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修身、齐家之根本。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百善孝为先。《三字经》开篇就说:首孝悌,次见闻。儒家将孝当做一切善行的根本。孝是儒家家庭伦理的基石。“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当一个人将对父母的孝顺之情给予国家时,孝便是忠。当一个人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做奉献,他便是最大的忠。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父母自然也幸福其中,故这便是孝。儒家圣贤思想中,“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好,而是要对全天下的父母好。此时的孝便成了一种责任 ,也是忠,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才能更美好。中华文化是家国情怀,忠与孝不是对立关系,化家为国,移孝为忠。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感谢您的邀请。

我们中国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凡是大忠臣,必是大孝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先理解一下忠孝。

什么是“忠”?什么是“孝”?

“孝”就是爱父母,孝的内涵就是爱。“忠”也是爱,是扩充了你爱父母的心,而爱国家、爱人民,可以说从狭义的爱转到广义的爱,由爱你自己的父母转到爱全天下的“父母”,这就是忠。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诫。

你看,孔子已经告诉我们了,他说这个爱亲是命也,就是天命,是不可违背的;事君是义也,是道义、仁义。这个是天下的戒律,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子之爱亲,命也”。

孔子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孝子,做儿女的一定要孝顺,就是一定要爱父母。父母把我们养大不容易啊,一把屎一把尿的把我们拉扯大,把最好的都给了我们,怕我们冻着、怕我们饿着,供我们读书,盼我们成家立业,等我们有了小孩又帮我们带小孩,真是眨眼之间,父母都老了,头发白了,胡须白了,不仅感叹时间都去哪了?

反过来,我们也是一样爱父母,他们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做儿女的也要让父母安度晚年,有句老话“儿不嫌母丑”。

孩子爱父母是天性,假使做子女的对父母爱不起来(咱们不排除有的父母可能的确是不合格,甚至出格),让子女讨厌、厌恶,那也没办法。“子之爱亲,命也”。那就是命,你得认命,为什么?“不可解于心”。就是没有道理可讲。

“臣之事君,义也”。

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是“义”。这个“义”,可以理解为道义、仁义。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我们讲道义、仁义。当然这个义是合于真理的,朋友之间两肋插刀都在所不惜,“义薄云天”。·

古代是君主时代,中国的五论中,君代表了国家,不是个人,这就是为什么爱国将领为了民族大义该掉脑袋时,那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像岳飞、文天祥、邓世昌等等。这就是效忠,是大爱,爱国家、爱民族。

“无适而非君也”,自己生在哪里,就会爱这个地方。你看,有些大西北荒漠出来的人,走到首都北京,你问他喜欢北京吗,他肯定还是觉得他的家乡好,就怀念那个大荒漠。谁也逃避不了的,哪怕你不喜欢这个国家,可无论你走到哪里,就算出国了,你心里还是一个中国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我们这句老话不仅适用于古代君王时代,同样适用于现在社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肯定也是一个懂得爱的人,一个有爱的人才知道为公司、为国家、为社会去奉献自己。

3

孝子不一定能成为忠臣,但忠臣一定出自孝子。因为孝子他从小至少是对自己家庭,对自己长辈是忠诚的,他这种习惯形成思想性格会坚守终身,所以他会成为忠臣。

《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可见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孝为根本的文化,中国社会是以孝为基础的社会,讲求孝道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色,在中国的思想中,认为尽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观念已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忠”是对君主的服从,是封建政治道德的基石,是个人对待君主和国家民族的道德准则与规律。《左传》:“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忠经》:“忠者,中也,致公无私。” 这就是要求任何个人、私家或者集团的利益都要服从于公的利益,这里的公就是指君主或君主所代表的国家,忠是一种臣僚对君主国家的态度和行为,作为忠臣起码要做到恪尽职守,奉公无私,忠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这就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从而达到《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说:“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

总之,行孝的人,即使没有高深的文化,至少他知道“父父子子”尊重长者,顺从长者不会忤逆!这样的人被提拔到统治者之列,他明白“君君臣臣”的秩序,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去做恶。所以“求忠于孝子之门"方法上是可行的,忠与孝是紧密相连的。




