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的精神打击很大。他受打击的原因不在于自己在赤壁的损失,而是他认为:自己老了

公元207 年,曹操彻底平定河北四州。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属于年过半百,不知道还能活多久的年纪。第二年曹操率军回邺城,说出自己有攻打荆州的想法。谋士贾诩说,我们刚刚平定河北,应该休养生息,打荆州一事可以缓图。但是曹操认为,自己年纪已经不算小了,且自己刚平定河北,军队士气正旺,应当一鼓作气南下,没必要休息几年再战。

从曹操当时的决定可以看出,当时的曹操对统一天下的信心非常足,决心也非常强,可谓是干劲十足。



当年七月,曹操南下荆州。在曹操还没有到荆州之前,刘表一命呜呼,其子刘琮在一群荆州士族的威胁下,主动投降了曹操。当时驻守樊城的刘备并不知道刘琮以降,等事后知道消息时,为时已晚。于是刘备逃跑不及时,差点被曹操围歼。

从七月南下到九月围歼刘备,曹操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拿下了荆州七郡。他当时对统一天下的决心,可谓是更上一层楼,坚定的不能再坚定了。

然而,失败随之而来。当年十月,周瑜领三万东吴水军与刘备会合,曹刘孙三家在赤壁展开大战。这一场大战下来,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几乎被团灭,之前取得的所有成就,差一点就要功亏一篑,重蹈袁绍的覆辙。

赤壁大败后,曹操赶紧回到北方,因为他怕自己的大败传回北方,会引起众多不服他的势力造反。

等到第二年(公元 209年),曹操稳定了北方后,他再想南下荆州,已经不可能了。

当时的形势是,周瑜攻占南郡,刘备乘机取了荆南四郡,很多刘表的旧部投奔刘备,他和孙权在荆州的根基已稳。两人的兵马加起来有十几万人,且二人结成联盟,关系牢不可破。此时,再想去打荆州,既无天时也无人和,不可能再轻易翦除了

既然荆州不能打,曹操也就只能把精力放在其它方面了,比如说:

自己和汉献帝的关系到底要怎么处理?

自己的家业是留给子孙还是还给汉室?

自己到底是做周公?还是做周文王呢?

如果江山留给子孙的话,要留给谁呢?

身边猛将谋士,他们一个个态度如何,他们到底是支持汉室,还是支持自己?

以上提到的所有问题,当时曹操心里都没有答案。但他已经五十五岁了,在东汉那个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的年代里,他的年纪已经算是高寿了。他不能再犹豫了,要尽快作出决定。

统一天下固然重要,但在此时,统一天下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到了公元 211年,曹操想通了。他决定还是代汉自立,毕竟归政于汉室,他们曹氏一族都会完蛋。但是代汉自立,他需要积累足够的威望才行。否则别人都不承认,他也不可能代汉自立。

因此曹操决定打一场大战,通过开疆扩土来提高自己的威望。那么,打谁呢?

当时独立的军阀还有六个:东吴孙权、荆州刘备、益州刘璋、汉中张鲁、交州士燮、辽东公孙恭

首先孙权和刘备肯定是不行的,毕竟这两人结盟了,打起来特别费劲;益州刘璋和交州士夑打不了,因为被刘备和孙权挡住了;辽东的公孙恭倒是可以打,但是辽东太远,打公孙恭的风险很大。这样一来,也就只剩汉中张鲁了。

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曹操发出要讨伐张鲁的消息后,关中的马超、韩遂认为曹操灭张鲁是假,假途灭虢乘机消灭自己才是曹操的真实目的。于是西凉和关中十几路军阀汇集关中,拥兵十几万力抗曹操西进。

西凉军的这个动作,出乎曹操意料之外。他原本没有打这场硬仗的心理准备,毕竟西凉军是臣服于朝廷的,一直都很配合。但是这次西凉军突然造反,威逼长安,箭已在弦上了,他不得不发。

为了击破西凉军对自己的威胁,曹操决定自己亲征,一战解决西北问题。这一战,是曹操自赤壁大败之后,主动发起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曹操取胜,他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于是,曹操在西北布置重兵,将都督大权交由夏侯渊。而他自己则回邺城耀武扬威。

