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当时清朝是否必然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真的没有另外的可能性了吗?

当时清朝是否必然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真的没有另外的可能性了吗?

2020-11-11 23:02阅读(60)

当时清朝是否必然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真的没有另外的可能性了吗?:崇祯死后,吴三桂降清己既成事实,所以后金入关是挡也挡不住的。现在看那段满清入主华夏的历史

1

崇祯死后,吴三桂降清己既成事实,所以后金入关是挡也挡不住的。

现在看那段满清入主华夏的历史,其实什么天灾人祸,都不怪,要怪只能怪崇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丧失了最后能够挽救国家的机会一一迁都未能成行,最终导致国灭身死。

其实崇祯在危难之际,也动过迁都的念头。本有机会可以南迁,但是就因为身为天子,好面子,不愿意背由于无能而被迫为之的名声,所以想让大臣们替自已说出来了,然而他们各怀心腹事,直到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因而刚愎自用的崇祯临死发出这样的感慨: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至死,还怪文臣误他,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中的最大的悲哀。

要说按他有限的政治格局,我们看他死则死矣,然而其后太子及诸皇子皆为李自成所获,惨遭所害。这才是最让人揪心的事儿。太子是社稷的希望,国不可一日无主,尤其在这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更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来凝聚民心,一致对外,挽狂澜于既倒。

不防假设一番,太子已提前出行,必定在众人拥立下在南京上位。

南京对于从北京而来的朝臣并非生疏之地,它本来就是大明王朝的留守之都,称为行在。六部衙门一应俱全,系统完备,开张就能营业。

这个皇帝当然是越英明越好,假使水平一般,不至于如天启帝那样,这个国家就有希望。因为明朝的政治制度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采用皇帝、秉笔太监、内阁三个机构统治国家,这是一种精英治国的战略。权力虽然在皇帝手中,但依程序还须将治理国家的权力放给内阁。

内阁的大臣具有票拟的权力,也就是在奏折上写明建议的处理方法。而后皇帝完全可以照着方法直接下令处理,等于是内阁大臣在处理政务。

内阁大臣可是从全国官僚中精选出来的政治精英,在治国理政上都是行家。所以说制度的先进性可以避免一个无能皇帝胡乱领导国家的局面。

从现有的历史经验看,太子建立的南明是能够长久的存在。一,江南是渔米之乡,经济发达,国家赋税相对有保证;二,有文化底蕴,民众母族情结重;三,南京作为都城,城高墙厚,防御功能完备,粮草充沛。有此优势,加上得力的文臣武将终有一日挥师北上,收复失地并非奢望。

因此,对于当时南明来说,应当在此优势的基础上,快速整合南方各类资源,广招兵勇、发展火器,短期之内就能组织起一批生力军。在加上左良玉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政权自然稳固。

而当时的李自成在占据北京后,吴三桂降清,山海外一战,李自成虽败,但仍然数万之众,足以扛住后金一段时间,这时,应当封官许愿招安李自成,不管他提什么要求,只要他枪口对外,如无原则上问题,都全盘接受。如此一来,流寇归一,大局稳定,收复河山,指日可待!

2

历史不能重来,但以今人对当时时势的判断,很难说有什么是绝对的答案。

首先应看清朝是如何取代明朝的!稍识历史的人都知道:清军的入关是取代明朝的标志性事件。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从此中细析,清军是如何入关的?如没有吴三桂的投降,清军是否能顺利入关?清军入关后的是否足以应付国内的形势?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标志着明王朝的灭亡!紧接着,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成立,是年亦为永昌元年。此时的中国正是山河破碎,朝代更迭之际,各路势力风云际会!

大清的铁骑列阵于山海关外,大顺的义军挟胜利之威也扑面而来。夹在多尔衮和李自成之间的吴三桂作为第三方力量进退维艰。他的力量无论与哪一方相比都难以抗衡。所以他只能投靠于某一方,以改变军事力量的对比。面双方都清楚形势,均向其送来招降书信!

