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张掖、银武威,河西豪杰马如飞!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如一条珠链,串起了玉门、酒泉、嘉峪关等诸多城市,其中最出名的是张掖、武威。


先说张掖。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古称甘州,自汉代以来,就是古 丝绸之路上 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古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之言传世。

张掖,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马蹄寺、镇远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物产丰富、文化繁胜,故而,被古人称为“金张掖”。


再看武威。

武威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就出土自武威雷台汉墓。但古时因农作物品种产量略逊于张掖,故而冠以银字,被称为“银武威”。


武威,简称“雍凉”、“凉”、“雍”。古称凉州、雍州、姑臧,是古西北首府,五朝古都。又称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蕃卫、梦幻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在此建都,雍凉文化的发源地。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凉州地势平坦辽阔,为河西最大的堆积平原,西汉扬雄的凉州箴中如是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西北商埠重镇。

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凉州精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的政府驻地。

凉州是“五凉古都”、“河西都会”、“雍凉之都”、“西夏陪都”、“马踏飞燕故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侠都”、“雍都”、“凉都”、“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等美誉。

最佳贡献者
2

“金张掖”、“银武威”的来历

“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有所谓“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之说。还有一则资料,出自于明驼的《河西见闻录》。明驼于民国22年(1933年)夏秋由兰州到敦煌往返一趟,费时7个月,行程万里。民国23年(193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河西见闻录》,以游记题材记述亲见的河西各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山川风物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河西官场中,通行着一种谚语:“金张掖、银武威、铜山丹、铁高台”。梁新民在《武威史地综述》中引《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卷》云:“‘金张掖’、‘银武威’的美称,始于明代,源于水利。”而“银武威”之名,其文字最早见于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书中说“银武威不容乐观”。

可见,“金张掖”、“银武威”之说名气较大,经常在著作和媒体上被广泛使用,人们也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尽管我们经常使用“金张掖”、“银武威”这种说法,但它们得名之由来,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史书中缺乏明确的记载。那么,“金张掖”、“银武威”之说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种说法,据武威耆旧说,民国时有个贪官,外号叫郭砣砣(老百姓把银圆叫砣砣)。他先在张掖做官,搜刮民脂民膏,捞了一笔,又听说武威山川秀美,繁荣发达,便四下活动到武威当官,结果又捞了一笔。所以老百姓说他“张掖捞了金砣砣,武威又捞银砣砣,干脆就叫郭砣砣”,从此,有了“金张掖”、“银武威”之说。

第二种说法比较笼统,说河西走廊是甘肃的好地方,人们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说这里的富裕,所以用“金张掖”、“银武威”表示这是两块好地方。

第三种说法用了地理五行学说,说张掖在武威的西方,在五行中西方为金,所以有了“金张掖”之说,相对于“金张掖”来说,武威就成了“银武威”。

第四种说法源于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早年,有一位朝廷官员奉旨到河西巡视,在途中他听到了甘、凉两地流传很广的一句民谣:“凉州不凉米粮川,甘州不干水湖滩。”他放眼凉州满目干燥缺水,但踏遍甘州却到处是水,两地气候差异很大。当时甘州人把自己的家乡赞誉为“银甘州”,凉州人把自己的家乡赞誉为“金凉州”。而这位朝廷官员则认为,根据甘、凉的气候特征,应该把甘、凉两地的美称互换,因为金有火性,银具水性,银来凉州,恰到好处。这虽然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但“金凉州”之名历史上确实存在,2005年8月,甘肃省藏学研究专家组对武威市西夏博物馆保存的藏文典籍进行考察、鉴定。在《藏文大藏经》题记中记载道:“抄写佛经的善业功德完成于明代金凉州的甘珠尔殿”,说明凉州藏文典籍出自本地。据此可知,凉州在明代时还有“金凉州”之称。由此可知,这个传说也值得推敲。

