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263年8月,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遣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伐蜀。时蜀汉危亡之际,大将军姜维率军镇守剑阁,凭借山川之利将魏国主力大军钟会所部阻挡于剑阁之外,然不料魏将邓艾兵行险招,竟由景谷道偷渡阴平,直逼成都,蜀国朝野闻之震惊。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主动请缨率成都守军于绵竹阻击邓艾大军,然终兵败被杀。公元263年11月,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见状终开城投降,至此蜀国宣告灭亡。

蜀国灭亡的这个过程可谓相当之迅速,从司马昭8月发动灭蜀之战,到11月刘禅开城投降,期间只不过短短3个月的时间,想刘氏在蜀地也经营了数十年,怎就如此不堪一击呢?或许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一个问题,那便是在抵御魏国入侵的蜀国军事力量中貌似少了一部分,少了那一部分呢?没错,那便是蜀国在南中地区的军事力量。提到南中地区,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南蛮王——孟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描述得非常精彩,时诸葛亮以仁义感化孟获,尽收南中人心,孟获亦曾有言誓死效忠蜀汉,为何在蜀汉灭亡之际,南中之地竟未出一兵一卒支援成都呢?

南中人心,从未收服

这里先来说说孟获为何不来救援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问得缺乏常识,应该表述成“在蜀国灭亡之际,南中蛮族为何不来救援”才更为恰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到蜀汉灭亡的时候,孟获还在不在世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使在世,那也是一个很年迈的老头了,还谈何救援呢!孟获是在诸葛亮公元225年南征,平定南中叛乱后才臣服的,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期间整整相隔了38年之久,估计当时孟获即使在人世,少说也得七八十岁了。有道是“年过七十古来稀”,像孟获这样一位蛮族首领若能活到七十高寿应该是会有记载的,但史书上却并未记载孟获的生卒年月,想必他并没有见证蜀汉的灭亡。

在演义中,孟获及其手下的南中蛮族确实是诚心臣服蜀汉了,但这毕竟是小说之言,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诸葛亮南征采用以“攻心为上,收服人心”的策略确实不假,然可惜的是他至始至终并未能收服南中人心。不过这个也不能怪诸葛亮不够高明,因为只有在绝对的实力情况下,才能真真正正收服人心,令四方臣服,而蜀汉并没有那个实力,因为它毕竟只是偏安一隅的一方小国。

昔日刘备平定汉中,自立为帝时,南中地区(南中四郡)还是很稳定的,这在于它有实力,毕竟当时的蜀汉盛极一时,连北方的曹操都被它击败了。然自刘备夷陵兵败后,南中人心就开始浮动了,在刘备死后,更是直接明目张胆的造反了。《三国志》记载: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柯。”

故由此有了后来的诸葛亮南征平叛。然而通过诸葛亮的一次武力镇压,南中人民就真的对蜀汉臣服了吗?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说南中人心从未收服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便能清楚的看出:

第一:在南中设立“庲降都督”,这是刘备入蜀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其目的就是要稳定南中的局势。

第二:迁移南中人民,当年诸葛亮南征平叛后,曾迁移了南中地区上万户人家到成都平原,并选拔他们作为精锐部队。诸葛亮北伐时有名的“无当飞军”便是来自于此。

第三:公元233年,南夷豪帅刘胄再次发动叛乱。时诸葛亮尚在,南中地区却依然有叛乱发生,可见南人并未有臣服之心。

第四: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中汉嘉地区蛮族发生叛乱,时向宠率军前往平叛,最终不幸战死。

没有绝对的实力,何以降服他人!南中人心自始至终并未臣服蜀汉政权,蜀汉在灭亡之际,有谈何奢望南方蛮族来援助呢?没趁火打劫已是万幸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早就死翘翘了。

孟获和诸葛亮的南中之战,发生在225年。

而蜀汉灭亡是在263年,是38年之后。

当年孟获既然是受到蛮人支持的南中豪族领袖,年龄不可能太年轻,最起码也有三四十岁。

那么,38年之后孟获就是七八十岁甚至90岁。

而汉代的医疗很差,人的寿命并不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死时72岁,就已经算是相当了不起的老人了。司马懿医生服务过4个曹魏的领袖,曹操、曹丕、曹叡、曹爽。

而普通人也就是诸葛亮这样,181年-234年10月8日,死时53岁。

当年能活到50多岁就很了不起了,孟获根本不可能活到蜀汉灭亡的时候。



就算孟获存在,会怎么样呢?

