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稻草栽培鸡腿菇如何进行发菌与出菇管理?

稻草栽培鸡腿菇如何进行发菌与出菇管理?

2020-11-12 01:01阅读(60)

稻草栽培鸡腿菇如何进行发菌与出菇管理?:谢谢邀请。稻草栽培鸡腿菇,是经多年实验并栽培成功的种植方法之一,传统的稻草栽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稻草粉碎栽培法

1

谢谢邀请。

稻草栽培鸡腿菇,是经多年实验并栽培成功的种植方法之一,传统的稻草栽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稻草粉碎栽培法,一种是整草浸泡栽培法。近几年,大多采用免浸泡稻草栽培法。我们就从传统栽培法说起吧。

一,稻草粉碎栽培法。

①培养料制作。

把稻草粉碎,与米糠麸皮生石灰石膏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经充分发酵后,做为培养料。也可以与干牛粪尿素和过磷酸钙混合,经充分发酵,做为培养料。其中培养料中稻草占比可达80%。

②做畦播种。

畦深25厘米,宽以伸手即能采摘到为原则,畦间留过道。畦底匀撒一层生石灰,生石灰上铺培养料,厚度15~20厘米,培养料上撒菌种,厚度2~3厘米。然后再铺培养料10厘米,料上再撒菌种5厘米,菌种上覆沙质肥土2厘米即可。播撒菌种是时,畦边缘处以多撒些为好。最后覆土上盖经灭菌处理的稻草,利于保湿保暖,进入发菌期。

③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场所温度应保持在24~26℃,千万不能超过30℃,否则,菌丝会自溶。覆土湿度应保持在50%,空间相对湿度保持在70%。空间应保持弱光环境,做好通风,保持氧气供应充足,一周左右,菌丝恢复生长并纽结成块,逐渐向土内伸展,再过一周左右,土中菌丝即大部分长满,准备进入出菇期。

④出菇期管理。

大多覆土中长满菌丝后,种植场所应该把温度调节至20度以下,用低温刺激原基呈现和菇蕾形成。在这个温度下会很快现出原基,并形成菇蕾。菇蕾形成后,要把温度调节至12~18℃,这个温度最适宜鸡腿菇子实体生长。现蕾后,鸡腿菇生长迅速,一般3~4天即可采摘。对鸡腿菇的采摘,宜早不宜晚,其一但开伞,即会出现自溶,先是伞下变黑,接着溶成黑色液体,失去商品性。

二,整草浸泡栽培法。

就是把整个稻草,放进浓度为2~5%的石灰水中,浸泡2~3天(以泡透为基准)捞出,用水冲去碱味,铺入底部撒有生石灰,深约25厘米的畦内,层高20厘米,稻草上撒厚度3厘米左右的菌种,再铺稻草,厚度10厘米,稻草上再撒菌种,厚度5厘米左右,菌种上再铺稻草10厘米,然后覆肥土2厘米。完毕后进入养菌期。切记,一共三层稻草,两层菌种。

三,免浸泡整草栽培法。

此法要求最好使用新鲜稻草,经晾晒干透后,碾压软化,然后向其喷撒3~5%的石灰水溶液,以石灰水浸透稻草,使其含水量达到60%左右,铺入底部匀撒生石灰,深25厘米的畦内,厚度25厘米,垫木板用脚踩实,稻草上覆干牛粪(其他禽畜干粪也可)混合土,土上撒菌种8~10厘米,菌种上覆2厘米沙质土。完毕后,进入养菌期。

整草浸泡栽培法和免浸泡整草栽培法种植的鸡腿菇,在养菌期和出菇期的管理,与稻草粉碎栽培法的管理没有区别。三种栽培法的区别在于采用整草免浸泡的方法种植,产量明显高于另两种方法。

我是初始农人,每天分享农技。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欢迎关注、转发、评论、点赞。

2

我曾经栽培过食用菌13年,现将鸡腿菇的特性及栽培方法介绍如下。

鸡腿菇又称为毛头鬼伞,属于土生草腐菌,在栽培上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袋栽和畦床栽两种。

