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一手打造了明朝的巅峰永乐盛世。甚至被很多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至于为何这样说呢,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我们先来说说朱棣所处的明清时代。

明朝之后是清朝,因为清朝在很多地方清承明制,两个朝代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并且两个朝代同为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所以很多人都习惯称呼这段时间为明清。

明清两个朝代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

当然明朝的海禁并不严重,最初是指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为了防止倭寇侵袭沿海从而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的政策。但明朝与外界的交流还有完整的朝贡体系,而且随着年代的不同海禁的力度也不同,在明晚明倭寇之患消除以后还主动进行了隆庆开关。

清朝的闭关锁国也可以说是清承明制的一种体现之一,可以说是明朝海禁的全面加强升级版。具体来说明朝海禁主要是在于限制对外贸易,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限制了对外贸易,还在文化思想上乃至政治上都严加管控,彻底自封自闭。

笼统来说闭关锁国包括海禁,但海禁不包括闭关锁国。(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也就是说明清的自闭状态是俞演俞烈,一步步加深,晚明的隆庆开关本是转机,却因为明亡清兴而昙花一现。

明清可以说是越来越封闭的时代,而明成祖朱棣的所作所为在那种封闭的时代中却是格格不入,不仅没有自封自闭,反而前所未有的加强了中国对外交流,因此被人称之为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因为一位合格的皇帝不只是要局限于中国及其周边一地,还要放眼世界。


朱棣的放眼世界表现具体如下。

一、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远航活动,最远到达过非洲。极大的加强了明朝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甚至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过程中还发现过美洲存在。

二、明朝曾经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设旧港缅甸宣慰司,有着极其明显的军事用途,及其为郑和下西洋做补充后勤的作用。

三、在武器装备上朱棣特别积极,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

四、朱棣还收回了自宋初就独立出中国几百年的安南,有人认为朱棣收安南的用意之一就是与当时的旧港缅甸宣慰司遥相呼应,来达到更大的战略意图。

结合朱棣的一生对外作为还有国内的文治武功来说,在明清越来越封闭的社会中,他的作为的确有资格称的上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明成祖,也被后世尊称为永乐大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厌恶他的人将他描述成恶魔,而仰慕他的人却指出,无论如何,今天的东亚仍旧在这个男子的影响之下。

长陵,明成祖铜像。

明成祖一生最大的功业可以说是按照《尚书?禹贡》和《荀子?正论篇》的构想建立了延续了五百年的朝贡体系,并成就了今天的东亚。

其实早在大唐,东亚就出现了以唐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也就是华夷秩序,可以说大唐是东亚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帝国。唐朝灭亡之后,由于大一统的超级帝国不复存在,政治上呈现多极化状态,而以契丹、女真、蒙古为代表的“夷狄”却越来越强势,并在最后灭亡了宋朝,建立了大元。自此,中华与夷狄地位完全逆转,这在历史上是影响空前的大事件。 而大明王朝作为汉唐宋等中原王朝的继承者,就有义务重建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这些工作最终由明成祖完成,并升级为朝贡体系。 经过明成祖一朝的努力,整个中亚政治格局就像“五服图”中所展现的一样完美。

五服图,古代理想的国家组织形式。

鹿苑院太上天皇&日本国恭献王足利义满,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艺术家,但被当做朝贡体系的始作俑者之一而被左翼历史学家“永远的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而这实现一切的基础就是“海禁-朝贡”制度。 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以周边国家对中原的物资需求作为筹码,将以大明为中心的推广遍及整个东亚。周边的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和中原进行贸易往来,那就必须将自身纳入大明王朝制定的华夷秩序框架之中,受其规范。 大明王朝向十五个外国颁发了“堪合”,也就是贸易许可证,这说明即使是要在政治上接受明朝的影响,但以此换取贸易利益的国家仍旧很多。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统治着日本的室町幕府。

以明成祖为首的永乐君臣在五百多年前的东亚世界建立起一个以明朝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高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华与夷狄的关系被秩序化,并以朝贡的利润为媒介维持着华夷秩序的稳定。正是凭借着明朝的绝对政治经济实力,一个以中华独尊的开放性国际组织才得以成为现实。 所以后人完善于永乐朝的东亚国际秩序成为中华“世界体系”。

明成祖赐足利义满诗,认为日本是个非常文明的邦国。

3

皇帝虽多,大帝却少,世界性的大帝更少。

首先,要看这个世界性的大帝怎么定义?国家安定统一之外,是征战的步伐拓展的疆域?还是统治的国土成为世界的枢纽,国际的中心?亦或是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力远渡重洋,跨国越境,辐射世界?我想在这些当中必然要具备其中至少一到两个条件才行。综合考察下来,煌煌五千年历史,世界性大帝,实在少矣。

