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古代,投河自尽和投井自尽都是比较常见的自杀方式,而不管是投河还是投井,古人都会有一种很奇怪的做法,即:将鞋子脱下来。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氏:

“(刘氏)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而投井自尽脱鞋的,例如,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就有这样的描述:

“……郑夫人才得回身,朱婆叹口气想道:‘没处安身,索性做个干净好人。’望着路旁有口井,将一双鞋脱下,投井而死……”

那么,古人在投河自尽前,为何要先将鞋子脱下来呢?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原因吧。


第一,鞋子能证明自己的身份。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鞋子是为数不多能证明死者身份的物品,投河自尽者,想借助自己留在岸边的鞋子证明自己的身份。

之所以要证明自己的身份,有可能是死者想表达自己的心志。因为,如果是正常失事跌入河中,鞋子会和死者一起泡于水里,而投河自尽者将鞋子留在岸边,就表明了某种仪式感,告诉别人自己是自杀而死的。

投河自尽者可能是想借此向世人表达自己的某些志向,才将鞋子留于河岸边吧。

第二,为了进入家族宗庙。

古人比较讲究落叶归根,讲究死后要进入家族的宗庙,因为这代表着某种认可。

但按规定,横死的人(非正常死亡)不能葬入祖坟。而所谓的横死,包括早夭、他杀和因犯罪而被官府处决的人。倘若投河自尽者没有留下遗物,就很容易被认定为他杀。

所以到后来,投河、投井自杀前,死者有没有脱下鞋子留在岸边(井边),就成了人们判定死者是自杀还是他杀的重要证据。

第三,出于某种迷信。

在古人看来,人有三魂七魄,所谓三魂,即天魂、地魂和人魂。人死后,这三魂各有归属,比如天魂就归天路,地府就归地府。

所谓“履常聚涌泉之气,可引地魂回归,遗履于地,引地魂,齐生魂,二魂未散,正是可找替身,借尸还魂之道也”

出于这样一种迷信的观念,古代就有一部分人认为,临死前脱下鞋子,死后才能找到替身,才不至于魂魄飘散游离。而这也是古人投河自尽前脱下鞋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便是现在,也有一部分投河自尽者,会在投河前选择将鞋子留在岸边。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这一做法与古人的道德、信仰、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古人跳河自杀前脱下鞋子,保留了自身的尊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死亡来表明一个人的志向或清白。

留下鞋子也相当于留下了一封遗书,就是为了告诉其他人自己是自杀的不是被谋杀的。这也符合了古代的封建风俗,如果是在水中横死,那么这个人是没有脸面见自己的祖宗的。

古人跳河自杀如果不留下鞋子,很有肯能被认为是谋杀,这就增加了官府的破案程序,那么这个跳河自尽的人就非常不道德。所以估计在跳河自杀前,也要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不至于被骂做个冤魂。

举例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在投江自尽前,在江边留下了自己的一双鞋子,所以大家发现他的鞋子后都认定他是自杀的,可见古人额素质非常高。

还有另一种说法,古人投河自尽为了能够上天堂,但是必须要用土埋葬。投河自尽的人在跳河之前把自己的鞋子留在河边,希望别人能够尽快发现自己的尸体,并尽快用土埋葬,这样自己就能快速进入天堂。

总结

古人投河自杀之前留下自己的鞋子,这说明了古人的把道德看的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3

在古代,自杀是很不吉利的,特别是在宫中,自杀的宫女和嫔妃是有大罪的,他们的家人都会受到牵连。投河是自尽的一种方式,古人在投河的时候常常会脱下自己的鞋子,按常理来说自尽的人都已经看淡了生死,为什么还会注意这种小细节呢?其实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的。

为了证明自己是自杀的

死在河里无非就是三种原因:第一被人谋害,第二意外落水,第三自尽,一般自尽的人,要么是自己觉得自己生活无望了,所以选择用死来结束这一生,但是他也想在自己死后有人记得,所以会留下自己的鞋子,也是在告诉世人他离去了;要么是有目的的自杀,他的死是在宣泄不满或者表达情绪,这样的人也会在投河的时候脱下鞋子,告诉世人他是自杀的。

