的。当时刘备需要东吴这个盟友,东吴也需要刘备这个盟友。

例如公元200年后鲁肃为孙权做的规划是: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公元208年刘表死了,曹操又准备征荆州。鲁肃马上改变计划:若备(刘备)与彼(刘琮)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然后曹操征荆州,刘琮投降。鲁肃再次改变计划:劝备(刘备)与权并力。(诸葛亮也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下荆州桂阳长沙零陵武陵四郡。东吴攻下半个江夏郡半个南郡。周瑜主张吞刘,鲁肃主张联刘。鲁肃讲: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对于东吴的打算诸葛亮、刘备心知肚明。公元210刘备问庞统当初我去建业。周瑜等人是不是要扣留我,庞统讲是的。(孙权以大敌是曹操未采纳,加上鲁肃又劝谏)据江表传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诸葛亮)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孙权)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从上所述诸葛亮和刘备都清楚这时联吴只是迫不得已,也知道东吴无时无刻在打荆州的主意。当时庞统就讲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吴,应早取益州为根基。公元211年刘备入蜀,公元214年得到蜀地。

公元214年后诸葛亮讲: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说明刘备在荆州可是很不安。

刘备的下一步计划就是攻取汉中。这样孙权要求刘备从荆州分三个郡给他。刘备回信讲得到凉州再把荆州给他。刘备荆州那些地盘虽然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我认为当时孙刘可能有口头协议,荆州将来给东吴。也许当时刘备是迫不得已或暂时拖延的计策。刘备根本不会把荆州让给东吴。孙权因此大怒,准备动用军事手段强夺三郡。

公元215年鲁肃吕蒙进攻荆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两郡投降,零陵郡坚守。刘备从成都率军五万支援荆州,重夺三郡。孙刘两家大战在即。但这时传来曹操攻入汉中的消息,刘备迫不得已跟孙权议和。孙权也同意了。于是以湘水为界,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长沙桂阳江夏归孙权。于是刘备率军赶回蜀地,孙权则率军攻合肥支援刘备。

只是刘备诸葛亮都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并不等于没有防东吴。只是由于关羽的自大败的太快,刘备诸葛亮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至于不少人讲是刘备诸葛亮借东吴的手除掉关羽,那是无稽之谈)有人讲关羽北伐到死有半年时间,完全来得及。下面例于时间:公元219年七月北伐—八月水淹七军—九月围襄樊(估计这时吕蒙开始装病)— 十月孙权上书曹操要联合,陆逊接任。关羽抽调荆州备兵北上前线—闰十月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得到消息,但不肯退军。关羽自己都不退军自然不会向刘备求救— 十一月公安江陵降,陆逊拿下武陵零陵并把守川口。关羽回救荆州。然后在路上荆州将士都弃关羽降吴— 十二月关羽孤军败走麦城,东吴斩杀关羽。所以说刘备诸葛亮根本来不及反应。

公元215年因曹操攻汉中威胁蜀地。刘备于是暂时不跟东吴闹翻,东吴得了两郡也暂时收敛。公元217年底刘备开始进攻汉中,公元219年五月六月得到汉中。公元219年六月群臣推刘备为汉中王。蜀汉在此时达到顶峰。蜀汉占据长江中上游,对东吴形成巨大威胁。此时整个蜀汉都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特别是刘备逐渐放松了防备。北边曹操大败,暂时不会有大的军事行动。而且得到汉中这个蜀地门户。荆州足以自保,即使有事刘备完成能从蜀地顺江而下支援。这时蜀汉犯了几个错误。1公元217年吕蒙接任鲁肃,看似联刘派实际上是吞刘派。据三国志吕蒙接任后: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特别是吕蒙装病,由不知名的陆逊接任。关羽知道吕蒙病了由书生陆逊接任,更加放松了。关羽于是把荆州防备东吴的军队调到襄樊前线。远在千里之外的刘备就更加松了。公元222年刘备败于陆逊手上,刘备讲:我居然败给陆逊,这是天意呀。蜀汉陶醉于胜利喜悦中。当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北伐时,刘备也未阻止。(史书未有记录,个人推测刘备默认了)特别是八月关羽水淹七军,围襄樊威震华夏。刘备就更不会阻止了。3蜀汉没有料到,东吴会跟曹操联合。自赤壁之战后曹操老打孙权,并没有主动打刘备。也许是曹操认为孙权的威胁更大。必竟当时是孙强刘弱。公元210曹操从合肥打东吴、公元212年打东吴、公元214年打东吴、公元216年打东吴。孙权甚至对曹操讲:你不死,我不得安。后来还公开讲:老贼不死,天下不得安。所以刘备根本没料到孙曹能联合起来。

