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古代分封制的周朝八百年,郡县制王朝基本不会超过三百年?难道分封制比郡县制更先进吗?: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先要阐述什么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是
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先要阐述什么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是指统治者通过分封土地给王室贵族、奖赏功臣、前朝遗留贵族,共同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它发源于上古时代部落氏族首长对战败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根据史书记载,黄帝时“诸侯咸来宾从”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就是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分封制的记载。之后,分封制经过三皇五帝时代和夏商时代,在西周发展到顶峰。周王室把疆域的土地划分给各个诸侯所有,诸侯拥有享受分封土地一切资源和收益的权益,每年只需要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贡品就是尽了自己义务。周王是一种共主,就是各个诸侯共同承认他为领袖。诸侯死后,土地理论上是由周王室收回,但实际上都可以由子嗣继承,实施世袭制。
(西周地图)
郡县制就是秦朝秦始皇实施的国家管理模式,其实分为“县制”和“郡制”。县制发源于楚国,郡制发源于秦国。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把“县制”与“郡制”互相结合,形成了郡县制——郡和县是地方的二级行政机构,国家分为若干个郡,每个郡有郡令。之后,在每个郡下面设置县,每个县有县令。郡令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这样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郡县制)
之后,我国封建王朝都实施秦始皇的郡县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封建王朝都存在两百多年,给人感觉仿佛郡县制的王朝寿命都比分封制周朝短,仿佛分封制比郡县制先进。其实不然,郡县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状况的国家管理制度,相反分封制还会延误中华文明的发展,现在就分析原因:
周朝时候实施分封制,能维系八百年统治,都还是由上古时候落后的生产力决定。
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周朝时候,疆土面积最北封国燕,也就是达到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达了巴蜀一带。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历史)第45页记载:
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几十个了。
可以看到,西周最初分封的国家是800个,当时整个中国面积也就是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湖北这些省份。在这些省份中分封了八百多个国家,可以想象受封国家的领土面积是非常小的,相当于今天一个镇或者一个县,镇长和县长就是西周时候的诸侯国的国王。由于领土面积的窄小,土地和资源有限,是很难有震撼西周天子的力量。
西周时候,周王室采取分封制管理国家,也是由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决定。在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在西周之前的史书,都没有“马”的记载,人们祭祀上天主要是“牛羊”。可以想象,周天子建立政权之后,面对广阔的国土面积,在没马车没现代化交通工具情况下,由于距离和交通工具的限制,无法对国土做有效和长期的日常管理。比如天子想任免某一个官员或者实施某一方案,却由于交通运输的困难,很难把天子任免的官员和实施的方案下达到地方。所以,只能采取分封小国的方式对某一地区来管理国家,就是诸侯管理小群体,然后承认周天子为领袖的管理方式,这是周王室开拓边疆地区的良策,也是西周分封制存在的现实原因。
西周时候,社会还处在“青铜器时代”,使用都是笨重的青铜器,生产技术落后。西周首都是“丰镐”,就在今天陕西西安长安区,处在水草丰盛的渭水平原上,实力也雄厚。分封的诸侯国很多都是在边疆和不开发地区,资源贫瘠,很难有实力与中央的周天子抗衡。所以,西周周天子才会有实力驾驭各个地方诸侯国。西周存在时间才会从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存在大约三百多年。
之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强大,井田制瓦解,人口的增多,用来打仗的武装力量也就增强。再加上周平王东迁,周王室势力衰微,难以控制各个地方诸侯。各个诸侯国也仗着强大的实力,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发起“大鱼吃小鱼”、“大国吞小国”的战争,这就是东周时候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的东周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 256年,经历了514年。但是,在这五百多年时间内,诸侯为了争夺霸权频繁发动战争,东周只是象征性意义存在,名存实亡,却无真正的国家统一和国家理念。所以,东周的存在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中国是各个诸侯国的混战,谈不上统治中国五百多年。
之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听从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封国建立郡县。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李斯对秦始皇论述分封制容易造成战争之外,还遗漏一点,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交通方式的改善。
