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与廉颇、白起、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是长平之战后,赵国最后的希望,素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关于李牧之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赵王迁胸无韬略,宠信奸佞,听信谗言。另一方面,由于权臣郭开卖国求荣,诬陷忠良对赵王迁杀害李牧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我认为赵武灵王被权臣囚禁致死的悲剧,也是致使赵王迁猜忌李牧的重要原因。因此,秦相李斯使出的反间计才正中下怀。

李牧为何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呢?这就不得不说到李牧伟大的功绩;北击匈奴,痛击秦国。

赵破匈奴之战,李牧名声大噪

在赵孝成王时代,李牧一直防守在赵匈边境,作为抗击匈奴的指挥官。李牧对付匈奴,长期使用防守战略,他驻守在雁门郡防止匈奴南下。李牧对将士下了一道很奇怪的将令,匈奴南下,诸将迅速南撤守营,有胆敢出战者定斩不饶。从此,李牧军中一直是城门高筑,将士们每天都在营中操练,喝酒吃肉。面对匈奴的频繁骚扰,李牧绝不出战,对此赵王十分气愤,他多次痛斥李牧说他胆小怯战。但是回到营中的李牧,依然像往常一样坚守不出。


赵王在朝臣的唆使下,找人替代了李牧,李牧因此抱病不出。赵王换将之后,赵军全线出击,结果被匈奴打得惨败,只得退回营中。赵王终于知道自己错了,于是请求李牧重新领兵。李牧向赵孝成王提出自己的条件;

  • 第一,赵王不能过问自己的军事策略。
  • 第二,雁门郡部分地区的税收,必须由自己掌管。

对于这些,赵孝成王通通应允,于是李牧重新掌兵。李牧依然采用之前的策略,坚守不出,等待时机。终于,匈奴十万骑兵南下,李牧等来了痛击匈奴的机会。李牧依靠地形,在代地设下重重的埋伏圈,然后用几千赵军佯装战败引诱匈奴。没想到,匈奴真的上了当,对几千疑兵穷追不舍,一步步进入了赵军的埋伏圈。李牧让农民赶着上万头牛羊,他们见到匈奴后,扔下牛羊撒腿就跑。匈奴骑兵见到肥美的牛羊,各个下马抓羊,于是匈奴骑兵乱作一团。这个时候,李牧对埋伏圈内的匈奴发起了总攻,匈奴王扔下十万骑兵向北逃窜,赵匈之战取得大胜,李牧自此名声大噪。

秦赵肥之战,大破秦军

李牧在赵国北境,先后经历了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两位国君。赵悼襄王去世后赵王迁即位,秦王嬴政派桓齮攻打赵国,斩杀赵军十余万人。赵王迁匆忙之中,从雁门郡将李牧调回,于是李牧开始直面秦国虎狼之师。桓齮知道,李牧一定会像当年的廉颇一样,坚守要塞绝不出战。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引蛇出洞的办法,秦军猛攻李牧防线周围其他郡县,迫使李牧出战救援。


当秦军不断骚扰赵国其他郡县时,郡守不断地催促李牧出战,但是李牧还是不出战,因为他在等待一个时机。当桓齮全军出动时,秦军的粮草辎重全部都在秦军大营,而此时的秦军营地并无多少兵力。于是李牧派司马尚进攻秦军营地,自己在半路设下埋伏阻击回援的秦军。就这样,秦军本想套路李牧,却被李牧套路,十万秦军回援时被李牧打了埋伏,主将桓齮逃亡燕国。这一战,赵王迁大喜,因为自从白起长平之战后,赵国第一次扬眉吐气,于是封李牧为武安君。

番吾之战,再退秦军

秦赵肥之战秦军惨败后,秦王嬴政又派王翦出征攻赵。王翦总结了肥之战的惨败,认为应当兵分两路进攻邯郸,这样就可以使李牧顾首不顾尾。于是,一路秦军通过井陉南下邯郸,另一路秦军东渡漳水直扑邯郸。李牧针锋相对,派司马尚沿漳水设防,力求拖住东渡漳水的秦军。李牧亲自带兵打退了进攻井陉的秦军,于是,试图东渡漳水的秦军见势不妙急忙撤退。