第六隆中对是公元207年诸葛亮根据当时天下形势做的规划,时事在变。不能把十多年后的变故归责于十几年前的计划。公元209年—公元219年这十年间是刘备实行隆中对计划的十年。入蜀带庞统,争汉中带法正。庞统在荆州时也建议夺益州,得到蜀地后法正、黄权都建议要拿下汉中。三位智谋之士的想法都跟诸葛亮一样,难道不是所见略同耳。

公元212年刘备攻蜀,这时曹操这边就有不少人认为刘备根本拿不下蜀地。觉得刘备征战一生胜少败多,逃跑都来不及。而蜀地又易守难攻。曹操丞相府参军傅干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刘备能拿下蜀地。傅干日: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诸葛亮在这十年间是执行隆中对:内修政治。刘备让诸葛亮:调其税赋,以资军用。镇守成都,足兵足食。很多人以此讲诸葛亮只是管后勤,并不重要和重用。我认为是不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依靠的除了军队的战力还有就经济实力。当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称帝后,大封功臣。然后要定众功臣后位次。大家都认为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关内侯鄂君反对请:曹参是一时之功,萧何是万世之功。我们跟楚打了五年,全靠萧何镇守关中足兵足食。刘邦对此表示赞同,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3

诸葛亮一直以来的形象可以说是古代智慧的化身,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对他大加赞赏,并且充分肯定他对蜀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亮出山,并在诸葛亮的茅庐中诞生了决定刘备集团之后走向的隆中对。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天下的形势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也为刘备接下来的行动制定战略规划。但结局很明显,刘备集团并没有完成光复汉室的伟大目标。现在我们认真的研究“隆中对”会发现其中确有不妥之处,这也为蜀国最终的结局埋下了隐患。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隆中对”中有哪些不妥之处。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的建议都是基于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对当时局势的了解和推断,一定是有一些局限的。他认为当时群雄并起,打败董卓、袁绍的曹操无疑是强者,兵力雄厚,刘备暂时无法抵抗他。位于江东的孙权,凭借着有利的地理位置,世代的经营和孙权知人善用的优点,拥有了一批优秀人才辅助。虽然无法取代,但可以与之合作。对于形势的分析,诸葛亮可以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虽然鲁肃和周瑜都提出过类似的策略,但这个方针放到刘备身上真的合适吗?刘备的现状能和已经在江东根深蒂固的孙权集团相提并论吗?

诸葛亮“隆中对”把重点放在了益州(就是今四川、云南及贵州等地),他认为只剩下益州、荆州两地刘备可以图谋。刘备后来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划,在此建立根据地发展壮大势力,这虽然算不上战略上的失误,但益州的偏远和疲弊无疑是为刘备集团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诸葛亮对此其实也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只不过这个解决方法并不是诸葛亮可以控制的,这就是隆中对中唯一的变数——“天下有变”。可天下怎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呢?刘备占领益州后,无论是北方还是江东,都没有太大的变故。这就出现了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局面,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但三家各自发展,相安无事。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延,益州的劣势就会被放大,直到最后被曹魏慢慢灭掉。

诸葛亮一着急,隆中对中的又一个不妥之处就显现了出来,隆中对中明确提出了兵分两路的北伐策略。夺取中原这样兵力分散,再加上漫长的路程,这些阻碍因素使得蜀汉的力量没有完全打到曹魏身上。再加上孙权在旁虎视眈眈,使得关羽腹背受敌,最后无奈丢掉了荆州,为蜀汉的衰亡按下了开始键。

刘备集团最后的失败,主要原因一定不在隆中对,隆中对作为一种对未来的预测和规划,在当时的局势下也是大有可取之处的。刘备在三顾茅庐前的处境并没有兴复汉室的希望,诸葛亮所指出的夺取荆州、益州的路线在当时是非常适合刘备的。而隆中对中的不妥之处也非常明显,一是过分依赖“天下有变”这个外部因素,二是在军事部署上过于理想化。

4

"隆中对"的主要错误就是只分析了局势与地理,最大的缺失就是聚集人材方面的策略,三国中蜀国的治国人才是最单薄的,一个诸葛亮即使能耐再大怎么能面面俱到,曹操手下战将千员,谋士如云,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唯有刘备的手下人才曲指可数,文是诸葛的一言堂,武是关张的刚愎自用,又怎能不败呢?

