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乖孩子”是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剧?

“乖孩子”是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剧?

2020-11-10 23:40阅读(59)

“乖孩子”是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剧?:也不一定吧,我国传统教育中,总是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乖孩子,乖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被家长被老师表扬。认为乖孩子才是好

1

也不一定吧,我国传统教育中,总是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乖孩子,乖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被家长被老师表扬。

认为乖孩子才是好孩子。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一批批的乖孩子应运而生。培养出的乖孩子,在现实的生活中也比较乖。

他们一般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守纪律,听话,没什么非分之想。也被上司和领导们喜爱,获得升迁的机会比较多。生活能够比较顺利。麻烦会比较少。因为他们从小就是乖孩子嘛。

乖孩子一般比较玻璃心,经不得挫折。

这种乖孩子,更适合去做公务员进机关事业单位。

这种类型的单位,特别需要的是步调一致。

乖孩子对应的是不乖的孩子,或者是坏孩子顽皮的孩子。

从小不听话的孩子,被认为是顽皮的孩子。

这些顽皮狗孩长大以后。依然是不听话,不墨守成规。常常不按领导的要求去做。不那么受上司的喜欢。但是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强,因为他们从小就经常挨批评,习以为常了。

但是他们通常人缘比较好。常常是小团队中的领袖人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

这种个性,让他们拥有创造力。他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常常是独出心裁,别树一帜。

这种孩子适合做有创造性的工作独立性的工作。

但是由于他们的个性强。生活中,因为他们的个性,会常常使他们生活不够顺利。

他们的性格使得他们更适合自己独立去创业。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教育培养出的乖孩子和顽皮孩子。在社会上,都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我是宁老师,一生做教育,现在与两个外孙朝夕相处,教育经验丰富,教育对象跨度大(零岁—18岁)欢迎关注我。

2

我不敢说乖孩子是一种悲剧,我想从一个老师的角度谈一下:校园里的“乖”孩子与走向社会的“怪”孩子。

在学校我们都喜欢乖孩子,但是走向社会后,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的却都是一些“怪”孩子,这是为什么?

在学校----

什么样的孩子是乖孩子?首先是听话。就说政治题吧,老师给了标准答案,乖孩子就摇头晃脑的背,一字不差。更可笑的是一个高中生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证明根号2是无理数,也一个步骤不少地背下来。考试的时候不敢雷池半步。班主任老师说体育课不上了,乖孩子就赶紧去找扫帚。在学校老师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老师能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当然乖孩子考试成绩也好,字体工工整整,办事一丝不苟,执行力特别的强,在老师面前没有违背与叛逆。老师当然满意这样的孩子,批评其他怪孩子的时候,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也不跟人家XX学学,多听话。

怪孩子就不一样了,总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为啥要把生字抄5遍呀,我抄1遍都会了,真麻烦!音乐课为什么停上了呀,走!找校长评理去!化学老师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有什么资格教我们。我不就是与XX夜里跳墙出去上网了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今天你找我老爸告状,看我明天不给你的电车放气。

所以呢,老师都不喜欢甚至讨厌怪孩子。老师往往给他们冠以“刺头”“不可理喻”的称号。

在学校乖孩子常常主动与老师打招呼。见了班主任也总是怯生生的问,老师本周有哪些安排?这些乖孩子在学校大都是学习委员,或者哪一科的课代表。这些乖孩子最后都能考上较好的学校。

怪孩子就是老师的眼中钉,老师怎么看也不顺眼,老师排座位的时候总是让他坐在教室最后面的位置,招致怪孩子的抗议,也总是抗议无效。老师对这些怪孩子实在没有办法,也采取让他们当个班干部安抚一下。当然都是些老师眼里可有可无的官,什么体育课吹哨的,或者是抓纪律记迟到的,或者是卫生监督员。虽然这些官在老师眼里无足轻重,怪孩子却干的有声有色。有时候也口头表扬一下,心里面还是十二分的看不起这些常找麻烦的怪学生。

