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桂强

红衣大炮又称“红夷炮”,是明代后期从欧洲传入中国的一种大型前装火炮。后来因清廷忌讳“夷”字,所以改称红衣大炮。红衣大炮是一种前装火药的滑膛炮,发射时需要从炮口装填火药,并要用木棍压实,然后再把炮弹放入膛内,点燃引信。炮弹在膛内的高压下射出炮口,攻击敌人。红衣大炮虽然存在射速慢、精准差、炮体笨重等缺陷,但是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比如在炮身的两侧铸有炮耳,方便调节射角,再配合火药用量也可以调节射程。

(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在那个时代威力还是蛮大的。在清代每年的5月16日,要隆重举行火炮的册封典礼,届时受过封的大炮必须移到靶场上鸣放九声,以谢恩典。每年的秋季9月,还要在卢沟桥进行操炮。据史料记载,炮弹出膛后,火光四射,声如雷鸣,烟尘弥漫,能击中几百步开外的目标。

(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在满清取得天下以及对外的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清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这是因为在对明军的作战中,深刻的认识到了火器的威力。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八旗军首次败于明军,很大程度上是受挫于红衣大炮的威力。1631年,女真人仿造首门红衣大炮成功,自此之后大力铸造火炮用于对明军作战。康熙帝在位时,还铸造了900余门火炮。红衣大炮在清朝前期对俄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也开始着手解决东北边疆问题。1685年,康熙派遣都统公彭春、副都统郎谈等人统兵,从水路两路进取沙俄盘踞的据点雅克萨。清军在包围雅克萨之后利用安置在城北及东西两翼的红衣大炮向城内轰击,城内的沙俄哥萨克兵伤亡惨重,城墙也被轰塌了几处,沙俄士兵见城池不可守,只好投降。

(城墙上的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一直到康熙时期,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此时中西方的武器装备水平相差的还不是很大。但是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清军的武器装备都没有大的变化,和康熙时期相比,雍正朝火炮铸造寥寥无几,主要是调用旧炮供各地使用。这样一来,中西差距越来越大,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舰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

最佳贡献者
2


红衣大炮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其原型是明末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的英国沉船上的舰炮。相对于当时明军装备的碗口铳、佛郎机等炮,红衣大炮的射程远,威力大。据记载射程可达十里。而且这些红衣大炮的整体比例设计合理,俯仰操作灵活,加上葡萄牙教官和国内西学大家传授给炮手的测角测距方法,红衣大炮在威力、射程、精度上都远远超越了当时国内火炮,成为对后金作战的利器。

但红衣大炮作为舰炮,比较笨重,难以机动,不太适合野战。故此“凭坚城,用大炮”成为明末明军作战的重要模式。当时除了实心球形弹药,英国舰炮的开花弹和榴霰弹、霰弹相关技术应该也随之引进。但由于制作困难,开花弹应该并不普遍。实际上,由于引信的不可靠,开花弹很难在恰当的位置爆炸,就是在西方球形实心弹也仍是主流。红衣大炮远距离可以用实心弹摧毁敌军盾车和各种攻城器械,近距离可以用霰弹杀伤人员,给后金攻城造成了很大麻烦。对明军的士气也是极大的鼓舞。当然,红衣大炮也不是万能的,其射速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封杀敌人的冲锋,尤其架在城头的大炮存在死角,对于冲过红衣大炮火力范围的敌军,就需要依赖三眼铳、佛郎机、以及各种投掷类火器的作用。

正因为红衣大炮空前的巨大威力,后金也积极谋求逐炮操炮技术。直到孔有德等人携带西学大家孙元化训练出来的登莱最精锐的炮兵和大炮投清,后金的火炮水平开始反超明军。到了后金入关之后,拥有红衣大炮的清军对付缺乏红衣大炮的内地城池,无坚不摧无城不克。有看法认为,虽说南明腐朽不堪,但其未能如同南宋一样保有半壁江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红衣大炮使几千年文明赖以对抗野蛮的城墙不再有效。由此可以说,红衣大炮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亦不为过。

但由于清朝在军事技术上的保守,红衣大炮也趋于退化。野战是有红衣大炮参与的,但太笨重以至于无法普遍装备,三磅六磅炮那样的轻野战炮数量稀少,战斗中往往是缺席的。而出于“塞防”、“守口”的战略思想,清军试图把红衣大炮扩大,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依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放大的红衣炮比例失调,“胖得走了样”。铸造精度也差。在射程和精度上都无法和西方列强侵略军的舰炮抗衡。明末清初的国之利器,几乎成了废铁,英国舰队的舰炮在红衣大炮的射程外从容摧毁清军炮台阵地,红衣大炮只能徒劳的在不远的水面溅起一朵朵水花。本来最初的红衣大炮是舶来品,至此沦为不折不扣的“土炮”,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洋务运动引进的洋炮所取代。