回到邺城后,曹操正式开始了代汉自立的第一步:建安十七年(212 年),曹操取得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的待遇。这一年曹操五十八岁。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以荀彧为代表的汉臣派与他闹掰。为了代汉自立,曹操非常不要脸的逼死了荀彧。

公元 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正式建立了魏国。在汉朝四百年的历史中,上一个被封为公爵的人,他的名字叫王莽。

公元 214年三月,曹操六十岁。汉献帝赐予了曹操“位在诸侯王上”的待遇。

这个时候的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已经实际上相当于皇帝了。



公元 215年,四年前征西凉军的威望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再加之马超基本被夏侯渊打垮,威胁不复存在。

于是曹操决定再进汉中。这一次他要拿张鲁给自己树立威望!征讨张鲁的结果自然是以曹操大胜告终。但是在征讨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非常有代表意义的小插曲:汉中到手以后,司马懿曾经劝曹操乘机进击蜀中。但是曹操竟然给否决了。而他的理由非常的耐人寻味

他对司马懿说:人心若不知足啊,怎么可以得陇望蜀呢?!

言外之意,我打张鲁就是意思意思,我已经不想统一天下了。现在孤王打完张鲁,马上要回邺城树立威望,加官进爵。

于是在公元216 年,汉献帝以曹操收复汉中为赏赐理由,封他为魏王。这一年,曹操六十二岁。

说到这里,可以想见。如果一切正常,曹操在有生之年,完成代汉自立这件事,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只不过,刘备关键时刻给了曹操一击重锤,打乱了曹操称帝的计划

公元 217年,刘备攻汉中。这一次战役曹操原本没放在心上。他觉得刘备不算什么,夏侯渊就可以应付,他自己没去。然而转折出现在了公元 219年初,夏侯渊意外被刘备斩杀了。曹操眼见汉中有失,才慌忙调集大军救汉中。结果出兵救援无果,最终只得仓皇撤退,威望大跌。

随后,刘备再遣刘封、孟达攻上庸。关羽也心领神会的出兵攻襄阳,逼得曹操一度有迁都的打算。

尽管,关羽最后因为孙权反水而兵败,曹操保住了襄阳。但是关羽死后仅一个月,曹操也病死了。

汉中之战,是曹操一生当中亲自指挥的最后一场败仗,也是他一生当中的最后一战。

翻过年头,曹丕代汉自立,延续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灭亡。

当我们顺着时间线,回顾完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十二年履历可以发现。赤壁之后,相较于赤壁之前,曹操简直变了一个人!他完全丧失了统一天下的进取心。在他的身上,我们只能看到他篡汉之心,以及他为了篡汉打的三场立威战争。



初平元年(公元 190年)时,意气风发的曹操参与关东联军,一起讨伐国贼董卓。多年之后他为自己当年的豪情壮志的写出了: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初平二年(公元 191年)时,当曹操看到关东联军腐朽堕落,大汉王朝已危如累卵,他痛心疾首的写出了: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时,当曹操在河北翦除袁氏一族,一统河北,他豪情万丈的写出了著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然而在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之后,曹操变了:之前的他,以削平军阀为己任,连年征伐不休,衣不卸甲;赤壁之后的他,统一之梦已遥遥无期,而且自己年岁已高,只能将精力更多的花在权力的归属问题上,再也无力像年轻时一样,专事征伐

是的,不是曹操不愿意统一天下,也不是他没有统一天下的梦想。而是他的年纪已经无法不再经受得住岁月的磋磨了。如果他能年轻个十来岁,他当然还有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但现实是,赤壁之后的曹操已经五十五岁了,他没有那个多余精力了。他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内政上,因为他不想给下一辈人留下一个烂摊子。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208年7月,(建安十三年),曹操携百万之众准备在赤壁与孙刘联军展开决战。当时的曹操意气奋发,一统天下之雄心已是人皆尽知。然而,世事难料,由于孙刘两家齐心协力,想尽办法使用苦肉计火攻等计策使得曹军大败而归。这场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从此被载入史册,也直接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天下格局。

