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0年7月4日,红三军团在彭德怀指挥下奇袭湖南重镇岳阳,歼敌2个团并缴获山炮12门,切断了武汉到长沙的铁路线;随即挥兵南下进攻湖南军阀的老巢长沙,7月27日晚9时彻底击溃守军5个团5000余人占领长沙城,其中仅毙俘敌人即达4000余人,缴获长短枪3000余支,“湖南省主席”、屠杀湖南工农群众的刽子手何键仓惶逃往湘江以西,几被生俘。



红三军团的番号听起来很大,实际有多少兵力呢?不足3500人。

西北野战军成立的时候只有两个纵队六个旅26000人,而敌人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阵容是:“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中央军15个整编旅17万人、马家军“青马”和“宁马”出动了69000人,驻陕北榆林“晋绥陕边区总司令”邓宝珊部12000人,三路敌军总兵力合计超过25万人,兵力对比接近十比一,可谓敌我实力悬殊。



(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张宗逊)

然而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就是率领这样一支人马不多、装备落后、弹药奇缺的部队,与优势敌军在陕北展开了殊死战斗。胡宗南的部队虽然在抗战时期始终缩在后方,很少与日军作战,但作为蒋介石最嫡系的部队,他的第一军却是最早换装苏械的“攻击军”,在抗战末期换装美械的比例在所有国民党军队中也排名靠前,绝对的装备精良。

而彭总在刚刚接手西北野战兵团时曾下部队做过调研,主力部队的战士平均每人手里不超过10发子弹,火炮及炮弹也少的可怜,这也是他决定不在延安与敌硬拼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彭总指挥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与敌人展开机动和周旋,将敌人拖得精疲力尽,再寻机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

(彭总在西北战场)

从1947年3月下旬到5月初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连续吃掉胡宗南三个整编旅14000多人,初步稳定了陕北战局。三个月后又在“沙家店战役”中消灭整编36师钟松所部6000余人,未几,再发起“延清战役”全歼敌整编76师,夺回了战场主动权,并转入战略反攻。

到1948年2月,西北野战军发展到70000余人,“宜瓦战役”一举歼灭胡宗南主力之整编二十九军两个整编师,中将军长(整编军是兵团级)刘戡自杀;仅仅一年时间,胡宗南就在陕北战场损兵折将10万人以上,机动兵力丧失80%,不得不撤出陕北退守关中,彭总率部以寡胜众收复延安,创造的战绩几乎可称军史奇迹。



(整编29军军长刘戡)

1949年初西北野战军整编为“第一野战军”,部队发展到15万人,但在整个西北战场上兵力仍然处于劣势,经过拼命整补的胡宗南和马家军仍然有30余万人,另外新疆国民党军还有7万余人,然而兵力弱于对手的一野却始终掌握着战略主动权,以“先胡后马”的方针将胡宗南彻底赶出了盘踞12年的西安及关中地区,“西北王”的名号就此烟消云散。

在得到华北野战军两个兵团的加强后,彭总指挥解放军全部解放西北五省,占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期间多次以少击多、以弱胜强,前后消灭国民党部队51万9千人,剿灭各类匪特12万9千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伟大功勋,那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在沙家店战役后主席即兴而发: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马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整编36师师长钟松)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近代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军事统帅除了毛主席外,还有一位来自于山西五台、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历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敌前总指挥、八路军129师副师长、第一纵队司令、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的徐向前元帅,也是十大开国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徐向前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不仅用兵如神,而且具有超凡的胆识和谋略,敢打硬仗、恶仗、大仗,既善于游击战于运动战,又善于打阵地战,以弱抵强、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战例比比皆是。

早在鄂豫皖苏区时,徐向前就提出了红军游击战的七大原则,既“敌情不明,不与作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等原则,与毛主席在井冈山提出的“十六字诀”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呀,徐向前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时就担任了总指挥,年仅30岁。

