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隋文帝杨坚统治下的隋朝之所以强悍富裕如斯,离不开高颎的辅佐,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高颎,隋文帝的政绩会大打折扣。高颎是真正文武兼备的重臣,他为帝国的未来操碎了心,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比如杨广,比如杨谅,而最不该得罪的就是独孤迦罗。当然这种得罪并不是一种故意或者说是自己能感知到的行为,而仅仅是他触动了对方的利益。

高颖和杨坚是同年出生,这对君臣曾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亲密合作,给帝国带来了长远的发展。当初杨坚欲篡位,而尉迟迥起兵攻打杨坚欲复兴北周,杨坚这边在无人愿意出任总指挥的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解了杨坚的难处,并且不负众望,短短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杨坚登基之后,高颎这为无可争议的功臣做了尚书左仆射,成为帝国的宰相。功高震主这样的事,高颎自然也是懂的,所以他曾经数次请求辞去高位,但是杨坚最终还是将高颎放在宰相位上,作为自己最得力的帮手。

后来在灭陈的过程中,高颎作为晋王杨广的副手、实际上的指挥参与了该战,最终南陈被灭,但在这一场战争中,却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炸雷,当时杨广想要得到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但被高颎阻止,虽然阻止的理由是充分的,但是却还是让杨广很不舒服。

高颎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其处理政务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帝国的财政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新的税收登记标准,使得纳税人口显著增加,最大程度的增加了帝国的财政收入。

这样的人才,杨坚必然是相当珍惜的,在很长时间内,杨坚也确实很信任高颎,甚至有人诬告高颎谋反,杨坚还把那些人处死。但是信任这种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或许一件小事就能让两人之间的信任崩盘。

而杨坚对高颎的不信任始于独孤迦罗。实际上,高颎的父亲原本就是独孤迦罗的父亲独孤信的幕僚,还被赐了独孤姓,因此在曾经的一段岁月里,独孤迦罗和高颎的关系也还是很好的。但随着杨坚对高颎越来越信任,独孤迦罗似乎感觉到了威胁,因为最值得杨坚信任的应该是她,而不应该是别人,而有一件事的发生,终于让独孤迦罗开始怨恨高颎。

我们都知道,独孤迦罗醋意很大,杨坚基本只能宠她,而不能有别的宠妃,但是有一段时间,杨坚宠幸了尉迟迥的孙女,而且逐渐离不开她,独孤迦罗知道后在杨坚上朝的时候处死了尉迟氏。杨坚一气之下骑马飞跑上山,当时高颎和杨素追上了杨坚,高颎对杨坚说:"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

将独孤迦罗说成一妇人,这让她非常生气。之后杨坚动了易储的心思,问计于高颎,高颎以“长幼有序”劝谏杨坚,杨坚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独孤迦罗知道后就有了除掉高颎的心思。如果高颎一直不松口,杨广成为太子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毕竟嫡长子继承制在当时确实已经是规制,强行更改除非能获得很多人的支持,而宰相高颎拒绝,这绝不是好事。

等到高颎的小妾生了儿子,独孤迦罗终于找到了攻击高颎的机会,当初高颎之妻去世后,独孤迦罗曾劝说杨坚为高颎续娶继室,但是高颎却拒绝了,表示自己空闲时间只想吃斋念佛,并无意于再娶。结果现在却和小妾生了儿子,独孤迦罗就对杨坚说高颎这是欺骗陛下,为的就是爱自己的小妾。独孤迦罗的话在杨坚这里是非常管用的, 杨坚对高颎的态度真就冷了几分。

之后独孤迦罗又拿高颎反对东征而且无功而返这件事上做文章,离间杨坚和高颎,再加上当时出征的汉王杨谅也哭诉自己差点被高颎杀死。杨坚对高颎再次冷了几分。

等到王世积被告发谋反之后,高颎因为曾和王世积有过接触而遭到了怀疑,并且王世积似乎从高颎那里听到过宫禁之事。杨坚遂决定治罪于高颎,结果贺若弼、宇文弼、薛胄、斛律孝卿、柳述等朝中重臣联名上书证明高颎无罪,这还了得,这简直就是挑战皇帝的权威,于是高颎就被免官回了家,只保留了他齐国公的爵位。

过了不久,高颎的国令又向杨坚告发高颎,说高颎的儿子曾用司马懿的事例来劝说高颎,这一次杨坚直接将高颎贬为庶人。到杨坚去世之前,高颎再也没有被启用。

最佳贡献者
2

高颎被砍头的忠臣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这样可悲的结局,与两代皇帝的用人失误是分不开的。比如,对隋朝第一名臣高颎的罢黜和迫害,就是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最大败笔。就连亲自参与埋葬隋王朝的唐太宗李世民都说过,隋朝的兴盛、衰亡与高颎的辅佐、被罢黜及至冤死有着莫大关系。

高颎,字玄昭,又名敏,今河北省景县人。他17岁就开始做官,精明强干,又通晓军事。因此,时任丞相的杨坚非常欣赏他,将其引为心腹。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丞相杨坚专政,暗地里一直积蓄力量,想要取而代之。

这时,北周文帝宇文恭的外甥尉迟迥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公开起兵反对杨坚。杨坚令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军讨伐尉迟迥。杨坚怕诸将不能齐心,要派心腹一人前往监军。众人都推脱,唯有高颎请命前往,杨坚非常欣慰,就委任高颎为监军。尉迟迥被平定后,高颎被封为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成为杨坚的得力助手。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杨坚废周立隋,是为隋文帝。同月,拜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无人能比。隋朝建立之后,文帝在高颎等人的辅佐下,政局安定,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但隋文帝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吞并江南、统一南北。但却苦于没有良将,便问于高颎,高颎向隋文帝举荐了上开府仪同三司贺若弼与和州刺史韩擒虎,开皇元年(581年)三月,隋文帝命贺若弼、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做灭陈准备。开皇元年(581)九月,节度上柱国长孙览、元景山两路隋军攻陈。但第二年陈宣帝死了,陈遣使请和,隋朝就以“礼不伐丧”为名而班师。

开皇八年(588年),隋文帝再次命大军南下伐陈。大军共分三路,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及杨素为各路元帅,而统归杨广节度。高颎是晋王府长史,掌握着实际的指挥权。结果,隋军所向披靡,陈军纷纷降附。开皇九年(589年)正月二十日,隋军攻入建康(今南京),抓到了陈帝陈叔宝,陈朝灭亡,隋朝基本统一了全中国。

