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管是按正史的《三国志》还是小说的《三国演义》来推断,张飞都不可能是死于大帐之中,所以题主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我们先看看《三国演义》怎么说的。

“飞令人将酒来,与部将同饮,不觉大醉,卧于帐中。范、张二贼,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藏短刀,密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原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这里有两个不合情理之处。

一是范疆、张达如果需要“诈言欲禀机密重事”才能走到张飞床前,那说明张飞帐外必然是有守卫把守的,范疆、张达刺杀张飞后,是如何安全脱身的?

守卫们难道就看不到他们一身的血迹吗?

范疆、张达还割走了张飞的头颅,外面的守卫真的是死人吗?

如此不负责任,不合情理。

二是张飞向来吼声如雷,在长板坡甚至能吼官兵桥梁,这是张飞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范疆、张达以短刀刺入飞腹。

飞大叫一声而亡,不管是谁,临死前的惨叫都是撕心裂肺的,外面的守卫听不到吗?

这完全是违背常识的。

所以刺杀是真,但地点应该是罗贯中先生搞错了。

再从《三国志》来看。

《三国志》对张飞被刺写得更简单,只有“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区区二十余字。

但大家注意,这上面根本没有提到刺杀地点。

后世的史书也没有交待刺杀就是发生在张飞大帐之中,这个说法,应该是罗贯中自己闭门造车弄出来的。

张飞死时的职务是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侯,在蜀汉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作为刘备最为心腹的大将,他的安保工作应该是最顶极的。

范疆、张达二人如果不是刺杀了张飞,史书上根本不可能留下这两个人的名字,他们无论地位还是贡献,都是默默无闻的那种。

所以这两个人应该没有机会深夜在不报告的情况下有机会接近张飞。

要知道古代人是非常注重身份和礼仪的,两个小小的校尉,就算有什么重要军情,也不可能在不事先报告的情况下,独自接近蜀汉最重要的大将。

所以我认为,刺杀地点绝对不会是张飞大帐。

我们不知道范疆、张达的武功有多高,但是绝对不会是“万人敌”,他们绝无可能在刺杀张飞后,从四川阆中顺流直下,逃到东吴。

我个人认为,这两人应该是张飞军中负责后勤的文职人员,官位也并不高,但是分管部队的衣甲供应。

所以张飞会让他们采办白衣白甲,而不是委任其他副将去办这事。

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攻击东吴,这两人采办的地点应该不在远离东吴的阆中,而更有可能是在更前线。

他们诈称有机密军情也许是真的,但应该是通过正常渠道报告给张飞,借口是现成的:就是完成了任务。

而张飞极有可能是在去检查这些物资的时候,遭到了二人的毒手。

由于刺杀地点是范疆、张达的地盘,所以他们才能从容的割下张飞的头颅,拿去献给孙权。

当然,以上全部内容只是本人的个人意见,当时究竟是什么情况,欢迎大家评论区讨论。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 冯生

最佳贡献者
2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陈寿评价关羽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张飞有国士之风,俗话说穷文富武,张飞大户人家出身,武艺超群,万人之敌,说明他又深谙兵法。但是他的毛病就是酗酒,且对手下无恩,一烦燥就拿手下人出气。

张飞醉酒误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想当年在徐州的时候,刘备带兵去抵抗袁术,张飞在徐州醉酒杀人,结果被吕布给捡漏了。刘备,诸葛亮等人不止一次劝张飞戒酒戒燥,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这不,这回直接把自己喝死了。

这两个人实际上叫范强张达,演义把范强写成了范疆,不过问题不大。

这么说,既然范强张达有幸被张飞鞭打,说明他二人就是张飞的近臣,而且肯定也不止一次两次陪张飞喝酒,然后被收拾了。题主问难道没有大帐卫士吗?

