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谦的努力下,被蒙古瓦剌俘虏的英宗才被放回,他为何反而杀死于谦呢?:在于谦的努力下,瓦剌放回了明英宗,但明英宗复辟后却杀了于谦,为何?这个问题很有意
在于谦的努力下,瓦剌放回了明英宗,但明英宗复辟后却杀了于谦,为何?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我们可以把问题再细分下,分为三个小问题:
第一,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俘一年后,瓦剌为什么放了他,于谦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二,明英宗为什么能复辟?
第三,明英宗复辟杀于谦的原因是什么?
只要搞懂了这三个问题,笔者相信对于谦被冤杀你会有深刻认识。
1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公元1449年),亲征瓦剌的明英宗在回师途中,兵败土木堡,二十万大军溃败,扈从的公侯伯爵、文武大臣战死大半,就连皇帝本人也成了瓦剌的俘虏,大明国耻直追前宋。
八月十六日,居守京师的郕王朱祁钰与文武百官,得到六师失陷土木的消息后,无不惊怖万分。言南迁避祸的人大有人在,还是于谦等人力主死守,才没让大明王朝重蹈北宋南渡的覆辙。
为了收拾北京城的人心丧乱,恢复朝廷的运行秩序,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孙太后听从百官意见,于十八日敕命郕王朱祁钰暂摄国政,总算令混乱的京师有了主心骨。
但此时瓦剌太师也先手上有大明皇帝,可谓奇货可居,在带着缴获的庞大辎重返回草原的也先,一路上挟持明英宗差点骗开宣府、大同重镇,国防形势对战败的明军非常不利,只要贵为天子的明英宗一天在瓦剌手上,那大明就难免不受制于人。
为此朝臣议论汹汹,还抱有赎回皇帝幻想的孙太后,在当月二十日,又下诏册立明英宗庶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以安人心,并去掉了郕王头上的“暂”字,令其监国摄政,如此既保住了明英宗一系的帝位传承,又保证了国家大事的正常运转,随时可以等待皇帝回朝。
但孙太后的这套监国制度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皇帝若是赎不回来,反倒成了也先攻打京城的旗帜,有那样一副天大的牌面在,皇帝命你开城你开不开?到那时你听太子和郕王的,还是皇帝的,势必引起人心与行政系统的大混乱。
但让太子继位为帝呢?那就更麻烦了,太子不过三岁孩子,根本处理不了军国大事,到头来还得监国的郕王做主,那又回到了上边棘手的问题中,明英宗的命令你郕王听不听?郕王只是总摄百官,有啥名义抗衡明英宗的旨意?
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军民也容易信服,不至于面对乱命不知所从。
所以郕王为帝是远远优于年仅三岁的朱见深的,正是出于现实国情的考量,百官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无不上书太后早下决断,这才有郕王被立为新君之事。
2
郕王朱祁钰于九月初六继位,是为明代宗,景泰帝。
之后瓦剌大军在也先的带领下,分三路攻明,其中也先的西路主力军挟持明英宗攻破紫荆关,迂回北京侧方,直达西直门外。
为了瓦解明军的抵抗信心,瓦剌以明英宗的名义传令守城的于谦等人出城见驾,明显的诱杀企图,自然被于谦识破,他一面晓谕全军只可专心军旅之事,不能受外界干扰,一面另派使臣出城见驾,和也先商讨送还英宗的事宜。
也先当然没有送还英宗的意思,见不能诓骗于谦,开始派军攻城,此役从十月十三日开始一直到十五日晚结束,也先大败,没有取得想象中的胜利,并且听到其他两路军攻打边关失败的消息,惊慌之下,忙带着英宗皇帝撤退,逃回了草原。
大明经历过惊心动魄的大变故,总算转危为安,接下来摆在景泰君臣面前的,便是如何巩固边关,迎回英宗的问题。
也先挟持明英宗逃回草原,这个被尊为太上皇的明英宗,在也先手里早就从“奇货可居”变成了“烫手山芋”。
为了防止瓦剌再次挟明英宗入寇,景泰帝与于谦多次令边将谨防虏情有诈,明朝已经有了新皇帝,边关将领有旨意可遵循,根本不会理会也先拿明英宗来讹诈。
想想看,已经有过一次北京保卫战,差点亡了大明,后果很严重,除了表面的尊重外,谁还会把太上皇当回事?景泰帝自战后,威望如日中天,全国上下都已经上表称颂,可谓士庶归心,帝位已经稳固了。
瓦剌以也先部最强,其余脱脱不花汗及阿喇知院两部已经率先和明朝恢复和平,再次建立朝贡贸易关系,只有也先因明英宗的关系迟迟被明廷拒之门外,正是明廷对瓦剌的严防死守,军事外交两厢强硬,让也先讨不到好处,这才生出了送回明英宗,重新与大明恢复朝贡贸易的想法。
3
也先多次放低姿态表达送回明英宗的请求后,明廷上下都开始相信也先的诚意,但却让景泰帝左右为难。
太上皇回来后,怎么安排,他是不是要退位?
因此在遣使迎回英宗一事上,景泰帝一直拖延不办。
最后还是吏部尚书王直和兵部尚书于谦代表百官表态,“天位已定,宁复有他”,这才使景泰帝勉强允许使者出使瓦剌。
景泰元年七月初一,景泰帝以礼部侍郎李实为正使,但却不提让李实迎回英宗之事,这次出使摆明了只是景泰帝的一次试探。
在李实出使后不久,也先又派了一支使团借脱脱不花汗的名义入贡请和,在使臣的再三力请,及百官的劝谏下,景泰又派了右都御史杨善为正使随瓦剌使者回草原商量和议。
而李实这一支使团在达到瓦剌后,受到了也先盛情款待,但由于李实没有得到授权要求迎回英宗,且也先也存了再讹诈明廷一大笔钱财的想法,迎驾之事自然没达成一致,李实返回时,也先迫切的希望明廷早日迎回英宗,并不惜放言威胁,若果八月初五前还不接太上皇,那边关百姓等着吃苦吧。
可实际也先也就是逼急了瞎咋呼,使团一来一回二十多天,等明廷要迎回明英宗,那也早过了也先定的日子,到那时难道会真开战吗?