当时,高颎先入建康,陈后主有个宠姬叫张丽华,杨广想纳之,便派高颎之子高德弘去见高颎,让高颎刀下留人,但高颎将张丽华比作妲己,将她斩于青溪。杨广知道后,从此对高颎怀恨在心。这个小插曲,也为高颎日后的悲情结局埋下了伏笔。

高颎在平陈之役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在一次宴会上,文帝说:“高颎平定了江南,虞庆则使突厥降服,可以说是功勋卓著啊!”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隋文帝对高颎都十分信任和倚重。高颎深避权势,多次辞让官爵,但都被隋文帝拒绝,足见君臣相得之深。但隋文帝对高颎的信任并没有坚持到底,到了开皇末年,高颎渐渐失宠,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得罪了母老虎独孤皇后,而隋文帝怕老婆是出了名的;二是在废立太子一事上,力挺太子杨勇,与隋文帝的本意违逆。没多久,越来越讨厌高颎的隋文帝,就找了一个借口,免了他的官,让他带个齐公的虚衔回家养老去了。但这还没有结束,接下来,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诬告接踵而至,隋文帝也不调查,就把他贬为了庶民。

几年后,文帝驾崩,炀帝杨广即位。杨广重新启用高颎为太常卿。可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他就因诽谤朝政罪被杨广干掉了。

诽谤朝政罪是个诡异的罪名,其实它和岳飞的“莫须有”的罪名十分相似,都不过是一个托辞罢了。至于高颎被杀的真实原因,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摆在那里了:他不但杀了杨广喜爱的女人张丽华,他还在太子之争中站在杨广的对手那边。有了这两个原因,高颎怎能不死呢?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杀死,而是先封官后杀死,那就只能说明杨广的老谋深算了

3

高颎,是隋朝的大臣,是隋朝的著名的人物,他精明能干,善于用兵,足智多谋,为大隋的建立下很多大功,虽然他功勋卓著,但高颎为人谦虚,不居功自傲,不过后来高颎还是被隋文帝杨坚所猜忌,以至于高颎被贬为民,废了他的齐国公爵位。

那隋朝的功臣高颎,为何最后失宠被废呢?

高颎在平陈后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为上柱国、齐国公,当时高颎受到了隋文帝的极大恩宠,那时的高颎也算是位极人臣、名重当时。

但是后来太子杨勇却被隋文帝所猜疑,隋文帝也开始不喜欢杨勇,同时又有独孤皇后非常喜爱次子杨广,因此隋文帝也有了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的想法。

所以隋文帝就问高颎,他的本意是希望得到高颎的认可,但高颎却以长幼有序、太子杨勇亦无大过,就反对废太子杨勇。

隋文帝听了高颎说的后,没有再说什么,而独孤皇后认为高颎不会支持立杨广为太子的,所以就想废了高颎。

后来高颎的夫人去世,独孤皇后就劝隋文帝给高颎选妻,但高颎以年老为由,拒绝了隋文帝。然而之后高颎的一个侍妾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杨坚非常高兴,但独孤皇后却又对隋文帝说,高颎之前拒绝隋文帝给他选妻,他却以年老为由,如今他有侍妾并生下一子,这就是欺骗隋文帝。

于是隋文帝就开始猜疑高颎。

后来隋文帝杨坚又让高颎辅助当时的杨谅征讨辽东,隋文帝因为杨谅年龄不大,所以就把军权给了高颎,因为高颎以国事为重,所以做事风格就得罪了杨谅,因此杨谅非常怨恨高颎。杨谅回去后,又在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哭诉,说高颎的不是。杨坚听过心里就更加的猜疑高颎。

后来因为上柱国王世积被杀,最终导致隋文帝贬高颎为民,之后又废了他齐国公爵位。所以隋朝的功臣高颎被废主要是得罪了隋文帝、独孤皇后、杨谅等人,而这些人都是皇家人,得罪这些人,下场肯定不会好的。

后来隋文帝杨坚去世,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又起用高颎,但隋炀帝荒淫无度,高颎心里深感担忧,所以有所议论,但有人却向隋炀帝告发高颎诽谤朝政,最终高颎在六十六岁时,被隋炀帝以诽谤朝政的罪名杀害,而高颎诸子也被流放边塞。

4

高颎是隋朝第一能臣,他不仅能征善战,帮助隋文帝统一了天下。而且他在国家政务上很有能力,善于举荐人才。因此他深得隋文帝的宠信,然而他却因为得罪了一个女人,最终落得含冤而死,这是怎么回事呢?高颎出身于名门世家渤海高氏,其父高宾在北齐为官。后因避谗,投靠北齐。其才干得到北周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赏识,被举荐为官。

(高颎)
虽说是官二代,但高颎从小就聪慧好学,读了不少史书。平时引经据典,口才极好。再加上他气度不凡,正好他家门口有棵高大的柳树,枝繁叶茂,看上去如同巨大的车盖。因此人们纷纷传言,他们家将来一定有大贵人。自然,这个“大贵人”指的就是高颎。当时的北周皇帝宇文赟是个荒淫无度,残酷暴虐的人。他大兴土木,滥施刑罚,引得朝野怨声一片,民间更是起义四起。高颎与齐王宇文宪等人交好,经常参与平定叛乱。但不幸的是,宇文赟为了巩固政权,诛杀手足,宇文宪等人都惨遭杀害。宇文赟病死后,身居高位的老丈人杨坚图谋篡位。知道高颎有文韬武略之才,于是向他抛出橄榄枝,并共图大事。高颎认为杨坚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于是欣然答应,并表示就算不能成就事业,他也愿遭受灭族之灾,于是杨坚愈发器重高颎,并视他为心腹。高颎在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中,的确立有很多战功。比如,八大柱国之一的尉迟迥因不满杨坚独权,召集百官征讨杨坚。各地官兵闻之纷纷响应,一时竟有数十万人之多。不仅如此,尉迟迥还与陈国、突厥等周边国家结为同盟,并答应事成之后,割让土地给盟友。因此当时与他结盟的国家不少。随后,尉迟迥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都城进发,所过处诸军不敢挡。杨坚先后派遣几名大将督战,均推托不前。紧要关头,还是高颎主动请缨,解了杨坚之急。高颎懂得战略,在他的指挥下,尉迟迥很快战败,最后以自杀终结了叛乱。此一役,杨坚的权力愈发巩固,高颎因功得封丞相府司马,并晋位柱国。公元581年,杨坚废周立隋,登基称帝,是为隋文帝。高颎也因拥立之功,进封渤海郡公,并拜为尚书左仆射。一时在朝中地位及权力都无人能及。建国之初,高颎修订刑律,将枭首、轘身等刑罚减轻,在大棒、束杖等酷刑上进行了删减。新的刑律制定后,由于较之前要宽仁,因此百姓更加拥护杨坚。除此外,官制和行政体制也多由高颎斟酌考虑。他结合旧朝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合理健全的新制,这也为隋朝巩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除此外,高颎认为旧的长安城由于多年战乱,街道破败凋敝,隋朝兴盛,在旧长安城很难有改天换地的格局。于是在他的建议下,杨坚在旧长安城不远处建立新都。为了新都的长远规划,高颎又在建设和规划上颇下了一番苦功,新都建立后,非常恢弘大气,很有天子之都的气象。