肯定有呀,但是一来这二人经常陪张飞喝酒,且都是军中将领,大账卫士肯定是认为有什么紧急军情。二来时值深夜,将军要睡觉,卫士们难道就不打瞌睡了?再者说,张飞平素喜好拿身边人出气,这大帐卫士估计平时也没少挨收拾,都是敢怒不敢言。还有,当时张飞并未出兵,在安全的地方,难免会放松警惕。

总之,区区大帐卫士以范强张达的身份骗过他绝非难事,以张飞的性格,他迟早难逃这一劫。

其实关张二人都死于一件事。就是把人得罪了,还留用在身边。

关羽在荆州得罪了糜芳傅士仁,还派二人去守重要的公安,南郡,结果吕蒙一来,二人毫不犹豫就投降了。张飞得罪了范强张达,还把他们留在身边,结果被人割了头颅。

这很值得咱们深思呀。

3

历史上张飞之死由于史料匮乏以至疑点重重,不光是范疆张达的行刺过程如此轻而易举,其刺杀动机以及刺杀后能够逃窜千余里未被蜀军擒获都显得不可思议,最为后世诟病和怀疑的是刘备得知张飞被杀后的平淡反应。那么就题论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张飞遇刺的疑点。

动机分析

“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范疆)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三国志.张飞传》

在正史中,张飞是在刘备东征前被部下范疆、张达刺杀。至于杀人动机和过程并没有细致交代。此时的张飞官至车骑将军司隶校尉,还享有假节钺的特权,领军万人驻守阆中,有名有实,是蜀汉政权名副其实的武将第一人。而范疆、张达在历史上并未记载官职,但在车骑将军帐下为将,混个先锋校尉是没问题的。夷陵大战之前,蜀国刘备称帝,所发蜀国的“一号令”就是择日伐吴,这样的背景下,范疆、张达跟着张飞立下战功,得以升迁,岂不美哉?此时刺杀张飞的动机并不合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张飞令此二人置办白衣白甲,因办事不利被张飞毒打,并限定期限下了死命令,所以二人才一不做二不休的杀了醉酒的张飞。这里很佩服罗贯中先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如果按照罗贯中先生的描写,置办军需的差事能够交给此二将,油水暂且不说,张飞对二人的信任是有的,那么跟随张飞建功立业就更有机会得到提拔。再者是张飞醉酒之时给二将下了死命令,二将竭力置办就是了,即使完不成任务,再挨两扳子军棍也比造反要强,大战在即,张飞虽治军严厉,也不至于战前斩将吧,所以从演义来看杀张飞的动机也非常可疑。

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三国志.张飞传》

其实史料中记载张飞是一位敬士大夫,轻部卒的将领,所以刘备也常告诫张飞量度而行,善待部卒,这也是罗贯中加以发挥想象的理论支持。而在《三国志》中,将张飞的这一秉性写在范疆、张达行刺之前,在逻辑上也支持了罗贯中的这一大胆构想。所以在杀人动机上,白衣白甲之事不一定可信,但范疆、张达受到了张飞的严厉惩罚是有很大可能的。

过程分析

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三国志.先主传》

如题所说,范疆、张达虽有杀人动机,但有没有作案条件呢?张飞身为车骑将军、阆中牧,警卫安保工作理应相当精密,怎么会轻而易举的被军中小将杀死?这也许是演义中所刻画的张飞之死给予我们的误解,演义中的张飞是被范疆、张达刺杀于军帐之中。所以就产生了对张飞营帐警卫能力的质疑,倘若张飞不是被杀于营帐呢?毕竟史料中张飞遇刺身亡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记载。

“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汉书.百官公卿表》

秦汉时期的宫殿和军营大帐里的警卫和安保是比较严格的,汉末三国也大都是采用汉制,安保方面也一样,曹操身边的保镖队长典韦、许褚都是寸步不离,刘备身边有陈到、赵云,孙权身边则是周泰。虽然张飞不是主公,但军营大帐外边的警卫队是少不了,最起码也得有几个“执戟郎中”。而根据汉制,没有得到主帅的召唤,谁也无法擅自进入主帅军帐,执戟郎中分班守卫,二十四小时执勤,别说范疆和张达二将,就是诸葛亮来了也得通报了才能进帐,即使张飞醉酒休息,在其未醒之前,若不是刘备遣使传令,侍卫绝不会不经通报允许就放人进帐。而说张飞喜欢与部下同醉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军营就是军营,张飞宿醉也不会拉着侍卫一起。何况刘备已下了会师江州的命令,战前宿醉不是名将所为,因此,张飞被杀于中军大帐的可能性不大。

