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一个三千多字的长回答,我们除了会讲到睢阳防守战的过程,还会分析当时唐朝和安史叛军的态势,并以此说明张巡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贡献。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讨论历史事件,如果脱离时代背景是没有意义的,张巡苦守睢阳的战役也是如此。

先来看当时的战争形势,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政府昏招迭出。

从某种程度上说,安禄山有机会叩关而入占领长安,还有赖李隆基的配合。玄宗幸蜀后,肃宗取而代之的消息传到长安,一时间长安城内谣言四起,盛传李亨召集西域大军,欲重夺长安。再加上,李光弼在河北不断击败史思明叛军,收复了河北一带。

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军中一些部族军队首先出现了动摇,同罗(契丹)、突厥兵等率先逃离了长安。

长安百姓以京兆尹崔光远、长安县令苏震为首,发动的“长安西市杀贼”事件。虽然,最终被残酷镇压,但对叛军造成了极大的心里震慑。

在肃宗抽调西域唐军勤王的过程中,叛军核心也出现了裂隙。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父自立,继皇帝位。帮助他弑父的谋臣严庄,虽人品卑劣,但颇有些战略眼光。

他准确的判读出,唐朝苦苦支撑全都有赖江南的赋税和粮食。因此,他给安庆绪除了一条釜底抽薪的毒计,使其派遣大将尹子琦率十几万精锐兵力,延睢阳渠南下江淮。

时任睢阳太守许远,深知睢阳座控睢阳渠要冲,为叛军南下咽喉,早晚必至,自己手下能者寥寥难以抵挡,便向周边唐朝宗室亲王求援,但临淮节度贺兰进明坐而不救,只有张巡带领部将雷万春、南霁云及部卒二三千人,自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来援。

张巡与许远汇合后,因许远不识兵事,便将军权尽数委托于张巡,自己则负责后勤保障。

公元757年正月末,睢阳保卫战打响。当时城中只有五六千军卒,张巡亲自登城血战,鏖战十六昼夜,立挡叛军于城下。

除困守孤城外,张巡趁黑夜浓雾,命南霁云率领死士,夜袭叛军大营。夜雾之中,叛军目不视物,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及至天明,叛军数座大营被焚,尹子琦无奈领兵退去,第一次睢阳保卫战以唐军获胜收场。

但叛军南下的战争策略,不会因一次受挫而改变。三月,在庄严的严令下,叛军再度来袭。

这次,张巡一反上次困守的态势,亲率众将与叛军野战,重挫叛军先锋。但睢阳毕竟兵卒稀少,大量叛军到达后,睢阳保卫战再次变成了血腥的城市攻防战。

时近五月,睢阳城外麦熟,叛军割麦收粮以充军粮。张巡见状,命人故布疑阵,于城上击鼓、摇旗,如是三次迷惑叛军,当叛军戒心松弛,专心收麦之时。

南霁云领骑兵直冲尹子琦大营,攻破营门、斩将夺旗,纵火焚营。同时,雷万春领部卒夺取叛军收获的新麦,不能运走的全部放火烧毁。

受此重挫后,叛军士气低落,再加军中缺粮,不得不再次收兵。第二次睢阳保卫战,又以唐军获胜告终。

此时,睢阳城中尚有余粮,又收了城外新麦。但唐朝嗣虢王李巨命令睢阳分粮资军,徐远苦求无果,睢阳城中一半存粮被李巨运走。

是年七月,得到了补充的尹子琦第三次兵围睢阳。这次,尹子琦亲自督军攻城,连斩数名攻城不利的手下后,叛军无不震慑,拼死仰攻,睢阳城再度岌岌可危。

张巡暗中观察,感觉必须用计除掉尹子琦。他命人用芦杆做箭射向城下,叛军捡到后大喜,报告尹子琦城中箭尽。

尹子琦闻报放松警惕,骑马来到城下督战。这时,张巡一声断喝,城上箭如雨下,也算尹子琦命大,只被射瞎了一只眼睛,捡了一条命。

独眼龙尹子琦,发誓不破睢阳誓不收兵,但叛军攻城数十次,均不得寸进。久攻不下,尹子琦只能采取围困之法,命人在城外深沟壁垒,将睢阳城团团围住。

闰八月,城中粮尽,“士赋一勺米,啮木、煮纸而食,其后愈窘,罗雀掘鼠、煮凯弩以食”。

随着饥馑的加剧,树皮、纸张、麻雀、老鼠全被吃尽,就连士兵铠甲上的皮绳和弓箭的弓弦都被吃光。这时候,城中已经有了人相食的情况。张巡和许远无奈之下,将自己的爱妾、书童,“杀而烹之,与将士分食。”