鸡腿菇能利用农作物秸秆和麦麸、米糠、玉米粉、禽畜粪便等,也能利用栽培过食用菌的菌糠。



鸡腿菇的生物特性

一、鸡腿菇对温度的需求

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一35℃,适温22℃一25℃。原基形成的温度为12℃一18℃,低于10℃或高于25℃,原基不易形成。子实体生长的适温为12℃一20℃,温度过低,子实体生长缓慢,但品质好。

二、鸡腿菇对水份的需求

鸡腿菇菌丝适宜在含水量60%一68%的培养料上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一95%。

三、鸡腿菇对光照的需求

鸡腿菇的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需要散射光。

四、鸡腿菇对空气的需求

鸡腿菇的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以及生长发育都需要通风换气。

五、鸡腿菇对酸碱度的要求

鸡腿菇生长发育的适宜PH值为6.5一7.5。

六、鸡腿菇属土生食用菌,因此在出菇阶段,菌丝需要覆土才能出菇

鸡腿菇的塑料袋栽培方法

在自然气候条件下,一般每年可利用春、秋两季栽培鸡腿菇,以秋季栽培为主。

一、配料:配方1.稻草(切断)30%,杂木屑15%,棉籽壳20%,干牛粪粉15%,麦麸18%,石灰2%。配方2.稻草(切断)30%,棉籽壳50%,麦麸3%,玉米粉15%,磷肥1%,石灰1%。

二、拌料:将稻草用石灰水预湿,浸泡12小时,次日沥干,再和其它的配料一起搅拌堆闷2小时使用。棉籽壳用水浸泡24时,捞起滤去水,堆料半天再预湿。

三、装袋与灭菌:栽培袋的规格多,根据需要选择。将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直接进行高压灭菌或常压灭菌。

四、接种:待灭菌后的培养袋冷却后,将菌种接入袋子的一端或两端的套环内。

五、菌丝培养:将接种后的袋子排放在培养室层架上,温度控制在25℃,空气相对湿度65%一70%。菌丝长满袋后,再继续培养5一10天后,转入栽培室出菇管理。

六、出菇:将栽培袋口的捆扎绳解除,将袋口拉直,用消毒过的菜园土覆盖在料面,厚度2一3厘米,然后盖上薄膜。一般5一7天后,菌丝长出土面,再揭开薄膜。出现原基时,在空间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一90%。

七、采收:鸡腿菇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生长迅速,在子实体生长到七八分成熟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手捏着菌柄基部轻轻转动拔起即可。

3

首先是稻草的选料,选用色泽金黄、干燥、无霉变的新鲜稻草。陈年稻草要剔除腐烂霉变或受污染的部分,并翻晒2-3天。最好选用能饲喂耕牛的稻草。

然后是软化处理,稻草茎杆裹有较厚的蜡质,表皮细胞硅酸盐含量较高,其硅含量约占稻草总量的15%。如果软化处理得不好,就不利于鸡腿菇菌丝分解利用稻草基质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应改变过去用石灰水浸泡、自来水冲洗、再行堆积发酵后才能用于栽培的老方法,其弊是因自来水冲洗导致稻草基质氮元素和其它营养物质流失。我们采用“免浸泡软化新技术”,选用的稻草不切短、不粉碎、不浸泡、不蒸煮,将稻草散在晒场上,先用石滚碾轧或用连枷拍打使稻草茎杆表皮破裂,再用羊角叉叉取稻草抖去灰尘残渣,然后泼洒3%石灰水润湿至稻草含水量达65-70%之间时,直接用于栽培,生物转化率(产量)较老方法提高1倍多。

第三是菌种的选择。鸡腿菇品种因生物学特性的不同,产量差异较大。并非所有的鸡腿菇品种都适宜稻草生料畦式覆土栽培。绝大多数鸡腿菇品种仅适宜“两段”栽培,即第一段用塑料袋装料接种发菌(稻草需切短或粉碎)第二段菌丝长满袋后脱袋覆土出菇,且产量偏低。我们选用本所培育的鸡腿菇“EC05”新品种,出菇温度8-32℃,不分季节进行周年栽培,生物转化率(产量)稳定在150-250%之间,且品质上乘。