苏家埠作战图

1932年3月,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参加震惊中外的、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就是以弱抵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1931年9月,蒋介石在发动第三次围剿失败后,1932年3月又集中了15个师十几万兵力向皖西的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疯狂推进,红四方面军两万余人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的国民党驻军,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调动了蒋军敌前总指挥厉式鼎15个团2万余人的兵力前来增援,结果中了徐向前的埋伏而几乎全军覆没,被围困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的国民党部队见援军无望而选择了缴械投降。


苏家埠战役,徐向前以两万多人的兵力歼灭了国民党三万多人并击退了大量来援敌人,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开创了红军大兵团作战先例,也是工农红军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大胜仗,成为了军史上围点打援战术运用最经典的战例之一。徐向前指挥的苏家埠战役也被列入了美国西点军校教材。

而在1933年历时10个月的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中,更是以少胜多,以弱抵强经典战例。国民党军阀刘湘率领20万余人,在空军的配合下企图将红四方面军围剿于川陕边境,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以逸待劳,集中兵力组织反击,运用收紧阵地作战方针,实施大纵深迂回包抄、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并迅速给予围歼等战术,歼灭刘湘部8万余人,蒋介石对川陕苏区的围攻计划也宣告破产。徐向前指挥的反“六路围攻”取得了红军史上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也是徐向前红军生涯中最精彩的一仗。

在解放战争中,徐向前任晋冀鲁豫副司令等职期间,率领刘邓大军南下后剩余的六万人部队,加上地方武装组建成新的部队,带病做担架上一年多的时间里指挥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会战等解放了山西,均创造了我军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而我军史上的十大经典战役徐向前一人就打了四个,分别是苏家埠战役、反六路围攻、晋中战役和太原会战均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归功于徐向前独特在军事指挥艺术,阵地战、歼灭炸、运动战等战术都运用得炉火纯青,而苏家埠战役运用的“围点打援”战术更是我军史上最成功的围点打援战术,徐帅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天才。

3

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善于用兵、以少胜多的将领也如过江之鲫,如”杀神“白起、“西楚霸王“项羽、”兵仙“韩信”、“天才少年”霍去病、曹操、李世民、李靖、岳飞、成吉思汗、朱棣、努尔哈赤等等,在军事生涯中,皆有多次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在冷兵器时代,这种战例还有很多。难的是进入热兵器时代,枪炮的年代,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例相对较少,人数较多的一方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火力压制和立体进攻防御体系。因而,这种以少胜多显得更为难得和珍贵。

而近代以来,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首推毛主席,三次反围剿可以当成世界战争史上的教科书般的教材。而除之此外,另一位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自然非粟裕大将莫属,堪称中国战争史上近代最善于打歼灭战的统帅。

粟裕经典战例如下:

1、黄桥之战 (1940年秋)

兵力对比: 7000粟军——6万国军

战绩:活捉第二十四集团军代总司令兼89军军长韩德勤,并将他放回。

中将军长李守维逃跑时失足落水溺毙。

此役历时4天,共歼敌1.1万人,俘师、旅、团军官10余名,下级军官600余名,士兵3200余名。


2、苏中七战七捷(1946年)

兵力对比:3万粟军——12万国军

战绩:粟裕对薛岳、张灵甫、李默庵、韩德勤等大胜,七战七捷,共歼敌5.3万余人。


3、莱芜战役(1947年)

兵力对比:27万粟军——31万国军

战绩:歼国民党军1个“绥靖”区指挥部,2个军部,7个师共计5.6万余人,俘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


4、孟良崮战役(1947年)

兵力对比:27万粟军——45万国军

战绩:全歼国军王牌美械之74师(全师32000人,全副美械装备),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共计歼敌5万。


5、豫东之战(1948年6月)

兵力对比:13万粟军——25万国军(为挽救刘邓遭国军全歼的命运与桂军主力,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孙元良兵团战于开封)