困守至此,谁都知道如果没有援军,破城只在早晚之间。张巡每日都在城头遥望,但援军依旧杳如黄鹤。

为了能有一条活路,张巡命南霁云领五十骑,突出重围,去寻救兵。但当南霁云赶到彭城,向御史大夫许叔冀求救时。许叔冀闭城不见,只从城上投下布匹等物,算作军资。

气的南霁云在城下大骂,但许叔冀坚定的做了缩头乌龟,就是不吭气。

无可奈何的南霁云,只能奔向临淮(今江苏睢宁西北)向贺兰进明求救。

不成想,贺兰进明还不如许叔冀呢。

他倒是接见了南霁云,但救兵一个也没有给,反倒爱惜起南霁云的勇毅。忽悠他说:“睢阳城早晚必破,救之何益?不若将军在我麾下,再立军功。”

南霁云苦苦哀求,并说明睢阳、临淮唇齿相依,一旦睢阳城破,叛军延运河南下,下一个目标必是临淮。

但贺兰进明油盐不进,只是命人摆下宴席,邀请南霁云一同饮酒。气得南霁云五内俱焚,厉声说道:“睢阳城内,已粮尽多日,士煮草、纸为食,今大夫宴我,却不发兵,何能下咽?我受命求援而不得,今留一指以为信”。言毕,咬下左手尾指,纵马出城。

周边唐军最盛的两处求救未果,南霁云只能从真源和宁陵俩处,征集了一百多匹军马和三千士卒返回。等到冲破敌营归至睢阳,只余不到一千军卒和少量粮食、牲畜。

当张巡的得知贺兰进明嘴脸后,黯然长叹,说道:“南八,何如留下一命”

南霁云闻听二目圆睁,抗声说:“大人休要戏言”。

至德二年(757年)八月,唐肃宗以张镐兼任河南节度使、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

叛军围困睢阳的消息传到,张镐传令周边唐军救援,但濠州刺史闾丘晓畏惧叛军兵势畏缩不前。

十月,睢阳城破,数万人的大城,最后只余不到千人。许远、张巡、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七人,尽数死节。其实自从城中粮断,人人皆知必死,但“人之将死,莫有叛者”,可谓全城忠义。

张巡被俘后,骂不绝口。叛军用刀撬开他的嘴,在经过十个月的饥馑和搏杀后,他口中只剩三颗牙齿。张巡旋即被杀,时年49岁。

睢阳城破三天后,张镐率援军赶到,将睢阳城士气低落的叛军击溃。随后,张镐一路追击,将叛将尹子琦击杀。畏敌不前的闾丘晓,也被张镐以贻误军机的之名仗杀。

仗杀闾丘晓虽然名义上是为张巡报仇,其实更多是为大诗人王昌龄报仇。当闾丘晓跪地求饶,以“尚有亲人奉养”乞命时,张镐冷冷说道:“王昌龄也有亲人奉养!”

去岁,王昌龄路经亳州,闾丘晓妒其诗名而杀之。

在张巡困守睢阳的十个月里,唐庭和叛军间的态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四月,第一次睢阳保卫战期间,肃宗以广平王李俶(唐肃宗长子,后继位为唐代宗、改名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副之。

五月,唐军在清渠(长安西)与叛军交战,受挫退保武功(今陕西武功)。孤注一掷的肃宗向回纥借兵,闰八月,回纥骑兵到达,命李俶、郭子仪带兵十五万,出凤翔进攻叛军。

九月二十七日,两军在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决战,李嗣业率领的安西佰刀军一战成名。

唐史记:“李嗣业卸甲裸身,高呼‘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言毕,挺身向前,挡者人马俱碎”。

