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刘邦是自己打下天下的,他父亲刘太公只是一介平民,按照规定,刘太公见到刘邦是要行跪拜之礼的。刘太公也跪拜过刘邦一次,那是刘邦刚当皇帝时,下朝来看望父亲,刘太公身边的太监说,“你儿子现在是一国之君了,谁见了皇帝都是要下跪的”,于是刘太公早早地等在门口,刘邦来时,刘太公行了跪拜之礼。

老子拜儿子,这儿子哪里承受的起啊?,刘邦再不敢轻意去看望父亲。一天刘邦闷闷不乐,叔孙通问皇帝其故?刘邦将叔孙通大骂了一通:“你制的是什么鬼礼法?弄的我连父亲都不敢见”,叔孙通微微一笑:“这还不简单,你封老爷子为太上皇不就行了吗。”于是刘邦封刘太公为太上皇,从此彻底解决了老子拜儿子的问题。

如果本身是皇帝而传位给儿子,其身份就是太上皇,不存在老子拜儿子的事,比如,唐高祖李渊传位给儿子李世民,乾隆传位给嘉庆。刘太公是历史上唯一未曾做过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虽然后人常以流氓来看待刘邦,项羽要将刘太公熬汤时,刘邦还说分一杯羹给我,其实刘邦还是很孝顺的,刘太公喜欢种菜,刘邦命人在御花园开出空地供父亲种菜,刘太公思念家乡及邻里,刘邦就让人在宫中重建故城,还邀故人陪伴,可以说,刘邦在行孝方面做到了极致。

谢谢阅读

最佳贡献者
2

世上尴尬事很多,爹不得不给儿子磕头行礼就是其一。某一天,刘邦下朝去探望老父亲刘太公,“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刘太公一反常态,搂着笤帚,站在大门口迎接刘邦。

刘邦大吃一惊,按照古礼,太公这个动作表示:我已为您执帚洒扫。这是一个奴仆对主人的礼节,爹对儿子行这种礼节,当然要把孝顺儿子刘邦吓一跳。

不是刘太公岁数太大,得了老年痴呆症,认不得儿子了,而是自己的管家(家令)对自己说了一番话:“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皇帝虽然是儿子,却是天下之主,您虽然是爹,但也只是个臣,让人主给臣子跪拜行礼,哪有这个道理?皇帝的威仪何在?

刘太公一哆嗦,是这个道理啊。因为自己是爹,皇帝拜了,还有本家叔叔大爷呢,拜不拜?还有庄邻七姑八婶,拜不拜?都拜了那还叫什么皇帝!

反拜吧,刘太公也不愿意。司马迁说刘邦是刘老太太和龙生的,没刘太公什么事,可是刘太公没看到这个记载,他坚信这种事是他亲力亲为的。爹给儿子跪拜,自己的脸也没地方搁啊。所以,刘太公折中了一下,搂把笤帚侍立一旁,脸上阴得要出水。

这就是古代皇帝屡见不鲜的麻烦事:儿子当了皇帝,爹还活着,怎么办?

其实这种情况,又分为三种类型,不能一概而论:爹是皇帝,禅位给儿子;爹不是皇帝,儿子是皇帝;爹虽然还在,但已经不是儿子的爹。

  • 第一种情况:爹是皇帝,禅位给儿子

这种情况比较多,比如李渊与李世民、唐玄宗与唐肃宗、宋高宗与宋孝宗、乾隆与嘉庆等等。这种父子关系的礼节比较好处理,因为爹原来就是皇帝,退位后称太上皇。太上皇就是“太上皇帝的简称,身份上依然是君,跟儿皇帝平起平坐。

既然社会所赋予的身份不落下风,血缘身份上,又“压了儿子一头,自然太上皇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接受儿皇帝的跪拜之礼。

  • 第二种情况:爹不是皇帝,儿子是皇帝

这种情况就比较麻烦,刘太公与刘邦就属于这种关系。爹在社会身份上处于卑下的臣,儿子则处于尊贵的君,与血缘身份刚好相反,怎么办?

