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十四岁的于谦登进士第。后因平定汉王朱高煦有功,得到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后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性格刚强,为官清廉。明英宗时,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到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南侵,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在怀柔外的土木堡,被瓦剌军打得大败,全军覆没,王振被杀,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遭此变故,群臣纷纷主张南迁,于谦力排众议,坚请固守,力请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帝。之后,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整饬兵备,成功抵御了瓦剌大军。

新帝继位,英宗朱祁镇失去了利用价值,瓦剌被迫释放英宗回朝,但一直被代宗朱祁钰囚禁在南宫。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发动政变,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复辟。于谦被逮捕入狱,不久后,在崇文门被斩杀。

在明朝濒临灭亡之际,于谦力挽狂澜,可谓是明朝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的英雄。

于谦被杀,也可以说他是站错了队,他没有站在哪一个君主一边,而是坚定地站在了国家、社稷一边。为了国家、民族的安危,义无反顾,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其最终被杀,起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稷为重,君为轻”。

当初,英宗朱祁镇出征,以年仅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以郕王朱祁钰监国。

英宗被俘后,孙太后接受于谦的建议,因太子年幼,就以郕王朱祁钰为新君。郕王再三推辞,于谦高声说道:“我们完全是出于国家、社稷考虑,并不是为了个人打算。“

郕王这才受命,继承帝位,是为代宗。

于谦等人完全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做出此举,但事实上却得罪了朱祁镇父子,埋下了隐患。

当初,瓦剌太师也先以为朱祁镇奇货可居,想以此要挟明朝索要大量财物,于谦力谏代宗拒绝。可以说这完全不顾英宗的安危,能不引起英宗的记恨吗?

于谦以主少国危为由,建议孙太后不立太子朱见深为新帝,改立郕王朱祁钰,这也违背了英宗的意愿。

由此可见,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尽管是为了社稷,但却把自己完全置于君主的对立面。

第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缺乏政治权谋的于谦,难以善终。

瓦剌看到明朝新君已立,就决定和议,释放朱祁镇回来。

大臣王直等商议派遣使者前往迎接,代宗很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你们推上来的。”

代宗的意思很明白,当初是你们硬逼着我登上这个位置的,现在把英宗迎接回来,如何安排英宗和代宗呢?

英宗(1427--1464年)与代宗(1428--1457年)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年仅相差一岁。代宗继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此时英宗也仅仅二十四岁。如此年轻的太上皇回来,如何安置的确是个大问题。

此时,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

得到此时已是一言九鼎的于谦如此保证,代宗才改变了脸色说:“听你的、听你的”。

太上皇朱祁镇能够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但接下来代宗的所作所为,就把于谦的这份功劳,变成了朱祁镇对于谦的仇恨。

英宗回来之后,代宗就把他安置在南宫,并下令将南宫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因为吃穿不能满足,朱祁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已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变卖,以贴补家用。

代宗甚至命人把南宫附近的树木全部砍伐,以避免有人藏匿与太上皇联络。

就这样,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了整整七年的囚禁生活。

无论是放弃英宗迎立代宗,还是迎回英宗,于谦都是出于道义和国家社稷的考虑。但对于朱祁镇来说,感觉却大不相同。

作为帝王,宁愿国家没了,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宝座。一国两主,这的确给一心为国的于谦出了一个难以破解的题目。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说法不一。

《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是,兄弟二人见面后,嘘寒问暖,还彼此谦让了一番。这无非是说,您回来了,我就该把皇位还给你;另一个就说,我能回来就很感谢您了,哪能还惦记着这事。

《明实录》则记载:

"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这里就没有说得那么客气,仅仅是不冷不谈地说了一句:从东安门把太上皇迎接到了南宫,文武百官见了个面,知道有这个事,做个见证也就是了。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代宗主动让位给英宗,英宗会如何安排代宗呢?恐怕也不会有啥好果子吃,能否善终也未必一定。

第三,于谦性格刚强,不善权谋,不迎合权臣,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最早就因为不向权臣王振行贿而被免职下狱,土木堡之变后,侍讲徐珵(徐有贞)以星象变化为由,力主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责备,力主抗战,因而得罪了徐珵。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等人趁机一起率兵迎接朱祁镇复辟,并上疏将于谦等人逮捕入狱。

英宗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看来英宗还算有点良心,没有忘记于谦力主迎接英宗回朝的事。

但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于是,英宗才拿定主意,将于谦等一大批人全部处死。

于谦一心为国,忧国忘身,口不言功。但由于个性刚直,招致了众人忌恨。

特别是对于谦倍加器重的代宗,不幸病重,年仅三十岁就驾崩。这给徐有贞等权臣们以机会,最终导致了于谦的悲剧。

总之,于谦始终坚定地站在了国家、社稷一边,而不是像权臣们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选边站队,只抱君王的大腿,不考虑国家利益。