上图虎门的8000斤大炮,还算精工细作,犹带准星。但射程精度上完全不是列强舰炮(下图)对手。

故宫旧藏的铜炮,似乎记得叫“武成永固大将军”什么的。这真是铸造精美。但这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指导铸造,严格的说不算“根正苗红”的红衣大炮。这样的重炮也很难运输,难以在野战里发挥作用(就这个炮车是不是原装构造我颇为怀疑,这么单薄能不能承受巨炮的后坐力?)。



就这个铸造水平,恐怕还及不上作为最早红衣大炮原型的英军舰炮的水平。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红夷大炮是西方在17世纪初期使用的一种前装滑膛大炮,主要配备在军舰上。

因开始是从荷兰和葡萄牙的红夷人手中购买,所以叫做红夷大炮。

满清执政以后,忌讳夷这个字,就改名为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其实有很多规格,包括6磅、12磅、1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

澳门的葡萄牙人曾经建设远东最好的炮厂“卜加劳铸炮厂”,和明朝进行长期交易。

大明也很快学会了制造技术,仿造了大量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在今天看来非常落后,但在当时已经是世界上相当先进的武器。

本来作为舰载火炮使用,那就是英国、荷兰、葡萄牙这种海洋大国千锤百炼的实用武器,绝非垃圾。

红夷大炮相比当时大明的老式火炮,有着很多优势。

其一,就是射程远。

传统大明火炮,其实等同于大口径火铳,射程几百米,以发射霰弹为主,只能杀伤几百米内的敌人。

这种距离,相比弓箭和火绳枪并没有优势,射速上又大大不如,那么实战性能是很有限的。

然而,红夷大炮的最初型号,有效射程高达1500米,实际射程最小也有500米。

后期型号,射程更是高达2500米,有效射程超过1500米。

这就远远超过了满清之流的所有轻武器射程。

简单来说,一旦开战,满清之流的落后军队,就处于光挨打不能还手的境遇。

弓箭精确射程不过一二百米,完全被红夷大炮压制。

无论野战还是守城,红夷大炮可以在敌人射程以外从容攻击,这在战术上有着极大的意义。

努尔哈赤就是在自认为的安全地区,被红夷大炮轰成重伤的。



其二,就是威力大。

红夷大炮虽不能使用开花弹,但可以使用各种实心弹。

而当年的冷兵器作战,无论是大集团还是小集团,多还是以密集人海排列。

红夷大炮一炮过去,往往可以打穿很多排步兵。同时,如果作战地域是硬地,炮弹还会触底反弹,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杀伤。

即便是敌人到了近距离,红夷大炮还可以安装霰弹,也就是铁砂弹。

这种炮弹射程很近,但威力巨大,能够造成炮弹接触面敌人的严重伤亡。



在没有红夷大炮时代,大明军队相比满清来说,其实武器上没有什么优势。

以远程武器来说,无论弓箭还是火铳,同满清的弓箭其实差不多。

有了红夷大炮以后,大明才具备了远程火力的巨大优势。

虽然红夷大炮有很多缺点,不善于野战,适合守城,但也是极其重要的武器。

这也是为什么满清积极仿造红夷大炮,不惜花费巨资和收拢人才的关键。

4

红衣大炮是西洋舰炮,炮管长、炮壁厚,而且能调节射角,是当时能影响战场命运的重火器。缺点就是重量偏重,机动性不足。在明清战争时期,通过东南沿海打捞、澳门引入等方式引入明朝,并对战局产生较大影响;随着清军开始列装红衣大炮,战局逐步逆转;在入关后,更是靠着红衣大炮的火力,取得诸多战役的胜利。

1、红衣大炮与明军的胜利

萨尔浒战役、沈辽战役、广宁战役,几次大的会战下来,明军的精锐伤亡惨重,剩下的部队“恐金症”严重。

在宁远前线,明军列装了十一门红衣大炮,在1626年的宁远保卫战中,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延续楯车掩护重甲步兵到城下的战役法,而城上的红衣大炮可以轻松击碎楯车,将未死的车内八旗兵暴露于明军的鸟枪、弓箭之下伤亡惨重。

