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别的原因,中国和西方对古代贵族的封爵称号高度的一致!那就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中国有句俗语:"文到阁老,武封侯"是位极人臣的最高封赏和荣耀!

历史上文臣的品级最高为正一品。但爵位上有很大的差距。连诸葛丞相仅以武乡侯自居,连东吴孙权也常以吴侯自称。

即便是乱悠悠的春秋战国,齐等大国勉为称公,如齐恒公;而魏国仅称侯,如魏文侯;韩国国君则称韩襄子,足见他们之间的等级。

而武將称王多逢于乱世或新朝刚建立之初,是权益之计,异姓封王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如汉初的异姓王,或遭猜忌、或有谋反之心,几乎戮杀殆尽。清三藩的诸王也都是灭门下场!唯唐末的汾阳郡王郭子仪能独善其身。

丞相虽一人之下万上之上,但正常情况下罢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而武将就大不同,尤其是那些拥兵自重的武将危及江山社稷。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公然造反推翻了侄子,自己做皇帝。

至清朝,娇枉过正,不允许亲王离开京城半步。其权力远不及朝中的二三品文官,对武将防范更严,战时用,战后在家赋闲。

《康熙王朝》中收复台湾后,文臣姚启圣被封杭州侯,而主将施朗却封二等伯也己明这一点。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分封天下诸侯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为封爵之始。

春秋战国时期,五等爵位依然是国君的封爵,武将和文官最高的封爵都是君,君是诸侯王能封的最高爵位。一般封给国君的兄弟或立有大功的臣子,不分文武,例如武安君白起,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著名的“战国四君子”既是指人品,也是指爵位。

东西汉时期,文臣和武将的最高封爵都是侯爵,侯爵的最高一等是彻侯(后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在汉朝要封侯,要么军功卓著,扫平匈奴,如汉大将军长平侯卫青,要么位列宰辅,如汉丞相博陆侯霍光。总体来说,封侯也是比较难的。

在这个体系中,西汉也出过bug,例如吕后去世前把自己的侄子吕产封为梁王,吕禄封为赵王,结果吕后死后两个人因为坏了“非刘氏不王”的规矩,被砍了脑袋。

三国一代,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虽然权倾朝野的大臣一般也是封为侯爵,但三国出现了封公爵和王爵,作为权臣进阶皇帝的铺垫。最有名的曹操自封魏公,随后是魏王,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但他的儿子司马昭就已经自封晋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晋公司马昭

同时期封公的武将几乎没有,基本上到侯为止了,如赵云封顺平侯,张飞封西乡侯,只有曹彰以宗室之尊封任城王,算是特例。

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计划篡位的权臣封王,文臣武将封公爵的情况也开始多了起来。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这四个南朝开国皇帝依样画葫芦地自封为公,为王,然后篡位。但是,郡公似乎是异姓功臣的极限,如钟离之战大破北魏的南朝名将曹景宗被封为竟陵公(这个是郡公),指挥淝水之战的东晋名臣谢安封建昌公(也是郡公)。

北朝在封爵方面更加随意一些,著名的西魏八大柱国,基本上都被封为国公,如燕国公于谨,卫国公独孤信。在北齐则可称之为“滥爵”:大将斛律光封咸阳王,只会拍马奉承的和士开一样被封淮阳王,而医术高妙的徐之才被封西阳王,简直是王爷多如狗,公侯满地走。

到了隋唐,封爵重新审慎起来,隋朝与唐前期,正常情况下异姓文武大臣的最高封爵都是国公,只不过封国有大小,像赵、齐、楚、魏这些都是大国,荣、房、沛这些则是小国。隋朝一代名将,又有拥立之功的杨素从越国公被晋封为楚国公,宰相苏威功绩上稍微差一些,封为房国公,唐太宗建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长孙无忌也只是封为赵国公,像秦琼的胡国公,程咬金的卢国公,那都是小国。

到了唐中期,由于战乱频仍,武将地位提升,封爵的天花板又开始调高。这时异姓功臣的最高封爵是郡王。如对唐朝有再造之功的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平定朱泚之乱的李晟封为西平郡王。而文官晋封郡王的基本没有,最高封爵仍然是国公,如宪宗朝名臣裴度封晋国公,李德裕封赵国公。