在战国时候,中国由上古时候的“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铁器时代,刀剑的普及使拥有富庶资源一方战斗力提高,使中央拥有震撼分割诸侯的实力,也更带来了马车交通工具的普及和使用。各个地方的联系便利,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所以,秦始皇也没必要采取“分封”的方式来管理边缘地区。当实施“郡县制”,不允许地方享有自治权,管理地方的郡长和县长由最高统治者皇帝任免,为皇帝打工,由皇帝发工资,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可以避免春秋战国时候诸侯混战、国家一盘散沙的局面,使百姓免于战争的痛苦,对国家发展中华文明发展是很有益的。
(一统六国的秦始皇)
所以,可以看到西周时代分封制的实施,是由落后生产力所决定的。郡县制的存在,也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周朝虽然存在了八百年,然而实质意义上国家统一也就是西周的三百多年,五百多年都是东周诸侯混战的局面,根本说不上分封制比郡县制先进。
中国历史发展事实也证明,分封制存在造成国家的分裂和战乱。
在秦朝灭亡之后,第一个分封诸侯就是楚霸王项羽。当项羽消灭秦朝主力进咸阳之后,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当年项羽也有当皇帝的条件,但他却仿效西周,分封了十八路诸侯。没想到没多久,地方诸侯一有实力就发动战争,国家战乱,项羽最后就在楚汉战争中失败自杀。
刘邦建立西汉初期,实施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这些同血缘诸侯王是很难伺候的。在汉景帝时候七国之乱的爆发,好在中央朝廷实力强大,镇压了叛乱。面对诸侯国势力的增强,汉武帝也推行了削藩的推恩令,强化中央集权,使西汉能绵延。
(西汉诸侯国)
在东汉末年三国混战中,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炎认为曹魏的失败,在于把同亲戚的兄弟都赶走了,自己夺权胜利原因在于家族成员力量大。于是,就仿效分封制,分封了本家族27名同性成员为各地诸侯王。之后,丑皇太后贾南风专权,屠杀司马皇室成员,引起了其他诸侯藩王的不满,酝酿了八王之乱,国家内战频繁。之后,五胡乱华,堪称是北方汉族历史最悲惨一段时期。从公元316年西晋被前赵灭亡,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在这273年内乱期间,如果没有祖逖、谢安、刘裕这些将领抗击胡人,华夏文明也被毁灭了。
(西晋八王之乱)
在明朝时候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巩固朱家血缘的统治,也是分封诸王。之后,“靖难之役”,势力强大的燕王朱棣推翻了朱允炆的皇位。而且,明朝后期分封藩王数量的庞大,这些不纳税的皇室宗亲把明朝经济拖垮,这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国历史发展。由于分封制诸侯国的存在,会导致国家战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分封制这一种依靠血缘和恩惠形成的政治结构,弊端在最开始父子辈的直系亲属关系间不会这么明显。但是,伴随着王位世袭继承,分封诸侯国与中央血缘纽带也会变得越来越远。地方势力的强大,中央对地方影响也变为越来越小,诸侯势力强大必然会起着吞噬中央的野心,自然容易出现战乱的局面。
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就是讨厌分封制,厌恶分封制带来的战乱。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就专门写著一篇《封建论》的政论文,认为实施分封百害而无一利,大谈郡县制的优越性。
实质上,郡县制也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
地理特征通常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于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有着广阔的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渭水平原、江汉平原等。这些平原面积广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没有比较高大险恶的山川阻拦,有利于中央集权管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在战国后期,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权的兴起,产生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自耕农经济,也就是小农经济。这一种小农经济与欧洲的封建领主经济不同,势力弱小单薄,以小户为单位,如同马铃薯一样撒在大地上,需要中央作为强大的力量把这些分散的小自耕农经济管理起来,所以只有中央集权的方式,才能适合中国古代经济的方法。实施郡县制,能把各地分散的自耕农经济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实质上,造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短命,都达不到三百年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郡县制,却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之后,由于严重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民怨,本质就是一种土地资源分配问题。
纵观中国历史,当一个王朝建立初期,都是丈量土地和测算人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巩固了自耕农经济,这时候土地格局总的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土地有好坏之分,人有贫富差别。当经过一段和平时代发展,人口增多,土地资源有限,一些富余劳动力得不到土地。再加上一些人有了钱就会兼并土地,变成地主,一些人也因为贫穷失去土地。当土地朝着一部分人集中,集中在少数大地主和官僚手中,拉大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当失地农民的增多而流离失所,再遇到自然灾难和少数民族的入侵,失地农民无饭可吃成为流民,就会因为生存问题暴动揭竿而起,这个王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农民起义)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分封制使周王朝存在长久原因,都还是在于生产力的落后。郡县制是适合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制度,决定中国古代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土地分配不均带来的利益问题。
实践已经证明分封制比郡县制先进太多了!!!