(宁远战役图)

在1627年,皇太极发动宁锦战役,先后对锦州、宁远都发动攻城战,显然均已失败告终。《满文老档》记载“(明军)火炮矢石齐发。我军攻而不克,遂命攻城兵退五里外驻营。

自此以后,后金军有了“恐攻城症”,围城也在城外五里,避开红衣大炮的有效射程。而袁崇焕也总结出“凭坚城、用大炮”的战役法。

2、两次飞跃发展

装备的缺乏让皇太极非常被动,他需要向明朝学习,而这时候的袁崇焕也在学习后金建立精锐骑兵。

己巳之变的巨大胜利让皇太极赢得了战略空间与优势,但战役中,对明军车营作战、防守关内四城,都面临明军强大的火力。尤其是滦州攻防战,明军红衣大炮一天就破坏了所有城牒。

所幸的是,带回来不少汉人工匠,照猫画虎,终于在1631年给仿制(自主研发)出来了,在随后的大凌河之战中居功至伟,攻破了明军防守严密的台堡(尤其是鱼子章台),也攻破了张春的车营。《清实录》就评价没有红衣大炮就没法取得此战胜利。

大凌河之战一方面检验了仿造火器的效果,另一方面的蝴蝶效应也产生了,搅乱了山东的孔有德投降了大清,原装进口的葡萄牙火炮直接到了沈阳,清军的装备迅速升级。

步骑兵与乌真超哈部队的配合也在1636年的半岛作战、1638年的入关作战中得到了提高。

3、大会战中的红衣大炮

1639一1642年,皇太极在松山攻坚战中就大规模使用红衣大炮,明军总兵金国凤坚守月余。之后在松锦会战中,双方用大量火炮对轰。多尔衮在锦州城外围城并阻止明军援兵进攻,多年后回忆都心有余悸。《摄政王起居注(又名多尔衮摄政日记)

(松锦会战:红衣大炮的决战)

在清军入关后,遇到坚城后,必待红衣大炮达到后才发动攻击。

闯军重点防御太原,部署严密,清军抵达城下按兵不动,等到大炮到达,之后才发动总攻。对潼关、扬州弄不如此。

(太原、潼关)

红衣大炮对明清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双方围绕武器改变进而也改变了战役法,在竞争中清朝笑到了最后。

参考文献:

黄一农. 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J]. 历史研究,2004(04):74-105+191.

黄一农. 有最先进大炮却因一只鸡改变命运[J]. 芳草(经典阅读),2012(06):22-23.

董少新,黄一农. 崇祯年间招募葡兵新考[J]. 历史研究,2009(05):65-86+191.

“火炮迅疾难见难避,非人不欲避,欲避之而不得也!若见而不避,是痴人矣!”

5

红衣炮即明末的“红夷炮”,所谓“红夷”指荷兰人,红夷炮是明末从荷兰东印度公司买入,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明朝在徐天启等人主持下开始自行仿制,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孔有德发动吴桥兵变,携带红夷等炮投奔后金,天聪八年定名为“乌真超哈”(重军),以红夷炮为主力,因为避讳“夷”字改名“红衣炮”,来源除归附者携带、战场缴获外,也有自行仿制的,至崇德四年(1639年)已有60门之多。明清对峙后期清军屡屡轻易攻破明朝坚城,多依赖红衣炮的威力。

红夷/红衣炮是重型加农炮,身管长度约为口径的24-30倍,明代引进的重约500-1000斤,清代因冶金工艺较差,为防炸裂加厚身管,红衣炮重达1500-5000斤,据说还有8000斤和10000斤的,这种清代红衣炮用铜或铁铸造,前膛装填,使用实心铁弹,装药自二斤六两至七斤八两,弹丸重5-15斤,主要用于城市攻防、尤其是用于攻城。红衣炮有照门(瞄准装置),用三轮木床(炮车)。

红夷炮在明代就因为过于笨重,出入阵地不便,因此采取减轻重量、减少装药、改用四轮炮车等方法以便携带,称“神威飞电大将军”;清代红衣炮比明代的更笨重,康熙征三藩和噶尔丹时感到非常不便,就让外国人南怀仁、白晋等设法改进,制造了一些便于野战携带的轻便红衣类火炮。不过总的来说红衣炮属于重型火炮。