这一战,让王翦认识到了李牧的厉害,只能撤回营中等待时机。秦王嬴政也着急了,攻打了两次赵国都吃了败仗,如此一来不仅灭六国的愿望难以实现,还会有损秦国的威严。在这个时候,李斯为秦王嬴政献上一计,昔日有范雎离间赵王与廉颇,从而获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今天亦可以故技重施。于是,李斯用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让他务必在赵王面前进谗言除掉李牧。

李牧含冤而死,赵国惨遭灭国

郭开仰仗赵王迁的信任,在赵王迁跟前不断地说李牧坏话。郭开告诉赵王,李牧虽然和王翦在战场上打得火热,但是私下里一直书信往来不绝,极有可能另有图谋。对此,赵王迁也半信半疑,一方面,他不相信两次痛击秦军的李牧会叛赵,另一方面,他又十分忌惮李牧的实力。于是,赵王迁派人去李牧军中调查,可是赵王所派去的都是郭开的亲信。赵王使者来到李牧军中时,正巧看到李牧在给王翦写信,一问李牧侍从得知李牧与王翦书信往来频繁,于是使者就回去禀报了赵王。经过郭开的添油加醋,赵王逐渐对李牧有所怀疑,于是派郭开夺了李牧军权并设下圈套杀了他。


其实,李牧与王翦的书信往来是李牧的缓兵之计。因为秦军劳师远行必然会消耗大量补给,秦军经过两次大战,很多粮草在肥之战中被赵军烧毁,又经过番吾之战的惨败,秦军如果拖延下去必然会因为供给不足而退兵,李牧的这一策略与当年廉颇当年如出一辙。李牧被杀后,王翦率领秦军长驱直入,攻破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国自此灭亡。

赵王为何要杀掉战功卓著的李牧呢?

1.赵王没有主见,容易听信谗言

迁素无行, 信谗, 故诛其良将李牧, 用郭开。岂不谬哉。——《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赵王迁平时就没有操行,经常听信谗言。从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赵王迁自己并没有什么主意,但是非常容易听信谗言,因此身边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另外,赵王迁此人不辩忠奸善恶,历来亲小人远贤臣,这也是造成李牧含冤而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2.郭开卖国求荣,诬陷忠良

郭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他先后担任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两代君主的丞相,受封建信君。郭开此人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贪财如命,只要是别人给了钱就会替别人说话。当廉颇久居家中时,赵王想知道廉颇还能不能带兵上战场,于是派人去看望廉颇。郭开因为收人钱财就收买了使者,让他说廉颇虽然饭量很大,但是频繁地上厕所,于是也就有了廉颇老矣的典故。面对李斯的收买,他又一次被金钱所打动,陷害了李牧导致赵国被灭。郭开先后陷害了两位赵国名将,是李牧被害的重要元凶。

3.赵武灵王的下场就是赵王迁的梦魇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明君,他以胡服骑射为引领,逐渐对赵国推开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然后就是这样一位明君,最后却落得个饿死的下场,赵国权臣李兑就是赵武灵王之死的元凶之一。而赵武灵王的惨剧,在赵王迁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因此他对李牧有所忌惮。赵武灵王因为宠爱妃子吴娃,因而废掉了公子章的太子之位,传位与吴娃之子赵何。


此举直接导致了公子章的叛乱,公子成和李兑包围赵武灵王行宫剿灭叛乱之后,仍然不放过赵武灵王。因为赵法规定,包围国君宫室是灭族之罪,因此李兑铤而走险包围赵武灵王沙丘行宫,最终将一代英主饿死。对于赵王迁来说,赵武灵王的下场就是他所担心的,臣子拥有太大的权利,就会对自己的王位造成严重的威胁。李牧在军中一直拥有很高的声望,他素有爱兵如子的美誉,经过赵匈之战,秦赵之战的胜利,李牧在赵国备受赵人爱戴。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赵王迁怎么能不害怕呢?

总结:

李牧死,赵国灭。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之死,不仅直接导致了赵国的灭亡,而且给我们后世留下深深地思索。李牧之死,一方面由于赵王迁没有主见,容易宠信佞臣,听信谗言。另一方面,由于佞臣郭开的卖国求荣,诬陷忠良,是促使赵王迁下决心除掉李牧的重要原因。另外,赵武灵王被权臣囚禁至死的下场,也让赵王迁对李牧的权利和威望有所忌惮。

李牧之死,让长平之战后,好不容易积聚些许实力的赵国猝然崩溃,导致赵国再无将才可用,秦国大军长驱直入攻灭邯郸。虽然赵国公子嘉逃亡代地自封赵王,但这仍不能改变赵国被灭的事实。李牧之死,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感叹,赵王迁作为君主,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忠臣遗恨,国破家亡,何其痛哉!