反倒是李实回京后,也先主动将边境上的军队撤回了,释放最大善于来促成和议,期待明廷迎回明英宗。
李实带回的消息和也先和谈送还明英宗的诚意,令明廷上下都极力主张派使臣迎复英宗回朝,景泰帝拖延不得,只得遵从,可使臣还没选定,就得到第二支使团杨善等人传回的消息,太上皇迎回来了。
4
杨善一行随瓦剌使团于景泰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到达了也先营帐。
也先在拿到景泰帝赐下的敕书时,却看不到丝毫有迎回明英宗的话语,也先当然要询问怎么回事。
杨善这次出使也没有得到授命要迎回太上皇,可杨善却忽悠道:这是皇帝为了成全太师(也先的官职)的威望,若是太师主动送还,则表明太师是诚心所为而不是迫于朝廷的命令。
也先一代枭雄,不可能相信这套鬼话,只是这时也不好反驳,总不能真为此错过送还英宗的机会,和明廷再打一仗吧,于是顺坡就驴认可这个说辞。
但也先不甘心,又提出让明廷奉上财货,杨善又道:太师不要金银就送回太上皇,必然能博个美名,到时让史官好好写写,必然名垂青史。
见明使油盐不进,也先也放弃了最后占些便宜的想法,打着哈哈对杨善道,那回京后一定要在史书上好好写写。
最后本不是来迎英宗的杨善,就这么在也先迫不及待送回明英宗的情况下,居然轻易就迎回英宗皇帝。
所以看英宗回朝始末,虽说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明廷在对待也先的态度上,这中间于谦也是有大功的。
首先于谦力主抵抗,挫败了也先妄图挟英宗攻城的图谋,并且于谦整顿边防,充实边军实力,在军事上采取极其强硬的措施,令也先即便挟持英宗,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让一张好牌沦为鸡肋,也先无法讹诈大明土地、金钱,为了部族的经济,到最后只能和大明和谈,送还英宗也成了必然的事。
1
回朝的英宗被景泰帝安置在南宫,严加防范,只是景泰帝福薄,唯一的儿子还死了,到了景泰七年末,景泰帝染病,无人继统,这就给了阴谋家暗中串联的机会。
内宫的太监曹吉祥在景泰七年十二月时,开始串联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軏,图谋幽居南宫的太上皇复位。
为什么要选太上皇复位,其实还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当时景帝无子,病逝后最有资格继位的就属因土木之变退位的太上皇,以及太上皇的长子朱见深。
而朱见深在百官那里是最被认可的,毕竟明英宗有愧社稷,可朱见深之前是太子,大臣当然倾向于后者。
不过若是朱见深继位,那属于群臣拥立,就没曹吉祥等人什么功劳了,政治投机当然要选最大化的那方,明英宗肯定感激帮助他复辟的人,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曹吉祥等人能得到天大的权势。
于是在景泰八年正月初,景泰帝病重不能上朝后,他的亲信武臣石亨也生出异心,和曹吉祥走到了一块。
为了能使太上皇复辟成功,曹吉祥和石亨又找了文臣徐有贞出谋划策,最后定下了赶在文武百官约定于正月十七日早朝讨论立储事宜前,发动政变。
2
正月十七日凌晨时分,石亨和张軏率领几百人子弟兵混在守御官军当中,通过了长安门进入内城,然后直奔南宫崇质殿,破坏宫墙迎出了明英宗。
随后明英宗被石亨等人抬着入东华门,与守门的官军发生小规模冲突后,终于进入了紫禁城。当时朝会还在准备当中,明英宗入奉天殿,升御坐,鸣钟鼓开启宫门,令百官入朝。
当百官看到明英宗后,无不惊讶,英宗皇帝复辟虽说是通过非正常途径达成的,可此时是非常时期,景泰皇帝病重,估计没多久就会驾崩,到时总要有人当皇帝,而太上皇继位还有有合法性的,这一点无可置疑,在人心惶惶之下,即便有人疑惑,可看到在御座上的明英宗,考虑到英宗毕竟是君,在短暂错愕后百官也就都接受了事实,纷纷跪拜叩头,认可了此次复辟行为。
但当天中午,明英宗在宣告重新即位时,又下达了逮捕大臣于谦和王文,以及景泰帝在司礼监的亲信宦官的诏命。
其实这里边有个问题,那就是在英宗复辟时曾安抚百官,令百官仍旧用心办事,共享太平,笔者认为这可不是托辞。
大家想想看,明英宗经历过土木之变,差点毁了大明,这时候复位当然是底气不足的,按照逻辑只能是笼络重臣,以寻求他们的支持,这样皇位才稳嘛。
可半天不到,明英宗忽然翻脸,太过突兀了,只能是因为复辟成功后,政变集团着急要摘果实的原因。
何解?
3
政变集团多数都是武臣,在文官政治之下没有太多话语权,唯一的徐有贞官职当时不过是副都御使三品官,即便迅速入阁,可在一干老臣当中也是势孤,若是任凭政治轨迹还延续之前的惯性运转,哪会有他们的干政的事。
还是那句话英宗复辟虽不合规,但绝对合法,清除满朝老臣实际不符合英宗利益的,却符合政变集团利益。
为了快速在朝堂站稳脚跟,徐有贞。石亨、曹吉祥采用杀人立威的手段,自然是首选。那么,既然要杀人了,杀谁也是有讲究的。
被杀的人必须得位高权重,且杀了之后不会引起百官的强烈反弹。
在六部堂官中于谦为人正派,性格孤直,得罪人的事没少干,从私人恩怨上讲,徐有贞、石亨都非常恨他,而英宗在被俘期间,受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政策影响,未必没有芥蒂。
所以杀了于谦,即便满世界都知道他是冤枉,也很难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极力去营救于他。
不像其他重臣王直和胡濙,都是五六朝元老,左右逢源、长袖善舞,门生故吏遍天下,选他们开刀,政治成本太高,很容易让他们运作百官抱团敌对,这就得不偿失了。
在于谦被捕的几天内,明英宗一直在犹豫,毕竟于谦有大功于社稷,怎能随意处死?
