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这个问题我观摩了很久,迟迟没有作答,也认真思考了好几天。

我看到各位答主都纷纷认为明朝最有骨气,我的头脑中始终在盘旋三个字:“为什么”。我所掌握的知识是明朝是一个昏君倍出的朝代,疆域不如元清、富饶不及两宋、作为不如汉唐,且终止一朝,昏君倍出,朝政废弛。一直到现在,我才下定决心作答,但是最终难以免俗,仅仅就骨气来讲,朱元璋毕竟出身于穷苦贫民,别的什么没有,就是有一身死不认输的顽骨,所以其子孙无论是否明君,骨头确实不软。

确实有明一朝,从未有过和亲、投降之君。虽然昏庸无道,但都是宁死不屈,没有割地赔款送美女、进贡的行为。

朱元璋、朱棣时期,远征漠北,杀的蒙古小朝廷东躲西藏、疲于奔命。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虽然无道,被一个太监王振玩弄于股掌之间,在面临瓦剌的分割包围和屠杀时,尽管明军溃败,但还是誓死力战至最后。尸山血海,塞蔽山川,其惨烈可想而知。最后他的护卫大将樊忠眼见逃脱无望,锤杀了权监王振,其血性刚烈令人肃然起敬。

土木堡之败后明朝在兵部侍郎于谦的力阻之下,不迁都,拥立朱祁钰为君,拒绝谈判,在大败失军、人心不稳的情况下,迅速应变,组织力量迎战乘胜追击而至的瓦剌大军并实现成功狙击,致使瓦剌军无奈撤军。

之后决不妥协,不愿意以任何让步换取明英宗还朝,瓦剌部也先无奈之下只好放还朱祁镇。

李自成起义军兵临城下时,崇祯帝没有丝毫逃跑、投降、谈判的举动,而是坚决守城待援,直至城破,亲手杀尽妻女到煤山上吊自尽,何等的刚烈无匹。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壮哉!大明!

最佳贡献者
2

这种问题很明显是为著名的弱智群体:明粉,量身定做的。想都不用想,又是一阵我大明铁骨铮铮,不割地,不和亲的陈词滥调。我就纳闷了,就这三句半,明粉们喊好几年,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明粉们就是三毛,哪吒,金刚葫芦娃,大人谁能干出这事儿。

不过我还是想借这个话题聊聊:骨气。

本人初中就处于不学习状态,初三没念,高中是在职高混了三年,之后在水泥厂卸了两年石头,然后重新学习考进大学的。我实际上只是在高中旁听了两个月,自己又在家学了两个月,就学那四个月,结果高考成绩比本科分数线高出40多分,历史和政治这两门接近满分。

而对历史的喜爱是天生的,我记得很小的时候,不知道家里怎么出来一本历史书,我翻开看,奴隶社会的隶我还不认识,就念奴康社会,但依旧看得津津有味。

可以这样讲,读历史是贯穿着我整个生活的。

我们看历史,有牧野之战的血流漂杵,有吴起的杀妻求将,有白起的坑杀降卒,有刘邦的分我一杯羹,有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在历史中我们能看到权谋,杀戮,交易,制衡,趋势等等,而这两年在网上莫名其妙的出了个词:骨气。这个词也是为明朝量身定做的。

为什么有些人每天跟神经病一样在网上刷大明朝有骨气?因为只要你读读历史,对明朝稍微有点了解,就会明白:这个朝代真的没什么可以夸他的。谈明朝有骨气,就像是一个女生她长得不漂亮你可以说她可爱,她不可爱你可以说她有个性,她没个性你可以说她贤惠。

你翻翻历史书,谁夸秦始皇有骨气了?谁夸刘邦有骨气了?谁夸李世民有骨气了?为什么这么多朝代,单单明朝最有骨气?不是因为它出类拔萃,恰恰是因为它实在是乏善可陈。我估计明粉们看成语有点费劲,我再翻译成普通话说一下:就是明朝,你真的挑不出他有什么可以夸赞的优点,实在找不到词了,真有骨气。

但这些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我想说的作为一个男人,你还能每天热血沸腾的喊骨气,你还能喊出豪言壮语,你还能做到问心无愧,我只能说你还太幼稚,你的人生还太苍白。你之所以还能铁骨铮铮的吹牛逼,那是因为你没经过风雨。