但是,从历史的趋势来看,历史进入到战国晚期,统一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维护裂土封侯的旧有格局终将失败。而秦国,自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先后经历六代明君,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君臣携手以窥天下,东出函谷,逐鹿中原。于是,历史选择了秦国,选择了嬴政,李牧只能作为旧时代悲壮的英雄凯歌,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最佳贡献者
2

李牧的死亡,有三方面的原因。李牧前期打败匈奴,使得匈奴十余年不敢侵犯赵国。后期,面对着秦军的咄咄攻势,又是李牧力挽狂澜,使得秦国不得不转头先灭了韩国。李牧被赵王杀了不久之后,赵国灭亡。所以,素有“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三个原因,分述如下。

李牧是个独立性很强的将领

李牧一直对赵王忠心耿耿,但他不同于一般将领的,便是坚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一点是李牧身上一个显著的标签。

当初,为了给匈奴凶狠一击,李牧故意示弱于人。到了最后,就连李牧手下的将领都认为李牧太懦弱了。赵王为此责备李牧,但他依然坚持如故。于是赵王大怒,派人代替李牧。

但接替李牧的将领,和匈奴开战之后,却是接连吃败仗。赵王无法,只好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装病不出,最后在赵王的坚持下,和赵王约定:“我去了之后还是需要示弱于人!大王能够允许我这样,我才会回去!”赵王无法,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到了后来和秦军对战时,赵王听信谗言,派人来接管李牧兵权。李牧出于战场形势以及国计民生,拒不受命,最终被杀。

秦国的离间计

而赵王之所以派人去接管李牧的兵权,是因为听信了秦国的离间计。秦王曾派王翦等人,假借救燕的名义,想先灭掉赵国。

但是秦军却在李牧手下吃了大亏,秦、赵之间僵持下来。等到秦国灭掉韩国之后,赵国此时正发生旱灾,秦军想要趁这个机会,吞并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前去迎敌。

秦军屡战不胜,和赵国相持一年之久。在这种背景下,秦国便不得不用其他办法。原先潜伏在赵国的间谍,便被秦国启动了。秦国间谍用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让他诬陷李牧、司马尚准备谋反。面对着金银财宝,郭开答应了秦国间谍的要求。而赵王又是一股糊涂蛋,开始派人接管李牧手中兵权。

赵王迁是个糊涂蛋

郭开曾经进谗言把廉颇逼走,使得廉颇最终客死他乡。面对这样的角色,赵王迁却是对其信任有加。

因为赵王迁从小的时候就不学好,而郭开恰是他的老师,教给赵王迁许多歪门邪道。等到赵王迁即位后,对相国郭开信任有加。

当郭开收到秦国送来的万两黄金后,便开始对赵王迁说李牧的坏话。听了此信,赵王迁大怒,根本不分青红皂白,便派宗师赵葱和齐人颜聚去接管兵权。李牧拒不受命,被杀,司马尚被免职。赵国军士大感寒心,士气受挫。秦军最终攻入邯郸,俘虏了赵王迁。

综上所述,李牧之死,是因为秦国的离间计发挥了作用,昏庸的赵王直接掉入敌人的陷阱。而李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优秀品质,更加放大了赵王的昏庸,赵王自毁长城,被秦国俘虏也是理所当然了。

3

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国趁赵国连年天灾再度发起攻击,李牧率军顽强抵抗。秦国见难以取胜,便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其离间李牧和赵王。而赵王迁由於李牧战功显赫,心存畏惧,轻易相信了李牧意欲谋反的谣言,下令李牧将兵权交给赵葱和颜聚。李牧知二人无能而拒交兵权,加重了赵王的疑虑,被赵王迁派人暗中捕获,随后遇害。

被杀的藉口就是有意谋反

但其实真实原因还是"功高震主"

若非战功如此显赫,若非手握兵权,又怎麼会让赵王认为李牧有可能谋反?