(杨坚)
杨坚一直想要统一天下。适逢陈国国政混乱,百姓有怨。但是陈国地处江南,经济富庶,国力并未衰弱。高颎认为陈国皇帝昏庸,可以用计谋灭掉陈国。于是他向杨坚献策,让杨坚屡次放出风声,要攻打陈国。陈国惊惶之下,全国募兵,准备防御。但杨坚屡次却按兵不动,三番五次后,陈国便放松了警惕。此外,高颎发现陈国的粮食储备等,都不像隋朝是放在地窖里,而是放在竹木结构的房子里。所以他建议杨坚偷偷派人潜入陈国,对那些储藏着粮食等的房子纵火烧屋,毁坏他们的粮食等。这样反反复复几年后,陈国的财力物力几乎全部损毁,国家因此陷入贫困之中。公元588年,高颎见陈国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在杨坚的安排下,向陈国发动了总攻。攻陷陈国都城建康后,皇帝陈叔宝献玉玺投降,陈国灭亡。因功,高颎得封齐国公,食邑达到1500户,并加授上柱国,其权位更是如日中天,仅在杨坚之下。人红是非多,虽说高颎的权位和富贵都是凭着他的能力和战功所得,但是朝中还是有人对他所得到的权势百般眼红,数次在杨坚面前诋毁他的行为,并屡屡诬告他。杨坚对高颎信任有加,不仅对那些诬告高颎的人施以惩罚,还数次安慰高颎,说他是“天降良臣”。他和杨坚的君臣关系,更不是那些苍蝇般的小人能离间的了的。有这番知遇之恩,高颎自然以死相报。当时的隋朝并不太平。一是高句丽不断侵扰辽西,二是突厥作战。高颎作为战将,先后使高句丽罢兵并大败突厥,保证了隋朝边境的长治久安,为杨坚除去了后顾之忧。此时的高颎,已经到了官无可升,赏无可赏的情况。其位高权重,又有杨坚力挺和信任,因此他在朝中堪称权臣。但高颎却是个极为低调的人,他不光从不争功,反而还把他获得的功劳让给别人。另外,他还多次向杨坚请辞,想辞掉显赫的官职。按说,高颎能文能武,又从不以功臣自居,且十分忠心,杨坚对他也是十二分满意,两人的君臣关系也非常亲厚。杨坚为了笼络他,还特意做主,将太子杨广的女儿许配给了他的儿子高仁。然而,纵是完人一般的高颎却还是因为一个女人得罪了杨坚,最后落得个悲惨下场。这个女人正是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

(独孤伽罗)
独孤伽罗和杨坚是患难夫妻,两人经历过很多磨难。同时独孤伽罗又很有政治见地,经常为杨坚出谋划策,最终帮助杨坚以隋代周,坐上了皇帝之位,因此杨坚对她极为宠爱。太子杨勇本是独孤伽罗所生的嫡长子,但是独孤伽罗见杨勇不仅和太子妃关系恶劣,还宠爱一个小妾,再加上杨广生活奢靡等,因此独孤伽罗对他非常不满意。而次子晋王杨广则处处和杨勇不同,他不仅生活俭朴,还和太子妃恩爱有加,对其他姬妾态度冷淡,因此独孤伽罗偏爱杨广,在杨坚面前多次提出改立太子。杨坚素来听从独孤伽罗的建议,再加上独孤伽罗屡次三番指责杨勇的不是,因此杨坚也渐渐起了废除杨勇的心思。不过,废太子的事情并不是想废就废,毕竟事关国体,所以杨坚想看看高颎的态度。于是他就对高颎说,晋王妃有神灵护体,据巫者说,晋王必得天下。谁知,高颎并不肯听信杨坚这番神神鬼鬼的话,他说,长幼有序,切不可随意改变太子。可是,独孤伽罗却认为高颖是因为与杨勇有儿女姻亲的缘故,才不赞同改立太子,所以独孤伽罗对他颇为恼恨,一心想要除掉他。不久,高颎的夫人病逝。独孤伽罗对杨坚说,高仆射晚年丧妻,皇帝该为他续娶。杨坚便将独孤伽罗的建议说给高颎听。高颎哭着表示,他已年老,唯愿过着吃斋念佛的生活足矣。杨坚见高颎主意已定,也就不再提帮他续弦的事了。谁知不久后,高颎的小妾生了个儿子。杨坚得知非常高兴。独孤伽罗却撇嘴说,皇帝当初想为高颎娶妻,他明明是偏爱小妾,所以才欺骗皇帝说要过吃斋念佛的生活,这明摆的是欺骗皇帝,您如何还能信任他。杨坚觉得有道理,所以对高颎渐渐冷落起来。就在这时,辽东边境再次被扰。杨坚决定讨伐辽东。高颎认为山高路远,粮草等都没有准备,仓促行事于战事不利,因此极力阻止。但杨坚心意已决,高颎不得不领命随汉王杨谅前往征伐。谁知,出征不久便遇到倾盆大雨,且久雨不停。糟糕的是,就地扎营后,军中又引发了疫情,于是高颎只得撤军。没想到,孤孤伽罗却在杨坚面前说,当初高颎就不愿意去,是皇帝您逼迫他去,我早知道他会半路撤军,无功而返了。汉王杨谅因为妒忌高颎在军中的威望,也趁机在杨坚面前诋毁高颎,说他险些被高颎所杀。如此一来,杨坚更加气恼高颎。不久后,杨坚便随便找了个由头想定高颎的罪。没想到高颎曾经举荐的官员们,一再为高颎作证,认为他是无罪的人。杨坚大为恼怒,将这些为高颎作证的人一一处以惩治后,给了高颎一个“连坐”的罪名。本来杨坚想要处死高颎,但当时他已处死了上柱国王世积等人,考虑到高颎贤名在外,万一他再处死高颎,势必引得世人指责,于是他革去高颎的官职,仅让他回家做个富家翁去了。杨广顺利被立为太子后不久,杨坚病逝。