在社会----

毕业后乖孩子大部分去外地读了大学,找到了工作,怪孩子留在了本地就业。

走出校园的情况可大都出乎老师的意外。除了个别乖孩子还与小时候的老师有些联系以外,大部分乖孩子都音讯全无。有时候在大街上,老师偶尔发现了过去教过的乖孩子,模样还能认出来,心想过去我那么看重他,他至少会主动上前与老师打个招呼吧?现实总是非常地残酷,过去乖孩子似乎并没有认出当年的恩师,把脸扭往一旁,路人一样的走开了。老师也很沮丧,这可是当年的乖孩子与好孩子呀?!

让老师跌破眼睛的更是在学校被贴上怪孩子标签的学生。已经过去好多年了,根本记不起他当年的模样,他总是在人群里发现老师,其实老师本在一个很不显眼的位置。你是我的XX老师,都三十年了,您还记得我吗?您当年让我当体育班长真是抬举我,我得到了锻炼。现在有什么困难吗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坐!三天后,我的饭馆要开业,我们的几个同学都要来,到时候我开车去接您!要说不变的,这些怪孩子还是当年的大喊大叫,但是今年老师听着这样的大喊大叫却是那么地入耳,那么地爱听,当年我怎么没有发现呢?

3

乖孩子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剧吗?

一些家长一直有一个误区教育孩子目的就是让小孩变乖听话,但是真的是如此吗?

首先看大家对于乖的认定,家长眼里的乖是事事都听家长的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孩子成长无非家长人生的延续,父母的一个傀儡。孩子们的人生就像打游戏一样,父母就是操作者。貌似就像父母感觉自己那局游戏玩的不好,就重新再来一局。但孩子思想被绑架了,家长要求的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从这个意义讲,如果教出来都是这样的乖孩子那的确是教育的悲哀,这样的乖孩子他真正活过吗?也许对这些孩子来说自我的种子从来就没有种下过。



当然有的人认为非此即彼,孩子不是乖孩子就是放任不管。其实教育真正目的是家长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并且帮助他们在追寻的道路上培育各项能力,这样他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个角度来说失去自我的乖孩子难道不是一种悲哀?

4

作为一个从事30多年基础教育的老师,我想用事实来回答这个问题:“乖孩子”确实就是教育的悲剧。

这个悲剧可能已经发生在不少人身上。

正好前天刚遇到一个老教师,70多了。他跟我谈起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如今是一家五星酒店的老总,当过兵,吃过很多苦,现在五十多岁。他曾经就是一个典型的“乖孩子”,但是被逼“乖”的。

他姓吴。

吴同学初中的时候,人很聪明,几何题一看就会,但就是不大招数学老师待见,因为老师曾经叫他替自己买香烟,学生没有买。40多年前,买香烟是要烟券的,吴同学作为一个农村学生根本办不到。就因为这个,数学老师经常找他的茬,他只能老老实实的。十一二岁的农村孩子,哪有不皮的?但吴同学在学校就是不敢。

有一次,他的数学老师不会解一条几何证明题目,就让学生考虑,并说你们谁做好了,到我办公室来告诉我。吴同学很快有了答案,就去找数学老师,希望老师对他好点。他把解题过程告诉老师,老师说,你回去吧!

数学老师一会儿回到教室,在黑板上讲题目,用的就是吴同学的方法。讲完了,也不表扬吴同学一下。吴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三步就能证明了。

你猜数学老师干了什么?

他说:“XXX!你给我站到后面去!”