实际上,从当时的实力对比来看,曹操麾下精兵猛将,智囊军师不计其数。除了善于野外作战的铁骑之外,曹操还收编了强大的荆州水师,可以说,凭借强悍的水陆军队,曹操吞并长江以南地区完全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上天和曹操开了一个巨大玩笑,这位集军事、文化、政治才能于一身的枭雄最终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按理说,曹魏集团具备在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实力要碾压孙刘集团,为什么在关键时刻却抛锚了?首先,曹操在赤壁之战时过于自负,疑神疑鬼的毛病展现无疑,赤壁之战失败的主要责任要归咎于曹操的刚愎自用。其二,赤壁之战以后,曹魏集团受到重创,内部权力斗争变得日益激烈,这让曹操无法再次聚集力量发动统一战争。其三,孙刘两家实力处于上升阶段,尤其是刘备集团的迅速壮大,打破了原有的势均力敌。

最重要的是,在经济上,曹魏集团所控制的广大北方并不太平,老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对曹操来说,恢复北方生产力与民休养才是当务之急。后来,曹氏几代皇帝兴修水利,采取了许多利民政策,终于重新集聚了统一实力。但这个任务却不是由曹魏集团完成的,而是由司马氏集团来完成。(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3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败,没有之一。从曹操刚刚起兵的公元189年算起,一直到赤壁之战前,曹操经历的失败虽有不少,但从未像赤壁之战这样对曹操的打击最大。

曹操从兖州东郡开始,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先是占据兖州,后来熬死了陶谦,击杀了吕布,消灭了袁术,收降了张绣,赶走了刘备,又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到公元208年年初,曹操占据了整个北方八州,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天下最大的势力。



曹操最早的理想的是做大汉的征西将军,可是随着他的势力一步步扩大,他的野心随之而加大,在击败袁绍后,曹操想着可不止是北方了,而是整个天下,在官渡之战后,曹操用了七年扫平了北方四州,接下来的计划,就是针对南方的荆州、扬州和益州了。

在征服北方的最后一战结束后,53岁的曹操班师回邺,在路上他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暗示自已雄心不减当年,这个时候的曹操虽然已经53岁了,在古代可是一只脚已经踏进棺材的年龄,但曹操仍然对外表达自已的雄心壮志。



208年六月,曹操在经过短暂休养和开避玄武湖练习水军之后,针对南方的局势,选择了南下征荆州,曹操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征荆州,有两个原因:

1、荆州刘表病重,这是个好机会。

2、孙权也想打荆州的主意,在此之前孙权已经三次攻打荆州最东边的江夏太守黄祖,曹操必须抢在孙权前面拿下荆州。



所以曹操只在邺城待了5个月就开始南下荆州,曹操大军刚到宛城,刘表病逝,刘琮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下举报城投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占领荆州,接着曹操来了个千里追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备,俘虏了随刘备一起南下的十万百姓和刘备的两个女儿,然后继续南下占据荆州重镇江陵城。

胜利来得如此容易,让曹操不禁头脑发热,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曹操也是人,在荆州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曹操的头脑后,接下来在2个月后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于赤壁北岸的乌林,荆州水军全军覆没,曹操狼狈逃到江陵城,然后为了后方的稳定,接着就回到了邺城。



经赤壁一败后,曹操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的敢打敢冲就得做事谨小微慎,胆子就小了,再也不敢像之前那样采用如千里奔袭击乌桓这样冒险的战术,曹操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上,加紧在政治上的布局,以便为将来作准备

事实上,赤壁之战后,曹操基本上就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而且仅有一次最好机会也被曹操浪费了,这就是发生公元215年,曹操收降张鲁后,没有乘胜南下攻打益州,反而说出了:”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曹操的意思就是人生要知足,不能既想着得到陇地,又想着收取蜀地,那样太贪心了。曹操这么说,还是我们熟悉的曹操吗?之前的英雄气慨到哪里去了?为何会浪费一个如此之好的机会?为何如此谨小微慎?