赵国公长孙无忌

唐代外姓封爵,比较特殊的是唐代宗朝大太监李辅国封博陵郡王,当然这可能是唐代宗放的烟幕弹,因为李辅国封王不久就丢了脑袋……

五代十国也是战乱频仍的时期,皇帝为了笼络有势力的军阀,开始滥封王爵,包括亲王等级的一字王,如后周大军阀安审琦被封为陈王,文官的最高封爵也是一字王,如著名的“长乐老”冯道被封为瀛王。

到了宋朝,对外姓大臣的封爵创出了新高度。文官封爵最高的仍然是国公,但是,所谓功高的文官公爵可以兼封两国,如徽宗朝著名奸臣太师蔡京被封为陈鲁国公。

北宋一朝,武将封爵最高的仍然是太监……童贯因为收复幽州之功,按照宋神宗恢复幽州者封王的遗命被封为广阳郡王,但是很遗憾,封王后不久童贯也丢了脑袋。

到了南宋,又是熟悉的乱世,武将封爵开始不断刷新,如大将韩世忠被封为咸安郡王,杨存中封和义郡王,张俊封清河郡王,同时期文官的封爵相对弱一些,活着封王的几乎没有,只有大奸臣秦桧死前被封为建康郡王。

元朝王爵分为六等,元初封王还是比较慎重,非直系宗室不封一字王,但到中后期爵位就被玩坏了,元武宗继位后,一次性封了十九人为王,最高等级的一字王就有十四人,甚至身为驸马的高丽国王王愖也被加封为沈王。所以元朝的文官武将们碰到路子野的皇帝,稍微有点功劳就是一个王爷,这个和北齐有点类似。

明朝封爵又开始收紧,朱元璋开国之后首封的六个公爵,一位文官(李善长),五位武官(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又封了四个公爵,都是武官,无军功不封爵基本成了明朝授爵的潜规则,明太祖之后文官有军功的最多封为伯爵,就是著名的王守仁,此外,即使是权倾朝野的太师张居正,也没有封爵。但是由于有李善长这个特例在,明朝文官和武将的最高爵位仍然都是公爵。

最后是清朝,清代的思路和明朝接近,就是有军功者爵高,傅恒封一等忠勇公,他儿子福康安封嘉勇贝子,而且外姓武将也封了亲王,比如大名鼎鼎的汉奸平西王吴三桂。文官封公爵的有一等忠襄公和珅,一等谋勇公孙士毅,封王的没有。所以,清代是一个武将封爵高于文官的朝代。

一等忠勇公傅恒

3

在古代所有的封爵中,最敏感的一个封爵,无疑就是封“王”了。

对于皇帝来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不可能封大臣为“王”。刘邦当年打下江山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消灭异姓诸侯王。刘邦先后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他消灭了七个。消灭了异姓诸侯王后,刘邦就和大臣们杀白马盟誓,做出一项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就是说,不是刘姓不能封王,没有功劳不能封侯。

(刘邦剧照)

刘邦做出了这项规定以后,后世两千年的皇帝,基本上都沿用这项规定。如果一个人与皇帝不同姓,基本上没有封王的可能。同时,如果不是武官,而是文官,封侯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古人所谓的“立功”,所指的主要就是战功。一个文官,就算是宰相,如果没有战功,也很难封侯。所以在汉朝的时候,才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班超想要实现的,就是实现人生封侯。

汉朝一开始没有封“公”的,后来封公的越来越多,隋唐之后,封公的变多,封侯的则更多,文官、武官都可以封公封侯,也不再限定只有立下“战功”才可以封公封侯,立其它功劳也可以。

不过,封“王”则有着严格的限制。除了与皇帝同一个姓以外,其他大臣几乎没有可能封王。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大臣的功劳大得不得了的时候,也可能封王。比如清朝初年的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等,就被封王。还有唐朝帮助李显复辟的张柬之等五人,也被封王,当时号称“五王”。

不过,这些不是和皇帝同姓,而又被封为“王”的,其命运都极为悲惨。无论是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些王,还是张柬之等“五王”,最终绝大多数都被严厉打击,受到了惩罚。

