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越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

在北越上空被击落的美军,会第一时间查看情报图,然后尽量逃到援越的 解放军高炮部队去投降。

为啥?

北越军民对于美军战俘都非常粗暴,解放军优待俘虏。

被捉住的时候,美军飞行员先会被胖揍一顿,有时候直接就被打死了。

据美国方面统计,确切得知已在越南被俘的人员有771人,死亡人数有113人,最后回到美国的有658人,其中绝大部分是飞行员。

跳伞的飞行员远远不止700人,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就被打死了。

1964年一1965年,从第一名美军战俘阿尔瓦雷斯到后面陆续俘虏美军飞行员,在此期间越南都公开对外宣称:“因为美国政府没有宣战,所以日内瓦战俘公约不适用,更不存在战俘。”



然而,就算没打死,到战俘营也是生不如死。

进入战俘营,美军飞行员就必须接受审讯交代自己的知道的一切。

无论你是否如实供述,都会遭到拷打,只有百分之五的战俘自称没有被毒打。

拷打的方式多种多样。

大家看过《第一滴血2》就知道怎么对付兰博。

第一种是毒打。这种还是最轻的,包括拳打脚踢、竹编抽打、木棍重击等。

第二种是电刑。电刑的设备都来自苏联,比毒打更厉害。美军飞行员都是身体很强壮的人,然而被电刑期间往往都会疼到大小便失禁。

第三种就是各种另类折磨,比如将兰博吊入粪坑之内。

还有其他各种毒刑。

资料中这么写:让战俘们无法忘怀的是“铰链战术”。这种刑罚让犯人跪在地上,双腿捆绑在一起,双臂也被用力别在后背,胳膊肘紧挨着。然后,审讯人员把囚犯的双臂用另一根绳子拴住,再把它不断往上抬高,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受刑者的肩关节脱臼。血液流通不畅,四肢麻木,但肌肉和韧带撕裂的疼痛还是让人难以忍受。当绳子被去掉,血液重新开始流通,随着四肢恢复感觉,痛苦更是撕心裂肺。



除了毒打虐待以外,美军飞行员的待遇很差。受伤飞行员基本得不到救治,自生自灭。

每天只有两碗饭和两碗水,根本没有菜。被释放的时候,美军飞行员基本都是皮包骨头。

而越战持续时间很久,很多飞行员被关押多年,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释放。



这种情况下,最早一批死的就是乐天派,活下来的是James Stockdale这种接受现实派。

资料中这么写:越乐观的囚犯越大机会捱不过去。这些人在困境中强作乐观,不停对自己说,圣诞 前我会获释放,圣诞来了去了,什么也没发生;然后又对自己说,复活节前我会获释放,复活节来了去了……一年又一年下去,乐观者的希望一而再粉碎,他们变得 意志消沉,放弃跟越军对抗,最后放弃自己而死去。其实他们是死于心碎。Stockdale认为捱得过困境的不是乐观者,而是拥有双重性格的人,这些人懂得分辨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他们一方面对长远目标(获释放回家)有坚持信念,另一方面以实际态度和长久纪律去接受短期痛苦(被越军虐待)。Stockdale在狱中每一日都相信自己最终可回家,但从没逃避自己必须接受残酷的现实。回家的信念是没有越军可从他身上夺去,这是Stockdale可控制的事,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他必须面对更多不能控制的事,例如失去自由、被毒打等。

最佳贡献者
2

嗯,看来美帝国主义的战俘们,太盲目乐观了。别说越南人民对美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光是一惯自大的生活在美帝当时,甩别人N多条街的优渥生活中的年轻人,本身对生活条件差的理解,跟越南这种原本就落后的农业小国,还被上百年战争蹂躏之后,真实的生活条件差,这两种“生活条件差”之间的落差之大,就足以让所谓的乐观主义者真正崩溃。

而美国的白人青年,从小被熏陶的很敏感的那些权利了,隐私了之类的小资思维,对东方民族对待战俘的态度,恐怕最高理解想象,也就是德国人的犹太集中营了。但是在东方传统里,战俘是什么?战俘是转成奴隶,都如同今天我们企业编转成事业编一样梦幻,奴隶好歹还是自己打死,如同自己摔了碗盘,打死别人奴隶,多少要赔个小牲口钱的存在,战俘呢?那就象公家的消耗品一样,自己都不好意思省着用的东西。