其实这么多问题都是一个答案,答案就是:曹操的战略改变了,不再以统一天下为最优先的事项,而是以稳定内部,逐渐夺取最高权力为目的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比如征关中,打击马超、韩遂部,用了三四年才彻底平定关中,比如征汉中张鲁,差一点连张鲁都打不下来,还是误打误撞拿下了汉中,却没有乘胜南下夺取益州,丧失夺取益州的唯一机会,再比如曹操征孙权,但都是无功而返,还落下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夸奖起敌人来了。

曹操的这些军事行动都是为政治手段做铺垫的,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为政治服务的,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自任丞相,征关中之后,曹操开始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政治特权,征孙权后,曹操开始自封为”魏国“,称公建立公国,迈出了纂位的最重要一步,而在这之前,曹操还不惜逼了二十多年的谋士兼亲密战友荀彧。



再之后,曹操就称”魏王“了,达到除皇帝之外的所有权力和地位,只差一张皇帝的名号了,尽管曹操还曾向天下人表明,自已并不想纂位,但是曹操之心,路人皆知,尽管没有捅破那张窗户纸,但是曹操已经迈出实质性的动作。

曹操已经不把用军事手段统一天下作为自已的追求,而是用政治手段谋取最高权力作为自已在赤壁之战后的最高战略目标,曹操已经老了,不想再冒险,或者他只是累了,想把统一天下的大业交给他的后代去处理,总之,曹操变了,变得小心谨慎、疑神疑鬼。



从此,天下三分。

4

有人说是孙刘联盟,其实根本不对。早在赤壁之战阶段,曹操之所以失败,不是所谓的孙刘联盟 而且在曹操自身疏忽大意,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否则,仅频东吴孙权手中所掌握的3万军队和刘备带领的一万左右的部队,能和曹操南下的20万军队相比吗?

而在曹操败北以后,就一直没有缓过劲来。一方面,如果再一次发动南征,则需要调动北方全部的军事力量和巨大的后勤保障(粮草,器戒)。这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需要做长期准备,当然,这还不是主要原因。

曹操,之所以没有敢轻易再次南侵,主要是顾虑自己的敌对势力。虽然董承,吉平等反叛势力已经铲除,可在玉带召上的西凉太守马腾还在,并且统领重兵在西凉虎视眈眈,并且数次扬言要进京勤王,铲除曹操。早在曹操南征荆州时期,就有传言说马腾想要袭击许都。这不能不引起曹操的高度警惕,所以,在解决西凉马家军问题之前,曹操是不可能放心地再次南征。

后来,由于刘备进击西川成功,又侵占汉中。对曹操形成了孙,刘两路的切实威胁。三国时期正式形成,这时曹操已经失去了统一华夏的机会。

而唯一出现的最后一次,征服孙权的机会就出现在,曹操征服了汉中的张鲁之后,就面临着是继续南下进攻刘备,还是提兵回击孙权。后来出现了东吴主动进攻曹操的须禹,所以,曹操就留夏侯渊守汉中,张郃守峪口。自己则通兵回击东吴,但是 这一次曹操再也没有当年统帅83万大军南下的气势,在和东吴较量的过程当中,没有沾到一丝便宜。只是斩杀了东吴大将陈武而已。形成了两军对轼的局面,这对曹操是最为不利的,因为,他是远道而来,人吃马喂消耗巨大。最后,只能班师回朝。而这应该是曹操最后一次征服南方的机会;

只要是到了真正三国势力形成的时期,仅频曹魏一家力量,是不可能对孙刘产生威胁的。况且孙刘联盟在表面上还没有彻底分裂,所以,只能在其中一方处于绝对劣势的局面下,曹魏才有机会,就是后来,司马昭委派钟会 ,邓艾分击西蜀的事件。

5

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就已经完全意识到——统一中国的梦想,在自己这一生中,已经不太可能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人生轨迹的转折点,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灭袁术、破袁绍、杀吕布、逐刘备,几乎人不卸甲马不离鞍,每天都在战争中度过。而赤壁之战之后,曹操虽然也还打了几仗,但是对于内政的兴趣远远大于了对战争的兴趣,他在东汉政权内部进行改造,让自己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至于几次小规模的战争,都是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稳定而已。

能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之所以变的这么“消沉”,是因为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曹操统一天下有多难,大家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得看看南宋的地图:

南宋,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软弱的封建王朝(没有之一),它却创造了一个奇迹——顶住金国一百年,顶住蒙古五十年。尤其是蒙古,在十三世纪蒙古横扫世界的过程中,南宋是坚持时间最久的。

之所以南宋能够坚持抗战这么多年,主要依赖地形。

南宋将整个南部中国分为几个大区——淮河防御区,襄阳防御区,四川防御区。

东线的淮河,中线的襄阳,西线的四川,只要北方政权突破任何一条线,江南政权必亡无疑。

听起来是不是很危险?

