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向来就有称雄世界的野心,将南亚乃至整个印度洋地区都视作自己的地盘。当年英国殖民印度虽然给这个文明古国造成了巨大创伤,但是也留下了一个巨大遗产,那就是印度真正统一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印度虽然脱离了英国的统治,但是印度却继承了当年它主子的野心,在南亚横行无忌。当年英国染指西藏而造成的“麦克马洪线问题”,也被印度寡廉鲜耻的利用。印度一方面不承认英国殖民统治时代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却又利用英国统治时代的条约给自己的侵略行为找借口。

藏南地区土地肥沃,对于人口众多的印度来说的确是个巨大的诱惑,加上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的阻拦,中国内地对于这里的控制力非常有限,让印度更加肆无忌惮。

不仅在藏南地区设所谓的行政区,还大规模移民,建设军事存在。

对于印度来说,藏南不仅仅是领土与主权、资源的利益,这里是藏传佛教的圣地,而西藏问题也是中国的重要核心利益。印度抓住藏南不放,也握住了威胁中国的一张重要筹码,在其他问题上跟中国讨价还价,而在国际上也有利于印度摄取政治资本。

最佳贡献者
2

要明白印度为什么继承英国的殖民遗产首先要明白这些资产的重要性。英国占有麦克马洪线以南绝不是为了这里丰富的资源和温暖的气候,因此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他们不足会这么在乎土地的大小。藏南和阿克赛钦还有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度来说是安全的屏障,就好比我们的燕云十六州一样,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重要的北方屏障,印度人为了确保国家安全想要尽可能的将防线北移。



大英帝国控制印度时也考虑到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皇家海军确保印度洋的安全还不够,英国还要建立更多的缓冲区,就是我们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东部的缅甸也是印度缓冲区的一部分,在征服阿富汗的战争中失利导致巴基斯坦地区成了印度的缓冲区。印度在建国之初对上述边疆地带的缓冲区无法控制,因此整个南亚都是印度试图扩大防御的努力。因此印度不惜一切的对外兼并土地,比如巧取豪夺的拿走克什米尔的“查谟-克什米尔”地区和“锡金”王国等,



印度的领土扩张开始于上世纪的50年代,这时候中国深陷内战和朝鲜战争的泥潭,对藏区缺乏控制无法阻挡印度对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占领,更不要说更遥远的克什米尔地区了。因此新中国摆平了国民党的虾兵蟹将之后就开始进军西藏而不是新疆,那里有我们的苏联老大哥控制一切都好说,尽快统一西藏是当务之急。但是藏南和克什米尔的偏僻和遥远还是挡住了解放军的步伐,为此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还是兴建了川藏和新藏两条公路,其重点就是加强和上述两个地区的联系,军事意义十分重大。



如果在1962年的对印度反击战胜利之时,有青藏铁路作为后方支持,我们的解放军绝对不会退出藏南回到麦克马洪线地区。相比之下克什米尔的阿克赛钦地区新藏公路可以直达班公湖附近,解放咯拿下此地后一直坚守至今,因此说印度至今占有马克马洪线以南是因为我们的后方补给线路不足,解放军在明知不可能长期驻守的情况下选择撤出,而且解放军已经打过高原进入印度平原地区。



研究地图不难发现,我们以克什米尔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领土要求基本都已经实现,这些地区所谓的领土争议区都被我方实际控制,只有麦克马洪线以南还未被收回,后方道路不畅是主要原因。中国目前正在修建川藏铁路,其连接重点就是藏南附近,这之后印度可以依靠的天堑也不存在了..........。

3

印度独立后一度是以一个反殖民主义国家的形象出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随即迅速得到印度、缅甸等国的共同倡导。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提出了”不结盟“一词,在这次演说中尼赫鲁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结盟的基础。1956年7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南斯拉夫举行会议,会后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在四年后的第1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这三位领袖又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和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在纽约会晤磋商建立美苏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终于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共有25个国家的首脑参与了会议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然而印度这个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反殖民主义运动的主导国家之一却实际上继承了大量英国的殖民遗产。

