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笋应邀答题:

[朱标](1355一1392)明朝皇太子,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母马秀英(马皇后)。朱元璋称吴王时,立为世子;及元璋称帝,立为皇太孑。洪武二十四年,他奉命巡视陝西。

朱标为人仁慈,待八个兄弟也寬厚待之。(朱元璋共有九子),为提防兄弟之间互相猜忌,觊觎皇位。除将朱际留京,将其他八子都分封各地。

朱标为人温文有礼,纯厚处像其母马皇后。自册立做了東宫,平日唯读书修德,又和老师宋濂、叶琛等大儒文学前輩研究学问、古今经典。并在一起饮酒赋诗。他最嗜唐人七律,一天,他题一幅山水画轴道:"路险峰孤荒径遥,寒风萧瑟马蹄骄。青山不改留今古,世事浮沉自暮朝。地瘠藏芜剩鸟兽,村居贫土放漁樵。可怜裙履成陈迹,独有空丘姓氏标。"此诗传到太祖的耳中,知是朱标所作,不觉叹曰:"诗义薄而不纯,恐标儿终非鹤算之人"。于是把宋濂等宣至谨身殿,严厉地训斥道:"你宋濂是当代宿儒,不教东宫治国经纶,却去学些妇女幽怨之词,这岂是圣贤之道"。太子闻讯宋濂、叶琛等被父皇训斥,便抛去了韵文,从此不敢再谈诗赋了。

胡维庸叛逆案发,宋濂的儿子宋襚也在其内被戮,宋濂也牵连械系入刑部,马皇后闻知,谏太祖道:"宋濂是皇太子的师傅,又是一代大儒,陛下宜施恩见宥,太祖不听。一日在御花园,朱标跪求,请父皇赦免宋濂,太祖将其痛斥一顿,朱标救师心切,情急之中纵身跳入河中,太祖还不允许待卫下河救之。此事发生在洪武十年(1377),太祖认为朱标是在要挾他,曾令"政事并启太子处分",责令他回宫闭门读书,不许出门半步。

贤后马秀英又谏赦免宋濂,太祖怒曰"宋濂既属逆党,应受国刑,你们女人晓得甚事"。御膳时,马皇后在旁侍食,不能下咽。太祖见状曰:"卿嫌肴馔不精吗?"贤后垂泪道:"妾与陛下起身布衣,当时餍租糠尚甘,今日怎敢嫌肴馔不精呢!妾闻宋先生受刑,他是吾儿的师傅,妾这时不觉替诸皇子伤心罢了。"太祖见说,甚是感动,隨即传谕,赦宋濂无罪出狱"朱标闻之,甚感欣慰。

朱标于洪武二十五死,(公元1392),年仅三十七岁。溢号懿文太孑。一说是病死,又说是被八皇子潭王王梓(瑜妃所生)毒死。瑜妃原是陈友谅爱姬阇氏,太祖灭陈,纳其爱姬,此时瑜妃已有身孕,阇氏暗忖"妾含垢从贼,如生子是男,他日必会报仇雪恨"

朱标死后,太祖立朱标之子允炆为皇孙太子,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其四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亲侄子的皇位。此是后话,不述。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大明朝的首任太子朱标,是一位有情有义的好太子,也是明太祖朱元璋唯一自始至终毫不怀疑的一个儿子。

相传太子朱标为了救他的老师宋濂曾经跳过河。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将下河救他的侍卫全部处死。这里面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朱元璋是将那些脱了衣服在下河救太子的侍卫全部处死了,而没脱衣服就跳下河救太子的侍卫们全部升官了。

版本二:朱元璋是将所有救太子的侍卫都给处死了。

可别小看这两个版本,这里面折射出朱元璋不同的心态。

我们先说版本一:朱元璋将所有救太子的人都处死了,个人觉得这也是一个帝王最有可能做的行径。

太子是储君,是一个国家的国本。太子一举一动都关系着一个王朝的命脉。在朱元璋心里判断一个太子是否合格并不是在乎这个太子是否有情有义。而是太子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一个帝王的要求。