第五种说法,则是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谢继忠教授撰写的《浅谈“金张掖”、“银武威”的由来》一文。该文用历史、经济与民俗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合理的推理和解释。该文的出发点和灵感来自清代甘肃巡抚元展成于乾隆六年正月二十二日(1741年3月9日)给皇帝写的一道奏折,奏折上说:“臣现在清理通省田赋,渐次就绪。查甘肃地处边陲,山多田少,凡实在可以长年耕种之地俱经照例升科。其科则有分晰金、银、铜、铁者,有分晰川中山坡及川平陡坡者,大概总以金、银川地为上等,山中平坡地为此等,铜、铁陡坡地为下等。征赋亦各有差。”这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甘肃用来征收赋税的土地分金、银、铜、铁4等;在上等川地中,又可分出“金”、“银”2等;在下等陡坡地中,又可分出“铜”、“铁”2等。谢继忠教授在分析了清代河西走廊赋税征收的标准,以及张掖、武威的土地与赋税征收情况和张掖、武威的人口状况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结论,其中包括三点:张掖属‘金’等的土地比武威多;武威属‘银’等的土地,数量更大一些;张掖缴纳的赋税多于武威,由此便衍生出了“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通过元展成的奏折内容这一历史依据也说明,用金、银、铜、铁的等级,表达人们对一些地方水土条件与富庶程度的认可,是河西走廊特有的一种表述方式。

由于没有史料印证,那么辩论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前面《河西见闻录》说到“在河西官场”流行“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那么,我们不妨再从官方的角度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明时期,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廷对甘肃镇战略地位重新审视,认识到了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国防地位,于是将陕西行都司治所西移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使其便于东西兼顾,并根据敌情,迅速作出反应。这样,甘州便成为明代甘肃镇的“总会之地”,是明代经略甘肃的大本营。清时期,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可见,无论是明朝,还是清代,张掖在军政建制的地位上要高于武威。如果是官方对张掖、武威进行赞誉,则必然是张掖在前,武威在后,自然便有“金张掖”、“银武威”的称号。

以上是“金张掖”、“银武威”来历的几种说法,看上去都言之有理,有根有据。由于缺少历史记载,任何一说都能自圆其说,难以辩论说服。看来,要想找出历史的答案,还要不断挖掘史料,不断研究和考证。

3

 关于西北,很多人知道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知道敦煌莫高窟千佛洞,鸣沙山和月牙泉,却很少有人知道河西走廊的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和武威。

  自从张骞开拓性地被史学家们称为“凿空”西域通道,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部西渡黄河,征讨匈奴取得重大军事胜利之后,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打通。军事辉煌带来商业文明,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开始了驼铃声声。当时,航海技术还十分落后,远洋贸易还是空白,中原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就是极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它促进了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原的瓷器、丝绸和西域的葡萄瓜果、玉石、宝马沿着这条通道输送交换;佛教沿着这条通道传入中原;玄奘沿着这条通道去天竺取经;马可·波罗沿着这条通道来到中国。

  西域开通后,给“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带来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敦煌四郡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埠。甘州和凉州古时就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张掖又名甘州。西域开通后,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这里“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苇浮连片,古刹处处。”

  建于西夏的大佛寺,位张掖市郊,又称卧佛寺。寺内有全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描述了释加牟尼涅槃的场景。大佛安睡在大殿正中的佛坛上,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身后是十大弟子在举哀悼念,两侧廊坊是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的壁画。传说大佛寺是一代君王元世祖忽必烈降生的地方,其母别吉太后的灵柩曾停放于此地。大佛寺被当地百姓传为佛光神灵经常显现的地方,信与不信,全在自己意念。

  张掖马蹄寺石窟,是藏传佛教胜地,也是国内罕见的佛寺石窟群。传说“天马”在此落有马蹄印而得名。整个景区夏季山青、水秀、峰奇、洞异。你若置身此地如同是在江南,有错位之感。

  电影《牧马人》中“天苍苍、野茫茫”之下,群马奔腾的场景,据说那就是张掖的山丹军马场。它从西汉时就是皇家马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马场。山丹军马驰名天下,为守卫国土边疆立下军功。现在这里是塞外影视场地。曾制作《文成公主》、《王昭君》等多部影视片,成为重要旅游胜地。