这种事以前没有先例,第一个帝制王朝秦朝,赢姓家族是按世袭制继承王位,兼并六国后,秦始皇换了名称而已。刘邦不一样,按照古代礼法,刘太公的身份就是平民。

此后每一朝开国皇帝基本都会遇到这个麻烦,不过,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登基时,爹已经不在世了,不存在谁拜谁的问题。这事你也不能怪刘太公太能活,只能从法理上寻找解决方案。

这时候,历来看不起儒生的刘邦才发现,酸儒还是有点用的。这种事情自然难不倒大儒们,既然血缘身份无法变更,那就想办法提高刘太公的社会身份呗,于是历史上第一任“太上皇”隆重出炉。

从此刘太公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皇帝的跪拜了!刘邦创下的对上册封,就是后来历代开国皇帝,追封父祖三代(或五代)的先例。

  • 第三种情况:爹虽然还在,但已经不是儿子的爹

有点拗口,意思是,爹虽然还在世,但是从法理上,他与当皇帝的儿子之间,已经断绝了父子关系。

哪个爹这么傻,跟儿皇帝断绝关系?这种情况,比前两种都要多。一般是皇帝驾崩了,膝下无子,只好从宗室子弟中选择一人,过继到自己名下为嫡嗣。嗣君从法统上就成了老皇帝的儿子,跟原来的亲爹断绝了父子关系。

古代每一个王朝,几乎都出现过这种情况。比如西汉汉哀帝和汉平帝,被过继给汉成帝、宋英宗被过继给宋仁宗、明世宗被过继给明孝宗、末代皇帝溥仪被过继给同治。

过去皇家子嗣太多,为了防止兄弟阋于墙,人为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嫡系万世不变的尊贵地位,不可断绝,庶系永远不能爬到嫡系头上。万一嫡系断了,哪怕从庶系过继,也要续上。

可是这么一来,就带来一个真正的大麻烦:亲爹跟儿皇帝什么关系?如何行大礼?

按照法理,被过继为嗣君的皇帝,与亲爹就不是父子关系了,比如明世宗嘉靖,只能管自己的亲爹为“叔父”,管伯父明孝宗为“爹”。所以,他与亲爹的关系就成了君臣关系。

这种关系下,父子相见怎么办?对不起,只能爹跪拜儿子!比如光绪皇帝的亲爹醇亲王奕譞,见了光绪帝,就必须行臣拜君礼。如果在后堂,光绪再还拜子见父礼,绝不能在公共场合出现。

因为这个不合理的规定,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皇帝对大臣们的反抗,比如汉哀帝追封生父定陶王为帝,宋英宗的“濮议之争”和嘉靖帝的“大礼仪之争”等等。

古人对礼仪的执著,在今天的人看来就是吃饱撑的,但是我们不能脱离环境说事,古代的“礼”就是根本大法,是皇家地位正统性和合法性的保障体系,非常重要,绝不是虚礼。

3

古代社会最尊贵职业莫过于皇帝,最尴尬的职业莫过于太上皇,尤其是天下由儿子打下来的太上皇。

刘邦经过自己的努力,艰难地打下了大汉江山,成为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成为九五之尊,刘太公的地位则显得非常尴尬。在国家层面,刘邦是皇帝是国家的君父,享受全国臣民的拥戴,刘太公属于臣民。在家庭层面,刘太公是父亲,是家族的家长,刘邦则是儿子,儿子应该尊重自己的父亲。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和刘太公都意识到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但是刘邦却始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刘邦当皇帝之后,开始大规模分封刘氏。刘邦封了自己的儿子、侄子、哥哥、嫂子,甚至连去世已久的母亲也被追封,唯独没有封赏自己的父亲。