中国真正辐射世界的影响力应该是在唐朝开始,而在唐朝,最杰出两位大帝就是唐太宗和唐玄宗。这二位一位开创“贞观之治”,成为天可汗。另一位一手缔造“开元盛世”,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也将长安打造成为当时全球最有影响力和全世界最有魅力,汇聚异邦人士最多的城市。同时,在整个唐朝,陆上丝绸之路,也将整个亚欧大陆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


第二位应该是忽必烈,随着成吉思汗和他子孙的铁骑荡平蒙古草原,征服中原,碾压亚欧大陆,忽必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王朝,一举一动都决定着全球无数曾经是独立,然而现在却被占领的土地和人民的命运。如果唐太宗和唐玄宗是经济和文化的世界性帝王,那么忽必烈便是铁血征服和统治性的世界性帝王。

最后,我非常同意永乐大帝朱棣。他虽是夺位而来,然而却能使得国家大治,国力强盛,并且强抵倭寇,收回独立出中国数百年的土地安南,又在缅甸远设宣慰司。最重要的是他支持郑和下西洋,开辟和完善海上丝绸之路之路,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商贸交流的同时,也将全球的文化艺术带入中国。


可惜,明成祖之后闭关锁国,尤其是进行海禁,一直发展到清朝,开始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也没有对接到世界思想解放潮流,错过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终于使得中国失去了保持作为世界枢纽的机会,在康乾盛世的回光返照之后,终于走向了没落和终结。康乾盛世虽然伟大和光辉,但再也不是世界舞台上的那光彩夺目,开放包容,汇通天下的气象了。可悲可叹。


目光如电

洞穿虚妄

展现真实

独立的价值不输于任何人

我是问答历史文化签约作者“李艺泓西平王后裔”

欢迎关注我

4

在我看来朱棣是中华民族最后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帝王,尽管朱棣之后明朝还有十三位皇帝,而明朝之后还有清朝,然而这些帝王都不具有世界性影响力。在明成祖朱棣之前的数千年间中华民族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无一不是享誉世界的华夏帝王,隋文帝杨坚被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评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之一。那么从什么时候起西方人不再羡慕华夏文明了呢?这其实并没一个绝对准确的时间点,而只有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标志性事件就是新航路的开辟、海洋贸易时代的到来。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五征漠北;七下西洋;通使西域;开拓东北;册封朝鲜、琉球、日本;平定安南;编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天子守国门。大明王朝的赫赫威名一度推进到东非沿岸。事实上开启人类大航海时代历史序幕的并不是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的郑和,遗憾的是在朱棣和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迅速从海洋上消失了,此后就是延续明、清两代的”片帆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与此同时迪亚士发现了非洲南部的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对这一切当时的中国人一无所知。

如今国际史学界以1500年作为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界点:在此之前西方人是以充满艳羡的目光看待繁荣富庶文明昌盛的东方的;而在此之后西方人已自视为世界的中心。尽管这种变化并不是在1500年就瞬间完成的——事实上直到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仍不具备完全压制东方文明的实力,所以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们依然对中华文明抱有足够的尊重。然而东西方之间的分野已然形成:一方是尽管看似仍然强大,但却日益故步自封的老大帝国;一方是冉冉升起的新兴殖民国家。事实上在双方的早期接触中东方文明仍占有极大的优势,然而西方已不再发自内心的崇拜景仰东方文明。明成祖朱棣成为人类大航海时代前夕中华民族最后一位令世界发自内心景仰赞叹的伟大君主,此后的康熙、乾隆尽管西方人也一度认为他们统治的帝国足够强大,但已明确看出:这是一个注定要被时代淘汰的老大帝国,不过在维持着最后的辉煌而已。

5

明成祖朱棣被称之“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主要是由两件事决定的。第一件事是郑和下西洋后带来的“万国来朝”,加强了明朝与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恐固了明朝的朝贡贸易。另一件事是明成祖永乐十九年的“大阅兵”,对各国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起到了威摄作用,促进了明朝与中亚、西亚的和平。这两件事足以说明明成祖朱棣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政治格局,这是后来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所不具备的,所以才称朱棣为“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郑和下西洋带来的“万国来朝”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郑和担任正使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进行的海上远航活动。 郑和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郑和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开始,前后持续28年间,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最后到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线。郑和每一次下西洋都加强了沿岸各国的联系,展示了明朝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每次下西洋回来,郑和船队都带回来沿岸各国的使团,来朝见明朝,加强与明朝的政治、经济联系。有此国家的使国都长住不走,如苏禄国王最后死在了明朝。1423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时候,船上载有16国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属。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多个,形成“万国来朝”的局面。