第一,孟获根本来不及救援。

十月,曹魏大将邓艾挑选精锐,从阴平小路无人之地隐蔽前进。

结果仅仅打了1个月,11月蜀汉就宣布投降,打开成都城门迎接曹魏。

前后差不多1个月时间。

而当时孟获所在的南中,大体是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

这里距离成都直线距离也非常远,更别说沿途大部分是山地、密林和河流,地形极为复杂。

短短1个月时间,孟获就算活着,也不可能率领大军赶来救援



第二,孟获已经没有多少实力。

诸葛亮不是弱智,平复了南中叛乱以后,使用了很多政策对付当地人。

其一,是对南中地区分而治之。

除了原有的越嶲、牂牁、建宁、永昌四郡,又增加了云南(郡治在今云南祥云县)、兴古(郡治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两郡

在南征作战中有功的李恢、马忠和吕凯、王伉等人都被任命为郡太守。

由此,在行政规划上,将蛮族的地盘划分开,分而治理,不让他们有过多的联合叛乱机会。

同时,诸葛亮还釜底抽薪,使用军工作为诱饵吸引南中军人为蜀汉作战。

《华阳国志 南中志》这么写:(诸葛丞相)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无当飞军英勇善战,这支由少数民族精壮之士组建的精锐部队在日后北伐当中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择选精壮之后,剩下青羌中羸弱的配给大族富豪做部曲。

由此,蛮族军事力量大减,不足为患。

这种情况下,孟获也无法控制南中地区,最多只能控制自己部落,充其量几百上千人,沦为地方部落土司而已。



第三,孟获没有救援蜀汉的意愿。

孟获效忠蜀汉其实是被迫的,主要是军事上被连续击败,无法抵抗。

然而,对于孟获来说,效忠蜀汉和效忠曹魏其实没有区别。

因为即便蜀汉时期,孟获这些地方豪强,也是自治的。

除了郡以及太守,地方多采用孟获这种豪强自治管理。

诸葛亮曾经介绍自己的政策:如果任用朝廷汉人,一来势必就要留下兵力保护,留兵就要运输粮食,加重朝廷开支;二来战争刚刚结束,少数民族兄死父丧,天天与汉人官吏打交道,早晚埋下隐患;三来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即使汉人按照律法秉公论断也不会被信任,只会加深误会。所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不留兵、不运粮,把南中变成一个“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自治地区。

既然都是自治,效忠蜀汉和曹魏又有什么区别。



第四,南中对于蜀汉有积怨。

蜀汉在刘备、诸葛亮和姜维时期,连连征战,在南中也大量征税。

《三国志 蜀书 李恢传》中记得很清楚:“南土平定,……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中也有相同记载:“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牛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就是由于蜀汉征税征物太多,引起了南中老百姓的仇恨。

在孟获被平定之后,南中地区也不断叛乱,只是没有很大规模而已。

既然都叛乱了,谁还回去救蜀汉?

3

蜀汉灭亡之际,感念诸葛亮恩情,曾被其收服过的孟获去哪里了,为何不前来救援?刘备刚刚崩殂,蜀地南中彝族就发动叛乱,彝族当时的首领名叫孟获。孟获想要利用彝族大军将蜀军打服,以图自治,对此诸葛亮深感忧心。只要将孟获收服,并让他感恩戴德南中彝族自然也会归心。诸葛亮降服孟获以后,南中地区基本稳定,后来从吴国迎回的关羽之女,更是跟随丈夫前去南中镇守。后方稳定了,诸葛亮才腾出了精力,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只不过进出祁山多次的诸葛亮,未能完成大业,最终魂归五丈原。

从诸葛亮降服南蛮到诸葛亮身死,南中彝族乃至孟获他们打心底佩服的人,只有诸葛亮,并非是蜀军和刘禅。所以在诸葛亮身死以后,南中地区再次发生过小规模的叛乱。诸葛亮死后,蜀汉实力已大不如前。只有姜维凭借着自身具备的军事才能,率军镇守剑阁挡住了曹魏主力,钟会的大军。姜维虽然抵挡住了钟会的大军,但却没能抵挡住邓艾的兵行险招。

邓艾利用改良版的兵出子午谷之计,偷渡阴平成功,最终让魏国大军进逼成都。此时蜀汉朝野,面对邓艾的神兵天降,大为震惊。姜维被钟会大军绊住,无力抽身回援,无奈之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主动请缨,前去抵挡邓艾大军。谁曾想诸葛瞻本事不济,最终兵败身死。刘禅见大势已去,不忍生灵涂炭的他便选择了向魏国投降,随之蜀国灭亡。

在这一过程中孟获和他麾下的彝族大军为何没有前来救援呢?蜀汉灭亡时,孟获很可能早已病逝多年。诸葛亮收服孟获是在公元225年,而蜀汉灭亡是在公元263年。就算孟获昔年反叛时是20多岁,加上这中间相隔的时间,蜀汉灭亡时,即使他还活着,恐怕也已经将近70岁了。70岁的孟获能否骑马都是个问题,怎能还奢求他率军驰援蜀国呢?古人大多寿命不长,更何况生活在蛮荒之地的孟获。此时的孟获很可能,早已病逝多年。

诸葛亮生前曾在阴平小道路口,设立了一处军事营寨,他所防备的就是魏国大军的偷袭。但因刘禅昏庸,这处军事营寨早就被他下令撤除。由此便可见蜀汉国政到了何等混乱不堪的地步。随之实力弱小的蜀国,又怎么能让南中蛮族臣服呢?南中蛮族没有在蜀汉灭亡之际,乘人之危再度反叛,都很可能是看在诸葛亮的薄面上了。

退一步讲,即使当时孟获还活着,还具备统兵作战的能力且蛮军还听他调遣。前去救援蜀军也是来不及的。因为从邓艾偷渡成功,到诸葛瞻战死再到刘禅投降,这段时间只有三个月。彝族大军从南中前来救援,从时间上就已经来不及。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刘禅,开城投降的速度太快了。连近在咫尺的姜维都没有反应过来,更何况远在南中的彝族大军呢?