于谦的结局,可以说国家、民族、政治制度的悲哀,也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协调的矛盾,是制度的死结。

最后还是看一下于谦的《石灰吟》,感知一下这位民族英雄、社稷中流砥柱的家国情怀吧。

石灰吟
作者:于谦 (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最佳贡献者
2

朱启镇南宫复辟成功后将一切怨怒和惨忍加盖到了于谦头上,非于谦站错了队,乃奸硬小人徐有贞,石享所为,徐有贞在土木堡事件中狂枉的鼓惑太后及朝野南迁到南京为众大臣不耻,信有兵部尚书于谦处惊不乱镇定自若,坚决的搏斥了逃跑派的软弱行为,国一日不可无君,力请太后立朱启钰监国理政,又下令各州府急速勤王,从牢狱中.释放了总兵大将石享,重新划分了城防要冲,以大炮神机营为镇城之锐化解了一时之危,可谓力挽狂澜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功。事后徐有贞之遭贬外州,多年后又改名换姓重回京机,时朱启镇被囚于南宫身不如死和皇后度日如年的生活着。~~~~时以过了六七年朱启钰身患重疾朝堂上下幌恐不安,徐有贞见有机可乘便连和大将石享发功了南宫事变,仅成功反转。因复辟有奇功徐有贞被委以大任,張开了忍耐以久的报仇之路,他嫁祸于谦于王氏重臣蜜谋反叛另立皇位,加上于谦大人忠正无私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王公贵戚,和在立太子事上不偏不倚得罪了英宗,于是皇帝下令抓捕了于大人,太后大悲奋怒的斥骂英宗无情无义不可枉杀于谦,但在徐有贞和石享的反复发烧攻击下,英宗下令处斩了于谦大人于午门外,当锦衣卫去操家时仅吃惊的发现身为一品大员的于大人如此贫寒,一贫如洗洁简粗室并无贪污腐败之实,有一件御赐的锦衣贡与厅堂之上,回命吿上英宗不免心声凝重之感。但乱臣贼子徐有员。石享由于分赃不均欺上瞒下坏事干净为众大臣而共怒。英宗招亲王巡问当年往事,亲王说出了实情,英宗不禁大怒,再次罢免了徐有贞这个狗杂种,石享因侄子犯了大罪被打入天牢死于惊恐中,英宗在归天前叮嘱太子一定为于大人平反招雪善待其子孙。










3

谢谢邀请。明英宗朱祁镇与于谦这对君臣,一个不是特别杀,一个却是真的不想活;一个不得不杀,一个欣然赴死。与其说于谦是被明英宗处死的,不如说他是自己甘心求死的。

明英宗没打算用于谦站错了队伍去杀他,而于谦也没打算自己的拥立之功而求活。他们俩之间是历史上皇权与国家利益唯一的一次统一。

1.明英宗朱祁镇对于谦是有感激之情的,就算于谦曾经拥立他的弟弟篡夺了自己的皇位。

大明历史上唯一一个被俘虏的皇帝就是朱祁镇。当也先的大军入侵边境之后,英宗敢领兵,亲自领兵去打。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值得我们每个人中国人骄傲的。

但光有战斗的勇气,却没有战斗的技巧,导致了自己被俘虏了。大明王朝的皇帝被人家俘虏了。接下来的故事很多人都可以想到:本来应该是也先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挟大明朝投降或者割地或者赔款。但纵观整个大明王朝不称臣,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这是始终贯彻的方针,所以这一招得破。

但国不可,一日无军,北京城内乱成一团,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让英宗儿子朱见深继位。二让明英宗弟弟朱祁钰当皇帝。

于谦选择了朱祁鈺,两个原因:

1.太后同意的。2.英宗的儿子太小。但是有个条件:就是明代宗死后,皇位要还给英宗的儿子朱见深?

那为什么太子太小就不能继位?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允许,也先的大军已经打到了北京城。一个小皇帝根本就撑不起这天大的重任。

于是朱祁鈺登基了,准确的说是摄政监国,就是明代宗景泰帝。在于谦和朱祁鈺的共同努力下,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从这一点说,英宗对于谦是没有恨的。因为皇太子还是英宗的儿子。

2.当明英宗这个太上皇从也先处回来后,过了八年被囚禁的生活,于谦犯了一个错误:这才是导致他日后必死的主要原因。

造成明英宗日后日后不得不杀于谦的主要原因就是:皇太子位置的传承。

我们知道朱祁鈺是从摄政监国而做皇帝的。当时太后也是同意的。因为当时约定:明代宗死后,皇位依旧传给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景泰三年,明代宗朱祁鈺废掉了英宗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位置,换成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就破坏了当时的约定:明代宗死后,皇位依旧传给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而这个时候掌握朝廷大局的于谦竟然沉默了。

如果说于谦拥立明代宗继位是完全是为了国家,是值得包括英宗在内的所有人尊敬的话,那于谦在换皇太子这个问题上的沉默,就是英宗心里永远的刺!