(杨广)
杨广继承帝位后,为了巩固权力,再次起用了高颎。然而,杨广并没有像当初表现的那样俭朴,反而大修宫殿,生活上极为奢靡。除此外,他还强征民夫开凿运河,修建长城等,导致百姓生活苦难,社会动荡。高颎见此,颇为不满,在和朝臣闲谈时,屡有指责之意。杨广得知后,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处死了他。可怜高颎,一代忠臣名将,为隋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因得罪了一个女人,遭到两代皇帝的不公待遇。后人为他的悲惨结局唏嘘之余,也纷纷称赞他为“真宰相”。(参考史料:《北史》《隋书》)

5

高颎不仅是隋朝第一开国元勋,而且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文武全才的开国名相,高颎虽然是宰相,却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先后为隋朝立下平定尉迟迥反叛、大破突厥、灭亡陈朝等盖世战功,高颎的辉煌战功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很多开国名相,比如秦朝的李斯、汉朝的萧何、宋朝的赵普、明朝的李善长等。

高颎的文治也非常杰出,辅助隋文帝杨坚一起开创了伟大的开皇盛世,高颎尤其是在隋朝的财政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新的税收登记标准,使得纳税人口显著增加,最大程度的增加了隋朝的财政收入。

但高颎这样杰出的一代名相,却在隋文帝时期遭遇陷害被废除,最终被隋炀帝杨广自毁长城杀害,可以说强大的隋朝迅速从辉煌走向衰亡,与高颎的悲惨遭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颎这样文武全才的优秀宰相,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杨坚当然非常器重,在很长时间内,隋文帝也确实很信任高颎,甚至有人诬告高颎谋反,隋文帝还把这些人杀掉。

但隋文帝对高颎的不满始于皇后独孤迦罗。实际上,高颎的父亲原本就是独孤迦罗的父亲独孤信的幕僚,因此高颎与独孤迦罗原本青梅竹马、情同兄妹。

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伽罗都有杰出的政治才能,他们在宰相高颎的尽心尽力地辅助下,隋朝政通人和国富民丰,很快从南北朝的乱世走向隋朝的太平盛世。

但有一件小事的发生,却让独孤迦罗皇后开始怨恨宰相高颎。 众所周知,独孤迦罗对要求隋文帝杨坚爱情专一,实行一夫一妻制,不许隋文帝有别的女人,但是有一段时间,隋文帝宠幸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宫女,是名将尉迟迥的孙女,独孤迦罗知道后醋意大发,她处死了尉迟宫女。

隋文帝杨坚一气之下骑马离宫出走,当时宰相高颎和副宰相杨素追上了隋文帝,高颎对隋文帝说:"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

高颎居然把聪明过人的隋朝开国皇后独孤迦罗说成普普通通的一个妇人,这让心高气傲的独孤伽罗非常生气,她从此以后对高颎越来越不满。

高颎与独孤伽罗更大的矛盾是独孤伽罗更喜欢她乖巧懂事的二儿子晋王杨广,而不喜欢她的长子皇太子杨勇,因为皇太子杨勇与太子妃元妃关系不好,却宠爱小妾云妃等,而杨广只宠爱妻子萧妃一个女人,而且杨广夫妻非常勤俭节约,这让信奉爱情专一的独孤伽罗越来越喜欢杨广,她与野心勃勃的副宰相杨素一起支持杨广,劝隋文帝废掉杨勇立杨广为皇太子。

而隋朝开国宰相高颎就是皇太子杨勇最坚定的拥护者和支持者!

一方面,是因为杨勇是长子,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约定成俗,不宜乱改;另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高颎的儿子高表仁娶了杨勇的女儿,两家结成了亲家。无论于公还是于私,高颎都应该支持皇太子杨勇。

隋文帝杨坚和独孤伽罗曾经试探过高颎!有一次,隋文帝杨坚、独孤伽罗和高颎闲聊,隋文帝问了这么一句话:“晋王妃被神灵附体,说是晋王杨广必定要做皇帝,你说该怎么办好?”

高颎反应非常强烈,立马下跪叩头道:“长幼有序,杨勇是大哥,杨广是弟弟,太子之事不可轻易变动啊!”

高颎的意思非常明显且坚定,他是绝对不会同意废黜皇太子杨勇的!

皇后独孤伽罗意识到要废掉皇太子杨勇,必须先除掉宰相高颎这个最大的障碍,她于是想方设法在隋文帝面前挑拨是非陷害高颎。

可高颎不知道这位他忠心耿耿辅助多年的,又是主人又是妹妹的七小姐独孤伽罗恨他恨到这种地步。

后来,高颎和汉王杨谅领兵征讨高丽,结果遇到大风大军无功而返!

上天作弄、非战之罪,隋文帝杨坚并没有怪罪高颎。可独孤伽罗却抓住了把柄,她对隋文帝吹起了枕边风:“此次出征高丽,高颎当初百般阻挠,陛下强令派遣他才动身;当时我就知道这个家伙不会成功!”

隋文帝杨坚听后,心中不自觉的泛起了一丝怀疑:高颎自己这位多年的老朋友,难道真的对自己有了贰心?难道真的没有去尽心完成征讨高丽的任务?

隋文帝杨坚已经生出了一丝憎恶,而内心深处也已经不再把高颎当作自家人了!

为了打击皇太子杨勇与宰相高颎,在副宰相杨素等人的陷害下,高颎的亲信隋朝开国名将王世积被诬陷谋反,公元599年6月,王世积含冤被杀,高颎也受牵连被隋文帝杨坚撤销宰相职务。

随后,有人诬陷高颎的儿子高表仁曾经对高颎说:“从前司马懿假装有病,在家里养病,不问朝政,后来却夺取了天下。父亲眼前的这种境遇,谁知道是不是福呢?”隋文帝听说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高颎逮捕。

此时,又有人揭发,说有个叫真觉的和尚对高颎说:“明年国家必有大丧。”尼姑令晖对高颎说:“开皇十七、十八年,皇帝有大难,十九年绝对过不去。”对高颎来说,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无异于催命符。

最终隋文帝杨坚还是不忍心杀掉自己的开国宰相,杨坚说:“去年杀虞庆则,今年杀王世积,如今如果再杀高颎,天下人将会怎样看待我呢?”杨坚没有同意杀高颎,但剥夺高颎的一切职务,开除公职。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去世,隋炀帝杨广继位,出人意料的是杨广又重新启用高颎,众所周知杨广与高颎关系一直不好,除了高颎曾经支持杨勇的原因之外,在杨广与高颎统帅隋朝军队平定陈朝的时候,杨广仰慕陈朝亡国之君陈叔宝宠妃张丽华的绝世美貌,于是下令留下张丽华的性命,但嫉恶如仇的高颎却下令斩杀了张丽华,让杨广耿耿于怀。

杨广之所以重新启用高颎,是因为杨广刚刚继位,统治还不稳固,通过此举来表示自己是一个宽容大度的皇帝、是一个求才若渴的皇帝、是一个不计前嫌的皇帝,只要有才能的人都会得到重用。

但刚正不阿的高颎并没有接受教训,仍然经常对杨广指指点点,杨广喜欢音乐,高颎却当面提出反对意见:“舍本逐末,有害陛下的英明。”让杨广很不爽,想起了以往的新仇旧恨。

  

高颎并不知道危险的临近,私下里对部下说:“从前北周的天元皇帝宇文赟爱好音乐最终导致亡国,这个教训不远,怎么能效仿他?”