在一本叫做《诸葛亮集杂记篇》的野史书籍中,却记载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刘禅膝下共有七子,长子刘睿在姜维和钟会发动叛乱的过程中意外身亡。第五子刘谌性情刚烈,他在蜀国灭亡当天,便自杀殉国。其他的儿子随刘禅一起来到了洛阳。被封为安乐公的刘禅,在病逝之际将爵位传给了第六子刘询。刘询其人骄横跋扈,欺男霸女,在洛阳引起公愤的他,曾险些被废去爵位。为了保命,继续享受生活,刘询便着关羽之子关索,诸葛亮之孙诸葛质逃离了洛阳,返回蜀地。魏国高层获知消息后,便派监军卫瓘前去追捕刘询。无奈的刘询只好逃到南中,希望蛮王能庇护自己。这时南中蛮王正是孟获之子孟虬。

不愿与魏国为敌的孟虬,本不想庇护刘询。恰逢此时孟获还健在的老婆祝融夫人,呵斥了儿子对故人之后的不仁。被母亲呵斥后,孟虬将刘询等人收留。祝融夫人收留刘询很可能是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但在她死后,刘询还是被抓了回去,并死在了永嘉之乱中。仅凭野史还不能确定,蜀汉灭亡时孟获是否还健在。不过野史中的故事却能间接证明,当时的蛮族并没有反叛,没来救援很可能是时间上来不及,刘禅投降太快的缘故。历史真相到底如何,还有待史学家们的考证。

4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故事。蜀汉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得孟获心悦臣服,收南方南蛮之地。但是为什么在蜀汉灭亡之际时,孟获却没有率南方部队前来救援呢?

管理方式难以调兵

在当时,南蛮地区相对比较落后,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像孟获这样的一个蛮王也不过是由南方诸部落推选出来的一个领袖罢了,手下各部落依然有着很强的自主权,因此即使孟获有心救蜀也需要诸多部落领导人的同意。

诸葛亮去世多年,余威不存

我们知道,当初诸葛亮是通过七擒七纵才降服了孟获,这里可以看出孟获的本身绝对不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在更多情况下,他是十分灵活的。而很多朋友们以为蜀国在诸葛亮去世不久便灭亡了,其实不然,在蜀国灭亡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去世了几十年。对于孟获来说,他与其说害怕蜀国,不如说是害怕诸葛亮,现在诸葛亮早已去世多年,余威不存,在蜀国灭亡之际,孟获不在南方搞事已经很好了。

蜀国灭亡始料不及

姜维与钟会在剑阁对峙许久,未分胜负,不料邓艾偷渡阴平,成都迅速投降,蜀国亡国,这样的灭亡速度不要说让南方的部落根本没有预料到,就连姜维本人也没有想到。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5

第一,从诸葛亮平定南中到蜀汉灭亡,中间隔了将近四十年。时间跨度这么大,孟获肯定早就不在了。

第二,各类史籍中关于孟获的记载很少。

在《三国志》中,压根就没有提到孟获。只说刘备病死后,南中豪强雍闿发动叛乱,杀死当地太守,并在交州军阀士燮的引诱下归附于东吴。孙权很高兴,便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后来牂牁太守朱褒,越隽郡土著首领高定也先后叛乱。

面对叛乱,诸葛亮起先选择忍耐,直到两年后才出兵镇压。春天出兵,秋天回师。仅用数月便搞定叛乱。



前前后后,根本没提到孟获这个人,也根本没孟获啥事。

这里要注意了,史书中说的很清楚:

雍闿的身份是南中豪强,朱褒的身份是牂牁郡太守,高定的身份是越隽郡夷王。所以雍闿和朱褒,其实都是汉人,据说雍闿还是西汉什邡侯雍齿的后裔。只有高定才是南中蛮夷。才是所谓的脑袋上插羽毛的野蛮人。

请记住这几个知识点,很重要。

接着说孟获。

在《华阳国志》、《汉晋春秋》等东晋时代人撰写的史料,以及后来的《通典》、《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倒是提到了孟获。但综合这些史料来看。孟获的人物生平与大众常规印象中的孟获存在误差。可能会颠覆大家对孟获的旧有印象。

史料太长,就不列了。这里只做归纳,具体表现为四点。

①,这些史料中,均未提到是孟获是少数民族出身,只说他出身南中豪强。所以他大概率和雍闿一样,也是汉人。其形象更接近儒生,也就是束发纶巾的读书人。

②,结合这些史料和《三国志》的记载,历史上的南中叛乱,实际上是由南中汉人,也就是原蜀汉官员和南中豪强发起。之后勾结当地土著首领,一起叛乱的事件。汉人在叛乱中起主导性作用。没有汉人发起,蛮夷成不了器侯。