在历史的进程中谁犯的错误越少,谁就是胜利者。 而分封制比郡县制容错能力更强,郡县制下一个政策失误就是全国灾难性的后果。这类事件太多了,不胜枚举。最可惜的就是秦、隋两朝的二代而亡,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这就是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全国性灾难的例子。很好的应证那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在中国这么大的地区,各方面的差异很大,要找到一个适用于全国的政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正所谓\"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准北则为积\" 。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为例;适用于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但对于西北贫瘠就是恶法了!万历年间的户部给事中光懋则认为“其法哉江南,犹有称其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
江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且有乡村副业补助收入,加之商业化程度和货币化经济的发展均高于北方,而北方却不具备江南地区的经济基础,更缺少海外贸易的地缘优势。因此在北方实行赋役货币化,农民必须以白银交税,必然导致农民将农作物以各种形式兑换成白银货币,以应赋役,然“银贵谷贱,而民有征输之困矣……又贵买以资用,民穷财匮”。“便于富户,而不便于细民,便于市井通衢逐末之辈,而不便于穷乡僻壤之穑夫。”可见一条鞭法在推行过程中,不利于货币白银化的北方农民,而且普通农民在兑换白银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迫使农民典当自己的土地去完税,进一步加重了北方农民的负担。
明末张、李等均起于西北跟一条鞭法不无关系!!如果是分封制,会有如此后果吗?
更重要的是为了维系这么一个大帝国的统治,当政者必须实行各地方向中央倾斜的政策,从财富、文化、军事、人员等各方面向首都集中,而相应的也就必须削弱地方的实力,从而造成地方失去活力。更会搞出什么驭民五策、文字狱之类的东西,因为对于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施策之首在维持稳定。
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搞中央集权制,就需要养庞大官僚系统来管理整个国家。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下,官僚阶层很容易就做到了上欺皇权、下压平民,架空中央皇权,成为一个即得利益集团。一旦成长到没人能动的地步了,周期律也就不远了。如豪强、士族、东林党...............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不断的印证了这一点!!!!
而分封既是文化传播手段,也是征服和开发。周天子的王畿之地不过就是现在的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这两块区域而已。而这两块地,是当时最肥沃,也最好的土地。至于封给诸侯国的土地,实际上都不是周天子的土地!早期分封的诸侯国,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殖民据点!早期诸侯国,就是诸侯带着仆从在封地先盖一座城,城墙盖好之后就窝在里面,连城都不敢出去。因为分封的早期,诸侯实力也很弱,城外的野蛮人和猛兽都是会吃人的。这也是为什么西周时期很少有诸侯混战的原因,因为都是一个一个的据点,国与国之间的间隔很大,根本不接壤。自然也就不会有战争了。
周朝的分封是华夏民族大扩张时期,要不然中国还守着陕西过日子!!
而从秦汉至今二千多年,就多了个西藏、东北、蒙古(还丢了交趾、乐浪)。要知道西汉时人口即有6300万,同期世界人口大概1.7亿,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超过37%。真是羞愧啊!!!!
看下两千年我们经历过什么?