可徐有贞等偷换概念,给于谦按上图谋迎立外地藩王为帝的罪名,以此劝谏明英宗,说不杀于谦夺门复辟师出无名。
按照徐有贞给英宗的解释,英宗继位是为了阻止于谦谋立外藩的阴谋,才发动夺门之变的,这是偷偷隐去了英宗继位应有的合法性,让英宗陷入徐有贞等人营造的逻辑陷阱里,以为只有夺门这种途径他才能重新登上皇位,杀于谦才能令夺门复辟名正言顺,这才促成了英宗下定决心处斩于谦。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李贤给明英宗分析,告诉他根本不需要夺门冒险,景泰驾崩,百官自然会去迎,纵观全局获利的只是政变集团的小人们,由此明英宗恍然大悟,下诏彻底否定了夺门政变。
于谦死的冤枉,最后于成化初年被平反。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石灰吟》,道出了于谦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而于谦之死,让人想起岳飞,他的死与岳飞基本相同,却又有了延伸,让人不得不感叹,历史,总是出现惊人的相似。
明英宗在御驾亲征瓦剌时,五十万大军被打败,而且败得很惨。光叫上名字的大小官员战死五十多位,军队死伤无数不提,关键是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了。
在北京的明朝官员们各个惊慌失措。国不可一日无君,他们立明英宗朱祁镇的胞弟朱祁玉为帝,(有点像宋朝赵构)史上称明代宗(明景帝)。这时瓦剌大军兵临城下,明代宗派与岳飞之才的,兵部尚书于谦带领大军抗敌。
瓦剌被于谦打败,有意和好,说愿意将明英宗归还。与赵构一样,明代宗也不想迎回被俘虏一年多的哥哥。很明显的事,哥哥回来,谁当皇帝?
这时候,于谦偏偏极力主张迎回英宗,明代宗刚刚做皇帝一年多,全依仗于谦支持,于谦的态度,明代宗勉强同意了,派出使者去说和。
不料,使者杨善也没有体会到代宗的意思,他变卖家产,巧舌如簧的硬是在没有代宗圣旨的情况下,把英宗给接了回来,他认为是大功一件,却不知给两个皇帝带来了莫大的麻烦。
明代宗显然也有准备,为了自己的皇位,将英宗软禁起来,平心而论,还是不够狠。七年后,明代宗病重,期间他废了太子朱见深(英宗的儿子),立了自己的儿子。拥护英宗的石亨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重新掌权的明英宗,对以往的仇敌痛下杀手,首先以谋逆罪将于谦处死。
可以说,于谦是与岳飞形同相似的英雄。他是极力主张迎奉英宗回朝的,按说应该是英宗的恩人。可是,他不同意英宗回来重做皇帝,并且在抗击瓦剌时,并不受他们有英宗做人质的要挟。这应该是英宗杀于谦的唯一理由。
由此可想而知,岳飞要是迎二帝回朝,他的下场也该是“谋逆罪”。那就不用秦桧等人罗略证据,害岳飞就不是“莫须有”,而是“必须有”了。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于谦他与岳飞一样,没有看透这个历史的规律。如同打仗一样,只是政治的需要,战术要服从战略的需要;做臣子或是打工者要领会领导意图,才能成为官场,职场的“不倒翁”。于谦之死,就是他不能体会明英宗的意图。
景泰八年(1457年)者正月十七日,大将石亨与宦官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向朝廷宣布谕旨完毕后,将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 史称“南宫复辟”。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处死并暴尸街头,家产抄没入官,家属遣去戍边。指挥朵儿不顾个人安危,多日在于谦被处死的地方痛哭,洒酒祭奠,都督同知陈逵为于谦的忠义所感动,于是将他的遗骸收殓起来,次年将其葬于杭州,那英宗为何如此痛恨救大明于累卵于谦,将其残忍杀害于街头呢?
正统十三年(1448年)明英宗朱祁镇受到宦官王振的唆使,不顾于谦等人的劝阻执意要亲征瓦剌,不幸被瓦剌也先俘虏,消息传回京师人心大乱,作为明朝中枢的朝堂更是慌乱,此时,国家无主,太子年幼,强敌环伺,为稳定朝野军心, 诸大臣便奏请皇太后张氏,立身为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新皇,郕王朱祁钰不同意,在于谦的坚持下朱祁钰才登基为帝。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明史·于谦传》这让被被俘的朱祁镇对于谦很是不满意,但是自己又无可奈何只好隐忍。
再就是朱祁镇被俘以后,瓦剌也先欲以朱祁镇为诱饵,与明朝议和释放朱祁镇,但是这个技俩让于谦识破了,于谦不同意议和坚持出兵,最终在于谦的坚持情况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瓦剌也先也撤出了北京地区,使大明朝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于谦不顾朱祁镇的生死,执意与瓦剌作战,这让大明前任君主的朱祁镇很不满,虽然后来于谦通过其它方法将他接了回来,也是顶不住这一次对他的伤害,人都是这样纵然你对他千好万好,一次不好就啥都不好,何况还是古代社会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呢!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以后,在徐有贞、石亨等人的诬陷下,立即被捕下狱隔日便被斩于街头。当初瓦剌也先进攻北京,徐有贞提议迁都南京,兵部尚书于谦说:“提出南迁的人,可斩了他”,于是颇为沮丧的徐有贞便对于谦产生恨意。在景泰帝登基以后,因徐有贞曾提议南迁遭到人嘲笑,因此也迟迟得不到升迁,急于进取的徐有贞便四处游说,希望有人可以在皇帝面前替他说好话,但是效果不怎么好,于是徐有贞又去托于谦门下之士游说于谦,希望谋得国子监祭酒一职,于谦便为他向皇上提出请求,皇上便问:是那个提议南迁的徐珵?此人此人为人险诈,将会坏学生们的心术。”“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明史·徐有贞传》。
