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杀韩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貌似兔死狗烹、卸磨杀驴,其实不能一概而论。

事物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韩信

一、先说刘邦杀韩信

其实,韩信之死和刘邦没有多大的关系。

秦末汉初,群雄争霸。小混混韩信,开始跟着项羽捞世界。无奈出身低微,又没有什么功劳,没有人赏识他,也没有人会采纳他的建议。后来做了一个管仓库的小官,无法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这放在任何人,在任何时代的任何地方,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了。

韩信一看项羽处没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就跟了刘邦。在刘邦这里也不行啊!刘邦哪里认识韩信这样的无名之辈。人家身边围绕的都是经天纬地之才,都是些大人物。

就在韩信绝望的时候,萧何出现了。这就有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成也萧何败萧何。

事情明摆着,韩信之死和萧何有很大的关系。

韩信跟着刘邦,破楚,灭魏,败赵,胜齐,一时间,好不威风。汉高祖刘邦,也因韩信的计谋而受益,建立了自己的西汉王朝,登上皇帝的宝座。韩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受封齐王。

赵匡胤

然而,有人说:韩信有夺皇权的野心。至于野心的真假与否?反正杀韩信的时候刘邦不在。

刘邦平叛去了,现场实施人是吕后和萧何。

刘邦事先计划好的?还是刘邦在遥控?

好像都不是。

二、再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的一天,赵匡胤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 赵匡胤突然屏退侍从。他叹了一口气,口吐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赵匡胤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这话中有话呀!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赵匡胤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朱元璋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赵匡胤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这样不是很好吗?”

赵匡胤把话讲得如此明白,石守信等人还能怎么样呢?况且当时 赵匡胤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石守信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呢?当然是欣然同意。

有人说:“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反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及君臣和气,轻而易举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权力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变,对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影响深远。

又有人说:“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对辽、西夏、金的作战连吃败仗,无力解决边患。军力衰弱,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三、后说朱元璋火烧庆功楼

1370年,朱元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

朱元璋还颁给他们一枚神物——铁券。持劵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但是,铁券不是使人一次次复活的神药,而是引诱功臣加速犯错、加速自杀的速死铁牌。仗着有铁券,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杀人放火、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

朱元璋忧心忡忡,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于是,朱元璋决定,建造功臣楼。

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导演了“火烧功臣楼”这出惨剧。

结语:历史上三起皇帝灭臣子的事件,相似又不尽相同。似乎君臣都有错,似乎又都没错。看你站在谁的角度说话了,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皇帝角度:历史环境、人的劣根性,决定了臣子在建功立业后的必然变质,忘记了艰难创业的初衷。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等等行为,严重地扰乱了皇权统治、社会秩序和百姓安宁,使得皇帝不得不下决心,铲除那些居功自傲和扰乱朝纲的家伙。作为皇帝,维护自己的基业,有错吗?

臣子角度:没有文官武将的九死一生,哪来的什么皇家江山?如此举世奇功,骄傲一下、享受一下、乱来一下……是不是也所谓?

千秋功罪,真的没法评说。要不,都推给了后人呢?后人再推给后人哈!(月满山)

<图片来自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这些问题都属于那古代政治与军事之间的较量!今天与古代相比较也就多了几个领域,我们一般学者了解一点可以,但尽量不要深谈…[祈祷][害羞]

(图片来自网络)


3

刘邦打下江山杀韩信和朱元璋火烧庆功楼都是在取得江山以后,害怕能力大,武功高的大臣威胁他的江山而杀死大臣残忍之举。但还是有区别的,韩信着实阴谋叛乱,朱元璋的大臣们都没有叛逆之心。刘邦只是排除异己,杀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不是从开始就跟自己的人,而刘邦从沛县一同创业的人一个也没杀。后来对江山没有造成威胁动乱。而朱元璋杀尽了功臣,到后来朱棣造反时,朱允文身边连得力的大将都没有了,丢了江山。

相比之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温和得多,但也有负面影响,宋朝压抑武官,造成边防军事薄弱,一直抵挡不住西夏,辽,金,元的进攻最终亡国。

这些也着实是卸磨杀驴,也是韩信说的狡兔死烹走狗,飞鸟尽,良弓藏的哀叹。

4

我不完全认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卸磨杀驴"之说。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多面性和历史局限性。

当一个集团为了自己的目的和诉求,在头领的引导下向强大的执政当局进攻时,他们认可头领的能力,愿意紧跟其后,供他驱使。(如果不这样,在对手强大的碾压下,可能被粉碎。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在头领正确的决策下,一起奋斗,直至推翻强大的执政对象。

当推翻对手后,这些人已无危机感,大可“刀枪入库,放马南山"了,于是在战争年代存在的各种问题显露岀来了。山头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熟人,同乡,同学,亲爱者,老部下,各种关系,利益诉求,结成大大小小的宗派,向最高当局要权,索利,互相攻击,这中间有的人打仗是生手,搞关系,走门路是熟手,这样的人会察言观色,见风驶舵,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挑泼离间,扇阴风点鬼火,委曲求全,等待时日,把那些想轮流做庄的人搬倒之后,就有了自已的一席之地。等到那些功臣名将除干殆尽,便可“舍我其谁也"一旦大权在握,生杀予夺瞒天过海,为所欲为。

不一定是刘邦要杀韩信,赵太祖杯酒释兵权,朱元璋滥杀功臣。

因为有些走狗变成了哈巴狗,推磨的驴子也踢人了,不给他几棍子几鞭子他是不长记性何。

5

在中国历史上凡掌权者一旦天下太平,江山稳定后,首先着手实施并除掉的就是对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这是历朝历代各朝皇帝普遍的诟病。