沉默就是暧昧,暧昧就不是无私,既然不是无私,那杀了于谦也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3.所以明英宗复辟后,忍痛杀了于谦,不是因为他站错了队,而是因为他在朱祁鈺换太子这个问题上的沉默。

4

于谦是忠诚大明的人,见风使舵根本不是他的风格!他被处死,是因为他始终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的!他根本不是政治投机商!

土木堡之变时,贪生怕死的明英宗朱祁镇没有杀身成仁,给大明留下了一地鸡毛。为了他能南返,大明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当他回归后,景帝朱祁钰将他关进了南宫。于谦也许是受儒家传统熏陶的缘故,骨子里根本看不起没有舍生取义的朱祁镇,他并没有为这位先皇说话。

朱祁钰呢?在权力面前变得利欲心重,他是不会再还权力给朱祁镇了。为防止旧臣与哥哥窜通,他派人把南宫的门锁用铅水灌死,宫外的树木也全部砍伐殆尽,就这样软禁了他哥哥七年。这位有点不懂得廉耻、好大喜功的哥哥,因听信奸佞之言,毁了明朝的精锐部队与军中的精英将领,让他与世隔绝、闭门思过,也有点罪有应得的意思。我猜想:这个时候,朱祁镇可能对正直的于谦已经恨之入骨了、巴不得将他碎尸万段了。

朱祁钰在获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后,开始为他这一脉永得大明江山而做大动作了,他直截了当地废除了前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皇子朱见济为太子。皇帝一言九鼎,这么做没有人敢于反对。出乎意料的是,仅过了七个月,他的皇太子朱见济就突然暴病身亡。朱祁钰没有其它子嗣能再被立为皇太子。这样,问题又来了。

相当一部分旧臣欢欣鼓舞起来,认为这是上天对朱祁钰的报应,原因是英宗对他哥哥有点狠!朱祁钰本来因白发人送黑发人变得哀伤不已,精神上已几近崩溃了。而这些“居心叵测”的大臣们在坚持正统观念鼓舞下,又来个雪上加霜———他们争先恐后地写起了奏折,乞求复立废太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代宗不是傻瓜,自然知道再立侄儿为太子,意谓着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大明江山又拱手相送他人了。而且,自己百年之后,还有可能身败名裂!所以,他坚决不同意!估计他认为自己还年轻,来日方长,自己努力一下,再造个皇太子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他不愿妥协。

于谦呢?是最苦的一位。他自然知道朱祁钰的皇太子朱见济一命呜呼后,能延续大明血统的依旧是明英宗那一脉了。所以,尽管他提前获悉了夺门之变的消息,手握京师兵权的他并没有派兵去镇压那群临时拚凑起来的队伍。

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明·屠隆

如果于谦及时发兵镇压夺门之变的武装力量,自己的命是能保住的。但,这就意谓着要将朱祁镇与朱见深定为谋逆之人。那么,病重的朱祁钰一命呜呼后,谁来继承大明皇位?关键是,自己如何向天下苍生交待?他于谦是爱国爱民的人,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不能为保命而导致天下动荡!

5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据说,时年12岁的于谦,有一天,来到石灰窑之前,看见师傅们煅烧石灰,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石灰吟》,没想到这竟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于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可以说力挽狂澜,然而等到夺门之变后,他却血染北京崇文门,令后世之人莫不为其扼腕叹息,恨不能将陷害他的徐有贞等人碎尸万段、挫骨扬灰,而点头应允此事的朱祁镇也因此背上千古昏君之恶名。

那么,一位挽救大明江山的民族英雄,为何会落得此田地?

