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国初,社会刚刚从落后的封建时代蜕变而来,动荡、混乱是可想而知的。民国初期,不用说省际道路,即使是城市内的道路交通都还极其落后。美国财政学家阿瑟恩扬格对当时的道路有这样一段评价:“除少数先进城市外,多数道路只能通行旧式大车”。像南京到上海、杭州都没有像样的公路。

1927—1933年,民国铁道部、全国经济委员会和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两个全国性建设计划、一个建设纲要和一个国防公路初步改进计划。

到1937年,全国公路1万8千公里增加到了6万9千公里,虽然分布很不均匀,但一直呈上升趋势。

所以说,民国政府十余年间并非一无所为,单就公路交通建设还是有一定贡献的,但由于军阀混战,租借地乱像,日寇侵华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很多计划都停留在图纸上,这也是历史留下来的伤痛。

我是印象老建筑,以上粗浅介绍,希望对这个问题有所帮助,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1928年国民党北伐成功后,开始逐步的整理内政,让人意外的是当时的公路相关业务都归当时的铁道部门主管,两者相较下可见孰轻孰重了。其实在那之前的清末时期,北京城的皇宫都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为了发展工业经济,不断的向外国借钱修铁路,当时而言最先进的运输方式非火车、铁路莫属了,也因此清末、民初大量的财力投入进入铁路。

到1931年公路相关业务再次易主,由当时的经济委员会管辖,真正有独立部门主理公路业务是从1938年开始的,当时铁道部裁撤并入交通部,交通部下设立公路宗管理处,可见在当时也是慢慢的加重对公路的建设。在民国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公路主要还是清朝时期的官道,这种道路现在还是可以看到的,如云南有一段1.7公里长的青石板路就属于原来的官道,它也是茶马古道的其中一段,而它也是按照一丈左右的标准建设的。这种官道属于古代比较窄的了,主要用石板修建,非常耗费财力人力,但这样还和秦始皇规定的70米宽官道没法比,所以古代很多地方大型运输根本没有好的路可以用,这种情况下便大力的发展水运运河来替代。

(网络配图:清朝官道)

回到问题,民国时期接了清朝留下来的这个烂摊子,还要面对侵略势力的干扰,尤其后面的抗日战争几乎全民皆兵,要说民国政府没有钱应该也不太可信,毕竟老蒋出逃的时候带了那么多钱去岛上,但他要留着钱来买装备啊。即便是当时的汽车保有量也增长迅猛,但主要还是在城市内或短程的通行,很多城市之间的道路都是以泥土路为主,只是稍微的拓宽平整了一下。

根据地方的公路志史记载,1931年10月民国政府修建的宁杭公路工程竣工,这条公路全长仅51公里,宽3.5~5米,这也是江苏近代修的第一条跨省公路。根据当时一些修建公路的资料看,起码到1944年还没有大量使用水泥或柏油,主要还是以砂石料来铺路,

(注:图中的33年是民国纪年方式,就是1944当年)

上图为当时修路耗材,以当时的国力而言,为了战略考虑,也必须要修通很多的公路来连接城市,但又不可能修的那么好,一是财力限制,二是当时正在战争,经常的被破坏,或者为了配合战术我们自己毁掉,这种情况下修再好也不会长久,别人先炸你好的路,就像我们去炸日军行军用的铁路一样的道理。好比前文提到的宁杭公里,也都是1966年至1978年间才完成柏油的路面,至于说沙石路是什么样?估计年龄稍微大点的人都还有印象,只是当时很多地方的砂石路已经看不见砂石,只剩下泥巴路了,这些泥巴路经过几十年的车辆的轧碾,甚至一般的小雨都不会软化,跟夯实过一样。

(网络配图:砂石路)

国内公路真正大变样的也不过80年代开始到现在,之前虽然主要的国道、省道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市内公路很多都还是这样的砂石路或者泥巴路,这些路可能民国人走过,清朝人也走过,相信到今天称为公路的路已经没有这样的了,村村通基本上覆盖的大部分农村小乡道,泥巴路、砂石路也只能在山区或记忆中了。


题外话:民国时期有没有水泥路?有的,很多比较繁华点的城市市内都有水泥路,但相对于当时全国的路网来讲,这样小范围的水泥路占有的比例是相当低的。下图便是当时城市市内道路,可以看到路面非常的平整,车辆也不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