秦末战争经历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复国战争、楚汉战争等等一系列杀戮。使得秦朝末年的2000多万人口,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赤眉绿林等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万,损失率65%。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三国从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更不用说两晋南北朝时沦为两脚羊的悲惨年代了!
安史之乱、靖康之耻、蒙元入侵、满清入关.......................
世界上所有的屠城加起来也没中国多!!!
我们真的应思考悲剧的原因了!!!
当然不是这样。
应该说每个制度都有自己适合生长的土壤和时机,脱离了适合的环境,再完美的制度也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我们说周朝有八百年的历史,但是严格说来,周天子能够享有权威,实现分封制本来的初衷的,也就只有西周三百多年的时间了。到了东周之后,周天子没有了军事上的征伐大权,也没有政治上的唯我独尊,甚至经济上都宗主国的地位都消失了。周王室基本上已经和其他的诸侯国一般无二,甚至比不上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春秋时期诸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类的霸主还会举着“尊王攘夷”的大旗,也就是说还把周天子当回事;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就没有丝毫的存在感了:各诸侯国相继称王,秦昭王和齐闵王甚至还曾经称帝,根本不鸟窝在洛阳的周天子。
东周其实并不算一个朝代,因为它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元首。 至于如此弱小的周王室能够在强大的各诸侯国中间苟延残喘,其实也是和当时的形式有关的。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已经开始相互吞食了,这一过程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战国初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这在当时便是一个基本的战略平衡,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尚无一国有灭国之力”。七国实力虽有强弱之分,但是并无绝对的霸主出现,因此各国都不敢随意吞灭他国,连比较小的鲁宋薛等国都得以幸存下来。而周王室虽然只占据洛阳一隅之地,但是毕竟是王朝正宗,还有一定的道义高度。贸然灭周,必然会招致列国的集体讨伐。当然,这也是暂时的状态,秦国独大之后,周王室也随即烟消云散了。
在周朝之后,汉朝和明朝都曾短暂地实行过分封制,但是基本短短几十年后便爆发叛乱。汉朝有七国之乱,而明朝则是靖难之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分封制已经不再适用于大一统的王朝内部了。
分封制之所以只在周朝获得成功,一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君王可以直接统治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故而将边远之地委托给诸侯是可行的;二是周朝经历成康二朝,周礼制度已经稳固建立起来并趋于完善,各诸侯国受到周礼的严厉制约,不敢有叛乱之举;三是当时周天子的实力居天下之首,小小的诸侯国如果加以反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分封制瓦解后,秦始皇建立郡县制用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但是这一制度随着秦朝迅速覆灭而遭到汉朝早期统治者的质疑。不过,七国之乱后,郡县制的优势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大一统的王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对于提升国力,发展生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一点也为后续王朝所认可,所以便一直沿用下来。
至于说自汉以后历代王朝很少享有超过三百年的国祚,与其说是制度的原因,不如说是人的原因。遇上了末世之君,再完美的制度,也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
西周、东周加起来共有近800年历史,在这八百年里,周天子拥有实际话语权的年份也就200多年,其余时间说的话基本上没人听,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其他王朝实际统治年份差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虽说封建社会普遍采取郡县制,官员任免主要采用推荐制、科举制,但千百年来,能得到地方官员举荐(孝廉)、读书参加科举的人,都不是普通农民能办到的。说来说去,能当上官的,都是身家颇丰的地主。一般农户要培养一个读书人,基本上要耗尽三代积蓄,普通人逆袭太难了。
各级官员总在一个小圈子里绕来绕去,两三百年过去,官僚体制严重僵化,逐渐脱离社会底层,不满的人慢慢就多了,当愤恨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大量的百姓起义,起来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
僵化的体制必然会导致腐败,家族利益盘根错节,当皇帝也制止不了、根除不了的时候,往往就到了王朝末年。古人歌颂清官,比方说包青天、海青天,为什么要歌颂他们呢?说到底,还是清廉官员太少了!