逃亡分析

范疆、张达能够“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这一点更说明了张飞不可能死于中军大帐。阆中是今天四川省的南充市境内、嘉陵江中游,孙权所在的建康,是今天的南京,两地相隔一千五百公里,一刀了结张飞性命容易,而带出军帐献给千里之外的孙权就难了。毕竟古代的交通条件有限,如果张飞死在大帐,则很容易被人发现,那么在范疆、张达逃往建康之前,蜀国完全有能力追捕二人。二将能够顺利跑到建康,就说明了从张飞死亡被发现,到二将逃窜被察觉,这中间的时间差是足够的。


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张飞死于军帐之外也并不是不可能,更为可能的是死于范疆、张达的军帐之中。作为一军统帅,走访各营将军校尉的营房是很平常的事情,查勘军营情况,交流战术思想,在此之余就是与军士部将同食同寝,从而提高凝聚力,大战之前更需要这种动员和探视。倘若张飞在范疆、张达军营留下,吃饭饮酒之后小憩片刻也属正常。而在下属军营,张飞所带侍卫也不可能太多,都能轻松解决,何况周边全是与范疆、张达出生入死的嫡系士兵,不知不觉的杀掉“暴虐”的张飞,再轻而易举的走出军营是有条件做到的。

综上所述,我并不认为张飞之死是死于中军大帐,所以也就不会质疑中军大帐的警卫能力,史料中对于张飞遇刺一事记录并不详细,所以也无法破解其中的疑点。而范疆、张达二将是否为东吴或者曹魏的间谍棋子也不好推测,但从战局最终走向来看,东吴成了最大的利益获得者,而范疆、张达也并没有记载结局如何,只是罗贯中一厢情愿的将此二将绳之以法。

4

张飞率领万余大军从阆中出发,前往与刘备汇合攻打东吴的时候,张飞手下的部将张达、范强却把张飞给杀了,砍下他的首级,驾船从容顺江而下,前往投奔孙权,把张飞的首级交给孙权。

这一段历史写得非常简略,《三国志》上就“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连这个张达、范强究竟是干什么的?以前做过些什么?投奔了孙权以后,被怎么对待的,我们都一概不知。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们是张飞“帐下将”。

(张飞剧照)

而且,这里还有许多让人疑惑的细节。哪些细节呢?

其一,张达、范强在杀张飞的时候,张飞还有那么多侍卫,难道他们听凭张达和范强杀吗?

其二,张飞被范强、张达杀死后,他们是怎么走出军营的?军营的管理不是很严格吗?

其三,张达和范强杀了张飞后,是驾船顺流而下去投奔孙权的。要知道,船走得并不快,难道张飞手下其他人就没有去追击堵截吗?

其四,因为历史上并没有张飞的阆中军队参与刘备夷陵大战的记录,那么,张飞被杀死后,张飞的那一万人到哪里去了?

因为没有明确的记录,所以我们只能进行分析。

《三国志》中,陈寿对刘备这两个非正常死亡的兄弟,有个评价:“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同时陈寿又总结道:“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关羽因为“骄於士大夫”,因此经常看不起别人。马超、黄忠这些,与关羽同朝为将,但他却瞧不上人家。后来,也正是因为他瞧不上糜芳、傅士仁,结果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连刘封他也瞧不上,因此,刘封才不去救援他,造成他兵败被杀。

(关羽剧照)

张飞这个人和关羽相反,他对士大夫很看得起,经常低下身段巴结他们。严颜因为宁死不屈,他就特别看得上人家。尽管严颜死不投降,他还是要把他引为上宾。

刘巴是个有文化的人,张飞一定要和他攀上关系,去向他学习。刘巴多次对张飞不理不睬,但是张飞不以为意,还是要继续去巴结他。以至于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不仅诸葛亮出面劝说刘巴,让他对张飞好一点。而且这事还成为了国际新闻,传到了东吴,引得孙权君臣议论。

