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的角度上讲,不能做到“保本保息”
但是从产品的结构设计上讲,基本上可以。
我国法律规定了,如果私募基金在合同上不得出现诸如“保本保息”的字样,一旦出现,属于违法行为,合同也属于无效合同。
说的难听一点,就算私募基金公司最后赖账不给你钱,你攥着当时签的带有“保本保息”字样的合同上法院,法院也没辙。
但是!从产品的结构设计上可以完成实质上的保本保息。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让我们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方说郝酉乾和梅莎倩分别投资了900万和100万到一个私募基金当中。郝酉乾自己总爱疑神疑鬼的,投资比较保守。而梅莎倩呢比较有闯劲,风险承受能力高,于是两个人一合计,那这样吧郝酉乾这900万做“优先级”一年8%的收益,而梅莎倩的100万呢做“劣后级”。
如果一年后他俩投资的这个私募基金大赚特赚,获得了30%的收益,变成了1300万。现在该分钱了,郝酉乾作为“优先级”只能按照约定,获得自己的本金加8%的收益,应该分到900*(1+8%)=972万,这剩下的1300-972=328万就都是 “劣后级”梅莎倩的了,梅莎倩的收益率呢就是328/100-1=228%。惊了啊!一年之后翻三倍啊!你说这郝酉乾眼红不眼红?
不过! 俗话说得好,就看贼吃肉没见贼挨揍。
如果一年后他俩投资的这个私募基金没赚什么钱,只获得了1%的收益,变成了1010万。这时候分钱了,郝酉乾作为“优先级”还是会按照约定,获得自己应该分到972万(收益8%)。这剩下的1010-972=38万就是梅莎倩的了,结果梅莎倩的收益率就是38/100-1=-62%。好嘛,一年下来一分钱没拿着还不说反倒净赔62%。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虽说在基金大赚特赚的时候“优先级”的收益率远低于作为“劣后级”,但作为“优先级”本金和利息都得到了保障。
产品结构设计所隐含的保本保息并不是绝对的!
还是刚才这个例子,如果一年后市场不景气,他俩投资的私募基金赔钱了。一清算资产,只能卖800万了,那么这800万都属于“优先级”的郝酉乾,但是郝酉乾依旧赔了自己900万的1-800/900=11%。而“劣后级”的梅莎倩血本无归。
所以结构化所隐含的保本保息程度取决于“优先级”资金与“劣后级”资金的比例,“劣后级”资金越多,那么保本保息的程度就越高,不过相对的,“优先级”的收益也会随之降低。
作为普通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来选择作为“优先级”还是“劣后级”,来更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资金安全。
更多投资资讯,请关注“投参”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