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名字的重视程度,可比现代人高多了,现代人起名,从名字里就能看出他出生的年代,比如叫建国、卫国的,多半是60年代左右出生的人,时代感非常明显;再往后叫什么伟、什么娟的,基本上都是80-90年代的人;10往后就不得了了,满世界的萱萱和梓梓。
再看古人起名,首先为了好养活,要有一个小名,越贱越好,什么猫子狗子王八蛋都行,大名鼎鼎的司马相如同学,小名司马狗子。
其次,古人的名,通常具有比较好的含义,也就是采用一些褒义词,当然了,有的人瞎比乱搞不在此列,比如朱元璋家族,严格按照五行起名,就让人难受的很。
古人除了名,还有非常重要的字——这一点非常重要,古人之间相称,往往称字,如张翼德、关云长,这关系到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自己的涵养,只要没有夺妻之恨杀父之仇,一般都不直接称全名,直呼其名相当于骂娘。
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位主公家族的名字,各个具有深刻含义,我们一一说来。
魏国——曹操家
曹操给儿子起名非常有野心,特别是曹丕、曹彰二人。
丕,大也,作动词有尊奉之意;彰,文章也,明也。光看这个名,只是寓意很好,无非是希望儿子长大了有出息,受人尊重,还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之类的。曹操的野心,体现在对儿子的字中。
曹丕,字子桓;曹彰,字子文。
桓,齐桓公;文,晋文公;这两位都是春秋时期称霸过的英雄人物,曹操给儿子的字,其野心昭然若揭。
为什么说桓、文是特指两位霸主而不是其他人呢?因为曹操在《述志令》中亲口说过: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说齐桓公、晋文公当年称王以至于今日能垂名,是因为他们兵强将勇,还能侍奉周天子。再看曹操自己的作为,不也是一样吗,他拥有最大的地盘,最多的谋士武将,但依然尊奉大汉天子(不管内心怎么想,事实上是这样做的)。
而且,字和名之间也有联系,不是独立存在的。
丕有大、尊奉的意思,桓常之宫殿中的巨大石柱,又叫华表,是一种图腾标志。彰,就是文章,曹彰字子文,这个文也有文章之意。
蜀汉——刘备家
刘备两个儿子,养子刘封,亲儿子刘禅。两个儿子名字加起来就是“封禅”。
封乃祭天,禅乃祭地,封禅在中国古代是只有皇帝能做的事情,并且只能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进行,最早可追溯到三代。
刘备给儿子起名叫封禅,也可以看出他心中志向,一是要光复汉室,而是要让汉家江山在自己家族的治理下,成就盛世。
东吴——孙坚家
东吴鼎盛时期在孙权统治时期,但崛起于孙坚。
孙坚给自己儿子起名则是遵照了传统习惯,他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
伯仲叔季,是古人在字中常用的规律,伯指老大、仲指老二、叔季分别是老三、老子。孔子被人叫孔老二,虽然有不尊重的因素在里面,但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孔子字仲尼,说明他在家中排行老二。
孙家这哥几个的字,表面上看起来规规矩矩,其实野心是最大的,他们的名和字联系起来,分别是符策、权谋、翊弼、匡佐。
符策:符在古代是调兵用的,策是记录事件用的,这意思是他要拥兵,还要有记录历史的权力;
权谋:这个自不用说;
翊弼:两个字都有辅佐的意思;
匡佐:匡时济世,匡正辅助。
你看孙坚对儿子的期许是:老大当皇帝(或权臣),后面几个弟弟用权谋辅佐老大,让孙家在华夏大地上打下一片江山,后来历史证明,他家这几个儿子确实也做到了,虽然时间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