其实,如果光看张飞对待士大夫这一面,你坚决不可能把他和“暴而无恩”联系起来。

那么,张飞为什么会是这种性格呢?陈寿说得很清楚,张飞是“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他喜欢和士大夫交往,但并不是所有的士大夫他都喜欢和他们交往,他交往的人,都是君子。严颜是这样的君子,刘巴也是这样的君子。而他身边的那些人,因为没有什么成就,品德上文化上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所以张飞看不上他们,甚至鞭打他们。

无论是张飞,还是关羽,虽然是“万人敌”,但是明显角色不对。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应该是个将领。作为将领,应该像古代吴起、孙武、韩信那样,不但治军严格,还要体恤士卒,还要能协调关系,还要有勇有谋。这样才能带好一支队伍。但他们从来没想过这些,以至于失败。

(刘巴剧照)

回到张飞被杀的场景。我们来解释一下先前咱们说的四个谜团。

其一,张飞为什么被张达、范强所杀而侍卫不管?因为这两个人就是张飞的侍卫,而且是张飞的侍卫长。“帐下将”这个词,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正因为他们是侍卫长,所以他们进入张飞的营帐,侍卫们都不怀疑。杀了张飞后,从里面出来,也没人怀疑。

其二,张达、范强为什么能从容走出军营?因为他们是张飞的贴身侍卫,随便找个理由,说张飞派他们出去办一件什么事,哨兵也不会怀疑。同时,也说明张飞其实治军不严。

其三,张达、范强驾船而走,手下为什么不追?因为他们早已把船准备好,而且可能逃走了一段时间后,大家见张飞一直没起床,所以才会感到疑惑,才去看。同时,还有可能手下人故意不去追。毕竟他们也曾被张飞毒打,早就巴不得有人替他们报仇。

其四,为什么没有阆中军队参与夷陵大战的记录?因为张飞治军不严,再加上大家都怨恨张飞,所以大约张飞一死,很多人就散了。或者回乡了,或者去投奔曹操、孙权了。

总之,因为张飞没有搞清楚自己的角色,最终酿成了这一悲剧。

(参考资料:《三国志》)

5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张飞是三国时期最没有争议的“万人敌”,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还是小说之中,张飞的实力这一块,没有争议。

但是张飞的死却窝囊,被他的下属给弄死了,这两个下属就是范强、张达,这两位历史中的小人物干出了留名历史的事情,可能要比很多将军的名气都大了。那么勇猛无敌的万人敌张飞,是如何被这两小子给弄死的呢?下面我来给大伙说一说。

张飞的缺陷

张飞的死和张飞的一个缺陷不无关系,那就是嗜酒。张飞嗜酒如命,离开酒就活不了,当年在徐州的时候,因为醉酒给吕布的老丈人一顿骂,导致吕布带人把徐州夺了,把张飞一顿干。

据我了解,这张飞本来脾气就爆,每次喝完酒就控制不住自己,一不顺心就抽打手下部将。刘备就曾经劝过张飞,老弟呀,你这样不行啊,经常鞭打手下,打完了你还让他们跟着你干,你不记仇,人家记仇啊。展飞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但是喝酒有点收敛。

在死之前,张飞再度重度酗酒,原因是关羽的死,让张飞这个实心眼很难受,他每天借酒浇愁,对关羽的死始终无法释怀

范疆、张达

据我所知,张飞每天都盼着要干掉东吴,为关羽报仇雪恨,这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信,是刘备的来信,内容很简单,但是让张飞很兴奋,刘备要攻打东吴,让他带兵与自己回合一处,然后一起伐吴。

张飞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开心的不得了,张飞闹心的时候借酒浇愁,开心的时候当然是把酒当歌,总之理由任你想,只要能喝酒。

这一天张飞喝多了,他很开心,就叫来了范疆、张达,命令他们三天内制作白旗、白甲,为关羽报仇,让伐吴的军队穿上。

范疆、张达一听张飞的命令,心里有点不得劲,你这不是扯犊子呢么?三天咋准备啊?于是二人对视一眼,唯唯诺诺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说时间有点紧张,能不能宽限宽限?