这样做也相当于是留下了遗书,不会让人们误会他是被害或者其他原因,也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减轻一些负担,自己也能死的安心。另外,也避免了会有外人议论,毕竟突然死人,外人知道了肯定会议论这家人。自杀的人留下鞋子就是在告诉世人,他的死与其他人无关。

以死明志,告诫世人

当然,自尽也不全都是觉得活着没意思了,才轻生寻死,有很多人都是在用自己的死来告诉世人一些事,而投河的时候留下鞋子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死的是有价值的,也让后人能够记住他。

历史上投河自尽比较出名的就是屈原了,史书记载:“……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江以死。”屈原投江自尽是因为不满楚国奸佞当道,楚怀王又是一个昏庸无道的人,屈原不愿意和这些人同流合污,所以才投江自尽。人们发现屈原投江就是在岸边发现了屈原的鞋子,所以认定他是投江自尽了。屈原的自尽就是有目的性的,既彰显了他不想和奸臣同流合污,也在告诉世人楚国此时是奸臣当道。

告诉世人自己死在哪里

古时候,人们对自尽的人也会有很多种看法,虽然决定自尽的人已经看淡了生死,他们内心深处还是不想成为一个孤魂野鬼的,还是希望人们能够发现他的尸身,能够入土为安。

投河自尽与其他的自尽方式有很大不同的,不管是服毒还是上吊,人们都很容易能够发现尸体,但是投河就没那么容易了,投河之后,尸体会随着河流漂走,如果不留下点什么东西,人们根本不知道这个人自尽了,也不知道他死在哪里。这样的结果不是投河自尽者想要的,所以他们会脱下自己的鞋,留下线索,让家人和朋友找到自己的尸体。

4

我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按照古代的风俗,横死之人是不能进入家族宗庙的。

横死的人,就是非正常死亡的人,不管是老人、中年都不能入祖坟。

横死有诸多不吉利

一是寿命不够,没有福气。

二是违背上天意愿,是最大的罪过。会坏祖上的风水。三不是寿终正寝的,就应了不得好死,是家门的不幸,很不吉利族人是很忌讳的。所以会不让入祖坟。

如果自杀没有留下证物,就很容易被认定为他人谋杀。


后来,投河投井自缢之前有没有脱鞋,就成了人们判定自杀和他杀的证据之一。


而以个人的角度来看,人之所以在意这个,我觉得更有一种以死明志的悲壮感,这种复杂的情感通常难以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只好以一种更为抽象又引人遐想的方式进行,正如下定决心去赴死的人,会将自己的房间和衣物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写着欢快明亮的诗句,碰见熟人也会笑着打招呼,还会饶有兴致地喂养庭院里的鸟儿,再去从容不迫地赴死,仿佛就是去街市买菜一般自然,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一种别样的浪漫。

《孔雀东南飞》中,刘氏「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亦有...郑夫人才得回身,朱婆叹口气想道:“没处安身,索性作个干净好人。”望着路旁有口义井,将一双旧鞋脱下,投井而死...

5

  • 古人投河自尽,为什么在跳河之前,把鞋子脱下来,放在岸上投河的地方?
  •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没人无故想死,投河自尽的人,其实也是一时之气,根本不想死。
  • 投河自尽的人,一般走到河岸边,不直接跳下水,一直坐在岸边盼救生,任之长达二三个小时,查看周围有人走动,并发现自己异常,才脱鞋跳水。
  • 曾经老人们讲述,发现有好几个女人投河异常的情况,有一女子,生有一子一女,丈夫酗酒,酒后行凶霸道,家庭一盆如洗,妻子苦不堪言,产生投河念头,走到河边思来思去不想死,有子有女,自己死了子女怎么办。如果不投河死,我这生怎么办,所以在河岸边徘徊长达三小时。
  • 最后发现一老者在上面看牛,投河者脱下鞋子,放在岸上,自巳投水河流之中。
  • 亊情也很巧妙,老者在上面看牛,发现这个女人,今下午是不对劲,平曰里是个劳动模范,今天为什么在河边走来走去?肯定有轻生念头,立马打发另一个看牛的小伙子,火速回家报救命信。家里人听到这种事情后,立马赶赴投河现场,后面继续来人并拿了鱼网等救命工具。
  • 恰巧投河者投河后只推走几米远,救生们全部赶到!一场营救生命的战争就此展开。
  • 河中救人并非水塘那么容易,难度大得多,幸好岸边的人,大部分都会水性,个个都是遊泳的高手,在激流中救人必须要先抢先机。
  • 水中救人,面对面是不能救人的,一旦两人抱在一起,两人必死无疑!水中救人只能从后面用手操住投河者,向上提起,浮出水面,立即让她吸收氧气,然后慢慢向岸上靠近。
  • 女子投河自尽,鞋子放在岸上,其实是盼救生。真的无救生,也能证明她是投河了。
  • 其二,假投河!
  • 有些人,为了挽救家庭,为了挽救丈夫,把河边放双绣花鞋,自己躲在亲戚家里好几天不出现,娘家人追女婿要人,人要见人,尸要见尸,你把我女孩打死了,还是毒死活埋了,逼的女婿苦不堪言,在河边发现绣花鞋,只能在河里找尸,丈夫守住一双绣花鞋,哭得死去活来,那里还有心想回家,只盼望早曰见到妻子的尸体。
  • 妻子看到丈夫在河边救人几天,妻子就提前回到家里,做好饭与子女在家里吃饭。有人报信她丈夫,你妻子没死,我刚才看到和你子女在吃饭。老公半信半疑回到家里,一见妻子,两人抱在一起,哭成泪人。
  • 人间的事说不清,还是毛主席一句话说得好,允许人犯错误,也要允许人改正错误,改