刘邦之所以迟迟不封赏刘太公,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封赏他,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刘邦做为皇帝也会偶尔揶揄自己的父亲,史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刘邦到底是个孝子,当了皇帝之后,还是非常孝顺自己的父亲,也非常尊重自己的父亲。刘邦也为自己的父亲做了不少事,有关史料记载刘邦为父亲建造了新丰。刘邦还是像平常人家的儿子一样,正常向刘太公请安。史称:

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

从刘邦的表现来看,刘太公并没有向刘邦下跪,而是刘邦向刘太公行大礼。虽然刘邦以平常儿子的身份向刘太公行礼,但是在礼法上说不过去。刘邦终究是君,刘太公终究是臣,哪有君跪臣之礼。曾经有人建议刘太公对刘邦行君臣之礼。史称: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刘太公也觉得让皇帝给自己行大礼会有损皇帝的威严,于是接受了家令的建议,向刘邦行大礼。史称:

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从国家礼法上看,刘太公应该向刘邦行大礼。但是从家族宗法上来看,刘邦确实应该向刘太公行礼。

此时刘邦意识到,一定要解决刘太公的问题,必须给刘太公一个封号。最终,刘邦决定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史称:

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两个人都是皇帝,一个是掌握实权的皇帝,一个是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帝。刘邦可以安心当自己的皇帝,刘太公也可以有一个完美而又高大上的名号。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刘太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

太上皇没有任何实权,在宗法级别上又高于皇帝。刘太公不再是刘邦的臣下,不需要向刘邦行君臣之礼。刘邦向太上皇行大礼,也不会“乱天下法”。

4

这个问题,在《史记》明确记载了。刘邦与他父亲的关系。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的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引,则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赐金五百斤。

什么意思呢。

刘邦像往常一样看他的爹,想跪拜他的父亲,但他爹的管家不愿意,就说,无上没有两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皇帝。如今你已经当上皇帝了,是天下人主,而你是父亲也是你的臣民,主人怎么能拜臣子呢。如果这样,皇帝的威严就没有了。后来刘邦再去看他的父亲,他爹就抱了扫帚后退。刘邦赶紧去他爹,但老太公说道,你已经人主了,我做臣子怎么能乱天下王法。于是刘邦就封他爹为太上皇,才把事情解决的,并赏给管家很多钱。

从以上的话,就可以看出来,刘帮与他爹的关系就不能像过去了。那他爹需要跪拜刘邦吗。

一,需要跪拜。这是礼法。刘邦让孙叔通弄礼法,就为了天下兴,如果礼法不兴,天下就废。自己制定的礼法必须遵守。他顺接秦始皇,也自称皇帝,为天下人主,那么为天下人主,就要接受天下人的跪拜。刘邦不再是他父亲生的,是天生的。没有当皇帝之前,是他爹的儿子,当他当皇帝就是天的儿子,与他父亲没有任何关系了。所以按照礼法,他爹必须跪拜刘邦,否则就不成礼了。

二,礼与情的冲突。为什么刘邦会出现,父亲跪拜他的这种现象呢。因为,刘邦是开国皇帝,他父亲不是,后世的皇帝都是接父亲的班。况且,他当皇帝,他父亲还活着。这就出现让尴尬的局面,礼与情的冲突。于情,他怎么能让父亲跪拜呢,于礼,他必须接受父亲的跪拜。

皇帝自称孤、寡就是没有任何亲情可言,因为你天下人主,天下人与你关系都是一样,你必须身在高处,俯看众生。皇帝不再是常人,没有七情六欲。皇帝只能拜,天地、先祖、君师这三者。在《礼书》中写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这里面没有亲。所以刘邦只能接受礼。

三,这个事怎么怎么解决的。去看自己的父亲,让父亲给自己跪拜,刘邦心里也受不了呀。估计那个管家提出来了,让刘邦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这下问题全部解决了,跪拜太上皇是合情合礼的事情。这一切都名正言顺了,刘老太公也维护住儿子皇帝的尊严了,自己还得了太上皇的称号,管家也被赏赐了很多钱,而刘邦也可以在天下推行礼法了,皆大欢喜,这就孔了提倡恢复周礼的好处。