张飞报仇心切,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这一刻,他着急啊,一听这俩人说办不了事,他肯定急眼啊。于是眼睛一瞪,让手底下人给他们二人绑柱子上抽了五十鞭子。

范疆、张达被抽了鞭子,郁闷啊,但是不解决问题啊,要是抽打完鞭子,能宽限几天也行啊,这三天期限没变,俩人还被抽一身伤痕。

两个人长吁短叹,不知道咋办是好,就这样,二人达成了共识,反正是个死,与其被张飞弄死,还不如他们弄死张飞呢。

于是二人来到张飞的大帐,他们在外边很久,听到张飞的呼噜声均匀了这才摸了进去,刚要动手,发现张飞睁着眼睛,吓得二人跪地求饶,不一会儿,他们发现张飞好像没反应,这才再一次起来把张飞给宰了,割了首级去东吴邀功去了。

张飞的侍卫呢?

张飞在大帐睡觉,门口应该有侍卫才对啊,如果有侍卫,范疆、张达是如何得手还能远逃东吴的呢?

根据我的分析,下面给大家讲讲。

  • 侍卫被“解决”了

前文我说了,张飞让范疆、张达负责制作白衣、白甲。说明范疆、张达二位是主管后勤保障的官吏。这样的后勤官吏,平时大家都是不愿意得罪的,比如衣服肯定有好有坏,有大有小,如果你和后勤的相处好了,给你一个厚实的铠甲,再给你发一把好刀,那实惠肯定不一样啊。

所以我分析,当时的侍卫和他们的关系都不错,加上这二人也经常出入张飞的大帐,大家都熟悉,这么多年的熟人,很可能侍卫没有防范他们二人,当时的侍卫可能是被他们支开了。至少会放他们进去,理由就是商量一下白衣、白甲的制作方案。二人以刀杀之,按照道理,张飞应该会有声音发出的,所以侍卫被支走的概率大点,支走也很容易,例如:让他们去领两套白衣白甲,拿来给张飞看看样品。

再或者,是被二人解决了,侍卫对这二人没什么防范,他们在背后捂嘴杀死二人也是极为可能的事情。

  • 侍卫配合了

张飞伐吴,刘备愿意、张飞愿意,但是当时的其实时机不成熟,诸葛亮又不好直接说,没办法劝刘备,当时益州的一个大儒秦宓倒是劝过刘备,说时机不成熟,还说东吴的水军强大,他们去了也是白去啊,忘了赤壁之战嘛。

刘备哪听得进去呢,他一心想为关羽报仇,也想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再拖下去他就看不到那一天了不是嘛。

张飞实心眼,就是要为关羽报仇,相信他开战前动员大会的时候,益州的部将也肯定有不同意的人,但是他们肯定不敢说,大家都知道张飞的脾气,但是大伙也不愿意去东吴送死啊,这时候范疆、张达有此心,那些官员肯定也能看得出来,白天被鞭打了,晚上就去张飞大帐,这很可疑。

当时张飞被刺,就算没有叫喊声,也会有打斗声音,为什么范疆、张达能顺利割下首级还能远逃成功?

据我了解,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当时有负责安保的益州官员对范疆、张达的行为有了暗中支持。范疆、张达这才能顺利得手,又逃跑到了东吴。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历史,您的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实历史书只说张达、范强刺杀了张飞,割了头去向孙权邀功,并没有说用什么方法刺杀。

而且,历史书只说张达、范强投靠孙权,并没有说孙权将他们交给刘备,最终被刘备处死。

其实,张达、范强刺杀张飞成功,并不难理解。

原因如下:

第一,张飞是在自己地盘遇刺的。

刘备让张飞出兵从阆中(今天四川南充)出兵江州。

但张飞大军还没有出发,他就被刺杀了。

那么,张飞其实是在自己防区遇刺。正常来说,在自己地盘的张飞不会太多戒备,最多在营房外布置几个哨兵而已。

张达、范强只要搞定这几个哨兵,杀死张飞就没有问题。

第二,张达、范强很可能早就和孙权勾结。

历史上,张飞对部下严格,经常重罚,导致部下不满。

但史书上没说张飞要求制造白盔白甲,张达、范强却不能及时完工,张飞就要杀他们。

张达、范强无奈之下,才杀死张飞自保。

实际上,张达、范强刺杀张飞,很可能是孙权使用的计谋。

张达、范强可能就是孙权长期潜伏在张飞身边的卧底。此次张飞率领万人大军要攻打孙权,孙就下令让他们行刺主帅。

大家注意,张达、范强杀往张飞以后,并不是自己跑路(其实当年有很多地方可以躲避),而是直接带着人头去东吴邀功。而孙权也保护了张达、范强,并没有把他们交出来。

很可能,张达、范强就是孙权的卧底。

第三,张达、范强搞定张飞几个哨兵没有问题。

张达、范强在张飞部下卧底多年,既然行刺决定已经准备完善,当然不会在乎几个哨兵。

张飞营帐外面区区几个哨兵,哪里能够挡住他们。

张达、范强或者收买,或者暗算,或者直接出手杀死,总之搞定他们并不费事。

而且,史书并没有说张飞是睡着以后被刺杀的,可能就是张达、范强带着一群人杀进去,将张飞杀死。

总之,这还是张飞比较粗鲁,对部下没有什么察觉。

既然已经决定出兵了,就应该考虑到孙权可能派人暗算行刺,应该按照打仗的规则设置大量卫兵保护营帐。

如果张飞安排四五十人保护大帐,张达、范强就没这么容易得手。

7

首先纠正下,不是叫范姜,演义中叫范疆,正史里叫范强,演义中也是作者不小心误写成范疆的。

在三国中张飞可以说是死的憋屈的名将之一了,作为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的他,在伐吴前夕,居然被手下将领给刺杀了,脑袋则被砍下送到了孙权那去了!

这确实让人好奇,范强、张达难道这么容易就进入张飞营帐将张飞杀了吗?难道张飞就没有护卫吗?

对于张飞之死的细节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我只能凭借正史为依据,自己来强行猜测一波。

当时刘备要讨伐东吴,张飞则受刘备之命率领上万士兵从阆中打算前往江州与刘备大军会合。

在出发之前,他肯定要休息好,毕竟要再出征打仗了,以后的军旅生活注定劳累,他要歇息好,把状态调整到最佳。所以他这时候警惕性应该是很低的,处于完全放松状态,睡的相当死!

而范强、张达则是抓住张飞在这个完全放松警惕的时候将其杀害的,这难度就小了很多。《三国志》也记载了张飞遇害的时间点“临发”,就是发兵之前。

其实他们两要进张飞营帐也应该是不难的。《三国志》记载范强、张达是张飞帐下将,也就是说这两人可能是将领级别的。这两人只要说是有紧急军情相告,我猜想凭借将的地位,应该没人敢堵住这两人吧!

而且据《三国志》记载,张飞经常喜欢鞭打部下,而且鞭打完还依旧肆无忌惮的将其继续留在身旁。因为这种事张飞经常做,因此刘备还特意提醒了他,这样继续下去以后会惹出祸端,但张飞听了依旧不放在心上。

也就是说范强、张达可能被张飞鞭打了,张飞也没将他们两放在心上,并没有太注意两人的情绪,依然把他们两人安放到了自己身边做事。

而范强、张达被张飞鞭打后,十分怨恨,看到张飞把他们放在了自己身旁,于是寻思机会杀了“这厮”报被辱之仇,于是找到了张飞出征前这个他放松警惕的时间点,很轻松的将他杀害了。

张飞算是死于自己的坏毛病了,打骂了部下,引得了部下不满,还依旧把他们放在身边用,其实这就是作死!