此战,唐军大胜,歼敌六万余人。叛军连夜逃出长安,二十八日,长安收复。

而后,郭子仪连克华阴(今陕西华县)、弘农(今河南灵宝)二郡后,于十月十五日,与严庄率领的十五万叛军遭遇。

唐、回联军前后夹击,大败叛军,严庄率残部东逃,安庆绪得知大败的消息,连夜逃出洛阳。十月十八日,洛阳收复。此时,离睢阳城破,仅仅过了十日。

随着唐军克复两京,叛军的流动的地域,被牢牢限制在河南、河北等地,败落已成定局。

可以这么说,张巡以自己和一城百姓的性命,堵住了叛军南下的脚步,保存了大唐之后150年的根苗。

虽然,短短七年的安史之乱让唐朝损失了两千多万的人口,但叛军涂炭的区域被控制在黄河流域。大量南逃的人口促成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这都有赖于张巡的功绩。

现在有很多人通过哗众取宠来博眼球,片面挑剔历史人物身上的瑕疵。他们对张巡守睢阳的历史功绩避而不谈,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一味站在道德的高点指责守睢阳时吃人肉的事件,甚至干脆撰文推测张巡吃过多少人。

我就想问一句,要是旁边放着满汉全席,谁会去吃人肉?就你是受过教育文化人,别人都是禽兽?食人生番?!

要是没有张巡,叛军顺利南下,且不说会有多少江南百姓生灵涂炭,就是叛军获得了回旋余地后,安史之乱再绵延几年,又会多少百姓家破人亡?

我当然不是说吃人肉正确,但一千多年后,抛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把现代的人逻辑观硬套在历史人物身上,除了愚蠢,就是别有用心。

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功绩早已盖棺定论,《唐史》评论他“既足以挫贼之锋,使不得席卷东下,又即以分贼之势,使不得并力西侵,江淮得保富庶之余力,赡给诸军,贼旋荡覆。”

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也写到:“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五百年后,宋末名臣文天祥在《正气歌》写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

张睢阳(张巡)、颜常山(颜杲卿)都是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英勇就义的豪杰,正是这些宁折不弯的英烈,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让我们这个历经苦难的民族,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下一篇,我们来讲讲与之并列的“颜常山舌”!感兴趣的朋友请您移步——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写,“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究竟有什么典故?

最佳贡献者
2

战争过程中的食人悲剧,只是迫不得已情况下的极端现象。无论强行将此举崇高化、伟大化;还是以此行为瑕疵来否定英雄本身,都是不折不扣的以偏概全。定要将【张巡】和【吃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而探讨“吃人应不应该、正不正义”,实为对这位千古英雄、无双名将的污名化。而这种情形自张巡壮烈殉国后,已延续了一千余年,实在是历史的无奈了。

睢阳之战,张巡指挥由乡兵和百姓精壮组成的兵马万余人,多次以少胜多,两年内大小战四百余次,累计歼灭安史叛军十二万,为唐朝保住东南半壁江山,终能平定叛乱,立下决定性功劳。

唐朝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张巡

张巡苦战孤城,而唐朝援军迟迟不至的原因很简单,便是此前为了激励人心,塑造典型,张巡已经被从战前的一个小县令,一路升到了“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说句不好听的,朝廷在官爵名位如此慷慨,就是把他当烈士来追封的。谁都不愿意张巡真带着这样甚至必然进一步的加官进爵,以及护国英雄的光环,活着进入帝国朝堂。

绝大多数朝堂高官乃至平乱前线将领,其实都巴不得张巡赶快去死,去当烈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其一;立下如此大功的英雄若是活了下来,难以安置,会给朝堂激烈的政治斗争增加变数,所谓“打乱朝局”,是其二。

所以唐朝各路援军迟迟不至,偏生最后张巡城破身死仅仅三日后,援军就到了。而且唐军七日后就能收复睢阳,一个月后坐拥十余万大军的叛将头目尹子奇就兵败身死。——真是之前的帝国军队没有能力救睢阳么?