③,孟获因为是南中豪强出身,且他在南中的汉人和蛮夷人当中,都有影响力,所以雍闿叛乱后就拉他入伙(雍闿在土著人中应该没有影响力)。起先他只是雍闿的手下,只是众多投身叛军的参与者之一,并不是叛军的老大。后来是叛军发生内乱,雍闿被高定部下干掉(另有一说是被汉军斩杀),孟获才成为雍闿这一路叛军的老大,带领叛军余部与诸葛亮对抗

④,诸葛亮对雍闿、朱褒、高定三人,均没有手软。但对孟获很客气,七擒七纵。最终以攻心为上为策略,收服孟获。之后,孟获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被调到成都去了

结合这四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孟获并不是所谓的蛮王,他的历史形象更接近于演义小说中他哥哥孟节的那副模样。



只是他误入歧途,受雍闿蒙骗,才沦为叛军的一员。后来他又改邪归正,被诸葛亮树为典型加以笼络,成为蜀汉统治阶级的一员。

所以,不考虑年龄因素。即便孟获在蜀汉灭亡时还活着,他也没有能力救。因为他根本就不是蛮王。他拿什么救

第三,蜀汉对南中的统治并不稳固,即便是诸葛亮活着时,蛮夷也多有叛乱

《襄阳记》中记载说:”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很明显是在扯蛋。

因为《三国志》中有记载,诸葛亮的部队才刚走,南蛮就叛乱,杀了蜀汉守将。被杀的守将还是雍闿叛乱时,死守永昌郡的两个猛男,吕凯和王伉。(看下图中吕王两人死守的位置)



后来,幸亏是建宁郡土豪李恢出马,平定了叛乱。才助诸葛亮化解了后顾之忧。

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三国志·李恢传》

公元233年,也就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前一年,南蛮又造反了,这次带头的是一个叫刘胄的蛮夷首领。时任庲降都督张翼搞不定,向成都求援。诸葛亮派出马忠、张嶷助战,把刘胄干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东吴武陵郡的五溪蛮也造反了。贵州和湘西地区地形复杂,当地民族生活习性也与汉人有很大差异。这些地方直到解放前夕,国民政府都没有搞定。就不更提两千年前的三国时代了。

可以说,造反在当地是常态,不造反才叫不正常。



估计当时蜀汉的领导人也知道南蛮造反是常态,所以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对南蛮打压的很厉害。

公元240年,蒋琬加强了南方兵力配置,令马忠主动对南蛮发动攻击。马忠随即派部下张嶷进攻越嶲郡,收拾当地的叟夷人。

后来叟夷人被打服。虚设了七年之久的越嶲太守一职,终于恢复正常状态。(由于越嶲郡当地蛮夷不服教化,所以成都任命的越嶲太守根本不敢去上任)



接下来的几年,平康蛮夷,涪陵蛮夷先后起兵造反,都被汉军镇压。汉军靠武力,把蛮夷压制的死死的。

我们知道。公元253年初,费祎遇刺。同年夏天,姜维上位,调整战略方向,第一次带领数万兵马大举北伐。自此,蜀汉在南方的兵力开始往北调,对南中的开发,对南中方向的扩张,也陷于了停滞中。

不是常有人会问:为什么蜀汉当年不到东南亚扩张地盘?

这里就有答案了:从公元234诸葛亮病死开始算起,到费祎遇刺为结束。蜀汉花了将近20年时间经营南中,但始终没能彻底教化当地的蛮夷。蜀汉连南中都没搞定,怎么去东南亚发展?难道要飞过去吗?

所以,即便不考虑孟获的年纪,也不考虑孟获的真实身份,就当他是蛮王。他也不可能出兵勤王救驾。因为蜀汉一朝,蛮夷与朝廷的关系并不好。双方打打停停,蜀汉靠强力手腕统治南中,蛮夷活在汉军的阴影下。他们才不会去救成都的刘禅呢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邓艾兵临城下,有人向刘禅建议南逃南中时,谯周才会说:去那鬼地方干什么?诸葛丞相在的时候,他们尚且屡次反叛,现在我们走投无路去投靠,不是找死么?

谯周是个投降派,主张很有问题。但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当时成都朝廷和南中蛮夷的关系还真就如此。不咸不淡,普普通通的。

6

三国时期的刘备,虽是皇室宗亲,却并不得势,他的前半生一直没有什么作为,直到他请了诸葛亮出山,这才开始了真正的崛起。

诸葛亮的功绩自然不必多说,诸葛孔明位列武庙十哲,他的功绩之大可见一斑,其中一项功绩可以说对蜀汉有建立千秋基业的功勋,那就是人尽皆知的“七擒孟获”。正是通过这样高明的俘获人心之举,诸葛亮将南中彻底平定,稳固了蜀汉的大后方,才可以安心与曹魏、孙吴争霸天下。

孟获对于诸葛亮非常敬服,他屡次被诸葛亮擒获,除了肉身之外,他的一颗忠心也被诸葛亮俘获了。孟获虽然是一个粗人,但是他却非常讲信用,答应诸葛亮之后,就一直信守诺言,镇守南中,没有再给蜀汉添麻烦。

“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资治通鉴》

既然南中势力与蜀汉有如此深厚的交情,为何在几十年后,蜀汉被曹魏攻打而亡国时,南中的士兵没有及时来援助蜀汉呢?