完全不是。因为中国的地形对于南方政权来说简直是上天的眷顾,非常靠谱。

一个长江,横亘在了南北中国之间。历史证明,中原王朝几乎没有善于水战的,而南方政权多善于水战。北方侵略的军队想要突破长江天堑,难于登天。历史上除了我军的渡江战役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例子是北方政权突破了长江防线攻克南京消灭南方政权的。

东线不行,中线也可以。如果能够攻下襄阳的话,在襄阳造大船,顺流而下攻灭江南也不是没有可能。历史上南宋就是这么被灭掉的。但襄阳地形易守难攻,蒙古围攻襄阳围了好几年,最后守将投降才攻克下来。

至于西线的四川,则更是难以攻克。因为八百里秦岭隔绝了四川与陕西,对于北方政权来说,在南方有妥善防御的情况下,攻克四川极其困难。所以蒙古灭四川宁愿从西边迂回到大理,也不愿意直接跟宋朝打山地战。而如果四川攻克,消灭江南政权简直唾手可得。所谓“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看懂了这个防御体系,你就明白曹操的困境了。

赤壁之战之后,曹魏政权作为一个实力远强于吴蜀联盟的政权,居然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东吴政权的特点,就是陆战辣鸡,水战牛逼。具体点说,我们都知道合肥和南京是一步之遥,可三国时期,合肥掌握在曹魏手中。

孙权也曾经数次攻打合肥,最多的一次出动了足足十万大军,可是每次都被张辽打回来,有一次还差点把孙权本人搭进去。

可是即使这样,曹魏也是完全不能突破长江。夷陵之战之后,曹丕曾经亲自率几十万大军攻打东吴,走的就是合肥方向,结果被东吴打的大败亏输,曹丕本人也差点搭进去。

东线不行,中线呢?

在曹操时代,他所希望的不是能够突破襄阳方向,而是能够守住。

关羽在荆州北伐,打的襄阳的曹仁连连告急,曹操派于禁去援救,结果全军覆没。吓得曹操认定许昌待不了了(离襄阳太近),准备迁都。

当然我们后来知道关羽被偷袭,被东吴杀掉了。可是这件事发生之后的一个月,曹操就死了。

所以,中线对于曹操来说,也是不可能突然的。

西线呢?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唯一用兵的方向就是西线。

曹操镇压了反叛的西凉军,消灭了张鲁,占领了汉中。


可是两次行动之后,曹操都没有再进一步,而是回到了洛阳,让汉献帝给自己加官进爵。消灭马超之后晋爵为魏公,灭张鲁之后称魏王。

其实曹操赤壁之战后唯一的一个窗口期,就是在占领汉中之后继续南下。可惜曹操没有,因为他当时已经六十岁,他的体力和精力已经不允许他这么做了。

六十岁对于现代人而言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古人而言,五十岁就是绝对的老人了,六十岁已经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了。

不过,事实上曹操后来还是回到了汉中,指挥了汉中之战。这也是曹操一生中最后一场战争——也是他最后一场败仗,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这辈子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单独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了曹操,夺取了汉中。

在赤壁之战后,秦岭一线有蜀汉政权把守,蜀汉处于攻势。襄阳一线有关羽负责进攻,曹仁艰难防御。合肥方向孙权亲自负责进攻,也是艰难防御。看起来好像有三处突破口,实际上对于曹操来说,每一处都是自己的隐患,不仅不能进攻别人,还要防着别人来打自己。

三国鼎立的局面之所以维持了半个多世纪,跟这种稳固的防御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后来邓艾、钟会灭蜀的时候,曹魏政权都已经名存实亡了,此时已经是曹操去世四十多年之后了,又怎么能指望曹操统一天下呢?