正因为睢阳之战意义太过重大,张巡一众英雄表现太过杰出,所以反而印衬得朝堂上禄禄诸公何等无能,逗留不进勾心斗角的前线将领又何等误国,所以睢阳守卫战最后时刻的不得已悲剧,才在这些掌握话语权的道貌岸然之辈的声嘶力竭中,千百倍放大了。生生造出一个「张巡杀尽城内三万人以饱餐」的超大气球。

事实上,睢阳城几万民众,绝大多数的都是在困饿交集中死去的,和古代任何一场大灾荒或长久围城战中,民众的死法一般无二。最后所剩的数百守军是在茶纸、树皮吃尽的情况下吃军马,马吃完了罗雀掘鼠,雀鼠又尽时方有食人之举,而那时苟延残喘的寥寥数百民众……其实也一样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靠着如此“不忍言事”才撑下去的罢了。甚至唐朝朝堂当时公开争论的,也仅是「损数百人以全天下」,是否该当。否则,难以服天下人心!

战事粮食紧张时,首先肯定要保证有战斗力人员的供应,其余只能听凭天命。甚至直到20世纪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时也是如此:近三年围城战一共造成150万民众死于饥饿和炮火,后期一样出现了人相食惨剧,这还是在远比古代发达的现代生产力的维持下。

因此在这样残酷的生存竞择中,若主帅的小妾和仆役也在优先供应下得以维系生存,必然会遭致守城将士的不满。——所以张巡才会有杀妾以安军心的极端举动。张巡杀妾、许远杀仆,从现代人道主义角度当可批评或严厉批评,但确实唐律奴婢等同于畜产。

何况【吃人】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在古代也远没有现代人想象得那么严重,那么反人类。广大根本不会留下名字的灾荒年“易子而食”的古代普通民众,仅仅是努力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罢了,难道那些不用吃人以充饥的鱼肉百姓的达官贵人们,道德水准反而更高?

安史叛军或者用不着自己吃人,那是因为他们早已经将所经之地民众都掠夺殆尽,将百姓们的生活必须都摧毁无遗,他们攻到哪里,便将战火和灾难都带到那里。到那时百姓们要么去死,要么吃人,还有别的选择么?

一些现代人享受着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成果,一脸不屑和鄙夷「如果吃人才能延续下去的国家文明民族,就让他灭亡好了」,何等轻松写意,又何等——数典忘祖

除了被过分夸大渲染的食人悲剧,《张巡传》中有一个反不为人注意的关键点,张巡并不是和历史上常见的某类人物那样,觉得自己成就了忠臣义士美名,一死以报君王,欣慰死去的;而是憾恨自己终究没有守住城池,没有成功守护江淮千万生灵,悲愤死去的。甚至因此苛责没有守住自己防区,导致城池陷落的老搭档许远是“误国家事”。三天后援军终于来了,七天后睢阳便被收复,十天后东都洛阳也被攻克,数年后乱事终于被平息。可这些是困守孤城的张巡可能知道的么?

【城陷,贼所入自远分。尹子琦分郡部曲各一方,巡及将校三十余皆割心剖肌,惨毒备尽,而远与麾下无伤。巡临命叹曰:‘嗟乎,人有可恨者!’贼曰:‘公恨我乎?’答曰:‘恨远心不可得,误国家事,若死有知,当不赦于地下。】

张巡所能想象的景象,是叛军从此可以长驱直入,肆无忌惮在大唐一切疆土肆虐,每座城池都变为如睢阳一般的人间地狱,付出了一切可能付出的代价,最后还是一场空,何其不甘啊!所以将张巡理解成为一己之功名、对封建君主效忠而不惜一切的愚忠之辈,沽名钓誉之徒,正是对这位千古英雄的最大误读。若说张巡有负于他的妾侍,理应受到惩罚,城破身死时那种彻底绝望的剐心之痛,早已残酷惩加于其身心了。——后人又何必再多苛责?

似张巡这般大唐无双之名将,声雄百代之国士,可惜因为绝境之中一点无奈事,被当时后世各种非议。虽然唐朝朝廷终于还是给了身后褒奖,赠封大都督,绘像凌烟阁。却被后世许多彬彬君子乃至今日网络键盘侠们站在道德高度横加批判,只能说乡愿者国之大贼

然而,张巡的牺牲和付出,保卫了千百万江淮百姓,进而是整个大唐天下的广大民众,不至于落到睢阳这种地狱惨景,堪称浩气长存一代伟人,华夏民族伟大英雄,无数为他庇佑的百姓没有没有忘记他的功勋,千百年来代代耳口相传下去,他被后人奉为神灵,祠堂遍布神州大地许多角落,香火至今如昔。

睢阳张巡祠

鄱阳张王庙

3

支持张巡的人众多。只问一句。如果是你。你愿意为了所谓大唐的皇帝把全家父母老少贡献出来当军粮吗?如果做不到,就别在那装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样子。

张巡为了守城把城中的老百姓充当军粮,这件事是真的。那么这是比安史叛军更邪恶的行为!