事实上印度国家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本身就是英国的殖民遗产——印度尽管号称文明古国,然而在英国人到来之前的印度不过是由一个个土邦组成的一片散沙,雅利安人、马其顿人、突厥人等外来征服者一波接一波来到印度,千百年来印度人似乎已习惯了这种不同的征服者的统治。统一的印度民族这一概念始终未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恰恰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印度人才真正萌发了民族主义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没有英国的介入,印度的统一根本就无从谈起。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印度其实更多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并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即使是印度次大陆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孔雀王朝和莫卧儿王朝也始终没能覆盖过印度次大陆最南端的地区,况且即使是在被其所统治的北印度地区也依然存在着大量半独立状态的土邦。直到1833年印度才诞生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正是英国人培养了印度最早的职业公务员队伍,否则印度还将会像它前三千年的历史一样四分五裂,只能成为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国家。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印度人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恰恰是在殖民主义者的塑造下形成的。用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尼赫鲁的话说“就我的好恶而言:与其说我是一个印度人,不如说我更像一个英国人”。事实上不只是尼赫鲁,其实在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包括外交系统)的公务人员构成基本没任何变化,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实质上继承了之前英印政府当局的整个政治系统,而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的不少政策也被印度一并继承下来。

事实上印度对英国政策的继承早有端倪可寻:甚至早在印度正式独立之前尼赫鲁就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对印度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进行了明确而清晰的界定:”印度以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具体到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印度完全以该地区的主导者自居:对位于中印边境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不丹、锡金三个小国印度都在不同程度上都进行着一定控制,1975年印度更是直接吞并了锡金。在麦克马洪线问题上印度再次展示了自己的两面作风:一方面不承认英国殖民统治时代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却又利用英国统治时代的条约给自己的侵略行为找借口,总之一切视自身利益为准。那么印度坚持这条英国殖民者当年非法划定的界线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利益呢?这条线使印度得以占据9万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这里由于受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影响而形成了温暖多雨的气候特点,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因其土地肥沃而有西藏的“江南”之称。从印度地图上不难发现:在如今印度的锡金邦与孟加拉国之间的宽约仅仅20公里的狭长地带,而这里恰恰地处印度腹地与其东北部地区的连接处。这种地形极容易被别国拦腰斩断,从而使印度东北部地区与其本土的联系被切断,而占据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极大改变这种地缘劣势,同时印度的势力将推进到喜马拉雅山北麓,从而居高临下占领喜马拉雅山这一地缘屏障。

4

如果大家对1950年代以来的中印关系史有所了解,就会发现印度人对此问题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他们的真实态度恰恰是坚决否认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是英国的殖民遗产。

印度一直认为,麦克马洪线只是英国殖民政府代替印度人对历史上早已存在的中印边界所做的确认。

最好的证据自然是印度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在1959年9月26日就中印边界问题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件。尼赫鲁在信中写道:

“事实上,印度的现有边界一直是历史上的边界,不过在英国人时期,行政管理只是逐渐地扩及到这些边界线去的。印度在1947年获得独立后不久,印度政府决定,作为一项政策,把这些边境地区放在更直接的行政管辖之下,以使它们能够分享到一个福利国家的利益,并使他们的特殊的社会和文化型式得到保护。”

由此可见,尼赫鲁坚信:虽然英国曾经殖民过南亚次大陆,但印度的边界与此无关,这是几个世纪以来由文化、地理、传统习惯和共同经历等因素确定的客观实体。

就麦克马洪线的问题而言,尼赫鲁认为早在英国人来到之前,印度已经对涉及地区有管辖权,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只不过是承认了印度阿萨姆与西藏之间的自然分界线。

因此,尼赫鲁在信件中对周恩来总理进行指责道:

在我收到你1959年1月23日的来信的时候,我都没有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竟会对在我们看来几十年来无可争辩地属于印度、而某些部分一百多年来就属于印度的约四万平方英里的领土,提出要求。……甚至暗示说独立的印度政府正在谋求坐收英国侵略中国之利。

从指责中国“暗示说独立的印度政府正在谋求坐收英国侵略中国之利”这句话来看,印度政府对麦克马洪线是英国的殖民遗产一说,持断然否定的立场。

5

印度独立后为什么还继承了英国的殖民遗产,比如麦克马洪线?对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回答是,因为印度的独立不是通过革命实现的,而是通过大英帝国自己撤退的方式实现的,所以印度政府(包括外交系统)的公务人员构成没有变化,导致英国的殖民遗产就自然地被原班人马理所当然地继承了下来。