站队

有人说,于谦之死,就是因为他站队朱祁钰,因此,朱祁镇复辟之后,肯定要置他于死地。咋一听,很有道理。

土木堡之战后,于谦提议朱祁钰登基,以稳定军心。北京保卫战时,朱祁钰对于谦是言听计从。瓦剌滚蛋之后,朱祁钰坐这江山也算是小有资格了。

年轻的朱祁钰心中感激于谦,将其视为股肱之臣。于谦呢,竭心尽力辅佐朱祁钰。外人看来,他们是坐在了一条船上。也就是说,于谦站队朱祁钰。

其实,无论是朱祁钰还是于谦,都没有这么想。

1)于谦心系天下黎民

自从永乐年间,于谦中举以来,他便受到了朱瞻基的破格提拔和委以重任,张太皇太后摄政之时,三杨对于谦的奏折从来都是当日批复。这5位都是大明朝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看中的是于谦那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

到了景泰年间,虽说于谦走到了人生的顶峰,但是他依然不忘初衷,正如《大明风华》中孙若薇评价的那样:于谦的心中只有大明天下。言下之意,无论是朱祁钰还是朱祁镇,他都将一如既往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朱祁钰呢,虽然很看重于谦,然而内心深处却将其视为最大的对手。

当初朱祁钰看重于谦是因为感激他的举荐,当然也欣赏他的才干,最重要的是收买人心。朱祁镇在位时,重用王振等阉党,很多朝臣包括于谦都吃过王振的苦头。土木堡之役后,朝臣当庭打死王振同僚,朱祁钰吓得掉头欲走,是于谦一把抓住他,说道:“马顺等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后来朝臣们多感激于谦的仗义执言。北京保卫战大捷后,于谦声望更高。此时,初登龙椅的朱祁钰重用于谦,不等于是收获了很多朝臣的心吗?如此,这皇位才能坐得稳。

《大明风华》中,于谦曾向孙若薇吐槽朱祁钰常搁置他的奏折。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朱祁钰会如此对待于谦。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大权在握后的朱祁钰还会是当初的想法吗?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世人皆以为景泰帝最信任于谦,当有人篡位之时,谁能想到,朱祁钰心中最放心不下或者说最防备的居然是于谦。看来这对君臣最终还是逃不出套路,于谦功高震主了。

要不是朱祁钰年纪轻轻便患上重病,假以时日,谁敢保证于谦能善终呢?归根到底,朱祁钰心中清楚于谦并非是站在自己这边,于谦的心中只有天下。如果有一天,朱祁钰做了错事,于谦照样不会买他的帐。

必死

朱祁钰心中提防着于谦,但是徐有贞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曾经努力过,但是都没有成功。

自古以来,国难过去,便是文臣搬弄是非之时,那些功勋卓著的功臣或遭弹劾,或搁置不用。明朝的一些文臣也不例外,挖空心思构陷于谦。然而,朱祁钰不按套路出牌,惟于谦之言是用。

如果于谦此时功成身退,那么朝臣也不会有什么抱怨。可是事与愿违,于谦反而节节高升,再加上他刚正不阿的处事作风,挡住了很多人当官发财的路。只要他存在一天,那些人便永无出头之日。

朱祁钰当时不过20多岁,也许再过几年,他会出手。然而,徐有贞等人等不及了,他们只知道朱祁钰是于谦的保护伞,只有朱祁镇复辟,才能除掉于谦。于是,他们趁着朱祁钰患病之时,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夺门之变。

尽管朱祁镇也认为于谦不该死,但是助他复辟的徐有贞们一定要除掉于谦。朱祁镇权衡再三,也只能同意。孙太后知道后,非常痛心。朱祁镇不久后便后悔了,在李贤的提醒下,识破了徐有贞们发动南宫之变的阴谋,助朱祁镇复辟是假,除于谦是真,这样他们才能挟持朱祁镇,为所欲为。

朱祁镇曾经想留下于谦,但没有能力。虽然当他再度坐稳皇位后,不久便处死了徐有贞们,然而于谦却不能重生。无论如何,朱祁镇永远无法洗掉错杀于谦的罪名。

结语:

在大明风雨飘渺之际,曾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于谦为何落得斩首示众的下场?

  • 于谦从未站队,他的心中只有天下,不是朱祁钰;

  • 无论是被于谦挡道的徐有贞们,还是将来羽翼丰满后的朱祁钰,于谦恐怕都难逃一死;

屈原曾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因为不愿与权贵们同流合污而被驱逐在外,相比之下,于谦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和三杨,以及年轻的明代宗朱祁钰,至少轰轰烈烈地干出了一番大事。但是,自古以来,像于谦这样两袖清风的大臣又有几个,随着他的职位越高不为其他朝臣所容是必然的,功高震主也是必然的。因此,于谦被处死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当世人为其扼腕叹息之时,我却认为,正是这最后一刀成就了他的身后名,使他永垂青史。君不见,于谦是笑着坦然面对死亡,这才是他想要的。就如很多武将不愿死于病榻之上,而希望能喋血沙场。

6

最近《大明风华》正在热播,里面的于谦颇有魏晋名士之风,放荡不羁,又嗜酒如命,整天烂醉如泥。

后来,于谦中了进士,晚上喝酒喝高了。第二天,进士们一起觐见朱棣,朱棣瞧见了醉醺醺的于谦,讥讽道:“你是不是想当李白?”