要不受到惩罚,比较多的情况就是大臣死后被追封。毕竟被追封为王的时候,人都不在了,肯定就不会受到惩罚了。

(李显剧照)

从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汉朝之后,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既可能封侯封公,还可能封王。不过,封侯封公,都很少有事,而被封王的,则会受到君王极大的猜忌,稍不注意,就会被严厉打击。

说起来,无论是封侯封公,还是封王,无非就是称号不一样而已。如果封王多了,王所享受的待遇,甚至还可能不如那些公爵侯爵,权力也可能没有公爵与侯爵大。为什么古代却对封王如临大敌,一定要到逼不得已才封,而封了以后,又会想方设法打击这些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这里,咱们还得回到这些爵制的产生时期。

爵制的产生及成型,主要是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刚开始分封的时候,主要是侯爵,公爵都很少,所以那时候称为“诸侯”。不过到了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们互相兼并,公爵已经越来越多。不过,称“公”的很多,但是称“王”的却几乎没有。

(秦始皇剧照)

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在古代,“王”有特殊的含义,所表达的就是天下主宰。而“公”“侯”都没有这样的意义。

西周开始的时候,除了周天子是王,是天下主宰,没有其它王,自然就没有其它主宰。不过,楚国由于不满周天子只给予了一个子爵的分封,因此和周天子发生了很多矛盾。再加上周天子还多次带领军队征伐他,包括周天子在内的中原人又称呼楚国人是蛮夷。因此,楚国国君非常不服气,自称“楚王”。当楚国国君自称“楚王”的时候,便意味着他们要自行一套,自己主宰自己的地盘,不再属于周天子的臣民了。

到了战国时候,已经不仅仅是楚王,通过兼并剩下的其它六国诸侯,也纷纷称王。那也就意味着,这些称王的诸侯,也都不服从周天子管理了。

因为大家都称王了,因而自己感觉比别的诸侯国厉害的秦国和齐国,干脆称“帝”。不过后来也觉得闹得不像话,又取消了。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自称“皇帝”。

此后又经历楚汉相争。先是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为“王”。不过这些“王”们立刻就反叛。刘邦当了皇帝后,也有封“王”,而这些“王”也是心中不服而反叛,以至于刘邦对他们进行广泛的诛杀。

由于“王”在周朝及汉初有着诸多这样的反面意义,因此,后世的皇帝都是谈“王”色变,不敢再封异姓为王了。至于同姓的王,意义则不一样,毕竟是家天下的国家,这个天下就是这家人的。因此同姓当“王”是无所谓的。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等)

4

对于文臣武将的分封,一般是在开国建元之际,其中以,汉、唐、宋、明最为突出。

一、东西两汉

刘邦建立汉朝时,文臣中功劳最大的当属萧何和张良!两人都被封了侯爵,有食邑,其中萧何还是丞相,统领百官。武将中有几个被封为王的,但是彭越和英布等人属于刘邦的合作伙伴,本身就是王;卢绾被封为王那是刘邦乱封的。所以他们的王与刘邦的分封意义相关不大!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中,韩信的王位是胁迫刘邦的,后来被贬为淮阴侯,侯爵,其他武将都是列侯爵位!所以说,在刘邦麾下,文臣武将的分封都是差不多的,基本上都是侯爵。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分封最高的也是止步到列侯。

二、贞观大唐

唐朝的文臣武将分封,应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文臣武将最高爵位都是被封为公爵,但是区别在于,文臣的排名要比武将高!而且文臣的官职最高是位列三公或是左右仆射之类的,职位上都是文臣能达到的最高点。而武将的在朝廷职位大体是“大将军”或“总管”之衔。武将要比文臣弱势,像李靖还得出将入相,向文臣转换。

三、南北两宋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有功的文成武将,分封最高爵位也是公爵。文臣之首的赵普被封为许国公,武将中的石守信等人也是被封为公。但是有一点,赵匡胤分封出去的爵位是很少的,可能是他他取天下太容易了。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一个偏安一隅的朝廷。文臣的分封没什么好谈的,武将中的韩世忠分封是可以一说的。韩世忠武将出身,晚年退休的时候被封为咸安郡王!以前的文臣武将被封为王基本都是死后追封的,韩世忠的“郡王”爵位是活着的时候封的。