杨广北巡突厥,与对启民可汗非常信任,高颎说:“启民可汗对隋朝的虚实和山川地势很熟悉,这样盲目相信他,后患无穷。”

   

等到讨论杨广修筑长城之事时,高颎和隋朝开国名将贺若弼等大臣认为:不应该修筑长城,而且赏赐启民可汗的礼物太多。

杨广听说高颎竟然把自己与北周著名暴君宇文赟相提并论,更加恼火。于是,杨广立即将高颎等大臣关进了监狱。

公元607年8月27日,杨广下令把67岁高颎、64岁的贺若弼等开国功臣杀害。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史家对一代名相高颎的评价:

“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及其被诛,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所有奇策密谋及损益时政,颎皆削稿,世无知者。”

“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北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高颎的含冤被杀,不仅是高颎的悲剧,也是杨广的悲剧。杨广雄心勃勃想成为一代雄主,可是他没有真正雄主的宽广胸怀,他不但不应该杀害高颎,而应该不计前嫌重用这位杰出的宰相。如果这样,隋朝完全可以在开皇盛世之后继续开创大业盛世。

  

6

高颍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位列宰相,早先时隋文帝杨坚的股肱,太子杨勇的女儿是他的儿媳,为人耿直,文武兼备。可是后来因为性格原因屡次得罪炀帝(最初是晋王)杨广,又开罪文帝皇后独孤氏,还受到汉王杨谅的谗谤,最后遭杨坚猜疑冷落。

早在平陈之役,杨广是统帅,高颖是统帅府的长史,掌握实权。隋军攻入陈京建康,抓住了陈帝陈叔宝和他的宠姬张丽华。杨广派高颖的儿子到建康告诉高颖,要把张丽华留下来。高颖不予理会,斩张丽华,并且说:“周武王灭殷,杀了妲己。现在平定陈国,不宜娶纳张丽华。”对此,杨广恨之入骨。

后来,又因为言语不慎得罪了心胸狭隘的文帝皇后独孤氏,皇后一直怀恨在心。在太子杨勇将被废立的时候力持异议,更加剧了和皇后的矛盾,此后,皇后多次在杨坚面前中伤高颍,逐渐使杨坚疏远了高颍。而且在太子废立问题上再次得罪杨广。

再后来出征辽东,高颍不情愿的情况下,仍被文帝命为汉王杨谅的助手(实际上为主)。结果因为疾疫流行,军队十之八九病死,无功而返。独孤皇后又向皇帝进谗言说高颖阳奉阴违,消极抗命。而且这次统军主帅名义上是汉王杨谅,高颖则掌握实际指挥权。高颖为人,比较耿直,自觉责任重大,常常以大局为重,不避嫌疑。对于杨谅的意见,也多不采纳。杨谅恨透了他,返京后在皇后面前告御状说:“儿万幸没有被高颖杀掉。”对于这些事情,文帝既不调查,也不分析,信以为真,对高颖更加愤愤不平。

后来高颍被免官带个齐公的虚衔回家闲居。可是事情还没有就此了结,投井下石的事总是要应运而生的。齐公国内的官员报告说:“高颖的儿子对高颖说:“司马懿假托有病,不上朝,结果取得了天下。你现在得到这样遭遇,怎么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于是高颖就被抓了起来。又有人报告说,有个和尚对高颖说:“明年皇帝要死。”有一个尼姑对高颖说:“开皇十七、十八年,皇帝有大灾难,十九年无论如何过不去。”这就更不得了了。有人建议把高颖杀掉,文帝不敢这样做,怕遭到反对,乃将他除名为民。高颖胸襟豁达,虽屡遭不幸,亦处之泰然,降低为一个平民百姓,他不但不怨恨,反而感到高兴。母亲的教导,在培养他的这种品德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刚作宰相时,母亲就告诫他说:“你的富贵已经到了头了,剩下的就是一个砍头,你要谨慎啊!”

隋文帝杨坚死后,隋炀帝杨广即位,曾重新启用高颍为太常卿。他对炀帝也是克尽臣道,见有不正确的地方,就直言不讳,这就很快地招致炀帝对他的更多仇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他以诽谤朝政罪被杀。同时被杀的还有宇文弼、贺若弼。苏威被免官。

7

高颎字昭玄,又名敏。其父从北齐投靠了北周,被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所以,隋文帝常常称呼他为“独孤”。

高颎可以说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人物当中,悟性相当高的一类人杰。从小就很聪明有才《隋书·高颎传》说他“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最妙就是“略涉书史”四个字,这说明从小高颎就不是个书呆子,而是一个非常会读书的人。

高颎的仕途也非常的平坦,由于有关陇大族独孤家的这点关系,在北周他就平步青云,先是做了宇文宪王府里的“记室”,相当于王室的秘书。在北周武帝的时候承袭了他父亲的爵位“武阳县伯”,后来又升官为下大夫。当周武帝灭北齐的时候,他立功“拜开府”,这之后他又跟随宇文盛评定了隰州叛乱的胡人。

小小年纪就建工立业,高颎的青年时代确实让人心生仰慕。

这样一个青年才俊当然逃不过老谋深算,阴有大志的隋文帝的眼睛,便派人拉拢,高颎倒也不扭捏,直接就跟隋文帝表忠心:愿意生死族灭都跟着杨坚干。从这点看,高颎买政治股票的眼光也是一流。

高颎跟着隋文帝也没有辜负了自己的才华,当真做出了一番惊天伟业。这里从唐人对他的评价当中,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隋书·高颎传》最后,史官有一长段对高颎的评价,说他: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引进贞良,以天下为己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皆颎所推用,为一代名臣。自余立功立事者,不可胜数。当朝执政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