而小人们的离间不过只是导火线罢了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战国)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清秦的实力

因此在各国内在对外局势上有主战派以及主和派的区别

主战派是力主抗秦(李牧就是赵国抗秦主力)

主和派就是与秦和好以求国家安全

但如上文小人不懂得国事(主战或主和),看不清局势

而只懂得收受贿赂以及铲除异己在战国时代亦是有的

也因此导致了李牧的被杀害

4

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是赵王的昏聩和多疑

当时,李牧还是赵国北部抵抗匈奴的能兵强将,他深知匈奴强悍,在北地主要采取防御措施。他每天好吃好喝的供应军众将士,让他们日夜练习骑马射箭,却从来不主动出击匈奴,甚至有匈奴前来挑衅,他还立刻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坚守阵地绝不出战。这样过了多年,虽然赵国的人马物资没有什么损失,但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鬼,就连赵国也有人觉得他害怕出战。

赵王不假思索,也不问李牧缘由,直接把李牧召回来,让别人代替他。结果此后一年多,匈奴每次来犯,赵国出兵都损失惨重,边境岌岌可危。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去北地主持大局,李牧称病在家。赵王一再请求李牧出征,李牧说:“大王如果一定要用我,我还得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了他。

第二点是赵国奸臣当道

新上台的赵王排挤大将廉颇,结果廉颇一怒之下出走魏国。赵国在秦国的蚕食下,节节败退,赵国将帅扈辄被杀,十万赵军覆灭,国都邯郸告急。

赵王这时候想起了廉颇,赶紧派人去魏国找廉颇回来。但是赵王的宠臣郭开与廉颇有仇,他重金买通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结果廉颇在使者面前表现出老当益壮的样子,想再回赵国效力,使者回国后却对赵王说廉颇老了,现在只知道吃饭拉屎。赵王信以为真。

第三点是赵国中了秦国的离间计

秦始皇换上大将王翦继续攻打赵国,王翦与李牧并列战国四大名将,实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几年时间,李牧暂时阻挡住了秦军的攻势,还把乘机来犯的韩国和魏国打退。但赵国总体势微啊,在长平之战后就一蹶不振了,李牧再有能力,也不过是给赵国拖延起死回生的时间罢了。可即便是拖延时间,秦始皇和王翦也等不了,秦国派人故技重施,像长平之战时离间赵王和廉颇那样,这回离间赵王和李牧。

这时陷害廉颇的赵王宠臣郭开在收到秦国的巨额贿赂之后,再度出面陷害李牧。郭开向赵王诬陷大将军李牧和副将军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信以为真,但赵国已无将可用,就派一位赵国将领和一位齐国将领去接替李牧和副将司马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牧识破了这是秦国的离间计,拒不接受命令。

5

因为功高震主

第一李牧性格特立独行,如果说他认为一件事情是对的人的话他压根儿不听,赵王的命令他都不听。赵王下令召回在前线的李牧,派去将领接收他的兵权,李牧都拒交出兵权。

第二赵国的成立就是用应兵自重与韩-魏分裂晋建立的。

第三赵国从立国开始就政变不断,使得赵国国君对非赵姓将领一直不信任。从赵襄子元年赵氏立国开始到被秦国灭国赵王被俘为止,国共花生了九次大的政变军变,严召国最为杰出的君主赵武灵王,也是兵变被困在沙丘(沙丘之变),被困而死。

6

素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为什么被赵王先杀了?这和秦国有关,因为秦国派人使离间之计,使得赵王最终杀掉李牧

(李牧)


赵王杀李牧原因

秦王嬴政登基之后,灭成趫、杀嫪毐(lao ai),流放吕不韦,执掌了秦国的大权。公元前236年,赵国和燕国发动战争,因为秦国一向施行的是“远交近攻”,便以此为借口出兵攻赵,接连拿下了赵国数城。赵王从代雁门把李牧召回,阻挡秦军的进攻,李牧率领军队与主力大军在邯郸会合,凭借多年的战争经验,大破敌军,李牧也因此被封为武安侯。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攻赵,赵王仍派出李牧迎击秦军,再次阻挡了秦军的进攻。同时韩、魏两国准备来打秋风,也被李牧打回去。可以说,正是因为有李牧的存在,赵国才得以安稳。秦国大将王翦也发现了这一点,因此,他向秦王嬴政进言,李牧不死,赵国就不会败,建议派人离间李牧和赵王。嬴政同意了,因此派人到赵国,重金收买了赵王身边的近臣郭开。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廉颇也是被他逼走的。因此他故伎重演,说李牧勾结秦军,赵王也是一个没有脑子的人,不经调查,立即派人用计杀死了李牧。可怜李牧为赵国征战一生,前期北阻匈奴,后期对抗强秦,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