为了救一个老师就跳河,在朱元璋心里,太子的这个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帝王统御万方治下百姓千千万万,为了救一个人而不在乎自己的万金之体,这是绝对不合格的。

而那些见到了太子跳河的侍卫们,他们看到了,不该看的,听到了不该听的。为了维护太子的尊严,为了维护皇家皇家的威严,这些人必须全部都要处死,没有什么好说的。

这也是一个帝王应该做的。



我们在说版本二:朱元璋将脱了衣服再下河救太子的人全部处死。而将没有脱衣服就跳河救太子的人全部给升了官。

太子要跳河,是我没有阻拦住,这已经犯了死罪。太子已经跳河了,大家还要脱衣服再去救他,这更是罪加一等。

这就是咱们常说的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不打眼的。你看看那些不脱衣服就跳河救太子,是不是都升官了。



我们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太子要救他的老师?一个太子的师傅得犯多大的罪过,才能让朱元璋下了狠心要杀?

宋濂在朱元璋起家的时候,就一直辅佐他。要不然朱元璋也不会让宋濂做太子的师傅。两个人的感情还是很不错的,君臣机遇几十年,从来没有产生什么隔阂。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宋濂呢?原因并不在宋濂身上,而在于他的孙子身上。



我们知道明朝洪武年间有四大案: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宋连的孙子叫宋慎,不慎被牵连到了胡惟庸案中,不但他自己被杀了,连他亲爹也被杀了。甚至都连累了他的爷爷宋濂身上。

最后在太子朱标还有马皇后的求情之下,宋濂才保住了一条命,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子要跳河的原因。

3

宋濂何许人也?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曾经做过太子朱标的师傅。朱元璋夸奖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宋濂也不例外!(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之宋濂借书图)

宋濂犯了什么罪?

宋濂本人没犯什么罪,主要是教书育人、编纂史书、制定明朝的各种礼仪,是《元史》的总裁官,一直以来勤勤恳恳,67岁时(1377年)就告老还乡了。

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宋濂的大孙子宋慎和次子宋璲被牵连在案件中。宋慎和宋璲都是朱元璋的内廷官员,负责处理朝臣的奏章和召见官员事宜,位置非常重要,类似于现在朱元璋的高级秘书。朱元璋的老底都让胡惟庸知道了,那还了得,必须处死自己的这两个高级秘书。

其实朱元璋诛杀很多功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犯了罪的,宋濂的次子和长孙确实犯了死罪,主要原因是作为朱元璋的高级秘书,将朱元璋一部分朝政决策泄露给了胡惟庸。搁现在泄露高层机密也是重罪,这两个人死的不冤。

根据明朝的法律,宋慎、宋璲的直系亲属要连坐,也就是说宋濂教导子孙无方,必须也要处死。

救宋濂,太子朱标跳河

宋濂作为太子朱标的老师,一直以来非常勤恳,也没有什么大的过错。要处死宋濂的消息传到太子朱标哪里时,太子就决定要帮助自己的老师免除死罪,同时也让马皇后出面为宋濂说情。

朱元璋的意图是趁此机会将宋濂这个老家伙除去,免留后患,为自己的儿子朱标执政扫平障碍,自己的太子朱标太仁弱了。朱元璋用心良苦,可太子却不领情,称自己的父亲杀戮太多,违背天和,说的朱元璋默默无语。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现身说法:

明日,以棘杖委于地,命太子持而进,太子难之。帝曰:汝弗能执欤?使我运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刑余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

第二天,朱元璋拿了以荆棘遍布的棍子扔到地上,让朱标去拿,朱标很为难,不好拿,拿着就会刺破手。朱元璋明白清楚的告诉朱标,我替你把这些刺头全部拔了,就好拿了,这不是好事吗?今天诛杀的这些人都是有罪之人,除去他们是为了你的执政,这是福气啊!(朱元璋教育儿子朱标治国之道,剧照)

按道理,朱标应该明白朱元璋的意图,但是宋濂将要被处死的消息传来,他又跑去为宋濂求情,父子两个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朱标:臣愚钝,无他师傅也,请求陛下恩准,赦免其死罪。

朱元璋:侯汝为天子而宥之。

朱标请求朱元璋赦免自己唯一的老师宋濂,朱元璋生气了说,等你做了天子再救他吧!