没有当上祭酒一职的徐有贞,不知道于谦向皇上推荐了他,以为于谦借着手中的权势故意打压他,殊不知是皇帝不愿意用他,因此,徐有贞对于谦的积怨极深,以至于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病危之时,石亨、徐有贞等破南墙迎英宗复位,便立即将于谦等逮捕下狱,英宗还在犹豫说:“于谦确实有功于社稷。”并不想杀他,但是徐有贞上前说:“不杀了于谦,此次行动便没有借口。”于是朱祁镇同意杀于谦,隔日于谦被斩于街头,他所推荐的官员被杀或流放。几天后他的死讯传到孙太后的哪里,孙太后为他伤心了好几天,此时的英宗也为啥于谦感到后悔,可为时已晚。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明史·于谦传》可见于谦一心为国,诚心的帮助他人,反糟他人记恨以至于谗言陷害他,让他惨死街头,甚至都没有人敢去祭拜他。
于谦是个大功无私,一心只想着国家的人,所以就看不起那些主张南迁和一些怕死的功勋旧贵们,再加上他刚毅的性格得罪了朝堂上的血多大臣,许多大臣也想将他拉下马, 好在有景泰帝相信他,让他得以施展才华,为国家选人也是不拘一格,如石亨。石亨本来因犯法而遭撤职,于谦请求宽宥而留用他,还让他总领十营兵马,但他惧怕于谦,不敢肆意妄为,所以也不喜欢于谦。
在德胜门战役胜利后,石亨功劳远不如于谦却得到世袭封侯,觉得心中有愧,便上书皇帝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赴京任职,于谦推辞但景泰帝不同意,于谦说: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我的儿子从大义上讲,不能只顾私恩,而且石亨位居大将军,不曾听说他举荐一名隐士,提拔一名军队中身份卑微的人,补充国家军队,却唯独推荐我的儿子,这能得到舆论的支持吗?我对于军功杜绝侥幸之徒,决不敢让儿子去冒功”“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明史·于谦传》。
于谦一心为国不为自己及家人谋私利的作法是及其可贵的,可是在石亨的眼中却不这么认为,使得的石亨对于谦也是积怨极深,虽然,石亨是于歉推荐并重用的人,却依然阻挡不了石亨在英宗复辟之后,对皇帝进谗言,对于谦落井下石。
由此可见于谦这个人刚毅为国,却没有得到朝臣们的认同,以至于自己英宗复辟之后,谁都想借换皇帝的机会,将于谦至于死地而不得翻身,为自己的升迁换取机会,只是可惜了于谦这么一个,忠心耿耿为大明江山社稷人才。
于谦的死,一直是大明百姓心中永远的痛。明英宗为什么要杀于谦呢?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明英宗朱祁镇是大明第6代和第8代的皇帝,当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的时候,他只有9岁。朱祁镇即位之后,因为年幼,朝政由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主政。
太皇太后张氏,是朱祁镇的祖母,朱瞻基的生母。
年龄较大的太皇太后没过几年就过世了,大臣“三杨”也渐渐散去,朝廷里由朱祁镇的宠臣宦官王振专权。
公元1449年,在王振的怂恿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渴望像父亲一样征战沙场。于是,发动了“土木堡之变”。
这次的变故,使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也先总拿被俘的皇帝来找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谦力排众难,拥立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
第二年,在于谦多方努力下 ,朱祁镇被瓦剌送回了大明。回来后的朱祁镇,被明代宗朱祁钰软禁在了南宫。
7年之后,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大臣的帮助下,朱祁镇成功复辟。
重新登上皇位之后的朱祁镇,立刻就杀了于谦!
有人说,朱祁镇杀于谦是因为仇恨。
朱祁镇出征前,将国家和政权都交给了自己信任的弟弟朱祁钰。
结果,自己打了败仗被俘瓦剌后,朱祁钰夺了自己的皇位,还把儿子也从太子之位赶了下去。
自己好不容易回来了,却又被朱祁钰无情地软禁在了南宫,过了7年暗无天日的日子。
所以,朱祁镇是恨弟弟朱祁钰的。
这一点,我们从朱祁钰死后,朱祁镇给了他一个叫做“戾”的恶谥,就知道朱祁镇有多恨朱祁钰!
而于谦,是拥立朱祁钰并辅助朱祁钰的主要功臣。那么,朱祁镇迁怒到于谦的身上,那是自然的。
但是,从朱祁镇第二次登基之后来看,他在朝廷还是比较平稳的,没有出什么大事。这一点,说明经过许多事情之后,朱祁镇成熟了许多。
于谦,是什么品行的人?他拥立朱祁钰的初衷是什么?想必朱祁镇比任何人都清楚。
纵然朱祁镇因为朱祁钰有些仇恨于谦,但是,他却没有必要因为这种心结,去杀一个大明的忠臣,而被世人诟病。
因为,朱祁镇是皇帝,他的出发点更多应该站在自己的皇位上。所以,仇恨并不是朱祁镇杀死于谦的主要原因。
“夺门之变”之变发生后, 朱祁镇最需要的是给自己的这一行为正名,就像朱棣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正名一样!
当初,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他的部队进入南京后,就叫方孝孺给他写一份登基的诏书。 结果,方孝孺誓死不从,朱棣便杀了他十族。
朱棣为什么非要方孝孺写诏书呢?
建文帝朱允炆是燕王朱棣的侄子,朱棣起兵造反,是谋权夺位,为世人所不耻。而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辅佐大臣,深得朱允炆的信任和尊重。
如果方孝孺给朱棣起草诏书,就是在借方孝孺的笔,从另一个层面告诉世人,朱棣登基皇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同样的道理,朱祁镇通过杀于谦,来洗白自己的“夺门之变”。
朱祁镇为什么要发动 “夺门之变”呢?因为朱祁钰的辅佐大臣于谦要谋反!
话说各位大臣上奏明英宗,赶紧杀了于谦。明英宗有些犹豫,说:
\"于谦是有功劳的。\"
接着,徐有贞说了这样一句话:
\"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徐有贞的这句话,说到了明英宗的心坎上了。所以,明英宗为了洗白自己的这次政变,只好杀了于谦。
徐有贞的一句话,就决定了于谦的生死,身为皇帝的朱祁镇怎么就这么听他的话呢?
