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三千多字的长回答,我们除了会讲到睢阳防守战的过程,还会分析当时唐朝和安史叛军的态势,并以此说明张巡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贡献。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讨论历史事件,如果脱离时代背景是没有意义的,张巡苦守睢阳的战役也是如此。
先来看当时的战争形势,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政府昏招迭出。
从某种程度上说,安禄山有机会叩关而入占领长安,还有赖李隆基的配合。玄宗幸蜀后,肃宗取而代之的消息传到长安,一时间长安城内谣言四起,盛传李亨召集西域大军,欲重夺长安。再加上,李光弼在河北不断击败史思明叛军,收复了河北一带。
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军中一些部族军队首先出现了动摇,同罗(契丹)、突厥兵等率先逃离了长安。
长安百姓以京兆尹崔光远、长安县令苏震为首,发动的“长安西市杀贼”事件。虽然,最终被残酷镇压,但对叛军造成了极大的心里震慑。
在肃宗抽调西域唐军勤王的过程中,叛军核心也出现了裂隙。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父自立,继皇帝位。帮助他弑父的谋臣严庄,虽人品卑劣,但颇有些战略眼光。
他准确的判读出,唐朝苦苦支撑全都有赖江南的赋税和粮食。因此,他给安庆绪除了一条釜底抽薪的毒计,使其派遣大将尹子琦率十几万精锐兵力,延睢阳渠南下江淮。
时任睢阳太守许远,深知睢阳座控睢阳渠要冲,为叛军南下咽喉,早晚必至,自己手下能者寥寥难以抵挡,便向周边唐朝宗室亲王求援,但临淮节度贺兰进明坐而不救,只有张巡带领部将雷万春、南霁云及部卒二三千人,自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来援。
张巡与许远汇合后,因许远不识兵事,便将军权尽数委托于张巡,自己则负责后勤保障。公元757年正月末,睢阳保卫战打响。当时城中只有五六千军卒,张巡亲自登城血战,鏖战十六昼夜,立挡叛军于城下。
除困守孤城外,张巡趁黑夜浓雾,命南霁云率领死士,夜袭叛军大营。夜雾之中,叛军目不视物,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及至天明,叛军数座大营被焚,尹子琦无奈领兵退去,第一次睢阳保卫战以唐军获胜收场。
但叛军南下的战争策略,不会因一次受挫而改变。三月,在庄严的严令下,叛军再度来袭。
这次,张巡一反上次困守的态势,亲率众将与叛军野战,重挫叛军先锋。但睢阳毕竟兵卒稀少,大量叛军到达后,睢阳保卫战再次变成了血腥的城市攻防战。
时近五月,睢阳城外麦熟,叛军割麦收粮以充军粮。张巡见状,命人故布疑阵,于城上击鼓、摇旗,如是三次迷惑叛军,当叛军戒心松弛,专心收麦之时。
南霁云领骑兵直冲尹子琦大营,攻破营门、斩将夺旗,纵火焚营。同时,雷万春领部卒夺取叛军收获的新麦,不能运走的全部放火烧毁。
受此重挫后,叛军士气低落,再加军中缺粮,不得不再次收兵。第二次睢阳保卫战,又以唐军获胜告终。
此时,睢阳城中尚有余粮,又收了城外新麦。但唐朝嗣虢王李巨命令睢阳分粮资军,徐远苦求无果,睢阳城中一半存粮被李巨运走。
是年七月,得到了补充的尹子琦第三次兵围睢阳。这次,尹子琦亲自督军攻城,连斩数名攻城不利的手下后,叛军无不震慑,拼死仰攻,睢阳城再度岌岌可危。
张巡暗中观察,感觉必须用计除掉尹子琦。他命人用芦杆做箭射向城下,叛军捡到后大喜,报告尹子琦城中箭尽。
尹子琦闻报放松警惕,骑马来到城下督战。这时,张巡一声断喝,城上箭如雨下,也算尹子琦命大,只被射瞎了一只眼睛,捡了一条命。
独眼龙尹子琦,发誓不破睢阳誓不收兵,但叛军攻城数十次,均不得寸进。久攻不下,尹子琦只能采取围困之法,命人在城外深沟壁垒,将睢阳城团团围住。
闰八月,城中粮尽,“士赋一勺米,啮木、煮纸而食,其后愈窘,罗雀掘鼠、煮凯弩以食”。
随着饥馑的加剧,树皮、纸张、麻雀、老鼠全被吃尽,就连士兵铠甲上的皮绳和弓箭的弓弦都被吃光。这时候,城中已经有了人相食的情况。张巡和许远无奈之下,将自己的爱妾、书童,“杀而烹之,与将士分食。”
困守至此,谁都知道如果没有援军,破城只在早晚之间。张巡每日都在城头遥望,但援军依旧杳如黄鹤。为了能有一条活路,张巡命南霁云领五十骑,突出重围,去寻救兵。但当南霁云赶到彭城,向御史大夫许叔冀求救时。许叔冀闭城不见,只从城上投下布匹等物,算作军资。
气的南霁云在城下大骂,但许叔冀坚定的做了缩头乌龟,就是不吭气。
无可奈何的南霁云,只能奔向临淮(今江苏睢宁西北)向贺兰进明求救。
不成想,贺兰进明还不如许叔冀呢。
他倒是接见了南霁云,但救兵一个也没有给,反倒爱惜起南霁云的勇毅。忽悠他说:“睢阳城早晚必破,救之何益?不若将军在我麾下,再立军功。”
南霁云苦苦哀求,并说明睢阳、临淮唇齿相依,一旦睢阳城破,叛军延运河南下,下一个目标必是临淮。
但贺兰进明油盐不进,只是命人摆下宴席,邀请南霁云一同饮酒。气得南霁云五内俱焚,厉声说道:“睢阳城内,已粮尽多日,士煮草、纸为食,今大夫宴我,却不发兵,何能下咽?我受命求援而不得,今留一指以为信”。言毕,咬下左手尾指,纵马出城。
周边唐军最盛的两处求救未果,南霁云只能从真源和宁陵俩处,征集了一百多匹军马和三千士卒返回。等到冲破敌营归至睢阳,只余不到一千军卒和少量粮食、牲畜。