‘’飞鸟尽,良弓藏,饺兔死,走狗烹‘’。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功臣范蠡写给好友文仲的一封信。信的大致意思是,现在天下太平了,越国的敌人跑的跑亡的亡,我们作为越国的始作俑者,现在应该稳居山林告老还乡了,不然的话我们就像替主人猎杀兔子的走狗,早晚有一天会被烹食。

范蠡的远见卓识一直被认为执政者卸磨杀驴的经典。

宋太宗杯酒释兵权,朱元璋庆功楼炸死众文武,洪秀全南京称帝后先后除掉了东王,北王和冀王,在中国封建历史上上演一次次的疯狂杀掳,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更好的凝聚中央集权,恐怕自己的有功之臣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功绩动摇自己的皇位,那么这样做最大的坏处就是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统治力,一旦敌人来范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6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功臣被杀,其实是多方面原因的

1.刘邦诛杀异性王,朱元璋发动蓝玉案和胡惟庸案,都是有目的的行动,一个是刘邦年事已高,觉得太子刘盈比较文弱,一个是朱元璋觉得的皇太孙朱允炆更弱,所以都是为了平稳的权力交替过渡,减少社会波动。

2.刘秀李世民赵匡胤对待功臣比较温和,其实因为他们取天下时侯年纪轻,功臣宿将基本都和自己年纪差不多,要不就比自己大,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接班人和化解

3.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减少社会动荡的因素,其实也是好事,当官的争权夺利,只要不影响到老百姓就是好事。

4.站在帝王角度,杀人就是成本最低的方式,把最有可能力造反的杀掉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忠奸难辨,只有看谁的危害力大

5.自古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像范蠡张良那种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人才能帝王的清理中活下来。

7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帝王杀开国功臣的现象,屡见不鲜。

归根结底,利益而已。当初一帮活不下去的穷哥们揭竿而起,可能只是想求生存。不造反,饿死;造反,不成功也是个死,怎么算都合适。这个时期,大家有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生死与共,彼此关系处于蜜月期。

一旦造反成功,建立政权,内部等级制度建立,利益分配也就变得不平均。凭啥大家拎着脑袋打的江山,你一个人做皇帝,曾经睡一个被窝的兄弟现在得向你下跪,俯首称臣。

曾经彼此的共同利益转变成了利益竞争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些如此了解自己,手握大权的骄兵悍将不除,皇帝一日也不得安寝。

所以,卸磨杀驴不足为奇。所有政治斗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利益。这是人性,也是历史规律!

8

兔死狗烹源自于吴越争霸时期,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大臣范蠡劝文种功成身退,以免越王杀功臣,文种不听,结果被杀。

后来,兔死狗烹似乎成了帝王之术的一部分,楚汉争霸时,韩信功高盖主,刘邦命吕后设计杀了韩信,着实狠毒。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摆庆功宴邀请功臣们吃酒,结果一把大火,除掉大批功臣。

赵匡胤做上皇帝后,为了防止功臣们自己黄袍加身,于是杯酒释兵权,一举两得。

三个人,虽然都是兔死狗烹,卸磨杀驴,但是还是赵匡胤的方法更柔和一些。

9

两千多年的权利游戏,一切都是为了权利

10

刘邦打下江山杀韩信和朱元璋火烧庆功楼都是在取得江山以后,害怕能力大,武功高的大臣威胁他的江山而杀死大臣残忍之举。但还是有区别的,韩信着实阴谋叛乱,朱元璋的大臣们都没有叛逆之心。刘邦只是排除异己,杀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不是从开始就跟自己的人,而刘邦从沛县一同创业的人一个也没杀。后来对江山没有造成威胁动乱。而朱元璋杀尽了功臣,到后来朱棣造反时,朱允文身边连得力的大将都没有了,丢了江山。

相比之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温和得多,但也有负面影响,宋朝压抑武官,造成边防军事薄弱,一直抵挡不住西夏,辽,金,元的进攻最终亡国。


这些也着实是卸磨杀驴,也是韩信说的狡兔死烹走狗,飞鸟尽,良弓藏的哀叹。

狡兔死,烈狗烹,鸟尽,弓藏,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也是一种规律,虽然在艰难困苦中,一起战斗,一锅吃饭,同甘共苦,取得胜利后就分崩离析呢?这也是历史规律和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样,当在一起的兄弟朋友取得胜利后,无论在利益,职务等方面,很难达到都满意,且都是胸有成竹的将帅之才,稍有不满,就牢骚满腹,如果大权在握,就挥霍浪费,横行霸道,不受规章制度和天朝所管,拉帮结派,互相攻击,如果不采取措施,就有失去人心,江山不稳,内部不团结,必然大乱,无论谁执政,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连吴承恩写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如果没有菩萨赐给金箍咒,能一心去取经吗?连蜜蜂王多了必须掐死,这个蜂群才会稳定,这是人类历史的规律,髙功盖主,也必须除掉。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帝王杀开国功臣的现象,屡见不鲜。

归根结底,利益而已。当初一帮活不下去的穷哥们揭竿而起,可能只是想求生存。不造反,饿死;造反,不成功也是个死,怎么算都合适。这个时期,大家有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生死与共,彼此关系处于蜜月期。

一旦造反成功,建立政权,内部等级制度建立,利益分配也就变得不平均。凭啥大家拎着脑袋打的江山,你一个人做皇帝,曾经睡一个被窝的兄弟现在得向你下跪,俯首称臣。


曾经彼此的共同利益转变成了利益竞争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些如此了解自己,手握大权的骄兵悍将不除,皇帝一日也不得安寝。

所以,卸磨杀驴不足为奇。所有政治斗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利益。这是人性,也是历史规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