大概的意思是高颎在隋朝执政二十年,文治武功自然不说,而且大公无私,举荐人才,朝野上上下下都对他服气,还说开皇之治这么好,实在是高颎的功劳。而且对他的评价之高,怕是古代能臣的最高级别了一个是“真宰相”、这是说他实至名归;一个是“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说他的理想高远,道德境界的高尚。

唐人这样说自然没有问题,毕竟也不怕隋朝死去的二位皇帝。但如果高颎真是这样一个人,对他自己而言,就真的不是什么好事了,尤其是在哪种“家天下”政治氛围下的帝制时代。

然而,查阅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唐人的褒奖在高颎身上,真是一点也都不夸张。我们来看看他的功绩和履历。

隋文帝主政的时候,引起了北周一些心向宇文氏的旧臣的不满,其中一个叫尉迟迥的直接起兵谋反了。隋文帝派了名将韦孝宽去评判,这韦孝宽可是真刀真枪博出来的名将。当年独守孤城,北齐高欢亲率大军,以数倍于韦孝宽的兵力,围攻他坚守的一个小小的玉璧,五十多天都打不下来,最后不得已撤兵。

这样一员良将偏偏在面对尉迟迥的时候,迟疑不敢进兵(我推测不是不敢,可能韦孝宽自己在跟谁走的当口也是很纠结的,毕竟他也是宇文家的旧臣),隋文帝急呀,想找个心腹去监军,结果一个说自己要去山东看老娘,撒腿跑了,另外跟他一起关门搞阴谋的两位也装傻充愣,默不作声。这时候高颎站出来,主动请缨上前线,把隋文帝乐坏了。

高颎一到前线,马上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催动军马,破釜沉舟,一举就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有这样的战功。所以隋文帝登基的当年,就任命高颎为尚书省左仆射兼任中书省纳言。尚书省是全国最高的执政机关,中书省是全国政策、诏令的审核机关。左仆射、纳言都是两个机构最高级别的长官。那真可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颇知官场游戏规则的高颎,又做了非常漂亮的一手——让贤,推荐苏威来做仆射(不过这苏威也是高颎推荐出来的,这里咱们也要看到,这不单单是高颎谦虚,还有更深的意思在里面)。隋文帝当然是非常高兴的拒绝了。

隋朝立国之初,突厥的边患还是很严重的,隋文帝又派遣高颎到北方去巡边镇守,高颎又是政绩斐然。回到都城后隋文帝又大大的赏赐了一番,而且又加了官——左领军大将军,又成为帝国的高级军事将领(隋制左右卫将军、左右武卫将军、左右武候将军、左右领将军为前四级)。我们常常形容一个大臣文武双全,往往用一个词——出将入相。而高颎不用出入,直接军政集于一声。可见隋文帝对他的爱重。

不但如此,隋文帝还任命他作“新都大监”,新都指隋文帝时期的一个大工程——兴修都城大兴城。大监有点总质检的意思。主持大兴城修建的是另一个隋初名臣杨素,但史书上说“制度多处于颎”,就是这个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大部分都是高颎的功劳。这里高颎还展现了工程设计方面的才能。

这样的人才,在一个帝王登基开国之初想有所作为的时候,当然是又信任又倚重,甚至隋文帝对高颎的这种信重都到了有些肉麻的地步。高颎常常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办公,在他离开的时候,有人想把这棵树砍掉,结果隋文帝不准,史书对此的感慨是“其见重如此”。

高颎的母亲去世,按照帝制时代的规矩,大臣必须回家守孝,一般是三年。可是隋文帝也许是觉得高颎走了朝廷运转不灵,也许是思念过度,高颎回家守孝仅仅二十天,就被隋文帝召回,虽然高颎辞谢(这也是帝制时代必须要走的程序),但隋文帝不许。

开皇二年,隋文帝依仗国力就想平定陈朝。高颎成为第一次平陈的前线总指挥,史书上的记载是“令颎节度诸军”。不过这次因为陈宣帝突然驾崩,高颎以为“礼不伐丧”,就是不能趁着人家办丧事而去讨伐别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高颎绝不仅仅是个能征惯战的武将,他在考虑战略意图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江南的民心问题。

对于正值蜜月期的君臣来说,高颎的建议当然一奏一个准。但高颎的功业之路却没有走完。伐陈终止,但在江汉(就是今天湖北一带)的萧巖(南梁后人,北周时投降北朝)又开始闹起来。其实当时隋朝也是人才济济,可能隋文帝是把高颎用顺了手,又派他“绥集江、汉”。去安抚江汉地区的民心,高颎又一次不负使命,史书说他“甚得人和”,什么意思?就是江汉的老百姓、士人、贵族都很安心,人心稳定。这也可以看到高颎的政治才能和极高的人格魅力。

从江汉一带回来,隋文帝就向高颎询问起平定陈朝的策略。高颎的战略才能在这次的奏答中表露无遗。高颎平定陈朝的政策,简单讲就一句话,七个字:疑兵、袭扰、废农事。通过不断的骚扰陈朝边境,焚烧他们的战略储备,用疑兵使陈朝军民无法按时耕种,来削弱陈朝的国力。这一计策既得到隋文帝的赞赏,又颇具成效。也就使得开皇九年隋文帝大举伐陈,几乎像军事旅游一般的顺利。

在这次统一中国的战争中,隋朝一共动用了51万军队,派出了包括自己儿子杨广、杨俊,还有杨素、刘仁恩、王世積、贺若弼、韩擒虎,燕荣等大将出征。虽然任命的是晋王杨广为元帅,但这个时候的杨广才约21岁,又没有什么军事作战的经验,而且哪里是能镇得住贺若弼、韩擒虎这类战功赫赫名将的人。所以隋文帝就派高颎作元帅长史来辅佐晋王杨广。结果辅佐变成了主角,史书上说这次战役的指挥调度,基本上就是高颎一人完成的,所谓“三军咨禀,皆取于高颎”。可见高颎不但能统兵,而且能统将。而作为元帅的杨广,也乐得坐享其成。

有了这样高明的军事家来指挥,灭陈战役出乎意料的顺利。这次平陈也成为高颎功业的顶点。

文武兼备,功业赫赫的高颎回朝,当然得到了隋文帝的大力褒奖。原来的官职不变,还“功加上柱国、齐国公。赐物九千段,定食千乘县千五百户”。上柱国是西魏以来武将的最高职衔(连杨坚的先祖杨忠都还只是十二将之列,没有封到上柱国)封齐国公,那是异姓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公爵。赐物九千段,意思就是赏赐了大约值九千匹缎的物品,还给了一个县一千五百户的税收,作为高颎的“分红”。甚至在高颎的夫人生病的时候,皇帝还亲自去看望,又给了一大笔赏赐,。史书上记载“夫人贺拔氏病,上亲幸其第,赐钱百万,绢万匹,复赐以千里马。”百万钱,万匹绢“这在隋朝那样一个农耕社会是多大的一份恩宠啊。

然而这也就造成了高颎后半生的人生悲剧!