6

赤壁之战后,曹魏败北而归,败因不仅是表现在天时地利等自然因素方面,还有战略战术上的不足,更让曹操也意识到了一统天下必有强悍的水师不可。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以往都是在黄河流域的战事,在长江沿线作战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曹军也对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甚了解,更低估了东吴水师的战斗力。



曹魏水师羸弱,我认为这点这是赤壁之战的主要败因所在,也是曹操大败后没有南下的重要原因。曹魏北军的步兵和骑兵可以说在三国中一枝独秀,独独不善水战,不仅是因为北人不善水,而是连懂水战的将军都寥寥无几,更采用铁索连环的错误计策,把千百艘战船绑在一起,更是给孙刘联军火攻创造了条件。



除此之外,北军远涉江湖、水土不服也是阻碍曹军南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医疗卫生条件简陋,几十万北军又深入潮湿多雨的长江流域,疫情突发又复杂,死于疾患者甚繁,军心动摇兵无斗志,真可谓是天赠东吴的一道天然“天堑”。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恨又无奈,只能大力发展民生富国强兵,和整顿三军训练水师,但这不是件短期速成的任务。

7

曹操一直在蓄积实力,只不过中间遇见的事情比较多,最后曹操一生全都是在那儿把这些事情给平定下去,最后没有时间去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任。

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南郡的事情,这个时候曹操经历过赤壁大败,整个军队需要休整,北方也需要消化相应的一些东西,因此南郡这一战可以说是曹仁在这地方驻守的地方军单方面的,跟东吴方面单干,最后的结果就是周瑜率领东吴军队全取了南郡,此时,曹操只能够加强襄阳,南荆州的防务问题。

接着,东吴方面,孙权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合肥此时此刻,曹操得针对合肥防御薄弱这一个问题作出相应的改变。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可以说差一点点就拿下了合肥,当时的合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南郡的战斗还没有结束,此时是合肥城内的一个人急中生智,让自己的信使率领着信,偷偷摸摸出城,然后大摇大摆的走进合肥,中途被孙权截获,谎报说援军快要到了,因此孙权才把军队撤了下去。

针对这个情况,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至黄淮一带,在此处进行屯田,这中间军事和基础设施建设,又得花去几年的时光。

在此以后,西凉的马超又反叛了,西凉一站,虽然曹操方面是赢得了胜利,但是可以说,军队得到大幅度的消耗,当时刘璋派遣使者张松去曹操的都城进行访问的时候,曹操想把军队大规模集结起来,结果还得从其他地方调集军队,进了许昌才凑够的数目,但是西凉马超的评定,使得曹操基本稳定了北方大局,除了在辽东的公孙家族以外,北方,全部归在曹操的名下,就连鲜卑方面都派出使者向曹操称臣。

可以看到,自曹操稳定了合肥方向,荆州方向,这两个主要问题以后,曹操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北方的治理问题上,就是扫除北方的不稳定因素,为她进一步夺取天下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在此之后,曹操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南方,曹操不满孙权一直进犯合肥这个情况,再加上屯田已见成效,此时率领的号称是40万大军进攻东吴,却被阻挡在长江以北,达一个月之久,最后只能两边握手言和,这次进攻,可以说是不期而终。

之后,曹操又进军汉中,并且迫使张鲁投降,汉中也全归了曹操之手,由于战略上的失误,曹操选择率军撤出汉中留下夏侯渊,张郃。

接着刘备进军汉中,双方在汉中展开决战,刘备凭借着蜀地的支援,以及人才上的巅峰配置跟曹操打了个五五开,由于后面漫长的粮草补给线,再加上战略上的被动性,曹操选择主动撤出汉中。

接着关羽进攻襄阳,曹操派出于禁率领大军前去增援,结果却被关羽一把大水淹了的干净,不仅副将被杀,主帅被俘,而且还丧失了大量的优秀的军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刘备跟孙权在荆州干的个你死我活的时候,曹丕会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其实对于曹操而言,只要能够坐拥北方那么人口与土地上的优势,会在接下来的战争之中,为他赢得更多的胜利的砝码,因此,对于曹操而言,他并不急着一统天下,他更加担心的是自己后方的安定与安稳,对于处在上升期的刘备,还有孙权他是处于一种防守的态势,知道你现在骨头硬,知道你现在手里将领多,我不跟你死刚,我等一会儿,我等你的人才死的差不多了,等你接手的下一代骨头变软的时候,我再一举击杀你。

而且此时此刻曹操是北方最高权力着,而此时在北方还有一个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者,那就是汉献帝,这位仁兄在曹操的都城里面可是没少折腾,不仅策反了大量的朝城,就连曹操手底下的士兵也跟随着他死了不少,最后,就连曹操的女儿也逼得跟自己的弟弟反目成仇,可见这位汉献帝的心理学造诣之深。

总之,最终的结果是曹操代表的北方集团。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天下大势,终究不可抵挡历史的洪流。

8

先问一个问题,三国中有哪个霸主级人物不想一统天下吗?恐怕没有吧!