四、大明王朝

朱元璋时期,文臣武将的最高爵位是公爵,文臣以韩国公李善长为首,武将以魏国公徐达为首。在朝廷的职位上,李善长是左丞相,徐达是右丞相,徐达压过李善长一头。徐达死后还被封为王,死前是没有的。中国历史上的文臣武将,死前都是很难封王的。朱棣“靖难”之后,功臣也是最高只能达到公爵。朱棣之后的文臣武将封爵难。英宗复辟时封了武将石亨为忠国公,文臣徐有贞为武功伯。之后的明朝,文臣最高不超过伯爵,像王阳明在世时就只得一个新建伯的爵位。

5

从秦开始设立二十等爵位,汉依秦制,加封王爵,异性王除灭后白马之盟约定非刘不王。爵位都是给有功之人在官职以外的一种赏赐,文武皆可得(如萧何封酂侯,韩信淮阴侯)。当然,军功相对而言更容易获得一些,但风险也要高得多。

汉初,做官者以出将入相为荣,所以多能兼资文武。即便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也很少只能提笔的书呆子(为将者不等于冲锋陷阵,更重要的是指挥三军),因此建立军功对文人而言也不难。不过汉朝文武至高就是十九等爵的关内侯,再次的就是二十等爵的列侯(如关羽的汉寿亭侯,诸葛亮的武乡侯)。

到了隋唐及以后,基本也都只是本姓封王(汾阳王郭子仪是个特例,其他如鄂王岳飞、明朝开国的异性王都是死后追封的),异性则是公侯伯子男这样的爵位了(比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就是妥妥的文官,皆封公)。但普遍也都是建国之初容易获得爵位,往后就难了。文官如秦桧也曾被追封申王,李鸿章死后追封一等肃毅侯。

不过文官有功者可能还会多个荣誉头衔:太师、太傅、太保(古之三公)。

6

自从北宋之后,中国的政治落入文官手中,此后宋明两朝都是以文制武,文官的地位是高于武官的,尤其是两宋时期,武官恨不得管文官叫爸爸。

进入明朝后,由于明朝的天下是一刀一刀硬砍出来的,所以明太祖立下规矩,无军功不得封爵,因此在明代的贵族多出身于武将。

明代功臣爵位有三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在明代被取消了。明朝初年最初只封了六个公爵,分别是:

韩国公李善长

魏国公徐达

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除了这六个公爵以外,后来又加封汤和为信国公,傅友德为颍国公,蓝玉为凉国公,另外还有14人被追封国公或郡公爵位。在这所封的20个公爵中,只有李善长是文官,其他19人都是武官。至于侯爵和伯爵也是如此。

虽然李善长在明初位列所有功臣之首,排名在所有人之上,但后来由于“谋反”,李善长就被杀了,爵位也被废除了。而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死后都被追封为郡王爵位,爵位已经是顶天了。

爵位是封建王朝中的铁饭碗,有了爵位就代表可以世世代代从政府手里领钱,并且世代都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所以封爵是大家都想要的,不过要获得爵位必须有战功,也就是说必须有战争才能有机会封爵。

明朝历史上只有两次大封爵位,第一次是明初和靖难之役时,第二次则是在南明时期。

面对着满人的入侵,处于生死存亡的南明政府曾大肆给武将加官进爵。当时别说侯爵、公爵了,就算是亲王、郡王的爵位也是毫不吝啬。

例如抗清名将郑成功就被封为潮王(亲王爵),由于郑成功坚辞不受,于是降为延平郡王。还有抗清名将李定国,先是被封为西宁郡王,后又晋升为晋王(亲王爵)。

(延平王郑成功)

不过在和平时期,能获得一个伯爵就很不错了,至于公爵侯爵则想都不敢想。

例如明末镇守辽东总兵李成梁,其封爵为宁远伯,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封爵是平西伯,这俩人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但爵位也只是伯爵,而平定倭寇的戚继光则连一个爵位也没有。

虽然武官在和平时期想获得封爵很难,但至少还有希望,那文官可怎么办呢?