首先,功高盖主!一个人的功劳大到这个份上,作为皇帝要拿什么来赏赐你才能满足天下的舆论?这就让隋文帝很犯难。虽然这时隋文帝表面上非常器重高颎,但我想他心里也是很紧张的。这一点上高颎的母亲看得很清楚,她曾经对高颎说过:你现在富贵得就差头上挨一刀了。这真是能够洞见人性的智者之言啊。

其次,木秀于林。高颎在当时的才能、功业、以及皇帝的恩宠。那是无人能及。什么好事都让你占了,而下面的人又拍马都撵不上,那么就肯定会有小人作祟,因为你高颎不下来,这么多人都无法上去啊,这就招了嫉妒。史书上说,平定陈朝回来之后,诽谤、陷害、诬告高颎的人层出不穷。有名有姓的记载就有右卫将军庞晃,将军卢贲、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这些人里面文武都有。

对此,高颎本人还是清醒的,他一再的谦退、低调,一再的辞让。而隋文帝也投桃报李,又给赏赐,这次更离谱——赏赐了一座行宫作为高颎的别墅!这在帝制时代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行宫那是皇帝的专属,一个臣下怎么能住呢?君臣二人这番辞让与赏赐非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可能激起了更多人的不满。

第三,高颎责任心太强,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第一个得罪的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晋王杨广平定陈朝之后,看到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非常漂亮,准备自己笑纳。结果高颎从儒家士大夫的道德责任感出发,认为皇子好色不利于社稷,一刀就把张丽华给杀了,顺带还教训了杨广几句。这个事情,当时可能觉得没什么,但史书上很艺术的留了个前奏“王甚不悦”。晋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啊,这可能是炀帝杀掉高颎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不该得罪的是独孤皇后。高颎的夫人病逝,独孤皇后也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劝文帝给高颎续弦,高颎以无心续玄,心向佛法为由予以拒绝。结果没多久高颎的小妾却生了个儿子。这就惹怒了独孤皇后,独孤皇后就在文帝耳朵边说:他不是说他天天吃斋念佛,不想这些事情吗?怎么他的小妾就给他生了个儿子。

我们都知道,隋文帝可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怕老婆的,曾经为了纳个女人,独孤吃醋不许,竟一个人打马奔出宫去兜风。还是杨素、高颎一般人把他给劝回宫的(高颎在劝的时候,也说错话了,他说独孤氏“一妇人耳”,这也给他种了祸)。另外,隋文帝这个人帝位来路不正。他是欺负自己外孙,靠着阴谋诡计得的天下。所以他的猜忌心非常重。高颎这么大的功劳和影响力,本来就让他寝食难安,又加上独孤皇后的谗言,所以自此以后开始防范,甚至有点厌恶高颎。

第三个不该得罪的人是汉王杨谅。隋文帝派杨谅为元帅去打辽东,高颎一开始就反对,反对无效,隋文帝还把他派到前线去做他熟悉的元帅长史。结果果然如高颎所料——征战不利,劳民伤财,无功而返。在这次征战当中,高颎本着一颗公心,在战役指挥方面没有什么顾忌,史书上说他“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汉王谅所言多不用”,就是不听这个少爷羔子的胡说八道。结果招致了汉王杨谅的记恨,回来就跑到自己妈妈那里去打小报告,说他万幸这次没有被高颎杀掉,这更激起了独孤皇后的愤恨。

先哲有言:疏不间亲,贫不御富。高颎一片公心,没有任何的顾忌,却忘了自保。

第四,被迫站错了队。在高颎恩宠正隆的时候,由隋文帝做主,让高颎的儿子娶了当时的太子杨勇的女儿。这样算来,高颎算是杨勇的亲家。这样的安排,有可能是隋文帝在给太子杨勇寻找辅政大臣,倒还不至于有什么别的阴谋。但人算不如天算,这杨勇被弟弟晋王杨广施展一系列的阴谋诡计,逼得失去了母亲独孤皇后的信任,也失去了父亲的信任,夫妻两个准备废掉太子杨勇。在这个当口,高颎无论从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还是从国家社稷的方面着想,都不能不出来为杨勇说话,这就把晋王杨广也给得罪了。

我们可以想象,虽然高颎有极高的人望,但他所得罪的人都是些惹不起的人,这些人就会联合起来对付他,所以包括隋文帝本人在内,就开始寻找机会整治高颎。

这个机会没多久就来了。先来看《隋书·高颎传》的一段原文:···上柱国王世積以罪诛,乃有宫禁中事···云于高颎处得之。上欲成颎之罪,闻言大惊,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刑部尚书薛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明颎无罪,上愈怒,皆以之属吏,自是朝臣莫敢言者。颎竟坐免,以公就第。

这段话分三部分来看,先是跟随高颎一起平定陈朝的王世積犯罪被杀,结果发现这人尽然在皇宫中还有消息和事情。一番拷问之下(我看多半是吃打不过,胡乱招的,是否有人引诱还不好说),说这些事情是从高颎处得到的。

第二部分更吊诡,“上欲成颎之罪,闻言大惊”既然隋文帝想坐实高颎犯罪的事实,那他为什么又要大惊呢?我揣摩隋文帝的心思,他原本只想诬陷高颎,但却乍一听高颎真的有事,那当真也给吓出一身冷汗。以高颎的才华、声望、地位、权利要造反那不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吗?所以就引出了第三部分,一帮大臣都来帮高颎证明他无罪,这是些什么人?有中央的军事大员贺若弼,地方的军事首脑宇文?,有全国最高司法长官,有全国最高的民政长官,有国防部长。对于猜忌心极重的隋文帝来讲,肯定怀疑高颎已经结党。所以这些替高颎说话的朝廷重臣也许出于公心,却帮了倒忙。