朱标也是一个拗脾气,为了救自己的老师也是拼了,直接跳下附近的河中,侍卫们纷纷去救太子,太子被救上来之后,朱元璋也答应了赦免宋濂的死罪,改为流放,全家被流放到茂州,现在的四川省北川、汶川、茂县一带。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太子侍卫被斩。

按道理,既然太子的侍卫都下水救太子了,朱元璋应该褒奖才对,怎么斩了一部分侍卫呐?(这次遭殃的是朱标的侍卫保护安全不力)

原来太子朱标跳河的时候,朱元璋就在旁边,对当时的情况了解的非常清楚。朱元璋的做法是,褒奖了那些直接跳水就去救太子朱标的人,而有一部分侍卫是脱衣服后再去救太子的,这部分人被朱元璋杀了,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

太子溺,侯汝等解衣而救之乎?

太子朱标的侍卫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太子的人身安全,以太子的性命为第一要务。这一部分侍卫脱了衣服救太子,耽误了时间,工作严重不称职。这也就是在水流不急的河中,假如是在江河湖海中太子朱标掉入水中,用这一部分侍卫保护太子朱标估计朱标早就淹死了。

该杀。

4

朱标为了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侍卫们手忙脚乱下去把他救上来,明太祖朱元璋不感激反而将他们杀了,这个却是为什么?

明太祖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是爱护有加,没有产生过一丝怀疑,虽然朱元璋有一大批儿子,不过朱元璋却是丝毫没有产生过换太子的念头,这位从小懂事听话、尊敬师长、友爱兄弟、仁慈宽厚的太子深得朱元璋的心,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马皇后所生,朱元璋是个爆脾气,朱标生性仁厚,有时候见朱元璋太过严厉,会去劝谏朱元璋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虽然贵为一国天子,急眼了却是直接动手或破口大骂朱标,不过这就是老子打儿子,打完就算了,也不会影响两父子的感情。

朱标的老师宋濂,是明朝初年的名儒,浙江人,和高启、刘伯温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受到朱元璋的礼聘,成了朱标的老师,朱标对这位博学的老师很尊重,对宋濂言必称师父,宋濂在洪武十年(1377年)告老还乡,本想着可以安享晚年,却是没想到因为长孙宋慎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中让他也差点丢了老命。

朱元璋想撤除宰相制,把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胡惟庸就成了一个想叛乱的人,胡惟庸被杀也牵连了很多人,宋慎就是其中一个,宋濂的次子宋璲也被坐法处死,朱元璋杀的还不过瘾,还想将退休在家的宋濂一起杀了,朱标听说要杀老师宋濂,就跑到朱元璋面前为老师求情,朱元璋就是不肯,朱标苦苦哀求,盛怒之下的朱元璋说了一句:“等你当了皇帝再赦免他。”

朱元璋说的是气话,朱标却不这样想,这老爸说的也太狠了,不行,我要以死明志,让老爸知道我是绝无二心,然后朱标就跳河轻生了,这太子跳河可是大事啊,跟在太子边上的侍卫们赶紧跳下河,手忙脚乱的把太子救上来,幸好救的及时,太子没什么大碍,总算是有惊无险,不过这也把朱元璋吓得够呛,嘴里说道:“这个傻小子,我杀人关你什么事,至于要跳河吗?”