其实自从明成祖朱棣以后,文官就取代武官掌握了政权,形成了武官有爵位,文官有实权的局面。至于对文官的褒奖,主要是赠荣衔。

荣衔是一种荣誉官衔,没有实权,但极为荣耀。明朝最高的荣衔是太师,在理论上太师是明朝最大的官衔!整个明朝只有九人在生前获得太师衔,可见太师衔之贵重。

除了太师以外,太傅和太保的头衔也很荣耀,这三个头衔合称三公。排在三公之下的头衔是三孤,分别是:少师、少傅、少保,这三个头衔也很贵重。

三公和三孤是明代最高的荣衔,能获得荣衔也是很光荣的,而且虽然是虚衔,没有实权,但是可以领钱。例如太师是正一品品级,加太师衔就可以领一份正一品的俸禄。

不过荣衔并非只有文官可以获得,武官也能加衔。例如明朝大部分的太师衔都是被武将获得,文官得太师衔的人只有李善长和张居正。(张居正的赠衔是太師兼太子太師)

但是到了明朝后期,随着内阁制度的确立,文官地位的上升,文官获得荣衔的数量渐渐超远武官。

总之文官是掌权者,不可以拥有世袭爵位,而武官只负责打仗,所以能够得到世袭爵位,这是双方最大的不同。

7

古代职爵是完全分开的两套体系,文臣武将是职务,王侯是爵位体系,两者互不影响。不仅是武将可以封王,比如郭子仪封汾阳王。文臣也是可以封王的,比如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

从总体数量上看来,武将封王确实多于文臣。因为掌握军队这一绝对控制力量,权力、爵位、官职都可以通过军队威逼得来,所以,武将得封异姓王是要多于文臣的。而且,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之处在于很多时候大臣都是允文允武的,所以文臣武将的区分有时是一个伪命题。比如丞相是文臣系统的最高职官,但是西汉的周勃、灌婴,东汉的吴汉、邓禹,唐代的李靖、郭子仪,明代的徐达都是武将出身,却也都担任过丞相。宋代更是以文官掌军事,很多的文官宰相都有披甲上阵的经历。所以说,文武之间的界限其实不是那么明显的。

还有太傅一职,也是文人毕生追求的“生为太傅,死谥文正”之一。但是,北周的尉迟迥,唐代的李克用,宋代的张俊、韩世忠也都曾担任过此职。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来,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文臣武将区分明显的特定官职,很多时候还是允文允武的。

8

从狭义的层面上来说,武将除了造反,最高确实只能当到王爷了,这种例子古代很多,比如汉初时期的韩信被封为楚王,唐朝的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这些都是活着就封王的,另外还有宋朝的曹彬被追封为鲁王、明朝的徐达被追封为中山王这些死后封王的也多是开国元勋。

但是光说武将和文官之间对比是有歧义的,因为在宋朝以前宰相是出将入相的,也就是说镇守边关多年的大将,会在晚年回到朝廷任职宰相的,比如李靖李卫公,他就担任过唐朝的宰相。

韩信也担任过相邦一职,相邦的职权比宰相还大,汉朝后世为了避讳刘邦改“相邦”为“相国”,韩信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担任过“王侯将相”的人,而明朝也多是文臣领军,而且出确实出了几个比较厉害的如孙承宗、熊廷弼等等,所以文官和武将做到顶点是可以互换的。

从秦汉时期以来功勋中以军功最贵,汉太祖刘邦有“非军功不得侯”的说法,而且在他发下“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之后,几乎堵死了文人封侯的通道,这一规矩一直恪守到东汉末年,直到曹操加九锡进爵为魏王。

所以忠于汉室的崔琰和荀彧才会遭到迫害,因为曹操已经违背了“非刘氏为王者”的规矩,所以对于这些异己,曹操当然是要一一铲除的,而曹操本身允文允武,并不能简单的将他归类到文臣或者武将中。

宋朝时文人的待遇比较高,许多文臣都死后被追封为王,比如著名的相公韩琦就被追封为魏郡王,所以史书上也称韩琦为韩魏王。

像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人,都是文臣出身,除了左宗棠是举人之外都是进士出身,但是真正让他们成为名臣的还是靠他们的军功,尤其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所以文官和武将的封爵最高顶点是一样的,在不造反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当到王爷了。