东林党的名气很大,名声也很好,可是内部超级巨腐也很多;更要命的是,他们打着国家的名义,不断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对于他们自己的家族代表江南富贾,确是停税减税。官员中的清流尚且如此,其他腐败程度就更严重了。
底层腐败,容易引起百姓反感,激化社会矛盾;高层腐败,往往能牵连一大串,危害更大;更严重的是,这些人吃里扒外,为了私利,私通敌对势力,加速王朝衰败。
军队官员腐败就更危险了,毕竟一支腐败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封建社会,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随着统治体系的僵化、腐败,土地的兼并就会更严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明朝徐阶打倒严嵩的理由就是他很腐败,可是严嵩当政后,自己家里也积累了非常多的土地,可见那年头,多购土地已经成了各级官员的目标了。
翻看历代史料,每到王朝末年,总是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候。广大百姓吃不饱饭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揭竿而起的时候。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封建王朝一般维持两百多年就崩溃了。
秦虽短暂,但其制度影响中国2000多年;周虽近800年,其分封制却导致天下分裂500多年(东周名存实亡,形同虚设)。
周分封八百年,问春秋战国就占了几年,周王有用吗?客气点,还好,不客气直接打。名存实亡,何来八百年
需要区分一个实际生命和名义生命的概念。比较王朝寿命长短,要比较实际生命而不能比较名义生命。
周天子虽然有个天子的名号,但在平王东迁之前,就已经没人再把它当回事了。而周平王为什么要东迁?原因是自己镐京直辖王畿,已经呆不下去了,根本没人把他当回事。
周朝的开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周厉王被赶出镐京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两相加减,是206年。所谓国人暴动,实际就是王畿内的贵族诸侯暴动。你完全可以认为是一场造反。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周朝或西周就被灭了一波。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共和行政结束,贵族们拥立太子静,即周宣王。这时候算是重新复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犬戎入镐京,杀死周幽王。两相加减,是58年。周厉王,是天子被驱逐;周幽王,是天子被杀掉。所以,这又算亡了一波。
平王东迁、春秋开启。春秋时代,根本就没有周天子什么事,主要是楚国、齐国和晋国互相争霸。周天子不怎么样,而诸侯们也不怎么样,“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才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到了战国,周天子的命运更惨。春秋之时,还有“襄王不许请隧”的姿态。而战国之时,则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别说一个“隧葬”之礼了,就是“诸侯”之命,周天子也做不了主。
清代崔述的《考古续说》认为,在公元前367年,即周显王二年,东周已经亡了。所以,《左传》才有“卜世三十,卜年七百”之说。比公元前256年差不多早了一百年。但是,争执八百年和七百年已经没啥意义了。因为周朝的实际生命早就结束了,只是一直维持着名义生命。
从这些数据来看,分封制并不比郡县制更有生命力。
同时,周朝还有一段很长的分封建国时间。但具体多少年已经算不出来了。武王灭商,然后分封诸侯。武王是怎么分封的?具体是:周天子指明一个方向、算作封地,那个地方就是封给你的齐国;然后姜子牙带着天子赐予的一套青铜器和几个投降的商人部落,就过去了;到了所谓的齐国,老姜家的子弟们开始筑城,然后再对这一地区的野人实施武装殖民。这个过程会有多长?没法统计。但能知道:西周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分封建国的过程。
再把这个时间拿出去,周朝的实际生命还剩多少?最初的那个206年也要打折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分封制能够维持两百年都难。
这是分封制,那么郡县制呢?郡县制的实际生命能到300年吗?这也大大高估了,除了明清两朝,几乎都在200年左右,甚至很多都远不到200年。
西汉是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两相加减是211年。但是,如果把刘邦攻灭异姓诸侯王之战看做统一战争,那么西汉也就两百年刚出头。
西汉之后是王莽的新朝,而东汉就是在新朝的废墟中建立起来的,自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开头是刘秀的统一战争、尾声是诸侯混战和三国天下,掐头去尾才多少年?