正得越快,越迅速就越好。

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为了证明自己是自杀。

这些自杀的人,大多是走投无路后求一个死。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在绝境下跳河自杀了,往往会还能落个好名声,而且生前债务也一笔勾销。

比如有商人做生意赔了,欠下大笔债务,他跳河而死。古语“人死账消”,自杀而死的人,债主也不会随便去向孤儿寡母追债。

那么,留下鞋子就证明这个人是自杀。

因为,落水而死的人,往往会选择没有路人的江河湖海自杀。

因为有了路人,就有可能去救他。

那么,他死后很难说是怎么死的,说不定靠近河边走路,一不小心落水。

但正常人,不是洗衣服妇女、不是下河洗澡的男人、不是摸鱼摸虾的小孩子,在水边走路是绝对不可能拖鞋的。

而上面这些人,妇女会有要洗的的衣服、男人有脱下的衣服、小孩子也有摸鱼的篮子,不难识别。

所以,如果把鞋子端正放在岸上,那么这个人可以肯定就是自杀。

第二,告诉家人自己的尸首在哪里。

又要让大家恶心了。

人如果刚刚淹死,由于喝了一肚子水,加上人体本来比水要重,直接沉底了。

只有尸体经过一段时间浸泡后发生腐烂,才会逐步浮上来,但那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了。

如果自己跳水自杀了,家人肯定要来寻找。

而发现岸边有双鞋子,这里又不是大江大河,而是湖泊、池塘之类,那么尸体肯定在里面。找几个水性好的渔民,潜水去打捞,就可以捞上来尸体。

古人对于尸体安葬是非常看重的,如果暴尸野外或者死后泡在水里被鱼虾吃掉,是会变成孤魂野鬼的。

萨沙记得《聊斋》里面有一集,说的是一个书生自杀前,被地府娘娘锦瑟收归身边。开始,书生专门负责在荒野背尸体,来收纳孤魂野鬼。

所以,人即便自杀死了,也希望家人找到他的尸体,将他安葬。

自然,古代自杀属于横死,不能葬入祖坟,但终究也可以入土为安。

第三,不要祸及他人。

古代的刑事案件较少,杀人犯也不多。

一旦当地有人横死了,县官就会来侦察,看看是不是他杀。

如果一旦怀疑是他杀,当时刑侦手段非常落后,基本都靠对嫌疑人刑讯逼供。

其中主要嫌疑人,都是死者的亲属甚至妻子,因为他们最有可能杀人。

比如《天龙八部》中,儿童时期的乔峰钻狗洞,杀死了欺负他的医生。结果,县官将医生的妻子和兄弟都抓紧去拷打,导致医生家族连带倒霉,一下子就破败了。

所以,在岸上整齐的放鞋子,就证明自己是自杀,不是他杀,县官也不要“命案必破”的乱来了。

自己虽然自杀死了,也要为家人着想。

7

古代社会有一套完善而严谨的道德观念体系,古人不论男女,都非常重视“节”,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节”就是平常所说的节操、气节、贞节、高风亮节。

