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的角度讲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为了汉室的江山社稷。

终其一生,曹操始终都是汉臣,虽然动过称帝的念头但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在曹操开始决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曹操的整个内心里面都是兴复汉室江山,从曹操和荀彧当时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来,但是的曹操就是为了汉室江山。

社会历史背景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的是袁绍的谋士沮授。但是遭到其它谋士的反驳,提出了在诸如你将汉献帝接过来是朝拜呢还是不朝拜呢?而且献帝是董卓扶持推上皇位的,当时的袁绍本人是表示拒绝的,现在如果接过来就是打自己的脸。就在袁绍迟疑的时候曹操果断采取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直接将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

“挟”和“奉”的区别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清楚曹操做的事情并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的本意是尊奉天子来号令那些不服从朝廷的臣子,这句话完全是站在汉臣的角度上来想的。而且曹操对待汉献帝全是以君臣之礼,虽然说汉献帝没事面子,但是好吃好喝的名义上还是一国之君。直到曹丕上位之后,才将汉天子废黜。

或许你觉得曹操将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都是大逆不道之举,但是当时的东都洛阳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已经残破不堪,毫无生机。从长安城逃到此处的皇帝和百官每天食不果腹,只能吃野果子,吃野菜,完全丢失了朝廷应该有的仪态,更有甚者数个官员饿死。在这样的时刻曹操帅人马前来洛阳,给汉献帝和众位大臣炖鸡汤,汉献帝绝对是感激曹操的,天子仍然是天子,曹操甘愿做周公辅政。

综上所述,曹操的角度只是为了汉朝的统一稳定,奉天子以令不臣。完全是作为臣子的角度,但是随着权力的提高,曹操也动了称帝的心思,但是最后全被自己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终其一生也不过是魏王,也许是对自己心中汉臣的默许,也许是对荀彧的坚守的一种回应吧!曹操是三国的真英雄,越长大越觉得这个人太优秀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些许帮助吧,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早在曹操迎汉帝之前一年,就有谋士和袁绍提过建议要他“迎大驾于长安。”但是袁绍不听,他觉得有个天子在自己身边对自己不方便。

曹操的谋士毛玠在给他献策的时候说的很清楚:“奉天子以令不臣。”所以你说从曹操角度看问题是怎么样?其实就是“以令不臣”这四个字。

东汉末年,大乱,乱到什么程度?就是豪杰并起,“郡郡作帝,县县为王。”在各路军阀互相虎视眈眈的时候,早已经微不足道的汉帝成了一个“奇货可居”的符号--因为他毕竟是皇帝,在老百姓眼里,他还是天子。袁术僭号而不敢称帝,就鼓动袁绍称帝,袁绍私下里答应了,但是公开称帝还是不敢,因为其他的力量不会支持,曹操掌握住这个现成的皇帝---就掌握了正统,就可以师出有名的讨伐那些“不臣。”

制止这些“不臣”的轻举妄动,并且利用他的皇帝的名分名正言顺的推进统一。

所以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汉帝到了曹操手里,袁绍终于醒过闷儿来,吵嚷着要曹操把天子带到甄城去,以便他就近控制,但是晚了,曹操当然不会理他。

官渡之战前,袁绍想称帝,叫地下的人进表说这是天命,部下都不干,就说明在这些部下的心里,还是以汉帝为“合法”的皇帝。

但是,事情还有另外的一面。不管曹操内心怎么想。是不是忠于汉室,有汉帝在,他一生也不敢称帝,怕背上千古骂名。孙权劝他做皇帝,他说“此儿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

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曹操终其一生也不敢称帝。

所以他临死的时候,要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因为曹丕没有他爹的这个不管是精神上还是道义上的“负担。”

这也就是老百姓说的,一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祸福相依,不能独得。

3

很高兴很回答这个问题,从曹操的角度去看“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当时的局势下,曹操会认为用挟天子的手段去命令诸侯,无疑会比自己称帝更有利。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如下:

第一, 局势混乱,不宜称帝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争霸,都有想推翻汉室称帝的想法。但是,因为当时曹操兵弱,与其他诸侯的实力相比之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在混乱的局势中他获得了很大的优势。曹操迎得天子,迁都许昌,许昌为曹操根据地兖州的州治,是曹操的腹地,其他各路诸侯都不能染指。然后就以天子和丞相的名义发布第一道旨意便是大赦天下、 封赏诸侯,从而消减各路诸侯的嫉恨,安定天下百姓民心,得到稳定的发展时间。

第二, 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官渡之战前,袁绍就想联合张绣袭 击曹操,让曹操南北不得相顾,灭了曹操,顺手再灭了张绣,却 被张绣谋士贾诩的一番话打消了张绣的念头“袁绍的实力最强,曹操较弱,联合强者,日后受到强者威胁,怎么办?”担心的就是“夫曹公奉天子以令不臣天下”的正义话语权。后来曹操攻击张绣,张绣兵败被迫投降, 解除了曹操对西南面的担忧。张绣投降也是因为天子,他自己的意思是“我为汉臣,不存在投降的问题。”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死,荆州内乱,曹操控 刘备取得荆州。曹操遂进军荆州,给蔡瑁、张允、黄祖等荆州将 领下达圣旨大力招揽,通过蔡家劝说刘琮投降,谋士傅翼就劝说“曹操大军百万,又有天子旨意,大势已成,不可抵挡,为我们荆襄九郡计,主公也为汉室宗亲,丞相一定会优待你” 当曹操大军压境张昭劝孙权投降也悲叹 “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还有张鲁的投降,马超和韩遂的分裂,曹操巧妙利用天子的名义来掩盖敌人对自己的敌视,将自己打扮为正义的化身。

总结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而在东汉末年士族官僚集团和阉官集团的对立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曹操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去统治天下,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所以,从曹操的角度去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行为无疑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4

东汉末年,天下动乱,曹操通过攻打各地的黄金军,各地的郡守拥兵自重,然而天子罹难,曹操抢占先机,迎得天子,合纵连横各路诸侯,到一统北方,又因天子的掣肘,最终未能更进一步,荣登大宝。

一、挟天子的过程

建安元年,曹操击破黄巾贼。汉献帝从河东迁往洛阳。曹操和亲信商议奉圣旨意如何迎天子定都许昌,荀彧劝曹操说:“当年,汉高祖刘邦东伐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xiān)、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

曹操带着荀彧、曹仁和几百甲士直奔洛阳,奉旨迎接天子并定都许昌。天子封曹操大将军官职,升荀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是曹操梦寐以求的好事,早在曹操占领兖州时曹操就开始谋划了。当时毛玠就曾向曹操建议:“现在天下分崩,天子迁移,民生艰苦,土地荒废,饥荒流亡,官府没有储备的粮食钱帛,百姓不能安定生产,这样很难持久下去。如今袁绍、刘表都是刚愎自用、没有深远谋虑之辈,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现在正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督促耕织、囤积粮食、训练士兵,倘若如此,大业可成。”曹操赞成并采纳了毛玠的谏议。该谏议核心是“奉天子令不臣,养民练军。”当时天子逃出长安,袁绍近在咫尺未救,曹操手下谋士荀彧、程昱、董昭等不失时机的指出了曹操迎接天子的巨大利益。

二、挟天子的前期优势

“挟天子”很多人都干过,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事,把天子玩弄于股掌之中,然后行禅让废立之事。曹操挟天子自比周公,加上丝毫不逊色于张仪的纵横之术。迎得天子,迁都许昌,许昌为曹操根据地兖州的州治是曹操的腹地,各地各路诸侯都不能染指。

曹操迎得天子便下第一道旨意便是大赦天下、封赏诸侯。从而减退各路诸侯的妒恨,安定天下百姓民心,求得稳定发展时间。以天子和丞相的名义发布求贤三令广纳天下有识之士,壮大自身队伍实力。