唐朝的时间比较长,但这中间有个非常大的分水岭。一个是安史之乱前的唐朝、一个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而安史之乱后的这个唐朝,与之前相比则是质的不同。甚至,有观点认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就已经亡了,后面全算藩镇割据。
北宋,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7年,两相加减是168年,不到两百年。南宋更短,从公元1127年到1279年,两相加减是153年。后面的明朝和清朝,的确够长,一般就给直接相减了,都是276年。
至于短命王朝,如秦朝、隋朝、两晋以及元朝,就不再细算了。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集权王朝很难挺到三百年。但即便如此,集权或郡县王朝的生命力,还是比分封的西周要强一点儿。
如果不按实际生命计算,而是按照名义生命计算呢?
即便两周算七百年,那也是雄冠历代王朝了。然而,这么算的意义不大。你的生命体征都没了,然后非要说还活着,因为心脏还在跳。这就有点儿不讲理了。
那么,还得要问:为什么两周的名义生命会那么长呢?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时期,也比较长,即三国两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到公元589年,持续了360多年的大分裂时代。如果把三国之前汉末乱世加进来,以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为起始点,大分裂时期就要超过400年。
而春秋战国的天下乱世,持续了多长时间?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五百多年。这两个乱世,是不是比较像。前者的规模要小一点儿,后者的规模要大一点儿;前者是一直分裂,后者偶有统一;前者的主角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后者则是三国、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前者还有一个周天子,后者则各色皇帝层出不穷。
而实际上呢,两者都是乱世,各自都可以算作一个时代。前者是春秋战国时代、后者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而周朝的名义生命,恰恰把春秋战国这个时代给算了进去,所以显得比较长。如果曹丕始终没有篡汉,豪族、胡人以及各方军阀也没有对汉天子掀桌子,这段乱世时期就要加在东汉的名义生命里。那么,东汉的持续时间也能接近七百年。如果再把西汉也给算进去,那就真心算不过来了。
春秋战国和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久的乱世呢?
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在酝酿周秦之变,具体是分封诸侯向集权帝国的转变。这个转变根本就不允许人为设计,大家只能互相伤害、互相消耗。然后,在最激烈的战争博弈中,把这个革命性的转变给杀出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则更是麻烦,也是一个帝国升级的问题。帝国治理要升级,豪族、士族模式与集权王朝的关系怎么处理,处理好了、就能升级;处理不好、互相伤害。帝国内涵要丰富,胡人与汉人这对关系怎么处理,处理好了、就能升级;处理不好,互相伤害。
前一个乱世之后,升级为秦汉帝国;后一个乱世之后,升级为隋唐帝国。而完成升级的两组帝国,不仅成就辉煌而且生命力也更强。
总体来说,三百年就是一个坎了。几乎很少有哪个王朝能超过三百年的。但是,两宋则是从公元960年持续到公元1279年,两相加减是319年。之后,除了短暂的元朝外,明清都能接近300年。这是什么原因?