于谦答道:“母亲去世了,思念母亲就多喝了两杯,如果喝死了正好可以随母亲而去了!”


朱棣无语了,哪来的狂小子,大手一挥,就让于谦随军出征了!

这是电视剧中的于谦,有点愣,有点狂,有点二。真实的于谦肯定不是这样的,要不他活不过五集。

于谦是明朝大功臣,也是民族大救星,没有他,明朝或许会步南宋朝的后尘;没有他,中原会再次陷入水深火热。

然而,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谦,却惨遭屠戮,杀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于谦到底有何过错,却遭惨死?

这要从头说起!


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成了俘虏,大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国不可一日无君,可太子只有两岁,还是个小宝宝。这时候,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被逼着当了皇帝。

要在太平岁月,谁都想当皇帝,甚至不惜手足相残,可现在,强敌压境,江山摇摇欲坠,这个皇帝谁都不愿当。

因为京城被攻破,最先倒霉的肯定是皇帝,大臣或许能活命,运气好的还能继续当官,但皇帝就不一样了,他只有一条路可走—黄泉路。

所以,朱祁钰死活不愿意干。


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大臣们也站了出来,黑压压跪倒一大片,最后孙太后出来说话了:“我儿啊,你怎么这么怂包软蛋呢?丢祖宗的脸啊!”

朱祁钰脸红的像下蛋一样,叹了口气:“好吧,我是代理皇帝,等危机解除了,谁爱干谁干,反正我不干!”

后来,在于谦的运筹帷幄之下,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瓦剌撤军了,不用迁都了,天下太平了!

这时候,朱祁钰过起了悠哉悠哉的日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玩有玩,想怎么就怎么,没人敢说半个不字,权力的滋味那叫一个爽。

朱祁钰皇帝当上了瘾,早忘了当初的承诺,皇位坐的很舒服,让他挪一下屁股都不愿意!

然而,幸福总是很短暂。


一天,朱祁钰收到了瓦剌的来信,大意是:“朱祁镇我给你放回去了,你只要给我粮食,我保管以后不骚扰你了!”。

朱祁钰惊呆了,连夜写了一封信:“大兄弟,可别,人就留您那吧,我给你双倍的粮食,可好?”

哪知道,朱祁钰的信还没送出去,第二天,朱祁镇就回来了,很快,整个京城都知道先皇回来了!

朱祁钰傻眼了,怎么办才好呢?后来,朱祁钰把朱祁镇监禁了起来,管吃管喝,但就是不许出来。

就这样,朱祁钰又做了8年皇帝。

8年后的一天,朱祁钰突然得了怪病,气若游丝,几天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带兵打开长安门,救出了朱祁镇。

太上皇成功复位了!

朱祁镇复位当天,下令逮捕了于谦,并废掉了朱祁钰,并将其软禁了起来,一个月后,朱祁钰离奇死去。

不久之后,于谦被处死。



朱祁镇为何处死于谦呢?是因为于谦站错队了吗?

其实,于谦没有站队,如果非要说他站了队,那么他站在了百姓这一队,他心怀天下,心向百姓,在于谦的心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当年,于谦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天下社稷而想,当朱祁镇复位之时,于谦未有任何动作,同样是为了社稷。

其实,石亨、徐有贞谋划政变之时,于谦早得到消息,但他故意按兵不动,假如他有所动作,剿除石亨等易如反掌。

为了天下,于谦选择牺牲了自己。

7

于谦之死是自南宋岳飞死后,第二位死于冤狱的名将,相隔三百年。

据说于谦行刑之日,北京天气巨变,阴云密布,到处听到街头巷尾的哭泣声。民间传说,于谦是岳飞转生,再来世上,为国家抵抗北方蛮族。

于谦的死是明朝统治者朱祁镇为“夺门之变”所采取的正名手段。这个和于谦站在哪一方有实际的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关系。他只是一个封建君王的牺牲品。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

“土木堡之变”后,消息传到北京,明政府上下一片混乱。有人主张立刻将边线军队撤回北京防守,有人主张立刻迁都南京做第二道防御。

幸好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是一个英明亲王,他采取果断的措施,宣布在国家君王被俘虏的紧急情况下,由他先代替皇帝的位置,以此来堵住蒙古瓦拉的勒索。

又迅速任命于谦做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积极整顿已经惊慌涣散的军队。在于谦的整顿下,明朝军队逐步稳定并迅速做出了防卫首都的准备。