在所有的对三国的评论中,人们对诸葛亮象神一样的崇拜,对刘关張也是称颂有加,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菅造的人气小圈子,并不是一个治国安邦的精英团队,关张之后无强将,诸葛之后无谋臣,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

隆中对实际上是诸葛亮的人生蓝图,别人都是被他利用的人,不过他也终究未能如愿完成自己的克己服礼,兴灭国、继绝世的伟大梦想,真是可悲可叹!




5

首先说结论,《隆中对》是非常高明的战略谋划,是刘备集团最科学的发展路线,如果没有隆中对,刘备可能连赤壁之战都挺不到就被曹操消灭了。隆中对的构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快,但这并不是战略构想的失误。

其实《隆中对》的总体计划并不复杂,分为几步:

第一步——占领荆州,联合孙权。

第二步——以荆州为根本,占领益州

第三步——待天下有变,从荆州益州同时出击,一路攻打宛洛的中原腹心之地,一路攻打长安,如此则大事可成。

我们可以认定,这是刘备集团当时能采取的最科学的策略,事实也证明这个计划是可行的。

在《隆中对》以前,刘备始终没有自己稳固的地盘。无论是徐州还是小沛,都是有今天没明天,随时有被赶走的可能。可是隆中对之后,刘备联合孙权,打赢了赤壁之战,迅速夺取荆州,继而夺取益州,前两部走的非常顺利。

隆中对的问题在哪呢?

最关键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孙权集团的反水。

隆中对中说的是——江东已历三世,根基牢固,不可图谋,要刘备不要进攻孙权。

但是他没注意的是,孙权集团不是一群死人,你不打他不代表他不会打你。

荆州对于孙权太重要了。自古以来,从长江中游打长江下游,没有一次不胜利的。拿不下荆州,孙权永无宁日。荆州对于江东的重要意义,是孙权没有想到的。

实际上,孙权对荆州的吞并之心并不是从偷袭荆州才展现出来的。公元215年,孙权就着手“讨要”荆州。在历史的真实里,孙权可不是派鲁肃诸葛瑾用嘴来“讨”,而是以甘宁为首的东吴将领带着兵马来“讨”。关羽自然不怕,双方摆好了架势准备交兵见仗,刘备亲自带部队从益州来支援,大战一触即发。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曹操亲自攻打张鲁,张鲁投降,曹操拿下汉中。汉中是益州门户,刘备必须回援。于是刘备不得不迅速和孙权签订协议,将桂阳等三个郡划给孙权,双方平分荆州,史称“湘水划界”。

孙权图谋荆州的打算,从那个时候就已经暴露无遗了。半个荆州不足以满足孙权的胃口。

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刘备依然具有隆中对的成功条件——益州和荆州北部仍然在手里,北伐的条件依然还有。

直接导致隆中对失败的,是关羽襄樊之战的扩大化。

关羽北伐襄樊是在刘备汉中之战刚结束的时候(公元219年),这个时机与隆中对中的时机完全不符。

隆中对里面怎么说的?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关羽北伐的时候天下有变吗?

没有。

刘备在四川策应关羽了吗?

也没有。

当时的刘备汉中之战刚结束,打的精疲力竭,正在休养生息的时候,关羽行动了。

事实上,关羽被杀后仅仅不到一年,曹操就死了,曹魏陷入了争大位的内斗,与当年袁绍政权一样。那个时候才真是“天下有变”,如果关羽能在那个时候北伐,效果会好很多。

不过关羽的问题不是出在时机选择上,而是他太强了。

襄阳、樊城的守军大概三万人,关羽的兵力大概也是三万人,以基本相等的兵力,关羽居然打的襄阳守军连连求救,连名将曹仁都顶不住。

本来关羽只是想战术性试探,能攻下樊城襄阳最好,攻不下就算了。没想到的是,曹操一下子把老家底“七军”派上来了,战争一下子由区域战争变成了全面战争。

结果关羽又用了一个特别巧的计谋,让曹魏最精锐的几万名士兵被水淹的全军覆没。整个“七军”被关羽消灭,所以当时称关羽“威震华夏”。一个战略试探性进攻,就此变成了决定三国局势的大战争。