曹操在赤壁一战败北后,暂时失去了这个力量,这就是他没有重新南下的原因。

古人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习惯。这是无数将领疆场血战总结出来的经验,攻击敌人的粮道也是古人常用的战法。曹操在赤壁一战,失去的远远不只是随他出征的二十万大军,他失去的是侵吞天下的“势”。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已经是无可争议的北方霸主,他手中掌控当时天下最强盛力量。

直观来看,曹操输了赤壁之战后,孙、刘坐拥胜果,刘备集团做大,此时天下三分,诸葛亮隆中对的鼎立之局正式形成。

但孙刘两家仍结盟小心翼翼地应对曹操,由此可见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前势力之盛。

可惜天下归属,并不是简单的势力对比,赤壁一战,曹操被拖入泥潭后,天下又经过了数十年才归于统一。


建安二十年(公元208年),曹操回到邺城,着手准备,欲行一役之功定鼎天下,在军事、政治上大刀阔斧地展现出他的雄心:首先控制了马腾一家,防止他再生乱事,其次免去三公、自任丞相,在政治上占据绝对有利的地位,再次就是杀了孔融。


杀孔融一事,看起来不过是对一人的行为。其实不然,孔融作为汉臣靠前的几位,没少给曹操上眼药——挟天子以令诸侯,看起来简单,听起来也很美,其实也不是一件便宜事,汉臣三天一小闹五天一大闹,这于曹操而言,那是深恶痛绝,宰了为首的,也算是个震慑。

曹操暂时搞定了内部问题,便率军南下,此时适逢荆州牧刘表病死,刘琮继位,他的投降更壮了曹操声势,《资治通鉴》载,“章陵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降操,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以新造之楚而御中国,必危也;以刘备而敌曹公,不当也。三者皆短,将何以待敌?且将军自料何如刘备?若备不足御曹公,则虽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若足御曹公,则备不为将军下也。’琮从之。九月,操至新野,琮遂举州降,以节迎操。”


蒯越、傅巽等人的话,可见其时曹操威势,更兼“八十万大军”,声势夺人。虽说曹操兵力多少,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公认的,那就是曹军之于孙、刘联军,几如泰山压顶,火烧赤壁一事后,对曹操最直观的,便是在赤壁损失的兵力,《资治通鉴》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模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斯时韩遂、马超尚在北边,曹操新逢大败,暂时失去了南下之力。刘备之后若能与孙权一直“盟”下去对抗曹操,那再次南下恐怕是免不了的,关羽发动的樊城之战虽然打得曹操有点痛,却阴差阳错破了孙刘联盟,于曹操可说是祸兮福兮了。

9

公元211年,曹操治军关中,现在的陕西地区,马超同韩遂抵抗不敌,先投张鲁,再投刘备。赤壁之战发生在此之前208年。之所以提到马超是因为他一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搅扰后方。

(曹操剧照,来自网络,仅为描述和分析)

除了马超的原因还有以下三点:

一、连年的征战再加上大战的失败让北方的百姓疲惫不堪,再盲目的打下去不是长久之计,曹操在这一阶段休养生息,对北方的农业有了很大的恢复。

二、穷兵黩武,一味向前容易给曹操内部的人反的机会,当时向汉者大有人在,不及时的整顿和稳固内政是不明智的。

(刘备剧照,来自网络,仅为描述和分析)

三、孙刘联军逼太紧就会抱作一团,反之就可能自相残杀。孙权打不过张辽,就让吕蒙打荆州的主意,也是关二爷给机会,也不知道他是太相信自己的盟友还是看不上东吴,愤然出击,最后被两路夹击,大败而死。

(司马懿剧照,来自网络,仅为描述和评论)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虽未动骨但也是元气大伤。曹操本来的想法是先下荆州再夺东吴,之后灭刘璋和西凉军。赤壁的失败只能改变策略。先休养生息,再图马超和张鲁。