瓦拉也先带着朱祁镇沿途勒索,一直进攻至北京城下,却被于谦带领的军民击退。于是也先寻求谈判用以交换朱祁镇。但此时朱祁钰的地位已经在兵部尚书于谦、宰相大学士王文的支持下稳固。

多此一举的“夺门之变”,急吼吼的朱祁镇

瓦拉也先手里抓着朱祁镇,但朱祁镇却突然已经成了前皇帝,价值大大降低。

经过谈判,明朝政府用大量财宝和土地换回了朱祁镇。朱祁镇在瓦拉手中时,曾经向前往蒙古探望他的明朝使节李实痛哭的说:“也先是有意向送我回去的,请你转告政府,我回去后,只求做一个平民百姓,便心满意足了。”

待朱祁镇被赎回后,却对他弟弟朱祁钰没有马上把皇帝宝座还给他而大为不满,于是暗自谋求复辟。

公元1457年,朱祁钰病重,遗憾的是他没有儿子。宦官曹吉祥和副都御使徐有贞拥立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复辟成功。而病床上的朱祁钰听说朱祁镇复辟,一气之下咽气身亡。

朱祁镇要有一块“遮羞布”,于谦就必然要死

令人讽刺的是,朱祁镇再次坐上皇帝宝座后,发现了让他自己尴尬的真相。那就是他只要再等上几日,朱祁钰病故后,因为没有继承人,皇帝宝座本就会自然落入他的手中。

朱祁镇在这件事情上扮演了一个“急吼吼”的角色。当他意识到这个情况后,为了表示他的夺门有其必要,所以就指控于谦和宰相王文,阴谋迎立外藩——远在襄阳的朱厚穎的儿子继承皇帝位。

于是于谦、王文被抓捕入狱。

“意图”这两个字,看不见摸不着,却足以诛心

于谦入狱后,有人发现用来专门用来召唤亲王入京的金牌,还在皇太后手中。这直接就证明了于谦、王文根本就没有拥立藩王的事情。

而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独立支撑危局,已经是全国所敬仰的民族英雄,所以很多人开始申诉营救。全国的舆论都开始朝向于谦受冤,这让朱祁镇开始感到危机和压力。

但徐有贞跟于谦有私人恩怨,他提醒朱祁镇:“于谦不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名不正言不顺。”在朱祁镇的授意下,三法司只好在于谦的罪名上加上了“意图”两个字,定于谦和王文的罪名是“意图迎立藩王”,并判决死刑。

这个“意图”和强加在岳飞身上的“莫须有”,竟然如此相似。

到了这时,王文还要据理力争,于谦却已经看透,他叹息一声说:“这不是法律的问题,也不是法庭的问题,千言万语也没有用。”于是两人同被处斩,家产抄没。


所以说,于谦之死不能说是他站错了队,而是明朝皇帝朱祁镇,为掩盖自己“夺门之变”的“丢卒保车”之举。他不死,自然还是有其他的“卒子”代替他死。更何况,这个“卒子”还是别人用过的“卒子”。

于谦不幸的是身居其位,“怀璧其罪”。

8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正统十四年,瓦剌骑兵大举南下,朱祁镇在王振的撺掇下,冒然亲征,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朱祁镇被俘,明军二十万精锐毁于一旦。随后瓦剌骑兵一路挺进至京城脚下,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定守卫京城的决心。

于谦升任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全面负责京城防御,可以说当时的于谦权力极大,他就是明军的兵马大元帅。终在于谦的合理调配下,明军顽强作战,击败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如此民族英雄,本应受到厚待,加官进爵应不在话下,而于谦得到报答是斩决,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在崇文门外被处死。官场上站队问题很重要,就好比在先帝去世之前,大臣们都要押宝,有的归到太子队列,有的归到其他皇子队列,如果成功荣华富贵自不必说,但失败的后果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于谦并没有站在任何一方,他只站在国家社稷之上,一切以国家和百姓为前提。集正直、果敢、坚韧、才华于一身的于谦,为何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

于谦主动放弃生的权利

景泰元年,八月,朱祁镇已经被俘一年,众大臣皆上疏希望接回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钰临危受命,接受的皇位,真实情况朱祁钰是不想当皇帝的,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也体会了权力的滋味,便不想放手。

于是在接回朱祁镇的问题上,朱祁钰屡次敷衍或拒绝。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种做法也并没有什么不对,有哪个王朝会存在两个皇帝,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于谦是朱祁钰一手提拔起来的,可谓景泰年间第一权臣,如果换做旁人,是不会希望朱祁镇回来的,这无疑给自己找麻烦。偏偏于谦建议朱祁钰: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陛下皇位早已成为定局,不会有其他变化,我们应当尽快接回太上皇,如果对方有诈,我们就有说辞了。正是于谦的话,促使朱祁钰派人接回太上皇朱祁镇,作为皇帝,朱祁钰十分器重于谦,基本上对于谦的话言听计从。