南中没有能力帮助蜀汉

其实,诸葛亮当年攻打南中的时候,利用他的智谋攻心,完成了一劳永逸的战果,但是人心难测,世事无常,诸葛亮虽然一时得到了孟获的认可,但是谁知道未来孟获会不会被小人蛊惑,重新叛乱呢?如此一来,诸葛亮将会疲于应付南中,根本无力北伐,这样的结果诸葛亮显然不愿意看到,毕竟他的志向是要克复中原。

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他发现南中这样的地方,不太适合生存,都是靠渔猎为生,不稳定。所以,诸葛亮也没有大力开发这里的想法,毕竟在当时可没有旅游业,南中是如今的云贵地区。

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在南中人中选出了精壮,让他们参加到蜀军之中来,组成了后来蜀军中的一支精锐部队“飞军”。同时,带上这些士兵的家眷。这样一来,既削弱了南中的战斗力,使其无法再霍乱蜀汉,同时增强了蜀军的战斗力,使蜀汉的兵源得到了补充。

如此计策在当时自然是一箭双雕的好计,只是在几十年之后,蜀汉要被灭亡的时候,南中也就再没有像样的战斗力前来救援了。

南中援兵无法援救

话说回来,即便南中精锐尽失,但是几十年后也会有一些新的战斗力培养出来,即便如此,南中援兵也无法救援将亡的蜀汉。

曹魏之兵,乃是邓艾的神兵天降,这骤然出现在城外的魏兵让刘禅吓蒙了神智,作为一代帝王,他更倾向于投降。蜀汉大臣以谯周为首,大多数都是投降派,只有姜维和北地王刘谌是主战派。

一来姜维不在京都,无法阻止刘禅投降;二来,刘谌虽然在京都却没有能力阻止刘禅投降。于是,刘禅最终选择投降,投降的理由是蜀汉气数已尽,不想城中百姓受苦,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可笑得是,随后成都就被魏兵屠城了。

南中的援兵无法援救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刘禅投降太快了,快到连姜维都没反应过来,南中的援兵自然更无法反应过来了,如此快得投降,没给任何救援人员任何时间。

第二、谯周主降,刘禅内心也主降,他们已经铁了心要投降,自然也就不会去南中请救兵。刘禅甚至想过要逃到南中去避难,不过被谯周给劝阻了,谯周怕南中靠不住,会杀了他们投降曹操。所以,刘禅和谯周是信不过南中人的,他们没有把南中当成是自己人。这样一来,即便南中人愿意前来相助,想必在南中通往成都的路上,也会有重重关隘阻拦,南中援兵根本无法到来,自然也就无法援救。

时间改变,人心或许也在改变

孟获服诸葛亮,南中人就服蜀汉。不过诸葛亮死后几十年,如此长的时间过去,南中人是否还会惧怕诸葛亮的余威?自然不可能,那么他们是否会对刘禅忠心?未必,刘禅毕竟不是诸葛亮,南中不反,可能是因为姜维的存在,还有蜀汉有自己血亲的原因。

除去这些因素,他们的内心可能早就有了变化,早不是孟获和诸葛亮时期的心态了,只是苦于形势所迫,一直没有爆发而已。在蜀汉灭亡的时候,他们自然也就不会为了蜀汉而拼死力了。


综上,南中援兵救援蜀汉困难重重,甚至可以说无法达成。说到底,蜀汉灭亡的根本在于蜀汉本身的局限,即便南中援兵真得来到,恐怕也无法改变蜀汉灭亡的结局。

▲文野史日记 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历史!

▲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随时联系删除!

7

孟获倒是想救援,但也是有心无力。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仅仅三个月,苦心经营蜀地数十年的刘氏政权,就在刘备之子刘禅的开门投降下,宣告灭亡。

蜀国灭亡时,军师诸葛亮已去世数年,在亡国之际抵御司马昭大军的,是大将军姜维,凭借姜维的实力,蜀国将来犯的魏国大军阻挡在剑阁之外,但让姜维没有料到的,则是邓艾兵行险着,从景谷道暗度阴平,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虽拼死抵抗,但终究无力回天,在绵竹兵败被杀,同年11月,邓艾大军直逼成都,刘禅不得已开城投降,蜀国就此灭亡。

从蜀国的灭亡过程来看,有两个明显的信息,其一是灭亡的速度之快,三个月就兵败如山倒,完全没有经营数十年的那种该有的实力;其二就是,没有其他的军事力量来救援

即将灭亡的蜀国。

要知道,蜀国除了自身的实力之外,还拥有在南中地区的军事力量。而南中地区,就是当年诸葛亮曾用心经营的地方,南中地区的首领,则是广为人知的孟获。

提到孟获,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作为南蛮之地的首领,在诸葛亮的感召下,被七擒七纵,最终臣服于蜀国,带领南中,成为了蜀国的领地。

那么说,作为蜀国一份子的孟获以及南中地区,在蜀国灭亡之际,为何不出手救援,而是眼睁睁的看着蜀国灭亡呢?