那孩子乖乖站了一节课。

吴同学后来上了高中,在班上非常老实,老师的话没有不听的。他对所有老师都畏惧。

但他后来遇到另一个老师,是个语文老师,就是我上面说的70多岁的老教师。这个老师姓张,有水平也有学识,他不怕学生调皮,甚至经常和学生一起”皮”,比如划船、打篮球,他认为男孩子要有闯劲,很多情况下不要畏畏缩缩。在这个老师调教之下,吴同学性格大变。但由于初中时候一直被数学老师压制着,他的成绩不是太好,高中毕业,没有能考取大学,选择了另一条路——当兵。

张老师作为一个老教师,他认为,如果当初吴同学在初中能遇到一个好的数学老师,而不是被一个无德无能的老师逼得很”乖”,他的成长路线绝对不会如此曲折。假如吴同学在高中继续遇到一个不好的老师,他的人生路如何,无法预测。

所以,所谓的“乖孩子”,有些不是天生就乖巧,而是被压制了性格,像一株苗,裹挟在众多苗之间,长得又瘦又长,结不了果。

这就是一种人生的悲哀了。

教师压制着孩子的个性,是一种恶。

教育是一个很深的话题,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探讨。

5

“乖孩子”是取悦型生活态度取向的“讨好者”

带引号的“乖孩子”,题主所指的应该是,取悦型态度取向的孩子。取悦型的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时。认为我必须讨好讨好人,这样别人才会认可我、爱我。

取悦型的乖孩子,在生活中,考虑更多的是,父母、同学、老师及其他身边的人,对自己是否满意。更多的是关注了别人的需求,对自己的评价。而忽略自己的真正想法与需求。 取悦型的乖孩子,他要从别人对自己的反馈中,去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

1、取悦型“乖孩子”的优缺点

取悦型的孩子,在父母以及别人的印象里,是个性情温和,懂得体谅别人,事事谦和的孩子,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乖孩子”。

取悦型的孩子,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在父母眼里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太过于迁就别人,不会主动争取自己的权利,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处处吃亏。

取悦型的孩子,有时并没有考虑,别人是否需要他的讨好。在刚开始与他人相处的时候,气氛会很愉快。但取悦型的孩子,需要从他人那里得到反馈、回报,获取自己的归属感与价值感。而这种要求认可和回报,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对自己和他人都缺乏尊重。 甚至在没有得到反馈的是感动失落,产生怨恨。

2、取悦型“乖孩子”的背后有控制性父母

01、控制性父母的特点

取悦型的孩子,通常有控制型的父母。父母习惯于占主导地位,强势安排孩子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并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而父母不会体察到,自己对孩子的控制。只是认为自己,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负责任。

02、控制型父母下的两种孩子

控制型的父母,会让孩子往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叛逆的孩子,与父母不断争夺权利,无止境的反抗。

另一种就是取悦型的“讨好者”,无条件选择服从父母,认为只有取悦父母,避免与父母的冲突,这样才能让自己感觉最好。所以一些家长会感叹,为什么自己同样的教育下会有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

取悦型的乖孩子,他会迎合父母的要求,努力达成父母的期望,通过取得父母的欢心,获取赞同、肯定。取悦型的孩子并不会去考虑什么是自己的真正的需求,他生活在自己无法取得别人开心的恐惧中,他变成一个时刻讨好别人,或者别人认同的人。

3、如何弥补取悦型“乖孩子”的缺点

父母如果希望,弥补取悦型的乖孩子的缺点。在生活里尽量放手,给孩子更多做选择的机会,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控制自己的掌控局面、掌控孩子的欲望,让孩子尝试参与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要求。

把“乖孩子”说成是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有点夸大问题。孩子表现出的行为,都是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为目的。但孩子对自己为达到目的,采取的行为并一定有清醒的认识。

取悦型的“乖孩子”,表现出种种“讨好者”行为,只是孩子想要到达目的,采取的不正确方法。父母也想要反思是否自己控制型教育,促成孩子发展成取悦型生活取向。从而帮助、引导孩子,关注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想法,用更正确的方式获取归属感与价值感。

6

“乖孩子”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剧,乖的孩子一般是家长和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少去干让大人感到意外的事。这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