8

他俩是夜里偷袭刺杀张飞,门口侍卫肯定提前被拿下了

9

张飞一生勇武过人,被称为万人敌,曾率二十余骑吓退曹操五千大军。这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没有死于战场,却被范强张达这等宵小之辈刺杀而亡,实在让人惋惜。张飞位高权重,按理说应有人护卫,难道张飞没有大帐卫士吗?

将军乃是军队的重中之重,帐中有士兵左右侍奉是理所应当的,张飞也不例外。刘备曾告诫张飞,他鞭打部下,却仍让他们侍奉,这是取祸之道。刘备此言表明张飞是有帐中侍卫的,但这同时也隐含了张飞的死因,那就是张飞不得军心。张飞此人敬重君子却轻视士卒,而他作为一军之将,整日与士兵相处,得罪士兵便失其忠心。在张飞遇险时,他们更容易袖手旁观,甚至助纣为虐。

张飞嗜酒如命,还喜欢同他人共饮,这也为张飞之死埋下了伏笔。在《三国演义》中,张飞首次酗酒酿成大祸乃是在徐州。当时张飞留守徐州宴请众人,席中唯曹豹不会饮酒,张飞却非要强人所难。甚至因为曹豹拂了他的面子而对他军棍伺候,这让曹豹怀恨在心。他同女婿吕布里应外合,拿下了徐州。张飞铸成如此大错,却并不引以为戒。

关羽死后张飞酗酒更加变本加厉,他经常醉后鞭打部下,范强张达就是因此而记恨张飞。而张飞喜欢劝人喝酒,所以其帐中侍卫很有可能与他一起喝醉。此时他们的警惕心极小,就很容易让范强张达得手。

范强张达虽然被张飞鞭打过,但显而易见他们的地位不会太低,否则不可能接触到张飞,很有可能是张飞的心腹。他们不敢得罪张飞,一直忍气吞声,所以张飞并不知道他们有不臣之心。张飞因关羽之死而伤心,他本人又非心细之辈,对手下人也并未过多防范。范强和张达的异常也就被忽视了,所以范强张达跟张飞关系应该还是较好的,出入张飞营帐也是常事。此时帐中侍卫对他们也不会过多防范,这就给了他们可趁之机。

张飞武力高强,有万人不挡之勇。他曾击败过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将他逼得不得不爬山逃走,可见张飞之勇武。张飞生就横眉怒目、魁梧粗壮,看起来就不是好惹的人物,否则也不会有万人敌之称。他本人既然如此能征善战,帐中侍卫大多时间也只是沦为摆设而已,顶多平时为张飞端茶倒水。对保卫张飞这样的大事,实在是难当大任,因而平时也不会有警惕之心。当然也有人推测,范强张达地位不低,武力值应该也不低,将帐中卫士神不知鬼不觉地杀死也不在话下,醉酒的张飞并不会因此察觉。

虽然张飞之死看似是小人作祟,他们为功名利禄而出卖长官。但是究其根本,却是张飞酗酒之过。若是张飞善待部下,也不会逼得部下背叛,毕竟叛变失败,就是万劫不复。是张飞的醉后失德将其逼到了敌军的阵营,就算这次帐中卫士保住了张飞,也难免会有下次。

10

在正史中只是说范姜张达杀了张飞,并没有说是在大帐中击杀的张飞!只有三国演义的剧情是说张飞死于自己军帐的,所以我们仅以三国演义来分析!

范姜张达刺张飞

关羽死后,张飞十分悲痛,得知刘备要起兵伐吴,为关羽报仇,张飞十分开心且兴奋。于是他命令范姜张达三日内制办好白旗白甲,要全军挂孝伐吴。张飞全军上万人,三天之内要全部准备好白色衣甲,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于是范姜张达请张飞宽限些时日,然而张飞急于报仇,哪里肯依?不仅不宽限时日,还鞭打了二人,并威胁说要是不按时准备好,就要杀了二人。范姜张达回到帐中,深感无力完成任务,但又不想被张飞所杀,于是两人心一横,准备刺杀张飞,转投东吴。

要在大营中刺杀主将,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是主帅,保卫十分严密,一般人都是进不了身的,那么范姜张达又是如何刺杀成功的呢?