所以曹操不得不求着孙权来偷袭关羽,关羽的辉煌战绩,不仅让曹操胆寒,也让孙权肝颤,于是他决定同意曹操的请求,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三国历史从此改写,消灭曹魏政权的机会一去不复返。

如果关羽能够在一个好时机行动的话,比如刘备有足够的兵力北伐或者援救关羽时行动,则局势不止于崩坏到不可挽回的程度。刘备在关羽阵亡两年以后才东进,是因为这两年里他实在是没有足够的兵力打仗了。

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在计划隆中对的时候,不可能想到关羽北伐的时机不准,也不可能想到关羽会把战争扩大化,更不会想到孙权的偷袭。隆中对的战略没有问题,执行有问题,这不能怪诸葛亮啊!

6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注定了刘备最后的覆亡?

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分析《隆中对》,讲得唾沫四溅,我们在底下听得津津有味。

诸葛亮那种远见卓识,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特别是最后那句对未来展望:“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我还记得,当时老师分析这一远景蓝图的时候,眉飞色舞,我们深受感染,也为刘备的未来充满希望,后来读到《三国志》,才知道“隆中对”是徒有虚名。

我这以后对《隆中对》的认识是语文老师可以把《隆中对》说得天花乱坠,因为他们仅仅是站在文学的角度看《隆中对》;历史老师,或者是有些历史常识的人读《隆中对》,就会怀疑《隆中对》的可行性。

《隆中对》对刘备毒害不浅!

为什么这样说呢?简单从三个方面说说理由!

一,“天下有变”,遥遥无期。

诸葛亮展望未来,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个“天下有变”,遥遥无期,直到诸葛亮六出祁山,五伐中原,都没有等到那个“天下有变”,以致诸葛亮为那个“天下有变”,累死在定军山的五丈原。

站在今天角度看,“天下有变”,确实出现了,只是不是诸葛亮等待的那个“天下有变”,而是朝着曹魏发展的那个“天下有变”,最后汉献帝禅让,曹丕继承皇位,天下成了曹魏的天下。

由此可以说诸葛亮的那个“天下有变”,完全是臆想,是忽悠刘备的。

二,“外结好孙权”,一厢情愿。

诸葛亮《隆中对》的外交策略之一就是“外结好孙权”,这也是一厢情愿。

诸葛亮想“外结好孙权”,人家孙权不理会。

鲁肃见孙权,也有策划。

鲁肃说:“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 观天下之畔。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固其多务, 剿除黄祖,进伐刘表,意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此高帝之业也。”

孙权听了鲁肃的话,表面装得很自矜,内心却对此充满期望。

孙权有自己的理想,即使一时不能称帝,也不会成为蜀汉与曹魏的永久帮凶,孙权要的是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孙权能左右逢源。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

赤壁之战,曹操强大,孙权联合刘备对付曹操;襄樊之战,刘备强大,孙权联合曹操对付刘备。

夷陵之战,孙权不惜对曹魏称臣,稳住曹魏,然后一心对付刘备。

当刘备被陆逊火烧七百里军营的时候,孙权本可以痛打落水狗,将刘邦置于死地。但是孙权却一反常态,反而与刘备谈联合。

孙权的用意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得留着刘备对付曹魏。

所以说,诸葛亮“外结好孙权”,仅仅是一厢情愿。

好在刘备有自己的考量,对“外结好孙权”并不热衷。

三,守住荆州,天方夜谭。

诸葛亮《隆中对》规划,让刘备守住荆州。

其实,这也是天方夜谭。

对于荆州,孙权是志在必得!

吕蒙对孙权说过,以陛下的圣明,加上有我吕蒙等人还在世,如不趁我们健在的时候收回荆州,一旦我们不在世了,要想收回荆州就很困难了!

孙权听了吕蒙的建议,很佩服,便有了后来趁关羽在襄樊之战胶着的时候偷袭荆州的计划!

从孙权这方面看,孙权要夺回荆州,刘备是无法阻挡的!

所以说,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规划,守住荆州,一旦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是天方夜谭。

综上所述,《隆中对》从文学角度看,还是有欣赏价值;如果从谋略角度看,孤立地、静止地看,也能迷惑很多人;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看,特别是以《三国志》为依据来看,一钱不值!