后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向回纥乞援,报酬是收复长安时所有美女财产任凭回纥人奸淫烧杀和掳掠回国。后来由于害怕洗劫长安会引起东都洛阳恐慌而为安庆绪死守,改为洛阳,西历757年洛阳被血洗一次。再后来李亨密谋杀掉降将史思明,史思明叛变,李亨儿子李豫相同条件向回纥乞援,西历762年回纥收复洛阳,短短5年内洛阳汉族人民被“圣君”请回来的外族人蹂躏两次。

两件事情很明显的说明了,这个你们心目中的大唐是何等的肮脏。百姓在他们心目中,只不过是案板上的肉。

国家军队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保护百姓,百姓平时纳税纳粮。已经尽到百姓该做的。军人只能为百姓死。不能让百姓为军队死。

当一个国家靠杀百姓当军粮来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时候。对于百姓来说。这个国家这个皇帝这种将领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封建社会。王朝更替是统治者们的事。跟百姓何干?

就算安史叛军真的占领了天下,建立了王朝。整个世界还能变得有多么差?

不过是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取代了唐朝而已。难道新的王朝建立会以吃人为统治基础吗?新王朝真的建立起来,战争会结束,和平就会到来。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不管王朝在更替,对于老百姓来说,生存大于一切。

结合到现在。叙利亚现状就说明了一切。当那些野心家为了所谓的民主或者其他目的。鼓动社会动乱。最终受害的不是这些野心家,反而是那些只求生存的芸芸众生。

这些野心家看着几百万流离失所的叙利亚难民一个个猫哭耗子假慈悲。这些人拿着美国的援助,吃着美国人的饭。生存没有一点问题。可是这些难民呢?这些普通的民众为什么要承担这些苦难?

居然有很多人认为大唐是汉民族王朝,那么很可惜,历史真相让你们失望。大唐的李氏家族。是鲜卑西魏八柱国家族之一,是鲜卑族血统。否则在鲜卑人建立的西魏李氏家族根本就做不了八柱国。为什么大唐的长安,出土的文物胡服盛行。 为什么李氏皇族可以上娶母亲兄嫂,下纳儿媳。因为大唐本身就是一个胡人王朝。安史之乱不过是一个胡人集团对另外一个胡人集团发动战争。

有些人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来形容叛军。安史之乱的参战者都是原唐军,他们不是异族,都是原来的大唐子民。同时人们要搞清楚。现代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各胡族 蛮族融合而成的。中国的几千年历史就是民族融合史。安史之乱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场内战。

再告诉你们一个历史真相。大家一直认为元朝是异族统治,政治严酷。但是推翻元朝统治的汉民族英雄朱元璋。对元朝的评价。恰恰相反。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因为政治太过宽松。

4

《那年的血色睢阳》

文/无风即风



城墙下,堆积的尸体已经有三米高了, 沿着睢阳城的前门与左城门,绕了一个大圈。约百来人的叛军正在清理尸体,他们用骡马一车一车地往回拉,试图清理出一条路,以便后续部队继续攻城。

叛军身上的铠甲,破了。头盔,掉了。但是脸上的表情,此刻却显得有点轻松与淡定。因为,守军的箭支已告罄尽。叛军不时还抬起头冲着城楼咧开嘴笑,一边指手划脚地说着听不懂的胡语,一边抬起那些尸身像扔垃圾一样,随手扔上马车,包括他们自己战友的尸身…….有些原就已残缺的尸体,撞在马车上,不时会掉下一两块肢体,有手、有脚,有头…….还有不知名状的内脏,几声狗吠声自远而近。

