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想着下一道是什么菜!!哈哈哈哈
小时候有哪家过事务都是村里最热闹的,重要客人来了都要放鞭炮迎接,记忆最深还是抢燃放后鞭炮的哑炮,小男孩都喜欢炮火嘛.
我家亲戚比较多,又是当村的姥娘家。所以有很多的表兄。小时候母亲经常领着我去娶媳妇儿的亲戚家吃喜宴。俺们这边叫“坐席"。一般就是新人点完礼进洞房,喜宴正式开始。一个桌上客人们都到齐了,有侍候客的给发碗筷。这时候最心急的是小孩子们,拿着筷子叮叮当当地敲碟子敲碗。最先上的四干四鲜八个压桌碟。里面是点心,豆腐干,桔子瓣等。然后正式上莱。俺们这称:十大碗。也就是咱们这会俗称的扣碗。一般是豆腐,粉皮垫底儿。上面是肉片,丸子,卷煎,饼子(面做的)。~~印象深刻的就是碗里铺在上面的大肉片,肥肉多瘦肉少,我现在想从七八岁就不吃肉了,肯定是那几年吃席吃腻了的。
小时候办喜宴,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种现象:一是因为没有桌子,用青松毛代替桌子;二是把白肉片染成红色,以示喜气。
这两种现象,青松毛代替桌子吃饭,到是让人怀念;而把白肉片染成红色,……却让人有点闹心……。
人家结婚、贺新房子、贺满月酒
北方人,农村的习俗就是先用凉白碟子开始宴席,最期待的就是这时候了,大口吃肉的感觉最爽了
看到这个题目,内心有一点激动,思绪也被拉回到了小时候。
在那个时候,不夸张地说,一个村子里办一场宴席,大半个村的人都会去,而且是那种携家带口的去,所以宴席一轮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人,一般要举办3轮以上。这波人吃完饭,下一波就顶上去,所以农村的宴席也叫做流水席。
流水席使用的桌子是那种八仙桌,不像现在,已经有专门承包宴席的饭店,桌子也都是饭店提供了。
当时宴席用的桌子都是从村里其他家挨家挨户借的。所以在村里 只要看到有人在搬桌子,就知道又有人举办宴席了。我也会跟着兴奋起来,这意味着一顿豪华大餐又要来了。
一般宴席当天,我会和几个小伙伴,早早地赶过去,占一个好位置。因为去晚了,就真的没有什么位置了,只能等下一轮。如果去早的话,不仅能吃第一轮,还能接着再吃第三轮。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现在想想,当时自己脸皮真是够厚的。
在我印象里,每次宴席的上菜流程基本是没有变过得,先是九个凉菜,然后是一只整鸡,一只整鱼,几个小酥肉炒菜,接下来就上大肥肉,并开始分发馒头,意味着正式开始吃饭了,前面那些都是喝酒菜。再后面还会上几个热菜,无非是鸡块,鱼块,小酥肉。最后,就是上各种各样的汤。不过,最后一个一定是鸡蛋汤,当人们看到这个菜时,也就明白,这一轮宴席就要结束了。
不过,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这些菜式的繁多,而是当时吃菜那种疯狂的场景。
这么跟你说吧,当前面上凉菜时,大家都还斯斯文文的,一筷子一筷子夹着吃。当那盘鸡上来时,一个个就暴露本性了,每个人两眼放光,就像是一匹饿狼看到了美味的食物,死死的盯着那只鸡。等着接菜的那个人把盘子放下
经常是这样的场景,那位接菜的把盘子放下后,拿起筷子再去夹鸡时,发现盘子已经空了。对,就是这么夸张。你可能会疑问,不可能吧,速度再快,一人夹一筷子,也不可能吃完啊。
那只能说明你too young,too simple。在那种场景下,没有人会用筷子的。。。。。。
所以接菜的一般会有两种人,一种是老年人,他们知道我们这些孩子就是前面起劲,但没吃几个菜就饱了,后面他们就能慢慢的安心吃菜。而且最后会发现,剩下的菜还会比其他桌多,他们就能把这些剩下的菜打包带回家,所以说姜还是老的辣。
另外一种,就是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不是那些愿意接菜的孩子思想觉悟比我们高,而是他们会采用更绝的方法。他们接到菜,不会立刻放到桌上,而是先往自己盘子里扒一些,然后再放到桌子中间。所以我也一直想做那个接菜的人,奈何力量不够,搞不好可能会被其他孩子围殴。
现在回老家,也会参加一些宴席,还是那种八仙桌,还是那些菜,但再也见不到一群孩子哄抢一只鸡的场景。
一起吃才开心
小时候爸妈愿意带去吃喜宴,会提前高兴好几天,花生糖果饮料卯劲吃,光盘政策是肯定的,遇到特别喜欢吃的,还会打包回去,都不觉得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