而后曹操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义化身的话语权,使得在官渡之战中,张绣因谋士贾诩的分析,担心“夫曹公奉天子以令不臣天下”的正义话语权,因而没联合袁绍,使得曹操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最后击败张绣,接触了自己对西南面的担忧。

三、挟天子后期劣势

曹操这个老一辈诸侯,从立迎天子,打败了一个个对手,最终却败在未废天子,自己不称帝之上。为什么这么讲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老一辈的大家世族因此稳定,尊崇曹操,然而新生代生于乱世,在战火纷飞中已经不那么重视汉天子,尤其是后期三分天下,谁先称帝谁就可以进一步笼络到新生代人才。使子孙后代的江山稳固,政令也可以更新换代符合自己的意愿,不被世家大族所阻碍。然而曹操自死未称帝,是其儿子曹丕在曹操死后才称帝,这依然失去先机,在人才的笼络上失去了培养势力的时间,最终养虎为患,养大了世家的野心,再不能满足大族的利益,曹氏皇帝软弱些就会被这群饿狼吃掉,造成曹氏传不到三世就亡于司马氏联合氏族手中。

所以曹操的一生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辉煌灿烂,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能突破藩篱,破而后立,断了他成为皇帝的梦。

5

从曹操的角度而言,起初的他并没有“挟天子利令诸侯”的野心,他是真心诚意的希望能够“匡扶汉室,再造乾坤”。不然,他也不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虎穴的去刺杀董卓。若不是后来事态的发展已然超出曹操的预期,我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为足以比肩伊尹和霍光的“治世之能臣”。更何况,曹操最初的政治口号也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此而言,曹操的初衷完全是纯正且可靠的。只不过人是社会的产物,终究所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再说,就当时汉末天下的实际情况而言,即便曹操登基继位,他也并没有亏欠汉室什么!

一:乱世出现,孤身犯险行刺董卓的曹操

公元184年,桓、灵二帝的倒行逆施终于激起了声势浩荡的黄巾军起义,势成燎原的黄巾军彻底引发了沉积已久的政治矛盾和经济危机。大汉天下自此烽烟四起,国家社稷摇摇欲坠。而就在这天下板荡、社稷倾覆的危急关头,世受国恩、荣宠备至的世家大族和勋贵豪杰却纷纷趁势组建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盘剥割据,划地自守,俨然一方诸侯。

不久,青春正盛的汉灵帝溘然长逝,年仅十龄的废帝刘辩继位,当此母强子弱、主少国疑之际,

宫中宦官作乱,宫外外戚争权,之后,大将军何进又召回驻守边疆的董卓以为羽翼。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董卓入京之前,轻敌冒进的何进惨死宦官之手,如狼似虎的董卓则趁机以此为借口,率兵攻入京城,大举屠杀一众宦官,并趁此肃清敌对势力,成为汉室王朝实际上的掌权者。在之后,为了验证自己的权势,以此威慑百官,不惜擅行废立之举,拥戴十年不过十三的陈留王刘协为帝。堂堂天子俨然成了董卓手中的玩偶,汉室江山摇摇欲坠。

眼见得“鹬蚌相争”而被董卓得了“渔翁之利”的中原士族自然对此颇有不满,于是在四世三公的袁绍的倡议之下,天下“诸侯”打着“诛奸佞、清君侧”的旗号合兵一处,浩浩荡荡的杀奔京城而来。但“不同心者焉能协其力”各怀鬼胎的诸侯纷纷顿兵不前、坐观成败而已。

当此之际,唯有年少热血,为报国家而不惜毁家纾难的曹操激于一腔义愤,不惜孤身犯险,欲行荆轲刺秦王的旧事,只可惜事情终究没能成功,只能孤身一人,亡命天涯。此时此刻,谁又能说曹操不是用心纯粹的护国忠臣呢?