古人如果认为自己的节操丢失了,声誉毁了,或者是因为自身原因做出了不可原谅的大错,多数人会做出殉身的事,大到民族大义,小到儿女情长,都有可能是殉身的理由。

大儒孟子在《孟子·尽心上》里说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民族英雄文天祥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诗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些名句都是对“以道殉身”的最好诠释,因为这些人对“士大夫精神”非常看重,在他们眼里,节操比生命更重要,与其丢失节操苟活于世,还不如“以道殉身”,留下精神上的清白。

古人“以道殉身”的常见方式是自尽,方式五花八门,而投水(包括江、河、湖、海、池、井)自尽又是最常见的方式。

在投水自尽前,古人通常会先把脚上穿的鞋子脱下来,很整齐地摆放在原地,然后纵身一跃跳入水中。

这些带有仪式感的自尽行为,在古诗词中有不少描述,比如:



著名汉乐府诗、中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里有几句关于跳池自尽的描述,写道: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也有一段关于投井自尽的描述,写道:郑夫人才得回身,朱婆叹口气想道:没处安身,索性做个干净好人。望着路旁有口井,将一双鞋脱下,投井而死。

从这两部文学著作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人在投水自尽之前,郑重其事地脱下鞋子,似乎要向世人暗示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结合古代社会的伦理纲常和生活背景,就可以找到答案,归纳下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证明自己的死与他人无关,希望自尽后能在家族祠堂争取一个牌位。

古人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不善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就是对父母的不敬,是对孝道精神的背叛。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当道德节操跟孝道精神产生冲突时,人们会用“小孝”来成全“大孝”,孝敬父母在信仰和节操面前,在民族大义面前,都可以说是小孝。

又因为古人对宗族观念非常重视,一个家族里的所有成员在死后都要葬入祖坟,再进入祠堂给摆上牌位,供后人来缅怀。

古人认为,家族里的横死之人,包括夭折、他杀、突遭横祸,或者被官府处以死刑的人,非常不吉利,会给家族带来厄运,这些人是没有权利进入祖坟和祠堂的。

所以,那些决定殉身的人,在临死之前,必须留下一个证物,来证明自己不是被动死亡,不是横死之人。若看不到遗物,就无法判断他的死因,从而很容易被认定为他杀,或者是溺水,到时就无法入祖坟、进家庙了。



其二,用鞋子表明自己的身份,好让官府或家人处理后事。

留下鞋子实际上起到了遗书的作用,有效证明了死者的身份。

古代等级森严,什么身份的人,必须穿什么形制的衣服和鞋子。鞋子虽小,却是身份的象征,有什么身份必须穿什么鞋子,有严格规定。

宽袍大袖的服饰和靴子,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

士兵通常穿翘头履或长靿靴,利于行军打仗。



普通老百姓穿的鞋称作“履”,是一种由麻、布,乃至藤条制作的短帮鞋,男性的大多为黑色,女性多以红色为主,一些爱美女性喜欢在鞋面上绣出花卉图案,来增加美感。

自尽前脱下鞋子放在一边,朝廷的办案人员或家人看到后,会立刻判断出死者的身份,就不会再为此事浪费精力和财力。

另外,死者把鞋子留在明处,是希望被家人以鞋子为线索,早早发现自己的尸体,以便尽快安葬,让自己入土为安、叶落归根。

8

古人很简单,怕把鞋子弄湿了。

正所谓:

古人自尽投河,

非常珍惜布鞋。

自己淹死可以,

鞋子弄湿了得。

鞋子贵于生命,

所以如此定夺。

9

古人自杀的其实也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多,因为擅自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犯罪,特别是家中仍有长辈在世的,那就是大不孝了,要受到世人谴责。

古代战乱比较多,古人大部分死在了战场上。即便想不开了,也要死在战场上,那是一种荣誉,为国捐躯。例如,晋国的中军帅先轸,就因为曾对晋襄公不顾而唾,后来觉得终究是坏了君臣之礼而内心不安,于是便在箕之役获胜后,冲到敌人的队伍中,脱下铠甲,甘愿被敌人杀死。