李牧被杀带来的影响

李牧被杀,可以说六国唯一可以阻挡秦军的人没有了,秦军先是灭掉了身边比较弱的韩国。韩王曾派韩非去秦国求情,结果被同门师兄弟李斯所阻,秦王听从李斯建议,先灭掉了韩国。然后再次对赵国发起进攻,赵国没了李牧,还拿什么阻挡和李牧有着同样之称的"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的脚步。因此,不久之后,秦军攻破赵国国都,俘虏了赵王。尽管赵国公子逃跑,但赵国基本等于灭亡。不知道赵王兵败被俘的时候,有没有后悔听从郭开之言,杀死李牧。

【结语】

正是赵王听信谗言,才会杀掉李牧,导致无人再阻挡秦军的脚步,进而使得赵国灭亡

7

李牧,被称为“战国四杰”之一,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多次破匈奴以及重创秦军,未尝失败,可谓战功赫赫。然而,在战国末期,这位支撑着赵国危机的唯一良将,却遭秦将利用离间计,惨遭昏庸愚昧的赵王迁冤杀,。可谓令人惋惜。


公元前229年,由于战国年年战事,北部又发生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见此机会遂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赶紧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由于王翦知道李牧是个厉害的角色,如果不除掉他,恐怕难以取胜。于是便禀报秦王,当今的赵国国王昏庸愚昧,若再使用反间计,定可除掉李牧。于是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曾经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宠臣郭开,让郭开到处散播谣言,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而赵王迁也真是脑袋糊涂,一听谣言,便信以为真,并没有派人调查证实,就派别人来取代李牧与司马尚的职位。当李牧接到命令时,他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国家已处于为难时刻,拒不服从命令。这下赵王就更加怀疑他了,便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 公元前222年,赵国就被秦国所灭了。由于赵王迁听信谣言,临阵换将,导致赵国灭亡,也错杀一良将,让人扼腕叹恨。


8

被杀的藉口就是有意谋反

但其实真实原因还是"功高震主"

若非战功如此显赫,若非手握兵权,又怎麼会让赵王认为李牧有可能谋反?

而小人们的离间不过只是导火线罢了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战国)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清秦的实力

因此在各国内在对外局势上有主战派以及主和派的区别

主战派是力主抗秦(李牧就是赵国抗秦主力)

主和派就是与秦和好以求国家安全

但如上文小人不懂得国事(主战或主和),看不清局势

而只懂得收受贿赂以及铲除异己在战国时代亦是有的

也因此导致了李牧的被杀害

9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3] ,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10

春秋战国,风云诡谲,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批名人,或是政治家,或是军事家,或是思想家。其中诸如白起、吴起、王翦等人,都留下赫赫威名。作为将士,因为常年在外打仗,所以不免与朝廷内部相离甚远,与朝廷内部的官员有部分的信息差。在外的大将,同样与当朝的文官有着不对称的隔绝的,武将交到文将朋友,可以说是很大的幸事,毕竟可不是每个当朝者都像廉颇蔺相如那样幸运。文官和武将的矛盾,最为严重的是会让一代将星陨落,下面这位就是文官和武将不和的受害者。

他叫李牧,历史上有名的将领,他作为赵国优秀的将领,驻守在雁门关,主要是防守匈奴的侵略。李牧立下的最大战功,就是打败了匈奴,使得他们不敢再侵犯赵国,并且创造了步兵战胜骑兵的奇特战法,在当时步兵战胜骑兵是史无前例的。李牧在战术上采取的办法是,故意跟匈奴输了几场战斗。让敌人轻敌,在敌人不备的情况下,迅速出击。匈奴当时进攻之时,李牧在长城外围设下圈套,怎样引入他们中套呢?李牧先是主动进攻,故意丢盔弃甲,使得敌方认为自己已经无力反抗,于是慢慢安营扎寨,乘胜追击。在算好时机以后,李牧迅速出击,直接在匈奴还在熟睡时将他们杀死。