郭子德纲有云:良心丧于困境。你还有良心,那是你没遇到过真正的困境。

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为了理想而坚持的人,一个为了理想在困境中坚持的人,一个为了理想在困境中坚持了10年20年的人,一个为了理想坚持到众叛亲离,妻离子散,身败名裂的人,他丧失了骨气和违背了良心,这是在所难免的。

你之所以还有骨气还敢谈良心,那是因为你这个月5000块工资拿到手了,懂吗?你的骨气和良心就值这么多。你可能70岁了,计算着每个月收入多少,然后拿出多少钱去买粮,拿出多少钱去买油,然后算算这个月能存多少,这样的人,你一辈子都会活的很有骨气,也能问心无愧。

良心与骨气是老百姓的专利,对于创业者来讲,对于有野心的人来讲那是奢侈品。

为了理想,是壮烈的死去还是卑微的活着?

我特别喜欢绣春刀里的一句台词:沈炼,你怎么还不明白,活到这个岁数,情义,气节磨的差不多了......十月围城里甄子丹也有个桥段很有味道,人家把钱扔在地上,他弯腰捡起来,淡淡的说:给钱,我什么都做。这才是有故事的男人。每天喊老子问心无愧,唉,也太幼稚加白痴了。

我有个学生,他在学校胡闹,老师找家长,为了儿子不被开除,他爹给老师跪下去了。这个学生跟我讲这是他心里最大的伤。我跟他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是一个男人在成长中避免不了的。

你还有骨气,你还没跪过,只是你经历太平庸。

别跟我秀你的英雄事迹,一个痛苦艰难7天就熬过去了不值一提,一个痛苦艰难1年就熬过去了不值一提,不在痛苦艰难里熬10年,20年好意思拿出来说吗?

骨气,呵呵。

所以每天在网上刷大明骨气的宝宝,都是额头上写俩字:明粉。左脸写俩字:幼稚。右脸写俩字:白痴。

骨气这两个字不是应该出现在历史频道的,它可以出现在政治频道,作为一个鼓励的口号存在,但这个问题咱就不能详谈了。

实际上除了骨气,还有一样东西在历史书上是看不见的:道德。历史讲的是成王败寇,多谋多胜,少谋少胜,就是看谁的心眼多,谁下手更黑。道德高尚的那是宋襄公,几千年的笑柄。项羽比刘邦道德水平高一点,他就被淘汰了。

所以总有人质疑我,你这啥老师啊,不高尚啊。没办法,知识结构摆在这,从小历史,三国看多了,长大了又在社会上生存,我这道德水平确实上不去。而我教学生也是怎样除掉竞争对手。但我这人也不算道德败坏,只不过爱说实话而已,看见有人说自己道德高尚,总是控制不住,不扒一扒会很痛苦。

这些在网上扛着道德和骨气大旗混迹历史频道的人,真的,要多可笑有多可笑,要多白痴有多白痴。对于历史你是连皮毛都没碰到,一看就是靠民间故事,网络段子活着的文盲,每天拿个李定国抗清的小人书封面泣血叩拜。

人家那叫毒鸡汤,我这是一锅毒酱牛肉,连汤喝了吧,保证可有劲儿了!

3

论气吞山河雄壮威猛一定是大秦帝国,论大国气度民族精神和骑兵军团一定是大汉帝国,大唐帝国在军事文化科技上如日中天光芒四射,以达中华民族历史颠峰。!若论天子守国门,大明王朝的风骨龙脉,其时它才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最霸气,无外辱不割地求和,不外嫁公主的伟大王朝,不仅打败了倭寇和西班牙舰队,其在科技文化上的贡献也非常巨大。