这件事情的最后结果是,高颎被罢免了一切职务只保留了爵位回家。

这事还有后续,高颎被罢官回家之后,没有感到不平,反倒内心是感到的庆幸,所以在宅邸里很配合,一门不出,二门不迈,摆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希望以此打消隋文帝的戒心,为自己赢得人身的安全。可偏偏这隋文帝两口子,不知道怎么着又想起他来。当他们到秦王杨俊家去吃饭,又偏要让高颎来作陪,而且席间君、臣、后三人哭得那个雨带梨花,感人肺腑啊。我想这只是二圣(隋文帝夫妇历史上与唐高宗夫妇一样并称二圣)一场政治秀,秀什么?秀他们没有“鸟尽弓藏”。但之后隋文帝避开高颎说的一番话却暴露出他们的另一番心思——教育他人。这次宴会上,隋文帝对其他在场的大臣们说了一句话“不可以身要君,自云第一也”。就是说不要拿自己来要挟皇帝,自称天下第一。

这种逻辑真的很“强盗”,以高颎志在苍生社稷的理想,和他一贯低调谦退的作风。高颎自己肯定没有说过“天下第一”此类的话。当一个人做了亏待别人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不是惭愧,而是越加的阴狠,而往往自己有怎样的想法,就会猜测别人肯定也这样,越卑劣的人越是这样。

这就是人性!这就叫“怀璧其罪”!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有这个心思,自然就有阴毒的小人去投其所好。没多久,高颎的国令(就是帮他管理那一千五百户的下级官员)就告发:高颎的儿子拿高颎的回避低调,与当年司马仲达的做派一样。司马仲达就是司马懿,当年也是装疯卖傻干掉了大将军曹爽,夺了曹魏的天下。这下隋文帝大怒,把高颎关起来审问。

这样的审问都知道是什么结果: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捕风捉影的事情,能什么铁证?只不过是迎合了隋文帝那颗愧疚而又猜忌的心。

因为这件事情,高颎连最后的爵位也丢掉了,做了一个老百姓。

高颎做了老百姓,仍然没有怨恨,还是感到庆幸,他以为他终于卸掉了皇帝对他的一切猜忌,可以安稳的退休养老了。隋文帝为什么没有趁此杀掉高颎呢?不是不想杀,而是怕舆论,这在《隋书·高颎》传中写得很清楚,就在当年,隋文帝已经杀了两个功臣了,他怕人说他是汉高祖,为了这点子虚伪的面子,高颎才侥幸留得性命。

在文帝朝高颎总算是躲过了一劫。可是当炀帝即位,他又再次卷入了官场的风波当中,而且再也当不回一个老百姓了。

炀帝登基后,也许是要做做样子,把赋闲在家的高颎又重新请出山,做了太常,就是管理朝廷礼乐的这样一个闲差。照理这个职位碍不着谁的事情。可是高颎这次是自己落把柄。可能他天生的责任心,也可能是忘记了《论语》上的一句话“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不懂得装傻充愣的高颎,又开始对朝廷一些不合适的礼乐制度发表不同看法。这隋炀帝本就是踏着他哥哥杨勇鲜血登基的,而且平陈高颎杀了本该是我的女人张丽华,后来又差点坏了我夺嫡的好事。那当真是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二话不说,罗织了一个“谤讪朝政”的罪名,把高颎处死。当然,这还只是杀高颎的一个原因,因为就在高颎被处死的当天,还有贺若弼、宇文?一同被杀,另一个高颎拔擢的人才苏威被免官,这件事情记载在《隋书·炀帝纪上》中。

史家想用这条记录告诉我们什么?高颎以及被隋朝皇室认定的高氏一党,文帝时期的功勋旧臣,也一并被清除。

这一天是大业三年秋七月丙子日,公元607年6月28日。

以天下为己任的一代真宰相高颎,就这样被冤杀。

高颎作为一代名臣为开皇之治呕心沥血,精诚竭力,却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凉下场。这里我们不但要感慨帝制时代的黑暗和残暴,同时高颎一生宦海沉浮的际遇,可以给到我们今人,很多的启示。

谢谢!

8

个人觉得有以下两点:

1.文献皇后当时提议立杨广为太子高颍反对,与皇后结仇被贬。文帝晚年时,由于高颍的意见和处事方式导致失宠,也是导致最后被杀的隐因。

2.杨广荒暴奢靡,高颍私下议论杨广的所做所为直接导致被杀。

9

高颎(公元541年——607),渤海人,隋朝开国元勋,帮助隋文帝制订《开皇律》、平定尉迟迥叛乱、灭陈、击败突厥等统一全国和维护隋朝统治方面立下第一功,可是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人却不得善终,为什么呢?

1.内因是高颎自己的问题:高颎这个人性格刚正,敢做敢为,有担当,负责任,长于治国安邦,但拙于谋身,通俗地说就是心里装的都是国家利益,没有个人利益,这样的人遇到知遇明主自然能大放光彩,能保全自身可是遇到差点的君主就没有好果子吃了;高颎的前半生很幸运地遇到到明主隋文帝杨坚,自然能够光芒四射,发光发热,表现出了自己的价值,可是他的后半生很倒霉地遇到了千年才出一个的败家子隋炀帝杨广,这个自负到考试也能当上天子的君主又怎么能容忍一个前任的老臣在自己耳边絮絮叨叨地指教该怎么做事呢?偏偏高颎不注意,出于公心地议论……这样两人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2.外因是遇到杨广发生的三件事成为催化剂:

(1).“美人事件”当初隋军灭陈时,在胭脂井里捞上来个绝色佳人张丽华,统帅杨广曾派人要高颎刀下留人,表示自己想娶张丽华为妃,不料长史高颎却说“武王灭殷,戮妲己,今平陈国,不宜娶丽华”就命人把张丽华在青溪斩杀了;杨广狠狠的说“昔人云‘无德不报’我必有以报高公矣!”从此埋下了对高颎仇恨的种子!

(2).“太子事件”隋朝建国后,隋文帝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是杨勇性格宽仁,不矫情,也就是性情中人,还奢侈了点;杨坚看到后觉得杨勇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继承人,而杨广就表现得很好,就产生了废立太子之心;有一次,文帝就此事咨询高颎的意见,高颎说“长幼有序,其可废乎?”没有同意;在立太子事件上没有支持杨广,让杨广对高颎更加不满意了!

(3).“诽谤朝政事件”隋炀帝杨广登基后,出于笼络人心的考虑,让免职的高颎担任太常卿;大业三年(607年),突厥可汗朝见隋炀帝,好面子的隋炀帝大操大办地接待,非常奢侈地来表现大隋朝的富足……高颎就私下里议论,认为隋炀帝做的不对;哪知隔墙有耳被告发到杨广那里,杨广早就看高颎不顺眼了,便以“诽谤朝政”给高颎等人定罪了!

至此,为大隋朝呕心沥血操劳大半生的高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10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