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时期,南梁朝最著名的佛学皇帝。他为了学佛,曾四次出家,又被大臣用重金赎回皇宫。
为何这位皇帝如此不顾正业,出家闹着玩呢?
一,生于玄学环境
萧衍生于南朝宋孝武帝时期,是个贵族,他的父亲是南齐帝萧道成的族弟。
西晋时期,上流社会风气喜欢谈玄辩道,甚至在五胡乱华灭西晋后,那批“南渡衣冠”的士族们,依然不改清谈的本色。
这种社会风气一直延续到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士族们整天标榜与众不同,不跟凡俗人一般见识,他们不屑于干实事,当官也不想勤勉(请参考陶渊明),他们觉得报不报效朝廷都无所谓啦,至于忠于家国皇帝,那好像不关他们事,他们只关心今天的“五石散”是不是够分量,好让他们继续沉浸在嗨的感觉中。
萧衍就是出生在这个大环境中,从小耳熏目染,亦不可避免的喜欢谈玄。见如下史料:
“高祖(萧衍)常于宴席问群臣曰:‘朕为有为无?’份对曰:‘陛下应万物为有,体理为至理为无。’高祖称善。”——《梁书*王份传》这里的“有”、“无”,就是清谈玄学标准的辩道话题。
(士大夫清谈)
二,自我带头,改善社会风气
自王莽开篡位先河,曹丕接着学,然后司马家更是变本加厉,明目张胆的篡位、弑君。留下了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种篡位的思想,在当时的掌权者手中,感觉犹如家常便饭一样。
公元403年,桓玄攻入建康(今南京),篡晋建楚。不久被刘裕击败,刘裕掌握了东晋大权,并把境内割据政权扫灭。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篡得来的位子,亦不长久。
公元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
公元502年,萧衍迫萧宝融禅让帝位给他,他篡齐建立梁朝。
(政权频繁更迭)
萧衍自己就是篡位者,所以在得位后,面对频繁篡位的社会局面,他煞费苦心的寻找根治人心贪恶的良药。
他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清谈玄学,而道家就是这些玄学理论的来源。于是,他大力扶持儒学和佛学,致力消除道家玄学的社会影响。
梁武帝的这个政治念头,记录在《全梁文》里,有三条是梁武帝亲自拒绝清谈会的《答皇太子请御讲敕》。
公元505年、508年两次颁布《兴学诏》,里面说要重重奖励学习儒学的学生,设立《五经》博士,允许这些博士自己开学校教学生。重开国子学,全国各州郡设立学校。并命令所有士族、公室弟子,二世祖等强制入学。
(学校)
不但如此,萧衍还在州、郡、县各设立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处溜达,看看哪里有著名有才干的大儒,并把这些大儒推荐到朝廷。
同时,他告诉手下人,你们要推荐到朝廷来做官的人选,必须“通经”。意思是候选人必须熟读《四书五经》中的一本,不然不准做官。
诏曰:"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甘、颜,勿限年次。"——《梁书武帝本纪》除了儒学他还大力提倡佛学。
三,中佛毒,痴迷佛学。
起初,他只是把佛学当作思想改造的工具,把社会上清谈玄学的风气给改移,致力营造一个不贪的天下。那样,手中有点权力的臣子就不会心心念念的要篡位了。
梁武帝在《净业赋》中说了这个观点:“自念有天下,本非宿志……谁知我不贪天下,唯当行人所不能行者,令天下有以知我心。”(梁武帝剧照)
然而,随着他对佛学研究的越深,越是痴迷甚深,不可自拔。
这时候的梁武帝,早已偏离他用佛学来移风改俗的初衷。他渐渐的变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公元504年4月8日,信佛甚深的梁武帝亲自颁布了《舍道敕文》:“……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反,今舍旧医,归凭正觉。……”从此与道家一刀两断,皈依佛门。
皈依佛门后,他开始了骚操作,公元527年3月8日,梁武帝跑到同泰寺出家,令满朝大臣一头雾水,三天后,自己又跑回皇宫。
(跑去出家)
公元529年9月15日,他第二次私自跑到同泰寺,脱下龙袍,换上袈裟,再次出家当和尚,16日,他在寺里讲解《大般涅槃经》。25日,群臣知道了,他们凑钱1个亿捐给寺庙,赎回了皇帝。
公元546年4月10日,萧皇帝第三次出家,这次大臣们捐了2亿钱赎回了他。
公元547年,3月3日,梁武帝第四次出家,他在同泰寺住了一个多月。这次群臣不干了,他们不想凑钱了,于是在国库里拿了1亿钱,去寺庙里赎回了皇帝。
梁武帝虔诚极了,他规定,僧人不能吃肉,只能吃素。本来僧人是可以吃三净肉的,在他的规定下,佛教就变得不吃肉了。
他的晚年,深深沉浸在佛学的海洋,中了佛毒不可自拔,有一次接见印度来的达摩,在那次见面里,达摩想开悟梁武帝的,奈何他悟性不够,达摩只能渡江去少林寺面壁九年。
因为梁武帝晚年痴迷佛教,被候景作乱软禁而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