1、从正的方面来看,有好多孩子,你让他乖,他偏偏不乖,偏偏和大人对着干,最后不是挨说就是挨打挨骂。从这方面来看,孩子乖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因为家长喜欢孩子乖,老师喜欢孩子乖。乖的孩子,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比较省心。



乖的孩子在家里好好睡觉,好好吃饭,按时完成作业,家长不用为他操太多的心,所以家长一般都喜欢比较乖的孩子。对于有点个性的孩子,不愿意听家长的,家长就会觉得这孩子怎么和我对着干?就会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好管,所以,家长管的强度就会加大,这样孩子逆反的心理也就会加大,这样容易增加亲子之间的矛盾。


乖的孩子在学校里边上课注意听讲,下课也不会和同学乱打乱弄,最起码不会给老师出乱子,老师就会觉得很省心,当然,如果要是学习能好的话,老师会喜欢她,因为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孩子。而乖孩子注意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只要按着这个步子去走,基本上学习应该错不了。



如果孩子不乖,上课不注意听讲,那老师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可能会说孩子,有的可能会骂,有的可能还会打,还有的三天两头就会联系家长。所以,如果孩子在学校不乖的话,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都是比较头疼的,而且孩子自己也在和老师及家长的周旋中更加的费神受伤。

2、从反的方面来看,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乖的孩子一般会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指示,让干啥他就干啥,时间久了之后就会形成一种习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心智会越加的成熟,渐渐地,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但是一个人的习惯形成了一般不容易改变,所以他可能在行动上和思想上是不一致的,行动上是在听老师和家长的,但是他在心里又是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说他的行动是违背自己的思想的。



对于这种乖孩子来说,如果做违背自己心愿的事情,一件两件小事还好,如果这样的事情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他的心里就会感到压抑,等压抑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就会爆发,这个爆发往往是不可收拾的 。



有一个优秀的女孩儿是的留学生,他的妈妈是一名教师,在国外留学期间,她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她妈妈的眼里,孩子活泼开朗,朋友多,学习好,样样都很优秀,可是孩子在她自己的遗言到中却说她过的太压抑了,她不想这样继续压抑下去,于是她选择了这种爆发方式做了出人意料事情。



(2)还有一种乖孩子,他长期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因为已经习惯了,所以等他长大的时候,他没有办法自己做决定。因为他的乖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自己也不会再去想该怎么做?因为有人替她想,这样久而久之,可以说,他没有自己的想法了。

这种父母一般都是为孩子想的太多,做的太多,导致把孩子放到社会上,孩子就无所适从了。当遇到问题时会很茫然,也就是说,他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因为这种乖也形成了依赖性,导致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了。



好多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可以说过过犹不及,都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把握好了,基本上能平稳度过,如果这个度把握不好,划到那一边都不太好。

每个孩子的性格也不一样,要因人而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方面要引导孩子,让她在正确的路线上发展,也就是所说的乖,一方面也要让他独立思考,因为父母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做决定,将来好多事都需要他自己去解决。

7

早年在早教一线工作,曾经有一对夫妇带3岁的男孩子来咨询。孩子刚来的时候就表现的格外安静。要知道早教里都是什么吸引孩子摆放什么玩具的,当年我在的早教也是如此,琳琅满目的玩具充满了300多平的教室的各个角落,基本属于孩子进来就走不动道的状态。


然而这个男孩和家长来了以后,用小眼睛不断地看着别的小朋友在玩的一个个玩具。我明显能看的出,他非常想去玩,但是这孩子竟然没有动!