太子朱标这一跳,总算是让朱元璋改变了主意,宋濂因此得免一死,不过还是被发配到四川茂州去了,而那些跳下河救朱标的侍卫却得到了不同的待遇,有的是升了官,有的却是被朱元璋下令拉出去斩了。

这却是为什么?原来当时情况紧急,有的侍卫是立马就跳下河去救人,而有的侍卫却是脱了衣服才跳下河去救人,虽然都是救人,这性质就不一样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人家能下河救人就不错了,可在朱元璋眼里可是大不一样,侍卫是干嘛的?就是要保护太子的安全,太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跟皇帝是一样的,既然是侍卫,理当把太子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太子危难之时应该是不加思索的保护太子,而不是先想到自己再想主人。

那些看到太子跳河还去脱衣服的侍卫,很明显首先是考虑到自己,再考虑到主人的安危,这种人对于皇帝来说肯定是不合格,不是忠义尽职之人,其实想想也是,太子都跳河了,你们还要脱衣服,这说不定等你们脱完衣服黄花菜都凉了,对于这种不尽职的人,朱元璋当然要将他们处死,以儆效尤!

5

太子朱标投河,在场的侍卫们纷纷下水营救,结果这些侍卫反被朱元璋处死了,这听着是不是很离奇?但是朱元璋处死这些侍卫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

宋濂是元末明初时期的大文豪,文学成就在刘伯温之上,朱元璋仰慕宋濂的才华,请他出任编书讲经这类的文职,同时让他担任太子朱标的老师。

宋濂任职到68岁时向朝廷告老还乡,原本可以说是名利双收,但在此三年后宋濂的孙子宋慎牵涉进胡惟庸案。

这样一来宋濂家就惹上麻烦了,朱元璋不仅处死了宋濂的次子以及长孙宋慎,而且还准备将宋濂处死。

马皇后和朱标都认为宋濂不该处死,于是开始想办法营救宋濂。本题所说的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正是朱标为救宋濂而想出的一个法子。

朱标先是先朱元璋请求放过宋濂,但朱元璋态度坚决,丝毫不让步,朱标在无计可施之时以投河自尽来要挟朱元璋放过宋濂。

朱标投河后他身旁的侍卫们虽然也纷纷下水营救,但是这么一群大内侍卫居然没看好太子,被他寻机跳河自尽,这无论如何都算是侍卫们的严重失职。

太子朱标的身份是何等的尊贵,落水后还留下了后遗症,单凭这一点朱元璋就想处死这些侍卫。

另一方面,据说当时在场的侍卫们的表现并不一致,有些侍卫在朱标投河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就跳下水去营救,而另有一些侍卫据说是先把衣服鞋子脱了,然后才下水营救朱标的。

这样一来问题就明显了,朱标那么重要的人投河自尽,有的侍卫居然还想着先脱掉衣服鞋子后再下水去救朱标,朱元璋看了心里肯定在想这些侍卫不够重视太子的安危,这无疑也是死罪。

尽管脱掉冗长的外衣后更便于在水中营救朱标,但彼时的朱元璋早已被朱标以投河自尽这样的方式来要求放过宋濂而感到失望,他大概也没有足够的理性和耐心去分析其中的细节。于是一怒之下就将侍卫们处死了。

6

这个事情只能说这些侍卫命不好,其实当朱标跳河那一刻,他们也就死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标跳河了,这是大事,朱标是当时的皇太子,又是侍卫的主子,主子有难如果不去救援,那没说的死定了,再说当时的朱标是素有贤明,更是脾气暴躁的朱元璋与诸大臣缓和关系的主要人物,于情于理,侍卫也该去救他

但是去救他,侍卫依然犯了朱元璋心中的死罪

在朱元璋心里,这些侍卫有两个罪不得宽宥,一是他们看不住太子,使其有机会跳河,杀他们是因为没尽到保卫的职责。再一个,朱标跳河这是皇族丑事,如果传将出去,朱标威信何在,朱元璋面子何在?为了朱元璋自己的面子,这些侍卫必须灭口,没有其他的结局,因为多疑的朱元璋觉得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7

宋濂是一个大学者,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曾经做过太子朱标的师傅。宋濂一生规规矩矩,没做错什么事,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宋濂几乎是明朝一个近乎孔子的存在,只是他没有孔子有能力,但道德品行是与古代圣贤不相上下的。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敢把他最器重的太子朱标交到他手上。