这两种物质和人格上的认知落差,本身就够杀死那种从来没饿过冻过,一直以为自己有各种权利的乐观主义者。再加上越南人的愚昧,呵呵,要不是当时,美国战俘本身都有很好的筹码价值,悲观主义者也别想活八年!相对的,这种情况,悲观主义者能活得更长,就是得益于更能认清现实,更能摆正自己的态度。

3

同样的战俘,放在不同的战争环境下,命运是完全不同的。

二战,敌国战俘落到中英美等国手里,待遇还算可以,而敌国战俘如果落到日本德国手里,那死亡的概率就会呈几何级数字上涨。

二战后,战俘的待遇和战争的惨烈程度成正比,也和战俘所在国的所作所为有关系,双方的冲突如果还算文明的,比如英阿马岛战争、海湾战争啥的,大家都还算比较文明。

但是,诸如波黑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等等,那战俘的日子大都比较惨,不杀已经算是恩惠,而且因为战争时间漫长,战俘往往一关就是好几年,许多人都熬不过担惊受怕的折磨而早早离世。

而所谓的乐观主义者,他们对生活的现实很容易产生乐观的情绪,但是往往又被残酷的现实熄灭了希望的热情,然后再度燃起希望,再度失望……周而复始,最终在漫长的时间折磨下,心力交瘁而死。

而悲观主义者们,他们一朝被关进集中营,往往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也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带着输得起的坦然与平和,在此基础上,他们带着最坏的打算坦然而活,也会为多看见一天的朝阳而感到庆幸,在乐观主义者的自怨自艾中,他们表面虽然悲观苍凉,但是内心始终坚定而强大,使得他们往往能在残酷的环境下存活下来。

而题目中说到的那个美军飞行员,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在越南的战俘营里,度过了8年的艰难时光,最终得偿所愿,获得了自由,回到了美国。

但是他的许多战友,因为受不了漫长的艰苦而绝望的集中营生活,一个个在绝望中死去。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神一旦被摧毁,那他的肉体毁灭也是非常快的事情,有些失独老人往往没几年也撒手人寰,就是这个道理。

美军战俘的遭遇,来源于美军自己对越南造的孽。

漫长的越南战争,越南付出了200多万平民的死亡,美军在越南的所作所为,很多时候不亚于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各种屠杀、强暴、抢劫、虐待等等罪行几乎引得当时的世界人神共愤,美国当年在越南洒下的12万吨化学药剂,更是让无数越南儿童生下来就是畸形,造成终身的痛苦。

美军,在当时的越南人眼里,就是一群“肆意屠杀民众、不把越南人当人看”的畜生兽军。

美军对越南人如此残忍,还能指望越南人“合理善待美军战俘”?

美军战俘获得的待遇有很多,诸如:游街示众、精神折磨、殴打虐待、刑讯逼供、吃不饱也饿不死……

来自自由世界的小伙子们,一旦落入这个农业国家的愤怒的民众手里,不死也得脱层皮。

能活下来,算是命大了。

美国政客教育年轻的美国大兵:你们是去拯救越南人民的。

最后,漫长的越南战争,演变成了美军士兵和越南人民的“相互伤害”。

政客一张嘴,无数军人变成鬼。

4

首先,北越政府不承认美国人的战俘身份,认为这是侵略(美国人自认为保护南越而战,是侵入而非侵略)而非战争,所以落网的美国兵是“战犯”,不配以日内瓦公约战俘身份对待。加上本身就物资匮乏全靠苏联和中国补给,所以被关押美国人的生活配给低、医疗水平落后,死亡率高。

说回乐观者和悲观者的存活率差异,我想可能和心理预期有关。乐观者往往低估事态严重性,对于不与北越合作发表反战声明等后果预见不足,被毒打等显然必将影响生存率。而悲观者一方面做好最坏打算心理承受力反而强些,另一方面小心翼翼保持低调自然受到的伤害就低了,从而活了下来。

5

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无法体会到在战争年月里面士兵们所需要经历的各种苦难,例如在征战期间需要在战场上冒死拼杀,每一次作战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来,另外一方面如果被敌人俘虏,那么不仅会有生命危险,有的敌军还会对战俘采取残酷的报复手段,并通过各种折磨战俘的方式让他们供出军事信息。美国战斗机飞行员James Stockdale是一位曾经在越南当做八年战俘的人,他亲身经历了在越南的地狱般的生活,也总结了战俘生存下来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像James Stockdale这样幸运的战俘在当时属于少数,因为很多美军战俘在被越南军队抓住后都会遭到毒打,不少战俘在被暴打后就直接丧命了,根本就活不到严刑拷打的地步。当时和James Stockdale一样被俘虏的美军将近八百人,其中有一百多人死掉了,而活下来的战俘其实也不好过,因为他们需要受到各种苦痛的折磨。