当张巡的得知贺兰进明嘴脸后,黯然长叹,说道:“南八,何如留下一命”。
南霁云闻听二目圆睁,抗声说:“大人休要戏言”。
至德二年(757年)八月,唐肃宗以张镐兼任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叛军围困睢阳的消息传到,张镐传令周边唐军救援,但濠州刺史闾丘晓畏惧叛军兵势畏缩不前。
十月,睢阳城破,数万人的大城,最后只余不到千人。许远、张巡、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七人,尽数死节。其实自从城中粮断,人人皆知必死,但“人之将死,莫有叛者”,可谓全城忠义。
张巡被俘后,骂不绝口。叛军用刀撬开他的嘴,在经过十个月的饥馑和搏杀后,他口中只剩三颗牙齿。张巡旋即被杀,时年49岁。
睢阳城破三天后,张镐率援军赶到,将睢阳城士气低落的叛军击溃。随后,张镐一路追击,将叛将尹子琦击杀。畏敌不前的闾丘晓,也被张镐以贻误军机的之名仗杀。
仗杀闾丘晓虽然名义上是为张巡报仇,其实更多是为大诗人王昌龄报仇。当闾丘晓跪地求饶,以“尚有亲人奉养”乞命时,张镐冷冷说道:“王昌龄也有亲人奉养!”
去岁,王昌龄路经亳州,闾丘晓妒其诗名而杀之。
在张巡困守睢阳的十个月里,唐庭和叛军间的态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四月,第一次睢阳保卫战期间,肃宗以广平王李俶(唐肃宗长子,后继位为唐代宗、改名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副之。
五月,唐军在清渠(长安西)与叛军交战,受挫退保武功(今陕西武功)。孤注一掷的肃宗向回纥借兵,闰八月,回纥骑兵到达,命李俶、郭子仪带兵十五万,出凤翔进攻叛军。
九月二十七日,两军在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决战,李嗣业率领的安西佰刀军一战成名。
唐史记:“李嗣业卸甲裸身,高呼‘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言毕,挺身向前,挡者人马俱碎”。
此战,唐军大胜,歼敌六万余人。叛军连夜逃出长安,二十八日,长安收复。
而后,郭子仪连克华阴(今陕西华县)、弘农(今河南灵宝)二郡后,于十月十五日,与严庄率领的十五万叛军遭遇。
唐、回联军前后夹击,大败叛军,严庄率残部东逃,安庆绪得知大败的消息,连夜逃出洛阳。十月十八日,洛阳收复。此时,离睢阳城破,仅仅过了十日。
随着唐军克复两京,叛军的流动的地域,被牢牢限制在河南、河北等地,败落已成定局。
可以这么说,张巡以自己和一城百姓的性命,堵住了叛军南下的脚步,保存了大唐之后150年的根苗。虽然,短短七年的安史之乱让唐朝损失了两千多万的人口,但叛军涂炭的区域被控制在黄河流域。大量南逃的人口促成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这都有赖于张巡的功绩。
现在有很多人通过哗众取宠来博眼球,片面挑剔历史人物身上的瑕疵。他们对张巡守睢阳的历史功绩避而不谈,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一味站在道德的高点指责守睢阳时吃人肉的事件,甚至干脆撰文推测张巡吃过多少人。
我就想问一句,要是旁边放着满汉全席,谁会去吃人肉?就你是受过教育文化人,别人都是禽兽?食人生番?!
要是没有张巡,叛军顺利南下,且不说会有多少江南百姓生灵涂炭,就是叛军获得了回旋余地后,安史之乱再绵延几年,又会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我当然不是说吃人肉正确,但一千多年后,抛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把现代的人逻辑观硬套在历史人物身上,除了愚蠢,就是别有用心。
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功绩早已盖棺定论,《唐史》评论他“既足以挫贼之锋,使不得席卷东下,又即以分贼之势,使不得并力西侵,江淮得保富庶之余力,赡给诸军,贼旋荡覆。”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也写到:“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五百年后,宋末名臣文天祥在《正气歌》写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
张睢阳(张巡)、颜常山(颜杲卿)都是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英勇就义的豪杰,正是这些宁折不弯的英烈,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让我们这个历经苦难的民族,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下一篇,我们来讲讲与之并列的“颜常山舌”!感兴趣的朋友请您移步——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写,“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究竟有什么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