朱元璋曾经问宋濂:朕当皇帝,读什么书好?宋濂说:《大学衍义》,朱元璋将这本书悬挂于两侧墙壁上,每天让宋濂来给他和诸位大臣上课,讲解《大学衍义》。后来还派宋濂修撰《元史》,可见对宋濂知识能力的认可。

宋濂一生没有差池,教授太子也兢兢业业,1377年就告老还乡,眼看这一生就要画上完美的句号,不幸的是他赶上了朱元璋最后的清算,牵扯进了胡惟庸案中。

明朝洪武年间有四大案: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宋连的孙子叫宋慎,不慎被牵连到了胡惟庸案中,城门之后殃及池鱼,宋濂的大孙子宋慎和次子宋璲是朱元璋内廷官员,受此案连累被处死。根据明朝的法律,宋慎、宋璲的直系亲属要连坐,也就是说宋濂教导子孙无方,必须也要处死。

听说自己的老师要被处死,太子急了,衣冠不整着急忙慌地去见朱元璋,要求赦免宋濂的死罪。朱元璋是这么回答的——“侯汝为天子而宥之。”等你当了皇帝再赦免他吧!等朱标当了皇帝,宋濂早凉透了……何况朱标是个短命的,根本没熬上皇帝就死了,朱元璋才把皇位给了朱允炆,并未保住孙子的皇位,展开一轮新的杀戮。

太子善良而执拗,非常重情,为了救自己老师,不惜以命相搏,转身跳进附近的河里,侍卫们一见,接二连三跳下去救他,只不过跳的速度不一样,有的人反应快,有的反应慢,还有的脱了衣服和鞋子再跳下水,这其中救有个时间差。

朱元璋一看朱标是一心求死,以命相搏,也就罢了,想想宋濂那老头子都70岁了,棺材盖都快盖严了,何必为一个糟老头子,伤害父子感情?

等太子被救上来后,马皇后又从中斡旋也要力保宋濂,朱元璋赦免了宋濂的死罪,将其流放四川茂州,也救了宋濂其他的家人。

但这件事令后人疑惑不解的是,朱元璋转身就让人杀了救太子的侍卫,这其中有几个版本——全杀了,杀了一部分。

到底是全杀了还是杀了一部分?朱元璋给出的杀人理由是——“太子溺,侯汝等解衣而救之乎?”

这说明朱元璋杀的是那些磨磨蹭蹭,脱了衣服再跳水的侍卫,而对于那些想都不想直接跳水救太子的侍卫,都给予升官的奖励,并委以重任。

不得不说,朱标的善良像马皇后,他会是一个好皇帝,但他不是一个可以掌控全局的,像朱元璋这般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太重感情,也太感情用事。

朱元璋是个狠人,他跟善良二字绝对不沾边,然而他十分理性,而且深谙人性。在太子生死关头,只有将太子看得比自己重的人,才会毫不犹豫跳水去救,而那些忙着脱衣服的,是将自己看得更为重要,那朱元璋还要他们干什么用?等他们下水了,太子早就凉了。

所以我们说,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是心狠手辣的,然而无毒不丈夫,他也是在为后代子孙是否能坐稳江山考虑,他知道,人性的贪欲和虚伪,人性在权力和金钱面前,什么都不是。

8

序言: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濂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其次子宋璲与长孙宋慎都连坐而死,唯独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明史记载:太子朱标为宋濂求情的时候说道:“儿臣愚笨,没有其他老师(臣愚钝,无他师傅也),请求陛下恩准,赦免他的死罪。”朱元璋听后大怒道:“等你当了皇帝再说,现在你就不要管了。”(侯汝为天子而宥之)

朱标听了以后绝望至极,转身便投入一旁河中。(太子惶惧不知所出,遂赴溺。)