不是孟获不想救,是他压根就不知道蜀国快要灭亡了!

让我们捋一下时间顺序,诸葛亮在公元225年,开启了南征,历时数年,平定南中地区,孟获也在此时臣服;而司马昭是公元263年发动的灭蜀之战,蜀国在当年灭亡,从225年至263年,中间间隔了足足三十八年。

即便是孟获在臣服蜀国时是个年轻小伙,那也至少有个30岁左右,到了公元263年,孟获的年龄大约在70岁左右。

一个年近古稀的垂垂老人,在南中地区还能有什么号召力,即便是仍旧是首领,但是对于南中地区的掌控,必定也是不如当年,甚至有可能,在蜀国灭亡时,孟获已经不在人世了。

这只是其一,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复杂的南中地区。

虽然在演义里,诸葛亮确实让孟获以及其手下臣服于蜀国,但是这毕竟是演义,真实的情况却未必如此。

南中地区以蛮族为主,大小部落交错,各种势力交织,是一块众所周知的难啃的骨头,而当年的蜀国,实力上不允许诸葛亮武力征服,迫不得已,才采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这背后并不仅仅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更是蜀国缺乏硬实力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南中地区在孟获臣服蜀国后,却没有真正的归降蜀国,相反,各地仍有不少叛乱发生,以至于诸葛亮二次南征平叛。

所以,并未真正臣服蜀国的南中地区,对于蜀国的灭亡,完全是站在事不关己的角度来对待,甚至还有部分部落是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来救,显然是不可能的。

还有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孟获并非演义中所谓的南中蛮王。

除了演义中,在其他的很多史料里面,对孟获本人提及较少,能够找到孟获生平介绍的,大概有如东晋时代《汉晋春秋》中略有提及。

而这些史料中,没有一处说明孟获是少数民族出身,只是提到了他是出身于南中豪强,参与了南中的叛乱,再结合史上南中地区叛乱是有汉人主导的,所以孟获有大概率可能也是一个汉人。

而孟获出身于南中豪强,在当地各方势力中都吃得开,无论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孟获在其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叛乱发生后,孟获迅速组织了一支队伍,并通过不断吞并其他叛乱势力,逐渐壮大成当地最大的一只叛乱队伍。

所以,诸葛亮才会拿孟获开刀,其一也是杀鸡儆猴,把最大势力的孟获先拿下,其他小的势力也会掂量掂量;其二呢,就是孟获毕竟也是汉人,相对于南蛮来讲,更好的沟通,也能够审时度势。

但是,这就造成了,孟获虽降,但不代表南中投降,他是最大的势力不错,但是代表南中还不行,即便是不考虑年龄因素,假设蜀国灭亡时,孟获还健在,但是孟获根本不可能号令南中地区的势力去救援蜀国,人家又不是你的手下,没必要去卖命,更可况,和蜀国还不对付,因此,在蜀国灭亡时,其他势力完全没有必要去救援蜀国。

南中地区,蜀国前后经营了几十年,但是并没有完全归化,即便是在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的叛乱时有发生,虽然在前期,蜀国依靠军事实力将蛮族压制的无法动弹,但是压制和归化臣服是两回事,压制越久,就会反弹的越厉害。

事实上,这种情况诸葛亮不是不知道,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法,即便是在南中设置了越嶲太守一职,但是效果作用并不大,南蛮人照样该反就反。

这种打打停停的日子一直维持到公元253年,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姜维上位,蜀国的战略方向,在姜维的调控下,逐渐向北方转移,对于那个从未被真正降服的南中,治理和管控也就逐渐停止。

于是,解除压制后的南中,更加的肆无忌惮,时不时的侵扰蜀国边境,虽说没讨到什么便宜,但是也令蜀国不胜其烦。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大军压境前,南中的势力心中都打着小算盘,盘算着蜀国灭亡后,自己能够抢到哪一块区域,至于出兵勤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曾经在亡国前,有人向刘禅建议暂前往南中,以避魏军锋芒,但很快就被否决了。谋士谯周就说:去那鬼地方?诸葛丞相在的时候,南蛮尚且屡次反叛,现在我们走投无路去投靠,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所以,在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时,无计可施的刘禅只得开门投降,而南中地区,也就不可能会有一兵一卒前来救援已经是日暮西山的蜀国了!

8

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南蛮王——孟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描述得非常精彩,时诸葛亮以仁义感化孟获,尽收南中人心,孟获亦曾有言誓死效忠蜀汉,为何在蜀汉灭亡之际,南中之地竟未出一兵一卒支援成都呢?