那么越南人是如何折磨这些美军俘虏的呢?首先这些俘虏被关押起来后,大部分都会遭到毒打,而对于战俘来说,其实这属于比较轻微的惩罚。毒打美军俘虏时不仅是拳打脚踢,实际上可以拿到的各种工具、物品都可以用来毒打俘虏,所以很多遭受过毒打后的美军俘虏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痕,有的因为受伤过于严重而当场死亡,有的因为后期没有得到合适的治疗而死去。其次战俘还可能会遭受到电刑,这种刑罚十分残酷,电刑所采用的工具都是来自苏联,在施加电刑时会让受刑者生不如死,有的士兵在受到电刑折磨后会失禁。

有的时候还会对美军俘虏施加其他刑罚,例如将他们吊在粪坑中,或者是用其他残忍的方式来折磨战俘,通过这些方式来逼供。当时被俘虏的美军士兵每天只能喝到少量水,没有菜只有米饭,所以也有很多战俘是被饿死的。

在当战俘期间,James Stockdale总结出,其实太过于乐观的战俘往往无法活太久,因为他们一直都想得太美好,总是期盼着在下一个节日就能回到美国,而实际上迎接来的只是更多的严刑拷打和痛苦折磨,这样的战俘会因为心智消磨而无力承受,并在狱中死去。而肯于面对现实的“悲观者”往往可以经受得起更多的痛苦折磨,用面对现实的心态去接受狱中遭受的一切,虽然也期盼着回国,但是不会盲目。

6

《乱世佳人》里面,死去的就是乐观温和的阿什利,活下去的是贪婪任性但是也倔强坚韧的斯嘉丽,这其实就说明了,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乐观主义者其实是温室里的美丽花朵,但是适应不了狂风暴雨~~这个世界,可以生存下来,其实是很难的,会有无数的意外,无数的艰难困苦,无数的危机;只有美丽,没有坚韧,是走不下去的!

为什么说现在90后00后心理承受能力差?因为父母把他们保护得太好了,让他们以为世界都是他们的,别人都应该顺着我!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自己不能忍受了,或者就是过不去了,寻死觅活的,甚至真的去跳楼割脉!只能说,这样的人,其实也是废人!

真的乐观主义者,是在艰难险阻中依然可以苦中作乐,可以在别人绝望中还是不认输,努力挣扎出一条活路!那种没有经历过困难的,看什么都是美好的,那种只能叫做傻白甜,而不是真的乐观主义者!

7

乐观者不够低调,越南看守看他们不顺眼,可着劲的折腾,然后就死了。

8

一直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个认知:人生需要乐观面对。

这可能在某些时候,特别是和平年代相对有用,但在有些环境下,它肯定不管用。为什么这样说?当年美军在越南集中营的经历就告诉我们:相对而言,乐观与悲观是有不同结局的。

美国战斗飞行员的亲身经历,集中营不是个乐观主义者存在的地方,因为会因此先死去

越战期间,美国在越南历经长时间的驻扎,最终没有得胜,还损失惨重,不得不悄悄撤出越南战场。而这场战争也给当时的美军留下了深刻的印痕,让他们总结出一个很惊人的道理。

这个道理的发现者叫詹姆斯·邦德·斯科托代尔,他是美军的一名飞行员。当时,斯科托代尔在执行对越军进行轰炸的任务时,不幸被越军击落。

就此,斯科托代尔成了越南战俘集中营的一名战俘。鉴于美国对于越南造成的伤害,可以想象越南军对美军有多憎恨。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身在越南战俘集中营的美军,下场是很残酷的。

通常情况下,没有饭吃还是小事,但没事就被殴打,身体、精神受虐待都是家常便饭,除此之外还有游街示众呀、刑讯逼供之类的,这对于一个以自由、人权为认知的美军来说,那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斯科托代尔自然也不能免难,他从被俘到释放,在战俘集中营足足呆了八年之久。在这期间,斯科托代尔被拷打二十多次,挨饿就更不用说了,大概从来没吃饱过。

计算一下,八年时间里被打二十次就意味着一年不少于两次。这就类似于严刑逼供,让你新伤接旧伤,旧伤接新伤,恶性循环,完全没有痊愈的空间。

当然,其他美军战俘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有更甚于此的待遇。也正是因为如此,越南战俘集中营的美军战俘有很多人死去。

但是,当时斯科托代尔却神奇地活了下来,而且成功等到了被释放的日子,然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美国,最终还得到了荣誉勋章。回看这段战俘经历,斯科托代尔简直感慨至深。

不过,他却说了一个最让人惊讶的事实:在越南战俘集中营,先死的肯定是乐观主义者,而不是悲观主义者。

没错,这就是被后来人称为“斯科托代尔悖论”的心理认知。显然,这一认知打破了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乐观无敌”的认知,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攻击与不可理解。但事实就摆在那里,作为悲观主义者的斯科托代尔活下来了,而那些自认为乐观的战俘却就此失去了生命,难道这只是个巧合吗?