精明老练的于谦必定清楚,朱祁镇回来之后,不仅是对朱祁钰的威胁,也是对他的威胁,当时的全国兵权基本都掌握在他手中,且由于战时的紧急情况,于谦可以直接调动部队,还设置了团营制度,保卫京师。

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是明白的,不论朱祁镇能不能复位,只要朱祁镇回来,对他于谦没有半点好处。但于谦还是建议朱祁钰接朱祁镇回来,为了国家利益,于谦甘愿做出牺牲。

在石亨、张辄、徐有贞的策划下,朱祁镇得以复位,而他们入城的兵力只有千余人,而北京城的部队应不低于二十万,且政令通畅,如果不是于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夺门之变必定失败。

碍于朱祁钰换太子的荒唐举动,于谦也在犹豫当中,毕竟这是老朱家的天下,不论是朱祁镇复位还是朱见深继位,在此时此刻都比朱祁钰要好,况且朱祁钰还身患重病。于是在于谦的“纵容”之下,朱祁镇成功复位,可以说于谦亲自给自己打造了一副棺材,放弃了生的权利。

功高盖主

自古权臣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除非叛变直接夺位,成为新的皇帝,于谦之所以能守住京城,也在于他手中的权力极大。

兵权是最敏感的权力,皇帝们对此十分谨慎,于谦掌控的就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权力,假如换个人,如果有异心,那么国家动乱势必不可挽回。

史料记载:

“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基本上当时部队的调动,全部由于谦独自控制,亲自下达命令,口述奏折内容,属下则只按命令行事,是既佩服又省心。

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扭转了国运,同样让人佩服的是朱祁钰,朱祁钰在战后依旧重用于谦,放权给于谦,可见朱祁钰对于谦的信任。

史料记载:

“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

京城防卫被于谦调配得面面俱到,不论是国内叛乱还是边境敌扰,于谦都能妥善解决,这简直是上天派下来的救世主。如此大的功勋,朱祁钰可以接纳,但不代表朱祁镇可以接受。

如果权臣的功劳太大,置皇帝于何地,况且朱祁镇刚刚复位,而全朝廷基本都是于谦的拥护者,这让朱祁镇如何安心做他的皇帝。帝王心术就是如此微妙,在我看来,朱祁镇要杀于谦,也并非都是石亨、徐有贞的诬陷,朱祁镇本身也想杀于谦来立威信。

树敌太多

于谦有大批的拥护者,这毋庸置疑,而于谦的刚正不阿也得罪了很多人,官场之上,做得对不代表就好,如果权势太大,一方面树敌太多,另一方面也会遭很多人忌恨。

徐有贞曾建议南迁,于谦果断否决,徐有贞这个梁子早就结下了,自不必多说。

史料记载:

“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

于谦在政务处理上也比较执着,优秀的人就提拔,能力欠缺或品行不端的就不用,在潜移默化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动了不少人的蛋糕。所以就算于谦功勋卓著,也有人弹劾于他,说他功劳虚假,独断专行之类,好在朱祁钰力排众议,坚持重用于谦,这才让那些言官闭嘴。

石亨本是个优秀的武将,曾经犯过错误,却被于谦破格提拔,德胜门之捷立下大功,要对比功劳,于谦必定比石亨大很多,而石亨得到了世袭侯爵,这让石亨感觉惭愧。

理论上说,石亨是于谦亲自提拔,本应是很亲近的同事关系,而于谦并没有拉拢石亨,在石亨提议提拔于谦的儿子于冕之时,这本是好意,于谦则干脆得拒绝了,还说了石亨很多不是。这样的做法让于谦多了一个强敌,也正是石亨的不快,成了夺门之变的导火索。

只不过于谦的性格就是如此,他一直站在的国家利益之上,刚烈耿直是他的秉性,根本无法改变,想来如果出现时间机器,可能于谦仍会如此去做。

生得伟大,死得冤屈,仿佛是那些英雄不变的宿命,但后世人不会忘记站在北京城头上,那个意气激昂的于谦。

9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有“救时宰相”之称。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 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

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被瓦剌胡人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被众臣推举为皇帝,是为明代宗。

后来,兵部侍郎于谦成功抗敌,并与瓦剌议和,瓦剌首领也先眼见朱祁镇已经无用,于是同意让朱祁镇回燕京。朱祁钰表示不愿意退位,曾对大臣说:"我并不是贪恋帝位,而是当初把我推上宝座的,是你们啊。"