大家别忘了,朱祁镇被弟弟朱祁钰囚禁在南宫,整整7年。当徐有贞他们带着大臣,撞开南宫的墙,正在看书的朱祁镇惊慌不已,他以为是弟弟派人来杀他了。
直到他们跪倒在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才知道,自己得救了。
也可以说,这个皇位是石亨、徐有贞他们给朱祁镇的。
这些人在这次的“夺门之变”中,无疑是大大的功臣。而这些所谓的“功臣”其实和于谦早就不合。因为于谦为人正直,忠义。
所以,朱祁镇一上台,这些人就迫不及待地借皇帝的手,除掉了他们的头号政敌——于谦。
朱祁镇又何尚不知道,这些“功臣”心中的小九九呢?
于谦死后一年,石亨他们一伙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兵部尚书陈汝言是石亨的党羽,他被查出贪污赃款累计巨万!
朱祁镇当着大臣的面说 :
\"于谦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这一句话,就说明了死去的于谦在朱祁镇在心里,其实是清白的。
接着,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互相狗咬狗,最后全部被明英宗诛杀。
毫无疑问,这一帮所谓的“功臣”对于谦的指责,是颠倒黑白的。此时,离“夺门之变”已经过去了很久。
“夺门之变”中的冤魂野鬼,现在飘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朱祁镇第二次登基之后,已经消灭了所有的阻碍,一切似乎都步入了正轨。
三少说:
有人说,皇帝是个高危的职业。
其实,皇帝身边的大臣,又何尚不是高危的职业呢?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张軏等率领几百名子弟兵直奔南宫崇质殿。撞破宫墙后,迎出了朱祁镇。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簇拥下进紫禁城、入奉天殿、坐到了皇帝的位置上,随即命令鸣钟鼓开宫门,传百官入朝。这串动作,宣布了明英宗的复辟。
百官入朝,看到高高在上是明英宗,都面面相觑。但转念一想,景泰帝病重,太上皇继位自有合理与合法性。所以,尽管有疑惑,还是收敛了惊讶的表情,纷纷跪拜叩头,承认了现实。英宗趁机安抚百官,令他们各就各位,用心办事,共享富贵。
复辟成功了!明英宗就在当天中午,命令逮捕大臣于谦和王文。
众所周知:土木堡之变,严重削弱了国力,差点毁了大明,朱祁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理,如果英宗还懂得廉耻,复位应该不会理直气壮,最低要照顾下满朝文武的感情。可半天不到,明英宗就翻脸了,真有点匪夷所思!如果不是政变发起者急功近利,怎么也不会以有这样的变故,毕竟,屁股还没有坐热呢。
显而易见,尽管事起仓促,但英宗对政变的发起者们是有过承诺的。
明英宗为何要杀于谦?
1.为“回报”政变功臣。杀于谦,政变集团成员都获益
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自然会想到自己因为拥立之功将成为朝廷新贵,立威是必须的。杀人就是立竿见影的立威手段,被杀者位高权重,才有实际效果。于谦清白正派,忠贞为国,北京保卫战时,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是后部尚书,符合这个条件。英宗为“回报”政变功臣,不得不这样做!
2.早先,于谦的方略,也让朱祁镇顿生杀机!
英宗在北国当俘虏期间,对于谦提出的“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政策方略,心存芥蒂,甚至怀恨在心。英宗从北国归来,作为景泰帝的股肱之臣,于谦并没有给他特殊关照,这也让英宗很是恼火!于谦一心为公,性格耿介,得罪了很多人。杀他,不变有大波澜的。
3.徐有贞等人的推波助澜。
于谦被押期间,在杀与不杀的问题上,明英宗一直犹豫不决。毕竟于谦有功于社稷,天下人都有目共睹。徐有贞早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他们处心积虑,给于谦安上了“图谋迎立外地藩王为帝”的罪名。这意思就很明确了,我们搞政变,不是搞政治投机捞资本。我们赌上身家性命迎出你英宗复辟,就是希望你出来粉碎于谦谋立外藩的阴谋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只有杀了于谦,你复辟才名正言顺,我们政变才师出有名。这是一石二鸟的安全策略。这才促使英宗下定决心处斩于谦。
于谦是冤枉的,作为明朝忠臣,他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的权贵。国家危机存亡之秋,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正义与公道,力挽狂澜,使大明转危为安。由于被权臣奸臣共同嫉妒,死于非命。几百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怀念!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延续,以及明英宗朱祁镇返回北京,于谦功不可没。然而,当朱祁镇复位后,干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处死于谦。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并不是他和朱祁镇的恩怨,而是于谦已经威胁到了帝王的权威。
实际上,于谦被冤杀的原因和岳飞被冤杀的原因相似,都是因为权柄过重,对皇权产生了威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生于浙江杭州。于谦出身官宦世家,高祖曾在元朝为官,祖父曾任杭州路大总管,后任工部主事,其父虽隐居不仕,但一直在家中教育于谦。永乐年前,于谦中进士,由此踏上仕途。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汉王朱高煦曾起兵谋反,此役,于谦曾随朱瞻基亲征。后来,朱高煦投降,朱瞻基命于谦历数其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也被吓得瑟瑟发抖。
这一次,于谦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仕途有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朱祁镇时代,由于为官清廉、政绩颇丰,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前已经做到了兵部左侍郎。或许没有土木堡之变,于谦这辈子能够安安稳稳的混到内阁首辅,然后光荣退休。
然而,谁也没想到,土木堡之变后,对大明有再造之功的于谦,终其一生都没能入阁,更别提首辅了。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生擒,整个京城人心惶惶,徐有贞等人还声称星象有变化,建议迁都南京。
面对危局,于谦站了出来,提议南迁之人应当全部斩首,京城是天下根本,必须全力保卫北京。随后,在朝堂之上,文官集团请求诛杀太监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党羽,锦衣卫指挥使马顺站了出来呵斥百官。