(吴三桂画像)

历史上吴三桂是投靠的满清政府!但细细读史,其实还是有可能出现变数的! 细节一:崇祯帝死后二十余日,吴三桂率五万将士在山海关前,尽白旗白幡、白盔白甲,整齐肃穆面向西南方向;吴三桂摆案焚香致祭,与众军士悲声大作、恸哭不已。这表明吴三桂内心并非是想降清的;

细节二:《明史·流寇》称:\"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三桂惧,乞降于我。\" 吴三桂给留在京中的父亲写信一封\"接二十日谕,知已破城。欲保家口,只得降顺。达变通权,方是大丈夫\"。吴三桂此时为保家人已有降大顺之意。而后发兵至滦州时,有消息传来,称陈圆圆此刻已被大顺军大将刘宗敏所劫掠,但得知圆圆遭劫后,吴三桂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愤而降清。

(李自成画像)

结语:据以上我以为如果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攻陷北京后。能整顿军纪,约束属下;宽以待民;对前朝臣工能尽安抚之责,而非抄家搜刮;致京城社会稳定。优待吴家一门,或可争取吴三桂的兵力来投,再结合大顺军四十余万部众,坚守山海关。那么多尔衮想入关,绝非易事!而后新朝成立,新君图治,安养生息二十年!大清朝如何能取明而代之呢?

以上是个人之见解,未必正确!但历史往往就在人的一念之间发生着转折!

3

很高兴来回答你的提问,我个人认为清朝取代明朝是必然的。

从清朝的奠基者大金努尔哈赤开始统一了女真各部开始,努尔哈赤可能没有想过跟大明会有什么。但是倒了后期后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加上蒙古一些草原部落也都归顺了后金。在皇太极时期改国号为大清,当时大清占据了整个辽东和蒙古大半地盘。大明朝内有李自成,外有八旗,崇祯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更是毫不犹豫的提出了“必安内方可攘外”。但是他低估了农民起义军,也高估了气数已尽的大明王朝。李自成攻陷大同及真定,以凶猛之势逼近朝廷中央,崇祯皇帝只得将赌注全盘押在吴三桂身上,临危飞檄封其为平西伯。可短短时日,正率兵前往玉田的吴三桂便得知京城被攻陷以及崇祯帝自缢的噩耗。明朝的轰然倒塌让平西伯吴三桂措手不及,面临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两难抉择。他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衡量利弊,曾多次投降李自成的念想。最终却引清兵入关。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吴三桂投降李自成满清肯定是不会取代明朝,我认为这都是时间的问题。李自成当了几十天的皇帝大家都知道他干了些什么,作为农民起义如果清朝不入关李自成的江山也长不了,因为农民起义代表不了先进的生产力。没有广大士绅和大家族的支持是很难维持的,那么中原大地就会面临大规模的军阀割据进入真正的乱世。

在说满清当时不入关还会干什么呢?当然还会发展地盘,因为女真人已经尝到征战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甜头,怎么可能放弃。凭借满清八旗和蒙古军队大清可以轻易的统一长城以北和西域。那么满清出那里入关还不是女真人自己说了算吗?为什么非要从山海关入关?对面军阀割据的中原大地一路不管是南下也好西出也罢还不是势如破竹。

所以满清取代明朝是必然的,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弱小就要挨打是历史的必然,任何朝代如果人民日子过不下去就一定会有人出来反抗。

4

必然的,没有别的拐点。

5

满清取代明朝在玄学上是必然的,在科学上是偶然的。

满清入主原本根本不可能,因为从满清的人口上看,从明朝政权的稳固上看都是没有可能性的。满清自己也不可能想到,他们最大的可能性其实就是多占据一些地盘,能够南下劫掠一番。然而历史就是这样,并不是完全由人和科学掌控的,当中存在很大的玄学因素。到今天其实都是如此。只不过满清入主是把绝无可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满清入主得益于几大因素,缺了任何一环入主都没有可能性。首先要有小冰期造成自然灾害,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造成中原之外的北方民系更愿意拼命的心理。明末正值这个当口,连年自然灾害。更要命的是伴随自然灾害发生了诡异事件,这在古代是要命的,这直接会引起民间对皇家心理认同的动摇。天启大爆炸和清末的通古斯大爆炸至今都是谜,两个大爆炸夹着一个朝代。而天启大爆炸还发生在京城,这更要命。实际上这种诡异的天象就算发生在今天也会流言蜚语迭起,何况是科学文化匮乏的古代。这是很容易想象的。