为什么乐观主义者会先于悲观主义者死亡?这其实就是最普通的人性心理问题

其实,这真的不是巧合。就当时斯科托代尔自己的感受,那就非常明了地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现实:接受现实的不合理,才是坚持的王道。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乐观不好。但在当时那样的环境里,乐观就会给人一种错觉:一直保持向上的斗志,一直到心力交瘁而亡。为什么这样说?很简单,一个人可以保持一种昂扬的斗志是好的,但它的消耗也是惊人的。

当你被置身于一个看不到底的洞穴时,假如一直不肯放松自己,来一次紧张多年的下沉,那岂不是要累死?

而悲观的人就不太一样了,他们被抓进战俘营,非常自觉地在心理上就接受了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的人生就此完了,于是放纵内心感受,不强加不现实于自身。这是什么?那就是直面现实的行为。

有时候,人的精神如同一条橡皮筋,乐观者的现状就是一直让这条橡皮筋崩紧,特别是在集中营这样一个自身得不到给予与成全的地方。如此时间长了,是不是橡皮筋就容易被崩断?

相反,悲观的人呢?这条橡皮筋可能会越来越紧地箍进你的肉里去,但它不会在短时间内要了你的命。只要你能坚持,那么早晚会有胜利的一天还是可以期待的。

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希望越大,失望越深。当一个乐观主义者将希望充斥身心的时候,他就要拿出全部的精神与心志来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战俘现实。

但可想而知,只要美军一天得不到胜利,那这些乐观主义者的希望就一直都会变成失望。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样反复地对一个人进行折磨与煎熬,那与精神虐待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死亡只是早一点晚一点而已。

有心理学家对这种悲观论就有全面的了解,他们认为,斯科托代尔悖论其实是很实用的一种心理自我求助方法。这不是没有证据的,或者说斯科托代的遭遇并不是个例,看看经历了那些残酷战争的战俘们,比如波黑战争、越南战争等,战俘在长时间的压抑与虐待中,真正能活下来的,往往都是悲观主义者。

这是为什么?套一句最通俗易懂的话来说:革命还未成功,我辈尚需努力。就是一直保持一种态度,在坚定中持续下去。而不是每天打鸡血一样让自己急切地去期待明天,因为期待变成失望之后会消耗一个人内心的强大与坚定。

我们都知道一个故事,那就是“望梅止渴”。曹操何尝不知道前方无水,但他不是因此而失望地坐地不起,而是选择了编一个谎言来欺骗自己与战士们。这不是乐观,是坚持的重要性。只要你保持着你认知的现实,那就会等来光明的结局。而斯科托代尔的悲观主义正是如此,他的精神一直处于现实基础之上,没有人可以让他再失望,再慌张,那自然也就是最终重获自由的结局了。

9

这种问题根本就是伪问题,所谓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先死这个结论,是不是有什么必然的原因,还是只是巧合。证明一个理论需要足够大的样本数据和足够长的时间。那么这个论断显然不具备,也就无从有很好的解释它是必然如此还是巧合。也许你强行解释了半天发现越南这些看守比较变态,就喜欢搞死那些乐观的人呢。所以这问题根本就是伪问题。

对那些解释了大半天的,你们装逼有个度,好吧!!啥都能扯,真能忽悠!!

10

这个美国战斗机飞行员的名字,叫詹姆斯·邦德·斯托克代尔(James Bond Stockdale)。其在越南战俘营里的这段经历感悟,被总结为“斯科托代尔悖论”。



如果说“望梅止渴”、“坚持就会胜利”都是民间智慧,那么“斯科托代尔悖论”就是有力回击。一味的乐观主义并不能改变现实,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现实仍旧骨干,而乐观的乐观主义者却被现实击得粉碎。

“斯科托代尔悖论”被很多商业案例所引用,以劝勉那些创业者如何应该保持心态。但“斯科托代尔悖论”也是个民间智慧,对于心理指导也没啥太大意义。



先讲一下这个故事:

詹姆斯·邦德·斯托克代尔,是美国海军中将和飞行员。越战期间,他的飞机被击落,于是在越南当了7年战俘。在这期间,斯托克代尔自称被拷打了至少二十次,但是他都挺了过来。1974年,他获释回国,并获得美国荣誉勋章。

于是,《从优秀到卓越》作者吉姆?柯林斯,就向斯托克代尔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即:在战俘营里,究竟什么样的美国人没有存活下来?