我们常说封建社会的无奈,因为儒家一厢情愿地希望执政者是天下人的领导,不能再以私情而去做事,故意弄些违背正常人伦的礼来约束皇帝的行为,让皇帝更无无私。父亲给皇帝跪拜,这样荒诞的事情出现,就说明礼已经脱离正常行驶的轨道。用礼来约束别人,增加皇帝的尊严,使皇帝更加肆无忌惮的来做荒唐事,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是皇帝自己私心在做怪,他们只考虑自己,从不去考虑天下苍生,没有约束的制度,都是扯淡。

5

刘邦以平民无赖的身份当上了皇帝,他身边的功臣也大多是地痞混混,所以在刘邦刚刚登上帝位不久,还没有建立一种完善的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难免出现很多尴尬的场面。

一次刘邦要宴请群臣,在大厅摆了几十桌,喝酒的时候,有跟刘邦称兄道弟的,有划拳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喝醉耍酒疯的,也有拿剑砍柱子的,大厅之上一片乌烟瘴气、热闹非凡的场面,刘邦顿时傻眼了,心想:“我这皇帝当的咋这么窝囊,想想人家秦始皇巡游的时候,那威风,那威严,我是要秦始皇那种感觉,不是这样的”

于是刘邦把大儒叔孙通找来,要他把自己当皇帝的样子制定出来,按照秦始皇那种规格办,于是叔孙通下去就找人操练,并制作皇帝大臣的服饰制度、宴饮制度、朝堂礼仪制度等等一系列尊卑贵贱的礼仪。等有一天叔孙通任务完成的差不多了,就准备演练一次,刘邦这次跟往常一样来到朝堂之上,正要坐下龙椅宝座的时候,“唔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震耳欲聋的声音着实把刘邦吓了一跳,刘邦回过头看到了朝堂之下一排排整齐的队伍站着,刘邦顿时震惊了,心想“这才是当皇帝的感觉,哈哈”于是就大大嘉奖了为他制定礼仪的叔孙通。

刘邦尝到当皇帝的甜头,一次刘邦就去拜见他爹刘太公的时候,刘太公出门跪拜在前,迎接刘邦,这可把刘邦惊呆了,赶快下车扶起他爹说:“您老人家怎么跪起来了”。刘太公说:“你当了皇帝,是天下人的主子,我就是你的臣子,不能因为我是你爹就破坏了规矩”。这时刘邦才想起来把他爹忘记了,立马尊他爹为“太上皇”,并说只能儿子拜爹,没有爹拜儿子的道理!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卻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正是儒家的这一套尊卑有序的制度,既保障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也稳固了天下的百姓,开创了汉朝“以孝治天下”的美誉,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次把儒家作为正统思想来进行统治,更是奠定了社会稳定发展的局面,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提供了精神支撑。

欢迎大家评论探讨,一起学习历史知识!

6

这个提问很有趣味性!是啊,刘邦虽然是皇帝,但也不能让刘太公向他三拜九叩啊,那岂不是颠覆了封建社会强调的“孝道”吗?

如果连皇帝都没有了孝道,他又怎么可能号召老百姓,服从封建伦理道德呢?可是刘邦却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刘邦的手下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刘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他们认为“大于帝者曰皇,无大不大曰太上”,刘太公既然是皇帝的父亲,那就理应被尊为“太上皇”。

其实,这个所谓的“太上皇”也只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称号而己,只有名义上的尊贵,而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也不影响皇帝行使最高权力。

有意思的是,自从刘邦首创了“太上皇”以后,后世皇家多有效仿者——比如,唐高祖李渊,在被迫退位之后,就是以“太上皇”的身份终其残生的;再比如,宋高宗赵构也以“倦政”为理由,主动让位给宋孝宗,然后以“太上皇”自居。

还有那位著名的乾隆皇帝,也在其执政60年之后,将皇帝宝座让给了儿子嘉庆皇帝。不过乾隆的“太上皇”可不是虚名无实,在其名义上退位之后,却依然恋栈不下!乾隆通过权臣和绅,继续操纵着朝政大权!