明朝走过近270后大限将至,中国王朝三百年大限这个魔咒确实牢牢地左右着中国历史进程。自汉代始官僚社会就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财富、资源占有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有开启竞争的一面,也有达官显贵通过权力和利益输送截胡的一面。依靠权力和豪强暴力就会出现对生产资料的过度占有,让社会严重失衡。这与先秦时代不同,先秦时代权力和土地乃至奴隶和供养贵族的自由民都是世袭的。西周封建制模式的好处是,财富地位稳定,不必去拼命争夺和榨取。官僚社会不同,有权不用过期就作废了。于是这种包括皇家在内的群体都疯狂掠夺的状况,就会使得王朝到了一定时期后就出现严重的不均衡。我们知道经济的流动性是需要让老百姓也有购买力的,这样你的人口优势和消费市场才能体量庞大。古代虽然不是商品社会,但是土地这种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如果一旦被兼并严重,那社会和朝廷就会出现极大的问题。一是民不聊生,二是国库吃紧。豪绅有办法降低自己的税赋,就像今天董事长们在缴税和收入比上远低于普通人,人家有办法避税和逃税。明朝后期国库亏空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包括皇家都紧紧地攥着财富不撒手,因为经济吃紧。这就引发了另外一个致命问题,明朝的统治机器也受到了冲击,李自成是什么?是兵变,而不是什么农民起义。这是崇祯朝的失策和愚蠢,统治机器都饿坏了,这可怎么得了。当然,他也想不到后果会那么严重。因为明朝发明的帝王之下各方多权分立、互相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保证了从士大夫到军人到宦官,谁也做不大,谁也威胁不了皇权。顶层机器制约住了,但没想到的是在非常时期基层机器出了大问题,这是从逻辑上来说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如果对基层机器关注度加大,避免的概率是很大的。

尽管如此,如果没有李自成这个破坏大王,那也是难以促成满清入主的。因为李自成就干了两件事,一是劫掠,二是泄愤。他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砸烂明朝的统治机器,然后留给满清去吃现成。李自成一伙是集散兵、流寇和农民于一体的乌合之众。他们的胜利是伴随着基层统治机器入伙模式的,最大的目的就是劫掠。一伙没有家国意识,没有理想情怀,甚至没有高明领头人的群体能有多大作为。所以李自成进了京城,演变为流寇抢劫就是必然的了。李自成遇官军靠的是对方的哗变和入伙,当遇到军容整齐的清军时,自然是没有太大战斗力的。任何一支部队,建制和军心建设都是头等大事。缺了齐心协力和战术配合肯定会兵败如山倒,乌合之众就是指散乱组合在一起的群体,谁也不配合谁。人多有啥用呢?中国古代尤其是北方,内斗文化导致了这个结果。所以北方抵抗外敌就不可能有南方激烈。军训首先就是练队列,这就是为了让你组合在一起令行禁止。这样才会有战斗力。如果一个人猛冲上去,几个躲一边,那怎么打得过军容整齐的部队呢?尤其李自成的部队大多是北方人,就更多存在人心不齐的问题。

李自成就是献给满清的最大礼物,他的宿命就是为了给满清入主做先期准备的。从李自成的个人遭遇看也充满了偶然性,他老婆若不通奸他人,他也不会从军。他老婆通奸的那个人的名字就包含了玄学宿命,那个奸夫叫盖虎,他老婆叫韩金儿。盖虎和韩这个名字符号属于沿海支含米特属性,猪虎图腾。同时上古时代杀兄弟闹乌龙的应龙就是犹太记录里的该隐大鲧族,也是黑龙,属于老二支系,含是虎的喘息声。例如大夏阿富汗就是贰负之尸。贰负杀窫窳与应龙杀蚩尤和夸父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最早杀的窫窳是夸父。后来入主的满清就属于沿海支体系,其皇族就是大鲧族养猪人,而C系是黑帝颛顼代表沿海支后的跟随民族。沿海支杀了内陆支的老三支系苗蛮和老大支系乌拉尔,引发了后来大洪水时内陆支的复仇。于是沿海支被一分为二发配四川和东北。通古斯就是被发配东北这一支的遗留部分,是大鲧族带着C系的组合。李自成的玄学宿命还没完,他建立的大顺朝也是玄学共鸣于沿海支帝舜大鲧体系的。更有意思的是,历史上的虞舜与秦、隋、民国属于变革时期,同时也是短暂时代。所以舜在汉语里面也是一瞬间的意思。你以为巧合完了,并没有。李自成进京发生了劫掠,最关键的成圆圆出场了。当年大洪水时的鸿门饕餮盛宴,内陆支利用毒狗肉击败了沿海支成功复仇,于是一分为二发配了沿海支,于是一个圆被一分为二成了后世诸多文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这个符号在澳洲土人身上有,在土耳其石阵上有,在日本有,在犹太里有。于是就有了这个宿命,成圆圆和圆明园也成了满清一头一尾兴起和幻灭的标志。与大爆炸是一个玄学道理。目前怀疑印度河哈拉帕遗址是遭遇了大爆炸,而哈拉帕人就是大鲧族,后裔是印尼人。诡异吧。成圆圆还共振了红颜祸水这个诅咒,倘若没有成圆圆,满清也很难有机会。吴三桂只要坚守,清军就难以进入。吴三桂不投清也不会引发蝴蝶效应。实际上我阐述的还有保留,不想太道破真相。