第四覆土方法。生料畦式覆土栽培鸡腿菇铺稻草的厚度应定为25厘米,每平方米铺干稻草约20公斤,播菌种3公斤。播种后用木板或铁锨用力压平压紧实,然后覆盖3厘米厚的经曝晒后润湿的菜园沃土、厩肥土或禽畜类混合土。如此操作可使疏松的稻草结构紧密,利于菌丝吃料生长。菌丝在吃料的同时,也吸收了土壤水分的输导和土壤内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的供给,还起到了保温、保湿、过滤空气杂菌、抑制污染的良好作用。

最后就是及时采收。鸡腿菇子实体成熟的速度较快,应在菇蕾期即菌环刚刚松动,钟形菌盖上出现反卷毛状鳞片时采收。如果不及时采收,菌盖就会脱离菌柄开伞自溶或变黑、变烂,流出黑褐色孢子液而完全失去商品价值,导致减产减收。



4

大家好,我是六悅,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三农领域创作者,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天很高兴跟大家来讨论这个话题,鸡腿菇在菌类中是餐桌上比较受欢迎的美食之一,口喊及其好,深受大家的喜爱。

鸡腿菇出菇管理的方法:1。措施菌袋经过覆土,7?10天菌丝可重新长透料面,逐 渐进人分化期。此时需要加强管理,创造鸡腿菇生长发育的理想环境。(1)适当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采用勤开门窗或掀动薄 膜的方法排除不良气体,满足它对氧气的需求;(2)增加明亮的光照,刺激菌丝迅速转化。

要避免强光直 射,强烈的直射光会使覆土干燥,空气湿度降低,温度也难以控 制,菌丝受强光直射会消退死亡。若没有光照或光线过暗,子实 体也难以形成;(3)尽量控制温度在15℃?24℃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直接 影响出菇。

高温季节要加厚覆盖遮阴物,加强通风,夜间大通 风,白天在覆盖物上喷水降温。 冬季应采用日光棚升温,双膜覆 盖,棚内吊遮阳网吸光等措施。若采用炉火升温,必须注意排除 煤烟,防止二氧化碳危害;提高空气湿度和保持覆土的适宜湿度。

应采用阴沟浇 水、插洞合灌、墙体喷水,空间喷雾(雾水不能落在子实体上) 等措施,使空气湿度达到85%?90%。畦床面上严禁浇水,否则 床面板结,影响出菇。 覆土湿度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

若湿度过大,幼嫩菇体会软腐死亡,有时会出菇过密、过瘦;覆土 干燥时,菌蕾形不成,勉强形成的菌蕾也会干缩枯萎,有时出菇 零星,形不成大丛菇。2。管理在适宜的温湿度、明亮的光照和氧气充足的环境 中,覆土后经过25?30天的管理,子实体就会破土而出,鼓起 一个个小土堆,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景象十分壮观,菌蕾出 现,管理上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采收这一阶段叫做出菇阶段。

这一阶段 管理的重点是如何处理好温度、水分和湿度、通风换气三者之间 的关系。温、湿、气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彼此制约。菇房 如要通风降温。便影响到菇房保湿;菇房若需保温增湿,必须减 少通风换气,这样便不利于新鲜空气的引进。

三者之间发生矛盾 时,通常要优先考虑通风换气,特别是菇房处于高温高湿环境 时,更显得重要。 因此,温、湿、气之间矛盾协调处理的原则 是:在保证菇房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的同时,要尽量调节好菌床 水分和空气湿度;在菇房温度、湿度调控比较正常的情况下,菇 房要维持一定的通气量,从而为鸡腿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创造良 好的环境条件。

(1)温度①鸡腿菇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是16C?24℃,过高或 过低均不利于子实体生长发育。 因此,菇房温度要尽量控制在适 温范围以内。春秋季节温度变化较大,应合理安排增温降温;②室温超过25℃,要多开门窗,昼夜通风降温。