战绩:攻克开封,全歼敌人一个兵团部、两个整编师部、四个正规旅、两个保安旅、一个正规团和三个保安团,并歼灭援敌一部,共9万余人。

敌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李仲辛被击毙,参谋长游凌云被活捉。

在豫东歼灭区寿年兵团,黄百韬兵团等部5万人。

活捉敌兵团司令区寿年、师长沈澄年。


6、济南战役(1948年)

兵力对比:12粟军——16万国军

战绩:共歼国军10.4万余人(含起义2万人),俘国军高级将领23人,缴获各种炮800多门。

活捉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


7、淮海大战

兵力对比:60万粟军——80万国军

战绩:大获全胜,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被俘,第2兵团 邱清泉阵亡,第7兵团黄百韬阵亡,第12兵团黄维被俘,第13兵团李弥逃脱,第16兵团孙元良逃脱,共计歼敌55.5万余人。

毛泽东:“粟裕同志淮海战役立了第一功。”

斯大林:“战争史上的奇迹!”


1955年,授衔元帅、将军,以“资历、威望、战功”为主要依据。毛主席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被他所推辞了,但主席认为粟裕不当元帅,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须为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对此看得很淡,并称:“评我大将,就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在戎马一生的战争中,粟裕先后6次负伤,其中三块弹片一直在他的头部没有取出来,直到1984年逝世时,家人才从他火化的骨灰中,发现了这陪伴他近半个世纪的弹片。

4

中国人写历史就好比是中国画,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动辄百万大军之类的数字根本不可信。所以,讲以少胜多,古人就算了,还是说说我们真正了解的这个时代吧。在20世纪的中国,将以少胜多做到了极致的非毛泽东莫属。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问题,什么叫以少胜多?它意味着在一场战役或战斗中用劣势兵力战胜优势敌人吗?你如果这样理解以少胜多,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中,集中优势兵力以多胜少是规律,再杰出的将领也做不到在战役战术行动中以少胜多。所以,所谓以少胜多,指的是总体上的少而不是局部上的少,局部上一定是以多胜少。1947年我党了公布了十大军事原则,其中第四条是这样规定的: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克劳塞维茨也说过,欧洲最伟大的将领也做不到战胜两倍于自己的敌人。

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打败敌人,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在总体人数少的情况下通过机动,突袭,隐真示假、巧妙利用地形等等手段造就局部的数量优势。做到这一点,是一个伟大的将领与庸将的根本区别,正如拿破仑说的那样,原理是简单的,关键是怎么落实。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战争,几乎自始至终都在与优势敌人作战。这个优势,既是武器装备上的,也是武装力量规模上的。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总能够在总体劣势的情况下造成局部二倍三倍甚至四倍于敌的优势。这就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直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时候,解放军的总兵力才与国民党持平。

5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之后,蒋介石将矛头对准了红军。1930年12月,蒋介石任命鲁涤平为10万国民党军队的总司令,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对红军发动了第一次“围剿”。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命令4万红军部队避实就虚,在后退中寻找战机。12月30日,红军在龙冈以突袭的方式将长驱直入的国民党军张辉瓒第18师9000余人全歼,师长张辉瓒被活捉。次年1月,红军又向东挺近,将谭道源师消灭大半。第一次反“围剿”消灭国民党军1.6万人,红军取得胜利。

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20万军队,由何应钦任总司令,对红军发动了第二次“围剿”。国民党军仍然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从江西吉安至福建建宁700公里的战线从红军压来。毛泽东、朱德以3万红军仍然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找战机,使得国民党军疲于奔命。5月红军击溃王金钰、公秉藩两个师。此后红军15天之内消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7月,蒋介石亲率30万国民党军,以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对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朱毛红军3000万人仍然以迂回战术与敌人周旋,红军消灭敌人3万余人,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最伟大的战役,毫无疑问是战神项羽的彭城之战。

项羽以超人的军事能力,以3万骑兵在版日内击溃刘邦汉军56万,歼灭接近30万,余部大多溃散,几乎吃掉了刘邦的主力。

项羽是个不懂政治和外交的武夫,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军事奇才。

在项羽的一生中,创造了包括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在内震惊世界的辉煌战役,永载史册。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不到5万的楚军歼灭俘虏秦军40万人。