二:奉天子以令不臣

就在袁绍等诸侯大军“置酒高会”的时候,董卓却已死在了司徒王允的计谋之下,见猎心起的各地诸侯于是纷纷起兵杀入京城,一座千古名城就此成为废墟一片,年尚幼弱的汉献帝因此而流落草野之间。

当此至尊飘荡流离,群臣百官争权夺利之际,曹操接受谋士荀彧“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决定迎天子于许都,并在此基础上,奉汉室之正朔,行人主之赏罚,征战海内心怀二志的逆臣贼子。彼时情形,一如曹操后来写的《述志令》所言: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换言之,就自黄巾军起义之后的天下形势而言,汉室江山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若不是后来曹操的苦心经营,哪来汉献帝近四十年的太平天子?在我看来,说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实在是低估了曹孟德的为人。毕竟,无论如何,谁都不能否认曹操亲征四方,再定乾坤社稷的勋功伟绩。

三:心怀异志的刘备和孙权

与曹操征战天下,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低调不同,号称皇叔的刘备和名为征虏大将军的孙权才真的是野心勃勃的人。毕竟,就曹操本人的所作所为而言,确实是兢兢业业的在践行者“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志向的。而在曹操一统北方之后,南下荆州,准备一举混一海内之际。

向以“正人君子”示人的刘备却和“阴谋叛逆”的孙权苟且媾和,宣言怒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打着“欲为圣明除弊事”的幌子,纠合士卒,划江自守。且不说他们暗自偷换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句话的居心何在,就说他们公然拥兵的行为,实际上就已经与袁术、袁绍等没有本质区别了。

再说即便当时曹操真的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但至少在名义上,他依然是汉室的丞相,行的也是堂堂之师,并没有什么不和常理之处。但当时同为汉臣的刘备和孙权却公然叫板,毅然举师,且不说他们的理由是否恰当,单就他们的行为而言,却已实实在在的构成了分裂国家的罪名。

换言之,若不是后人大抵拥刘而反曹,想来刘备和孙权也早已被钉在了叛国贼的耻辱柱上了,又哪里还有如今这黑白混淆的是非之辩呢?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6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各方势力争霸涿鹿中原,天下大乱。在这乱世,英雄辈出,有志和有才能的人都想有所作为。曹操散尽家财组织武装势力,招募天下贤才,意图天下。这时各方势力只顾争夺地盘,没有人听从汉室皇帝的命令。曹操出兵找到逃亡中的汉室皇帝,然后保护皇帝。真正的做到了狭天子以令诸侯,代替汉代皇室发声,以正统朝廷自居,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然后图谋天下,成就霸业。



7

很高兴为你解答

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谁说的呢?通过历史资料显示,这句话原本是袁绍的谋士沮授和田丰说的。沮授与田丰曾经都劝过袁绍迎天子,沮授话是:“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田丰的话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站在曹操角度来讲,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似乎合情合理,



1.从当时的政治角度来讲

你要说皇帝完全没有可利用价值也不对,只是要根据当时的环境来决定,达到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2.当时的环境



有人说曹操篡夺汉室,可是当初的汉室已经走下坡路了,这样的王朝走到末路,你就算硬要重振国纲也只是空谈,曹操要想建立一个伟大事业,必定会推翻这个王朝。

3.个人角度



我以为曹操就像,时势造英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似乎是对曹操的最好写照,纵观整个历史,如曹操这般的人又有几个?自指挥行军打仗,自己亲自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治国平天下一人独揽己任,

总结,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想成为英雄是必须用实力和铁血才能成就的!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8

其实历史上最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因为齐想侵占蔡国并且削弱楚国的势力,就以周天子之名讨伐,甚至三国时期最早挟天子的也不是曹操,而是董卓,但我们一提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想起曹操,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可以从三方面看待曹操是如何做到的:

其一,在曹操之前挟天子的人都不能号令天下,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在何进的密令下进京,刚到京城,何进就被杀,宦官张让等人劫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至北芒,董卓迎回天子,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干预整个东汉中央政权,但董卓倒行逆施,残害百姓,国家制度朝令夕改,反复无常,惹得百官敢怒不敢言,终惹得十八路诸侯讨董,董卓死后,吕布和王允继续挟持献帝以令诸侯,试图中兴汉室,然而却被李榷郭汜打败,之后李榷郭汜带着汉献帝出逃,试图以天子的名义在关东地区行使权力,结果内部不和,才被曹操抓住机会迎往许都。