有人说范姜张达本身就是张飞侍卫,只是还同时负责一些后勤事务,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演义中明言,范姜张达是张飞帐下两员末将。其次,关于张飞醉酒的事情,他俩提前并不知道,而是让手下去探查的,所以说,他二人其实有单独的军帐,并非是张飞的侍卫!他们二人就是张飞手下的负责后勤物资的军官。

也有人说张飞拉着侍卫喝酒,把营帐下的侍卫也给喝醉了,实际上这种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张飞这个人虽然嗜酒,但是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傲下媚上”,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张飞这个人和关羽是相反的,喜欢士大夫,不喜欢下面的小卒,所以说,以他的身份,是不会拉着侍卫一起喝酒的,而且当时军中条例也是不允许的。按照演义中的原文来说,张飞是拉着他的部将一起喝酒的,是部将,并非是侍卫,所以说张飞当时的侍卫并没有喝醉!

演义原文:却说张飞在帐中,神思昏乱,动止恍惚,乃问部将曰:“吾今心惊肉颠,坐卧不安,此何意也?”部将答曰:“此是君侯思念关公,以致如此。”飞令人将酒来,与部将同饮,不觉大醉,卧于帐中。

那么范姜张达二人到底是如何成功的闯入张飞大帐,刺杀了张飞的呢?

从原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范姜张达下定决心要刺杀张飞后,就派手下去探知张飞的情况,恰好就得知张飞喝醉了,睡在大帐之内,于是两人初更时分(也就是晚上7-9点)来到张飞的中军,门口的侍卫当时也在,还盘问了范姜张达二人,而二人以要禀报机密重事为由骗过了侍卫,进入了张飞的大帐之内。这里其实有一个很大的疑点,就是侍卫在听说了范姜张达二人的话后,并没有去禀报张飞,而是直接放二人进去了,十分蹊跷。

正常情况下,张飞和部将喝醉了酒,在大帐中休息睡觉,没有防身能力,侍卫肯定是需要查探一番,得到主帅的允许才会放外人进入,为何这次他们却并没有去通报张飞呢?难道范姜张达二人买通了他们?怎么可能!能做主帅侍卫的,一般都是心腹之人,要是范姜张达二人真的想花钱去买通他们,他们肯定是愿意举报这二人的,毕竟这样干风险最小,收益最大!

事实上,侍卫不去通报而直接放范姜张达二人进去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敢去通报!他们跟随张飞这么久了,肯定是了解张飞的脾气的,要是在张飞睡觉的时候把他给吵醒了,免不了一顿臭骂或者是鞭打。而且现在又不是什么紧急情况,范姜张达二人能禀报的重要军情不就是置办白衣白甲的事吗?白天的时候他俩就因为这件事情挨过打,这一次免不了还是要触霉头,他们这些做侍卫的才不愿意去掺和呢。让这二人自己进大帐去面对张飞的怒火吧!

就这样,范姜张达二人来到了张飞的床边,刺死了张飞。

演义原文:范、张二贼,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藏短刀,密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二贼见张飞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张飞死前发出一声大叫,难道张飞的侍卫没有反应过来吗?范疆、张达二人可是当夜就平安离开了的,而大家是在第二天才发现张飞的死讯的。这其实就说明张飞的侍卫并没有将张飞的死讯扩散出去,是他们不知道吗?显然并不是,那是为何?很有可能张飞的侍卫也被范姜张达二人给击杀了。

范姜张达二人去东吴的时候带走了十几个人,所以他们来到张飞大帐时,并非孤身一人,而是带了几个高手的。当张飞遇刺,发出一声大叫时了,这些人同时动手,侍卫们猝不及防,被全部击杀!可见张飞当时身边的侍卫其实并不多,其实这也比较好理解,张飞本身就是高手,自歭武力,身边本就不需要多少侍卫!

结语

范姜张达刺死张飞,并非是因为他二人是张飞的侍卫,也并不是他二人买通了张飞的侍卫,而是因为张飞侍卫本就不多,在仓促之间,还没能反应过来就被击杀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