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朱元璋为什么杀不尽贪官?

朱元璋为什么杀不尽贪官?

2020-11-11 17:02阅读(60)

朱元璋为什么杀不尽贪官?:这里有一个误区,朱元璋时期,明朝刚建国,那来的那么多贪官,要是真有,那肯定和朱元璋的制度、政治体制出了问题。朱元璋杀的不:-朱

1

这里有一个误区,朱元璋时期,明朝刚建国,那来的那么多贪官,要是真有,那肯定和朱元璋的制度、政治体制出了问题。

朱元璋杀的不是贪官,是以贪腐之名清除能对他造成威胁之人,特别是当确定让朱允炆当继承人后,他的担心就放在了那些将军们身上。要想清除谁,安一个腐败的罪名最使人大快人心。

他防住了将领们确没防住自家子孙,比赵匡胤要强些,赵匡胤也是防住了将领们,却没防住自家兄弟,最后把自个的命给搭上了。




2

朱元璋的原生家庭,出生于1328年(天历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小名朱重八,那时候元朝的统计阶级都不许汉人起数字以外的名字。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所以跑到淮河流域流浪,给人做佃农。可以想象朱元璋家庭非常贫穷,很多孩子都死于夭折,他是命大的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可见家庭非常的贫苦。

朱元璋到了10岁的时候,他的爸爸朱世珍为了躲开逃避沉重的赋役,又一次搬家。后来就在太平乡的孤庄为地主刘德种地,朱元璋就为刘德家放牛。传说腊八粥就是有一次朱元璋放牛把牛腿摔下独木桥折了(后来牛被他和几个小伙伴吃了),地主关住朱元璋不给饭吃,朱元璋发现屋子里有个老鼠洞,挖开发现有各种粮米、豆子和红枣,他把这些煮到了一起,非常好吃,而吃的时候正好是腊月初八。在放牛的过程中,朱元璋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些人,并成为要好的朋友日后,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功劳,成了元老级的开国人物,也是他穷苦时代的朋友。

可是好景不长,1343年,他们家那边发生了特别大的旱灾,第二年的春天,又出现了特别严重的蝗虫灾害,还有瘟疫,不到十几天的时间,他的家人都相继死去。只剩下了他和他的二哥,又没有钱买棺材,家里也没有可以埋葬亲人的土地,他们的邻居借给他们一块儿地,他们找了几块破布,将亲人安葬在土地上。为了活下去,他和亲人被逼无奈的分开来,各自听天由命。朱元璋在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就去寺庙里依靠了和尚,在寺庙里剃度为僧,做了一个小行童,他每天在寺庙里帮忙干活,却还是会不招人喜欢。没过多久,当地出现了饥荒,寺庙里得不到施舍,住持遣散僧人,打发和尚化缘。这样子,年龄只有十七岁的朱元璋只做了五十多天的行童,也就只好离开寺院,流浪化缘。由于饥荒父兄都相继病亡,朱元璋被迫当了和尚,可是只当了52天,相应地养成了非常节俭的习惯。朱元璋边走边乞讨,走遍许多地方,在三年之后,又回到了当时那个寺庙,见识了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艰苦的生活铸就了后来坚毅果敢的性格,但是也让他变得残忍,猜忌。这个世界最难琢磨透的是人心,最阴暗的也是人心,让朱元璋最后痛下杀手的还是要消灭人的贪心。

朱元璋后来当上皇帝,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可见对天下贫苦人民都非常有同情心,但是对待贪官却严惩不待;甚至实行残酷的刑罚。贪赃满银30两者(2000元RMB左右)实行挑筋、断指、削膝盖、断手等酷刑; 贪赃满银60两者(4000元RMB左右),一律处死;贪污10万两者(66万RMB左右),推出了“剥皮实草”的酷刑,即把那些贪官拉到“皮场庙”生扒活剥,皮剥下后填上稻草、石灰,做成“臭皮桶”挂到他曾贪污的部门,给他那些曾经的同事们做示范。但是为啥还是越杀越多呢?