我引导家长参观早教中心顺带介绍我们的课程,这个全程孩子都很乖被妈妈领着走,一直跟着我们。中心环境介绍的差不多,我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去玩一会,我也好方便坐下和家长沟通报名的事宜。这个时候小男孩明显的有点小兴奋,但是依旧没有自己跑走,而是把用期待的目光看向爸爸。而孩子爸爸也是微微点了点头,说了一句:“去吧”。这妈妈才松开了一直拉着孩子的手,而小男孩就一步步的走向玩具区。(真的是一步步哦!很沉稳……)


我这边刚和家长聊起到早教学习的课程,没想到,男孩跑回来了,怯生生的问道:“爸爸,我能玩一下那边的小车吗?”他爸爸说:“可以,但是不能玩太久。”于是小男孩又一步步沉稳的走向小汽车……

本以为这娃这次就踏实玩了,谁知道,又没多久,孩子又回来了。和爸爸说:“爸爸,我玩好了,没玩太久。”男孩爸爸点头并示意男孩在妈妈身板待着。于是接下来的时间这孩子就真的一直在妈妈身边坐着,在也没有去玩任何玩具……


当时处于对客户的礼貌,我还夸赞这个小男孩好听话,好懂事!但是其实这件事却让我一直反思很久,因为在我接待他们一家的1个多小时里,我没有在这个三岁小男孩脸上看到过一丝笑容!他是很懂事,甚至出奇的听话,但是他快乐吗……?



奶爸Andy想说,孩子真正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应该是那种过早成人化的成熟和稳重。虽然这样的孩子会在同龄人中显得出类拔萃。但是他们的心里其实早就失去了这个年纪本该有的童真,童趣!教育应该做到的是引导孩子健康积极向上,在这个基础上更加的出色。如果先失去了健康的心态,那么这个“出色”可能很可怕!

孩子,一定是在他该在的年纪做这个年纪该做的事,这叫做顺应自然!太淘气或者太乖巧的过犹不及,对孩子的伤害在未来都是很大的隐患!

8

看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

曾经有两户人家是邻居,他们的孩子年龄相仿,经常在一起玩耍,后来逐渐长大了,两个孩子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双方父母也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 只是两家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很大差异,第一户人家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孩子对家长要言听计从,稍微有一点忤逆,就会遭到一顿打骂。第二户人家在街上摆摊,没时间管孩子,这个孩子跟街上的混混玩到一起了,还没上到高中就辍学了,父母对孩子也没什么太大要求,想让他跟着摆摊帮忙,这孩子不愿意,就跟着同乡出去打工了。 第一户人家的孩子越来越顺从父母,终于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谁知上了大学之后,早已习惯了高压之下的他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天天玩游戏谈恋爱,生活和学习一团糟,上了不到一年就被学习劝退了。父母非常生气,跑到大学把他狠打了一顿,这个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如此羞辱,忍无可忍跳楼了。 第二户人家的孩子因为知识水平不够,只能做些苦力活儿,时间久了心生不满,染上了赌博的毛病,想通过赌博一夜暴富,谁知越赌越大,终于在欠了几十万之后被打断了两条胳膊,成了残疾。

其实,我想说的是,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事情,绝不仅仅是用孩子是不是听话或者顺从来判断教育的成败,而要用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过上精神富足、思想独立、物质独立的生活来去评价。

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听话顺从意味着好带省心,从短期看确实是有这个好处的,可是孩子会在长期的心理依赖中失去自己对事物的独立判断和思考,他只是在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而已。没有独立的精神和人格,无论生理年龄多大,他的内心都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他无法独立面对人生的种种,抗挫折能力很弱,应对生活的能力同样很弱,这难道是我们父母希望培养的孩子吗?

教育的目的是指向分离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自己安排生活的能力。带着这个目标来培养孩子,我们就会知道哪些做法是可以采用的,而哪些是完全多余的甚至有害的。

所以,我们要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把孩子当成一个成人来看待和尊重,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和决定,帮助孩子应对生活的问题,而不是处处替他去决定。

我是四点老师,一儿一女的妈妈,如果觉得我答得还不错,记得关注我哦!

9

你好博主!我用视频回答问题: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90, \"vid\": \"v020169f0000brmmk206h8rjcgjok73g\

10

一分为二来看。教育的悲剧也可能成为个人的喜剧,因为领导都喜欢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