蜀汉灭亡的事,已经是诸葛亮六擒获孟获三十六年以后的事情了,就是因孟获死后,曹魏权利,知道刘禅已经没有大将了。


诸葛亮被孟获还要死得早,诸葛亮死后,南蛮还有孟获,所以,当时曹魏还不敢怎么动。


孟获死后,蜀汉没有一位能够护主的大将,就是因为这样,曹魏在公元263年8月,开始对蜀汉刘禅的政权,进行大规模的征讨。


曹魏权臣司马昭,民间就有句名言,叫司马昭之心路人都知,司马昭是什么人,看到孟获一死,就立即发动灭蜀之战,

而且司马昭当时是三面对刘禅进行合围,这三面合围,为别是钟会、邓艾、诸葛绪,这三个人兵分三路对刘禅进行伐蜀。


刘禅本来就是胆小怕事的,看到司马昭带领三队人马攻击蜀汉,蜀汉危亡之际,当时刘禅的大将军姜维率军 镇守剑阁。


键位是很厉害,当时是能够将魏国主力大军钟给阻挡于剑阁之外,但是,你蜀汉只有一个姜维。


二司马昭是三面进行对蜀汉合围,所以,魏将邓艾兵行险招,竟由景谷道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当时,刘禅,看到邓艾的兵,已经到成都了。


诸葛亮的儿子出面率军去成都守住,诸葛瞻是想挡住邓艾大军,但是诸葛瞻打不过邓艾反而被邓艾杀了。


到公元263年11月,邓艾大军翻山直接进入成都,刘禅没办法就开城投降,所以,大家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可真是,到了阿斗刘禅的这个时候,身边已经没有大将了啊,就这样刘禅投降 蜀国宣告灭亡。

9

魏、蜀、吴三国中,蜀汉是令大家最喜欢的国家,蜀汉的五虎上将、刘备诸葛亮、魏延姜维都是令大家非常欣赏的人物。不过同时蜀汉也是令大家十分遗憾的国家,因为他虽然为三大势力之一,但偏安西南,虽有心一统天下,却先天不足,最终遗憾灭国。而更加令人奇怪的是,蜀汉灭亡之际,其实实力尚存,军队也很多。

那么,蜀汉为何会在这种情况就突然灭亡了呢?而且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南中孟获又去哪里了呢?为何不发兵救援成都呢?

实际上,蜀汉之所以快速灭亡,主要责任人还是刘禅,而孟获之所以不救援蜀汉,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来不及救援

蜀汉灭亡得非常突然,连魏国上层都没想到蜀汉会这么快灭亡!

当时魏国分兵三路攻伐蜀汉,他们原本准备合围蜀汉,先把蜀军主力吃掉,不过姜维也是久经战阵,拥有丰富的战争经验,所以及时的跳出了包围圈,退守剑阁。钟会大军快速占领汉中,紧随而至,呈兵于剑阁之下,由于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虽然魏军兵力上占优势,却始终攻不下剑阁,两军陷入拉锯之中。

邓艾见钟会无法正面击败蜀军主力,便决定出奇谋,走阴平小道偷渡到蜀汉腹地。当时的阴平小道根本就没有路,无法供大军通行,只有当地人会偶尔走一走,所以蜀汉也没有派人驻守。不过邓艾胆大心细,竟然率大军通过了阴平,创造了一个奇迹,出其不意的杀到了蜀汉腹地。

面对魏军的奇袭部队,蜀汉刚开始还有心抵抗,命诸葛瞻带领御林军前去作战,但是在诸葛瞻败亡之后,蜀汉已经被吓破胆了,众臣无主意,最终在谯周的建议下,刘禅主动出降,蜀汉宣告灭亡。

从邓艾打进蜀汉腹地,到刘禅出城投降,这段时间过得是非常快的,邓艾的本意就是要出奇制胜,不给蜀汉众臣反应考虑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即便各地援军想要救援也根本来不及。

实际上,在魏国伐蜀前期,部分通晓军事的大将就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魏国这次兴师动众而来,必定是想一举灭亡蜀汉。所以有些将领提议领兵前来助阵,拱卫成都。不过刘禅信心十足,认为姜维能够阻挡住魏国大军,所以不允许其他军队前来。最终,邓艾杀进蜀汉腹地,刘禅不作抵抗,等待援军前来,直接就选择了投降,蜀汉在精锐未失,国土未丧的情况下,突然灭亡,根本没有给勤王军队充足的时间。

所以说,蜀汉快速灭亡,最大的责任人就是刘禅。由于他的不抵抗政策,使得各地援军根本来不及出兵救援成都。孟获大军本来离成都就比较远,收到消息比较晚,所以即便他收到消息说成都告急,想要发兵救援,也根本来不及。很有可能他还在做军队动员的时候,蜀汉投降的消息就传来了。

二、蜀汉和南中的关系

诸葛亮虽然收服了孟获,但是南中诸郡和蜀汉的关系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好,还是会时不时地发生叛乱,之前只是维持了表面的和平。蜀汉对南中采取羁糜统治,私下里都是互相争夺利益,所以诸葛亮在世时,也许孟获还会听从他的命令,等诸葛亮去世后,孟获就不一定完全听从蜀汉朝廷的命令了。当时邓艾大军打来,曾有人建议逃亡到南中,借助地理优势,逐步抵抗,但很快就有人以南中不安的理由反驳了。

演义原文:忽哨马报到,说魏兵将近城下。多多官议曰:“兵微将寡,难以迎敌;不如早弃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险峻,可以自守,就借蛮兵,再来克复未迟。”光禄大夫谯周曰:“不可。南蛮久反之人,平昔无惠;今若投之,必遭大祸。”