我们从他的成长中可以看出来,他的心与穷苦人在一起,对待穷苦人都非常的好,后来诛杀功臣也是因为他们有的是要谋反(这个在那个朝代都是死罪),有点是欺压百姓,作威作福。而他希望天下臣子和他一样有一颗纯真善良的爱护百姓的心,有一颗为天下老百姓谋福利的心。每当他惩治那些贪官的罪的时候,我想他一定会回忆起,如果不是元朝统治阶级极其放纵贪官污吏,导致他们为非作歹,胡作非为,巧取豪夺老百姓财富,也不会逼死了自己那么多亲人,也不会导致天下大乱,老百姓遭殃。从朱元璋的内心来看,我觉得最重要一点是,朱元璋觉得天下大乱始于对于贪官污吏的优待,从而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朱元璋不但诛杀了有谋反嫌疑的功臣,诛杀了欺压老百姓的大臣,还想用酷刑诛灭贪官个人的贪心,以及后世做官人的贪心,好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万事基业。但是有一招漏棋,谋反和欺压百姓的大臣,都实行连坐,满门抄斩,而贪官只是诛杀个人,不牵连家人,所以杀了一茬又一茬,到了晚年新秩序建立差不多了,也开明了许多,也没有那么多杀戮了。虽然从他心里来说是痛恨贪官,希望杀一儆百,但是他不是真的要杀尽贪官,真杀光了,谁来辅佐他的子孙和管理老百姓呢?

3

很简单,问题在于私有制社会自身在结构和性质上的桎梏。

封建君主制最为理想的状态,也不过是效率达到极限的家天下,换而言之,朱元璋即便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他作为一个皇帝所能做到的极限,不过是保证税收在官僚体系内部运行过程中的征收和使用损耗降到最低,将多数积余以官僚体系集体所有(户部)+皇帝私有(内库)的形式储藏到仓库当中,再投入一定的财富到必要的社会领域,维持江山稳定而已。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皇帝是否有能力聚敛和用掉如此庞大的财富?答案是不能。就是复制出100个朱元璋来,组成十几个不同领域的工作小组,用每天2400个小时去工作,他一样管理不了如此庞大的社会财富。他最终还是不得不将财富的绝大部分交托给官僚体系,通过这套体系去征收,以及完成具体的财富使用,比如治水,赈灾,养兵等等。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不可能三角:

1、皇帝作为最究极的私有者,必须借助官僚体系管理数量庞大的百姓及其所创造的公共财富。

2、私有制使每一个公共财富的管理者,从皇帝到官僚,都具有将公共财富私有化(占为己有)的欲望。

3、皇帝试图阻止官僚体系把自己名下的公共财富私有化(贪污)。

三者不可能同时存在。

如果皇帝想让官僚机构管理公共财富,又不想让其贪污,那唯一的解决方法就只有“天下为公”,彻底消灭掉私有制,也毁掉自己屁股底下的宝座,把自己和官僚集团统统变成真正的“人民公仆”,否则结果必然是官僚机构因不满皇帝阻止其私有化公共财富的欲望而“罢工”,把皇帝以独夫的狼狈之态从宝座上掀下来,又或皇帝为了让自家的江山多苟几年,而放弃阻止官僚集团贪污的努力,与其达成某种暂时性的妥协和交易。

当然,无论结果为何,社会不平等积累出的熵,最终都会从地基开始,将封建王朝的金字塔彻底摧毁。

基本如此。

4

历代的帝王将相都是换汤不换药,他们运用的文化方式就是希望老百姓能够服服贴贴听他们统治的顺民,他们自己又不能跳出为了自己家族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虽然他们知道都是欲望在作祟但还是事物的本质区别不能达到根本改观,社会的进步需要多少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热情的付出更需要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的付出而被正义的力量所诟病,为了民族的利益而牺牲,为了保证国家的利益,国家的发展战略而牺牲!为了民族的未来、强大而自己终结自己的牺牲在私有制度帝王之家是达不到的,他们的建立的生产关系也没有这样的榜样的力量。皆知善,斯不善矣就是这个道理。

5

中国人喜欢当官,有句话叫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就是当官的好处,而明朝朱元璋建国以来,在反腐上比历朝历代都狠,但仍然有官员前赴后继的贪污腐败,究其原因跟人性相关,因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对欲望的追求是永无止尽的,这种欲望一方面会迫使人们追求高级新鲜的事物,这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则会陷入无止尽的贪恋当中,这则是一种堕落。


朱元璋对贪官的恨可是深入骨髓,这与他童年经历有关,小时候的朱元璋见过不少地主豪绅跟官府勾结的例子,他们鱼肉百姓,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小朱元璋都一一记在心里。