其二,经过汉末战乱,当时天子的影响力已经严重削弱了,当时政令不通地方,少帝刘辩被董卓随便废立,让诸侯觉得天子不重要,当时最强大的诸侯是袁绍,沮授向袁绍献计,让其"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袁绍和觉得无所谓,汉献帝就是个废物,弄来了还要花钱养着,还不如玉玺重要,况且他也想当天子,其他部下也想携拥立之功,名垂青史,就都反对,由此可见袁绍根本不是个合格的君主,虽然坐拥几十万大军,猛将如云,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

其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击败河北农民起义军黑山军白绕部于河南濮阳南,就任东郡太守,经营了个稳固的根据地。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治中从事毛玠向曹操重要的发展策略:“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觉得是说到了点子上,当时虽然天子王纲不振,但大汉朝的号召力在天下还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曹操派使者去长安迎回天子,将汉献帝及朝廷百官迁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作为都城,自封大将军,将汉献帝牢牢地置于自己掌握之中,从此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建安元年九月,曹操让汉献帝下诏给袁绍,斥责其不听王命,擅相讨伐,然后下诏给吕布,称赞其杀董有功,关中各大势力拥兵自重,曹操就让汉献帝封钟繇为守司隶校尉,节制关中诸军,次年,曹操又命孙策和吕布讨伐已经称帝的袁术,吕布虽然掌管徐州,但是还是派人求曹操任命自己为徐州牧,荆州刘表名义上也表明臣服汉朝廷,贡献不绝。建安三年,曹操任命渔阳太守鲜于辅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做为袁绍后方的一个重要棋子,曹操与袁绍决战,曹操以奉天子之命作战,占据大义。

另外,曹操迎天子,还获得了忠于大汉的汉室臣子,以及天下大批士人的归心,如荀攸、郭嘉等,"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他们从各方面为曹操出谋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终平定北方。

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以汉臣自居,迎天子不仅表明他臣服汉室的意愿,也明白天子对天下争霸的重要性。

这是我的一点浅见,有不同意见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9

大家好,孤是曹操,字孟德,各位称孤魏王就好,有个大胆的狂妄之徒,问从孤的角度,是咋看待挟天子令诸侯的,看在汝等执迷不悟的份上,孤便给汝等指其原由。

众所周知,孤原本是宦官之后,孤的老子曹嵩不争气啊,给个姓曹的太监当了养子,孤心里苦啊。

但皇天不负有心人,当今天下大乱,而乱世则必出英雄,孤好容易逃脱了董贼的追杀,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天下英雄却因为孤是宦官之后,耻于与孤为伍,可恨某织席贩履的大耳贼,居然都是皇室宗亲,没有人才投奔,孤心急如焚。

日前得到旨意,皇帝陛下逃出长安,命天下诸侯勤王救驾,孤成想,这是孤这个宦官之后,借天子名义跻身贵族的绝佳机会啊,故孤决定奉诏,勤王救驾,将天子接往许都,也就是尔等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爱卿们似有不知,袁本初何故不逢迎天子呼?

汝等以为协天子真能令诸侯?那是给自己请了位祖宗,天下诸侯何人真正奉过孤的旨意。对待天子,更是优似亲爹,时刻不敢大意,稍有不慎,便是慢待天子,便是大不敬,便是窜汉逆贼。即便孤这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侍君如父,最后还不是被人叫成了曹贼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他根本没必要像孤一样,借天子跻身贵族行列,他原本就是贵族,天子对他而言,百害无一利。

现在汝等明白了吧,落魄的天子,对那些名门望族,然并卵也,但对孤这种没身份的乱世枭雄,却可以咸鱼翻身。包装自己,还得靠天子陛下

10

当时,汉朝还没真正的灭亡,人心还是向汉室的,而天子就是汉室的象征,曹操当时势力还不算太强,他是想通过天子这面旗帜一来可以展览人才还可以号令天下打压袁绍,袁术等其他势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