下面有人答题时说红衣炮“来自葡萄牙”,是错的:葡萄牙在明代称为“佛郎机国”,葡萄牙人传入中国的火炮叫“佛郎机”,是一种后膛装填、一门母炮配多门子炮的轻型火炮,主要发射霰弹,和红衣炮属于截然不同的类型

6

红衣大炮在明清以来成为中国主要火器,可见其威力自然是很不错的。但是刨根问底,红衣大炮属于舶来品,那这个舶来品究竟是个什么玩意。

实际上红衣大炮属于欧洲12磅(一说18磅)加农炮,属于中型火炮,不过同同时期欧洲24磅、32磅、甚至48磅的加农炮相比,这玩意并不属于太出彩的火器。而且,欧洲武装商船也大量装备这种加农炮,比如说亚娘鞋之战最小的400吨级武装商船就装背了十余门12磅炮,不过话说回来,400吨商船对明朝来说已经算大船了。

其实很有意思的是,明朝曾经积极仿制过红衣大炮,同时红衣大炮在清朝的火炮部队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因为冶炼技术不过关质量并不高,甚至孙元化、徐光启都吐槽自造的炮不如原装货。而且明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都是加厚了炮管而且给炮管套了很多道箍。

通过明清对红衣大炮的推崇与仿制,至少我们可以理解,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不是没有道理的。

7

红衣大炮又称“红夷炮”,是明代后期从荷兰购入中国的一种大型前装火炮。后来明朝政府加以仿制称之为红夷大炮,后来明被清所推翻。

清廷忌讳“夷”字,因为女真人也被叫做满夷吗所以改称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是前膛滑膛炮,发射时需要从炮口装填火药,并要用木棍压实,然后再把炮弹放入膛内,点燃引信。炮弹在膛内的高压下射出炮口,攻击敌人。炮弹一般为三种,分别为实心弹(实心铁球或者是一个石头蛋子),开花弹(能炸的那种),榴霰弹(飞远炸的那种),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冷门的炮弹,比如说两个实心蛋用铁链连起来,和直接一群废品塞进去打出去的霰弹

虽然存在射速慢、精准差、炮体笨重等缺陷,但是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比如在炮身的两侧铸有炮耳,方便调节射角,再配合火药用量也可以调节射程。

当然了,红衣大炮也是那种很古老的装备,他依旧是失蜡法。

铸造的也就是用蜡先做成模型,用石灰把这个腊一层层的涂好,用铁汁浇灌,把蜡融化,然后流出来的被留在那个里头的也就是他们是做出来的炮了。

总觉得要是商周时期造的话要比清朝造出来的,要好看的多,也实用的多了,商周时期真的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时代。而那个时代的火炮么备受赞誉的还是青铜炮。拿破仑亲情推荐的那种。商周的青铜器多精美啊,多华丽,想想云纹铜禁,想想四羊方尊。

而且在清朝的时候,西方已经开始采用了钻镗技术,同时他们装备后膛炮。一个很悲伤的故事,明朝末年已经装备了子母炮,也就是说母炮后面有一个凹槽是可以安装子炮,子炮的是装填好炮弹与火药的,虽然受于密封问题,导致漏气问题严重,实战性能不是很强,但也是最非常先进,已经拥有了模块化炮弹的思路。但是满清又把这种东西彻底毁了。哎满清误我中华300年。

8

你好,谢谢邀请。所谓红衣大炮就是十六世纪明朝从荷兰人手里搞到的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铸铁大炮。这种大炮因为是荷兰人的,而荷兰人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红夷,所以这种炮又被称为“红夷炮”。红夷炮在抵御后金的入侵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被后金所得,为忌讳夷字,就改称为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在之后的三百年里,被清朝统治者冷落,再无发展,让这种在明末所向披靡的火炮成了老古董。射程和装填当时都还保持着十六世纪的十里和前装方式,这种前装滑膛炮跟十九世纪中叶英法舰队的螺旋线膛炮在射程和准确度差了不止一代。

就是这个十六世纪的攻坚利器,到了十九世纪还被清政府当成宝贝一样放在各个炮台上,用来守护海防。结果可想而知,射程不如英军舰队手里的线膛炮,只能被人打,而打不到别人,威力也远远不如别人的大炮。就这样,沿海的海防形同虚设,被英国人毫不费力就攻克了。

可以说,是红衣大炮成就了满清,也是红衣大炮坑了满清。一个不知进取的游牧民族就算是学会了中原礼仪和文字,但思维方式永远停留在骑射的年代。禁止发展火器,把十六世纪的远远落后别人几个世纪的火炮当成神物,用连五十斤的弓都拉不开的骑兵当成世界第一神兵,这样的没有上进心的满清被虐的很惨也怪不得别人。