长大后的朱元璋,经历许多磨难,从一个小和尚成为一代帝王,九五之尊,实属不易,因此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大明政权,对于前朝的吏治腐败,他十分重视,在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在治贪上下了一番功夫。


朱元璋规定,大明官员贪污白银六十两以上,一律杀无赦,而且对于贪官的惩治十分残忍,动不动就是“剥皮实草”,“炼油点灯”等酷刑,这些酷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杀鸡敬猴的作用,在朱元璋早期的时候,吏治尚好。

但人性的贪婪是永无止尽的,到了朱元璋执政中晚期的时候,贪污案件越来越多,杀了一批,又来一批,连朱元璋自己都感到无奈,为何明朝的贪官屡禁不止,甚至是越杀越多。


除了人性的贪婪之外,明朝的官员还有一个难言之隐,那就是官员的俸禄太低了,朱元璋立国以后,他自己生活节俭,因此也要求其他各级官员生活不能奢华,给以极低的生活标准补助。我们拿一个正六品的官员举例,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干部,一年的俸禄是120石,换成现在的收入也就是七万左右,堂堂一个副厅级干部区区七万的收入,不仅要养一家老小,而且还要时不时打点各级官员,确实够呛,不贪的话,就得穷死饿死,与其这样,倒不如贪一把。


可气的是,朱元璋对属下官员是如此的抠,但对自己的骨肉对十分大方,他把大量的国库收入拿来供养各地藩王,藩王们倒活的逍遥自在,不愁吃喝,可苦了真正为大明办实事的各级官员们,果然还是朱姓一家的天下。

6

不是杀不尽,杀光了那跟随他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忠于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自己就真的成孤家寡人了,朱元璋他在廉与贪之间有一个量与层面的度的把握。不过,如果放任自由,必然激起民愤民变(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那就得不偿失了。

7

朱元璋不是真正的反贪腐,而是借诛杀贪官之名,定向清除对自己构成威胁者,所以贪官依旧。

8

明太祖朱元璋仰天长叹:“奈何朝杀而暮犯”。贪官如野草,割了它,他还能再长,烧了它,他还能再生,把他斩草除根,但他的种子已洒满大地。在某种程度上说,不是朱元璋杀不尽贪官,而是朱元璋根本不可能杀尽贪官。

这大概就是古代困扰中国历朝历代帝王和百姓最大的大问题。为何贪官污吏横行天下?为何有官的地方就存在贪污?为何有官的地方就是吏治腐败,民不聊生?

原因(一)古代做官的动机本就不纯

古代的皇家治理需要人才、需要读书人,而读书人的理想也是做官,做官成了古代读书人最大的动力和目的。大家认为古代读书人读书做官的目的是什么?

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改变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

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朝入第,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的期许?

也许这三种都有,但要问那个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我猜一定是一朝做官,荣华富贵,自此便可锦衣玉食、妻妾成群、出门前呼后拥,尽显人前显贵。

(古代科考)

自此,便可看出接受孔孟之道教育的读书人尚且是为“自己而活”,更不要说那些恩荫祖德而继承官位的执跨子弟。所以在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多数人做官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荣华富贵,但是朝廷能给的俸禄与巨大的日常用度相比,自然不值一提,而要想保持这种“高质量”的生活,就得在国家和老百姓的身上下功夫。

不管国家的现实状况如何,老百姓的生活如何的贫苦,对于他们来说国家的钱到了自己手上就是自己的钱。百姓再贫苦,使劲的刮一刮,也还是有油水的。

所以这就是朱元璋能杀贪官,靠“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等酷刑来警示天下,但依然收效甚微的原因。

原因(二)朱元璋和整个大明皇室本就是最大的贪官

朱元璋的大明无论在建立之前还是在建立之后,对百姓的盘剥、对百姓的贪腐都是巨大的。

(朱元璋剧照)

推翻一个王朝需要战争,而战争需要金钱,需要粮食,朱元璋打江山的金钱和粮食从何而来呢?他不军屯,最后肯定是天下的百姓给他买单。而在大明建立后,为了他自身的享受,为了所谓的国威,也在不断的修建宫殿,在深宫大院之中也有数以万计的嫔妃、宫女、太监、侍卫在为他一个人服务。

朱元璋也有无数的亲儿子要养,要保持奢靡的生活,也要封赏帮助自己夺取江山的功臣,而这些金钱无一不是出自普通的老百姓,是天贫苦百姓一直在供养这些自认为高贵的人。但朱元璋对百姓贪污腐败的方式就显得特别高级,因为那是合法的,普通百姓就应当供养皇帝、皇室所需。