7

需要的。

刘邦他爹不仅要跪拜作为皇帝的儿子,而且场面非常尴尬。这是因为刘太公从没当过皇帝,哪怕他是皇帝的爹,地位也高不过皇帝。

古代虽然讲究父慈子孝,但更讲究忠君。

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和臣服关系,是远远高于一切伦理的存在。因此,刘邦和刘太公这对父子,就尴尬在了这里。

如果以父子关系而论,刘太公尊而刘邦卑;但若以君臣关系而论,刘邦尊而刘太公卑。

因此,刘邦在登基后,每五日拜见一次父亲时,都是免除刘太公行君臣之礼(即叩拜礼)。但是,刘太公身边的人却对他说: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虽然你刘太公是皇帝的亲爹,但也是臣子,不能让刘邦拜见你,需要你去拜见作为皇帝的儿子。

刘太公听后,仔细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件事记载了心里。

于是,某日刘邦再一次来看父亲时,刘太公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看到父亲的举动后,刘邦大吃一惊,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

得到回答后,刘邦深思熟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决定遵奉刘太公为太上皇,给予父亲相应的地位和待遇。

自此以后,追尊皇帝的没有当过皇帝的生父为皇帝,就成为了一项惯例。

这项惯例,就是因为刘太公曾给刘邦行礼才得来的。

8

历史上得国最正的就属刘邦和朱元璋了,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是普通百姓,没有名门望族的背景,他们都是白手起家(刘邦起义时只是一个小亭长),依靠自己一步一步拼出来的江山,而朱元璋当皇帝时他的老爹已经死了,无需考虑人伦之礼,可刘邦比较尴尬,他的老爹刘太公还活的好好的。


刘邦作为皇帝,是万人之上的身份,按照君臣父纲,他的老爹刘太公需要向他磕头可他同时也是刘太公的儿子,儿子见父亲当然要行跪拜之礼,何况是封建时代,最讲孝道。

据司马迁《史记》这样记载,刘邦当皇帝以后,每五天去朝拜一次刘太公,每次朝见刘太公都是行跪拜之礼,礼仪得当,极显父子情深。刘邦这样做也许是真的尽孝道,也有可能是做做样子,行百官之表率。


无论如何,刘邦在孝敬刘太公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可是他毕竟是皇帝,就连他的父亲也算是他的臣子,所以刘太公的管家因此进言刘太公,说道,天无二日,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可是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包括您也是他的臣子,怎么能让君主去跪拜臣子呢,这样会有失皇帝的尊严的,刘太公听后恍然大悟,心中有愧。


后来刘邦再次拜见他老爹时,他的父亲刘太公抱着一把扫帚站在门前,毕恭毕敬,见到刘邦来时,就步步后退的迎接,刘邦看到父亲这样行大礼,大惊,赶紧下马车搀扶刘太公,而刘太公恭谨的对刘邦说,您是万人之上的皇帝,怎可因为我坏了天下的法纪!


史记记载可以分析,刘太公并没有真的行跪拜之礼,他只是恭敬的迎接刘邦到来,到了后来,刘邦也考虑到刘太公的平民身份比较尴尬,所以封刘太公为太上皇,有了太上皇这个身份,刘邦和刘太公之间就不是君臣关系了,刘邦跪拜刘太公就合情合理了,而刘太公也可以安心接受刘邦的跪拜之礼了。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9