作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死的却是非常的冤,当时的匈奴一战,让匈奴十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而在西面多次大败秦国的军队,为赵国续了几十年的命。李牧最终却不是死在沙场上,而是死在自己人手里。李牧存活时,立下战功无数,这样一名忠心的人,不应当获得如此凄惨的下场才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由以下几点。


  • 一、启用李牧是不得已而为之

李牧是很受群众的爱戴的,毕竟守卫了他们的和平,呼喊声很高。重创匈奴,多次以少胜多,在李牧的军事生涯中,未尝一败。可见李牧具有非常高的军事才能。正是有李牧的守护,边境安稳,秦国不犯,才让早就千疮百孔的赵国又维系运作了几十年。李牧成为赵国的将领,也是大形势造成的。赵王对于自己人的信赖,远远大于其他人,李牧不姓赵,赵王是不想任用的。之前任用的赵括,长平之战失败了,使得他非常后悔。这种情况下,唯有李牧还能用得上,不得已只能选择他了。最后李牧终究还是死在了怀疑自己的赵王手里,令很多人感到可惜,一代大将,军事天才死在了战场外。

二、信任危机

赵国名将廉颇,他对外的政策,提倡防守。与赵国国君的政策正好相反。晚年的廉颇离开了赵国,国君认为廉颇的这种行为是叛国。李牧在国策上也赞成廉颇的防守策略。廉颇跑到魏国以后,与廉颇统一战线的李牧,自然是无法受到赵国国君的信任的,不过无人可用,再加上李牧不姓赵,作为非自己人的赵国,始终是有着基因上的隔阂。尤其是赵王得知李牧守卫边境时,只守不攻,还明令将士严守边境,不准进攻,这让主张进击的赵王非常不满意。赵王于是派了其他的将领进行进攻,但是打一次败一次,损失惨重。李牧防守策略,在这些战斗中显露出了他的高明。国王也认识到了自己政策的错误,不过并不愿意承认,为了挽回颜面,加大了对李牧的打压。赵王是想用廉颇的,但是廉颇被自己气走了,不得已只能让李牧上了。即使把权力交给了李牧,但是国王的内心仍然有很多担心。毕竟兵权交给了外人。

三、秦国的打压

赵国这片突然,出了不少著名的武将,廉颇、赵奢、李牧等等,都是战国时期一流的武将。即使是饱受批评的赵括,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整个军队溃败了,自己也战死了,但是这场战役也让秦国付出不小的代价。李牧再次被重用,让秦国的朝堂有了严重的危机,相比赵括,李牧的杀伤力更大,他才是秦国的劲敌。自从廉颇走后,李牧作为赵国的支柱,进攻燕国时,接连攻下两座城池。秦军在李牧的指挥下,吃尽了苦头。宜安的肥之战,以少胜多,让赵国声名大噪,让秦军溃不成军。秦军屡战屡败,最后连将领都逃跑他国。此时的秦国,已经有了大一统的实力和魄力,不过遇上了李牧,算是碰上了一颗大钉子。无奈的秦国派出最厉害的大将王翦去进攻赵国,也是迟迟见不到结果。战场上无法进行,秦国只能想其他的办法,破解赵国的防御。当时赵国的宠臣郭开,非常具有话语权。秦王就命人用重金去贿赂郭开。同时还在赵国民间制造谣言,说李牧想要造反。周围人的不断传言,到了赵王的耳中,使得赵王非常生气,马上罢免了李牧的职位。李牧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有像廉颇逃到其他国家,爱国之心非常强,就这样,赵国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李牧没有逃跑,也没有造反,但是还是被赵王暗地里布下全套暗杀。死在了自己的君王手中,令人唏嘘。在李牧被处死三个月之后,秦国开始大举进攻赵国,赵国无力抵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首都邯郸,已被秦国占领。国王被秦国所抓获,至此赵国正式灭国。


李牧的一生非常悲壮,但也很憋屈。赵国的做法令人痛恨, 但是阻挡不了李牧在军事历史上的光辉,没有犹豫,没有恐惧,拥有卓越的才华的李牧,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