欢迎关注头条号:大眼大世界,讲历史,镜当今,品实事,明道理。

10

曹操一直在努力一统天下,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赤壁之战打破了曹操一统天下的美梦,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在此之前,曹操横行北方,摧强折锐,所向无敌。他挟中原雄兵猛将、驱荆州降兵,以雷霆霹雳之势,直取江夏、进窥东吴,但却遭当头一棒,扩张也嘎然而止步。在赤壁一役中,曹操大约损失了12-15万人(可参看我前几天的回答),实力遭重创。战后,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留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镇守襄阳。

东吴挟胜利之余威,展开反攻。孙权攻合肥,周瑜攻江陵。经过一年多的争夺,周瑜攻克江陵,这也是曹操继赤壁之战后的又一次大失利。

连遭败绩后,曹操在朝廷中的威信降到最低点。孙权与刘备开始展开政治攻势,把曹操骂为国贼,企图篡位夺权的乱臣贼子。为此,曹操还写了一篇文章,后来被称为“让县自明本志令”,为自己辩解。

由于孙权与刘备联手,曹操尚没有力量征服,他把目光对准了关西与汉中。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关中之战打响。曹操在潼关之战中大破关中联军,占领长安城。在曹军的穷追猛打之下,关西两大军阀马超与韩遂先后落败。马超前往投奔汉中的张鲁,韩遂也死于非命。到了建安十九年,关西基本被曹操平定。

在曹操平定凉州后,下一个目标,便是盘踞于汉中的张鲁。汉中之战,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打响。张鲁不是曹操的对手,很快就推秤认输。

在曹操西征的同时,刘备没有闲着,乘机夺取益州。当曹操夺取汉中后,与刘备的较量就不可避免了。经过一年多的对峙,刘备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在定军山一战中大破曹军,阵斩夏侯渊。

曹操亲自率部从长安驰援汉中,本想着亲自出马,必定摆平刘备。哪曾想到,刚第一战,赵云就把他打得落花流水了。当初曹操煮酒论英雄,说天下英雄,除了自己外,就只有刘备了。其实当时的曹操,不见得真的把刘备放在眼里,更多的只是一种试探罢了。到了这个时候,刘备才真正显示出巨大的能量,敢硬碰硬,敢虎口拔牙,天下人都畏惧曹操,他却敢于挑战这位神一般的人物。

一向足智多谋的曹操竟然对咄咄逼人的刘备毫无办法。自从夏侯渊战死后,曹军的士气一直低落不振,连亲征的曹操都吃了赵云的亏,所有人脸上都密布阴云,看来汉中是守不住了。

相持一个月后,曹操放弃了。他下令汉中守军全部撤走,把这块战略要地拱手让给刘备。曹操本来不是知难而退的人,但人总会有所改变的,因为人会老,岁月会侵蚀人的雄心。在十个月后,曹操病逝。我们可以猜想,此时的他已经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他削平群雄,一统北方,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业,然而一个人的事业再伟大,他也只是凡人绝不是神。当死神的影子已隐约可见时,一个人的心态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汉中一役,刘备大获全胜。

这也是刘备入蜀后的重要一役。夺取汉中的意义非同小可,首先解除了曹操进攻蜀地的风险,其次有了进取关中的一块跳板,在战略上进可攻、退可守,极大保障蜀政权的安全。在这场战役中,足见刘备之韧性与斗志昂扬,反倒曹操给人江河日下的感觉,既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智慧,也没有以往的从容与自信。

力挫强敌,刘备春风得意。曹操老矣,尚能饭否?天下江山,到底归于谁,尚不可知哩。很快,西南枭雄刘备指示宜都太守孟达攻打房陵(湖北房县)。孟达火速进兵,一鼓作气攻下房陵,杀死太守蒯祺。紧接着,上庸太守申耽投降。

直到这个时候,刘备已经具备独自抗拒曹操的实力与能力。

从上面的史实可以看出,赤壁之战后,曹操并非放弃一统中国的梦想,尽管在关西之战中大获全胜,但是江陵被孙权攻克,汉中被刘备夺去,他已经无法消灭孙、刘二雄了,而三国演义的帷幕,才刚刚拉开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