如果白天中 午气温过高,要暂时关闭门窗,阻止热空气进入菇房。如果菌床 正在长菇,则应同时加大通风量和喷水量,并及早采收后停止喷 水。通风降温过程中,菇房地面、墙壁可适当喷水,利用水分蒸 发带走部分热量;③气温较低,则应加强菇房保温升温措施,使菇房温度保持 在15℃以上。

具体措施:菇房朝北一侧可设置挡风屏障,朝北通风窗要挂上防寒草帘;菇房门窗平时要少开,不要在夜间或早晨 低温时通风换气;朝南一侧可设置塑料薄膜棚,利用日光增温, 使外界新鲜空气经棚内缓冲预热后再进人菇房,这对稳定菇房温 度有很好效果;④有条件的菇房可利用多种热源,尽量使菇房温度控制在子 实体的适温范围内,确保产量和质量。

在维持适温的前提下,可 采取增加昼夜温差的办法,以促使早出菇,出好菇。白天维持较 高温度,夜里开窗通风,降低室温。如昼夜温差达6℃?8℃,一 定能出好菇。(2)水分水分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抓好菇床喷水和调节好空气湿度。

菇 床喷水时要掌握以下几点。①原基和菌蕾期(即菇蕾呈黄豆般大小时),不宜直接向菇 床喷水,否则易造成原基或菌蕾大批伤、死现象。 这时喷头要斜 向上,向菇床上面的空中喷雾状水,让水滴自然落下。

喷水切忌 过猛,以免冲击菇床等。随着幼菇渐长,再向床面和菇体喷雾状 水,但也要适度适量,保持菇体和床面湿润就行,以床面不积水 为度。采菇前要提前几小时喷水通风后才能采收。防止菇体采收 时与手接触,造成菇体变红或产生色斑;②喷水次数一般1天1?2次,气温高时宜早上和晚上喷水, 气温较低时宜在上午或中午喷水,喷水前和喷水后均应打开门窗 适当通风,以免菇房过于闷湿;③喷水量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

气温适中、天晴干燥时 要多喷,气温偏高或偏低,阴雨潮湿、闷热,要少喷;菇房保湿 性能差要多喷,保湿性能好的要少喷;床架下层和靠近门窗处的 菇床,要多喷,床架上层和四角的菇床,要少喷;覆土层厚的可 多喷,覆土层薄的可少喷;④出菇期间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一般以85%?90%为 适。

菇房空气湿度过低,会加快菇床水分的散失,造成子实体生长减慢,单菇重量减轻;如果空气湿度过高(长时间处于95%以 上),菇床会处于闷湿状态,影响菌丝的生活力,还会导致红根 菇、锈斑菇的发生,并容易诱发病虫危害;⑤为保证适宜的空气湿度,除向菇床喷水外,每天还要在菇 房的地面、墙壁、走道空间等处喷雾水1?2次,以增加空气湿 度。

但在维持较高空气湿度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菇房温度的变化 和通风降湿,绝不能让菇房同时处于高温高湿状态。(3)通风每天掀膜通风,使培养基空间内有足够的氧气, 防止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形成畸形菇。

此期若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大,容易出现畸形菇,表 现为菌柄短粗,菌盖微小。 严重者菌盖萎缩或窒息死亡。畸形菇 也会出现菌柄细长,菌盖短小而薄或无盖。通风要注意与保温和 保湿协调一致,不能顾此失彼。

菇房通风换气的目的,一是利用菇房内外的温差和湿差变 化,控制好菇体生长时所需要的温度、湿度;二是不断引进新鲜 空气,满足菇体生长对氧气的需求,同时排出其呼吸代谢时产生 的二氧化碳,以及培养料分解后可能出现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 废气。

具体管理方法是:①气温高时,应选择几扇能起对流作用,又不直对床面的地 窗、高窗,与拔风筒相配合,保持经常性半开启状态,以利菇房 始终处于缓缓换气之中,然后再根据出菇情况的变化,适时增减 通风门窗的数量,并通过改变通风门窗的位置和通风口的大小来 调节菇房通风量;②当菇房温度在20℃以上时,背风窗应日夜常开,通风宜多 在夜间、雨天及早晚进行。