国法大于家法,正式场合未获封的刘邦父亲见了刘邦要下跪。

刘邦的父亲刘煓就是一个秦朝丰邑农村的一个小地主,没有什么见识。心里面想的就是儿孙昌盛,殖产兴业,根本就没有多大的抱负。

在刘煓心目中最喜欢的是自己老二刘喜,能够挣来钱,非常不喜欢游手好闲的刘邦,自然在言语之间经常训斥刘邦,这事在刘邦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对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什么追封,这也是有原因的。刘邦是大汉的皇帝,他的父亲在他建立功业的过程之中也没有出过多少力,但是人伦的辈分在哪里。这样就出现了一个BUG,按照统治阶层的理论,所有的臣民在正式场合见到刘邦都要下跪。刘邦的父亲没有名号,见到自己弟弟儿子自然是要下跪的,这是王朝法律大于平常家庭的伦常规定要求的。

譬如,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溥仪皇帝的亲生父亲在清朝重要的礼仪场合中还是要跪拜自己儿子的。这是早就被儒家学者论证国的王朝纲常之一。(刘邦父亲纪念碑,没有皇帝尊号)

刘煓为何迟迟不得获封太上皇?

刘邦的父亲自认为自己是皇帝的父亲,并不了解国法和家法的区别。刘邦做了皇帝之后每五天都要拜见自己的父亲一次,按照平常百姓家的礼仪拜见,也就是作揖,刘煓坐在大堂的尊位之上,刘邦居于次位。

刘煓没有获封任何职位,应该还是一个平民百姓。有一个刘邦父亲的侍臣看不过去了,就把国法和家法的区别告诉了刘煓,明确刘邦是皇帝,他还是一介草民。刘煓也不是傻瓜,等刘邦再一次来拜见他的时候,他就出门迎接,并给自己的儿子跪下了(推测),当然史书之上并没有明确说出来,是为尊者讳。

自己的父亲尊重自己,这让刘邦心中暗笑,就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把名分和辈分等同起来,避免了再有父亲跪拜自己的事情出现,在民间这种行为视为“不孝”的举动。

其实刘邦迟迟不封自己的父亲也是有原因的,关于刘邦和自己父亲的关系还不是那么好,要说起来可以称之为“不睦”。史书记载:

1、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高祖本纪》)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第一段引文称刘邦在自己父亲受到项羽威胁时,也只得出此狡辩的理由了。第二段引文说刘邦的父亲偏爱他的二儿子刘喜,刘喜能够置办产业,而刘邦游手好闲,颇不得待见。如今看来,谁的家业大呐!

如此说自己的父亲,并非空穴来风。太上皇次子刘喜获封代王,匈奴来袭,他弃城而逃,刘邦大怒,撤销了他的封王,降为“侯”。不过刘喜的儿子刘濞后来又被封吴王,最后搞了一个“七王之乱”,让刘备的后人倍感糟心。

另,刘邦大哥刘伯去世的早,大嫂非常不待见落魄时候的刘邦。因此,刘邦也迟迟不封自己的大嫂和侄子,惹得刘老太爷亲自找刘邦说事。刘邦以大嫂没有长者风范为由,一直拒绝封自己大哥唯一的儿子刘信,直至去世都没有封。吕后掌权之后将刘信封为羹颉侯,弄了两个县的封地。其实这个封号是有讽刺趣味的,羹颉是用勺子刮一刮釜的底的意思,嘲讽刘信寸功未立,靠亲属关系拼命要封侯。

历朝历代皇室宗亲的安排始终是一个比较难办的王朝大事,刘邦迟迟不封自己的父亲也是基于这一层考虑。(刘邦动漫形象图)

刘邦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直系后代,其他宗室一律靠后站!

10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欢迎关注。你问的这个问题在实际中有明确的记载,有一次刘邦回家,他的父亲正在扫地,看见他之后,要向他跪拜,刘邦自然不敢受,赶紧把父亲掺起来,然后找大臣去商议,怎么给自己的父亲上一个尊号?最后大臣和议之后的结果,就是给定了一个太上皇的尊号,太上皇由此而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