就在不远处,敌军的帐篷中,传来阵阵吆喝声,似乎有人在饮酒,偶尔还能听到几声娇俏的嗔骂声。他们,似乎在提前庆祝胜利。城墙下几株数月前未被挖掉的树木长出了新枝,树梢上扎着几只乌鸦,发出连串刺耳的嘶鸣——“哇——哇——哇”的声音划破了黄昏的天空,与烈火燃烧时的“噼哩啵啰”的声音,合奏出一支幽怨的催魂曲,准备迎接黑夜,准备迎接死神…….残阳如血西风烈,火光冲天山影斜。


将军站在城头,望着城下发生的一切,脸上满洒男儿泪水,那些他曾生死与共的战友,如今他再也无能为力为他们保全尸身,他知道他的身后也不会再有一个援兵一粒粮草。站在旁边的“南八”(南霁云)拖着一瘸一拐的左腿挪到将军的身旁,他左手仍握着弓弦,右手按住剑柄,那里有血,一滴一滴地望下跌,虽然形容枯憔,却不失凛凛威仪。

将军背对着南八,伸手在脸上来回擦拭了几下,然后便回过头,问道:

“饿吗”?

“回将军,不饿”,他气若游丝。

将军伸出那只大手,爱怜地在南八微微颤抖着的肩膀上轻轻拍了几下,随即脸色一变,“你怎么不止血”?将军一边怒骂道,一边撕下身上被鲜血染红的一块战袍给南八的手包扎起来。

南八想说点什么,却忽然眼前一黑,在倒下去、却又被将军搀扶住之前,他隐约听到将军淡淡地说了一句:“放心吧,好兄弟,我不会让你们捱饿的…..”

是夜,城中静如死域。

太守府中的一间房子,烛火一闪一闪地,屋里溢出几缕旃檀香味,一阵沉重又急促的脚步声传来,随后是“咔哧”的一声关门声。

少顷,一声“呀”!的凄厉女声打破了穹夜的寂静。

“不是吧”?女人的声音惊恐地颤抖着。

“是的”,男人干脆利索地答道。

女人呼吸开始急促、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她的一对酥胸起伏不定,朱唇开始打战,寂静的房间里,她的呼吸声与心跳声如擂鼓般清晰。未几,那水剪般的双眸开始涟涟、梨花带雨。眼前的男人,这个平时只要她稍有点不快就会坐立不安的男人,此刻却没有像往常那样将她一拥入杯,而是冷冷地杵在那里,犹如一尊冰冷的石像,面如死灰,显得极端冷漠无情,只有那布满血丝的双眼里,似乎泛着一点点、仅仅只是一点点可察的涟漪……

“你爱我吗”?男人的声音同样止不住抖动。

她微启朱唇,旋又合上,眼泪便开始吧嗒吧嗒地流…..忽然,她双手掩面,身子一软、“扑嗵”一声跪在地上,“哇”的一声,她开始大哭嚎啕!她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哭到无力支撑自己的身体,只得斜靠在床边,但是不管她如何放声、甚至用那纤纤十指乱抓着自己娇嫩的脸庞,眼前的男人依旧纹丝不动、一动不动、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时间像静止了似的,房间仅有的一支红烛行将熄灭,屋外传来一声惨叫,有人倒下了,之后便是一个男人痛苦的低吟…….此时,女人突然停止了哭泣,她单手扶床,几次想站起来,却又颓然坐下。男人依旧站着一动不动,于是,她缓了缓气,然后艰难地抬起了头,使劲力气地喊了一句——“爱”!“我爱你”!

在她还没来得及喊第三句的时候,一个巨大的黑影已经压了过来…..

惊魂未定之时,一股温暖贴身而来,油然全身…..

那个男人,纹丝不动的男人,也跪下了。他抱着她,紧紧地、紧紧地抱住了她,抱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哭了。

这个女人,是那个男人最爱的小妾。

风罢枝寒,火光凄厉,四方呵斥不绝,马蹄踏碎落叶。此时已是入秋,又是一个血色的黄昏。

“好酒”!“哈哈哈哈”!将军仰天狂笑,他举起将酒杯,又重重地砸在地上,然后抬起整个坛子,走到城楼边沿,往下倾泄。

他沿着城楼来回地走着,嘴里念念有词:“

大唐的忠勇将士们,

朝廷会记得你们的牺牲!