即便最后的垓下之战,汉军五路大军、合计近七十万之众,形成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楚军之势。

而项羽只有10万人,精锐部队大多已经战死,不输就怪了。

我们看看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之前,刘邦形势一片大好。他通过一系列军事和外交行为,拉拢了几乎所有的反项羽力量,麾下兵力高达56万。

当时淮河以北除了彭城附近和燕王臧荼所控制的燕及辽东地区之外,已经尽被刘邦为首反楚力量占据。

此时项羽还在和齐军混战,刘邦乘虚出兵占领楚都彭城,掀翻了项羽的老巢。

这种情况下,项羽失去了大部分根据地,麾下兵力不过10多万人,又面临南北两线作战。从军事角度来说,项羽必败无疑了。

然而,这种绝境下的项羽毫不气馁,发挥了惊人的军事才华。

他留下步兵装作继续攻打齐国,亲自率领3万骑兵隐蔽行军,长驱直入,扑向彭城寻找刘邦主力决战。

大家想想,骑兵在没有后勤保障情况下长距离行军,从山东赶赴徐州,本来就是极为危险的。一旦被刘邦优势兵力合围拦截,不要打,自己也会因为军粮断绝而完蛋。

同时,就算3万骑兵杀过去了,又能怎么样?

当年还没有马镫,骑兵的威力有限,大多是在马上射箭,冷兵器肉搏还必须下马,和步兵区别不大。

谁知道,项羽不顾危险,抓住刘邦疏于防范的有利战机,果断出击。

项羽3万骑兵突然杀到彭城,完全出乎汉军的预料。

当天拂晓,项羽集中3万主力发动猛攻。刘邦大惊,也急忙调动主力拦截。

但项羽骑兵势不可挡,从刘邦防御漏洞杀入,四面攻击刘邦的指挥中心,导致汉军大乱。

激战到中午,项羽大军以一当十,已经在彭城郊区斩杀刘邦部队10多万人。

因为项羽骑兵来的太快,作战力又太强,刘邦的部队根本拦截不住,甚至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情况。

刘邦也是久经战争,见势不妙立即率部向后撤退。

然而,项羽骑兵发挥机动性又是,又在谷、泗水二水堵住汉军,趁着他们渡河的有利时机猛打猛杀。

汉军大乱,自相践踏。

刘邦见逃不掉,急忙试图逃入南吕梁山区,借助山地躲避。

但项羽根本不给他机会,连续追击,汉军站不住脚,又被杀死数万人。

汉军至此已经失去有效指挥,全军溃败到灵壁(今安徽宿州灵壁城)以东的睢水上。

项羽最后一次拦住刘邦,杀得血流成河。

汉军为了逃命,只得跳入睢水,溺死者不计其数,“睢水为之不流”。

项羽再次斩杀十多万人。

而此时忽然西北大风猛袭而来,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一时间天昏地暗,吹打得项羽军阵营混乱。刘邦趁此机会,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其父、其妻被楚军俘获。

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骑兵击溃刘邦56万之众,歼灭30多万人,余部四散。

刘邦主力基本被歼灭。

7

中国的历史,从有记载的那一天开始,就是战乱不断,几千年来,不断出现各种人才,以及超级的军事天才,可以说每一个胜利者,都是从以少打多,以弱胜强开始的,而且不断创造出,军事领域的奇迹。

我们从秦朝末年的楚霸王项羽,背水为战,以几万人的军队大破赵国40万大军,那小市民刘邦,与项羽作战是屡战屡败,只有乌江一战,让项羽四面楚歌,上演了悲壮的霸王别姬,自刎乌江。

所以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东晋与前秦的淝之战,前秦那80万大军,却在东晋的七万人军队面前一触即溃。

我们就把古时候的例子举到这里。

其实这战争的胜败,并不是凭匹夫之勇,而是智慧。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如何战胜强敌的?