矛盾一触即发,随着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出拳殴打马顺,朝堂文官瞬间乱作一团,将马顺当场殴打致死,血溅朝堂。这件事让监国的朱祁钰害怕到了极点,正准备起身跑路,结果于谦拉住了朱祁钰,义正言辞的说到;马顺罪该万死,打死勿论。”
此事之后,于谦在朝堂上的权威瞬间提升。后来,于谦提议朱祁钰继承帝位,以此稳定京城军心、民心。说实话,这件事是于谦为国为民的表现,因为朱祁镇已经被俘,朱祁镇之子朱见深年幼,根本不足以稳定民心,而且朱见深做皇帝,那将士们在对阵瓦剌时必将畏首畏尾,不敢拼尽全力。
因此,当时的选择只有拥立朱祁钰,才能保住京城。
然而,这一次拥立之功,不仅使于谦威望提升,更使于谦在帝国内权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这件事也让朱祁镇对于谦产生了恨意,毕竟自己身陷瓦剌,而你于谦作为臣子,不思救主,却在京城拥立自己的弟弟。这也为于谦后来被杀埋下伏笔。
接下来,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领导明军大败不可一世的瓦剌,两相对比之下,也让朱祁镇颜面扫地。再说朱祁钰,由于没有执政根基,朱祁钰必须依靠于谦稳定朝政。如此,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俨然已经成为了帝国权力最大的人。
从北京保卫战到夺门之变的几年中,于谦确实兢兢业业,对明帝国贡献颇丰,而且从不贪污受贿。但有一个不挣的事实是文官集团在发展壮大,而且于谦的权力也在稳步提升。如此,不仅朱祁钰对于谦言听计从,甚至连明朝的施政格局也随着于谦的权力进行了调整。
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用一人,必密访谦。——《明史》
朱祁钰对于谦言听计从,在朝廷用人方面必要征求于谦的同意。无论于谦是不是出于为国为民的忠心,于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帝王的权威。而且,这些被提升的官员又该如何,到底是支持皇帝的,还是支持于谦。所以说,下级不要越权,否则后果很严重。
另外;
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明史》
按照明朝祖制,六部的大事,一定要呈奏内阁,但在于谦辉煌时,于谦竟然越过祖制,专断行事。
不贪污、不好色、不结党营私,而且一心为国为民。在帝王的眼里,这样的人到底想要什么,即便他不要,那天下的民心又会如何?
也因此,当夺门之变发生时,朱祁钰躺在病床上听到有人越权行事,敲响集结朝臣的钟声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于谦,以此可见于谦在当时的影响力。
而听到太监说是朱祁镇后,朱祁钰静静地说了几个“好”字,然后又躺下了。
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复辟录》
朱祁镇成功复辟之后,必须要对从龙之臣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进行赏赐,以此稳定众人。而于谦总览朝政,他便成为了众人的活靶子,只有除掉于谦,才能将战果(权力)分给众人。
于是,徐有贞进言朱祁镇;不杀于谦,师出无名。
随后,于谦被扣了一个天大的帽子;意图迎立外藩。这件事等同于谋反,因此,朱祁镇等人的夺门之变则被包装成了维护明朝的正统,不得不采取的行动,诛杀于谦也就合情合理了。
综合于谦被杀的原因,其中有一部分是朱祁镇出于个人怨恨。但是,更多的则是于谦太过专权,北京保卫战中拥立帝王,随后又总览朝政,以个人权威改变了明朝的施政格局,影响了帝王的权威。这也是朱祁钰至死没有让于谦入阁的原因。
而夺门之变发生后,朱祁镇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将诛杀于谦的责任全部推到徐有贞等人的身上,以此完成权力的重新分配,稳固帝王权威。所以,于谦虽然对明朝有再造乾坤之功,死的也确实很冤,但他的死却是必然的。
明英宗土木堡被俘之后,如果没有于谦等人指挥北京保卫战,不但明朝危矣,明英宗就算不死也得沦为儿皇帝,而正是在北京保卫战中,明军击败了瓦剌,明英宗才有机会被杨善接回来,可以说没有于谦等人的努力,明朝的江山的确就和明英宗没啥关系了。
于谦
明英宗被接回来后,位置一直都非常尴尬,因为他的弟弟明代宗根本就不待见他,直接把他软禁在了南宫,但是光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在明英宗亲征瓦剌时被立为太子,之后因为太子年幼,临时监国的朱祁钰被于谦等人推举为新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胜利后,危机也解除了,他就开始担心自己的权力不稳,所以即便瓦剌表示愿意送回明英宗,他也不愿意要,而明英宗最后还是被接了回来,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明代宗的担忧,毕竟朱见深不是自己的儿子,自己后世的评价会怎样很难说,而皇帝也是有私心的,肯定也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大统。
明代宗朱祁钰
所以明代宗不惜花钱贿赂大臣,找机会废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是朱见济早早的病逝了,明代宗更焦虑了,身体也拖垮了。在对抗瓦剌师,立下大功的于谦,石亨等人得到了明代宗重用,于谦最受明代宗倚重的,他奏请的事没有一件不批准的,最难得的是于谦位高权重,但是仍然能保持清廉公正,一心为国。
也因为于谦这种耿直的性格,很遭人记恨,明英宗病重后,对于谦也渐渐疏远了,反而更信任石亨,一天明代宗召见了石亨,对他一番嘱托,石亨见到明英宗的病容后,知道明英宗时日不多了,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石亨联系张鞁,曹吉祥等大臣,决定拥立朱祁镇复位,这样一来,三人日后必定能飞黄腾达。
石亨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石亨,曹吉祥,张鞁,徐有贞等数十名大臣,联合京师营兵撞开了南宫宫墙,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第二天上朝时,大臣们看到皇位上的人是朱祁镇,朱祁镇说道:“景泰皇帝病重,群臣拥立朕复位,你们各司其职。”
于谦、王文等大臣,在土木堡之变后,建议立朱祁钰登基,北京保卫战后,也是于谦等人劝明代宗迎回明英宗,但是于谦在明代宗时期备受重用,甚至有些专权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石亨等人怕于谦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就诬告于谦、王文等大臣谋反,图谋不轨,要求明英宗处死于谦。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犹豫再三,最后徐有贞对明英宗说道:“如果于谦活着,陛下复辟出师无名。”这提醒了明英宗,让他最后下定决心处死了于谦。明英宗不只是杀死了于谦,明英宗把明朝的气节,明朝的精神一块给杀死了,国家动荡,江山凋敝都还有救,精气神死了明朝也注定走向腐朽衰亡。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于谦被杀,罪名是意欲之罪,就是心里想骂皇帝的意思,这点跟秦桧给岳飞罗织的莫须有罪名一样。这样的罪名是很没天理的,一点证据都没有!但是英宗为什么不惜背上骂名也要杀于谦呢!