所以,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最后都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

7

首先必须指出,题主所问十分不妥!!!为什么呢?很简单,如果没有诸葛亮在隆中对时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果不实施这一政策,刘备能有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势吗?众人的回答是:根本不能!这就证明诸葛亮在隆中对时提出的路线方针基本是正确的!西蜀的灭亡在诸葛亮死后多少年,主要是后主无道,听宦官黄皓之言,不理正事造成的,与诸葛亮隆中对定的方针没有半毛钱的关系!〇〇虽然,诸葛亮的隆中对方针路线,对得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是正确的,但若论统一天下,隆中对提出的方针是有瑕疵的,存在着关键性的不足!具体是①,隆中对时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这个方针对统一天下,是有缺欠的!理由是把荊州这个重要的夺取天下的战略要地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却把(运粮艰难)出兵秦川放在了主要位置!由于这种指导思想,致使荆州兵微将寡,加上关羽与东吴失和,加上刘备命关羽先出兵取樊城,造成吴魏联合,腹背受敌,又犯了骄兵之错丢了荊州。后来出兵秦川,大都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假如把荆州做为夺取天下的大本营,增兵添将,诸葛亮亲统大兵北伐,而把出兵秦川放在次要位置,我想局面会大有改观!②,诸葛亮并没有作实地考察,只是主观地认为,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从秦川,汉中出兵打败项羽而得天下的,因而机械地效仿,也可能因当时交通不好,通讯不畅,诸葛亮对实情了解的少,产生了误判!刘邦与项羽的主战场并不在秦川,而是在成皋!现在的河南省荥阳县西北,最终拿下成皋。也因另一路韩信统兵?已破魏,破赵,攻下三齐。占领了楚的东方和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对项羽的包围。在这种形势下才最后夺取了天下。③在实施隆中对方针时,诸葛亮过分地自信,没全面分析敌强我弱形势,犯了急躁病,违背了当初定的战略方针。以致收获甚微!当初的方针是:待天下有变!!!!!可诸葛亮并没有借力而行,并没有待天下(敌国)有变,而是主观认为凭自己的文韬武略能统一天下?可司马氏做到了这一点!为什么魏代蜀,蜀很快灭亡?因晋主了解到姜维屯田实属避祸,了解到后主听黄皓之言不务正业,君臣不和,因此才发兵伐蜀。晋主出兵伐吴,是了解到吴主孙皓,残暴不仁,乱杀无辜,朝纲不振,君臣失和,因而才出兵。晋伐蜀伐吴,都是待两国有变才出兵的!因此收获巨大!!而诸葛亮并没有待天下有变就出兵,因而造成出兵未捷身先死的结局。〇结论:刘备能得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这是实施隆中对方针政策的结果。对于夺取天下而言,隆中对以出兵秦川主,以出兵荊州为次的战略方针,是关键性的失务。诸葛亮未待敌国有变而出兵讨伐,是实施隆中对方针中的不智之举!但并非是造成蜀国灭亡的原因!

8

那个,我想说一句,《隆中对》不是诸葛亮写的,他的作者是陈寿。

首先我们要知道,《隆中对》是文学作品,并不是历史真实纪实,同时也并不是战略构思。而是一个已经知道结果的人,为了推动剧情的进展所编写出来的内容。当然了,也有人说《隆中对》的作者是荆州名士,并且《隆中对》这个名字是后世人取的,原先叫做《草庐对》,反正不管如何,作者肯定不是诸葛亮。


所以说如果你认为《隆中对》注定了蜀国的灭亡,那当然啦,因为写这对的人都已经看到蜀国灭亡了,那还能不注定么?

当然,这其实是有点鸡贼的答法。假如《隆中对》真的就是诸葛亮说的,是注定蜀国灭亡了?答案显然并不是。


诸葛亮在构筑蜀国蓝图的时候就把说了,“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我知道自古蜀道难,难于青天。只要守好荆州,关闭蜀门,蜀国根本没那么快亡,自然机会无限。

但是,有些事就是料不到的嘛,什么大意失荆州,失街亭等。其实当初诸葛亮在说《隆中对》的时候,对于蜀国的要求是如何守,不管是结缘孙权还是窃取荆州,采用的都是守的方式。事实也证明了,曹操以北方士兵攻打南方,会有诸多不顺。


然而实际上诸葛亮却不量力频频北伐,导致将损兵失,国力被极大的消耗,以至于最后连守都守不住了。这其实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以当时蜀国的国力,守守绰绰有余,可惜进攻却毫无胜算。