明朝本来还有一张牌,就是南京保留的统治建制。南宋是仓促之中建立的,而明朝是有准备的。北京本来就是边关,如果崇祯早做准备逃向南京或者安排好后事,那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可是就这么人算不如天算,历史是奔着让大鲧族后人最后一支回归而来的,也是为了西方的彻底崛起做准备的。后来的满清就进入到了只钻营统治而不发展、不学习,搞文化破坏的时代,终于形成了东西方发展的巨大落差。满清入关是一个叫多尔衮的人主导,恰恰是镜像了大鲧回家。甚至满清皇帝的世系名字是将中国历史以及世系重新排列了一遍。比如顺治代表虞舜,康熙代表夏康。所以满清实际上是更多受制于神秘因素的体系和朝代。

满清入主是在各种因素的巧合下一步步朝着不可能的方向迈进,最终竟然成真了。也把明皇陵锁定成了十三陵,埋葬明朝十六帝中的十三位。也让明朝最终诠释完整了一朝笃信的十三数理。崇祯也完整地诠释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努尔哈赤时满清叫天命,明朝这边叫天启,沈阳叫奉天,在迷信层面双方就斗开了。明显天启指的只是启发,不一定是给命运。只是给启发而已,于是乎……

6

清朝能统一实属运气好,对于明朝来言,李自成或者皇太极一边闹都能搞定,偏偏两边一起闹。皇太极其实对于颠覆明朝取而代之是想都不敢想的,甚至皇太极希望能和崇祯和谈。但是因为文官的激烈反对,最终没能谈成恰恰因为这个成就明朝的不和谈、不和亲、不纳贡的美名。李自成和吴三桂的结怨,导致吴三桂做了汉奸,给了满清机会。

崇祯是很想振作明朝的,但是明朝已经积重难返了,党争已经发展到需要靠魏忠贤这样的阉党来维持权利平衡,崇祯即位后,收拾了魏忠贤,没有阉党来制衡文官了,只得崇祯皇帝亲自上阵。但是崇祯毕竟不是朱元璋、朱棣这样的雄主,杀人不眨眼,树立自己的权威。也不像嘉靖那样的天赋异禀,十六岁便和所有文官过不去,廷杖所有文官。崇祯收拾了魏忠贤,没有阉党来制衡文官了,只得崇祯皇帝亲自上阵。

崇祯皇帝运气也十分不好,碰上了小冰河期,灾荒不断。崇祯在位不过十几年,朝廷内党争不断、民间灾荒不断。崇祯先后六次下罪己诏,证明了其想力挽狂澜,振兴国家的信心。崇祯死前说了一句诸臣都可杀,这句话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但崇祯说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李自成打下北京之前,崇祯曾召集群臣募捐,崇祯所看到的不过是一场场哭穷、做戏的闹剧。而当时的内阁首辅魏藻德只捐五百两。李自成大兵就在城下,崇祯问魏藻德如何是好,只要你开口,马上下旨。魏藻德则趴在地上,一言不发。甚至李自成一进城,魏藻德便投靠了李自成,甚至李自成问他为何不跟皇帝殉死?魏答:“方求效用,那敢死?”意思言简意赅:就是我等着给新朝廷效力呢,如何敢死?李自成看不起这样的人,在酷刑之下,魏交出大量金银。首辅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官员。其实,魏藻德提出南迁,是可以挽救明朝国祚的,但是群臣都和崇祯离心离德。其中有崇祯的原因,但更多党争不断的原因。

后来南明的灭亡,证明崇祯如果南迁的话,至少可以割据一方。南明在短短十八年,先后出现五个政权,趁着满清攻打李自成五个政权甚至还在为了谁是正统大大出手,完全忘记国仇家恨。崇祯南迁的话,正统统治的问题便不会存在,不说复旧土河山,但固守一方是绝对没问题的。最终,崇祯吊死煤山,成就了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美名。

7

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最佳选项,将中国领土扩张至1300余万。

李自成一流寇尔,成不了大气候。张献忠更是流寇,割据西川,早晚被灭。南明君昏臣庸,内斗不止,岂能长久?