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以“宗主”自居的朝贡外交。当时的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外国家,出现了各国争相来朝的盛况。当时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至近百个。前来朝贡者可分为三类:一是臣服于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认、封赐与支持的国家或地区贡使;一是仰慕中国文化,想亲眼目睹中国风采的各国君主贵族;一是以贡使身份来华贸易的商人。

1405年,由于贡使日多,朱棣下令重置市舶司。于是在福建、浙江、广东分设来远、安远、怀远三市舶司,负责接待各国来使,而于京师设会同馆以待国宾。为了与各国来人交流,同时还设置了四夷馆,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此后的永乐一朝中,先后有四位海外国家的国王泛海而来,其中三位留葬于明朝,这的确称得上是中外关系史上的大事。

明成祖朱棣怀来大阅兵

明史上最有名的大阅兵,发生在永乐十九年三月,地点北京怀来。在此之前郑和五次下西洋,沟通了印度洋沿岸国家,此后中亚以及西亚诸国正式承认了大明朝继元之后的“天朝”地位。但对于明王朝的真实实力,各国也存有怀疑,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宣示大明的强大实力,巩固大明与中亚、西亚国家的“朝贡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阅兵,恰是最好的机会。

永乐十六年,明朝陈诚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中国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 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骑兵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各国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十一月二十日,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不在意。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集军队10万人,精心挑选“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

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一窝蜂”(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帖木儿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有关这次阅兵的详情,也详细记录于中亚国家的典籍里。帖木儿副使盖苏耶丁在 回忆录里坦言:“我不得不承认,大帝(帖木儿)死在东征的路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来“观礼”的使节达27个国家之多。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巨大反响。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这也说明阅兵不仅是宣示国家实力,还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而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后,埃及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后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也终抵红海沿岸,不但结好了红海地区国家,更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穆斯林终生的愿望----麦加朝觐。

明成祖朱棣的永乐时期是明朝最强盛的时期,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成就巨大,而且在经济上和文化上成就也十分巨大。当时,欧洲还处中世纪末期,大航海时代还没开始,欧洲各国还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处在愚昧落后的基督教封建王国时期。因此,明朝是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只可惜朱棣之后再无朱棣,明朝又走向固步自封之路。

到了清朝时期,世界政治格局已变,欧洲大航海兴起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猛烈发展,欧洲各国迅速强大,开始瓜分世界。而清朝统治者只满足于统治汉人的中原地区,在康熙完成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葛尔丹后,便开始闭关锁国,满足于“天朝大国”之梦。乾隆皇帝无视世界之变局,拒英国马嗄尔尼使团于国门,陶醉于四海升平的朝贡体系之中,最终愚昧落后于世界。

6

朱棣被奉为世界性大帝这一说法,不知从何而来,事实上,朱棣本人并不足以担得上“世界性大帝”这个称号。所谓的“世界性大帝”,至少需要对世界有一定的影响,而朱棣在位期间,对于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朱棣的一生,被人认为做的最出彩的事情无非是以下几点:五征蒙古,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

先说五征蒙古。五征蒙古,的确和“世界性”有一丁点关系,这毕竟是对外的战争,然而,这五次战争的结果,却与朱棣本人的预期相差甚远,甚至是达到了负效果。朱棣五征蒙古的对象,主要是北方的鞑靼和瓦剌,他出征的目的,是彻底消灭蒙古的势力,使之永远无法对明朝造成威胁。然而,朱棣仅仅在第一次,第二次的远征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后来几次,非但没有任何收获,反而大量 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使得明朝内部因为军费问题而疲敝;再者,驻地的出征,使得明朝日后再也没有能力向北出击蒙古,因为一方面军费开支太大,另一方面,明朝的卫所制度无力维持这种大规模的作战,于是乎,朱棣在最后一次北伐后,将长城以外的所有岗哨都撤掉,依托长城一线队蒙古进行防守。可以说,明朝对蒙古的态势从攻到防的转换,就是从朱棣时期开始的。

再来说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因为与“世界性”并不挂钩,所以世界性并不能从其中体现。

最后说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被后世不吝溢美之词,主要是因为这是明朝官方的一项活动,官方的活动,向来比民间的活动要来的盛大。郑和下西洋,事实上最大的作用就是充当了散财童子。因为其下西洋的花费本身就远超过下西洋所带来的利润。到了后期,之所以下西洋要停止,就是因为花费是在太大,而且,前来朝贡的国家,都是为了得到明朝的赏赐,所谓厚往薄来。这种“面子工程”并不能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为民间根本没有来往,无法做到真正的交流;不仅如此,郑和下西洋一路上拔除了不少华人在海外的据点,这样看来,这项航海活动可谓是在阻碍华人走向世界。