历史会感恩你们的英勇!

泱泱大国,岂容贼众欺凌!

堂堂王朝,岂容乱臣祸害!

今日誓要取那贼首,给儿郎们当下酒菜…….

他身后的将士们已就食完毕,但是所有人都静静地流着泪,包括英武俊疏的南霁云,他右手依旧按住刀柄,左手没有了弓,但却握紧拳头。

只见将军将酒坛抛向空中,一声怒吼,“锵”地拔出宝剑,指向云天,转过身来说道:“男儿当建功立业,战死沙场是为荣!忠君报国,乃我平生夙愿”!“我自真源起兵,便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雍丘一役,鏊战一年,击杀令狐潮数万贼军,后又经宁陵急赴此地,皆因形势万分危急,睢阳若失,江淮民众必遭灭顶,故我已退无可退。今又将近一年,十万余贼军已作刀下鬼,依我等之力,你们说,值不值”?

“值”!众将高呼!

“听闻皇上銮驾已回长安,洛阳业已光复,安贼败走河朔,大好河山重光,指日可待,今日,你等尚有何憾否”?

“否”!众将高呼!

将军降低声调,颤抖地说道:“功过由人评说,我张巡今日不得已而戕害百姓,使之果腹,他日必留骂名……”说着,将军放下高举的利剑,转过身去,黯然无语。

“将军”,众人悲凄地喊到,又哭声一片.......

良久,“嗖”地一声,将军又高举宝剑,并冷冷地说道:“今日有敌无我,有我无敌,听我号令,全军出战”。

“咚”!城门大开,数百人喊杀奔出,无一匹马,却人人健勇,飞快地向着惊愕的敌阵冲去!

“杀死贼人”!!“剁其肉!碎其骨”……喊杀震天!


此时,城门楼上爬上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他怀里抱着一个婴儿,那婴儿已奄奄一息,但是表情却很安详,像睡着了一样,那老头有气无力地说道:

“大人啊~老朽与亡孙,今日亦请报国”。

5

我是商丘人,唐称睢阳,市里建有张巡祠,还有一条路叫张巡路,毫无疑问他是英雄。从古至今商丘一直都是战略要地,得商丘可制豫东,制豫东可断南北。张巡不死守商丘,叛军直下江南,要么改朝换代,要么又出现一个南北朝或者五代十国。不是张巡选择死守,是历史选择了他,他别无选择。

6

张巡吃人,而非喜食人。首先这个吃人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因为好吃才去吃的,而是有一些客观的历史原因的。

试想尹子奇率部十三万余攻睢阳,张巡仅率千余士卒负隅顽抗。守将张巡如若出兵抗敌,无非是以卵击石。那么敌兵进城,势必要烧杀劫掠。因为尹子奇所领的大部分是胡人。胡人进城后百姓未必会有糖豆吃。敌军过了此城一路南下,直接威胁到江淮平原,甚至是江山不保、祸乱全国。所以在此处坚守等待援军,或为后方军事战略部署争取时间,也是有勇有谋的表现。但是最终,援军未到,城中粮草殆尽。

“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这句话还不能形容当时的粮草紧张,可当时睢阳城可能连观音土都吃完了。已然到了如此地步,张巡也未放弃睢阳城,为稳住军心,杀妾膳军,慰的是军。可以裹军腹,也可以振军心。军是谁的军?大唐的国军,睢阳城的百姓。

张巡是守将,于理在守城一方。张巡如此便属于弱势群体,自古国人便有同情弱势群体,如岳飞、关羽、屈原,这些人虽然都很勇猛,但是最终都不算成功。古代人崇拜这些人,奉为英雄。更何况张巡守城合乎情理,是正派。所以安史之流视为贼军。

如若安史之流得胜,那么可能在历史上就不会成为安史之乱,应被篡改为安史起义。所以说历史书上记录的未必便是评定正邪的标准。谁是谁非,皆在民心所向。民心倒向哪一方,是可以由当权者用一些政治行为,政治手段来调控的。幸运的是,安史之乱不久便被平息了,领军人物自然也要背负上祸国殃民的骂名。