  张掖自汉代以来便是商贾云集的地方。1400年前(公元609年),隋炀帝在张掖召集了西域27国的使臣和商人,举行“万国博览会”。传说隋炀帝征选河西一带仕女,盛装歌舞,夹道迎宾。当时张掖数十里地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武威古称凉州,为河西走廊东端的咽喉,因汉武帝彰霍去病“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其中有两件震惊世界的国宝级文物。

  第一件国宝是铜奔马。1969年在武威雷台,从一座东汉时期镇守当地的军事长官墓中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99件青铜车马组成的仪仗队伍。在仪仗队最前面的是一飞奔中的马,脚踏一只飞燕,腾云踏雾,昂首嘶鸣,气势惊人。其神形气韵,被誉为“天下第一马”。专家学者们命名为“马踏飞燕”。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1986年“马踏飞燕”被定为国家级文物。

  第二件国宝是“西夏碑”。1804年在武威清应寺一座碑亭内发现“西夏碑”,全名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碑的两面用西夏文和汉文记载了凉州城内护国寺佛塔如何灵验,于西夏天佑民安三年(1092)地震时倾斜,西夏皇帝和皇太后下诏重修之事。是现存于世的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西夏碑刻。碑中的西夏文和汉文所述内容大体相同,但叙事前后有差别,两面文字并不互译。发现“西夏碑”时,当时西夏文尚无人能辨识,称之为“天书”。近代著名文字学家、金石家,学者罗福成破译了碑文。“西夏碑”被中外学者认定为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历史、社会经济的活“字典”,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武威名胜古迹有全国三大孔庙之一的文庙;有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白塔寺;有“石窟之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有被誉为译经泰斗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讲经说法的罗什寺塔。

  武威还是唐代边塞诗《凉州词》的发源地。唐代大诗人岑参的“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就是其戍边驻留武威时所作。王翰、王之涣都留下《凉州词》的绝世佳作。

  现在,张掖和武威都是全国重点建设的商品粮基地和瓜果疏菜基地。两市均有兰新铁路复线和312国道贯通,交通便利。发源于祁连山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在张掖浇灌出片片绿洲;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由南向北流经武威全境,滋养着武威绿洲。两地地下水丰富,物产丰饶。著名学者、教育家,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罗家伦先生,描写张掖风光:“绿荫丛处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张掖认江南。”传说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地文物风景,在张掖停留长达一年之久。武威则有“凉州不凉米粮川”之说。

  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沙漠绿洲,作物的品质格外优良。张掖种植水稻,出产的乌江米,在清朝时曾被定为贡米之一。乌江米籽粒饱满,色白纯正,品质极佳。武威所辖民勤县的黄河蜜瓜、黑瓜籽,天祝白牦牛(世界惟一产地)享誉全国。武威还是中国葡萄酒的故乡。8、9月份是张掖、武威的黄金时节,武威一年一度的“天马”旅游节就在此时举行。

  “金张掖”“银武威”绝非徒有虚名。

4

《金张掖,银武威的来历》:@源于清朝新疆的平叛。康熙年间平噶尔丹,雍正三年巴里坤用兵,还有后来的左宗棠平定阿古柏。河西走廊都是第一大后方。冷兵器时代,清军骑兵发挥重大作用,战,马从何而来?@祁连山麓,的几个大军马场提供了优质的战'马。山丹军马场和皇台军马场就'在张掖和武威境内。马政和盐政历来就是国家的赋稅大户。@平叛成功后,在兰州的庆功会上,甘肃总督根据各地对国家所作贡献,的大小,命名褒奖词。于是有了这两句民谚。@当时还有第三句,是奖励中卫县的。但点,卯时不见中卫知县,原来中卫知县处理案,件姗姗来迟。总督正要发'火,旁边的14阿哥顺口说道:[塞上明珠中卫县]。(甘肃新通志1》、《陇右金石录》、《小方壶丛书》)。(汪学智)。,在兰?