真正值得称颂的是元朝的著名航海家汪大渊,此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先后两次大规模出海,足迹遍布澳洲,亚洲,非洲,所到之处,比郑和多了不少,甚至还发现了澳大利亚。然而,如今却没有 多少人记得汪大渊,对于郑和和“世界性大帝”朱棣却赞颂有加,认为其扩大了中华的影响力。

综上,朱棣一生中最为出彩的几笔,都没有能够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任何帮助,所以,朱棣并不能被称之为“世界性大帝”

7

郑和下西洋连灭8国,是环球航行第一人,永乐大帝时期,关西诸卫,乌斯藏都司,奴儿干都司,旧港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脚趾布政使司,大骨刺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等等等等附属国远到非洲,中华版图达到有史以来最大。永乐大帝还五征蒙古,七下西洋二下东洋,修长城,修故宫,修永乐大典,疏通运河,这一桩桩一件件,任何一个事情放在其他朝代那都是留名青史的,永乐大帝一人做完了,世界第一大帝一点不为过。

8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具有远见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比较明智的对外政策,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相对于之后帝王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国家愈来愈封闭保守,很多人称赞朱棣统治的时代,称其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朱棣为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

朱棣

明成祖在位期间,主要采取两种对外政策,一是怀柔各国,创造出“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具体有如下表现:首先积极向外国派遣使团,通过礼尚往来的方式招徕外国的使节,其中最著名的举措莫过于派遣郑和等人七下西洋,郑和一行人载着丝绸、陶瓷等物品远航至爪哇、苏门答腊、真腊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络诸国进行朝贡贸易,将中国封建政府的外交事业推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此后很多国家派使节来中国朝贡。

其次,致力于恢复和健全涉外机构,相继设立了市舶提举司、会同馆等接待机构,对于外国留学生更是给予厚待,免其食宿费用,返乡还有补贴。总之就是采取种种优待外国人的措施,以使他们感受到天朝上国的浩荡恩情,从而乖乖臣服。这些措施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永乐时期,明朝的交往范围已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区,明成祖的威望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提升。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

除了怀柔政策,朱棣还从明朝的安全利益出发,通过军事征剿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在北部,北征蒙古,从公元1410年开始,朱棣亲自率明军进行北伐,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鞑靼、瓦剌等部向明朝称臣纳贡。在南部,对咄咄逼人的安南也进行了征讨,扫除黎氏父子,并设立交趾布政司直接管辖安南,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征剿,彻底消除了元朝的残余势力,为明朝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明成祖把“怀柔”与“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构筑明朝的华夷关系网。在增强自己权威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扩充了中国的版图。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成祖被称为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有一定合理性。


参考文献:

陈尚胜:《试论明成祖的对外政策》 《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

朱亚非:《明初中越关系与成祖征安南之役》,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王冬青:《论郑和下西洋与明成祖的威慑外交战略》 《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回答者:宋佳,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9

大明啊!

乘机挥师西进击败帖木儿,或者趁帖木儿病故西进拿下西域和中亚后培养训练明朝哥萨克。

从奴儿干都司大迂回西进至乌拉尔山脉;既把蒙古包了饺子,又得到北亚地区;必须把毛子挡死在乌拉尔山脉以西。

大明啊!

开海疆吧!再不开,以后没机会了;衰败没落之时,往哪里逃?不能指望清朝。

培养训练海上哥萨克开启海疆,海陆并进先拿下南岛语系(东南亚群岛,西、南、东太平洋诸岛,大洋洲)。

屯其兵、移其民、陪以秦法,如滚雪球一般、或如奥斯曼一般,再向东进入美洲或向西进入马达加斯加岛、非洲、美洲。

后人思之,感慨万千!


10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要搞清楚什么算是世界性大帝?只有这样才能评价明成祖朱棣是否符合标准。我认为世界性大帝应该符合三个标准,其一,具有一定世界性的影响力,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其二,制定了符合国际化的政策;其三,有实际的政治活动来证明。从明成祖朱棣的一生来看,基本是满足的。

其一,明成祖时期,建立以“宗主”自居的朝贡外交体系,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优势,吸引万邦来朝;征服安南(今越南),册封朝鲜国王,强化宗主国地位,具备了一定的世界性影响力。

其二,实行相对开放的贸易和外交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变明太祖片帆布的出海的闭关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明成祖建立市舶司、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腊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古里官厂等贸易文化中心;还设置四夷馆,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文字,促进了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学习。

其三,委派郑和六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等,传播了中华的文明和友好的愿望,是我中华对外交往史上璀璨的篇章。

总之,结合朱棣一生的文治武功,在明清越来越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上,朱棣仿佛是黑夜里最后的一盏明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