毛泽东一生的军事生涯是奇特的,他打仗从来不用枪,而是用笔。

在井冈山,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著,激发了全军将士,以顽强的斗志,使根据地逐渐扩大,从一千多人的部队,一直扩展到30多万大军。

在长征路上,更是以少胜多,以弱打强,毛泽东亲自指挥军队,以声东击西的方式,四渡赤水,把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拖得疲惫不堪,最后从长征路上走出了困境,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在延安的窑洞里,挥毫写下的《论持久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抗战决心。

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更是以少胜多,以弱打强。

从辽沈战役,以关门打狗的战术,以锦州一战,便收获了东北全境。

在淮海战场上,以60万对80万战绩, 让斯大林,丘吉尔,艾森豪威尔这些个二战的军事巨头,刮目相看,赞叹不已,称毛泽东是军事奇才。

更让世界震惊的,是那立马横刀的彭大将军,在异国的战场上,以劣势的装备,与美国为首的十五欧洲的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组成的联合国军,打的那场现代化的战争,让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不得不承认失败。

雪洗了百年近代史上的耻辱。

8

中国历史上最擅长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无论从战术还是战略层面讲,都非毛主席莫属。

1928年4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胜利后,开创了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并在全国引起了土地革命的热潮。而短短两年多时间,全国红军也从2万多人壮大到30万人。

红军实力的极速扩大,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恐慌,于是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其中第三次、第四次的“反围剿”战争,就在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

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出动了30万兵力,而中央苏区第一方面军才30000多人,但毛主席采用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略,最后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此战敌我双方兵力10:1,但红军还是创造了歼敌7个师,俘虏15000多人的军事奇迹。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出动了40万兵力,而红一方面军总兵力仅7万人。

这一次毛主席采用的战略是:趁敌立足未稳,主动出击、先打制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军薄弱环节,结果再次取得了大胜。

此次“反围剿”,共歼敌3个师,俘虏1万多人。这两次“反围剿”敌军不仅送来了枪炮,还送来了不少人,红一方面军也由此扩充到8万人。

但第五次“反围剿”,由于王明“左倾”主义冒险的错误,革命事业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但由于敌军一路设置重重封锁,我军自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但幸运的是,遵义会议又确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地位。此后中央红军面对几十万敌军,又取得了遵义之战、四渡赤水、过大渡河、直罗战役等一系列胜利,最终得以顺利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此时总兵力仅5万多人。

面对日军兵力、武器全面占优的情况下,毛主席提出以持久战为军事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是有了正确的军事指导思想,八路军、新四军才有5万多人,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乃至百万人,并最终掌握了抗日战场的主动权。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兵力、武器都不占优,毛主席又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敌军的战略军事思想。

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在这种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化劣势为优势,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其实在解放战争时期,几乎每一场万人以上的战役,毛主席都给出了具体的战斗思路,不过最终的指挥权还是下放到了各级指挥官。这是我军和国军本质上的不同。

总之,从红军成立时的1~2万人,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几百万大军,人民军队大部分时间在兵力上都处于劣势,但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

从这点上来讲,称毛主席是中国历史上,最会以少胜多的用兵之人,丝毫不为过。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9

以少胜多的祖师爷唯毛主席,其余都是他的学生。

10

徐向前


表字同鲁肃,子敬有才干。出生在山西,家住五台县。黄埔一期生,大名徐向前。

红四方面军,指挥大军团。数次反围剿,威震鄂豫皖。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

动员阎锡山,携手来抗战。大战神头岭,大战凤凰山。捷报满天飞,扬名晋东南。

内战开始后,组建新兵团。以少能胜多,以打代替练。晋中大决战,连下十四县。

担任总指挥,奋勇克太原。一生多豪气,转战几十年。太原走出去,又回到太原。

枪林弹雨里,转了一大圈。为家更为国,做出大贡献。建设新中国,向前再向前。

布衣好元帅,功德人人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