4

汉朝国力强盛,国泰民安,唐朝也是非常强盛的,但是他们不是有骨气的。他搞讲和,和外邦和亲这不是有骨气。看历史书比较一下,还是明朝比较有骨气,明朝是一个不给别国纳贡,不给别国称臣,不和外邦和亲(就这一点,就是最有骨气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无论遇到多大的压力。也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的事儿。明朝,在当时的那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仍然兵分两路,一路和满清交战,一路对付李自成的造反。从英宗到崇祯的几次京城保卫战中,兵临城下宁死不迁都。皇帝死了就换一个新皇帝。敌人兵临城下,宁可自杀身亡也绝不屈膝投降。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崇祯皇帝没有逃跑,可是非常坦然的,给李自成写下一封书信。上写,拜上,拜上,多拜上,拜上闯王李皇兄,我给你留下金镶玉玺,你给我留下众文武卿,我给你留下三宫并六院,你给我留下一十八世永皇陵,我给你留下金銮宝殿,你给我留下众黎民。可见崇祯皇帝誓死如归的气魄,他在临死前还不忘文武官员和黎民百姓。写完书信之后,带着一个太监去了紫禁城后面的煤山,自缢殉国。

5

谢谢邀请,其实这个问题之前已经在网上有过更多讨论,更多网友都选择了明朝。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选择明朝了,原因就是大家非常耳熟能详的两句话。

1.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

2.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有明一朝,确实出过不少杰出的皇帝,但是今天之所以明朝在广大网友心中地位比较特殊,客观来讲其实是有一种微妙的情节在里面。作为汉民族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我们在情感上会对它有种天然的认同。加之它的继任者后期丧权辱国,导致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数百年,更加激发了人们对明朝得同情和惋惜。

其实要说最有骨气的王朝,我个人觉得是秦朝,它虽国祚不长,二世而亡。但秦国赢氏先祖筚路蓝缕,一代代苦心经营,不折不挠,终于把秦这个边陲小国变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活脱脱的一部国家奋斗史。


试问,还有比这更励志,更有骨气的王朝嘛,即使在弱小,也不放弃一统天下的决心,即使在艰难,也不缺少变法自强的勇气。

6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最有骨气的朝代肯定是明朝。 明朝在建立开始就是以驱逐蒙古鞑子为己任而简历起来的国家,在明朝建立过程中,明朝诸多将领在朱元璋的领导下,多次打败蒙古军队,最终将蒙古干出了中原,终于恢复了汉人的江山。



在此后的多年里,明朝一直对塞外的北元用兵,双方各有胜负,最后,蓝玉在捕鱼儿海一战中彻底打败北元势力,导致蒙古部落联盟瓦解,蒙古再也难以卷土重来,侵略中原了。



后来,明成祖朱棣也多次北伐,不断打击强大起来的瓦剌和鞑氮等势力,后来甚至将国都签到北京,天子守国门,来应对北边的边患。明英宗面对瓦剌的入侵,率军出击,不幸在土木堡被擒。瓦拉携带明英宗到北京,妄图取得好处,但是明朝根本不为所动,很快另立新君,并坚决抵抗瓦剌,瓦剌一直占不到任何便宜,再加上各地勤王兵马先后赶到,也先最后不得不退出关内。



后来明朝和满清的斗争中,虽然明朝很多时候已经处于不利的状态,但是明朝一直不妥协,而且君王死社稷,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到死也没有妥协,可谓可歌可泣。所以明朝不愧为最有骨气的朝代。

7

汉朝!

汉朝有多霸气,可以看看这三句话: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这句话出自《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凡是太阳、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是大汉的领土,说这句话是有底气的,汉朝民风尚武,即便文人也会佩剑。

所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两个跟打战有关(骑马、射箭),所以那个时候文人彬彬有礼是有原因的,试想一下,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谁敢无理?

文人如此,何况是武将。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说这句话的是西汉名将陈汤。

值得注意的是,陈汤是做完再说的,在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后,陈汤才给汉元帝上书: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朝有多霸气,从这句话中就能体现一二。

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这句话就不止霸气那么简单,还体现了汉朝军民源自骨子里的自信,即便是现在,读来也令人热血沸腾。

这话是傅介子说的。

汉昭帝时期,楼兰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为从汉朝和匈奴之间得到更多的利益,就怂恿匈奴杀掉汉朝不少使者。傅介子自告奋勇,向汉昭帝请求出使西域,到楼兰后,趁醉酒之际,傅介子直接斩杀楼兰王,并说了一句很霸气的话: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汉朝的霸气,由此可见一斑!