很多研究印度的人士都很困惑,为什么这个曾经被英国殖民过的国家,独立后却追求的是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从尼赫鲁的意识形态上看,他是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在国际社会中经常就地区冲突进行积极调解,但是另一方面他的外交政策却与此是截然相悖的。印度一获得独立,就对周边小国,尤其是对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不丹、锡金,奉行了地缘战略中的缓冲区的政策,控制这些小国的内政,维护过去大英帝国在这些国家的特权。唯一的差别只是换了个旗帜。正如贡纳尔·米达尔的评论:“每一个新生的政权最初的、几乎是本能的反应,就是紧紧保住遗留给它的那份领土。凡是殖民国家曾经统治过的地方,新兴的国家就一定要统治。”这里说的就是印度。


简言之,印度独立后,外交的实际执行人员没有变化,基本理念都被继续继承下来,而东北部当时是属于印度外交部接管的,所以印度也就继承了麦克马洪线。

6

大家好。


这是因为从历史上看,恰恰是英属印度,第一次把德里政府的权威,扩展到了整个次大陆。新生的印度共和国继承了这份“统一”,虽然这是由殖民者强加的“统一”,虽然英国人离开时留下的“印巴分治”和与之相关的“克什米尔问题”一直令印度执政者耿耿于怀——因为分治的结果是印度教的“圣河”印度河留在了巴基斯坦;但没有这份“帝国遗产”,“印巴分治”里的“印度”本身也会像它的前三千年历史一样四分五裂,只能成为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面积广达300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国家的国名。

1947年独立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长期担任印度首任总理(1947年-1964年)。在他逝世之后,直到80年代末,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外孙拉吉夫·甘地也曾相继担任过印度总理。在甘地母子相继不幸遇刺之后,即便今天的总理已不是尼赫鲁的后人,但尼赫鲁-甘地家族仍然通过国大党对印度政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印度的对外战略,也就深深地烙上了尼赫鲁的个人印记。

然而,就如尼赫鲁自己所言,“就我的好恶来说,与其说我是一个印度人,不如说我更像一个英国人”,受过完整英式教育的剑桥大学高材生尼赫鲁也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安全观”。那就是:印度一定要成为南亚的主导力量;为了印度的安全,周边的小国——譬如尼泊尔、锡金和不丹——需要成为印度的势力范围,以便与次大陆之外的大国,譬如北方的中国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至于“印巴分治”后的孪生兄弟巴基斯坦(当时包括现在的孟加拉国,即“东巴基斯坦”),尼赫鲁曾经直言不讳地表示“我毫不怀疑印度最终还是要变成一个单一的国家,分治很可能只是迈向这一目标的一块垫脚石”;更不用说印巴两国争夺的焦点克什米尔了,家族渊源正是来自一个克什米尔婆罗门家庭,因此有着浓厚“克什米尔情结”的尼赫鲁以毫不妥协的姿态将它视为印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言以蔽之,在1954年6月和周恩来总理一起向全世界倡议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尼赫鲁,并不打算让这个原则适用于印度的南亚邻居们。印度的历代执政者,具体政策时有调整,而总的南亚政策的框架没有跳出尼赫鲁思想的窠臼。南亚的绝对霸权,也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7

印度后独立继承的英国殖民遗产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印度的政府架构和英语文化,这是现代印度的基石,政府结构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部分。英国殖民印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1858年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东印度公司,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印度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自此,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英帝国统治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但是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地的核心统治地区还是现在的印度共和国地区。正是由于英帝国在今天的印度建立了有效的统治系统,使得新独立的印度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实现新国家的建构。

印度为什么要继承英国留下来的政府架构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印度独立时走的是上层路线,政府和各党派高层都接受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印巴独立后的政治框架暂时按照英国制定的1935年印度统治法实施。毫无疑问,这一方案对于印度的高级文官和政党领袖来说是获益最大的,其在英帝国统治时期就是辅助英国统治印度的工具,独立后其直接接管中央政府掌控了国家事务,保留英帝国的政府架构对于其继续掌握权力有着重要作用。

印巴分治方案中还规定,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是印度今天各邦享有较大权力并且能制衡中央政府的直接原因。地方政府在独立之初就拥有了较高的自主权,其对于任何改变英帝国留下的这种中央地方分权制衡模式的行为都是坚决抵制的,这也是英帝国统治遗产得以保全的重要原因。

英语文化作为英帝国统治印度的工具,印度独立之后直接借用了,至今英语仍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印度内部语言文字种类太多,使用原来英帝国统治时期的英语作文官方语言能得到多数邦的支持,方便政府管理;二是英语作文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有利于印度融入西方,与英美交流联系更方便以及参与更多的国际事务。