自然朱元璋自己就是贪官,而且是最大的贪官,他的功臣也是贪官,那么自己肯定也无法去杀尽贪官,他杀尽了贪官,那么谁来维护他的统治。

原因(三)时代局限,无以言尽

大明朝拥有多达几千万的人口,国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膨大的官僚机构来辅助皇帝管理整个国家,官员在个人素质方面参差不齐,总会有以身试法的人存在。与贪腐所得的巨大利益相比,此时的仁义道德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

(朱元璋对付贪官的法律 《大浩》)

对于防止贪腐而设置的法律和制度不完善、不成熟,无论是《大诰》还是其他的大明律法都有一定的原始性,这些法律都只是注重对贪污官吏的惩罚,没有着重去设置相关防止贪污的机制。设立的厂卫制度在本质上也只是一个新的官僚机构,相对于是用新官去管旧官,开始可能也有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一定会被同化。

古代生产力和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局限性造成了官吏与皇帝、官吏与百姓之间巨大的灰色空间,皇帝无法管理,官吏迫切需要,百姓无能为力。

(做和尚的朱元璋 剧照)

朱元璋是古代王朝中唯一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他不需要对贵族、官僚和地方妥协,能靠强权和法律对贪官进行惩治。也因为他的草根出生的身份、行伍起家、杀伐果断的特点,他为百姓、为天下着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灭贪运动。但最终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贪官污吏没有消失,这是官吏、皇帝和时代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没有成功,但依然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世界和现代的中国怎样防止贪腐提供了极大的借鉴!

9

贪污是历朝历代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只不过朱元璋把动静闹得太大,造成了明朝贪官特别多的现象。

朱元璋出身贫寒,打小就耳濡目染贪官劣绅为害乡里,以致吏治腐败百姓困苦,他对贪官是发自内心的痛恨。因此在朱元璋成为明朝皇帝后,对贪腐施以重手,凡贪污超过60两银子(按米价相当于现在1万多元),皆处死,而且处死方式较残忍,借以震慑贪腐之臣,不乏剥皮实草等酷刑。

终朱元璋一生,共发起六次大规模反贪行动,毙杀贪官15万,力度相当之大。饶是如此,贪官就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杀完一茬又冒一茬。

难道是这些贪官不怕死吗?也不尽然,生命可贵哪里会有不惜命之人。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为何洪武朝有杀不完的贪官:

一、朱元璋虽然是九五之尊,天下都是他朱家的,但管理起来光靠他一家显然不够,他需要任用大批官员协助来处理政务。朱元璋是明朝最大的老板,这么大的公司,必须有人帮他打工。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但是天下太大、事情太多,根本就无法面面俱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既然网眼大了,就必然会有漏网的。

二、贪官手段高明,存在侥幸心理。贪官们在敛财之时,没有哪个是报着必死之心收受贿赂的。这种事都在私底下办,左手进右手出,神不知鬼不觉,都觉得自己事办的隐秘之极。

一次两次可能不会出事,但是常在河边走,总是要湿鞋的。多次贪赃枉法总会有失手的时候,或是被人告发,或是动静太大捂不住。

三、上行下效。朱元璋狠只是针对臣僚下属,对自家人可是好的很。皇室锦衣玉食不愁吃穿,可是官员们应酬往来、打理关系要花银子啊。靠着朝廷俸禄又入不敷出,没点外财在官场上根本混不下去。

职场贪腐多有窝案,官场一样,大伙攻守同盟搞起来,有银子大家赚、利益均沾,长此以往不黑也给染黑了,别人贪你不贪,那就进不了核心圈子,不带你玩是小事,还会被打击排挤,仕途堪忧啊。

如此官场弊端,历朝历代形成了“官场文化”,就和“酒桌文化”一样,深入人心而且行之有效。因此屡禁不绝,大行其道。

朱元璋重手治理贪腐,只是拔掉了土上的苗,滋生贪腐的土壤依然存在,这不是他一个封建君王所能根除的。

10

或许是和童年苦难的经历有关,朱元璋最是痛恨贪官污吏,屡屡大兴杀戮,结果贪腐现象始终不能杜绝。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为何朱元璋怎么杀也杀不尽贪官?为何那些官员一个又一个以身试法?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吗?