无风的天气,南北窗可以全部打开, 如果风力超过4级,进风时间每次控制在10分钟左右。③白天室外温度高于室内,要关迎风窗;室内外温度相同, ,但风力不大,也要关迎风窗。微风或风力小时,可开对流窗,若是西南风,一律关窗;④当菇房温度在16℃?20℃的范围时,背风窗应日夜常开, 夜间无风时应打开所有门窗;室内外温度相同时,只要风力小于 3级,除中午前后将迎风窗关闭3?4小时以外,都应常开对 流窗;⑤菇房通风时,可在通风门窗上挂湿草帘,这样既能保持菇 房内较高的空气湿度,避免风直吹向菇床,又可使菇房的温度、 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气温低于14℃时,通风应在中午前后。 此时要多开南通风窗。要随着气温下降,部分关闭或全部关闭气 窗和拔风筒。(4)光照子实体对光线要求并不明显,光线对鸡腿菇的颜 色形状没有显著影响,一般的散射光线即可满足要求。

鸡腿菇子 实体的形成和生长需要适量的散射光,暗淡光线不利于出菇和生 长。 因此,在出菇阶段要保持一定的光照强度,通常为300?900 勒克斯较适宜,每天保持5?10小时。

如果用人的肉眼感觉来判 断就是以能看到报纸的小字为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有其他见解的可以在下方留言,谢谢!




5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22a0008688e8a393f71\

6

大家好,我是小林,处理稻草 选用隔年无霉变的稻草,放入3%食盐水中浸泡2~3天,捞出滤干用清水冲洗至草中无碱味,或者放1层稻草喷1次2%食盐水,翻拌后堆高1米,踩实后盖膜,让水分相互渗透,2小时后至2天内均可播种。

  播种 挖深20厘米、宽50~100厘米的畦,畦底铺1层20厘米厚的稻草,踩实后在稻草上间隔10厘米播1层菌种块,播后上面再铺1层20厘米厚的稻草,如此播种2层菌种块,最上面1层菌种块上盖2厘米厚的稻草,稻草上再盖1厘米厚的土,以护种保湿防霉,土上覆盖薄膜

7

 处理稻草 选用隔年无霉变的稻草,放入3%食盐水中浸泡2~3天,捞出滤干用清水冲洗至草中无碱味,或者放1层稻草喷1次2%食盐水,翻拌后堆高1米,踩实后盖膜,让水分相互渗透,2小时后至2天内均可播种。

  播种 挖深20厘米、宽50~100厘米的畦,畦底铺1层20厘米厚的稻草,踩实后在稻草上间隔10厘米播1层菌种块,播后上面再铺1层20厘米厚的稻草,如此播种2层菌种块,最上面1层菌种块上盖2厘米厚的稻草,稻草上再盖1厘米厚的土,以护种保湿防霉,土上覆盖薄膜

以上是为你找到的答案,以共参考

8

鸡腿菇出菇管理的方法:1。措施菌袋经过覆土,7?10天菌丝可重新长透料面,逐 渐进人分化期。此时需要加强管理,创造鸡腿菇生长发育的理想环境。(1)适当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采用勤开门窗或掀动薄 膜的方法排除不良气体,满足它对氧气的需求;(2)增加明亮的光照,刺激菌丝迅速转化。

要避免强光直 射,强烈的直射光会使覆土干燥,空气湿度降低,温度也难以控 制,菌丝受强光直射会消退死亡。若没有光照或光线过暗,子实 体也难以形成;(3)尽量控制温度在15℃?24℃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直接 影响出菇。

高温季节要加厚覆盖遮阴物,加强通风,夜间大通 风,白天在覆盖物上喷水降温。冬季应采用日光棚升温,双膜覆 盖,棚内吊遮阳网吸光等措施。若采用炉火升温,必须注意排除 煤烟,防止二氧化碳危害;提高空气湿度和保持覆土的适宜湿度。