9

首先,刘备只是受挫,最多可以算“覆”,但并没有“覆亡”:他死于蜀汉章武三年即公元223年,而蜀汉“覆亡”则是整整40年后的蜀汉炎兴元年,即公元263年,再怎么不讲理也不该让刘备为其子40年后的覆亡背黑锅,要知道二战也才打了五六年而已。

然后我们再来谈隆中对吧。

隆中对的核心,是不与曹操、孙权这两个已成气候的大势力争锋,而将吞并的矛头对准刘表、刘璋这两个相对弱小的势力,从而在与曹、孙矛盾激化前形成鼎足之势,然后再联孙抗操。这一策略的优点,是明确了刘备集团的未来发展方向,避免继续此前行之而败的单纯军事冒险战略,尤其是联孙、夺取益州这两步十分明晰,这也是隆中对中贯彻较好的两部分,蜀汉能以一州(还是相对弱势的一州)之力对抗大魏强吴几十年,这两步的制订和贯彻至关重要。

但就隆中对全局而言却充满着近乎无解的战略方向矛盾。

首先是和刘备战略思路的矛盾。

刘备的战略思路核心,是以汉室振兴者和继承人为号召,通过“处处与操相反”占领道德制高点,在群雄纷争的乱局中找到自存之道。应该说他这一招是有效的,正因为此他屡战屡败,群雄却都不敢小瞧他,也给了他多次东山再起的机会,同样因为这招,他才能在220年前后以兴汉为号召,吓了曹操一大跳,而明明是夷陵之战胜利者的孙吴在战后能主动请和,甚至一度称臣,奥妙同样在此。事实上刘备死后,诸葛亮也修正了隆中对的部分思路,转而举起实际上是刘备首先发明的“兴汉”大旗,并以此让弱蜀存续了几十年。隆中对上来就说曹操“诚不可与争锋”,主张退避三舍,和刘备的战略根本矛盾,且实际上也并不管用(你不打曹操曹操还是要把你一直撵到长江边的),《反三国演义》作者周大荒批评这一思路“气短心虚”,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实中这一思路是经过反复修正的,如果一直贯彻,后果很难说。

其次,“占领荆州”和“结好东吴”相互矛盾。

自孙坚时代起,荆州就是孙氏志在必得的地方,孙坚本人是今天浙江富阳一带人,但起家却是在荆州的长沙打区星时,伐董卓不成后一直忙着和刘表争荆州,且自己死在荆州战场上,此后孙策兄弟、周瑜、张纮、鲁肃、甘宁……无不把夺取荆州当成东吴战略决策的关键一步,不论刘表。刘备、黄祖、曹操,谁占领了荆州,谁就是孙权的头号假想敌,既要占领荆州又要结好东吴,事实上是根本无法长期做到的,关羽只是让双方翻脸的速度加快而已,换个别人也终究要翻脸——事实上东吴和蜀汉真正“关系稳定”,是东吴夺回蜀汉所据荆州部分,且蜀汉也放弃争回努力后才做到的。

第三,从公元219年刘备-曹操在汉中、上庸和襄阳三个地方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可知,这三个战场相距遥远,且都是进易退难的地形,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相互呼应配合,事实上战争之初刘备在几个战场上都占据主动,但汉中告急,荆州方向的关羽爱莫能助,而襄阳势危,汉中方向的刘备也只能干瞪眼,甚至两边投入的兵力都基本以本周内军户中点集为主,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想按照隆中对的规划,两路分兵北伐,且以荆州一路为主,宛、洛方向为先,恐怕成功概率是很低的。

10

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大战略上是完美的,但是也只是理论而已。检验其结果,刘备并没有按照它的规划,最终实现平定天下的目标。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隆中对”有错误吗?让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隆中对”的核心内容,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明显事先已经考虑好了应对的策略,为什么呢?因为隆中对明显就是为刘备而“量身定做”的。

隆中对的核心内容是首先不与曹操争雄,其次不要妄图图谋吴地的孙权。那么既然诸葛亮这么讲了,明显就是让刘备置于荆州之地这个出发点说的,所以才有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发问: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其实就是诸葛亮假设的前提条件,刘备在荆州威望甚重,而刘表无雄才守卫荆州,所以刘备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取而代之,占领荆州。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这么问呢?刘备当时能顺利取得荆州吗?