他贪恋帝位与否这并无关是非,不过他废除了明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经大臣陈述其利弊后,朱祁钰把朱祁镇迎接回京师,囚於南宫,尊为太上皇。并以锦衣卫对朱祁镇加以软禁,严密控管,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

景泰七年(1456年),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英宗一上台,就开始清算于谦,于谦与大学士王文等被下狱,急急地斩杀了。罪名是“迎立外藩”,是为谋逆。

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事实上,于谦并没有站队,如果非要说站队,于谦是站在了国家大义的队伍上。于谦曾经提出“社稷为上,君次之”。可见于谦是一个志向远大,矢志为国的忠臣。

朱祁镇之所以要杀于谦,不仅仅是感情的好恶,更重要的,还是权力斗争。

朱祁镇重新当了皇帝以后,就要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以前是于谦等人掌控朝廷,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不能再让于谦掌控朝廷了。于谦不死,朱祁钰不死,英宗的心中是虚的,他害怕重新夺来的皇位再失去。把他给杀了,这样就再也不存在这些麻烦了。

其实,想对权力进行重新分配,欲望最强烈的,还不是朱祁镇。而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因为是他们在朱祁钰病重,又没有后代的情况下,投机取巧,复立朱祁镇为皇帝。他们无非是想攫取朝廷中的权力,分得一块大蛋糕。既然他们想上位,想获得大蛋糕,怎么可能还容忍于谦等人在台上呢?

也就是说,可能朱祁镇并没有一定要杀于谦等人的愿望,但是石亨、徐有贞等人反复说,朱祁镇架不住,只好同意了。毕竟他能够再当皇帝,都是这些人帮的忙,所以不敢违逆他们。

总之一句话,朱祁镇杀于谦,根本原因就是两个字:权力。

关于于谦,《明史》称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的死,史书记载“天下冤之”。于谦死了,他留下了千古名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

这件事首先就说明一点,帝王之家都是白眼狼。毫无廉耻毫无人性。再要确定一点是就是朱祁镇是昏君,《明朝那些事》里,把朱祁镇算一个好人实在是有些搞笑,不能因为一个昏君做了一件好事(免殉葬)就说明他是一个好人。昏君是朱祁镇是唯一标签。朱祁镇就是杀害于谦的头号罪魁祸首罪证确凿,不容质疑。

朱祁镇夺门之变上台第一件是就是处死于谦,但当时朱祁钰还在位,大明朝出现了两个皇帝,即便如此朱祁镇也要先处死于谦,而病重的朱祁钰在得知政变时候,居然以为是于谦造反。两位皇帝都如此“不待见”于谦到底是何原因?朱祁镇为何如此痛恨于谦,对于于谦来说,难道只有死路一条吗。

夺门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景泰帝朱祁钰病重不起,其子朱见济已死。国家没有太子。而当时最有资格继承帝位的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这肯定是朱祁钰不愿意看到的。此时有人主张迎来地方藩王继位。但遭到于谦的反对,于谦主张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假设复立朱见深为太子而后正常即位。于谦应该有个不错的结局。但这样违背了朱祁镇的意愿,朱祁镇对于朱祁钰继位和在他回来以后没有让位给他十分不满。而这一做法更不符合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利益。如果真的是朱见深登基,他们就永无用武之地了,所以让朱祁镇二次登基才是最恰当的。只有这样才能借刀杀人,发泄自己的不满。

夺门之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也就是在朝中无太子的情况下发生日的政变,如果朱见济,或者朱见深有一个是太子,夺门之变就不能成功。而朱祁镇杀于谦一是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二是把于谦当朱祁钰,但朱祁钰已经病危,杀之无意,只有杀于谦泄愤。杀于谦造成的影响和巨大的,后来南明没有守住半壁江山,很关键一点就是于谦之事让天下忠贞之人齿冷心寒。”赖有与于岳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于谦和岳飞这样的人忠于的是国家而不是皇帝。是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信念的华夏社稷之臣,他们真正忠心的从不是某家某姓皇帝。而是为了华夏文明和天下苍生。这是最值得敬重 的。

朱祁镇是亲自做汉奸的皇帝,是叩门天子。但就是有好运气成为两朝天子。杀于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震慑群僚,朱祁镇二次登基怕朝局动荡。意思是告诉群臣,我连于谦都杀,你们又能如何,朱祁镇复位杀了很多他认为是朱祁钰的人。朱祁镇知道于谦是忠臣。是第一忠臣,但越是如此越得死。因为于谦是他弟弟的人。从夺门那一刻起,双方只能是这个结局。在帝王之位面前,在权力面前,所有的功劳,所有的能力,所有的名声,所有的一切都等于零。于谦的死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