说白了,红衣大炮并不厉害,只是被满清神话了三百年,直到现在我们还有人在吹嘘红衣大炮的如何牛逼,中毒太深了。

9

红衣大炮一开始并不叫作这个名字,而是红夷大炮。明朝的时候,荷兰军舰骚扰福建沿海,不知道厉害的明朝水师,使用之前引进的佛郎机火器与荷兰人作战,然而射程根本够不着人家。荷兰军舰使用了这种火炮,“第见清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明朝舰船被一炮击中。那种威力是明朝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全军恐怖。


因为,荷兰人高鼻梁、红头发,明朝人称他们红毛番,此炮也就被称为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的原理

红夷大炮是采用铸造方式的前装弹滑膛炮,炮管前细后粗,炮身有几道防炸裂的加强筋;炮底是封闭的半圆球形,末端还有一个小圆球;炮身后上部,留有火门,用来点燃烘药(发射药),将炮弹发射出去;中间还有炮耳,可以改变角度,来调整射界。

发射的时候,要先从炮口倒进去黑火药,再用棍子捣结实;然后装填进去炮弹,在火门处倒点黑火药,用火绳引燃后,完成发射。


从红夷大炮到红衣大炮,清朝靠大威力武器打下江山

不过,明朝不是完全闭关锁国的,还是讲究拿来主义的,佛郎机火器就是从西方引进的。这次看到,这种大炮的射程和威力,就在后面与荷兰人互市的时候,引进一些并加紧仿造。虽然仿品达不到原装货那么好,不过也大大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天启年间,关外后金虎视眈眈,明朝为充实军力,就又买了30门红夷大炮,其中11门就调拨到了宁远。

天启六年(1926年),努尔哈赤率13万铁骑攻打宁远,而守城的袁崇焕明军不足两万人。袁崇焕加固城墙,坚壁清野,砸巨石、泼滚油,拼死固守。努尔哈赤军队拥有战车、盾牌、弓箭,并利用云梯攻城。激战的时候,袁崇焕动用了红夷大炮。霎时间,声如雷鸣,烟尘四起,后金人被炸的人仰马翻,肢残身碎。心理受到严重震撼的后金兵,再也无法开展进攻,只得撤退。

原本意得志满的努尔哈赤,受到严重挫败,精神打击很大,当年秋天就毒痈发背而死去。去世前,他还嘱咐自己的儿子皇太极一定要搞到这种战略武器。第二年,皇太极又率部攻打宁远,又被红夷大炮轰的七荤八素。

自此,皇太极决心弄到这种火炮。后来,后金缴获的这种炮,无奈冶金技术不行,只好不断的提升炼铁水平,终于在1931年仿制成功,还在上面镌刻文字“天佑助威大将军”。由于清朝忌讳夷字,加上对该炮实在是太喜爱,上面还挂上红绸子,所以干脆叫红衣大炮。


吃过大亏的清军,不仅要造红衣大炮,还要一定比明朝的多,实力很快超过明朝。在制造的过程中,清军还引进了葡萄牙人培训的工匠和炮手。

1931年秋,清军使用红衣大炮打下了大凌河城。1941年,明清两军在松锦展开决战。大批红衣大炮围住松山城,昼夜不停的轰击,洪承畴固守不住被俘虏。随后,清军又靠大炮解决了塔山、杏山。此次大决战,即将拉开了清军入关的序幕,后来的明朝再也坚挺不住。


结语

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红衣大炮确实是很落后的武器,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但是在那个时代红衣大炮的威力,的确为清朝取得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并且在后续清朝的政权巩固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明朝倒是积极的学习了西方技术,只是数量远远不够,而且又在后期的官员的“天朝面子”争论下搁置了引进计划;新生的清朝后来居上,保持了满满的学习活力,才得了天下。只是,清朝天下已定后,清廷的不肖子孙们,自以为天下王道乐土,居然玩起了闭关锁国,不屑于西方的“奇技淫巧”,彻底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后期悔悟过来也已经积重难返,导致丧权辱国。

10

黑不溜秋的大铁桶子,系上一条红绸子,就可以称谓“穿上红衣了”,这个铁桶子大炮,自然就叫“红衣大炮”了,当时被称为“威武大将军”,威力在当时可想而知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