应采用阴沟浇 水、插洞合灌、墙体喷水,空间喷雾(雾水不能落在子实体上) 等措施,使空气湿度达到85%?90%。畦床面上严禁浇水,否则 床面板结,影响出菇。覆土湿度以手握成团,落地即散为宜。若湿度过大,幼嫩菇体会软腐死亡,有时会出菇过密、过瘦;覆土 干燥时,菌蕾形不成,勉强形成的菌蕾也会干缩枯萎,有时出菇 零星,形不成大丛菇。

2。管理在适宜的温湿度、明亮的光照和氧气充足的环境 中,覆土后经过25?30天的管理,子实体就会破土而出,鼓起 一个个小土堆,争先恐后地钻出地面,景象十分壮观,菌蕾出 现,管理上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采收这一阶段叫做出菇阶段。

这一阶段 管理的重点是如何处理好温度、水分和湿度、通风换气三者之间 的关系。温、湿、气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彼此制约。菇房 如要通风降温。便影响到菇房保湿;菇房若需保温增湿,必须减 少通风换气,这样便不利于新鲜空气的引进。

三者之间发生矛盾 时,通常要优先考虑通风换气,特别是菇房处于高温高湿环境 时,更显得重要。因此,温、湿、气之间矛盾协调处理的原则 是:在保证菇房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的同时,要尽量调节好菌床 水分和空气湿度;在菇房温度、湿度调控比较正常的情况下,菇 房要维持一定的通气量,从而为鸡腿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创造良 好的环境条件。

(1)温度①鸡腿菇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是16C?24℃,过高或 过低均不利于子实体生长发育。因此,菇房温度要尽量控制在适 温范围以内。春秋季节温度变化较大,应合理安排增温降温;②室温超过25℃,要多开门窗,昼夜通风降温。

如果白天中 午气温过高,要暂时关闭门窗,阻止热空气进入菇房。如果菌床 正在长菇,则应同时加大通风量和喷水量,并及早采收后停止喷 水。通风降温过程中,菇房地面、墙壁可适当喷水,利用水分蒸 发带走部分热量;③气温较低,则应加强菇房保温升温措施,使菇房温度保持 在15℃以上。

具体措施:菇房朝北一侧可设置挡风屏障,朝北通风窗要挂上防寒草帘;菇房门窗平时要少开,不要在夜间或早晨 低温时通风换气;朝南一侧可设置塑料薄膜棚,利用日光增温, 使外界新鲜空气经棚内缓冲预热后再进人菇房,这对稳定菇房温 度有很好效果;④有条件的菇房可利用多种热源,尽量使菇房温度控制在子 实体的适温范围内,确保产量和质量。

在维持适温的前提下,可 采取增加昼夜温差的办法,以促使早出菇,出好菇。白天维持较 高温度,夜里开窗通风,降低室温。如昼夜温差达6℃?8℃,一 定能出好菇。(2)水分水分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抓好菇床喷水和调节好空气湿度。

菇 床喷水时要掌握以下几点。①原基和菌蕾期(即菇蕾呈黄豆般大小时),不宜直接向菇 床喷水,否则易造成原基或菌蕾大批伤、死现象。这时喷头要斜 向上,向菇床上面的空中喷雾状水,让水滴自然落下。喷水切忌 过猛,以免冲击菇床等。

随着幼菇渐长,再向床面和菇体喷雾状 水,但也要适度适量,保持菇体和床面湿润就行,以床面不积水 为度。采菇前要提前几小时喷水通风后才能采收。防止菇体采收 时与手接触,造成菇体变红或产生色斑;②喷水次数一般1天1?2次,气温高时宜早上和晚上喷水, 气温较低时宜在上午或中午喷水,喷水前和喷水后均应打开门窗 适当通风,以免菇房过于闷湿;③喷水量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