明英宗当过两次皇帝!第一次当皇帝时亲征瓦剌被俘。这时候瓦剌利用英宗的身份,一路破关,很快就打到了北京城,在这紧急时刻,于谦扶植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当皇帝,改英宗为太上皇!英宗的身份立马失去了作用。在北京城下,于谦领导明军与瓦剌展开血战,瓦剌不敌只得带着英宗退回草原!当上皇帝的朱祁钰对于谦很信任,给了他很大的权利!于谦这个人吗,一生清廉,性格耿直,眼里容不得沙子!有一天他的好友石哼的弟弟贪污落在了于谦手上,石哼求情,结果于谦半点面子不给!要知道当年和瓦剌的决战,石哼也是出了很大力的,结果于谦这么不给面子,于是石哼心里就开始记恨起于谦来,只是于谦现在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惹不起而已。
英宗跟着瓦剌到了草原,由于失去了皇帝的身份,瓦剌也不待见他。后来有一天,瓦剌的头领觉得养着英宗费粮食,不如跟明朝换掉实用的东西还好些,于是英宗就被放了回来!对于回来的英宗,他弟弟感受到了威胁,于是被关在一个叫做南宫的地方!
这时的石哼一直在寻找机会复仇!英宗的归来让他感到了希望。恰好有段时间,朱祁钰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几乎不能处理政务!趁着这个机会,石哼伙同朱祁钰身边的太监曹吉祥把英宗放了出来!于是英宗英宗复辟成功,第二次当上了皇帝!
刚即位的英宗帝位不稳,还要仰仗石哼等人,于是杀于谦的事就很自然的提出来。虽然知道于谦是忠臣,但是万般无赖的英宗还是下旨杀了于谦!后来皇位坐稳后的英宗也将石哼曹吉祥等人全部诛杀!
于谦面对的其实是一个在封建时代无法避免的问题,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当君主和国家的利益一致的时候,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就是忠君,君与国是一体的,但是当君主与国家分离,或者目标不一致的时候,作为臣子,该怎么办呢?选择继续忠君呢,还是选择爱国?一般情况下,无非就是皇帝的个人爱好、欲望、利益和国家利益不一致,大臣还可以选择文死谏,但当君主和国家分离的时候,情况就更复杂了。
这种冲突比较集中的出现,就是在文天祥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忽必烈派了很多人去劝降,文天祥都不为所动。这其实都好说,因为对文天祥来说,这些人都是叛徒,只要横眉冷对就可以了。但是当忽必烈派宋度宗来做说客的时候,对文天祥来说就是个难题,度宗曾经是他的皇帝,你现在还听不听他的呢?但文天祥认为,虽然度宗已经投降了,但是有人另立了皇帝,宋朝还没有完全灭亡,他可以拒绝度宗的劝降。
于谦碰到的情况还要特殊一些。英宗被俘之后,于谦在北京留守,当时的监国就是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景泰帝。但在当时群臣纷纷建议拥立郕王继位的时候,于谦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态度。因为当时还有其他选择,包括拥立英宗的儿子见深、襄王等,于谦比较倾向于拥立见深,但由郕王来监国。但在群情激奋的拥立郕王的时候,于谦也并没有明确的反对。因为对他来说,当时第一位的任务是先调集军队,参加京城保卫战,至于谁做皇帝,他并不是特别在意。
实际上,在也先挟持着英宗到处敲诈的时候,就已经让边关的明朝守将感到很为难了。也先动不动就让英宗下诏,让守将献关投降,但大多数守将都不肯奉命,而宁肯接受来自北京的命令,顽强抵抗。也就是说,虽然他们连像于谦那样在拥立谁来当皇帝的问题上发言的权力都没有,他们也很清楚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在国家与君主分离的时候,宁可终于国家。如果他们个人感情上过意不去,可以派人以奉献的名义送财物给也先,再转交给英宗。
也就是说,如果英宗把自己和江山社稷、国家利益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在拥立郕王继位的问题上,只要没有明确的极力反对,就是不忠于自己,就该死,那么当时明朝的大臣可能基本上都该死,没几个能留下的了。但反过来说,正是因为于谦能够率领明军打赢京城保卫战,击退也先率领的瓦剌军队,让明朝转危为安,才能改变双方的敌我态势,迫使也先在之后主动千方百计的把英宗送回来。在这个意义上,于谦只是间接为英宗回朝做了贡献,但不是直接的贡献。
于谦和景泰帝的关系也并没有多好,但在整个景泰时期,因为于谦在击退瓦剌问题上的卓越功勋,他的地位自然是比较重要的,景泰帝对他也是尊重的,而且在重大问题上于谦一般态度也都是比较谨慎的,尤其是在景泰时期太子废立、朝见英宗等问题上,于谦的态度都不是特别明确,大体上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所以,在景泰时期,景泰和于谦的关系不完全是君臣关系,甚至可以视为某种程度上的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各自发挥各自的功能,但基本上能够维持大局。
夺门之变后,在杀不杀于谦的问题上,英宗一开始也并没有主张杀于谦。虽然他先是在草原上当俘虏,回到明朝后又被软禁在南宫,但于谦对明朝危而复安的贡献,他无疑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当徐有贞提出要杀于谦的时候,英宗显得很迟疑,比较犹豫,这就是因为,他大概也清楚,杀于谦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他把自己和明朝的江山社稷放在了对立的位置上,为了他自己,杀了国家柱石,实际上也等于把于谦硬生生的和景泰帝捆绑在了一起。
于谦这种在拥立皇帝问题上的谨慎态度,视为皇帝家事,其实在当时是许多比较职业化的儒家官僚的正常态度,而且一直都存在类似倾向。所以,于谦这种人其实是既可以为景泰所用,也可以为英宗所用的。英宗杀了他,等于自绝后路。几年之后,边境又出现危险,恭顺侯吴瑾就对英宗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英宗听了也无言以对。到英宗晚年,对杀于谦明显感到后悔,连他的母亲孙皇后都对英宗杀于谦感到不可理解。所以到成化初期,就给于谦平反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皇帝的格局问题。自己的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主动把自己与国家融为一体,自然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忠诚和拥戴,也不用担心无人可用,如果自己要故意把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强行扭曲国家利益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自然会让自己的敌人越来越多,而觉得可用之人越来越少。英宗在杀于谦的问题上屈从于徐有贞和石亨、曹吉祥等人,才让自己复位之后一度受制于这些人,只能“徐徐除之”,倘若他留下于谦,朝廷的格局自然会平衡一些,他也就更加从容了。