应该看作是各方势力分阶段地完成了前代隋唐帝国留下的问题。
一个是实现了去豪族化,国家不再玩命折腾豪族了;一个是政治力量与精神力量实现了合流,“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在唐朝还不算,但在宋以后就一定算。宋以前,动不动就地方势力干掉中央,但宋以后,几乎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这两个原因只是解决了内部治理的问题,而帝国内涵的问题则是由契丹、女真、蒙古以及满清接续完成的。
一个是契丹人开创了二元政体,在兼顾中原和草原的情况下,王朝也能实现统治。一个是蒙古人和满清人用宗教手段实现了对草原民族的驯化,蒙古人是主动接近宗教,满清人是利用了宗教。
所以,宋以后的帝国,也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升级。隋唐帝国只是初步解决了内部怎么治理、内涵如何丰富的问题,而元明清则是正式实现了内部有效治理和内涵极大丰富。
中国政治的早熟,就决定了一种民族主义的倾向,比如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早熟能够有效实现内部凝聚。但是,帝国却要尊重内部的差异性,更鼓励分权、更鼓励自治。中国的早熟与帝国的逻辑,就成了一对矛盾。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对党项人的处置。大宋官家,非要对党项人实施编户齐民和郡县治理。最后,集权不仅没能实现,反而打出一个西夏来。而这一点,大唐就要比大宋高明太多。党项人在大唐只是羁縻治理,但安史之乱后,党项人却真为大唐去流血。
而元明清这个三王朝,已经能够做到对内部差异的尊重了。对西藏、对蒙古,清朝的人统治手段要比明朝更高明。结果:不仅确保中原、草原不起冲突,而且对这些地方实现了真正统治。
帝国还要输出某种秩序、输出某种价值观,要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这就只能依靠政治更早熟、文化更发达的中原文明来实现了。宋以后,儒家进入思辨层面,各大宗教也进入中国。于是,一个虽然庞杂但有核心的中华文化圈也就形成了,精神上的超越也就可以实现。
从这个论证中,也就能够推理出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各自优劣了。
郡县制,就是集权制,其能够有力地实现内部凝聚,但编户齐民和郡县治理却一定要对地方进行均质化、简单化和清晰化地改造。这种改造,包括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度量衡。简单说,集权就是用一张EXCEL表格框定天下,纵向和横向总共就那么几项,然后其他的全不关心。这就是一种极端粗暴了,因为地方、社会与生活恰恰就是各种鸡毛蒜皮和千头万绪。你这张EXCEL表格无论开列多少属性,也无法做到周延。汉以强亡、宋以弱灭,集权化的机械治理,总不能克服所有问题。面对中原以外的地区,诸如草原、高原、西域以及东北,这张表格就更是有心无力了。
分封制,有点儿接近帝国的意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但是,分封制的弱点,就是应付不了丛林生态的竞争。除非你的体量足够大,否则根本别想跟集权国家较量。近代,是一个帝国解体而民族国家兴起的过程。原因就是帝国的复杂和松散,根本干不过民族国家的简单和高效。分封制下的贵族和诸侯,能够有效地克制国家的均质化和简单化改造。你朝廷手中确实握着一张EXCEL表格,但因为有贵族在,就不可能改造天下。于是,地方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仅能够存在,而且能够得到包容和发展。
那么,王朝为何不能超过三百年呢?
这就等于问:为什么没有一个万世王朝,或有没有一个王朝必死的统一答案。这种答案,网上有的是。但,真心没有一个能够周延一切,所以只能众说纷纭。因此,还是具体王朝具体分析的好。
古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说:狐狸知道很多小事,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而这个大事,往往就是一种理性至上。但是,那么多的社会试验都失败了,也就真心没必要过度迷信理性了。我们有理性,但理性有局限,所以应该像狐狸一样用理性分析小事,而把刺猬知道的大事藏在心中。
这个不是制度的问题。分封制导致周天子的领土越来越小,最后只有一座城了。这是好制度吗?郡县制下,皇帝的权力不断得到加强,这样不好吗?
我就以周朝和西汉来举例。
西周开国初期有八百诸侯,而西汉开国初期采取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列的方法,分封王侯才31个。
再看结果。西周的诸侯至少让周王掌握了三百多年的实权。而西汉呢?汉景帝时就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皇帝不得不把老师晁错腰斩了。为什么?