01:朱元璋的心思

众所周知,朱元璋起于微末,年少时家中贫穷,小朱元璋不得不为地主刘德放牛以补贴家用。

元朝末年的朝廷吏治昏暗,官员视百姓如鱼肉,肆意敲诈勒索,再加上连年的灾荒,百姓又如何能活下去?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后来又发生严重的蝗灾个瘟疫,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朱元璋的父母兄弟接连去世。为了生存,朱元璋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做了一名行童(干杂役的小和尚),这败保住了性命。

因为童年的苦难经历,因为家中曾受过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朱元璋无比痛恨贪官。

1367年,朱元璋于应天(南京)称帝。

从1352年参加红巾军起事到1367年登基,这15年时间里,朱元璋从一个在濠州城的小兵成长为占据半座天下的一代枭雄。伟人曾说过:“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世民是谁?那可是一手打造了贞观之治,被四方各夷尊为“天可汗”的一代圣君,而在伟人的眼中,朱元璋只比李世民要稍逊一些,朱元璋也很厉害,赤手空拳打下了明朝276年的基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据史料可查的是,朱元璋有一个好习惯,他在拥有一定势力后便命李善长、刘伯温等为其讲史,我想这是朱元璋能够成功的因素之一。

君不见武圣关云长也常深夜秉烛读《春秋》;君不见北宋名相赵普仅读半部《论语》便可治天下,可见“学习才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所言非虚。

总之朱元璋从史书中悟出了很多道理,旁的不说,其中与本文最关联的一条就是“朝廷吏治的清明腐败是影响王朝运势的重要因素!”

那官员腐败是为了什么?还不就是为了钱嘛,俗话说的好,为官千里只为财!

02:洪武时期的“反腐肃贪”运动

朱元璋在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近15万人。

朱元璋首先明令规定: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待。

然后朱元璋制定了极为残酷的刑法,如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等来震慑官员。

其次朱元璋亲自制定了警示教育的书籍——《大诰》,其中录入的是朱元璋亲自审讯和判决的案例,书中表明了朱元璋对贪官的态度和处置手段等内容。

最后朱元璋下令允许百姓上访,鼓励百姓发现贪官污吏后直接扭送进京,并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便可直接入京击鼓告御状。

在朱元璋一步紧接一步的重重举措下,明初的贪腐现象大有改观,虽如此,但贪腐现象始终杀不止、禁不绝,以至于朱元璋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的哀叹。

03:贪腐现象“杀不止,禁不绝”的原因

同样是因为朱元璋出身贫苦的原因,朱元璋虽然成为了皇帝,但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虽然他对自己的儿子们很优待,但对待官员,朱元璋还是展现出了他苛刻的一面。

据说明初官员的俸禄多少都是由朱元璋亲自制定的,按照朱元璋的想法,这些俸禄是足够官员的日常生活的,但只是刚刚够。

就拿一个县来说吧,县令、县丞、主簿都是公务员,由朝廷发放工资;典吏、衙役这些必须人员由县财政发工资,而师爷等县令的助手就没有如此待遇了,他们不在朝廷考虑的必须人员里,所以其工资就得县令自掏腰包,而工资只刚刚够日常生活,哪来多的闲钱给别人。有时候上级来人视察,逢年过节还得送点土特产吧,毕竟为了仕途嘛。

所以说明太祖制定的这个工资标准是很合理的,因为这已经足够官员的日常群需;但又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没有考虑到官员的实际情况。在外地的官员还好,穷一点也能过,在京中的官员就不那么好过了。

再拿官服举例,一套官服的价格可不便宜,但制作官服的钱却是由官员自己出的,你可以不做,如果你穿的破破烂烂的上早朝,风纪官随便写两笔礼部员外郎某某某衣冠不整,立马就会有言官来弹劾你,而且京城的物价又高,实在是难混。

结语

因为极低的工资无法满足官员的需要,所以才会有一批又一批官员无视朱元璋的杀戮而铤而走险,导致朱元璋在晚年发出“贪官怎样杀也杀不完”的感叹。

当然了,这个工资真的不足以官员养家糊口么?

答案是够的,这个可以参照嘉靖时期的官员海瑞,海瑞最高任都察院右连佥都御史,正四品官员,但他家徒四壁,曾因给老母亲买三斤肉过生日而引起一时轰动,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海瑞一生清廉,从不贪污受贿,但不是每个人都是海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