8

印度他的上层精英大多在英国接受的教育,接受的是英式思维。所以独立后,沿用英帝国路线。西藏英国殖民者渗透多年,把西藏是为自己的附庸。印度继承了英国衣钵。尼赫鲁就有大印度梦,其中就包括中国西藏 青海等部分。随着新中国成立,印度支持藏独,妄想把西藏做为附庸 缓冲国。随着解放军进军西藏,期望落空的印度只能赤膊上阵,加紧蚕食中国领土 。才有了如今的局面。印度如此大胆,还有当时的国际环境关系。印度当时是不结盟的领袖,亚洲威望很高,又是英联邦国家,背后有英国支持,新中国刚刚成了,国家积弱,想做成即成事实让中国承认。拖了这多年,如今主动性在我方,主要中国主要战略方向不在这里,所以还无暇顾及。

9

这种继承心态,大家都有。比如俄罗斯人,遭到蒙古人统治400余年,独立后又反过来吞并了前金帐汗国的全部土地;独立后的越南,也盼望着继承“法属印度支那”的全部领地……印度只是一块大陆,历史上从未有过行政上的统一,甚至在宗教上也矛盾重重,在种族、民族上更是纷繁众多。是英国人的统治,才诞生了“印度国家”这个概念,之后虽然脱离英国人的行政管辖,但习惯上依然沿袭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习惯。再说,凡是内部矛盾多的国家,也都需要煽动对外仇恨以增强内部凝聚力,很不幸,我们就在他们旁边。

10

近代历史上,英国是侵略我国的最主要的国家之一,在西藏从1865开始就不断向西藏进行侵略活动,把西藏逐渐变成英国的势力范围。不过英国人并没有取得土地所有权,在藏军和当地军民的打击下也是死伤惨重,英国并不能够完全控制西藏,只是取得了一些设立商埠、治外法权等,双方的边界还是传统边界。

1903年3月,英国的一个准将麦克唐纳带领3000兵力进犯西藏嘎吾,得知在堆纳、多庆之间的曲米辛果以北纵深地带有藏兵和民兵布防,英国人很狡猾,提出谈判,“既然要议和,为表示诚意,我们先将子弹退出枪膛,也要求你们下令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英军士兵将步枪子弹退出一发,旋即推动枪栓将另一发子弹顶入枪膛。藏军不了解步枪构造,认为英军枪膛内已无子弹,把土枪点火绳全数熄灭。英方下令开火,藏军无法打响火绳枪,1000多藏军在曲米辛果牺牲。英军后来包围江孜,进攻占拉萨。北洋政府被迫与其谈判,结果签订了相关条约。英国取得一些特权。在英国退出印度后,这些特权自然也就消失。但印度似乎不这样认为。

到了1951年,中国发起抗美援朝战争,印度看到有机可乘,越过传统边界线向北推进,实际控制了争议地区,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并设立所谓边境管理区。并以《西姆拉会议协议》所谓的麦克唐纳划界线为依据。当时英国的谈判代表是英国外交大臣麦克马洪,这个麦克马洪是哪个准将麦克马洪?不过,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不存的,英国的一个教授写书说明文件是英国人伪造的。

  印度的建国来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英国的殖民势力没有完全驱除干净,英国在印度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印度政府基本上还是英国走时留下的那班人马。尼赫鲁本人也是英国培养的,有自己的野心。例如说印度的首都靠近中国边境,会受到威胁,要有自己的势力缓冲范围,这个说法跟英国人当年的说法是一样的。不过,中国从不会去侵略那个国家,印度人对中国的理解的确需要加深。印度人之所以走到今天,受英国影响,不知道英国人故意让中国和印度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就如同克什米尔问题一样,让印度和巴基斯坦互杠。英国是一个岛国,在欧洲大陆搞矛盾和分化,是老手,从中取利。美国模仿英国,坐山观虎斗。虽然印度提出了和平共处的原则,和不结盟运动,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印度的盟国实际是英国和美国,对周边国家霸凌不断,有昔日的主子英国、美国撑腰。看印度对周边国家的态度就可知了。与巴铁争夺克什米尔,向中国西藏进行侵略活动。

中国历代政府从不承认印度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邦,这个邦的官员来中国进行民间交流活动,护照得不到签证,因为,中国会在其护照上注明其国籍是中国。印度新闻界和记者也认为要历史地解决问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