5

谢邀!甘肃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其有不少驿镇。以张掖和武威最著名。张掖古称古州,武威古称凉州,这一带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以张掖为最,武威略逊故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说。

6

张掖,古称甘州,有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古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之塞上江南和金张掖的美誉。

武威,古称凉州,当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表彰武军威武而得名武威,有一马(马踏飞燕)、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为代表,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拓稠的富饶之地,故有银武威之称。

上个世纪有人墨笔一挥写下了 “金张掖、银武威”自然就确定下来了!

7

张掖、武威这两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悠久且灿烂,地方物产丰富且富饶,都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早在明朝时期,甘肃就流传着“金张掖,银武威”的美称。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张掖

张掖别称甘州,甘肃省省辖市,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美称。 张掖市是国家1986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张掖具有许多独特而宝贵的遗迹和历朝历代地下地上的文物及史料。根据民乐东灰山遗址发掘出的石器和农作物推测,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代,张掖的先民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张掖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张掖国家地质公园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

历史上的万国博览会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金戈铁马,越陇山,绕宝鸡;战旗飘扬,经青海乐都,穿祁连山,登张掖山丹焉支山,参禅天地。隋炀帝在张掖接受了西域二十七国国王使节的朝贺,并宴请二十七国使臣,举行的中西交易会轰动世界,这是中国最早的贸易洽谈会,史称“万国博览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耗资之巨,盛况空前,史无前例。“万国博览会”彰显了张掖在丝绸之路商贸文化交流中的独特角色,奠定了古代张掖“改革开放”的龙头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意义深远。

张掖戴上金张掖贯冠

张掖经过唐代、元代的曲折发展,到了明朝,随着张掖在明王朝军事地位的加强,这座历史上的丝路商贸城市,再次成为要塞之地和中国西北部的边疆重镇。张掖农业借军垦的条件,借黑河、山丹河之水灌溉的便利,明朝中后期,发展兴旺。时任甘肃巡抚都御史陈棐诗云:“金川傍张掖,弱水及仙提。风景江南似,人家塞北嬉。”自此,张掖顶着“塞上江南”、“金张掖”的桂冠,直至新中国,美名经久不衰。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简称“雍”或“凉”,古称凉州、雍州、姑臧、休屠,是甘肃省辖地级市、区域中心城市。武威在东汉史称“天下要冲,国家藩卫”,誉为“雍凉之都”,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命名武威。武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总面积33238平方公里,下辖1个区、2个县、1个自治县,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美誉。

武威是与长安洛阳齐名的古城凉州

武威地势呈西高东低,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境内有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古代武威称为凉州,其繁荣景象,仅次于长安,是与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齐名的城市。在唐人的史料记载和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动描述,其中,唐明皇随道士叶法善梦游凉州灯会的场景,极赞凉州元宵节的繁华。著名诗人岑参、高适、王维、元稹、白居易、王之涣、王昌龄等都留下了歌咏凉州的诗篇,当时的《凉州词》、凉州歌舞风靡全国。

司马光赞誉的银武威

今天,我们从《资治通鉴》中可以看到银武威(凉州)的城市形象,司马光用生动的笔触,盛赞盛唐时期丝路之上的异常繁盛。商业贸易盛极一时,当时从京城长安到凉州一带,道路畅通无阻,驿馆和酒肆铺店随处可见,做买卖的西域客商到处都有,许多甚至定居并与当地居民通婚。武威土沃物繁,水草茂盛,可耕可牧,远在魏晋时期就有“凉州大马,走遍天下”“凉州之畜为天下绕”的民谣。武威不亏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河西走廊中心城市。

8

我认为各地有各地的特点、谁都爱自己的家乡、相比之下、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河西三地市、古人这样说、有这样说的道理、张掖、自然、地理条件可能要好过武威、和酒泉、戈壁滩少、百分之八十五的地方被植贝覆盖、土地利用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春夏秋三季雨水淳沛、自然水源丰富、环境优美、美誉小江南之称、

9

来旅游一次就知道了,包车旅游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