斯科托代尔的答案是:乐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先死。

乐观主义者说我们圣诞节就会被释放,但圣诞节过去了却没被释放;乐观主义者又说我们复活节就会被释放,但复活节过去了却没被释放。然后,乐观主义者接着说感恩节,接着再说圣诞节、接着又说复活节。但是,无情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摧毁着他们的乐观。他们一直满怀希望,但满怀的希望一遍又一遍地被按在地上摩擦。最后,只能在心力交瘁中死掉。



那么斯科托代尔呢?他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否则就会跟那些人一样在现实的折磨中死在战俘营。但是,战俘营中的斯科托代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

乐观不行,但悲观肯定也不行。乐观主义者是因为现实的无情打击,所以才由乐观到悲观,最后在悲观中死去。而极度悲观主义者,甚至只需要被俘虏这个现实就足够了,更别说还有各种残酷的拷打。斯科托代尔从中总结的经验是两点:

一是你必须坚定信念,前途是光明的而这个光明一定会到来,胜利一定会属于你。

二是你必须接受现实,“我们不会在圣诞节之前离开”,你必须直面这个现实。



于是,吉姆?柯林斯在他的《从优秀到卓越》中,回答了创业者应该坚持怎样的心态。但是,你把这两点经验换一种说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既要保持信心又要面对现实。这不就是中学生哲学课本里的道理吗?说到底还是一碗二阶鸡汤罢了,只不过有了故事的背景、有了说法的包装。这算哪门子科学解释,跟“望梅止渴”、“坚持就会胜利”等所谓的民间智慧,也没啥区别。

现实是艰难的,一门心思地低头看路,你看到的永远是曲折不平,自然也就心生悲观。这时候,就非要拒绝乐观而一直悲观下去吗?所以,抬头仰望星空、暂时出离现实的逼仄,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乐观却于事无补,最后乐观被击碎的时候则会更为悲观。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

问题就出在:你沉湎于自己的情绪之中。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乐观和悲观,而是你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真正的问题就是:应该怎样控制情绪。



至于所谓的“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的哲学辩证法,只适用于思辨大总结或情怀大感悟。所以,“斯科托代尔悖论”就不是经得起实证检验的科学算法。那我们应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从脑科学的角度,对情绪控制提出了指导。让你愉悦的是大脑“伏隔区”,让你痛苦的是大脑“岛叶”,因此所谓乐观、悲观,都是大脑在发挥作用。但是,你又该怎样利用自己的前额叶皮质来调控这两个情绪满满的大脑区域呢?这本书给出的攻略是四个步骤:识别情绪、接受情绪、体验情绪以及分离这情绪。实际上,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你自己从过度悲观或过度乐观的情绪中抽离出去,最后摆脱情绪的控制。于是,佛学的正念控制法能够提供这样的帮助。



与佛学和脑科学的攻略殊途同归的,还有一种认知再评估的方法。这个有科学实验的支撑。其主要原理做个通俗解释:

面对现实骨干和客观困难,无外乎两种主观体验,一种悲观、一种乐观。实际上这都是主观评估而形成的体验。简单说,你有什么心态完全取决于你对现实生活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或是祥林嫂的悲观至死、或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这个时候,你需要对你的体验进行再评估:面对现实我有负面情绪,这个我承认、不回避、也接受,但是我要重新评估我这个负面情绪。

《英国心理学会研究文摘》对此做过一个实验,让24个人在跑步机上进行高强度的跑步,其中第一组不给任何指导随便跑;第二组给出转移注意力的指导去跑;第三组就采用认知再评估的指导去跑。最后的结果是认知再评估最有效。



实际上,阿德勒的强人心理学以及自我关怀和旁观者视角,都是这个道理。心理学的实验结论,往往都不准,因为很难多次重复。但是,这些却比望梅止渴、“斯科托代尔悖论”等经验总结,更靠谱一点儿。因此,必须选择的话,还是从心理学中寻找算法更合适。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