8

感谢邀请。

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最有骨气的朝代,非大明王朝莫属。

下面请我用对比的方式阐述我的观点。

关于和亲

汉朝唐朝,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少边境压力。先后多次对西北游牧民族进行和亲。说和亲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就是给那些部落首领送美女,让他们不要侵犯中原。

再看明朝,和亲?不存在的,只听说过蓝玉大将军睡了蒙古皇妃,哪里听说过大明往外送女人的?



关于赔款

北宋南宋,为了缓和与辽金的矛盾,年年纳贡,与其说是兄弟之国,其实就是附庸,最后的结果是胃口敌方越来越大。

再看近代的大清帝国,除了赔款就是赔款,英法来了,赔,日本来了,赔,八国联军来了,接着赔。

诠释了那句话,用钱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情。

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屈辱。

再看大明王朝,就算到了最危难的关头,也从来没有想过用钱财取悦敌人。



关于首都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有哪个朝代敢把都城放在前线的。

大家玩过魔兽争霸,主基地一般建在最里面,周围还得修点建筑挡着,更有甚者外面还要围一圈箭塔。

大明王朝就敢,把京城迁在了离蒙古最近的地方,天子边关坐镇,百姓才敢来北方安居乐业。



关于国难

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京城。

两宋的皇帝更惨,要么跑不及被抓,要么就是漂到海上躲。

被部份吹到天上的大清,皇帝太后在得知外国侵略者刚登岸以后,就远遁千里。

大明朝,国变之时,皇帝有太多机会可以逃往南京,但他没有,皇帝选择留下,与大明王朝一起毁灭,被俘?不存在的,在大顺军攻破城门前,皇帝已经自尽。



这就是大明,一个有着铮铮铁骨的王朝,一个宁折不弯的王朝。

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9

明朝

大明276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和任何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朝代。

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自明朝永乐帝将国都从南京迁移到北京从未变过。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北京即使几次形势危急,大明天子永远镇守第一线,从未迁都。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他宁死不降。明朝另立新君打败蒙古。

哪怕是到了最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依旧:“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南明隆武帝战死沙场,绍武帝被俘自杀

这是关于皇帝的。

我们再看看明朝的百姓

明朝自从亡国后,依旧反抗清朝38年之久。

清朝统治者只能用“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等血腥手段去镇压子民。

可见明朝子民的风骨。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政权,可谓壮哉。

10

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无疑是明朝。有人说崇祯皇帝即使吊死在煤山上,也绝不投降,体现了他的骨气。我认为最能体现明朝骨气的事,土木堡之变之后,明代宗朱祁钰在应对瓦剌的故事更能体现明朝的骨气。



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下,轻敌冒进,被瓦剌首领也先大败,20万明军损伤过半,大量勋贵和官员被俘或被杀。也先挟持朱祁镇进攻北京。其实这个时候,朝廷内部己经乱了阵脚,不少人主张南迁。明代宗朱祁钰,任命于谦负责北京守卫,很快稳住了阵脚,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挫败了瓦剌的进攻。



在皇帝和大量勋贵被俘、被杀的情况下,有哪个王朝能够顶住压力,拒绝和谈,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稳住阵脚,取得胜利。试想如果当时稍有不慎,北京城内有可能出现人心溃散和大溃逃,就要重蹈靖康国耻的惨祸。



(??????)

但其实光有骨气,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好事儿。从明中期开始,明朝的官员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为了显示自己的骨气,拼命与皇权作对。很多情况,官员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被廷杖而反对。官僚集团与皇权之间的斗争激烈化、残酷化,使得维持政权运转的两大权力集团失去了互相妥协和互相协调的机会。最集中的表现在明崇祯年间,明朝政府在财政几乎破产的情况下,需要同时应对国内农民起义和关外的后金政权的攻击。这个时候比较可行的策略,应该是先稳住一方,集中力量攻击另外一方。我想当时的崇祯皇帝和官僚集团都是可以认清这一点的。但是大家都不愿意首先妥协,不愿意与农民军或者后金的任何一方议和,最终无力支撑,轰然倒塌。所谓至刚易折,就是如此。

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欢迎讨论关注和点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