左右的侍从见此情景,连忙跳入河中救起太子,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救太子可谓是大功一件,但朱元璋却将这些侍卫统统杀掉了。

朱元璋杀掉这些救了自己儿子的侍卫的事件有两种说法:

  1. 为保全皇室声誉,为保全太子之名,朱元璋将当场见到太子坠河的侍卫、宫女统统杀掉。
  2. 太子坠河后,一些侍卫当即跳入河中以救太子,而有的侍卫则是先脱掉衣物,然后跳入河中救出太子。

从朱元璋后期的所作所为来看,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可见朱元璋曾为了巩固皇权,将开国功臣都杀了个十之七八;而这次为了保全皇室之脸面,保全国之储君的声誉,朱元璋又怎会放过这些小小的侍卫。

太子意欲投河自尽绝对是皇室的丑闻,若是这件事情传入百官、市井之中,对朱姓皇室的地位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要知道朱标是太子,而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皇帝。皇帝作为一国之主,绝不能表现的太过懦弱,即使有懦弱的表现,也不能被外人所知道。

所以朱元璋在见到太子投河之后,第一反应是惊慌,因为朱标是他最心爱的儿子;随后便是愤怒,怒不可竭的愤怒,因为朱标是未来的皇帝。

他怎能干出如此懦弱无能之事?

朱元璋宁愿朱标会与他争执,也不敢相信朱标能做出投河的事来。

愤怒过后的朱元璋开始想着如何善后,想着如何将这次事件的影响化到最小,而不让别人知道此事的办法唯有一个,这也是最稳妥的办法。

那就让所有知情人、看到太子投河的人永远离开这个世界吧。

所以朱元璋下令,命人将在场的侍卫、宫女等统统给处决掉了,然后统一口径,就说太子是失足落水。

结语

救人本是一件好事,所救的人是太子也是一桩大功劳,但正因他们救的是太子,所以他们虽有功但不能活。为了保全皇室的脸面,为了保全太子的声誉,为了不让这次事件流传出去,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杀掉这些知情者(侍卫)。

非朱元璋爱杀人,实在是不可不杀。

9

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创建者,运筹帷幄、杀伐果决,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推翻了蒙元统治。在当时,朱元璋身边跟随着一大批文臣武将,文有刘伯温、朱升、李善长、宋濂、胡惟庸等,武有徐达、常遇春、汤和、沐英等,可以说人才济济,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识人的眼光非常毒辣,用人的本事也非比寻常。

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在未来接班人的选择上,肯定是慎之又慎。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在这些儿子当中,嫡长子朱标最受朱元璋宠爱,从小便重点培养,大臣刘基和宋濂都是朱标的老师,在这些人的教导之下,朱标也渐渐的形成了仁慈宽厚的性格。当然朱标也从来没让朱元璋失望过,文韬武略非常出彩,朱元璋当年还在外面打仗期间,身为世子的朱标多次监国,能够冷静处置好各种政事。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很快就将朱标立为了太子,足以看出他对朱标的信任,以及对朱标的喜爱。

宋濂是朱元璋赞誉的明朝“开国文臣之首”,而且还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未来的帝师,谦逊有礼的朱标对老师非常尊敬,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事件爆发,宋濂因为孙子宋慎被牵扯进案件。那时的宋濂已经是70岁的古稀老人了,本已告老还乡。可朱元璋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的理念,是一定要处死宋濂的。

自己的老师有难,一方面不愿看到自己的老师枉死,另一方面也不愿父亲背上残害功臣的名声,作为宅心仁厚的太子朱标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于是联合马皇后共同向朱元璋求情最后宋濂免得一死,改为流放四川茂州

题主所说的情况应该就是上述事件,太子朱标为救老师宋濂,向父亲朱元璋求情,可能一时没达到目的,一气之下,一头跳进河中,以死劝谏。

太子跳河,身边的侍卫那可不能闲着看热闹撒,于是就纷纷下水施救,大家在寒冷的河水当中,总算是把朱标给救上来了。既然侍卫们救护太子有功,为何朱元璋还要杀死他们呢?我看原因有三:

1、 侍卫保卫太子不力。作为朱元璋最为器重的太子,也是未来帝国的继承人,一群侍卫竟然能让太子朱标以身犯险,身处如此险境,万一有所不测,肯定是悔之晚矣。因此,处死侍卫,就是因为他们未尽到保卫职责,也为将来的侍卫们提个醒,以儆效尤。

2、 以此警告太子,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太子朱标作为未来的帝国继承人,宅心仁厚这一点始终为朱元璋所担心,唯恐日后震慑不住那些个功臣宿将。因此,宋濂孙子牵连谋反,而作为太子的朱标,竟然意识不到谋反的危害性,还感情用事,顾念师生情谊,将来如何统领天下?朱元璋残忍地处死侍卫,让太子见识到权力的威力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3、 杀鸡儆猴,提醒那些个文臣武将,要尽心尽力辅佐好、保卫好太子朱标。可以说,太子朱标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在朱元璋死后,妥妥的皇位继承人。朱元璋也时刻突出、锻炼太子朱标的执政能力。而作为大明王朝最重要的二号人物,竟然会身处险境?因此朱元璋处死了保卫不周的侍卫们,并以此提醒太子身边的那些个老师、大臣、武将,都给我小心点,尽力辅佐好太子,否则别怪我老朱翻脸无情撒。

10

这段历史出自明代文学家徐祯卿写的《剪胜野闻》,很明显,看名字我们也能猜得出来,里面写的主要是一些不见于正史的轶闻。徐先生在这里面写的便多是一些明初的朝野轶闻,确实比正史中精彩许多。

多说一句,徐祯卿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三人还被合称为吴中四大才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江南四大才子,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未见于史书的周文宾反倒是取代了真正的才子徐祯卿成为文艺作品中的最爱了。


书归正传,先看看正史中如何记载

我们都知道太子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而宋濂则是朱标的老师。

按说,早在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年已68岁的宋濂便已经告老还乡了,而且还是朱元璋亲自送行的,当时二人还约定:在宋濂没死之前,每年来宫内觐见朱元璋一次。可是,在三年后,胡惟庸宋又把老宋濂给扯了进来。原来宋濂的二儿子宋璲和孙子宋慎都受此案牵连要处死,朱元璋也想把宋濂处死。

可是马皇后和太子朱标都替老宋濂求情,最后朱元璋才算改变主意,把宋濂迁至四川茂州。一年后,宋濂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72岁。

《剪胜野闻》中的记载

徐先生的作品里,这段就精彩得多了。

当时告老还乡的时候,宋濂不是说一年回来觐见朱元璋一次么,可是,就因为有一年宋濂没进京,朱元璋就要把宋濂处死。宋濂的儿子宋璲、孙子宋慎都替他求情,结果都被朱元璋判了死罪。

朱元璋这样和一个七十岁的老头儿过不去,马皇后和太子朱标都看不过眼了,马皇后还为宋濂做了不少佛事,以求神佑,可是这个决定是她老公做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太子朱标恳求父亲放过老师,可是无论朱标咋说,朱元璋都非杀宋濂不可,而且还对朱标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赦免他吧。”

情急之下,气得朱标直接投水自尽,任谁都知道,太子投河是假,救宋濂是真,朱元璋看着被卫士救起来的朱标,也是“且喜且骂”道:“傻儿子,我傻人,跟你有什么关系?”没办法,也只好听儿子朱标的,把宋濂的罪免了,不过宋璲、宋慎还是被朱元璋下令给斩了。

此外,朱元璋还下令,让把当时下水救太子者全都记录在案。最后,凡是没脱衣服直接下水救太子的,官升三级;凡是解衣服之后,才下去救太子的,全部斩首。理由是:“太子都溺水了,还能等你们脱了衣服再救?”


应该说朱元璋杀宋濂这个事,有些过于残忍了,不过,杀了那些脱了衣服再下河救太子的,倒是也在情理之中。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