刘备此前取徐州基本就是这个情况,陶谦被曹操进攻,无力守卫徐州,于是陶谦将徐州让给了刘备。而荆州当时的情况是刘表年迈,膝下两子无雄才,因此要想守住荆州,必须需要刘备,所以刘备兵不血刃取代刘表占领荆州是很有可能的。而一旦刘备取得荆州,那么就是隆中对的下一步: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的情况几乎和荆州差不多,刘璋暗弱,连张鲁都战胜不了。益州内部也是经常发生叛乱,人心不稳,所以取益州比取荆州更容易。而一旦刘备取得益州和荆州,那么就可以按照隆中对的设想,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出荆州进攻宛、洛(南阳郡,豫州),而刘备率兵出秦川,这样的话霸业可行。既然诸葛亮规划的如此完美,为什么刘备最终没有成功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刘备按照隆中对实行的第一步就出现了问题。怎么回事呢?刘备取荆州最好的时机就是刘琮投降时,这时刘备可以以刘琮违背刘表遗愿,擅自投敌的名义而进攻襄阳,随之占据襄樊(荆州),据守曹操。但是刘备没有,刘备直接南撤,去守江陵,后来被曹操赶去了夏口。

这时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荆州本就是魏、吴垂涎的地方,尤其是东吴。早在孙坚时期,孙坚进攻江夏郡,被夏口守将黄祖一箭射死。等到孙权即位统领江东,荆州对他来说,既有杀父之仇,又有疆土之争,所以孙权也是欲吞并荆州而后快。随后的赤壁之战,曹操败绩,吴军占据了荆州腹地南郡,在名义上,实际是孙权占据了荆州。后孙权将南郡(荆州)借给刘备,双方的矛盾自此形成。

原来,荆州属刘表,刘表死后刘备本可以轻松占据,但因为刘备的仁义使得他绕了一大圈子才最终占据荆州,但是性质已经变了。孙权认为荆州本应该属于东吴,而刘备根本不会放弃荆州,所以隆中对中的东连孙权彻底成为泡影。

刘备尽管随后迫降成都,占据了益州,同时拥有益州、荆州之地,但是失去了同盟孙权的信任,也为后来失去荆州埋下了隐患。果不其然,后来关羽围困襄樊,孙权趁机在背后袭击,趁机夺回了荆州。自此隆中对的设想被彻底打破,由原来的两路出兵,变成了蜗居益州,你让刘备平定天下的构想如何实现?
基于隆中对的设想,也是基于对杀害关羽的愤恨,刘备都不得不发动夷陵之战。但是刘备明显低估了孙权,也低估了东吴的谋士们。随后陆逊出任大都督,在夷陵打败刘备。自此,三国鼎立彻底稳定,而刘备成为最弱的,只能蜗居益州而已。

所以,从夷陵之战失败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刘备今生平定天下无望,也就无法再实现隆重对的设想了。那么依照刘备的能力,如果他没有失掉荆州,他真的能够和曹操一决雌雄吗?刘备到底在人们心目中是个能君临天下的人吗?诸葛亮看对人了吗?我觉得诸葛亮看错人了。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说过:“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实这句话说的有误,诸葛亮根本没有找到他合适的主上,而刘备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雄才。那么刘备到底有多大才能呢?曹魏官员裴潜曾经有过经典论断:

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意思就是说:如果刘备身在中原,那么只能促使局势更加混乱。但是如果他据险于一易守难攻之地,那么足以称霸一方。试想当年刘备守徐州,使得徐州遭受吕布、袁术、曹操三方攻击,徐州没有得到平安,反而更加混乱。而后期刘备据险守卫汉中,逼退用兵如神的曹操,所有这一切都映证了一个事实:刘备只适合当一方诸侯,至于统一天下,基本没戏!

所以回归题目,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吗?从理论上说没有,但是隆中对是有前提条件的,而随后发生的事情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隆中对的前提条件,即刘备没有实现兵不血刃的占据荆州一步错,步步错。即使后来实现了刘备占据荆州、益州的设想,但是东和孙权的目的没有达到,最后双方因为荆州翻脸,致使刘备丢了荆州,再就无法再谈去北上伐魏,平定天下了。

从另一方面讲,隆中对假设的前提条件是刘备是个能够平定天下的雄主,而刘备就像裴潜论断的那样,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最后只能偏居益州而已。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隆中对没有错,但是实行起来非常困难。刘备从一开始就错了,再加上自己本身的能力不足,所以没有实现平定天下的愿望。因此,错不在诸葛亮,不在隆中对,而在刘备。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