守将张巡因为大义献身,为保卫大唐国土的完整统一,为大唐军事力量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后世将张巡奉入祠堂,受万人敬仰。可惜的是这个妾是何许人也无从得知,张巡杀她的之前她是否知情?有没有做过思想斗争?但由于当时的妾的身份地位低下,没有任何资料线索可以查询到妾的身份信息,所以如果这个被食的妾如果是自愿牺牲,其精神与烈士舍身炸碉堡也相差无几。更何况这个妾做了好事一不留名,二不留影照相,三也不当正面教育典型。如此好人好事却不曾被人提起,而眼球都集中在张巡的人性、道德问题上。

只是史书都是片面的,皇家可以操控的。时至今日,已经无法还原当时的场景,也不愿再见到当时惨绝人寰的景象。说到底,在当时当权者的眼中,睢阳城的一城百姓,与整个江淮平原相比,这些牺牲怕也会被认作理所当然。所以大部分人在敬仰英雄的同时,还是要感谢这些“小角色”、“炮灰”的。

至于这些人物的人性道德,没有他们的牺牲如何保得住当权者的江山永固,如何让当权者衣食无忧,没有他们的牺牲当权者又如何能做得黄粱美梦。他们的道德又岂是我们能评判的起的。

7

无论记载是多么壮烈,我对这种混账行为嗤之以鼻。

战场上死人多了去了,不吃敌人,也不吃战死的士兵,非要牵出自已的小老婆来一刀捅了,显得自己是条汉子。

女人何罪,居然被无辜杀死分食,只是因为皮肤更干净些,肉更细嫩些,反抗更脆弱些。

当这些所谓的忠勇之士拿着叉勺刀铲向一个弱女子围拢过去的时候,我没有办法产生任何敬仰之情。如果我也是守城战士,我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干掉这群家伙,和他们拼命。我不知道城外的敌人有多么凶残,但我知道,我的战友们是吃人的魔鬼,我决不能与之同袍。

到底坚守的是什么?当初不是为了城中老弱妇孺不受杀害凌辱,我们才战斗的吗?现在,我们为什么而战?如果说是为了遥远京城里那张龙椅上的屁股姓李,我就呸他娘了!

因为他嘴里有自己女人的血,他从来就不是我的英雄。

8

这段史料太过骇人听闻,但如果理解了睢阳是大唐经济最发达地区【淮南十四州】的门户,具有生死攸关得战略意义,就不难理解这个事件是真实的了。否则安史集团恐怕平定不了,大唐多半会烟消云散。

安史之乱的战略形势是:叛军集团分别在河西走廊甘凉四州切断了陆上丝绸之路,回鹘人控制草原丝绸之路,郭子仪勉强守住了朔方而已。此时,大唐唯一的国际贸易区是淮南十四州,如果叛军夺得扬州为中心的该地区,则可以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再看叛军集团的用兵,一路10万左右,从太行山著名的井刭通道攻打朔方,因为朔方有六胡州养马场,太原也是草原丝路的节点。另一路20万,拼命攻打睢阳,破了江淮防线就可以得到淮南十四州,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转运区。

叛军为什么要对这两个方向用兵,因为他们有很深的中亚背景。在波斯已经亡国,大唐受挫于怛罗斯之战,河中地区很快就要伊斯兰化的关键时刻。安史异族集团有强烈的复国冲动(复兴波斯),也有足够的国际性视野。他们的战略非常致命,朔方、淮南,任意攻下一地,即足以长期割据,大燕国就会成为波斯第三帝国。

在此背景下,睢阳之战堪称生死存亡之斗,也是千年命运之争。他们吃了几万人,是因为他们确实认识到这个战略意义。当然,这种做法我个人不赞同。

9

应该是真实的。在唐朝藩镇割据时期直到唐末,吃人文化特别流行,有些不受欢迎的将军或节度使就被部下生生用嘴巴咬肉下来而死。

黄巢从长安被赶跑后也有以人肉为军粮的记录。

吃人文化在秦汉时期没有特别的记录,但在唐朝中后期就很流行,可能是胡人文化的一种影响吧!

10

但愿和平能长久一些,易子而食也不是一次,从先秦到李闯围开封就没断过,毛饱读史书,拚了无数人的生命,就是为以战止战,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官僚资本家如葬送这些,真是遗臭万年,任何动乱都因贫富激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