于谦之所以被复位的明英宗杀害,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一是明英宗昏庸,二是明英宗个人的主观意愿,他心中是想这么做的,三是个别臣子为了争宠而故意为之,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叠加起来,最终导致了于谦被明英宗杀害。
影视剧中的于谦
也许这么多很多人会不认可,但是我认为明英宗他作为一位帝王,忠奸不分、善恶不分,就不能称为明君,而只能是昏君。这在他第一阶段掌握大权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在“三杨”的辅佐下,明朝一切井然有序,国家有序发展,而当“三杨”先后去世,以及太皇太后去世后,明英宗掌握实际大权,而重用宦官王振,从这一点他就是一位昏庸的皇帝,也正是他的昏庸才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被瓦剌所掳走。
在第二次还朝之后,特别是再一次登上皇位后,对于朝廷即便再不了解,但明英宗应该知道在自己被俘后,是哪些大臣为了大明江山拥戴弟弟朱祁钰登上皇位,继而保全大明王朝,打败瓦剌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的,于谦的名字和能力他绝对不会陌生。而一位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忠臣于谦,在几位其他臣子的诽谤中就能让明英宗做出斩杀的决定,足可见他的昏庸和无能。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
明英宗被俘后,于谦等大臣力荐英宗弟弟朱祁钰登基做帝,来主持大明的江山,最终实现了大明王朝皇帝顺利继位并保持国家政权的稳定,而且在于谦等大臣的辅佐下,明朝各项事业的发展也确实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而且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败了瓦剌的阴谋计划。这些作为明英宗相比也都知道什么情况,但是于谦不管是力荐弟弟朱祁钰登基,还是带领朝臣推动大明的发展,但是他在如何救回明英宗的问题上,好像是没有什么建树和动作,在明英宗这里,个人的好恶已经超越了国家的存亡,他认为于谦作为朝中忠臣对如何营救自己根本就不关系,也没采取什么措施,何况,在迎明英宗二次复位的过程中,于谦并没有像其他的大臣那么积极主动,也没有参与“夺门之变”,这更加让明英宗对于谦不满,于是当有人在他面前诋毁于谦时,他只是象征性的反驳以下,最终还是混淆视听,杀掉了于谦。实际上,在当时就迎回明英宗的问题上,明代宗的意思是否定的,但还是在于谦的建议下才派人去与瓦剌人对接的,明英宗应该感谢于谦。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和明代宗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于谦等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后,这些明英宗时期的大臣们又开始专心致志辅佐明代宗,但当明代宗病重之际,而且他所立的太子又早亡的情况下,一些大臣们又开始了做起了投机倒把的事情。明代宗病重让他们看到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于是几个追名逐利的大臣私底下互相窜通,实施了夺门之变,将明英宗再一次请出坐上皇位。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他们所料,明英宗被抬出,一边坐在御辇上,一边还问迎他出来的这些人都叫什么名字,以便日后好给他们加官进爵,这些人当中就没有于谦,否则于谦也不会死。而复位成功后,最终为了复辟出师有名,将于谦定为谋逆之罪,处斩。
影视剧中的袁绍
明英宗对待于谦让我想起了三国时期袁绍对他的谋士田丰。官渡之战前田丰极力劝谏袁绍不要讨伐曹操,应该坚持持久战,而被袁绍下令关进监狱。
影视剧中的田丰
袁绍带着大兵与曹操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最终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了袁绍大军十万。当狱卒将袁绍战败的消息告诉监狱里的田丰时,田丰深知自己的死期将至。就在袁绍败回河北的时候,自己内心也十分尴尬,不知道如何面对田丰,而平日与田丰存在过节的逢纪在袁绍面前进了谗言,最终田丰被袁绍下令处死。
《速度与激情10》宣布将引进内地 《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发布点 《龙马精神》发布海报成龙眼中写 金智秀solo出道曲预告视频 《一杯上路》超前点映火热进行观 成龙哽咽称市场不需要动作演员了 电影《龙马精神》即将上映 铃芽之旅为何能超过超英大片 高圆圆骑车回家 明星刘昊然考编成功,稳稳端起铁 超模贝拉哈迪德穿小背心踩皮靴时 林志颖车祸记者会举行 弟弟林志 《迷失之城》曝“冒牌英雄”预告 46岁舒淇做瑜伽秀好身材 四肢纤 郭碧婷爸爸说吃冰消消火气 留言 李湘晒王诗龄活动近照 黑白格连 金贤重回应当爸:妻子怀孕了正在 经纪人回应林志颖近况 已接受手 李钟硕最新简历照公开 多个风格 王冰冰朋友圈宣布恋情?同事:她 吴磊方回应延毕:因参加校外实践 网友爆料德云社已经被约谈 张九 金宣虎私生活风波后首度公开露面 《鱿鱼游戏》李瑜美捐护肤品 为 金莎新冠痊愈后首亮相 穿一身白 于正晒光头照吐槽天气热 网友调 董洁带儿子出席活动 13岁顶顶眉 霍思燕一家环球影城游玩被偶遇 何超莲晒和窦骁出游照 两人互相 韩国HYBE娱乐与金佳蓝解约 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