因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多,土地就小,诸侯没有实力对抗周天子。所以周天子可以制定周礼,谁不服就打谁。而西汉分封的诸侯王,土地太大了,人口也太多,实力太强了。后来,东周时期,诸侯兼并,实力大增,周天子没有实力控制,最后成了摆设,这跟西汉初期是一样的道理。
西汉能延续下来靠的就是汉武帝的推恩令。推恩令让诸侯王继续分封,而每一次分封,诸侯实力都会大减,从而渐渐地无法与中央王朝抗衡。
其实周朝也有类似推恩令。就比如齐国,齐国有四大家族,高、国、鲍、晏,鲍叔牙和晏婴大家可能都听过,但是高、国两家估计就很少有人听过。其实高、国两家地位还在鲍、晏两家之上。高、国两家是世袭上卿,注意世袭,也有封地。而鲍、晏两家反而是下卿。所以周朝分封的其实不止是八百诸侯,有的诸侯下面可能还分了世袭的上卿,用于牵制诸侯。春秋末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这两大世袭诸侯就是被下属卿顶替了。
周朝能存世八百年,一是由于它分封的诸侯太多,导致诸侯实力都很弱,而且设置了极其严格的制度,比如诸侯间不得私自攻伐等。二是由于各诸侯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导致实力趋于平衡。
而后世的郡县制之所以命都不长,根本原因还是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古代没有避孕,没有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很快,但是古时没有化肥,没有机械化农具,农作物品种也很单一,这就导致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是有一个上限的。接近或者超过这个上限,必然就会有很多人饿死,那到这时就会发生造反,各地造反又会造成大量的伤亡,人口锐减,然后终于再次统一稳定,人口疯涨,再次爆发大乱,如此周而复始。
不是,先进肯定是郡县制先进,因为时代一直在进步。那么为什么先进的郡县制王朝寿命反而没有分封制得周朝长呢?下面是分析。
分封制,作为西周建立之初的基本国策,肯定是适用于当时国情的。周武王联络各路诸侯于牧野击败商纣,建立西周,史称“牧野之战”。
而周武王虽然取代了商纣,但是其实力并做不到碾压其他诸侯,于是分封制就产生了。周天子名义上统领各路诸侯,实际上却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个所谓的统领,实际上是以绝对的武力威慑为前提的,所以并不牢靠。
举个例子,《诗·小雅·北山》中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依旧是天子的,诸侯只能遵从。然而楚武王嫌弃自己爵位太小,居然自己称王。按照周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诸侯最多只能称公。
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史记·楚世家》
归根结底,是因为当时周王室赖以威慑的武装力量已经不足以威慑诸侯,以至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不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
郡县制,是由分封制演变而来。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升级,统治者更需要将国家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于资源的整合与调度,同时,避免发生类似“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现象的发生,郡县制的雏形就产生了。
而秦始皇灭了六国以后,自然不会重蹈周朝灭亡的覆辙,于是郡县制正式产生。郡县制的产生,使得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皇帝拥有者至高无上的权力。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皇帝的贤德与否,将会直接导致国家的兴衰。这也是为什么秦朝到了胡亥手上就灭亡的原因之一。
分封制,周天子并做不到一言九鼎,与其说是一个王朝,不如说是一个许多诸侯国的统称,而周天子只是老大罢了。郡县制更像是一个王朝,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而名义上周王朝统治了八百年的时光,可是随着武装力量的失去,周天子的统治力也在减弱。因此,说得好听点周朝存在了八百年,可是如果单论周朝有效的统治时间,可能还不如以郡县制为主的封建王朝。
而郡县制王朝虽然因为皇帝权力太过集中,以至于王朝的生死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导致有着超不过300年的局限,但是如果论整个王朝的执行力和人民的幸福程度(因为不再有连年的战争),绝对比周王朝好得多。
因此,郡县制还是比分封制更先进。
周朝为什么能存在八百年?这是因为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
各诸候国相互间又争又打搞内耗,都没有把周天子当成打击或消灭的对象,周王其实只是一个象征,并没有实权。
换句不太恰当的话说,周王就像欧洲的教皇,或者像日本的天皇,象征意义大一点,只是一个空架子,各诸候国都没有把周当成竞争对手,所以周苟活了八百年。
唐朝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能存活一百多年?这是因为各藩镇各节度使互相制衡互相争斗,唐朝皇帝夹在夹缝中有名无实,大多时候也就是个周天子般的象征,各藩镇名义上属唐朝皇帝领导,其实和春秋战国时的各诸候国差不多!
一句话:分封制的老大被架空了,有名无权,小兄弟们都不把他当回事,只是一个空架子存在罢了!如果秦皇不废东西二周,仍尊周天子为大,也许中国的历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