9

封王确实是大臣最高封爵,比如西汉初期的异性王,唐代郭子仪、仆固怀恩等,宋代还有童贯等,宋明有追赠王爵。但曹操的魏王和司马昭的晋王这些权臣不在此论。

岳飞追封鄂王:

常遇春追封开平王:

封王历来是出头的椽子,大多没什么好下场,郭子仪也是付出极大代价的:

大臣封爵最高等级有差异,比如汉代最高就是列侯。魏晋创造公侯伯等级,大臣最高封爵公爵。唐代加了子男等级,大臣封爵一般最高是国公,此后历代都差不多。

清代特殊一些,蒙古也有王。汉四藩也是王爵。乾隆给富桓福康安父子追封王,此外大臣封爵最高还是公。比如年羹尧最高爵位就是公。咸丰公开许诺平太平天国封王,他死后慈安慈禧只给曾国藩一等忠勇侯(汉族大臣最高爵),左宗棠李鸿章才得伯爵,而蒙古将领曾格林沁,仅化解太平天国北伐就得到世袭罔替的亲王。

而文臣与武将的最高封爵是一样的。

10

纵观古代历史,文臣武将建功立业的功臣有很多,并且能够获得不同的爵位,当然不同历史时期,他们能够得到的爵位也是不同的,相对而言武将往往可以封王,这样的事情在古代主要王朝都是存在这种情况的,当然这里说的是异姓功臣,比如汉初韩信、彭越等诸侯王,东汉的曹操获封魏王,曹魏的司马昭获封晋王,唐初的罗艺是燕王,杜伏威是吴王,中唐的郭子仪是汾阳郡王等等,就是宋朝也有童贯封王,成为古代宦官爵位最高的人,明朝的话主要是追封郡王,主要是明初的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等人,至于清朝的话,也有吴三桂等藩王,可见这些异姓封王的人都是武将,所以在古代武将最高可以获得封王的爵位,那么文官有能够获得怎样的爵位呢?

其实,理论上古代王朝异姓功臣官方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并不是封王,因为各大王朝对于王爵的授予是非常严格的,就算是开国功臣也不一定能够获得,比如汉朝开国功臣萧何、张良、曹参等人都是封侯的赏赐,东汉延续西汉刘邦定下的规矩,那就是“非刘姓不能封王”,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封侯的奖励,唐朝开国功臣也是如此,只不过此时他们获得的爵位是国公,也是异姓功臣的最高爵位了,明朝的情况也是如此,而像徐达和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是开国六大国公,可以说明朝时古代对于王爵控制最严格的王朝,抛开南明不谈,无论功臣多么大的功劳,最高也只能册封国公爵位,而王爵只能是去世后追赠而已,也就是说这是古代的常规操作,不过这份常规操作并不是仅仅指的是武将,其实也包含文臣,所以文官理论上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公爵。

而武将能够超高规格获得王爵,其实往往都是王朝处于特殊时期,比如说开国初期笼络地方割据势力,或者王朝中后期出现重大叛乱,汉朝刘邦为了联合各地诸侯王反抗项羽,所以才会存在汉初的八大异姓诸侯王,也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唐朝初期为了笼络地方割据势力,册封了罗艺为燕王,江淮杜伏威为吴王等等,安史之乱爆发后,对于平定叛乱的武将们给予郡王爵位,比如郭子仪被册封为汾阳郡王,李光弼为临淮郡王等等,也就是说在国家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武将们才能够挽救国家社稷,自然也就能够得到超高规格的待遇,至于文官的话,就算是参与到军事行动中,担任的往往也是军师的角色,或者是负责后勤粮草的工作,他们并不能够像武将那样拼杀在战场上,所以自然也就不能够被破格赏赐爵位了。

纵观古代的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文官们的最高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册封公爵,也就是国家标准制度中的最高爵位了,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不同历史时期文官最高爵位的变化吧!