大明朝内有李自成,外有八旗,李自成攻陷大同及真定,以凶猛之势逼近朝廷中央,崇祯皇帝只得将赌注全盘押在吴三桂身上,临危飞檄封其为平西伯。

可短短时日,正率兵前往玉田的吴三桂便得知京城被攻陷以及崇祯帝自缢的噩耗。明朝的轰然倒塌让平西伯吴三桂措手不及,面临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两难抉择。他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衡量利弊,曾多次投降李自成的念想。最终却引清兵入关。

如果吴三桂投降李自成,清军会从内蒙古入关,切断李自成后路,大顺死的更快。

8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李自成率军北伐进攻明朝首都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李自成所率领的农民军进入了北京城之中,推翻了明朝得统治,明朝灭亡。

但李自成对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处置不当,引起吴三桂开关联合清兵打击自己。摄政王多尔衮利用这次入关机会乘机直捣北京,夺取天下。

崇祯帝自杀殉国后,明朝遗臣们在南方相继扶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唐王朱聿键(隆武帝)、桂王朱由榔(永历帝)为帝,对抗清朝、收复故地,期间还存在过鲁王朱以海(监国)、唐王朱聿鐭(绍武帝)等政权,这段时期被史学家称呼为“南明”,这段时间的明朝地域依然是很大的,还能与清朝分庭抗礼,如永历帝(1646-1662年),起初占据南方七省之地,局势仍然大有可为,但机会却在南明内部不断的党争中消磨殆尽,失去了希望。

清朝初年还有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后来,这三位藩王也来了一次联合起义。

历史上说的明朝灭亡是指崇祯自杀,李自成攻进北京时就结束了,但清朝不是马上就取得了天下,而是凭着一步一步的发展,巩固,进关后也是历经几十年,最后才完成对全部地方的大一统的。

所以,我认为清朝取代明朝的统治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它最后凭着实力,击败了其它的所有对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9

没有!

10

明朝支撑到1644年已经非常的不容易,面对南北两线作战明朝已经没有了还手之力。松锦大战后明朝精锐尽失,只剩下吴三桂的五万山海关守军,陕西的李自成在攻占西安后已成燎原之势他吸收着流民组成了强大的起义军部队实力远超明军,因此明朝灭亡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松锦之战后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李自成起义军被洪承畴基本上剿灭了,只剩下几十个人逃到了河南的商洛山中,崇祯帝随即抽调了明军主力到达关外和八旗军决战。此时的八旗军已经完成了扩编,增加满蒙汉各八旗兵力达到了近十五万人实力比洪承畴的明军要强大。明军只能依托坚固的城池和强大的火炮压制八旗军,由于八旗多为骑兵野战能力非常强悍因此洪承畴制订了坚守城池步步为营的策略,从当时的形势看是非常明智的。

但是崇祯帝就想决战但明军没有决战取胜的实力,在洪承畴率主力达到松山后随即被八旗军包围,在锦州被攻克后松山最终也被清军攻克,明军损失惨重主帅洪承畴被俘投降,明朝关外土地尽失部队仅剩吴三桂山海关五万余人。

松锦大战后明朝的气数将近,已经无力和清朝继续作战只能坚守山海关不出,然而关内的李自成却趁机在河南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并一举攻克西安建立起大顺政权。

北京虽然被起义军拿下但实力最强的还是清军

李自成的起义军一路北伐很顺利的就攻克了北京,因为明朝在北方的军队基本消耗殆尽,加上李自成吸收了流民兵力充足,因此非常顺利的就攻入了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结束,但此时的李自成起义军没有乘胜收复山海关占据有利形势而是停止了自己前进的脚步。

关外的清军却没有停止对吴三桂部的招降,最终吴三桂部投降了清军。清军依靠着八旗军和吴三桂的降军兵力超过了二十万人而且战斗力强悍,李自成的起义军只有十万人面对二十万的八旗骑兵而选择了野战,战败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实力有限。

其实李自成的起义军败退后放弃北京是明智的,但一直退回西安却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清军机动能力强且兵力充足固守北京容易被围歼,但退守不能是大撤退,应该徐徐退之召集西安的起义军主力和八旗军在山西或者河北再决战,战败再退回西安也是可以的。

总结

清朝在关外已经经营了二代皇帝,国家稳定而且占据关外,反观李自成政权建立不足一年,攻入北京还没有站稳脚跟,从实力上说已经是占据下风。对于明军余部吴三桂部的处理也不够果断,占领北京后也没有立即发兵山海关逼迫吴三桂投降,这样反而给了清朝招降吴三桂的机会。

假如吴三桂投降李自成那么形势就不会变的这么被动,战略的失误最终导致全盘皆输,八旗军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割据武装统一全国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李自成的起义军确实帮助了他们加快了国家的统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