气温适中、天晴干燥时 要多喷,气温偏高或偏低,阴雨潮湿、闷热,要少喷;菇房保湿 性能差要多喷,保湿性能好的要少喷;床架下层和靠近门窗处的 菇床,要多喷,床架上层和四角的菇床,要少喷;覆土层厚的可 多喷,覆土层薄的可少喷;④出菇期间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一般以85%?90%为 适。

菇房空气湿度过低,会加快菇床水分的散失,造成子实体生长减慢,单菇重量减轻;如果空气湿度过高(长时间处于95%以 上),菇床会处于闷湿状态,影响菌丝的生活力,还会导致红根 菇、锈斑菇的发生,并容易诱发病虫危害;⑤为保证适宜的空气湿度,除向菇床喷水外,每天还要在菇 房的地面、墙壁、走道空间等处喷雾水1?2次,以增加空气湿 度。

但在维持较高空气湿度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菇房温度的变化 和通风降湿,绝不能让菇房同时处于高温高湿状态。(3)通风每天掀膜通风,使培养基空间内有足够的氧气, 防止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形成畸形菇。此期若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大,容易出现畸形菇,表 现为菌柄短粗,菌盖微小。

严重者菌盖萎缩或窒息死亡。畸形菇 也会出现菌柄细长,菌盖短小而薄或无盖。通风要注意与保温和 保湿协调一致,不能顾此失彼。菇房通风换气的目的,一是利用菇房内外的温差和湿差变 化,控制好菇体生长时所需要的温度、湿度;二是不断引进新鲜 空气,满足菇体生长对氧气的需求,同时排出其呼吸代谢时产生 的二氧化碳,以及培养料分解后可能出现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 废气。

具体管理方法是:①气温高时,应选择几扇能起对流作用,又不直对床面的地 窗、高窗,与拔风筒相配合,保持经常性半开启状态,以利菇房 始终处于缓缓换气之中,然后再根据出菇情况的变化,适时增减 通风门窗的数量,并通过改变通风门窗的位置和通风口的大小来 调节菇房通风量;②当菇房温度在20℃以上时,背风窗应日夜常开,通风宜多 在夜间、雨天及早晚进行。

无风的天气,南北窗可以全部打开, 如果风力超过4级,进风时间每次控制在10分钟左右。③白天室外温度高于室内,要关迎风窗;室内外温度相同, ,但风力不大,也要关迎风窗。微风或风力小时,可开对流窗,若是西南风,一律关窗;④当菇房温度在16℃?20℃的范围时,背风窗应日夜常开, 夜间无风时应打开所有门窗;室内外温度相同时,只要风力小于 3级,除中午前后将迎风窗关闭3?4小时以外,都应常开对 流窗;⑤菇房通风时,可在通风门窗上挂湿草帘,这样既能保持菇 房内较高的空气湿度,避免风直吹向菇床,又可使菇房的温度、 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气温低于14℃时,通风应在中午前后。 此时要多开南通风窗。要随着气温下降,部分关闭或全部关闭气 窗和拔风筒。(4)光照子实体对光线要求并不明显,光线对鸡腿菇的颜 色形状没有显著影响,一般的散射光线即可满足要求。

鸡腿菇子 实体的形成和生长需要适量的散射光,暗淡光线不利于出菇和生 长。因此,在出菇阶段要保持一定的光照强度,通常为300?900 勒克斯较适宜,每天保持5?10小时。如果用人的肉眼感觉来判 断就是以能看到报纸的小字为准。

9

处理稻草 选用隔年无霉变的稻草,放入3%食盐水中浸泡2~3天,捞出滤干用清水冲洗至草中无碱味,或者放1层稻草喷1次2%食盐水,翻拌后堆高1米,踩实后盖膜,让水分相互渗透,2小时后至2天内均可播种。

  播种 挖深20厘米、宽50~100厘米的畦,畦底铺1层20厘米厚的稻草,踩实后在稻草上间隔10厘米播1层菌种块,播后上面再铺1层20厘米厚的稻草,如此播种2层菌种块,最上面1层菌种块上盖2厘米厚的稻草,稻草上再盖1厘米厚的土,以护种保湿防霉,土上覆盖薄膜

以上是为你找到的答案,以共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