可见南中经常反叛,是大家的共识了,蜀汉与南中之间并不是相互信任的,所以即便刘禅坚持抵抗,孟获也不一定会带兵前来救援。

三、无力救援

虽然蜀汉对南中采取的是羁糜统治,但是表面上南中对蜀汉还是臣服的,在蜀军北伐时,南中也提供了部分精壮参军,蜀汉的无当飞军就是由南中诸郡提供。常年的作战,再加上本身南中人口不多,互相争权夺利,所以孟获根本拿不出来更多的人支援成都,他还需要很多军队帮他维持当地的统治。

总结

蜀汉灭亡之际,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为何没有派兵前来救援,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蜀汉灭亡得太快了,孟获根本来不及救援,等到他收到消息,说不定刘禅已经投降了。二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孟获不一定听从刘禅的命令,前来救援。三是孟获本身也没有多少兵力救援成都。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10

公元263年八月,暑气还没有消减,手握魏国军政大权的司马昭就调兵遣将,命钟会、邓艾以及诸葛绪兴兵讨伐蜀汉,三路大军从不同的地方对蜀汉发起攻击。其中,邓艾最与众不同,他不走寻常路,穿越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爬下悬崖断壁,神不知鬼不觉的到了绵竹城下,并且一举拿下了绵竹城。

绵竹一破,成都门户大开。那时候蜀国大将军姜维正率领人马在剑阁和钟会血战,没有时间和多余的兵力来驰援成都。后主刘禅和一干大臣商议以后,决定打开成都大门,向邓艾主动投降。

就这样,刘备和诸葛亮等一手开创的蜀汉政权终于落到了魏国手中。令人好奇的是,在蜀汉和曹魏大战期间,南中地区竟然未向蜀汉派遣一兵一卒驰援。为何蜀汉朝廷面临灭亡之际,南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不管不顾呢?


其一,蜀汉朝廷和南中地区的政治联盟已然瓦解

刘备在建立蜀汉之初时,国力非常强盛,那时候南中地区的部落都主动臣服于刘备的统治之下,然而自从夷陵之战以后,蜀汉的国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就连刘备也是在白帝城奄奄一息。

那时候南中地区的首领们就已经蠢蠢欲动了。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面这样写道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柯。”

意思就是说,刘备才刚刚去世,高定、雍闿、朱褒就相继造反。

后来,南中地区的造反势力就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了以孟获为核心的造反集团。诸葛亮知道,这时候正是一举消灭反叛势力的好时机,在《出师表》中他写道“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意思就是说五月份的时候诸葛亮兴大军讨伐南中反叛势力。

诸葛亮采用的策略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攻心,笼络上层的利益集团,这样就能够结成紧密的政治同盟。于是,诸葛亮接连俘获了好几次孟获,但都没有对他痛下杀手。

孟获到最后也是对诸葛亮心悦诚服了起来,决意不再反叛。他利用自己在南中的影响力说服了所有的部落首领投降于蜀汉。诸葛亮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也就把军队都撤走了。

可以得见,蜀汉和南中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诸葛亮和孟获双方之间的,如果说两人都在,那定然南中地区的反叛势力会因为忌惮诸葛亮与孟获的实力从而不敢造次。

我们知道,魏军伐蜀是在公元263年,而孟获和诸葛亮打仗是在公元225年,两者相差了近四十年!所以说那时候诸葛亮和孟获早都已经不在了。故而,双方的联盟关系在魏军伐蜀以前也早就破裂了,更何谈南中地区出兵帮助蜀国来抵挡魏国?

其二,南中地区对蜀汉也一直是人服心不服

诸葛亮真的很放心南中不会再反叛了吗?未必!在收服孟获以后,诸葛亮曾把万余户南中百姓迁到了成都边上,这些百姓大多都是身怀技术的,比如造盔甲,造兵器之类的人。诸葛亮把他们带回去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给蜀汉打造军械,给蜀汉军队卖命。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削弱南中地区的军事实力。因为诸葛亮自己也明白,南中地区的臣服只是暂时的,他们是表面故作恭顺,实际上一肚子坏水。事实印证了诸葛亮的猜测。诸葛亮死的前一年,南中地区的部落首领刘胄发动武装叛乱。

公元240年,南中再度发生叛乱,带队前去平叛的向宠还把命丢在了那里。

其三,南中部落首领的审时度势

南中地区虽然没有出兵援助蜀汉,但也没有在其后院放火,这恰恰展现了南中地区首领的聪明。

天下大势是在不断改变的,在蜀汉和曹魏两大阵营面前,南中始终是实力衰微的那一个,所以对南中地区的首领来说,此刻最好的方式就是按兵不动。

如果蜀汉赢了,那就继续向蜀汉称臣;如果曹魏赢了,那就马上向曹魏皇帝上贺表。反正不管怎么说,他都能够从中渔翁得利。但倘若他现在急于出兵去帮助蜀汉抵抗曹魏,那万一蜀汉被打败了,下一个被灭亡的当然是南中地区的高层首领们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