4

俗话讲,忠孝不能两全,忠是为国家尽忠,孝是父母长辈尽孝,忠是报国,孝是报恩。

5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有孝才有忠,连父母都不孝的子孙,怎能为国尽忠。

6

“忠”、“孝”在中华文化里,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社会规则。任何社会能够长久维持,必然是有一套行之有效地社会规则在掌控着,东西方皆是这样,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地形,导致中国人在统一中原腹地后,扩张的激情就减弱了,改为不断修缮内治,因此在资源利益有限的大环境下 ,就需要为不断增加的人口提供一个合理的维稳制度,“忠”和“孝”就很好的运用起来。

为大国为“忠”,为小家为“孝”,本质上“忠”“孝”是一样的,都是教人收敛锋芒,做好本分,防止过分自我的表现。国君能力弱了,应该想到的是辅助他、提升他,而不应该是想着取而代之;家长老了,应该想到的是尊重他、听他话,而不应该是想着忽视父母。

由于地理因素,上述的“忠”“孝”贯穿中华民族古今,保持了民族的稳定性;西方零散开放的地理环境,塑造了西方自由之风,只有能力够大,每个人都能主宰一片,因此西方文化在越过阿尔卑斯山后,西方开始分裂,欧洲至今不能真正的融为一体,而像美国这么大的国家,法律上也是允许各州独立的。

7

孝→_→家

忠→_→国

在家不孝,对国难忠

8

忠孝难全

9

我认为孝和忠是两个概念。

10

自古忠孝难两全,主要就是指家庭利益与集体利益很难做到平衡。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句话的逻辑:应该是指儒家教育的大背景下,恪守君臣父子,男尊女卑那套伦理道德传统的人,忠诚度会高一些。

但是,三国历史就有一个著名的反例:徐庶他妈教育他要忠诚于刘备,他系汉室血脉,又礼贤下士,道德情操很高……而曹操等各路军阀显然在血缘关系上就不那么正统,而且曹操还有一句“宁负天下人”,三观不够正的狠话是黑历史。徐庶的确先投靠的刘备,而且还推荐了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按理说他忠孝两全了。结果曹操就是利用他的孝,来夺走他的忠,细节如此这般概不赘述。

另一个比较有名的孝案例——王祥卧冰。显然是孝方面100分,忠方面就不知道啥情况了。一个人极尽所能让家里亲戚过上更好的生活,有两条路径:自己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一切;花钱买买买。走第一条路径的人,心意与诚意自然不必怀疑,都亲自动手行动了,一砖一瓦为亲戚筑起家的围墙与城堡,不感动不是人,缺点就是效率肯定低下,质量也不好说……显然第二条路径更务实些,那么赚钱养家就成为孝的前提,而大部分人要赚钱,必然要从成为一名合格的打工人开始,这个时候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忠与孝的矛盾冲突还体现在很多贪腐问题上,为了让家人拥有较高的物质基础,很多官员的腐败从权钱交易开始,到抓捕坐牢结束。向亲戚兑现的美好生活自然也是像绽放的烟火一样,绚烂而短暂。

综上,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句话放在今天如此开放的信息社会,未必可取,因为儒家思想的生存空间有限,而新思潮如洪水一般每天侵袭着大家的三观。忠与孝的关系,有时是对立的,有时又是统一的,一切看环境与当事人。

国内最有名的案例,王思聪不愿回万达上班,是不是有点不忠不孝的富二代?只是他后来亏了,你可能才会这样批判,但是不要忘了前几年他赚的时候,大家都说他做的对,有志青年!香港有个正面案例就是李嘉诚的二儿子李泽楷创业成功,后来业务还并入了他爸的集团业务。那这是不是只要人成功了,结果是好的,一切说法都可以变?

国内有难的时候,曾经海外侨胞援助救国运动,彼时大家又是不分国籍的一家人了?忠与孝,没有绝对,一切因时因事因人而异,还要看观者的立场与其中的利益关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