古代男子自杀大部分是用剑自刎,女子跳河的比较多。例如,项羽被刘邦的人马逼到了长江边上,他选择了引剑自刎结束轰轰烈烈的一生,结果被汉军大卸五块,惨不忍睹。其实,如果他纵身跳入江中,江水湍急,刘邦还不一定能打捞到他的尸身,死后也不必遭此罪过。

然而,历史上有记载的投河自尽的人就是楚国的屈原。他一心想要在楚国推行变法,遭到了贵族们的疯狂反击,而多次被楚怀王父子流放。记得他在流亡途中,就曾经对渔夫说过:“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那他为何将河流看做是自己的归宿呢?伍子胥对他的影响很大,而对吴国忠心耿耿的伍子胥就因为直谏而被吴王夫差投入江中,因此如果没有转机,那么他将效仿伍子胥以死明志。不过他始终对楚王抱着侥幸心理,等待着他们召唤的那一天。

就在屈原彷徨之际,楚国郢都又沦陷了。屈原终于绝望了,便纵身跳入汨罗江中,追随伍子胥而去。国人听说了,划着小船过来救他。可是除了岸边的那双鞋,滚滚的汨罗江水早已将其带走。后人在每年的端午节包裹粽子投入江中,希望水中的鱼虾不要惊动沉在江底的屈原。

那么屈原为何要留下这双鞋呢?屈原虽然一直得不到重用,然而影响力很大。他在用他的行动告诉世人,我在此处投江,是为了效仿吴国的忠臣伍子胥,也是为了提醒世人,他的做法并没有错,错的是满朝的昏君庸臣,国都已失,国人该清醒了,可谓是以死明志吧。

除此之外,人是光脚来到人世,尽管还不会走路,但父母都要为其穿上鞋子,是希望孩子能走好这人世间的每一步。如今,屈原脱下鞋子,也可理解为他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把鞋子留在人世,意味着告别人世吧!

屈原的影响力太大,后人纷纷模仿。因此,在跳河自尽之前,就都脱下了鞋子吧!

10

很显然,投河自尽之前脱下鞋子,就是为了留下一个证明本身自杀的东西或者自己遗物。那么问题又来了,留下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呢?莫急莫急,且听我给你分析这其中的几点原因:

一、证明自己是自杀而不是他杀。为什么自杀还要证明呢,因为古代有一条规定:横死之死,不能进祖坟的。横死就是非正常死亡,会被认为不吉利的象征和表现,进入祖坟会破坏风水的。自杀就不同了,是以死明志的行为,是可以进入祖坟的。同时证明是自杀的话,排除他杀的可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官府查破案的时间,省去了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引得别人议论纷纷,死于非命啥的,利于保全自己的名节和操守。

春秋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楚王昏庸,楚国衰败,屈原无能为力,带着苦闷和绝望的心情投入汨罗江。人们还因此用粽子投江喂小龙虾,避免小龙虾吃屈大夫遗体。后面把端午节定为纪念屈原的日子。怎么会认定屈大夫是自杀的呢?就是因为人们在江岸边发现了屈原的鞋子。

《孔雀东南飞》中记载道刘氏: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是证明古人投河自尽脱鞋的事实证明之一。

二、便于查找尸体位置,打捞起来安葬好。古代人认为,死亡时要保持全尸,就算自杀也是一样的,要让家人把遗体完整安葬好。死无全尸,是非常不吉利的,现在也是用来诅咒人的话。中国人重视“入土为安”,死者不能暴尸荒野,或遭毁坏,而跳河自尽的人,尸体难免被鱼虾所食。因此,留鞋在河边,也就告诉别人自己自尽的位置,便于让别人根据鞋子的位置,快速找到尸体,入土为安。当然后面非要说,更迷信点的来源于鬼神说,鬼神说认早入土为安就可以早转世投胎。

三、脱鞋是自尽前的缓冲和过程,是一种仪式感。自尽肯定也是需要勇气的,对这个世界绝望了和没有寄托,在自杀前肯定有心理挣扎和犹豫,而自尽前脱鞋这动作也是缓冲和犹豫的过程,因为没有其他事物在自杀前可以起到分界和缓冲的作用,所以自尽者潜意识下都会去脱掉鞋子,久而久之,投河自尽前脱鞋也就被当成了一个古人习俗和一种仪式感的存在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