先秦时期文官理论上能够获封公爵,比如周朝实行分封制,册封的诸侯有不同层次,最高等级的诸侯国是公爵,但是这些诸侯国往往都是宗室,功臣的话爵位最高只能做到侯爵,比如姜尚是武王伐纣的首席功臣,在周朝建立后册封为齐侯,而在战国时期,文官最高也是侯爵,最明显的就是秦国相国吕不韦,可以说是权倾朝野的人物,可是爵位方面只是文信侯而已,当然武将们能够获得的爵位往往和军功密切相连,想要在爵位上做到最高等级其实比较困难,比如白起最高只做到大良造,武安君而已。

而在汉朝的时候,延续的是秦朝的军功制度,也就是功臣最高爵位是彻侯,也就是列侯,不过列侯也是有等级划分的,最开始在西汉时期无论是上万户还是数百户都是县侯,也就是说西汉时期万户侯才是最高等级的爵位,当然武将们往往更容易获得这样的爵位,不过萧何和张良都是万户侯,也就代表着文官能够达到的极致了,而到了东汉彻侯有分为县侯、都乡侯、乡侯、都亭侯和亭侯等等,这种制度延续到西晋,最常见的就是三国时期,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这个爵位就是县侯,而张飞为西乡侯,关羽是汉寿亭侯等等,也就是说这一个历史时期,文官能够做到最高的爵位也就是县侯了,萧何、张良甚至诸葛亮都是这个时期爵位的最高峰,当然汉朝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王莽设立了公爵,位在彻侯之上,不过因为新朝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太短,又因为东汉建立后实行西汉的制度,所以彻侯也就成为汉朝功臣最高爵位,只不过东汉末年曹操再一次恢复公爵,并且自立为魏公进而晋封魏王,其实暴露了他想要取代汉朝的野心了,因此才会出现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的原因了,不过公爵在这个时期属于特殊情况,属于权臣的标配,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作用。

等到隋唐时期,国公成为功臣们的最高爵位,我们能够看到历史上有名的功臣都是唐朝的国公,比如秦琼是胡国公,程咬金是卢国公,尉迟敬德是鄂国公,长孙无忌是赵国公,房玄龄是梁国公,魏征是郑国公,可见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魏征等人都是文官,而这也是唐朝文官爵位的最高峰了,只不过唐朝比较特殊,文官被封王的情况也出现了,这个事件就是“神龙政变”,后面张柬之等人被册封为郡王,这也是古代异姓文官功臣最高的爵位了。

其他历史时期的话,宋朝和明朝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如此,文官能够做到最高的爵位就是公爵中的国公,宋朝的开国功臣,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称号的赵普的爵位是许国公和魏国公,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的爵位是荆国公,欧阳修死后被封为楚国公等等,显然这也是宋朝文官爵位的常规操作,就是秦桧这位权臣也不能够例外,生前被册封为秦国公和魏国公,也只是死后才被封为申王,而明朝也是基本操作,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六国公第一名,就是力挽狂澜的于谦,也没有得到爵位,张居正也是如此,可见在明朝文官想要获得爵位也是很困难的,不要说文官了,就是武将即便是立下大功劳,想要获得国公爵位也是不容易的,比如平定东南倭患的戚继光一辈子也没有得到爵位,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是平西伯,可见在明朝爵位是相当有价值的了。

至于清朝的爵位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开国武将们能够得到王爵的赏赐,比如平西王吴三桂是亲王,不过除了清朝初期的异姓封王,其他时期即便是武将们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依旧不能够封王,最明显的就是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仅仅获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被封为二等恪靖侯,理论上文官最高的爵位是一等公,只不过文官想要获得这样高的爵位真的太难了,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曾国藩是一等侯爵,左宗棠是二等侯爵,至于汉族大臣获得配享太庙的张廷玉仅仅是二等伯爵而已,所以文官想要在清朝获得最高爵位,尤其是汉族大臣更是难上加难了。

也就是说文官在古代除了机器特殊的情况发生,比如张柬之因为发动政变让李唐皇室重新获得皇位,从而获封郡王的爵位,至于其他王朝侯爵和公爵就是顶峰,只不过每个王朝获得这份爵位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已,相对而言,明清对于文官的爵位管理是非常严格的,相对而言唐朝的爵位对于文官更加有利,也更加荣誉获得,从这一点上讲的话,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唐朝的爵位都是相对更加容易获得,而唐朝的发达自然也就离不开文臣武将的贡献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